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力学模型对人体原地纵跳的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瑛[1](2021)在《不同材质瑜伽垫对女性大学生垫上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采集在不同材质的瑜伽垫上进行垫上运动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探究不同材质瑜伽垫对人体生物力学特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旨在发现瑜伽垫的材质对使用者运动表现及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同时为瑜伽练习者和健身运动人群选择适宜材质的瑜伽垫提供合理建议。研究方法:受试者为15名南京体育学院无瑜伽练习经历的女性大学生,4款瑜伽垫的材质分别为PVC、PU+NR、TPE、NBR。采用C型邵氏硬度定量不同材质瑜伽垫的硬度;采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与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受试者在不同材质的瑜伽垫上完成树式、舞王式、原地纵跳和下犬式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研究结果:在硬度的机械测试中,按材质硬度可以排序为:PU+NR垫>TPE垫>PVC垫>NBR垫。在运动学和动力学方面,PU+NR垫的COP摆动轨迹长度、COP平均摆动速率均显着小于PVC垫、TPE垫;PVC垫的COP平均摆动幅度显着大于其余三种材质的瑜伽垫;TPE垫的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和加载率显着高于PU+NR垫、NBR垫;原地纵跳起跳阶段人体获得的冲量与纵跳高度均无显着性差异;原地纵跳落地阶段下肢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1)不同材质的瑜伽垫的硬度不同。(2)不同材质瑜伽垫的COP相关参数不会随着硬度的提高而更稳定,PU+NR(高硬度)和NBR(低硬度)材质的瑜伽垫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体保持稳定,TPE(中高硬度)和PVC(中低硬度)材质的瑜伽垫稳定性明显存在不足。(3)不同材质瑜伽垫的落地反作用力峰值、垂直加载率和下肢关节活动度不会随硬度的提高而增加,PU+NR(高硬度)和NBR(低硬度)材质的瑜伽垫可以更好的缓冲冲击力达到减震的目的,TPE(中高硬度)和PVC(中低硬度)材质的瑜伽垫缓冲减震能力弱。(4)不同材质瑜伽垫的给予人体向上的冲量与纵跳高度不会随硬度的提高而增强,不同材质的瑜伽垫对人体运动表现方面没有显着影响。(5)PU+NR(高硬度)和TPE(中高硬度)材质的瑜伽垫防滑效果好,PVC(中低硬度)和NBR(低硬度)材质的瑜伽垫防滑性能弱。
李嘉欣[2](2021)在《弹力带训练对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弹跳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金[3](2021)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原地连续纵跳的肌电特征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以诱导特定大脑区域或网络活动的改变,研究其对特定运动、认知或神经功能的作用,其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就是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近些年来,关于t DCS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将连续干预t DCS与连续纵跳相结合,探究下肢肌电特征的研究却少见。本研究将基于团队前期关于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纵跳生物力学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探究在连续干预经颅直流电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刺激模式对原地连续纵跳下肢肌群活性的变化情况,探索连续干预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方案对健康人群连续纵跳能力的影响,为运动训练辅助装置的开发和设计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受试对象:30名健康男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接受阳极刺激和假刺激(阳极刺激组:年龄:22.33±1.58yr,身高:173.53±7.39cm,体重:72.73±10.91kg;假刺激组:年龄:22.87±1.96yr,身高:175.40±5.22cm,体重:72.00±10.86kg)。实验设计: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两种刺激模式:阳极刺激(anodal-t DCS,a-t DCS)和假刺激(sham-t DCS),受试者每天进行两次电刺激干预,两次干预间隔20分钟。刺激方案:电极位置:阳极电极:双侧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阴极电极:同侧肩膀;电流强度:2m A;刺激时间:20分钟。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Vicon,UK)和无线表面肌电系统(Noraxon,USA)采集连续纵跳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和下肢肌电数据。划分动作阶段并计算连续纵跳总高度、下肢刚度以及股直肌、股外侧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外侧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统计分析:对纵跳总高度、下肢刚度、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组*时间),组间因素为刺激类型(阳极刺激、假刺激),组内因素为时间(前测、后测、随访);当组间交互效应显着时,分别对每个因素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当交互效应不显着时,只需单独分析两个因素的主效应。并使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探讨下肢刚度和肌电特征的关系。显着性差异设为p<0.05。研究结果:(1)纵跳总高度:a-t DCS条件下,后测与前测相比,连续纵跳总高度显着提高(16.25±2.33m vs.17.25±2.2m,p=0.02),随访测试的总高度与前测相比显着提高(16.25±2.33m vs.17.00±2.34m,p=0.026),sham-t DCS干预后纵跳总高度没有显着变化(p>0.05)。(2)下肢刚度:a-t DCS条件下,后测与前测相比,下肢刚度显着提高(60.00±5.63 vs.65.14±7.34 N/m/kg,p=0.03),sham-t DCS干预后下肢刚度无显着差异(p>0.05)。(3)肌肉激活水平:a-t DCS条件下,后测与前测相比,J5股直肌激活水平显着性提高(9.10±3.79 vs.10.42±3.73,p=0.016);J2胫前肌激活水平显着性提高(0.35±0.22 vs.0.44±0.14,p=0.042);sham-t DCS条件下,后测与前测相比,J5股直肌激活水平显着性提高(7.97±2.76 vs.9.67±3.22,p=0.01);J2胫前肌激活水平显着性降低(0.59±0.20 vs.0.41±0.13,p=0.01)。a-t DCS干预后股直肌激活水平和下肢刚度存在中度正相关(r=0.53,p=0.02);胫前肌两者之间存在轻度正相关(r=0.27,p=0.01)。(4)拮抗肌共激活:a-t DCS条件下,后测与前测相比,J3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显着下降(0.37±0.48 vs.0.23±0.20,p=0.01),J4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显着下降(0.29±0.34 vs.0.24±0.24,p=0.021)。sham-t DCS条件下,后测与前测相比,J3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显着下降(0.52±0.40 vs.0.26±0.17,p=0.001),J4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显着下降(0.47±0.41 vs.0.30±0.35,p=0.03)。(5)平均功率频率:a-t DCS条件下,后测与前测相比,J4股直肌平均功率频率显着性提高(37.22±4.55Hz vs.47.25±3.91 Hz,p=0.03);J2股外侧肌平均功率频率显着性提高(45.31±7.32 Hz vs.57.11±5.38 Hz,p=0.013),J3股外侧肌平均功率频率显着性提高(41.20±5.46 Hz vs.50.15±6.26 Hz,p=0.027),J4股外侧肌平均功率频率显着性提高(37.68±4.67 Hz vs.47.93±4.67 Hz,p=0.018),J5股外侧肌平均功率频率显着性提高(35.44±5.78 Hz vs.41.37±4.83 Hz,p=0.040)。J3股二头肌平均功率显着性提高(35.15±3.73 Hz vs.42.33±4.28 Hz,p=0.03),J5股二头肌平均功率显着性提高(29.96±3.69 Hz vs.35.46±3.89 Hz,p=0.01)。sham-t DCS条件下,各个肌肉的的平均功率频率值未发生显着性变化。(6)中位频率:a-t DCS条件下,后测与前测相比,J2股外侧肌中位频率显着性提高(45.55±4.93 Hz vs.57.10±5.28 Hz,p=0.09);J3股外侧肌中位频率显着性提高(46.36±4.79 Hz vs.51.34±5.89 Hz,p=0.01);J4股外侧肌中位频率显着性提高(41.02±7.47 Hz vs.47.13±6.38 Hz,p=0.005)。J1股二头肌中位频率显着性提高(46.25±4.67 Hz vs.50.02±4.78 Hz,p=0.02);J2股二头肌中位频率显着性提高(43.16±6.78 Hz vs47.01±4.79 Hz,p=0.026);J3股二头肌中位频率显着性提高(41.11±5.78 Hz vs.49.22±7.55 Hz,p=0.011)。sham-t DCS条件下,后测与前测相比,J2股外侧肌中位频率显着性提高(47.67±7.58 Hz vs.53.45±6.37 Hz,p=0.013);J3股外侧肌中位频率显着性提高(45.37±4.78 Hz vs.50.45±4.78 Hz,p=0.022)。研究结论:本研究证明,采用连续干预5天,每天2次施加于M1区,电流强度为2m A的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提高连续纵跳过程中的纵跳总高度、下肢垂直刚度,提高股直肌、胫前肌的激活水平,改善踝关节周围肌群的协调能力,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产生一定的肌肉抗疲劳能力。因此,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作为一种增强下肢力量和肌肉控制的训练辅助技术。
杨云清[4](2021)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拉丁舞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从近几年各类拉丁舞赛事成绩可见,专项体能在整场比赛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爆发力作为专项体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拉丁舞比赛的水平发挥。因此,通过对弹力带阻抗训练对拉丁舞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的具体影响作用。研究目的:拉丁舞运动属于技能主导表现难美类运动项目,弹力带抗阻训练是提高爆发力有效训练方法。通过对比弹力带抗阻训练和无器械训练,探索出符合拉丁舞专项运动特征的下肢爆发力训练手段。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招募了有一定训练基础的拉丁舞学生,筛选出64名拉丁舞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随机分配的情况下将64名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人,两组分别采用弹力带抗阻训练和无器械训练,训练周期均为16周,实验结束后,便对受试者进行下肢爆发力指标的相关测试,从而收集本次实验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为期16周的弹力带抗阻训练和无器械训练后,均在代表下肢爆发力的六项指标上提高了运动成绩,并在实验前后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全部表现为极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2)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发现,在立定跳远、15米折返跑和纵跳摸高这三个项目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然而,在50m快速跑、单腿连续通过栏架和双腿连续通过栏架这三个项目上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1)16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8-12岁拉丁舞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具有积极改善作用,尤其是立定跳远和纵跳摸高,同时对50米快速跑亦具有提高效果。无论是弹力带抗阻训练还是无器械训练,在实验前后都表现出显着性提高。(2)在拉丁舞下肢训练中,采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爆发力各指标提高幅度较大,更能有效发展拉丁舞学生的下肢爆发力水平。弹力带抗阻训练对提高运动素质实验前后的成绩提高率更佳。
廖龙[5](2021)在《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对体育高考生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全国各个省份的体育高考考试项目里,许多下肢运动主要或完全是以单侧肢体发力的形式呈现,比如跑、跳、投等。然而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以及学生更多的是运用双侧肢体支撑的练习为主要训练手段,这会造成体育高考生部分考试项目的动作模式的缺失,使得训练效果并不显着,而且下肢双腿蹬伸的力量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基于此,本研究在体育高考生教学训练中引入功能性训练理念下的力量训练—单侧肢体抗阻训练,探讨单侧下肢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能否在提高体育生的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提高考试项目成绩,进而深化人们对单侧肢体训练的理解和认识,丰富中学训练队的力量训练内容体系。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完成了对30名体育高考生,为期8周、相同负荷但不同动作模式的下肢抗阻力量训练,其实验组采用单侧肢体练习,对照组采用双侧肢体练习。本研究选取了下肢力量指标(包括原地双腿垂直纵跳、原地单腿垂直纵跳、立定三级跳远、1RM负重双腿蹲、1RM负重单腿蹲、40%1RM深蹲力竭);下肢平衡能力指标(包括“左前侧蹲起”、“左后中侧蹲起”、“左后外侧蹲起”、“右前侧蹲起”、“右后中侧蹲起”、“右后外侧蹲起”的距离),以及三项考试项目成绩指标(包括100m跑、立定跳远、原地推铅球),并使用SPSS 24.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的前后测试数据进行组内与组间的样本T检验。结果:1、8周的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干预后,在下肢力量测试方面,对照组的原地双腿垂直纵跳、立定三级跳远以及1RM负重双腿蹲这三项数据指标与干预前相比出现了显着性变化。而实验组的六项指标数据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2、在YBT平衡测试中,组间对比表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左前侧蹲起的指标数据与右前侧蹲起的指标数据出现了显着性差异。3、在体育高考考试项目成绩测试方面,对照组与实验组的100m跑的指标数据组间对比变化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体育高考生的下肢力量,其训练方式也更加符合体育高考考试项目专项力量的要求。2、进行单侧肢体抗阻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从而对其整体动力链的工作效率也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运用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和双侧肢体抗阻训练均能提高三项考试项目成绩,但与双侧肢体抗阻训练组相比较,单侧肢体抗阻训练组的效果更优。4、相对于双侧肢体抗阻训练,单侧肢体抗阻训练难度较大些,动作易变形,需及时进行提醒与纠正。
张希[6](2021)在《河北省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三种太极跳跃难度动作下肢肌肉用力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竞技太极拳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传统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很难满足现代飞速发展的竞技体育的需要。为有效提高竞技太极拳水平,对竞技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分析和研究就势在必行。本研究以竞技太极拳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322B+3)、旋风脚(323B+3)、腾空摆莲(324B+3)三种跳跃难度动作的下肢肌肉用力特征为研究内容,对河北省高水平竞技太极拳运动员三种难度动作进行运动学和表面肌电的测量与分析,探寻三种难度动作中关键的运动生物力学规律,使竞技太极拳项目的难度动作更加规范化,跳跃类难度技术达到最优化,对日常训练进行精准化的指导,旨在不断加强竞技太极拳难度动作的稳定性,科学化提升太极拳竞技技术水平,为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服务。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太极拳项目中失误率最高的三种跳跃难度动作进行运动学和表面肌电的分析,以6名河北省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完成测试动作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322B+3)、旋风脚(323B+3)、腾空摆莲(324B+3)的下肢肌肉用力特征为研究对象。运用Motion三维动态捕捉设备和BTS FREEEMG300便携式无线表面肌电设备。测量指标为不同阶段和关键时相的时间特征、下肢各关节角度、重心在垂直轴位置、下肢14块肌肉的积分肌电值和贡献率等指标。通过运动学和表面肌电的同步测量和综合分析,对高水平运动员在动作中各阶段不同关节角度、重心位置的变化、肌肉的用力规律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测量分析得出,三种动作的成功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腾空飞脚、旋风脚、腾空摆莲;在动作阶段划分的基础上,三种难度动作的时间特征均为腾空阶段时长最短,落地阶段时长大于起跳阶段时长。三种难度动作中动作难度越大,腾空阶段用时越短,起跳阶段用时和动作总用时越长;根据时间特征,将起跳阶段划分为蓄力型、爆发型、均衡型三种起跳技术,将落地阶段划分为快速稳定型和逐渐稳定型两种落地技术。(2)在起跳阶段中,腾空转体方向决定左右两侧髋关节最低点的角度和蹬伸的伸展幅度;三种难度动作在起跳最低缓冲点时,膝关节角度的均值在合理阈值70°~90°之间,受试运动员在腾空飞脚和旋风脚难度中全部采用深蹲起跳技术,部分受试者在腾空摆莲难度中采用半蹲起跳技术;在蹬伸环节中,旋风脚双膝变量差值最小,双膝蹬伸幅度一致,用力均衡。腾空摆莲左膝变量大于右膝,身体蹬伸方向稍向右侧倾斜,左腿承担较大压力,腾空飞脚则与腾空摆莲正相反;肌肉用力方面,左右两侧胫骨前肌贡献率最大,左右两侧腓肠肌长头贡献率较小;主要用力肌群在此阶段先做离心收缩后转化为向心收缩,根据难度动作技术,各肌群协调发力。(3)在腾空阶段中,左右两侧的髋、膝关节均在155°~175°之间,踝关节均在130°~145°之间,是符合竞技太极拳跳跃技术的合理关节角度阈值;重心位置方面,旋风脚在击响关键时相中重心位置最高,腾空摆莲重心位置最低。腾空飞脚击响点重心位置仅次于旋风脚,在重心变量的参数中数值最大;肌肉用力方面,腾空飞脚的左右腿积分肌电值较为均衡,右股四头肌为主动肌贡献率较大。旋风脚和腾空摆莲动作的摆动腿积分肌电值高于悬垂腿。此阶段用时较短,肌肉工作方式转换迅速,需要核心区肌肉的协同用力。(4)在落地阶段中,支撑腿髋关节角度在100°~120°为合理阈值。根据落地稳定点膝关节的角度将落地技术划分为快速稳定型技术和缓冲稳定型技术,膝、踝关节随落地技术不同进行调整;肌肉用力方面,三种难度动作的支撑腿肌电贡献率远超于辅助腿。支撑腿的主要用力肌群先做离心收缩后转换为等长收缩;支撑腿的胫骨前肌、股四头肌、臀大肌肌分肌电值较大,腓肠肌长头和股二头肌肌电值较小。支撑腿胫骨前肌肌电贡献率最大,胫骨前肌的激活程度与落地方式有关,影响难度动作的稳定性。
蒋庆玲[7](2021)在《跳绳运动对8-9岁学生灵敏素质及下肢跳跃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健康与人民生活幸福息息相关,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颁布实施,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凸显了健康的国家战略地位和健康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作用。近年来,面对多年下降、令人堪忧的儿童少年体质状况如久坐行为、肥胖、近视等问题凸显,国家、学校以及家长高度重视,为儿童少年制定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和体力活动训练干预方案,旨在为改善儿童少年体质,避免久坐行为,提升儿童少年运动能力。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12周跳绳运动增强8-9岁儿童少年的体质,提高儿童少年的灵敏素质及下肢跳跃能力,促进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增强儿童少年阶段的身体素质,培养其体育所特有的精神,为其终身体制打下良好基础,为今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及全面推进跳绳运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实验、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8-9岁学生灵敏素质及下肢跳跃能力进行研究。实验设计:将南昌市青云谱区曙光小学三(1)班、三(2)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剔除无效样本,两班分别随机选取16名学生(男、女各8名)。实验组为三(2)班,进行跳绳教学;对照组为三(1)班,按照小学生课程标准内容进行学习。为期12周,一周3次课,每课时45分钟。通过实验前、后伊利诺斯灵敏测试、十字象限、4×10m往返跑、15s立卧撑的测试成绩组间横向对比、组内纵向对比结果来评估跳绳运动对8-9岁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通过实验前、后立定跳远、KISTLER三维测力台上的CMJ测试、DJ测试成绩进行组间横向对比、组内纵向对比结果来评估跳绳运动对8-9岁学生下肢跳跃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12周教学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伊利诺斯灵敏测试、4×10m往返跑测试指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十字象限测试、15s立卧撑测试中没有差异性。实验前、后组内对比,两组的灵敏素质测试成绩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跳绳教学组的增长率更大,且均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2)12周教学训练后立定跳远成绩的两组之间对比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82(p>0.05)。实验前、后两组组内对比,跳绳教学组与对照组均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3)12周教学训练后两组之间学生的下肢CMJ测试中腾空高度、腾空速度参数指标对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相对力量、峰值相对功率、腾空时间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前、后跳绳教学组与对照组的动力学指标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跳绳组各项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腾空高度、腾空时间、腾空速度等动力学参数指标上。(4)12周教学训练后两组之间学生的下肢DJ测试中腾空高度、腾空时间、腾空速度参数指标对比均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在相对力量、峰值相对功率参数指标中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跳绳教学组的增长率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腾空时间、腾空速度、腾空高度参数指标上有着明显差异。根据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跳绳运动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纵向跳跃能力。其表现为12周跳绳教学后,小学生下肢CMJ测试、DJ测试中的腾空高度、腾空时间及垂直起跳速度等动力学指标成绩明显提升。(2)跳绳运动能促进小学生的下肢跳跃能力发展,其表现为经过12周跳绳教学后,实验组的立定跳远测试成绩、CMJ测试成绩、DJ测试成绩均得到明显提升。(3)跳绳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灵敏素质,其表现为经过12周跳绳教学后,实验组的十字象限、伊利诺斯灵敏测试、4×10m往返跑、15s立卧撑成绩均呈现显着性提高。
张珈铭[8](2021)在《两种地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中体育生跳跃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运动技术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运动训练的技术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革,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作为一种爆发力训练手段,相对传统纯力量训练方式来说可以有效节约时间,利用更短时间提高肌肉的快速力量,对运动员跳跃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外针对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下肢力量训练研究较多,但针对各类人群在不同地面进行训练的研究较少,基于各界专家学者对该方向的研究情况,本文决定以此为研究方向,希望通过实验得出两种地面进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中体育生的跳跃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论文的撰写,实验中选用30名高中体育生为实验对象,分别是对照组无干预慢跑组,实验A组塑胶地面训练组、实验B组沙土地面训练组,每组10人。训练过程中均采用下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法,实验训练动作共包括原地类的跳跃动作,连续的单双腿跳跃动作以及跳箱运动和其它跳深组合运动,并借助跳箱、栏架、小障碍物等辅助器械完成练习。通过为期9周的实验训练分析整理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测试指标成绩均并无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各指标成绩均明显低于实验两组成绩,由此可知,慢跑对肌肉的刺激强度不能引起下肢肌肉力量的显着提高,因此实验前后运动员的跳跃能力没有明显变化。2.实验两组的五项测试指标成绩与实验前测试成绩相比都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且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9周塑胶地面和沙土地面训练对高中体育生的跳跃能力均有显着性提高。3.实验结束后,实验A组的二级蛙跳和立定三级跳远成绩明显好于实验B组,与实验B组呈非常显着性差异,在立定跳远和助跑单腿纵跳摸高成绩上均有显着性差异。塑胶地面训练时与沙土地面相比双脚与地面之间接触时间更短,因此9周塑胶地面训练对二级蛙跳、立定三级跳远、立定跳远和二级蛙跳的能力提升更好。4.实验后,实验B组半蹲纵跳摸高成绩明显好于实验A组,与实验A组呈非常显着性差异。因此沙土地面训练双脚蹬伸时间更充分,在向上跳跃过程中能产生更大的蹬地力量,9周沙土地面进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提高半蹲纵跳摸高成绩方面要优于塑胶地面组。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晓[10](2020)在《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开展研究。首先,本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对身体功能性训练、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相关原理进行概述;其次,在空乘专业平衡训练中引入身体功能性训练,运用SWOT分析模型分析其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再次,通过身体功能性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SWOT归纳分析,设计和开发适用于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案。最后运用实验法开展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影响进行验证,为今后推进身体功能性训练提供实践依据。通过研究得出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平衡能力影响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制定出符合空乘专业学生特点的身体功能性训练方案运用到日常训练中,期限为四个月的身体功能性训练。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对空乘专业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SWOT分析,得出身体功能性训练方案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机遇。2.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平衡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后,对其平衡能力有影响效果。3.为期四个月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动态平衡SEBT星型偏移平衡测试指标、闭目原地踏步测试指标均有显着性影响效果;静态平衡能力(平衡测试仪测试指标、闭目单足站立指标、闭目提踵测试指标)均有显着性影响效果。身体功能性训练有效的提高了空乘专业学生的平衡能力测试成绩,对平衡能力有影响。4.本文设计的身体功能性训练方案符合空乘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并且能够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平衡能力有影响效果,适宜于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平衡能力训练使用。
二、通过力学模型对人体原地纵跳的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力学模型对人体原地纵跳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材质瑜伽垫对女性大学生垫上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瑜伽垫和垫上运动的研究 |
2.1.1 关于瑜伽垫的研究 |
2.1.2 关于垫上运动的研究 |
2.2 运动表面的概述 |
2.3 关于运动表面材质与运动损伤的研究 |
2.3.1 关于运动表面与冲击力的研究 |
2.3.2 关于运动表面与关节损伤的研究 |
2.4 关于运动表面与运动表现的研究 |
2.4.1 关于平衡能力的研究 |
2.4.2 关于纵跳高度的研究 |
2.4.3 关于运动表面与防滑性的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受试者 |
3.2 实验用瑜伽垫 |
3.3 机械测试 |
3.4 数据采集 |
3.4.1 测试前准备 |
3.4.2 树式和舞王式体式位动作测试 |
3.4.3 下蹲跳动作测试 |
3.4.4 下犬式动作测试 |
3.5 数据处理 |
3.5.1 足底压力中心轨迹的计算 |
3.5.2 CMJ运动阶段划分 |
3.5.3 水平方向上地面反作用力的计算 |
3.5.4 标准化处理 |
3.6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硬度测试结果 |
4.2 足底压力中心轨迹测试结果 |
4.2.1 COP摆动轨迹长度的参数结果 |
4.2.2 COP平均摆动速率的参数结果 |
4.2.3 COP平均摆动幅度的统计结果 |
4.3 运动学和动力学测试结果 |
4.3.1 原地纵跳动作运动学参数结果 |
4.3.2 原地纵跳动作动力学参数结果 |
4.4 防滑性测试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硬度测试的分析讨论 |
5.2 不同材质瑜伽垫对人体稳定性的影响 |
5.3 不同材质瑜伽垫对人体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
5.3.1 地面冲击力相关参数的分析讨论 |
5.3.2 关节角度相关参数的分析讨论 |
5.3.3 纵跳表现相关参数的分析讨论 |
5.4 不同材质瑜伽垫对防滑性的影响 |
5.5 局限性与展望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原地连续纵跳的肌电特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经颅直流电刺激概述 |
2.1.1 经颅直流电刺激定义 |
2.1.2 经颅直流电刺激参数 |
2.1.3 经颅直流电刺激生理机制 |
2.2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肌肉耐力的影响 |
2.3 表面肌电图在运动科学中的应用 |
2.4 连续纵跳及其研究 |
2.5 总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退出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2 测试方法与步骤 |
3.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3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连续干预对纵跳高度的影响 |
4.2 连续干预对下肢垂直刚度的影响 |
4.3 连续干预对肌肉激活情况的影响 |
4.3.1 股直肌 |
4.3.2 股外侧肌 |
4.3.3 胫前肌 |
4.3.4 股二头肌 |
4.3.5 腓肠肌外侧 |
4.4 连续干预对肌肉协调能力的影响 |
4.5 连续干预对平均功率频率的影响 |
4.5.1 股直肌 |
4.5.2 股外侧肌 |
4.5.3 胫前肌 |
4.5.4 股二头肌 |
4.5.5 腓肠肌外侧 |
4.6 连续干预对中位频率的影响 |
4.6.1 股直肌 |
4.6.2 股外侧肌 |
4.6.3 胫前肌 |
4.6.4 股二头肌 |
4.6.5 腓肠肌外侧 |
5 分析与讨论 |
5.1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运动表现能力的影响 |
5.2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肌肉激活特征和协同策略的影响 |
5.3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肌肉疲劳特征的影响 |
5.4 综合讨论 |
6 研究结论 |
7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件二 伦理委员会批准书 |
致谢 |
(4)弹力带抗阻训练对拉丁舞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爆发力 |
1.3.2 抗阻运动 |
1.3.3 儿童的年龄界定 |
1.3.4 拉丁舞的相关概念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研究结果 |
4.1.1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8-12 岁拉丁舞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影响 |
4.1.2 无器械训练对8-12 岁拉丁舞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影响 |
4.1.3 两组实验数据的横向对比分析 |
4.1.4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平均成绩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
4.2 分析与讨论 |
4.2.1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拉丁舞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 |
4.2.2 无器械训练对拉丁舞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 |
4.2.3 对比两种训练对下肢爆发力的整体影响 |
4.2.4 对比两种训练在距离、时间、高度上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 附录 |
附录1 基本信息调查表与承诺书 |
附录2 训练动作示意图 |
附录3 器材示意图 |
(5)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对体育高考生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高考考试项目特征研究 |
1.3.2 关于力量训练的研究 |
1.3.3 关于平衡能力的研究 |
1.3.4 关于单侧肢体抗阻训练的研究 |
1.3.5 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应用于体育高考生的可行性研究 |
1.3.6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结果 |
3.1.1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下肢力量的影响 |
3.1.2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YBT-LQ的影响 |
3.1.3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考试项目成绩的影响 |
3.2 分析 |
3.2.1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下肢力量的影响分析 |
3.2.2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YBT-LQ的影响分析 |
3.2.3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考试项目成绩的影响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 1 受试者基本情况调查 |
附件 2 知情同意书 |
附件 3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 4 实验的相关照片 |
(6)河北省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三种太极跳跃难度动作下肢肌肉用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关于竞技太极拳跳跃难度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关于竞技太极拳腾空飞脚接提膝独立动作的界定 |
1.1.2 关于竞技太极拳旋风脚接提膝独立动作的界定 |
1.1.3 关于竞技太极拳腾空摆莲接提膝独立动作的界定 |
1.2 关于竞技太极拳跳跃类难度动作的相关研究 |
1.2.1 关于竞技太极拳跳跃类难度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相关研究 |
1.2.2 关于竞技太极拳跳跃类难度动作的表面肌电相关研究 |
1.3 关于其它运动项目跳跃动作的肌肉用力特征相关研究 |
1.4 关于竞技武术跳跃类难度动作的训练方法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测量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竞技太极拳三种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分析 |
3.2 三种难度动作阶段划分研究 |
3.3 三种难度动作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
3.4 三种难度动作起跳阶段下肢用力特征分析 |
3.4.1 起跳蹬伸最低关键点关节角度特征分析 |
3.4.2 起跳蹬伸环节关节角度相对变化量特征分析 |
3.4.3 起跳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
3.5 三种难度动作腾空阶段下肢用力特征分析 |
3.5.1 离地瞬间关键点关节角度特征分析 |
3.5.2 击响关键点重心高度及变量特征分析 |
3.5.3 腾空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
3.6 三种难度动作落地阶段下肢用力特征分析 |
3.6.1 落地稳定关键点关节角度特征分析 |
3.6.2 落地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
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跳绳运动对8-9岁学生灵敏素质及下肢跳跃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释 |
2.1.1 跳绳运动 |
2.1.2 灵敏素质 |
2.1.3 跳跃能力 |
2.2 跳绳运动的相关研究 |
2.2.1 跳绳运动在国内外发展与运用 |
2.2.2 跳绳运动的价值 |
2.2.3 跳绳运动在小学中的发展现状 |
2.3 灵敏素质的相关研究 |
2.3.1 灵敏素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2 灵敏素质测试与评价的相关研究 |
2.4 下肢跳跃能力的相关研究 |
2.4.1 下肢跳跃能力的国内外研究 |
2.4.2 下肢跳跃能力测评的相关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实验具体操作 |
3.3.1 实验目的 |
3.3.2 实验对象、时间、地点 |
3.3.3 实验控制 |
3.3.4 实验流程 |
3.3.5 实验方案 |
3.3.6 实验测试指标选取 |
4.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结果对比 |
4.2 小学生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 |
4.2.1 实验前灵敏素质测试项目的结果对比 |
4.2.2 实验后灵敏素质测试项目的结果对比 |
4.2.3 实验前、后灵敏素质测试项目的结果对比 |
4.3 小学生下肢跳跃能力测试结果对比 |
4.3.1 小学生横向跳跃能力测试结果对比 |
4.3.2 小学生下肢CMJ测试结果对比 |
4.3.3 小学生下肢DJ结果对比 |
5.讨论 |
5.1 跳绳运动对小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 |
5.2 跳绳运动对小学生下肢跳跃能力的影响 |
5.2.1 跳绳运动对横向跳跃能力的影响 |
5.2.2 跳绳运动对纵向跳跃能力的影响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跳绳运动对8-9岁学生灵敏素质及下肢跳跃能力的影响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跳绳练习内容 |
附录3 实验测试照片 |
个人简介 |
(8)两种地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中体育生跳跃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概述 |
1.4.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相关研究 |
1.4.3 不同界面进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研究 |
1.4.4 跳跃能力的相关研究 |
1.4.5 运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发展跳跃能力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实验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各组间基本情况和测试指标的差异性对比分析 |
3.2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跳跃能力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
3.2.1 对照组实验前后跳跃能力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
3.2.2 实验A组实验前后跳跃能力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
3.2.3 实验B组实验前后跳跃能力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
3.3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跳跃能力指标测试结果差异性分析 |
3.3.1 实验后各组间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3.3.2 实验后各组间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3.3.3 实验后各组间二级蛙跳成绩对比分析 |
3.3.4 实验后各组间原地半蹲纵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3.3.5 实验后各组间助跑单腿纵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3.4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注意事项和启示 |
3.4.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注意事项 |
3.4.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发展跳跃能力的启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附件七 |
附件八 |
(10)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民航多元化服务的紧迫性 |
1.1.2 我国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重要性 |
1.1.3 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独特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思路导图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学者关于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
2.1.1 国外学者关于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
2.1.2 国内学者关于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
2.2 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1 平衡能力的定义 |
2.2.2 平衡能力的分类 |
2.2.3 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 |
2.2.4 平衡能力的作用 |
2.2.5 平衡能力提高方法和测试指标的研究 |
2.3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研究 |
2.4 SWOT分析法模型 |
2.4.1 SWOT分析法含义 |
2.4.2 SWOT分析法类型组合 |
2.4.3 关于SWOT分析法的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SWOT分析 |
4.1.1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优势”(strengths)分析 |
4.1.2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劣势”(weaknesses)分析 |
4.1.3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4.1.4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挑战”(threats)分析 |
4.2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因素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1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内部因素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2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外部因素影响的理论分析 |
4.3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案设计 |
4.3.1 实验组具体训练方案 |
4.3.2 对照组具体训练方案 |
4.4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
4.4.1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动态平衡能力影响的测试结果 |
4.4.2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静态平衡能力影响的测试结果 |
5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动态及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
5.1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
5.2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通过力学模型对人体原地纵跳的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材质瑜伽垫对女性大学生垫上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D]. 王瑛. 南京体育学院, 2021
- [2]弹力带训练对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弹跳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嘉欣.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3]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原地连续纵跳的肌电特征影响[D]. 黄金.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弹力带抗阻训练对拉丁舞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研究[D]. 杨云清.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对体育高考生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D]. 廖龙.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6]河北省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三种太极跳跃难度动作下肢肌肉用力特征研究[D]. 张希.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跳绳运动对8-9岁学生灵敏素质及下肢跳跃能力的影响研究[D]. 蒋庆玲.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8]两种地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中体育生跳跃能力影响的研究[D]. 张珈铭.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杨晓.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