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量生产条件下电机座加工用组合机床和自动线的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王镛[1](1979)在《让组合机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概括地叙述了建国以来我国组合机床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我国组合机床基础部件和技术水平现状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了当前我国在组合机床生产中,在标准化、工艺水平、机床可调性、组合机床用切削刀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对进一步发展我国组合机床提出了一些看法。指出:要注意分析采用新技术后的经济效果;要进一步提高组合机床的“三化”水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要加强基础部件与基础技术的研究工作。图12幅。馆藏号:
А.С.Айзман,唐岳生[2](1975)在《大量生产条件下电机座加工用组合机床和自动线的配置》文中提出电机座是刚性差的薄壳零件,它的加工质量要求很高,定子孔和止口以及止口端面,是应当加工的主要表面。在图纸上规定了上述这些表面的直径尺寸精度、它们的相互位置和形状误差。因为定子压配时,电机座会出现变形,所以采用的工艺是将定子硅钢片组装配后,再对止口端面进行最后加工。同时用定子孔作电机座的基准。 对于地脚式的电机座,要规定电机轴相对于地脚平面装配的不平行度、地脚平面的不共面度和地脚孔的位置精度,因此目前都
章熊[3](1986)在《机械工业部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1956—1985年记事(科技工作部分)》文中研究表明 1956年(1)3月1日,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刘淇生局长签发关于组织组合及专用钻镗床设计处的决定。决定中指出:“采用组合机床及专用机床是机械制造业的技术方向,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化工厂是它们的进一步发展,而组合机床的发展一般是从钻镗床开始的。为加速培养设计力量,提高设计水平,以发展组合机床及专用钻镗床,适应机械制造业日益增长的需要,特决定组织组合及专用钻镗床的专业设计机构,命名为沈阳第一专业设计处”。与
本所情报室[4](1975)在《组合机床及其自动线综述》文中认为 一、组合机床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组合机床是由多数通用部件和少量专用部件组成的工序集中的高效率机床。组合机床的组成如图2所示。
金振华[5](1996)在《硕果累累四十年──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建所40周年回顾》文中研究说明硕果累累四十年──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建所40周年回顾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原所长顾问金振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组合机床分会理事长新中国诞生后,中国机械工业很快地由修配转向制造,特别是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汽车、拖拉机、动力机械、工程机械...
丁武钊[6](2012)在《基于PLC的组合机床控制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组合机床在零部件加工方面,效率高、次品率低、适应多变的要求,所以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纸等行业。而企业现有的组合机床,以继电器方式控制的仍居多数。经过多年服役后,电气故障频出、维修困难,难于满足公司的生产要求。一个实用又经济的方法是采用可编程序控制的方式。本论文主要研究组合机床通用部件的控制与整机PLC控制实现,这对节省企业生产成本,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最大效益,有积极的意义。组合机床的PLC控制相关书籍零散而不成系列,本课题的研究对相关文章的编撰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论文分析了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包括切削动力头、滑台、回转工作台、动力箱、立柱、底座等。对它们的组成、应用、结构作了描述,用图片的方式展示了某些厂家部分产品的外观。对其中重要控制部件如液压滑台、液压回转工作台与机械手等,在液压系统动作的实现、电气控制原理和转化为PLC控制,这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在陈述了PLC的应用与选型的基础上,我们选用了西门子S7-300系列PLC,对组合机床及通用部件进行控制。之后根据ZH1X系列组合铣床的参数与功能,和1XG系统工作台的动作,提出相关控制要求,设计了ZH1X系列组合铣床电气控制原理图。设计PLC的控制方案、对硬件进行组态和分配相应的I/O地址,最后编制PLC程序,实现了机床全部功能的控制,并设有工作指示环节。在组合机床易操作性能,减少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有大的进步。最后使用S7-PLCSIM进行控制仿真,确保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张侃[7](2005)在《内燃机机体主轴孔加工专用设备—组合镗床的设计与制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型、东风7型内燃机机车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内燃机车,北京型机车主要用于客车运输,而东风7型机车主要用于调车及小运转作业,在我国铁路运输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其可靠使用对铁路运输生产秩序至关重要。而机车机体主轴孔维修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大修技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尚无专用设备,而国内大多数机务段尚不充分具备修理机车机体主轴孔的能力。本文针对此情况,研制出了机车发动机机体主轴孔加工专用设备一组合镗床。主要内容有:1、 根据企业提出的机车发动机机体主轴孔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确定了机体主轴孔修复的工艺要求;完成了组合镗床的方案设计与技术设计。2、 对设备的精度进行定性分析;特别对重要的典型部件一镗杆组件进行了一般力学分析计算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镗杆的各阶固有频率和在各阶固有频率下的各阶振型,以及镗杆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挠度;据此提出利用浮动支承减小镗杆挠度,采用扩涨式自定心定位套实现对镗杆径向定位,在结构上有所突破,满足了加工精度要求。3、 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并制造出了主轴孔修复的专用组合镗床以及相应的工装夹具。4、 应用该组合镗床对两台机型的机体进行了试加工,通过对大量检测数据的分析表明,修复后七个主轴孔同轴度最大偏差分别为0. 040mm和0. 034mm,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用户认为“该机床对机体主轴承孔的变形修复很有效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果,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机车;机体;组合锉床;有限元法
广东省机械研究所[8](1977)在《广东省组合机床及其自动线情况调查报告》文中指出 为了摸清我省组合机床及自动线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推动我省组合机床及自动线的发展,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从七六年五月开始,对我省组合机床分布比较集中的广州、佛山、肇庆、韶关四个地区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朱永智[9](2009)在《环形打孔铣平面机的结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组合机床是一种专门适用于特定零件和特定工序加工的机床,是组成自动化生产线不可缺少的机床品种。工业生产中对大型回转盘、环梁等工件的钻孔与铣削,普通机床的加工难度比较大,加工成本高,而且精度无法保证。环形打孔铣平面机主要针对这类零件的特定工序所设计,回转臂可以360°旋转,采用闭环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本文同时也对大型组合机床的设计方法进行一些探索。本文从设计环形打孔铣平面机的目的和意义入手,介绍了国内外制造业和组合机床的发展概况,对机床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分别对机床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校核,并用三维造型软件CATIA建立了机床的实体模型。有限元方法是现代工程分析与设计的一种快捷、有效的辅助工具。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等CAE技术的应用,对缩短产品开发设计周期、降低产品制造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作为分析工具,对机床的关键部件——回转臂进行了静力分析与模态分析,求出了回转臂在静态载荷下的节点应力云图及变形云图;在模态分析中列出了回转臂的前十阶模态频率、振幅与振型,分析了结构的动态特性。通过以上分析,验证了机床回转臂结构符合设计要求,机床设计方案可行,并进行了总体精度分析。
赵旺[10](2016)在《基于示教的钻攻组合机床数控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数控机床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越来越朝着高复合、高精度、高速化和模块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组合加工工艺的日益发展,组合机床凭借其高效、高精、低成本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钻孔和攻丝作为最为常用的加工工艺往往在一个工件的加工工序中连续出现。传统普通机床依赖操作工人的经验进行加工,加工精度得不到保证;通用数控机床必须依靠操作人员根据二维图纸为加工工件编写G代码程序,一次只能加工一个工件且钻孔和攻丝往往在不同的机床上进行。故开发一套专门用于钻孔攻丝的数控系统提高加工效率,节省劳动成本,对转型升级中的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中8型”数控系统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数控加工技术,基于钻攻组合机床数控系统的控制需求,结合被加工产品的工艺特性,设计了系统硬件和软件平台的总体方案。为满足数控机床的示教功能,提出了基于G代码用户宏程序的示教功能实现方法,实现了攻丝进给轴和旋转主轴的同步联动,实现了手摇插补模式下的刚性攻丝。基于国产数控系统,设计实现了数控系统双通道并行控制方案,并完成了双通道参数和PLC配置模块的集成。基于华中8型数控系统的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了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手摇示教和加工G代码的自动生成。基于以上研究,完成了专用数控系统的开发,并现场对数控系统进行调试,以典型的卫浴产品为例,进行了加工验证,证实了本文研究的钻攻组合数控系统的适用性,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二、大量生产条件下电机座加工用组合机床和自动线的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量生产条件下电机座加工用组合机床和自动线的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6)基于PLC的组合机床控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组合机床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1.2.1 组合机床研究现状 |
1.2.2 组合机床的发展方向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设计思想与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组合机床典型通用部件分析 |
2.1 动力部件 |
2.1.1 切削动力头 |
2.1.2 机械滑台 |
2.1.3 液压滑台 |
2.1.4 液压滑台传动系统 |
2.2 输送部件 |
2.2.1 回转工作台 |
2.2.2 工作台液压系统分析 |
2.3 夹具部件 |
2.3.1 机械手概述 |
2.3.2 机械手典型液压系统设计 |
2.3.3 机械手液压系统分析 |
2.4 其他部件 |
2.4.1 动力箱与多轴箱 |
2.4.2 立柱及其底座 |
第三章 PLC 控制方式及选型 |
3.1 PLC 应用现状 |
3.2 PLC 的控制概述 |
3.3 PLC 在组合机床的应用 |
3.4 PLC 选型 |
3.4.1 I/O 点数估算 |
3.4.2 存储容量估算 |
3.4.3 控制功能选择 |
3.4.4 机型的选择 |
3.4.5 经济性的考虑 |
3.5 S7-300 PLC 简介 |
3.5.1 S7-300 模块 |
3.5.2 S7-300 STL 基本指令 |
3.5.3 S7-300 LAD 基本指令 |
3.5.4 STEP 7 简介 |
第四章 组合机床通用部件的 PLC 控制 |
4.1 液压滑台的 PLC 控制 |
4.1.1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 |
4.1.2 PLC 硬件系统设计 |
4.1.3 PLC 软件设计 |
4.2 液压回转工作台的 PLC 控制 |
4.2.1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 |
4.2.2 PLC 硬件系统设计 |
4.2.3 PLC 软件设计 |
4.3 液压机械手的 PLC 控制 |
4.3.1 机械手控制系统 |
4.3.2 PLC 硬件系统设计 |
4.3.3 程序的总体设计 |
4.3.4 手动控制程序设计 |
4.3.5 单步、单周期和连续程序 |
4.3.6 自动返回原点程序 |
第五章 ZH1X 系列铣削组合机床的 PLC 控制 |
5.1 ZH1X 系列铣削组合机床简介 |
5.2 电气控制工作原理分析 |
5.2.1 机床对电气控制的要求 |
5.2.2 电气控制线路工作原理 |
5.3 PLC 硬件系统设计 |
5.3.1 PLC 控制方案 |
5.3.2 硬件组态 |
5.3.3 I/O 地址分配 |
5.4 PLC 控制程序设计 |
5.4.1 运行条件 |
5.4.2 主轴电动机的控制 |
5.4.3 冷却泵控制 |
5.4.4 工作台运行控制 |
5.4.5 各种指示灯控制 |
5.5 PLC 仿真 |
5.5.1 S7-PLCSIM |
5.5.2 仿真步骤 |
5.5.3 仿真结果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内燃机机体主轴孔加工专用设备—组合镗床的设计与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北京型、东风7型内燃机车及其柴油机简介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主轴孔变形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
1.4 国内外目前主轴孔修理办法及本课题意义 |
1.5 组合机床简介 |
1.6 专用加工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的方向 |
1.7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机车发动机机体及主轴孔工艺分析 |
2.1 初始参数 |
2.2 工艺方案的制定 |
2.3 工艺方案的拟定步骤 |
2.3.1 分析、研究加工要求和现场工艺 |
2.3.2 定位基准和夹紧方式的选择 |
2.3.3 刀具选择 |
2.3.4 切削用量的确定 |
2.3.5 切削力、切削转矩、切削功率计算 |
2.4 小结 |
3 组合镗床的总体设计 |
3.1 组合镗床配置型式的选择 |
3.1.1 不同配置型式组合机床的特点及适应性 |
3.1.2 不同配置型式组合机床的加工精度 |
3.1.3 选择多工位组合机床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
3.1.4 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
3.2 通用部件的选择 |
3.2.1 通用部件的选用原则 |
3.2.2 镗削头的选用 |
3.2.3 动力滑台的选用 |
3.2.4 侧底座的选用 |
3.3 技术关键 |
3.4 小结 |
4 典型零部件设计 |
4.1 镗杆组件 |
4.1.1 对镗杆组件的基本要求 |
4.1.2 镗杆组件的结构 |
4.2 辅助支承 |
4.3 安装镗杆时的辅助支承 |
4.4 小结 |
5 镗杆的弯曲变形计算 |
5.1 镗杆的弯曲变形的一般力学分析 |
5.1.1 不加浮动支承时的弯曲变形 |
5.1.2 安装浮动支承时的弯曲变形 |
5.2 镗杆弯曲变形的有限元法分析 |
5.2.1 有限元法概述 |
5.2.2 有限元分析的步骤 |
5.2.3 镗杆性能分析 |
5.3 小结 |
6 组合镗床实际运行效果与效益分析 |
6.1 组合镗床的有关实物图片 |
6.2 机体入厂与检修出厂时主轴孔的检测数据与分析 |
6.3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
7. 结论 |
7.1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7.2 本课题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组合镗床的部分图纸 |
附录2: 用户检测报告 |
附录3: 本项目的技术合同书 |
附录4: 本项目的鉴定书 |
附录5: 参与其他科研项目及科研鉴定书 |
(9)环形打孔铣平面机的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制造业发展概况 |
1.2 国内外组合机床发展概况 |
1.2.1 组合机床的概念 |
1.2.2 组合机床的特点 |
1.2.3 组合机床的应用范围 |
1.2.4 组合机床的发展概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环形打孔铣平面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机床的加工对象及工艺分析 |
2.1.1 机床的加工对象 |
2.1.2 机床的组成 |
2.1.3 机床的加工工艺 |
2.2 机床的总体布局 |
2.3 机床的主要技术参数 |
2.4 机床的电气控制设计方案 |
2.4.1 数控系统的选择 |
2.4.2 逻辑控制方式 |
2.4.3 电气定位精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形打孔铣平面机的机械结构设计 |
3.1 数控回转工作台的设计 |
3.1.1 伺服系统的组成 |
3.1.2 伺服电机的选择 |
3.1.3 减速器的选择 |
3.1.4 圆磁栅尺的选择 |
3.1.5 主轴的设计 |
3.1.6 齿轮传动设计 |
3.1.7 箱体的设计 |
3.2 钻铣回转臂的设计 |
3.3 动力头进给的设计 |
3.3.1 滚珠丝杠副的组成 |
3.3.2 滚珠丝杠副的选取 |
3.3.3 滚珠丝杠的安装与支承 |
3.3.5 滚珠丝杠的校核 |
3.3.6 长磁栅尺的选择 |
3.4 滚动支撑与电磁锁紧的设计 |
3.5 通用部件的选择 |
3.5.1 铣削动力头的选择 |
3.5.2 钻削动力头的选择 |
3.5.3 切削液系统的选择 |
3.6 机床总体装配模型 |
3.6.1 CATIA软件简介 |
3.6.2 CATIA实体装配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NSYS的机床回转臂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法的基础知识 |
4.1.1 有限元法概述 |
4.1.2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
4.1.3 有限单元法在机械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4.2 建立空间梁单元刚度矩阵 |
4.2.1 拉压刚度矩阵 |
4.2.2 扭转刚度矩阵 |
4.2.3 r-s(r-t)平面内弯曲和剪切刚度矩阵 |
4.2.4 总体刚度矩阵 |
4.2.5 总体坐标系下的单元刚度矩阵 |
4.3 ANSYS软件概述 |
4.3.1 ANSYS软件简介 |
4.3.2 ANSYS功能及分析步骤 |
4.4 回转臂的ANSYS有限元静力分析 |
4.4.1 静力分析概述 |
4.4.2 实体模型的建立 |
4.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4 加载和约束 |
4.4.5 静力分析结果 |
4.5 回转臂的ANSYS有限元模态分析 |
4.5.1 模态分析概述 |
4.5.2 模态分析理论介绍 |
4.5.3 模态分析计算步骤 |
4.5.4 模态分析计算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形打孔铣平面机的总体精度分析 |
5.1 总体精度分析的目的 |
5.2 总体精度分析的方法 |
5.2.1 理论分析法 |
5.2.2 实验统计法 |
5.3 机床误差分析 |
5.3.1 误差源 |
5.3.2 轴系误差分析 |
5.3.3 齿轮机构误差分析 |
5.3.4 丝杠进给误差分析 |
5.4 误差合成 |
5.5 提高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主要途径 |
5.5.1 误差防止 |
5.5.2 误差补偿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示教的钻攻组合机床数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组合机床的概述 |
1.4 组合机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4.1 国外组合机床的发展现状 |
1.4.2 国内组合机床的发展现状 |
1.4.3 组合机床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2 钻攻组合机床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钻攻组合数控系统需求分析 |
2.2 产品加工工艺流程 |
2.2.1 工件加工工艺流程 |
2.2.2 相关主要加工指令分析 |
2.3 钻攻组合机床的机械结构 |
2.4 钻攻组合数控系统软硬件总体方案 |
2.4.1 钻攻组合数控系统硬件总体方案 |
2.4.2 钻攻组合数控系统软件总体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华中8型数控系统的手摇示教功能 |
3.1 示教功能的总体方案和功能 |
3.1.1 基于华中8型数控系统的示教编程原理 |
3.1.2 用户宏程序在示教G代码中的使用 |
3.1.3 G31程序跳段指令在示教G代码中的应用 |
3.2 攻丝在钻攻组合机床中的手动刚性 |
3.2.1 刚性攻丝实现机制 |
3.2.2 手动插补功能模块 |
3.2.3 手动刚性攻丝进给轴与主轴的联动 |
3.3 示教G代码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华中8型钻攻组合机床双通道控制技术 |
4.1 双通道并行控制技术 |
4.2 组合机床双通道的实现和配置 |
4.3 组合机床PLC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5 数控系统的实现与现场应用 |
5.1 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设计 |
5.2 示教参数与用户宏变量之间的数据读取 |
5.3 钻攻组合机床数控系统现场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用户宏变量 |
附录Ⅱ 示教G代码 |
附录Ⅲ 加工G代码 |
四、大量生产条件下电机座加工用组合机床和自动线的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让组合机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J]. 王镛. 组合机床通讯, 1979(10)
- [2]大量生产条件下电机座加工用组合机床和自动线的配置[J]. А.С.Айзман,唐岳生. 国外组合机床, 1975(S1)
- [3]机械工业部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1956—1985年记事(科技工作部分)[J]. 章熊.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1986(03)
- [4]组合机床及其自动线综述[J]. 本所情报室. 机械科技动态, 1975(04)
- [5]硕果累累四十年──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建所40周年回顾[J]. 金振华.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1996(02)
- [6]基于PLC的组合机床控制理论研究[D]. 丁武钊. 长安大学, 2012(07)
- [7]内燃机机体主轴孔加工专用设备—组合镗床的设计与制造[D]. 张侃.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3)
- [8]广东省组合机床及其自动线情况调查报告[J]. 广东省机械研究所. 机械科技动态, 1977(02)
- [9]环形打孔铣平面机的结构设计研究[D]. 朱永智.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10]基于示教的钻攻组合机床数控系统开发[D]. 赵旺.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