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损伤患者心肌蛋白cTnI的动态变化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雷磊,王倩梅,赵鹏,刘传明,李俊杰[1](2021)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cTnI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8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观察组),按照是否产生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n=65)与非心肌损伤组(n=115),并取同期60例既往无任何基础疾病的单纯胸痛就诊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血清cTnI与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cTnI与NT-proBNP水平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TnI水平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TnI、NT-proBNP水平分别为(0.31±0.05) ng/mL、(1 217.65±198.46)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6±0.01) ng/mL、(90.24±17.16)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损伤组患者的血清c TnI及NT-proBNP水平分别为(0.34±0.06) ng/mL、(1 652.74±305.18) pg/mL,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的(0.20±0.03) ng/mL、(756.82±124.57)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TnI与NT-proBN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TnI预测心肌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为0.844 (95%CI:0.777~0.911),随cTnI浓度升高,灵敏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特异度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血清cTnI为0.30 ng/mL时,灵敏度为71.9%,特异度为88.6%。结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cTnI水平呈现明显升高趋势,且合并心肌损伤者升高更明显,可用于心肌损伤的早期评估。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2](2021)在《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损伤特异性标志物,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危险分层、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首选生物标志物。本共识从检验和临床两个视角阐述了肌钙蛋白的最新进展和国内现阶段应用要求。包括心肌肌钙蛋白检测性能标准及分类定义、性能验证和质量控制要求、结果报告规范化、检测影响因素和标准化, 并给出了适合不同敏感度肌钙蛋白检测方法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流程, 以及不同临床应用场景下的肌钙蛋白结果的解读。本共识强调检验和临床在肌钙蛋白应用中缺一不可, 只有两方面深入沟通才能发挥肌钙蛋白的最大应用价值。
宋欣丽[3](2021)在《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保护作用是否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质网应激有关。2.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使用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结扎左前降支30min后复灌,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组分别按50、100、200mg/(kg·d)灌胃处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结构和形态变化,提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活性氧荧光(DCFH-DA)探针法观察线粒体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变化、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比色法观察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形成及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经典信号通路PERK-eIF2α通路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p-蛋白激酶R 样内质网激酶(p-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PERK)、真核起始因子 2(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eIF2α)、p-真核起始因子 2(p-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p-eIF2α)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ERK、eIF2α中mRNA的含量。2.临床研究:通过全面搜索并筛选数据库中自建库到2021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关于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相关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等。研究结果实验研究:实验一:TTC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占总心肌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72%、56%、52%、31%。其中,与sham组相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增加,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各剂量组和I/R组相比较,从各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百分比可见,龙牙楤木总皂苷各组梗死面积比值均低于I/R组,并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值逐渐降低,统计学分析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统计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结果提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从颜色上看,sham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蓝色;I/R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黄褐色;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黄褐色细胞核所占比例介于sham组和I/R组之间,但呈逐渐减少的趋势。sham组细胞凋亡很不明显,可见存在少量散在凋亡细胞;具体的凋亡细胞百分比见下表。与sham组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比则明显增加,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升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CK-MB、cTnT含量,均有所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实验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I/R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可见萎缩及坏死肌细胞,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细胞内线粒体分布不均,部分聚集,线粒体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内脊大多模糊。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形态有一定差异,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肿胀,内脊扩张、大多结构模糊;中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稍不规则,细胞核呈长梭形,肌原纤维排列稍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部分结构清晰、部分模糊;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DCFH-DA探针法检测ROS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ROS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ROS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ATP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ATP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ATP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SDH活性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SDH活性水平均有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SDH活性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实验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的表达也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qRT-PCR 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 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也没有太大差异,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研究96项,中文文献92篇,英文文献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CK-MB(SMD:-1.86,95%CI:[-2.33,-1.38],I2=95%,P<0.00001);CK(SMD:-102.21,95%CI:[-129.34,-75.09],I2=100%,P<0.00001);cTnI(SMD:-0.80,95%CI:[-0.97,-0.62],I2=99%,P<0.00001),cTnT(SMD:-1.55,95%CI:[-1.8,-1.3],I2=100%,P<0.00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MD:-0.42,95%CI:[-0.34,-0.51],I2=45%,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MD:-0.28,95%CI:[-0.22,-0.36],I2=12%,P<0.00001);LVEF(SMD:-4.89,95%CI:[-3.9,-5.87],I2=86%,P<0.00001);HsCRP(SMD:-5.04,95%CI:[-6.92,-3.16],I2=99%,P<0.00001);MDA(SMD:-4.25,95%CI:[-5.22,-3.28],I2=99%,P<0.00001);SOD(SMD:-15.26,95%CI:[-10.74,-19.78],I2=99%,P<0.00001);NO(SMD:-15.26,95%CI:[-5.29,-7.51],I2=97%,P<0.00001);LDH(MD:-13.83,95%CI:[-20.31,-7.35],I2=0%,P<0.00001)。研究结论1.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心肌酶漏出,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损伤心肌组织和线粒体结构,抑制SDH活性,同时降低ROS生成,减缓蛋白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有关。龙牙楤木总皂苷的保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发挥大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最适有效剂量在200mg/(kg·d)左右。2.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肯定,尤其在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显着,但鉴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偏低,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赵学娟,孙岚英,牛晶[4](2021)在《血清肌钙蛋白和淀粉样蛋白A与重症哮喘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淀粉样蛋白A (serum amyloid A,SAA)与重症哮喘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到2020年12月河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入院24 h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将LVEF<50%的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33例),LVEF≥50%的患者分为非心肌损伤组(47例),另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4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cTnI、SAA水平,分析cTnI、SAA与重症哮喘心肌损伤的相关性。将心肌损伤组中治疗后死亡的14例患者为死亡组,将存活的19例患者为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水平,并分析cTnI、SAA对重症哮喘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三组cTnI、SA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损伤组cTnI、SAA水平高于非心肌损伤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TnI、SAA水平与重症哮喘心肌损伤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6、0.579,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cTnI和SA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nI和SAA均为重症哮喘心肌损伤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因素(P<0.05)。结论 cTnI、SAA水平与重症哮喘心肌损伤均呈正相关,且两者均为重症哮喘心肌损伤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黄冠华,吴小雨,张曼旭,崔凌志[5](2021)在《镁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股-腘动脉内皮lncRNA-sONE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镁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大鼠股-月国动脉内皮细胞lncRNA-sONE的影响。方法 100只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2例和实验组22例。随机选取100只SD大鼠,纵向切开腹股沟,暴露股-月国动脉,不进行剪切和剥离。其他为假手术组25例。实验组大鼠灌胃30 mg/(kg·d)-1镁溶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干预时间均为2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结果镁可影响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维持线粒体功能,拮抗Ca2+内流,影响lncRNA-sONE的表达。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镁可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大鼠高脂血症水平,改善大鼠股月国动脉内皮中lncRNA-sONE的功能,修复内皮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股-月国动脉lncRNA-sONE的表达有关。
钱真真[6](2021)在《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附子心脏毒性早期预警及风险防控研究》文中指出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从马兜铃事件到何首乌事件,部分有毒药材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对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预防中医药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针对有毒药材,建立有毒药材的风险防控措施,对提高中药用药的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用,素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在临床有效性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因其毒性,使得附子及其复方制剂的安全性问题成为限制其临床使用的重要阻碍。附子毒性中以其心脏毒性最为常见,也最为致命。附子心脏毒性机制涉及离子通道、线粒体功能、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等。其中,缝隙连接通道是一种特殊通道,主要负责连接相邻心肌细胞并参与调控其间化学信息的交换与电耦联,是维持正常心脏电活动的重要保证。目前关于附子心脏毒性的缝隙连接通路研究较少,尚未阐明其具体作用机制。基于此,本研究依托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计划(体现中药特点的重大疾病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建设),以附子心脏毒性为研究切入点,以缝隙连接通道为机制探索,从“成分-通路-靶点-临床评价”等方面开展“附子生物碱单体-药材-复方”等一体化、全链条的附子毒性研究、机制探索及风险防控,为构建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本研究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目的基于既往文献研究,围绕附子毒性,层层递进逐步梳理出课题的研究切入点,为进一步开展附子心脏毒性、构建附子安全性评价体系及风险防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方法首先基于Citespace软件对附子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其次,基于既往文献研究对附子心脏毒性进行综述;最后,借助Pubchem、PDB数据库、PharmMapper数据库等导出附子双酯型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及缝隙连接通道相关调控蛋白(CX40、CX43、SCN5A)的蛋白结构,并将此调控蛋白对应的基因靶点导入FunRich软件进行基因信息交互及生物进程富集分析。结果第一章文献计量:纳入研究文献245篇,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980年,大致可分为萌芽期(1980年到2004年)、快速增长期(2004年至今);涉及作者548人,涉及单位/机构110家,发表文献最多的单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旗下相关单位(44篇,17.96%)。快速增长期涉及关键词428个,有23个出现频次≥5的,“心脏毒性”出现频次为11次,为领域研究较新的关键词,故基于此开展下一步关于附子心脏毒性的文献综述研究。第二章文献综述:附子心脏毒性表现包括心悸、心律失常及血压异常等,甚者可伴见心源性休克,甚至引起死亡。梳理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及糖类、脂类等非生物碱成分等。心脏毒性物质基础主要是双酯型生物碱。毒性机制涉及离子通道、线粒体功能、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等,其中,缝隙连接通道尚未研究清晰,涉及CX40、CX43、SCN5A等,故基于此开展下一步附子心脏毒性缝隙连接通道生物进程调控研究。第三章生物进程:数据库检索附子化学成分结构、缝隙连接通道调控蛋白的2D、3D结构,导入FunRich软件,对各基因进行交互信息分析,发现这3个基因与SRC、CSK等33个基因产生交互,生物进程涉及oligomerization of connexins into connexons、transport of connexons to the palsma membrane、regulation of gap junction activity、c-src mediated regulation of Cx43 function and closure of gap junctions、Transport of connexins along the secretory pathway、Microtubule-dependent trafficking of connexons from Golgi to the plasma membrane 等 6 个。小结附子不良反应众多,心脏毒性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热点;附子心脏毒性机制涉及离子通道、线粒体功能、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等。缝隙连接通道是心肌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换及电耦联的重要通路,可能通过参与调控离子通道影响心脏电生理进而产生心脏毒性。缝隙连接通道相关调节蛋白(CX40、CX43、SCN5A)对应的基因靶点与人体多个基因产生交互,参与人体多个生物进程。第二部分 附子生物碱的实验研究目的从附子毒性物质基础出发,探索附子单、双酯2种生物碱的毒性差异,毒性机制及毒性代谢特点,为构建附子安全性评价体系及风险防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通过大鼠H9C2心肌细胞对附子主要毒性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进行了心肌细胞毒性实验,实验中涉及的技术方法有:细胞孵育、细胞活力检测、生长曲线绘制、ELISA检测、细胞漏出率计算等;其次,对附子单、双酯2种生物碱进行了大鼠心脏毒性验证与比较,实验中涉及的技术方法有:大鼠灌胃、眼眶丛静脉采血、心电图检测,相关心脏毒性指标的ELISA检测等。最后,对附子单、双酯2种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借助UPLC技术对大鼠灌胃后各时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细胞实验:乌头碱最小毒性浓度为0.03125%(0.2018mol/l),IC50为2.882mmol/l,低浓度(0.0250mol/l、0.05040mol/l、0.10090mol/l)呈正向激发作用,当浓度在0.2018-1.6144mol/l时呈现出浓度、时间依赖性;在4h内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形态逐渐畸变,细胞核逐渐缩小,边界逐渐模糊,细胞间隙逐渐增大,细胞排列不规整;常规指标LDH、c-TNI、CK检测中,各浓度、时间组间差异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预警指标:与Control组,各浓度、时间组间组的SCN5A、CX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X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动物实验:乌头碱最小毒性剂量为0.3mg/kg,以此剂量开展的等剂量下2种生物碱的毒性验证与比较,结果:1)ECG:心率:AC组90min、120min与KB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293、0.0093),BAC组始终与KB组无差异(P值均>0.05);QTc:AC 组在 5min、10min 时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097、0.0255),BAC组除20min时无差异(P=0.0593)其余各时点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80、0.0426、0.0200、0.0007、0.0007、0.0007、0.0413)。2)常规指标:CK: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01、0.0097);c-TNI: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43、0.0005);LDH: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均<0.0001)。3)预警指标:SCN5A:AC组有差异(P=0.0126)、BAC组无差异(P=0.6407);CX40:AC 组有差异(P<0.0001)、BAC 组无差异(P=0.0828);CX43: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11、0.0107)。4)其他指标:H-FABP: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均<0.0001)。药代动力学研究:AC血浆中达峰时间约在45min,BAC约为20min;AC与BAC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Cmax、Tmax、AUCO-t、AUMCO-t、MRTO-t的 P 值分别为<0.0001、0.0151、0.0013、0.0132、0.0177。小结1)AC较低浓度(0.03125%)即可引起H9C2心肌细胞毒性改变,引起大鼠毒性改变而不引起大鼠死亡的AC剂量为0.3mg/kg;2)BAC毒性剂量下心电图中心率可能无明显改变,需进一步结合QTc、常规心脏毒性指标(CK、LDH、从c-TNI)及缝隙通道相关指标(CX40、CX43、SCN5A)等指标综合考察;4)AC大鼠体内达峰时间在45min左右,BAC在20min左右,但24h时仍可检测到其成分的存在,说明其毒性是急性反应,但是在体内降解吸收需要一定时间;5)AC与BAC之间存在单向、不可逆的降解过程,及AC可以转化成BAC,但BAC不能转化成AC;且同等剂量给药,AC毒性强于BAC。第三部分 附子药材的实验研究目的围绕附子药材开展“不同批次、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验证-毒性比较-毒性物质基础探索-毒性代谢特点研究”,探索附子最佳用药方案,构建一体化、全链条的附子心脏毒性研究及风险防控体系,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首先,从物质基础层面出发,采用UPLC检测技术对不同批次、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附子药材进行2种生物碱的定性定量分析,实验过程中涉及的技术与方法有:药液的制备与提取、药物的定性定量UPLC检测;其次,从毒性验证角度出发,对附子药材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心脏毒性进行了动物实验验证,实验过程涉及的技术方法有药物的制备、大鼠灌胃给药,大鼠眼眶从静脉取血、血样的储存与处理、样本ELISA检测等;最后,从毒性代谢特点出发,对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附子药材进行大鼠灌胃给药,以探索各附子给药组中2种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点,实验过程涉及的技术方法有:药物的制备、大鼠灌胃给药,大鼠眼眶从静脉取血、血样的储存与处理、样本UPLC检测等。结果附子药材UPLC检测:构建线性方程:BAC:Y=3980x+489,r=0.9993;AC:Y=20600x+101,r=0.9992。附子粉末AC含量 125.78、534.94、314.34ng/g,BAC 含量 39.52、45.24、45.80;附子水煎 30min AC 含量 0.3056、0.26765、0.168ng/ml,BAC 含量 1796、1352、2516 ng/ml;附子水煎 120minAC 含量 0.3056、0.444、0.3532,BAC 含量 2360、2812、2212。动物实验:附子水煎剂按临床最大剂量的2倍给药,散剂按水煎剂的1/10给药,在此条件下开展的附子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验证比较结果提示:1)ECG:心率:F0及FB组在90min、120min时有差异(P值均<0.05),其余各时点均无差异(P值均>0.05),FB组始终无差异;QTc:F0组各时点的QTc值与K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931、0.5877、0.0736、0.0649、0.1212、0.4848、0.3939、0.6277);FA 组在 5min、10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 的 QTc 值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007、0.0047、0.0007、0.0007、0.0007、0.0007、0.0007);FB 组在 5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等时点的QTc值有差异(P值分别为0.0293、0.0386、0.0143、0.0007、0.0007、0.0007、0.0413)。2)常规指标:CK:F0组、FA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13、0.0104),FB组无差异(P=0.2824);c-TNI:F0 组、FA 组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245、0.0266),FB 组无差异(P=0.0813),LDH:F0组、FA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245、0.0266),FB组无差异(P=0.0813)。3)预警指标:SCN5A:F0组有差异(P=0.0395),FA、FB组均无差异(P均>0.05);CX40:F0、FA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88、0.0050),FB组无差异(P=0.1091);CX43:F0、FA 组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280、0.0111),FB组无差异(P=0.1535)。药代动力学:构建线性方程:BAC:Y=0.85x-0.00127,r=0.9978;AC:Y=2.14x+0.0909,r=0.9993。附子各给药组均大鼠体内AC含量均在定量下限以下,F0组、FB组可检测到BAC含量,FA组BAC含量亦在定量下限以下。比较各组(F0组VS FA组、FA组VS FB组、F0组VS FB组)AC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max、AUC0-t、AUMC0-t、MRT0-t 的 P 值分别为(0.5333,0.7032,0.1905)、(0.2000,0.5317,0.0952)、(0.5000,0.7302,0.0530)、(>0.9999,0.7032,>0.9999)、(0.5333,0.5000,0.1905)、(0.2667,0.5317,0.0952),各组参数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比较各组(F0组VSFA组、FA组VSFB组、F0组VSFB组)BAC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max、AUC0-t、AUMC0-t、MRT0-t 的 P 值分别为(0.2222,0.3333,0.6200)、(0.5000,>0.9999,0.1981)、(0.5000,0.6667,0.0530)、(0.5000,0.5000,0.0379※)、(0.8889,0.3333,0.0262※),各组参数的差异比较有无统计学意义的有FO组VSFB组的AUMCO-t、MRTO-t比较(P值均>0.05),其余各组参数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小结1)不同批次间附子中生物碱含量存在差异,经过煎煮30min可有效缩小差异,控制附子中生物碱含量;2)附子中的毒性生物碱不仅仅是以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型生物碱,以苯甲酰乌头原碱为代表的单酯型生物碱亦存在毒性;3)正常煎煮可控制附子药材中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含量,但是不能降低其毒性,其毒性可能与其单酯型生物碱成分有关,在临床使用中仍需要久煎。第四部分 附子复方的临床研究目的从附子复方层面出发,开展附子含附子制剂的临床安全性观察研究,综合阐述附子经过炮制及现代制药工艺处理后其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开放、单次给药的研究设计开展含附子制剂的临床安全性观察研究。结果研究纳入健康受试者8人,男女各半,进行含附子制剂25g 口服给药,观察药前 30min、药后 30min、1h、2h、4h、8h、24h、48h、72h、96h、120h 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给药后各时间点较给药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心电图:24h内各时点动态心电图指标无明显差异,24h内各时点的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QTC间期较给药前的P值分别为 0.0781、0.5528、0.1406、0.1563、0.1096。1-5d PR 间期、QRS 间期、QT间期、QTC间期较给药前的P值分别为:PR间期:0.4453、0.4844、0.1250、0.4219、0.7422;QRS 间期:>0.9999、0.5859、0.4375、0.0625、0.2188;QT 间期:0.6406、0.1953、0.1719、0.5703、0.0156*;QTC 间期:0.6875、0.7969、0.5469、0.3516、0.0625。心脏损伤标志物:与给药前相比,CTNT的P值分别为>0.9999、0.5000、>0.9999;Pro-BNP 的 P 值分别为 0.7422、0.5469、>0.9999,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结试验所选含附子制剂是经过严格炮制制作的复方中成药膏,在临床安全剂量下使用,未发现引起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毒性指标的异常改变,经过适当的炮制加工可有效控制附子毒性,所以临床实际用药中,需控制用药剂量,进行必要的加工和炮制,还要考虑合适的疗程和人体个体差异等情况。结论1)附子安全性评价体系构建:应用“成分-通路-靶点-临床评价指标”一体化、全链条的研究策略开展了对附子从“生物碱单体-药材-复方”的“毒性体内外验证-毒性物质基础-毒性代谢特点”研究,构建了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并探索性应用于附子心脏毒性的研究中;2)附子心脏毒性的机制探索及早期预警:缝隙连接通道是位于心肌细胞上负责信息交换及电耦联的重要通路,在附子心脏毒性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提示可能存在早期预警的敏感性指标,对于构建和完善附子心脏毒性的风险防控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附子心脏毒性的风险防控:从附子“生物碱单体-药材-复方”层面以明确其“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机制-毒性代谢特点”,从各个环节层层把控其毒性,做到未病时先防,已病则应早发现、早治疗以防病变。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7](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熊伟[8](2021)在《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的40例成年患者,随机对照双盲分为2组(N=20例/组),对照组(CON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予以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然后0.5μg/kg/h持续泵注至术毕。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注射负荷量药物、切皮、锯开胸骨前后SBP及HR变化情况,注射负荷量药物后高血压、低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MACE)发生率。在术前和术后检测血常规,在术前、停机时、术毕和出ICU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TnI和TPS浓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TnI、TPS和NLR预测PMACE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负荷量药物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但切皮和锯开胸骨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DEX组较CON组的高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高,而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和多巴胺使用量,DEX组低于CON组;而阿托品使用率,DEX组高于CON组(P<0.05)。DEX组的低心排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CON组低(P<0.05)。与CON组比较,DEX组在停机时、术后即刻和出ICU前的外周血中cTnI和TPS的浓度降低(P<0.05),且 cTnI 和 TPS 呈正相关(R2>0.9)。NEUT、MONO 和 WBC绝对值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而LYMPH绝对值和NL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单独使用NLR、TPS和cTnI预测PMACE具有较高准确性(AUC分别为0.831、0.833和0.848)。另外,联合使用NLR、TPS和cTn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用于预测PMACE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中联合cTnI和NLR,TPS 和 NLR,cTnI、TPS 和 NLR 的 AUC 分别为 0.902、0.892和 0.895。[结论]右美托咪定治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抑制切皮和开胸刺激,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术后cTnI、TPS和NLR,联合cTnI、TPS和NLR在预测PMACE中具有一定准确性。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缺血)和再通120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处理。在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只/组),Sham组、MIRI组、Group Ⅰ 组(C48/80 0.1 mg/kg.i.v.)、Group Ⅱ 组(C48/80 0.5mg/kg.i.v.)和 GroupⅢ组(C48/80 1 mg/kg.i.v)。在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Sham组、I/R 组、DEX+I/R 组(DEX20 μg/kg.i.v.)、C48/80+I/R 组(C48/800.5 mg/kg.i.v.)和 DEX+C48/80+I/R 组(DEX 20 μg/kg.i.v.+C48/80 0.5 mg/kg.i.v.)。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以及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成功构建大鼠在体MIRI模型,C48/80在一定范围内(0.1、0.5、1.0mg/kg.i.v.)可以加重I/R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与Sham组比较,I/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肌梗死面积比明显增加,cTnl和TPS含量明显升高;而这些损伤在C48/80+I/R组中明显加重,在DEX+I/R组中明显减轻(P<0.05)。另外,I/R组较Sham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明显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然而,这些损伤在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部分逆转。与Sham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DEX+I/R组中这些改变被部分逆转,而C48/80+I/R组中加剧了这些改变(P<0.05)。另外,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细胞凋亡率和HMGB1、TLR4和NF-κBp6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在体I/R损伤。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心脏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 只/组),Control 组、MIRI 组、GroupⅠ 组[(C48/80 1 μg/mL×5 min+KHB × 5 min)× 4]、Group Ⅱ 组(C48/80 1 μg/mL × 5 min+KHB × 5 min)和 GroupⅢ组(20 μg C48/80)。离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Control组、I/R组、DEX+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I/R 组(C48/80 1 μg/mL × 5 min)和 DEX+C48/80+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 1μg/mL × 5 min)。观察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和心肌水含量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成功构建大鼠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中Group I组中反复的C48/80干预洗脱,可改善MIRI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而Group Ⅱ和Group Ⅲ经短时程C48/80干预激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可加重I/R损伤(P<0.05)。离体正式实验中,与Control组比较,I/R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升高,cTnI和TPS含量升高(P<0.05)。I/R组较Control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上述改变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同时,DEX+C48/80+I/R组较C48/80+I/R组上述改变被部分逆转(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离体I/R损伤。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心肌细胞H9C2(2-1)和大鼠肥大细胞RBL-2H3共培养体系,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10 nM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 10 μg/mL预处理。实验分为三组(N=6孔/组):S组(不予以任何药物处理)、C组(C48/8010μg/mL 干预 30 min)和 DC 组(10 nM DEX 预处理 60 min,然后 C48/80 10μg/mL干预30min)。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肥大细胞标志物TPS含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组较S组的H9C2(2-1)和RBL-2H3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TnI和TPS释放明显升高,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可部分抑制(P<0.05)。另外,C组较S组的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中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炎性相关信号通路HMGB1/TLR4/NF-κB,从而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李志宇,崔少华,耿立霞[9](2021)在《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3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入ICU时心肌肌钙蛋白I(cTnI)分为心肌损伤组(cTnI≥0.15 μg/L)和非心肌损伤组(cTnI<0.15 μg/L)。记录103例患者入ICU 6 h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最差值;同时记录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预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项指标及APACHEⅡ评分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① 103例脓毒症患者中,合并心肌损伤58例,未合并心肌损伤45例。心肌损伤组患者血清PCT、CRP、NT-proBNP、CK-MB、cTnI、H-FAB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CT(μg/L):3.46±1.35比1.89±0.43,CRP(mg/L):81.1±26.8比65.3±19.1,NT-proBNP(ng/L):8 261.4±2 346.9比6 120.2±1 809.6,CK-MB(U/L):15.89±6.25比12.14±4.24,cTnI(μg/L):1.50(0.91,2.21)比0.18(0.16,0.19),H-FABP(μg/L):26.45±8.24比12.82±5.73,APACHEⅡ评分(分):24.0(18.0,29.0)比16.0(14.0,18.0),均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CT、CRP、APACHEⅡ评分与心肌损伤标志物NT-proBNP、CK-MB、cTnI、H-FABP均呈显着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的诊断效能(AUC=0.916)优于NT-proBNP(AUC=0.756)和CK-MB(AUC=0.675);三者联合诊断的AUC可达0.921,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8.2%。②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存活23例,死亡35例。死亡组患者血清PCT、CRP、NT-proBNP、CK-MB、cTnI、H-FAB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CT(μg/L):3.86±1.27比2.84±1.24,CRP(mg/L):92.3(65.0,101.7)比74.3(65.7,79.8),NT-proBNP(ng/L):9 106.4±2 013.9比6 975.5±2 266.7,CK-MB(U/L):17.90±6.49比12.82±4.46,cTnI(μg/L):2.11±0.86比1.12±0.44,H-FABP(μg/L):30.08±7.90比20.93±5.14,APACHEⅡ评分(分):25.0(20.0,30.0)比19.0(17.0,24.0),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死亡的评估效能(AUC=0.839)优于PCT(AUC=0.707)、CRP(AUC=0.716)、NT-proBNP(AUC=0.761)、CK-MB(AUC=0.733)、cTnI(AUC=0.824)和APACHEⅡ评分(AUC=0.724);NT-proBNP、cTnI联合H-FABP的AUC可达0.888,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82.6%。结论 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早期联合检测NT-proBNP、CK-MB及H-FABP可使脓毒性心肌损伤的诊断能力显着提高,NT-proBNP、cTnI联合H-FABP可明显提高对脓毒症心肌损伤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10](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提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二、心肌损伤患者心肌蛋白cTnI的动态变化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损伤患者心肌蛋白cTnI的动态变化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cTnI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的血清cTnI及NT-proBNP水平比较 |
2.3 心肌损伤组与非心肌损伤组患者的血清cTnI及NT-proBNP水平比较 |
2.4 血清c Tn I与NT-pro BNP水平的相关性 |
2.5 cTnI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心肌损伤中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3)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质网应激 |
(一) 内质网应激的主要路径 |
(二) 内质网应激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一) 线粒体形态动力学异常 |
(二)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
(三) 活性氧产生过量 |
(四) 钙稳态异常 |
(五) 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1.中药复方汤剂 |
2.中成药 |
3.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 |
4.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器材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主要仪器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研究的临床意义 |
2 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的研究基础 |
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选择 |
4 研究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系统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血清肌钙蛋白和淀粉样蛋白A与重症哮喘心肌损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测定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血清cTnI和SAA水平比较 |
2.2 血清cTnI和SAA水平与重症哮喘心肌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
2.3心肌损伤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各指标水平比较 |
2.4血清cTnI和SAA水平对重症哮喘心肌损伤预后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5)镁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股-腘动脉内皮lncRNA-sONE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1.1 动物 |
1.1.2 药品与试剂 |
1.1.3 仪器 |
1.2 方 法 |
1.2.1 模型构建、分组与处理 |
1.2.2 血脂水平检测 |
1.2.3 血清内皮功能指标检测 |
1.2.4 以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下肢静脉血内皮细胞数量 |
1.2.5 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内皮lncRNA-sONE的表达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各组大鼠血脂水平比较 |
2.2 各组大鼠血清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
2.3 各组大鼠下肢静脉血内皮细胞数量比较 |
2.4 各组大鼠股-月国动脉lncRNA-sONE表达比较 |
3 讨 论 |
(6)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附子心脏毒性早期预警及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附子不良反应的文献计量及关键词分析 |
1.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步骤 |
2.结果 |
3.分析与讨论 |
第二章 基于文献综述的附子心血管毒性研究进展 |
1.附子心血管毒性的研究背景 |
2.附子心血管毒性的毒性表现 |
3.附子的化学成分梳理 |
4.附子的心血管毒性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
5.附子心血管毒性的评价方法 |
6.小结 |
第三章 附子心脏毒性缝隙连接通道基因生物调控进程研究 |
1.材料方法 |
2.结果 |
3.分析与讨论 |
第一部分 结语 |
第二部分: 附子生物碱的实验研究 |
第一章 细胞毒性验证研究: AC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的验证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动物毒性验证研究: 附子2种生物碱成分的毒性观察及基于缝隙连接通道机制的验证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毒性代谢特点研究: 基于UPLC-MS/MS的大鼠单次灌胃给药后附2种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动物实验研究 |
1.实验试剂与药品 |
2.实验仪器与实验器材 |
3.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案 |
4.实验方法 |
5.UPLC-MS 条件 |
6.方法学验证 |
7.主要药代动力学结果 |
8.讨论 |
9.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结语 |
第三部分: 附子药材的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毒性物质基础研究: 基于UPLC-MS/MS的附子不同剂型及煎煮时间下2 种生物碱的定性定量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仪器与实验器材 |
3.实验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6.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动物毒性验证研究: 附子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观察及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探索验证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毒性代谢特点研究: 基于UPLC-MS/MS大鼠单次灌胃给药后附子不同煎煮时间的药代动力学 |
1.实验试剂与药品 |
2.实验仪器与实验器材 |
3.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案 |
4.实验方法 |
5.UPLC-MS 条件 |
6.方法学验证 |
7.主要药代动力学结果 |
8.讨论 |
9.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语 |
第四部分: 附子复方的临床研究 |
含附子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临床安全性观察研究 |
1.研究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本章小结 |
课题小结 |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7)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3.1.3.3 丹蒌片(2B)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3.2.3.3 丹蒌片(2C)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3.4.3.3 丹蒌片(2B)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3.5.1.1 临床问题 |
3.5.1.2 推荐意见 |
3.5.1.3 证据描述 |
3.5.1.3.1 稳心颗粒(1B)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1 临床问题 |
3.5.2.2 推荐意见 |
3.5.2.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3.5.3.1 临床问题 |
3.5.3.2 推荐意见 |
3.5.3.3 证据描述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3.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8)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
3.1.3. 3 丹蒌片(2B) |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
3.2.3. 3 丹蒌片(2C) |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
3.4.3. 3 丹蒌片(2B) |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
3.5.1. 1 临床问题 |
3.5.1. 2 推荐意见 |
3.5.1. 3 证据描述 |
3.5.1. 3. 1 稳心颗粒(1B) |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 1 临床问题 |
3.5.2. 2 推荐意见 |
3.5.2. 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
3.5.3. 1 临床问题 |
3.5.3. 2 推荐意见 |
3.5.3. 3 证据描述 |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 3. 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
4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四、心肌损伤患者心肌蛋白cTnI的动态变化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cTnI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J]. 雷磊,王倩梅,赵鹏,刘传明,李俊杰. 海南医学, 2021(24)
- [2]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7)
- [3]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D]. 宋欣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血清肌钙蛋白和淀粉样蛋白A与重症哮喘心肌损伤的相关性[J]. 赵学娟,孙岚英,牛晶. 慢性病学杂志, 2021(10)
- [5]镁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股-腘动脉内皮lncRNA-sONE的影响[J]. 黄冠华,吴小雨,张曼旭,崔凌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1(06)
- [6]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附子心脏毒性早期预警及风险防控研究[D]. 钱真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7]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8]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D]. 熊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9]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J]. 李志宇,崔少华,耿立霞.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04)
- [10]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