一、黄牛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双联高免血清的制备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付兴周[1](2006)在《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提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新城疫(ND)是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流行甚广,是危害养鸡业十分严重的两大病毒性传染病,且易发生混合感染,据报道其混合感染率可达70~80%,混合感染鸡群病死率常在80%以上,而且它们常常并发或继发大肠菌病(E.coli)。生产上三种传染病常混合或继发感染鸡群,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病原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这三种传染病的研究现状,并报道了利用山羊制备抗鸡ND-IBD-E.coli三联高免血清的基本过程和临床应用情况。本试验制定了利用山羊制备抗鸡ND-IBD-E.coli三联高免血清的最佳免疫程序,既按照0.4ml/kg IBD油乳剂灭活苗+5ml/只ND油乳剂灭活苗+5ml/只E.coli油乳剂灭活苗首免,间隔10d以0.4ml/kgIBD油乳剂灭活苗+10ml/只ND油乳剂灭活苗+10ml/只E.coli油乳剂灭活苗进行二免,10d后再以0.6ml/kgIBD油乳剂灭活苗+10ml/只ND油乳剂灭活苗+10ml/只E.coli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加强的免疫程序免疫。经实验室检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山羊抗ND-IBD-E.coli三联高免血清具有安全性好、治疗效果可靠等优点,以小鸡0.5ml/只、大鸡lml/只的剂量,皮下或肌肉注射高免血清,用于治疗IBD、ND和E.coli混合感染病鸡群的治疗效果明显。
张桂枝,靳双星[2](2009)在《抗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二联卵黄抗体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用新城疫疫苗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健康高产蛋鸡制备抗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二联卵黄抗体,并在40个规模化肉鸡场做推广应用,结果表明,预防保护率达100%,治愈率为63%85%。
付兴周,常爽,丁壮[3](2006)在《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新城疫(ND)是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鸡大肠杆菌病(E.coli) 是由鸡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茵性传染病,生产上三种传染病常混合或继发感染鸡群,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关IBD、ND、E.coli的研究报道很多。本文从病原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这三种传染病的研究现状,并报道了利用山羊制备抗鸡 ND-IBD-E.coli三联高免血清的基本过程和临床应用情况.试验设计4个方案。制定了利用山羊制备抗鸡ND-IBD-E.coli三联高免血清的最佳免疫程序,既按照0.4 ml/kgIBD油乳荆灭活苗+5ml/只ND油乳剂灭活苗+5ml/只E.coli油乳剂灭活苗首免,间隔10d以0.4ml/kgIBD油乳剂灭活苗+10ml/只ND油乳剂灭活苗+10ml/只E.coli油乳剂灭活苗进行二免,10d后再以0.6 ml/k2IBD油乳荆灭活苗+10ml/只ND 油乳荆灭活苗+10ml/只E.c0Ii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加强的免疫程序免疫,对山羊进行3次免疫,可获得IBD、 ND、E.coli抗体效价分别为1:64、1:2048和1:1280的高免血清.经实验室检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山羊抗 ND-IBD-E.coli三联高免血清具有安全性好、治疗效果可靠等优点,以小鸡0.5ml/只、大鸡1ml/只的剂量,皮下或肌肉注射高免血清,用于治疗JBD、ND和E.coli混合感染病鸡群的平均治愈率为87.2%,自然平均耐过率9.1%.治疗效果明显。
孙协军,王东亮,张强,章加银,袁恒四[4](2006)在《兔抗鸡新城疫高免血清的制备与检测》文中认为
彭伏虎[5](2008)在《禽流感与新城疫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技术及初步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禽流感(AI)与新城疫(ND)是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两大禽类传染病,可导致禽类的大量死亡或生产性能的急剧下降,给世界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禽流感病毒(AIV)可以感染人,引起人发病甚至死亡,给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对于AI和ND的诊断主要有病毒分离、血凝和血凝抑制、ELISA、RT-PCR等,但由于耗时冗长或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及技术人员,难以满足现场、适时快速诊断的要求。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是以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固相载体,通过毛细管作用原理,以胶体金为示踪物来显示结果的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分析结果清楚、易于判断,且不需要任何仪器、成本低廉等优点,非常适用于现场检测及自动化检测分析。因此,在医学快速检测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逐渐应用于动物医学领域的快速检测。本研究针对目前禽类呼吸道疾病病原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建立了两种禽类主要呼吸道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鸡抗AIV、鸡抗NDV和山羊抗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用通过鸡胚传代,经超离浓缩后的AIV(H9N2)和NDV免疫健康鸡,同时,以纯化的小鼠IgG免疫山羊,制备了鸡抗AIV、鸡抗NDV、羊抗鼠高免血清。对所得高免血清分别采用饱和硫酸铵粗提和G-200过柱纯化,最后得到了纯化的鸡抗AIV、鸡抗NDV和羊抗鼠抗体。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利用纯化的AIV融合表达蛋白GST-NP和NDV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经过细胞融合、筛选和多次克隆分别获得5株针对AIV-NP,5株针对NDV-HN的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同时对实验室制备和保存的禽流感H55E8和H94C4单克隆细胞株成功进行了复苏。经小鼠腹腔接种获得的单抗效价均较高,5株针对AIV-NP的ELISA效价均在1:3.2×104以上;5株针对NDV-HN的ELISA效价均在1:1.6×104以上,HI效价均在1:210以上;禽流感H55E8和H94C4的腹水HI效价分别为1:214和1:216。对其中效价高的几株进行了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单克隆抗体。3.胶体金及金标抗体的制备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成功确立了20nm胶体金的制备条件;并利用制备好的胶体金,对前述制备的抗禽流感核蛋白单克隆抗体(AIV-NP5F4)、抗禽流感H9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H94C4)、抗禽流感H5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H55E8)、抗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单克隆抗体(NDV-HN2I3)进行了胶体金标记条件的摸索,成功确立了单克隆抗体的胶体金标记条件:最适pH值为8.0,最适标记量为12μg/mL胶体金,并制备了相应的金标抗体。4.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及鉴别诊断试纸条的研制以胶体金标记禽流感H5、H9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作为示踪物,用固定在检测线上的鸡抗AIV IgG作为捕获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成功地建立了H5、H9亚型AIV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用制成的H9亚型AIV试纸条检测已知H9N2亚型AIV尿囊液和禽流感H9亚型标准血凝抗原时,检测线出现明显的紫红色条带,而阴性对照、其它AIV标准血凝抗原以及多种禽类病毒包括EDS-76V、NDV、IBV、ILTV,IBDV等均呈阴性反应;用制成的H5亚型AIV试纸条检测已知禽流感H5亚型标准血凝抗原时,检测线出现明显的紫红色条带,而阴性对照、其它AIV标准血凝抗原以及多种禽类病毒包括EDS-76V、NDV、IBV、ILTV,IBDV等均呈阴性反应。效价测定的结果表明,H9亚型AIV检测试纸条的灵敏度可以达到0.25个血凝单位,比血凝试验高4倍以上,H5亚型AIV检测试纸条的灵敏度与HA试验相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用金标记抗禽流感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作为示踪物,在两条检测线上分别包被禽流感H9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H94C4、禽流感H5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H55E8作为捕获抗体,建立了H5、H9亚型AIV快速鉴别诊断试纸条。实验结果证明,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操作简便、结果判定直观,可以用于H5、H9亚型AIV的快速检测及鉴别诊断。5.禽流感和新城疫病毒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及鉴别诊断试纸条的研制本研究以胶体金标记抗AIV-NP单克隆抗体作为示踪物,用固定在检测线上的鸡抗AIV IgG作为捕获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成功地建立了AIV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用制成的试纸条检测已知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标准血凝抗原时,检测线出现明显的紫红色条带,而阴性对照、其它禽类病毒包括EDS-76V、NDV、IBV、ILTV,IBDV等均呈阴性反应;效价测定的结果表明,试纸条法的灵敏度比血凝试验高4倍以上。以胶体金标记抗NDV-HN单克隆抗体作为示踪物,用固定在检测线上的鸡抗NDV IgG捕获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成功地建立了NDV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用制成的试纸条检测已知NDV时,检测线出现明显的紫红色条带,而阴性对照,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标准血凝抗原以及其它禽类病毒包括EDS-76V、IBV、ILTV,IBDV等均呈阴性反应;效价测定的结果表明,试纸条法的灵敏度比血凝实验至少高4倍。在此基础上,采用一膜包被多个抗体的方法,用混合后的金标记抗AIV-NP单克隆抗体和胶体金标记抗NDV-HN单克隆抗体作为示踪物,建立了AIV和NDV快速鉴别诊断试纸条。实验结果证明,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操作简便、结果判定直观,可以用于AIV和NDV的检测与鉴别诊断。6.禽流感病毒通用型及H9亚型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用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成功研制出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分别对两种试剂盒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及保存期的测定。结果表明,在4℃能保存12个月,室温能保存6个月而特异性和敏感性没有任何变化,而且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方便,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样品中是否带有禽流感病毒或H9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对试剂盒的验证结果表明,两种试剂盒均能在感染三天之内检出禽流感病毒,真正达到了早期检测的要求。临床采集311份样品,用H9亚型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及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检出率分别为35%和39.2%,与本室早期研制的禽流感病原ELISA诊断试剂盒的符合率分别为92%和100%,对试剂盒检测样品的病毒分离鉴定证明无一漏检。
付兴周[6](2013)在《山羊抗鸡三联高免血清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新城疫(ND)是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流行甚广,常常并发或继发大肠杆菌病,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已有多种疫苗可供预防接种,但在实际中常因种种原因免疫效果不太理想,致使这几种病呈混合或继发感染,而使用单一抗血清对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大肠杆菌(E.coli)混合感染治疗不彻底,其他地方生产的联合血清在豫北地区应用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试
单宝君,董立成,于海泉,汤安平,胡淑华,姜玉芹[7](1995)在《黄牛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双联高免血清的制备和应用》文中提出黄牛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双联高免血清的制备和应用单宝君,董立成,于海泉,汤安平,胡淑华,姜玉芹(黑龙江省拜泉县兽医卫生防疫站)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广为流行。近年来,对IBD的免疫和治疗的研究已有很大突破。据报...
胡瑞鸿[8](2020)在《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又称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近年来,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小鹅瘟病毒(Gosling plague virus,GPV)的毒力有增强趋势,给该病的防治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GP的特异性防治主要依赖接种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进行被动免疫,对GP强毒感染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由于IgY具有价格低廉、防治效果好等优点,已被广大养鹅户接受和采用。但目前使用的IgY多为粗制抗体,缺乏统一的生产、检验标准,琼扩抗体效价高低不等,故研制一种纯度及效价高,防治效果好,有统一生产标准的GPV IgY势在必行。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某地饲养的雏鹅群中,采集疑似GP病死鹅的病料,进行GPV的分离鉴定,利用分离获得的GPV研制抗GP的IgY,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GPV的分离鉴定用氯仿提取法从疑似GP病死鹅的肝、脾组织中分离病毒,接种3日龄雏鹅和12日龄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的病毒经特异性检验(琼脂扩散试验(AGP)和鹅胚中和试验)、超微结构观察、毒力测定、理化特性(热敏感试验、乙醚敏感试验、氯仿敏感试验、胰蛋白酶敏感试验、耐酸性试验)检验、纯净性试验、核酸检测、VP3基因序列鉴定及基因进化树分析,进行综合鉴定。(2)GPV IgY的研制将分离鉴定获得的GPV(命名为H株),经鹅胚逐级传代至F10,F10代进行1000倍稀释,接种12日龄鹅胚,收获鹅胚液作为GPV灭活疫苗抗原,抗原无菌检验和毒力检测合格后,进行浓缩及灭活,通过接种12日龄鹅胚进行灭活检验;灭活检验合格后进行GPV灭活疫苗的配制及乳化,获得GPV灭活疫苗,对其进行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及安全性检验;将检验合格的GPV灭活疫苗按经典免疫程序免疫产蛋鸡,当高免鸡蛋卵黄液的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1:64时,对其进行除脂、提取和灭活,制备出抗H株GPV IgY。(3)抗H株GPV IgY的质量评价通过监测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对GPV IgY的理化特性(温度、酸碱度、胃蛋白酶的作用时间、冻融次数)进行评价;通过GPV IgY单次单剂量、重复单剂量和单次大剂量皮下注射3日龄雏鹅及小白鼠的安全性试验,观察雏鹅和小白鼠的健康状况,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对GPV IgY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剂量的GPV IgY对GPV强毒攻毒24 h雏鹅的治疗试验、对GPV感染不同时长和不同日龄雏鹅的治疗试验,依据雏鹅治愈率,对GPV IgY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用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免疫剂量的GPV IgY对雏鹅皮下接种,24 h后用GPV强毒攻毒,依据雏鹅保护率进行预防效果评价;同类产品免疫3日龄雏鹅,依据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评价GPV IgY与同类产品的差异。通过物理性状、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监测及对雏鹅攻毒保护率监测,确定GPV IgY的储存温度和时间。试验结果表明:(1)GPV的分离鉴定结果分离的病毒接种雏鹅,呈现与GP一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接种鹅胚,可在鹅胚中增殖,且为非血凝性感染病毒;AGP显示,从雏鹅和鹅胚分离的病毒液与GP阳性血清之间出现沉淀线;鹅胚中和试验证明,病毒液能被GP阳性血清中和,中和后的病毒液接种鹅胚不引起死亡;电镜下观察,H株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细小病毒特征;H株鹅胚和雏鹅传代培养F6~F10代,毒价最高且稳定,病毒的ELD50和LD50分别大于10-5.0/0.2 m L和10-4.0/0.2m L;以分离到的H毒株分别接种3日龄、10日龄、20日龄雏鹅,其致病性随雏鹅日龄增大而减弱;分离的病毒在56℃3 h保持其感染性,能够抵抗乙醚、氯仿、胰蛋白酶和酸性条件(p H3.0)的作用;分离的病毒液细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检查均为阴性,证明H株病毒纯净;PCR核酸检测病毒约在500 bp处出现特异性DNA条带,DNA大小与GPV相符;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符合GP生物学特性,该病毒为GPV(命名为H株)。以PCR扩增出的VP3基因,与参考毒株的VP3基因序列对比,核苷酸的同源性在95.9%~99.1%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7.9%~99.6%之间;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H株与在黑龙江省分离的SP、ZZ、ZD、DQ、JX等毒株亲缘关系较与GD(广东)、YG(扬州)等毒株近。(2)GPV IgY的制备结果GPV H株灭活疫苗抗原无菌检验呈阴性、鹅胚液ELD50为10-5.22/0.2 m L、灭活检验鹅胚全部健活。GPV灭活疫苗的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安全检验均合格。用该GPV灭活疫苗免疫产蛋鸡,收集AGP≥1:64高免鸡蛋的卵黄液。高免卵黄液经酸化水1:8稀释、p H5.2、4℃作用15 h、1900 g离心20 min条件下除脂;酸化水-1.5%辛酸-33%硫酸铵提取;终浓度0.05%甲醛溶液经20~25℃灭活24 h,对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蛋白浓度及蛋白纯度均无显着影响,确定上述除脂、提取和灭活条件为最佳工艺。(3)GPV IgY的质量评价结果上述制备的抗H株GPV IgY在60℃以下作用2 h,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不降低,当温度达到70℃以上,琼扩抗体效价显着降低,当温度达到75℃作用30 min时,琼扩抗体效价呈阴性;p H范围在4.0~11.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差异不显着,p H值为3.0和12.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显着低于对照组;当胃蛋白酶作用6 h,琼扩抗体效价无变化,作用8 h以上显着降低;GPV IgY经5次反复冻融,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无显着差异;GPV IgY免疫雏鹅和小白鼠均未出现任何注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精神状态良好,采食正常;GPV IgY对雏鹅治疗效果表明,琼扩抗体效价越高、注射剂量越大,雏鹅治愈率越高;病毒感染雏鹅的时间越长、雏鹅日龄越大,雏鹅治愈率越低;GPV IgY对雏鹅预防效果表明,同一注射剂量,琼扩抗体效价越高,雏鹅保护率越高,同一琼扩抗体效价,注射剂量增加,雏鹅保护率增高;GPV IgY免疫雏鹅后12 h~10 d,对雏鹅保护率高达88.00%以上,可有效抵抗病毒感染。差异对比试验表明,研制的GPV IgY的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均高于同类产品。(4)GPV IgY的储存条件2~8℃储存24个月,GPV IgY的物理性状、纯净性、琼扩抗体效价稳定,对雏鹅感染GPV的保护率达88.00%以上。(5)GPV IgY推荐使用剂量和方法对已感染GPV的雏鹅,选择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为1:16以上,1.0 m L/只;对未感染雏鹅进行紧急预防免疫,0.5 m L/只,皮下注射,对GPV感染的治愈率和保护率均达80.00%。
刘进辉,何湘蓉,刘湘新,程天印,刘自逵[9](2008)在《抗猪瘟高免卵黄抗体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
古少鹏[10](2003)在《~(60)Coγ射线对卵黄液中病毒灭活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高免卵黄液在畜禽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制备卵黄液的高免蛋大部分为非SPF蛋,使用时可能造成多种蛋传性传染病的传播,给生产带来损失。本试验将禽传染性脑脊髓炎(AE)病毒和鸡减蛋综合征(EDS-76)病毒接种于卵黄液中,用60Coγ射线进行照射,研究其对卵黄液中病毒的灭活效果和对卵黄抗体的影响,并对卵黄液进行了成品检验和临床应用试验。结果表明:1.卵黄液经9.2kGy的60Coγ射线照射后,AE病毒和EDS-76病毒完全被灭活,达到了防止蛋传性传染病传播的目的,并且不影响卵黄抗体效价。2.经9.2kGy照射后的卵黄液稳定性好、耐酸、耐热、耐蛋白酶消化。在常温、25℃、4℃的条件下保存,照射卵黄液的保存期明显长于未经辐照组,-18℃和-30℃保存,辐照组和未经辐照组相同,抗体效价均可维持一年以上。3.完全灭活卵黄液中的AE病毒和EDS-76病毒的辐照剂量为9.2kGy和6.0kGy;AE病毒在卵黄液中的D10值为6.64~7.06KGy,EDS-76病毒滴度下降90%所需剂量为1.03~1.05kGy。4.9.2kGy辐照后的高免卵黄液经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外源性病毒检验、禽白血病病毒检验、安全性检验和效力检验证实完全符合兽医生物制品的要求。
二、黄牛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双联高免血清的制备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牛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双联高免血清的制备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鸡新城疫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
综述三 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实验一 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制备的免疫程序制定与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二 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的制备与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2)抗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二联卵黄抗体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疫苗 |
1.1.3 新城疫抗体效价检测材料 |
1.1.4 传染性法氏囊病抗体效价检测材料 |
1.1.5 卵黄抗体无菌检验材料普通琼脂、厌氧肉肝汤、马丁肉汤、电热恒温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 |
1.2 方法 |
1.2.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油剂灭活苗的制备 |
1.2.2 母鸡的免疫母鸡的免疫方法见表1。 |
1.2.3 蛋黄内抗体效价的检测 |
1.2.4 卵黄抗体的制备 |
1.2.5 卵黄抗体的无菌检验 |
1.2.6 卵黄抗体的安全性检验 |
1.2.7 卵黄抗体的临床试验应用 |
2 结果 |
2.1 抗体效价监测结果 |
2.2 卵黄抗体的无菌检验结果 |
2.3 卵黄抗体的安全性检验结果 |
2.4 卵黄抗体的临床应用效果 |
3 分析与讨论 |
(5)禽流感与新城疫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技术及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禽流感研究进展 |
1.1 病原 |
1.2 流行病学 |
1.2.1 宿主范围 |
1.2.2 病毒的传播 |
1.2.3 流行及危害 |
1.3 禽流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3.1 病原学检测 |
1.3.2 血清学检测 |
1.3.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2 新城疫研究进展 |
2.1 新城疫病毒(NDV) |
2.2 新城疫的传播与危害 |
2.3 新城疫检测方法 |
2.3.1 病毒的分离鉴定 |
2.3.2 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 |
2.3.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2.3.4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3.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3.1 胶体金的特性及其制备 |
3.1.1 胶体金的特性 |
3.1.2 胶体金的制备 |
3.2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及其应用 |
3.2.1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
3.2.2 免疫胶体金的应用 |
3.3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构成 |
3.4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及其优势 |
3.4.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 |
3.4.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优势 |
3.5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应用 |
3.5.1 病原体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3.5.2 激素或疾病相关蛋白的检测 |
3.5.3 药物残留及毒品的检测 |
3.5.4 寄生虫抗原抗体的检测 |
第2章 鸡抗AIV、鸡抗NDV和山羊抗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毒 |
2.1.2 标准抗原和抗体 |
2.1.3 健康Balb/c小鼠腹水IgG |
2.1.4 SPF鸡胚及实验动物 |
2.1.5 主要试剂 |
2.1.6 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病毒的增殖与纯化 |
2.2.2 免疫原的乳化 |
2.2.3 动物免疫 |
2.2.4 鸡抗AIVIgG、鸡抗NDVIgG、羊抗鼠IgG的提取及纯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病毒的增殖与纯化(浓缩) |
3.1.1 AIV的增殖与纯化(浓缩) |
3.1.2 NDV的增殖与纯化(浓缩) |
3.2 免疫血清IGG的提取及纯化 |
4 讨论 |
4.1 抗原 |
4.2 免疫程序 |
5 结论 |
第3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毒、抗原 |
2.1.2 细胞、实验动物 |
2.1.3 试剂和培养基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动物免疫 |
2.2.2 SP2/0骨髓瘤细胞的活化 |
2.2.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2.2.4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2.2.5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细胞融合 |
3.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3.2.1 AIVGST-NP免疫脾细胞与瘤细胞融合后的筛选 |
3.2.2 NDV免疫脾细胞与瘤细胞融合后的筛选 |
3.3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及特异性鉴定 |
3.3.1 AIV-NP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及特异性鉴定 |
3.3.2 NDV-HN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及特异性鉴定 |
3.4 单克隆抗体的亚类鉴定 |
3.5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的检测 |
3.6 禽流感H55E8、H94C4单克隆细胞株的复苏、生产与效价测定 |
3.7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4 讨论 |
4.1 动物免疫 |
4.2 细胞融合 |
4.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4.4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
4.5 关于饲养细胞 |
4.6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
4.7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5 结论 |
第4章 胶体金及金标抗体的制备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仪器 |
2.1.2 抗体及化学试剂 |
2.1.3 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胶体金的制备 |
2.2.2 胶体金的鉴定 |
2.2.3 禽流感H9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H94C4)的标记条件 |
2.2.4 禽流感病毒核蛋白、H5亚型血凝素及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单克隆抗体的标记条件 |
2.2.5 金标单抗复合物的制备与纯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胶体金的制备 |
3.2 禽流感H9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H94C4)的标记条件 |
3.2.1 最适标记胶体金pH值 |
3.2.2 最适标记量 |
3.3 单克隆抗体H55E8、AIV-NP单克隆抗体及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单克隆抗体的标记条件 |
3.4 金标单抗复合物的鉴定 |
4 讨论 |
4.1 胶体金的制备 |
4.1.1 胶体金制备方法 |
4.1.2 胶体金制备的条件 |
4.1.3 胶体金的质量鉴定 |
4.2 标记用蛋白的准备 |
4.3 胶体金的标记 |
4.3.1 最佳标记pH值 |
4.3.2 最适蛋白标记量 |
4.4 免疫胶体金的保存 |
5 结论 |
第5章 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及鉴别诊断试纸条的研制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毒、抗原、抗体 |
2.1.2 层析材料、仪器 |
2.1.3 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H9亚型禽流感病毒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建立 |
2.2.2 H5亚型禽流感病毒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建立 |
2.2.3 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鉴别诊断试纸条的建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H9亚型AIV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
3.1.1 最适反应条件的确定 |
3.1.2 试纸条特异性试验 |
3.1.3 试纸条敏感性试验 |
3.1.4 试纸条稳定性试验 |
3.2 H5亚型AIV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
3.2.1 各种生物材料最佳浓度的选择 |
3.2.2 试纸条的特异性实验 |
3.2.3 试纸条敏感性试验 |
3.3 H5、H9亚型AIV鉴别诊断试纸条的研制 |
3.3.1 各种生物材料最佳浓度的选择 |
3.3.2 试纸条的特异性实验 |
4 讨论 |
4.1 最适反应条件的确定 |
4.1.1 硝酸纤维素(NC)膜的选择 |
4.1.2 抗体包被液的选择 |
4.1.3 封闭液的选择 |
4.1.4 反应体系的确定 |
4.2 关于鉴别诊断 |
5 结论 |
第6章 禽流感和新城疫病毒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及鉴别诊断试纸条的研制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毒、抗原、抗体及层析材料 |
2.1.2 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的构建 |
2.2.2 各种生物材料最佳浓度的选择 |
2.2.3 试纸条的特异性实验 |
2.2.4 试纸条的敏感性实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各种生物材料最佳浓度的选择 |
3.1.1 AIV快速检测试纸条最佳生物材料浓度的选择 |
3.1.2 NDV快速检测试纸条最佳生物材料浓度的选择 |
3.1.3 AIV和NDV快速鉴别诊断试纸条最佳生物材料浓度的选择 |
3.2 试纸条的特异性实验 |
3.2.1 AIV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特异性实验 |
3.2.2 NDV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特异性实验 |
3.2.3 AIV和NDV快速鉴别诊断试纸条的特异性实验 |
3.3 试纸条的敏感性实验 |
3.3.1 AIV快速检测试纸条的敏感性实验 |
3.3.2 NDV快速检测试纸条的敏感性实验 |
4 讨论 |
4.1 金标结合垫的制备 |
4.2 鉴别诊断试纸条的构建 |
5 结论 |
第7章 禽流感病毒通用型及H9亚型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组成 |
2.2.2 快速检测试剂盒的使用方法 |
2.2.3 试剂盒的保存期、特异性、重复性和敏感性试验 |
2.2.4 快速检测试剂盒的应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试剂盒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 |
3.2 试剂盒的保存期试验 |
3.3 试剂盒的重复性试验 |
3.4 试剂盒的样品检测结果 |
3.4.1 动物实验样品检测结果 |
3.4.2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
3.4.3 检测样品病毒分离验证结果 |
4 讨论 |
4.1 试剂盒的特性 |
4.2 关于亚型鉴定 |
4.3 检测样品范围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致谢 |
(6)山羊抗鸡三联高免血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免疫抗原和强毒、菌株 |
1.2 检测用抗原和阳性血清 |
1.3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免疫程序及试验分组 |
2.2 血清抗体效价的检测 |
2.3 最佳免疫程序的确定 |
2.4 高免血清的制备 |
2.5 高免血清的检验 |
2.5.1 无菌检验 |
2.5.2 安全检验 |
2.5.3 效力检验 |
2.6 高免血清的临床应用 |
3 结果 |
3.1 山羊血清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见表2) |
3.2 免疫程序确定的结果 (见表3) |
3.3 高免血清制备的结果 |
3.4 高免血清检验的结果 |
3.4.1 无菌检验结果 |
3.4.2 安全性检验结果 |
3.4.3 效力检验结果 |
3.5 高免血清的临床应用结果 (见表5) |
4 小结 |
(8)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小鹅瘟病毒研究现状 |
1.1.1 小鹅瘟病毒及小鹅瘟病简介 |
1.1.2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方法 |
1.2 小鹅瘟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
1.2.1 小鹅瘟病毒活疫苗 |
1.2.2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 |
1.2.3 小鹅瘟病毒基因疫苗 |
1.2.4 小鹅瘟病毒重组活载体疫苗 |
1.2.5 小鹅瘟抗血清 |
1.2.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 |
1.3 卵黄抗体的研究进展 |
1.3.1 卵黄抗体的结构特点 |
1.3.2 卵黄抗体的提取方法 |
1.3.3 卵黄抗体的灭活方法 |
1.3.4 卵黄抗体应用 |
1.3.5 卵黄抗体的优势与展望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3.2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
2.3.3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 |
2.3.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检验 |
2.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
2.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质量评价 |
2.3.7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
2.4 试验数据分析及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
3.1.1 小鹅瘟病毒在雏鹅分离培养结果 |
3.1.2 小鹅瘟病毒在鹅胚分离培养结果 |
3.2 小鹅瘟病毒鉴定 |
3.2.1 小鹅瘟病毒特异性试验结果 |
3.2.2 小鹅瘟病毒粒子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
3.2.3 小鹅瘟病毒毒力测定 |
3.2.4 小鹅瘟病毒理化特性 |
3.2.5 小鹅瘟病毒的纯净性试验结果 |
3.2.6 小鹅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
3.2.7 小鹅瘟病毒VP3基因序列鉴定 |
3.3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抗原的制备及成品检验 |
3.3.1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制备抗原用病毒的检验 |
3.3.2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检验 |
3.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
3.4.1 产蛋鸡选择结果 |
3.4.2 高免鸡蛋的琼扩抗体效价监测结果 |
3.4.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 |
3.4.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确定 |
3.4.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外源性病毒灭活方法确定 |
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
3.5.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理化特性 |
3.5.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安全性评价 |
3.5.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人工感染雏鹅的治疗效果评价 |
3.5.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雏鹅注射后攻毒的预防效果评价 |
3.5.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与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试验 |
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
3.6.1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物理性状的影响 |
3.6.2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纯净性的影响 |
3.6.3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琼扩抗体效价的影响 |
3.6.4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雏鹅攻毒预防效果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小鹅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4.2 小鹅瘟病毒H株VP3基因序列分析 |
4.3 影响HA与HI效果的因素分析 |
4.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 |
4.5 鸡群的选择管理与高免蛋黄收集 |
4.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7 最优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确定及分析 |
4.7.1 辛酸终浓度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影响 |
4.7.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对比分析及验证 |
4.7.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琼扩抗体效价与蛋白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4.8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灭活条件的确定 |
4.9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
4.9.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安全性评价 |
4.9.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治疗效果评价 |
4.9.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预防效果评价 |
4.9.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 |
4.10 储存条件的确定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10)~(60)Coγ射线对卵黄液中病毒灭活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四、黄牛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双联高免血清的制备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的研制与应用[D]. 付兴周. 吉林大学, 2006(05)
- [2]抗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二联卵黄抗体的研制及应用[J]. 张桂枝,靳双星. 中国畜牧兽医, 2009(08)
- [3]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的研制与应用[A]. 付兴周,常爽,丁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6
- [4]兔抗鸡新城疫高免血清的制备与检测[J]. 孙协军,王东亮,张强,章加银,袁恒四. 畜牧与饲料科学(奶牛版), 2006(03)
- [5]禽流感与新城疫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技术及初步应用研究[D]. 彭伏虎.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1)
- [6]山羊抗鸡三联高免血清的研究[J]. 付兴周.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13)
- [7]黄牛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双联高免血清的制备和应用[J]. 单宝君,董立成,于海泉,汤安平,胡淑华,姜玉芹.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5(01)
- [8]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D]. 胡瑞鸿.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9]抗猪瘟高免卵黄抗体的研制[J]. 刘进辉,何湘蓉,刘湘新,程天印,刘自逵. 中国兽医杂志, 2008(09)
- [10]~(60)Coγ射线对卵黄液中病毒灭活作用的研究[D]. 古少鹏. 山西农业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