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Late Palaeozoic Rifting on Hainan Island,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郄文昆,郭文,马学平,宋俊俊,徐洪河,乔丽,梁昆,陈波,卢建峰,常君滢[1](2021)在《中国泥盆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泥盆系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形成于不同的构造古地理背景并蕴藏着丰富的沉积型矿产和化石能源。对中国泥盆纪地层的岩石类型、组合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精细解析,有助于我们重建加里东造山运动之后中国主要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了解特定区域内地层的基本序列及关键层位空间展布信息,对恢复不同地域的构造、气候环境背景和探寻泥盆系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泥盆纪岩石地层的研究历史,依据前人的系统总结和最新的研究成果,重新明确了中国泥盆系地层区划,将中国泥盆系划分为9个地层区和39个地层分区,并以组(或群)为基本单元,结合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中国主要地层区72条泥盆纪综合岩石地层剖面的划分和对比方案。
祝嵩,姚永坚,李学杰[2](2021)在《南海及邻区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海的岩浆作用自始至终高度活跃,岩浆活动规模远远超出以前的想象。根据地壳发展阶段及其产生的岩浆作用强度和类型的差异,结合岩石同位素年龄资料,将南海及邻区划分为前吕梁期、吕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8个岩浆作用时期,主要分布于南海及周缘的广东、广西、海南岛、台湾岛、中南半岛、加里曼丹岛、菲律宾群岛,时代从前吕梁期至喜马拉雅期均有出露。南海及邻区最老的岩浆岩是在中南半岛出现的太古代黑云母花岗岩、紫苏花岗岩和辉长岩;最新的现代岩浆岩海陆均有发现,南海西南部和菲律宾等地区至今还有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南海海区岩浆岩以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为主,燕山期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广泛分布于南海陆缘,尤其南海北部和西南部最甚;喜马拉雅期以强烈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为主,遍布于整个南海海区,以玄武岩为主。总体上,海区岩浆活动要比陆区晚。
刘晓春,胡娟,陈龙耀,陈意,王伟,夏蒙蒙,韩建恩,胡道功[3](2021)在《海南洋壳型高温榴辉岩:基本特征及待解问题》文中指出榴辉岩常产于汇聚板块的边界,是鉴别古板块缝合带的重要标志之一。最近,这种特征的变质岩石在海南岛北部被第四系严重覆盖的木栏头地区被发现,其基本特征总结如下:(1)榴辉岩孤立地出露于潮滩鼻潮间-潮下带,主体露岩区域分布的总面积约1.8km2,由片麻理构成的优势构造走向为北东至近东西;(2)榴辉岩经历了顺时针变质演化,从绿帘角闪岩相(620~680℃、0.87~1.11GPa)、榴辉岩相/榴辉岩-高压麻粒岩过渡相(820~860℃、1.70~1.82GPa)、角闪岩相(700~730℃、0.71~0.85GPa)到绿片岩相;(3)榴辉岩的主体(占分析样品总数的65%)具有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属性,少数具有富集洋中脊玄武岩(E-MORB)和火山弧玄武岩(VAB)属性,初始Sr-Nd同位素成分表明他们来自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4)榴辉岩原岩形成于355Ma之前,进变质和峰期-退变质的时代分别约为340~330Ma和310~300Ma,冷却至金红石U-Pb体系封闭温度的时代为292±6Ma。所以,海南榴辉岩主要是大洋(少数岛弧)玄武岩在石炭纪经高温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由这种特殊的洋壳型高温榴辉岩自身及其引申出的科学问题包括:(1)海南榴辉岩是单体榴辉岩还是榴辉岩集合体?如果是单体,那将是国内出露规模最大的榴辉岩体;(2)海南榴辉岩到底是榴辉岩相岩石还是榴辉岩-高压麻粒岩过渡相岩石?榴辉岩相峰期变质的压力到底有多高?遍布的深熔作用是发生在温压峰期还是在减压过程中的温度峰期?(3)原岩形成于洋盆还是弧后盆地?其与同时代的金沙江-哀牢山-马江洋和邦溪-晨星弧后盆地具有怎样的联系?(4)榴辉岩起因于大洋热俯冲/增生还是大陆俯冲/碰撞环境?以其为代表的古板块缝合带(可称木栏头或潮滩鼻缝合带)向哪里延伸?(5)东、西古特提斯构造域的早期演化有无相似之处?海南陆块或其北部或西部地体是否在石炭纪就已与华南陆块碰撞对接在一起?显然,海南榴辉岩对重构全球古特提斯构造带的早期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雄华,黄兴,张孟,高璐,张克信[4](2021)在《中国石炭纪构造-地层区划与地层格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石炭纪构造活跃,在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塔里木地块等稳定块体间存在着大量造山带,尤其存在着北天山洋、南天山洋、布青山—勉略洋、金沙江洋、甘孜—理塘洋等多个洋盆中的洋板块地层,大地构造分区极为复杂。传统的地层区划主要考虑稳定的地块区,按目前的地理格局来进行地层区划划分。本文通过大地构造单元与构造演化阶段相结合,借鉴目前国内经典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对中国石炭纪构造-地层进行区划,共划分出阿尔泰—兴蒙地层大区、北准噶尔—西拉木伦地层大区、天山—北山地层大区、塔里木—阿拉善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大区、秦祁昆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大区、华夏地层大区、北羌塘—三江地层大区、班公湖—怒江地层大区、印度地层大区等11个地层大区及若干地层区。其中阿尔泰—兴蒙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阿尔泰—兴蒙多岛弧盆系,发育洋板块地层及大量岛弧火山岩,分为阿尔泰地层区和兴安地层区;北准噶尔—西拉木伦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大洋盆,包括大量岛弧带地层及洋板块地层,分为北准噶尔地层区及西拉木伦地层区;天山—北山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天山—北山造山系,发育大量火山岩,分为南准噶尔地层区、北天山地层区、南天山地层区、伊犁地层区及额济纳—北山地层区;塔里木—阿拉善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塔里木陆块、塔东南—敦煌隆起及阿拉善地块,为稳定的滨浅海沉积,局部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分为塔里木地层区和阿拉善地层区;华北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华北陆块及贺兰山陆缘裂陷盆地,主要为稳定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分为贺兰山地层区、华北地层区及华北地块北缘地层区,其中华北地层区缺乏密西西比亚纪地层;秦祁昆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秦祁昆造山系,分为祁连地层区、东昆仑—柴达木地层区、西昆仑地层区、秦岭地层区、南秦岭—苏鲁地层区;扬子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扬子陆块,分为盐源—丽江地层区、中上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区、湘浙赣地层区及滇黔桂地层区,主要为稳定的碳酸盐沉积,仅湘浙赣地层区见现有较多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华夏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武夷—云开造山系,分为粤闽地层区、粤南地层区、钦防地层区、琼北地层区、琼中南地层区及华夏地层区,除钦防地层区为一套深海—半深海硅泥质沉积外,其他地层区主要为滨浅海沉积及少量海陆交互相沉积;北羌塘—三江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北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包括多个稳定的小型地块及其间的蛇绿混杂岩带,洋板块地层发育,分为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勉略地层区、金沙江—哀牢山地层区、中甸—昌都—思茅地层区、鲜水河—甘孜—理塘地层区、北羌塘地层区及甜水海地层区;班公湖—怒江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班公湖—双湖—怒江—孟连大洋盆,主要为洋板块地层;印度地层大区位置相当于印度大陆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以发育冈瓦纳大陆特有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及冰成岩为特征,分为冈底斯地层区、北喜马拉雅地层区及保山地层区。简单介绍了各地层大区、地层区及部分地层分区内的岩石组合、古生物组合及地层序列。结合实例提出了中国石炭纪地层格架建立的原则,对各地层区系石炭系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对比,建立了其地层对比关系。
青龙[5](2020)在《桂东南-粤西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前人对晚古生代花岗岩报道得非常稀少,而早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则要广泛和强烈得多。尽管做了大量研究,但有关花岗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长期存在很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花岗质岩浆作用到底是受控于古特提斯构造域还是古太平洋构造域。本次工作在云开地区及邻区首次鉴别出了晚二叠世S型花岗岩(那蓬和石村岩体)和早中生代早期A型花岗岩(新兴岩体)。本论文对这三个岩体开展了详尽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在野外地质和岩相学工作基础上,进行了矿物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系统研究,阐明了岩体侵位年代,确定了岩石成因类型,探讨了岩浆源区性质和岩浆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它们形成的构造环境,并进一步限定了华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云开地区的那蓬岩体由黑云母花岗岩和含堇青石和/或石榴石黑云母花岗岩组成,石村岩体由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组成。详尽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它们都形成于晚二叠世(~259 Ma)。那蓬和石村岩体均含有大量的继承锆石,这些继承锆石呈现出宽广的年龄范围并可以划分为6个年龄段,包括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682-2434 Ma),新元古代-寒武纪(980-503 Ma),奥陶纪-志留纪(452-435 Ma),泥盆纪(412-391 Ma),石炭纪(342-309 Ma)和早二叠世(290-270 Ma)。那蓬花岗岩是强过铝质的(ASI=1.31-2.40),它们的SiO2含量变化范围较大(66.7-76.9 wt.%),镁铁质程度(Fe2O3T+MgO>4.0 wt.%)高于变质沉积岩的实验熔体,并且镁铁质含量与ASI,TiO2和Yb呈现正相关关系。它们还具有较高的锆石饱和温度(830-897℃),高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162-0.7261),负的εNd(t)(-10.8到-13.5)和εHf(t)(平均值-9.0)。石村岩体中的二云母花岗岩SiO2含量为71.3-73.5 wt.%,ASI为1.04-1.21,锆石饱和温度为770-795℃。相比于二云母花岗岩,石村岩体中的白云母花岗岩含有更高的SiO2含量(74.1-76.5 wt.%)和ASI值(1.2-1.5),锆石饱和温度却相对较低(736-759℃)。石村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镁铁质含量较低(Fe2O3T+MgO<4.0 wt.%),类似于变质沉积岩的实验熔体。石村岩体也具有高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246-0.7280),负的εNd(t)(-9.4到-11.8)和εHf(t)(平均值-6.1)。详尽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那蓬和石村岩体均属于S型花岗岩,形成于陆-陆碰撞环境。那蓬花岗岩的成岩过程可概括为:陆-陆碰撞带中的东古特提斯洋俯冲沉积物在830-897℃和石榴石稳定区域(>12 kbar)发生了黑云母不一致熔融作用,形成了强过铝质的花岗质熔体以及与之共存的以石榴石为主体的包晶矿物组合。这种强过铝质的花岗质熔体,携带有不同比例的包晶石榴石和钛铁矿,从源区抽离并运移侵位至地壳浅部,形成了那蓬花岗质岩体。熔体在向上运移途中到达较浅深度时,某些包晶石榴石分解为堇青石。石村花岗岩的成岩过程可概括为:陆-陆碰撞带中的东古特提斯洋俯冲沉积物在正常下地壳深度和770-795℃发生了白云母脱水熔融作用,形成了石村二云母花岗岩。这种二云母花岗质熔体通过黑云母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进而形成了石村白云母花岗岩。(2)新兴岩体出露于云开地区东侧,是一个沿区域性北东向走滑断层分布的大型花岗质岩基。本次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侵位于早中生代早期(~234-232 Ma),并非前人认为的晚中生代。新兴岩体南部(~234 Ma)由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组成,主要造岩矿物为钾长石,奥长石,石英以及富铁黑云母。新兴岩体北部(~232 Ma)由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主要造岩矿物为钾长石,中长石,石英以及镁铁黑云母。南部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72.5-79.2 wt.%),较高的FeOT/(FeOT+MgO)比值以及较低的Mg#值。这些花岗岩富集稀土元素,亏损Sr和Ba,高场强元素Zr+Y+Ce+Nb总量大于350 ppm,10000*Ga/Al比值高于2.6。它们的初始岩浆温度也非常高(>886℃)。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属于A型花岗岩。相比于新兴岩体南部花岗岩,北部花岗岩具有更低的SiO2含量(63.4-72.5 wt.%)和FeOT/(FeOT+MgO)比值以及更高的Mg#值。这些花岗岩同样富集稀土元素,亏损Sr和Ba,高场强元素Zr+Y+Ce+Nb总量以及10000*Ga/Al比值也比较高。地球化学数据和主量元素模拟结果表明,新兴岩体南部A型花岗岩是由玄武质岩浆内侵诱发地壳15-20 km深处的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发生中等程度(~49%)的脱水熔融作用而形成的。这种初始熔体随后经过中等程度(~57%)的包括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了南部岩体中的高分异A型花岗岩。同时,这种A型花岗质初始熔体与大约8~48%的镁铁质岩浆发生混合,则形成了新兴岩体北部花岗岩。A型壳源熔体与镁铁质岩浆的混合作用使得新兴北部花岗岩呈现出由A型向I型花岗岩过渡的特征。新兴岩体的形成与区域性北东向走滑断层的转换拉张密切相关。(3)那蓬和石村S型花岗岩的形成标志着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拼合开始于晚二叠世(~259 Ma)。新兴A型花岗岩的形成则表明华南板块在259-231Ma期间存在近南北向的挤压应力,是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持续碰撞挤压造成的。据此进一步限定了华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主要受控于东古特提斯构造域,并没有受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
杨雄[6](2020)在《滇黔桂盆地泥盆纪-三叠纪碎屑物源演变及构造意义》文中指出滇黔桂盆地赋存着丰富的金矿资源,是全球范围内着名的卡林型金矿集区之一。系统了解该地区泥盆纪-三叠纪地层碎屑物质来源可以为后续找矿勘查工作以及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料。本次研究首次结合碎屑锆石、碎屑独居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对来自滇黔桂盆地泥盆纪坡松冲组碎屑独居石、三叠纪罗楼组碎屑锆石进行了分析测试。其中碎屑锆石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锆石具岩浆环带,Th/U值>0.4,锆石U-Pb年龄集中在308-396 Ma,440-680 Ma,727-930 Ma,1004-1266 Ma,1400-1880 Ma,2360-2724 Ma这6个区段;碎屑独居石颗粒的U-Pb测年年龄主要在657-460 Ma之间,少量为998-798 Ma。通过对比研究区与周围地块的碎屑锆石、独居石年龄分布特征,同时结合研究区岩相古地理、古海流以及古流向,综合分析后认为滇黔桂盆地泥盆纪地层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东冈瓦纳北缘(印度北部、喜马拉雅、拉萨、羌塘、海南岛、西澳大利亚),同时还有少量碎屑物质来源于江南造山带;滇黔桂盆地石炭纪-二叠纪地层碎屑物质来源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滇黔桂盆地三叠纪地层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越北古陆、湘粤桂构造山系以及云开地区。通过对滇黔桂盆地泥盆纪地层碎屑物质来自东冈瓦纳北缘的判定,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华南板块在早古生代位于东冈瓦纳北缘,是属于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另外滇黔桂盆地三叠纪地层碎屑物源来自越北古陆印证了古特提斯洋在印支期逐渐闭合,华南陆块与印支地块沿松马缝合带发生碰撞。
赵小明,姚华舟,裴毅俊,胡在龙,袁海军,汪洋,张仁杰,何金兰,龙文国,吴年文[7](2020)在《海南儋州兰洋地区发现泥盆纪地层:来自锆石U-Pb年龄的证据》文中指出在海南岛中部儋州兰洋镇上番开村附近,发育一套灰绿色变细砂岩、变粉砂岩与深灰色板岩互层的岩石组合,其整合于灰色变细砂岩夹浅灰色中厚层状结晶灰岩或白云质灰岩组合的地层之上,伏于灰黑色炭质板岩、千枚岩与灰色变细砂岩互层,夹薄层硅质岩的地层之下。前人将该套岩石组合划归石炭纪青天峡组。本次在该组合下部新发现了2层沉凝灰岩夹层,对该凝灰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60颗锆石206Pb/238U年龄分成4组,其中年龄最小的一组为349~375M a,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65±3 M a,代表了火山喷发的时限,也指示地层的沉积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这是海南岛首次报道的泥盆系绝对年龄。结合在相邻的上番开村青天峡组结晶灰岩中新采获的泥盆纪弗拉期竹节石Polycylindrites鉴定结果,可以确定海南岛存在中晚泥盆世沉积。据此对海南岛中北部晚古生代地层序列进行了重新厘定,为研究古特提斯洋东延及构造演化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吴福元,万博,赵亮,肖文交,朱日祥[8](2020)在《特提斯地球动力学》文中提出特提斯是地球显生宙期间位于北方劳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巨型海洋,它在新生代期间的闭合形成现今东西向展布的欧洲阿尔卑斯山、土耳其-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根据演化历史,特提斯可划分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个阶段,分别代表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期间的大洋。大约在500Ma左右,冈瓦纳大陆北缘发生张裂,裂解的块体向北漂移,并使其与塔里木-华北之间的原特提斯洋在420~440Ma左右关闭,产生原特提斯造山作用,与北美-西欧地区Avalonia地体与劳伦大陆之间的阿巴拉契亚-加里东造山作用基本相当。原特提斯造山带之南、早古生代即已存在的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在380Ma向北俯冲,使早期闭合的康西瓦-阿尼玛卿洋重新张开,并由于弧后扩张形成金沙江-哀牢山洋。330~360Ma左右,特提斯西部大洋由于南侧非洲板块和北侧欧洲板块的碰撞而关闭,形成欧洲华力西造山带。而特提斯东段的上述三条古特提斯洋在250Ma左右基本同时关闭,华北、华南、印支等块体聚合形成华夏大陆。该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劳亚大陆和华力西造山带一起围限形成封闭的古特提斯残留洋,并一直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水才全部退出。此后,南侧冈瓦纳大陆在三叠纪晚期重新裂解形成新特提斯洋,该洋盆在新生代初期由于印度和亚洲的碰撞而关闭。原、古、新特提斯三次造山作用基本代表了中国大陆显生宙期间的地质演化历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特提斯域金属成矿作用。广布的被动陆缘和赤道附近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后期的造山作用同时也成就了特提斯域内巨量油气资源的形成;塑就的地貌与海陆分布格局,也对当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与原、古、新特提斯洋消亡相关的三次弧岩浆活动与显生宙地球历史上三次温室地球向冰室地球的转变,在时间上高度吻合。上述演化历史同时还表明,特提斯地质演化以南侧冈瓦纳大陆不断裂解、块体向北漂移并与劳亚大陆持续聚合为特征,其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俯冲板片的拖拽力,而地幔柱是否对大陆的裂解与漂移有所贡献,则有待进一步评价。
刘昱恒[9](2020)在《海南岛西部戈枕剪切带土外山金矿地质与地球化学》文中研究表明戈枕金矿带位于海南岛西部,是岛内最重要的金成矿带,自北东向南西依次分布土外山、抱板、二甲、不磨等14个金矿床与金矿点。土外山金矿位于戈枕金矿带北东段,矿石类型为蚀变糜棱岩型。对围岩花岗质糜棱岩开展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其原岩花岗质岩体形成于1440Ma,源区为新生地壳与古老地壳的混合,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土外山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将土外山金矿成矿作用划分为早阶段石英-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组合;中阶段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组合;晚阶段石英-方解石组合。包裹体岩相学观察与显微测温显示各阶段成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80~324℃、211~303℃和 147~259℃,盐度为 6.20%~9.98%NaCleqv、1.74%~10.73%NaCleqv和0.18%~10.11%NaCleqv,成矿热液具有中温、低盐度、富CO2特征。含金石英脉H-O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热液δ18OSMOW值为8.1‰~13.7‰,δDSMOW值为-75.9‰~-54.4‰,518OH2O值为4.0‰~11.5‰,显示成矿热液以变质热液为主,可能含有少量岩浆热液的混入。主成矿阶段发育各类型包裹体以及对CO2三相包裹体进行V-X投图显示,流体减压沸腾可能为金沉淀的重要机制。矿石中黄铁矿δ34S值为4.5~7.9‰,均一程度高,暗示区域变质来源。典型构造-蚀变-矿化剖面的主微量元素分析显示水岩反应也是土外山金矿金沉淀的重要机制。对含金石英脉中热液绢云母开展40Ar-39Ar测年获得243±2.3 Ma的成矿年龄,结合海南岛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土外山金矿形成于印支陆块与华南陆块同碰撞向碰撞后转换的构造背景。综合土外山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围岩蚀变、成矿流体特征与控矿构造,认为土外山金矿属于造山型金矿。对围岩抱板群石英云母片岩中白云母开展40Ar-39Ar测年获得356.8±0.9 Ma的变质年龄,代表了抱板群角闪岩相变质的最小年龄。根据造山型金矿变质脱流体成矿模式,抱板群地层在成矿前已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因此无法为成矿提供变质流体及S与Au等成矿元素。推断戈枕剪切带下盘奥陶纪-志留纪浅变质地层在深部的区域变质脱流体作用为土外山金矿提供了成矿所需的变质流体及S与Au等成矿元素,建立了 土外山金矿变质脱流体成矿模式。
徐清俊[10](2020)在《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记录 ——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指示》文中研究表明华南板块在早中生代期间经历了从东-西向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体制转换,其转换必然与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有关,然而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仍然存在争议。华南板块东南缘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两大构造域的叠合地带,其保留完好的沉积序列是研究和发掘中生代构造演化信息的理想载体,而且对弧后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板块俯冲历史与上覆板块盆地沉积关系的认识。本次研究以华南板块东南缘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整体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系统的采样、开展盆地沉积相、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研究,建立沉积盆地的“源-汇”体系,并结合华南中生代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岩相古地理、古流数据等地质资料,探讨华南板块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以及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模式。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盆地沉积相研究表明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在晚三叠世为浅海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早侏罗世浅海相沉积范围扩大;中侏罗世为湖泊相、扇三角洲,三角洲相、河流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为火山岩盆地,盆地沉积相的改变是华南东南缘对海侵-海退的响应,也是盆地由扩张到收缩的反映。(2)“源-汇”体系分析表明晚三叠世粤东盆地物源主要来自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南缘、海南岛地区、云开大山、南岭带等地,而永安盆地物源则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的南武夷山、南岭带东段、海南岛地区等地。早-中侏罗世,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具有多物源区域,既有克拉通内部的物源供给,包括云开地区、扬子西南缘、南武夷山、浙西南-闽东北、日本西南部、南岭构造带等,也有来自推测的东部大陆岩浆弧带。早白垩世,凝灰岩物源既有盆地北部、东部沿海地带、大陆岩浆弧物源的供给,同时也有浅部地壳物质和壳幔耦合物质的加入。(3)永安盆地和粤东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早期碎屑岩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的变化,以及对应物源区域的转变,是对华南板块从古特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体制转换的响应,这种转变开始发生在早侏罗世时期,完成时间为165±5 Ma;综合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古太平洋板块于早侏罗世(~200 Ma)开始低角度向华南东南缘俯冲,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早期(~135 Ma),且俯冲角度不断变大。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200-135 Ma),华南板块东南缘东海-南海一带发育一条活动的大陆岩浆弧带,且向华南板块东南陆缘移动;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导致了浙西南-闽西北地区以及华南板块东部的隆升剥蚀,控制了华南板块东南缘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的物源特征和构造格局,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为受古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的弧后前陆盆地。
二、The Late Palaeozoic Rifting on Hainan Island,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Late Palaeozoic Rifting on Hainan Island,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泥盆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泥盆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
2 中国泥盆纪生物带 |
3 中国泥盆纪构造-地层区划和岩石地层划分对比 |
3.1 阿尔泰—兴安地层区(Ⅰ) |
3.2 准噶尔地层区(II) |
3.3 塔里木地层区(III) |
3.4 华北地层区(IV) |
3.5 祁连山—昆仑地层区(V) |
3.6 秦岭地层区(VI) |
3.7 羌塘—三江地层区(VII) |
3.8 华南地层区(VIII) |
3.9 喜马拉雅—滇西地层区(IX) |
4 讨论 |
(3)海南洋壳型高温榴辉岩:基本特征及待解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榴辉岩的基本地质特征 |
2.1 分布范围和产出特征 |
2.2 岩石学及P-T演化 |
2.3 原岩属性 |
2.4 原岩和变质时代 |
3 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3.1 单体榴辉岩还是榴辉岩集合体? |
3.2 榴辉岩相还是榴辉岩-高压麻粒岩过渡相岩石? |
3.3 原岩形成于洋盆还是弧后盆地? |
3.4 起因于大洋热俯冲还是弧陆/陆陆碰撞? |
3.5 对东、西古特提斯演化的差异性有何启示? |
4 结语 |
(5)桂东南-粤西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华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研究现状及相关争论 |
1.1.2 花岗岩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
1.1.3 本次工作的重要性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 工作量及新进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华南地质简介 |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三章 晚二叠世花岗岩成因与构造演化 |
3.1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 |
3.2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
3.2.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3.2.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3.2.3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原位Hf同位素分析 |
3.2.4 电子探针分析 |
3.3 锆石U-Pb年代学 |
3.4 矿物化学 |
3.5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3.5.1 那蓬岩体 |
3.5.2 石村岩体 |
3.6 全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
3.7 锆石原位Hf同位素特征 |
3.8 岩石成因 |
3.8.1 继承锆石对花岗岩源区性质的指示意义 |
3.8.2 岩石成因类型 |
3.8.3 那蓬花岗岩成因 |
3.8.4 石村花岗岩成因 |
3.9 构造环境 |
第四章 早中生代新兴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
4.1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 |
4.2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
4.3 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微量元素 |
4.3.1 锆石U-Pb年代学 |
4.3.2 锆石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4.4 矿物化学 |
4.5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4.5.1 新兴岩体南部花岗岩 |
4.5.2 新兴岩体北部花岗岩 |
4.6 全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
4.7 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微量元素数据对岩浆结晶年龄和岩浆温度的指示意义 |
4.7.1 对岩浆结晶年龄的指示意义 |
4.7.2 对岩浆温度的指示意义 |
4.8 新兴岩体南部花岗岩成因 |
4.8.1 岩石成因类型:是A型还是高分异I型? |
4.8.2 成因模式 |
4.8.3 主量元素模拟 |
4.9 新兴岩体北部花岗岩成因 |
4.10 构造环境 |
第五章 华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
5.1 华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 |
5.2 华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滇黔桂盆地泥盆纪-三叠纪碎屑物源演变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滇黔桂盆地地层碎屑物源研究进展 |
1.2.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寒武系 |
2.1.2 奥陶系 |
2.1.3 泥盆系 |
2.1.4 石炭系 |
2.1.5 二叠系 |
2.1.6 三叠系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采样位置及分析测试方法 |
3.1 采样位置 |
3.1.1 碎屑锆石采样位置 |
3.1.2 碎屑独居石采样位置 |
3.2 分析测试方法 |
3.2.1 锆石测试方法 |
3.2.2 独居石测试方法 |
第4章 测试结果 |
4.1 碎屑锆石组构 |
4.2 碎屑锆石U-Pb年龄 |
4.3 碎屑独居石组构 |
4.4 碎屑独居石U-Pb年龄 |
第5章 讨论 |
5.1 滇黔桂盆地泥盆纪地层碎屑物质来源 |
5.2 滇黔桂盆地石炭纪-二叠纪地层碎屑物质来源 |
5.3 滇黔桂盆地三叠纪地层碎屑物质来源 |
5.4 物源演变及构造意义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基本信息 |
发表论文 |
致谢 |
(7)海南儋州兰洋地区发现泥盆纪地层:来自锆石U-Pb年龄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2 锆石测年结果对沉积时代的限定 |
2.1 分析方法 |
2.2 分析结果及年代约束 |
3 化石对沉积时代的限定 |
4 海南岛晚古生代地层序列厘定 |
5 结论 |
(8)特提斯地球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提斯概述 |
2 特提斯演化的基本特征 |
2.1 西昆仑造山带 |
2.2 阿尔金山早古生代造山带 |
2.3 祁连-柴达木-东昆仑造山带 |
2.4 秦岭造山带 |
2.5 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 |
2.6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缝合带 |
2.7 班公湖-怒江-腾冲缝合带 |
2.8 雅鲁藏布-印缅缝合带 |
3 若干重要问题讨论 |
3.1 特提斯的划分与对比 |
3.2 冈瓦纳大陆的属性判定 |
3.3 原特提斯及其与欧洲的对比 |
3.4 古特提斯形成时代 |
3.5 古-新特提斯共存问题 |
4 特提斯演化的资源环境效应 |
4.1 特提斯域成矿作用 |
4.2 特提斯域能源矿产 |
4.3 特提斯演化及其环境效应 |
4.4 特提斯演化与显生宙重大生命事件 |
5 特提斯地球动力学 |
5.1 大洋形成的弧后扩张机制 |
5.2 地幔柱与大陆裂解 |
5.3 俯冲带的形成与跃迁 |
5.4 单向裂解与聚合机制 |
5.5 增生、碰撞与造山 |
5.6 特提斯深部动力学 |
6 结语 |
(9)海南岛西部戈枕剪切带土外山金矿地质与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造山型金矿研究进展 |
1.2.2 戈枕剪切带研究现状 |
1.2.3 土外山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2 海南岛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区域矿产 |
3 戈枕剪切带 |
3.1 戈枕剪切带特征 |
3.2 地层 |
3.3 岩浆岩 |
3.4 主要金矿床特征 |
4 土外山金矿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特征 |
4.3 围岩蚀变 |
4.4 成矿阶段 |
5 花岗质岩体成因与构造背景 |
5.1 样品描述 |
5.2 测试方法 |
5.2.1 锆石LA-ICP-MS U-Pb测年 |
5.2.2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5.3 测试结果 |
5.3.1 锆石U-Pb年龄 |
5.3.2 锆石Lu-Hf同位素 |
5.4 海南岛中古元代岩浆作用 |
5.5 中元古代岩浆来源 |
5.6 中元古代构造演化 |
6 金成矿年龄与抱板群变质作用 |
6.1 样品描述 |
6.2 测试方法 |
6.3 测试结果 |
6.4 土外山金矿成矿年龄 |
6.5 抱板群变质作用 |
7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
7.1 流体包裹体显微热力学 |
7.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7.1.2 包裹体显微测温 |
7.2 石英H-O同位素组成 |
7.3 成矿流体特征 |
7.4 成矿流体相分离与金的运移沉淀 |
7.5 黄铁矿S同位素 |
7.5.1 样品描述与测试结果 |
7.5.2 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约束 |
8 水岩反应与金沉淀 |
8.1 典型构造-蚀变-矿化剖面 |
8.2 测试方法 |
8.3 矿石主微量元素 |
8.4 元素迁移与水岩反应 |
9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9.1 土外山金矿成因分类 |
9.2 土外山金矿成矿构造背景 |
9.3 土外山金矿成矿模式 |
10 结论与问题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记录 ——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华南板块东南部中生代构造背景 |
1.2.2 华南板块东南部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砂岩碎屑成分骨架颗粒统计与岩矿鉴定 |
1.3.2 地质年代学 |
1.3.3 氧逸度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实物工作量 |
1.6 取得的新认识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华南板块大地构造演化 |
2.2 华南东南部上三叠统-下白垩统地层 |
2.3 华南东南部岩浆岩 |
2.3.1 古元古代岩浆岩 |
2.3.2 新元古代岩浆岩 |
2.3.3 加里东期(早古生代)岩浆岩 |
2.3.4 海西期(石炭纪-二叠纪)岩浆岩 |
2.3.5 印支期(三叠纪)岩浆岩 |
2.3.6 早-中侏罗世(200-170 Ma)岩浆岩 |
2.3.7 中-晚侏罗世(170-145 Ma)岩浆岩 |
3 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盆地充填序列和沉积环境 |
3.1 粤东盆地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 |
3.1.1 新丰-连平地区 |
3.1.2 紫金-揭西地区 |
3.1.3 海丰-惠来地区 |
3.2 永安盆地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 |
3.2.1 梅县-大埔地区 |
3.2.2 南靖地区 |
3.2.3 漳平-尤溪地区 |
3.3 小结 |
4 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与侏罗纪砂岩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 |
4.1 样品采集 |
4.2 砂岩碎屑成分统计 |
4.2.1 粤东盆地砂岩碎屑成分统计 |
4.2.2 永安盆地砂岩碎屑成分统计 |
4.3 砂岩碎屑锆石U-Pb定年 |
4.3.1 锆石阴极发光图以及微量元素 |
4.3.2 粤东盆地年龄组成 |
4.3.3 永安盆地年龄组成 |
4.4 小结 |
5 早白垩世凝灰岩锆石年代学分析 |
5.1 凝灰岩岩石学特征 |
5.2 凝灰岩锆石U-Pb定年 |
5.3 凝灰岩氧逸度 |
6 永安盆地和粤东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
6.1 年代地层格架 |
6.2 “源-汇”体系 |
6.2.1 上三叠统和侏罗纪碎屑锆石源区分析 |
6.2.2 下白垩统碎屑锆石源区分析 |
6.3 永安盆地和粤东盆地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
6.4 小结 |
7 讨论:华南板块东南部构造体制转换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
7.1 华南板块东南部构造体制转换时限 |
7.2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四、The Late Palaeozoic Rifting on Hainan Island,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泥盆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郄文昆,郭文,马学平,宋俊俊,徐洪河,乔丽,梁昆,陈波,卢建峰,常君滢. 地层学杂志, 2021
- [2]南海及邻区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及机制[J]. 祝嵩,姚永坚,李学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04)
- [3]海南洋壳型高温榴辉岩:基本特征及待解问题[J]. 刘晓春,胡娟,陈龙耀,陈意,王伟,夏蒙蒙,韩建恩,胡道功. 岩石学报, 2021(01)
- [4]中国石炭纪构造-地层区划与地层格架[J]. 张雄华,黄兴,张孟,高璐,张克信. 地学前缘, 2021(05)
- [5]桂东南-粤西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研究[D]. 青龙. 南京大学, 2020(12)
- [6]滇黔桂盆地泥盆纪-三叠纪碎屑物源演变及构造意义[D]. 杨雄.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7]海南儋州兰洋地区发现泥盆纪地层:来自锆石U-Pb年龄的证据[J]. 赵小明,姚华舟,裴毅俊,胡在龙,袁海军,汪洋,张仁杰,何金兰,龙文国,吴年文. 地质通报, 2020(06)
- [8]特提斯地球动力学[J]. 吴福元,万博,赵亮,肖文交,朱日祥. 岩石学报, 2020(06)
- [9]海南岛西部戈枕剪切带土外山金矿地质与地球化学[D]. 刘昱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10]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记录 ——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指示[D]. 徐清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