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治

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治

一、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翟景威[1](2021)在《高位恶性胆道梗阻内镜下行胆道引流的疗效评估》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高位恶性胆道梗阻(hig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是指恶性肿瘤造成的胆道高位梗阻,梗阻的方式包括直接侵犯压迫或者转移至肝门部淋巴结间接压迫,从而导致胆道狭窄,胆汁淤积于肝内,进一步损害肝功能。常见的疾病原因主要包括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直接浸润侵犯或转移压迫胆管,少数病因见于胃肠道肿瘤、肺癌转移至肝门部淋巴结进而间接压迫胆管。该类疾病发展隐匿,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无法实施根治手术,只能通过姑息手术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以延长生存期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探讨通过内镜下放置不同支架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一区收治的34例高位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65.42±12.73岁。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7例,肝细胞癌侵犯肝门部8例,胆囊癌侵犯肝门部7例,结肠癌、肺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共2例。根据支架置入方式分为双塑料支架引流组及单金属支架引流组。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效果、肝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情况等差异。结果:双塑料支架组和单金属支架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有退黄效果,且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表现在第3天,与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双塑料支架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单金属支架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改善肝功能效果,血清ALT、AST明显降低表现在第7天,与术前ALT、AST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第7天双塑料支架组血清ALT、AST均低于单金属支架组(P<0.05)。术后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塑料支架组住院总费用为38715.75±2766.19元,单金属支架组住院总费用为56894.33±2268.78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双塑料支架组和单金属支架组的通畅率分别是27.3%(3/11)和66.7%(8/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个月,双塑料支架组和单金属支架组的通畅率分别是11.1%(1/9)和54.5%(6/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双塑料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是271.0d(95%CI:157.3~384.7d),单金属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是285.0d(95%CI:251.05~300.9d),单金属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双塑料支架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放置双塑料支架有更好引流效果以及肝功能改善效果,可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对于晚期高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与昂贵的金属支架对比,放置相对便宜的双塑料胆管支架在短期内仍有较明显的退黄效果和肝功能恢复,但支架通畅时间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3)ERCP是姑息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可行并且安全的手段之一。

黄锐[2](2021)在《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也缺乏特异性。因此有相当多的患者确诊以后,肿瘤已经发展成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保守药物治疗很难在短期内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旦患者黄疸症状持续加重,则会影响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正常代谢,急剧降低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而且目前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缺乏统一的临床治疗途径,早期患者可行外科手术根治,但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率较低。晚期可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手术时机不符合。姑息性对症治疗成为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案。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1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通过从患者降黄速度、比例的快慢、术后患者肝功能变化的情况、住院费用等方面,对比分析临床上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对高位和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对患者预后更好的诊疗意见,从而为临床诊疗此类病人提供参考。方法制定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ERCP组和PTCD组。收集相应分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7天患者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胆红素、尿胆红素、ALP(碱性磷酸酶)、γ–GT(γ–谷氨酰基转移酶)等肝功能指标,比较ERCP组和PTCD组患者胆红素的变化速度快慢,在相同时间段内的总胆红素变化比值的幅度大小、ERCP与PTCD各自对应的高位和低位梗阻患者术后胆红素指标恢复正常所需要的的时间长短;术后出血、胆漏,胆系感染,水电解质功能紊乱、导管及支架脱位的情况等;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过ERCP和PTCD术后,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GT、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尤其在术后第一天,此类指标下降最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到术后第七天左右,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两种方式在同一时段肝功能指标表现基本一致,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高位梗阻中,PTCD患者显然能够进行更为顺畅的操作,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概率较ERCP小,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低位梗阻中,ERCP可减少对高位正常组织的损伤,且患者术后胆漏、感染、脱位的情况也相对少见。总并发症发生率ERCP低于PTCD,二者结果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ERCP术后住院时间较PTCD短;但住院费用更高。结论对于中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来说,ERCP和PTCD均为姑息性减黄治疗的有效介入方法。但肿瘤的大小,部位对于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高位恶性梗阻的患者,选择PTCD介入减黄方式能够更安全、更有效、更迅速的解除患者黄疸症状,且术后更换引流及再次手术解除继发梗阻较为容易。费用及治疗效果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于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来说,ERCP进行减黄以更接近生理通道的运输方式、同时对于延缓胆胰管狭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期还可经管道系统行支架置入和内放射治疗。是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优质选择。因此,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从患者肿瘤的性质及患者预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实现患者的最大获益。

孙居仙,严茂林[3](2021)在《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发病率位居全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第六位,每年新发病例约74万,近一半在中国。在我国,肝癌相关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高居第三位[1-2]。临床上,肝癌多侵犯血管形成血管癌栓,亦可侵犯胆管形成胆管癌栓(bile ducttumor thrombus,BDTT)。文献[3-5]报道,BDTT发生率为0.5%~2.5%。BDTT可沿肝内胆管向肝门部胆管延伸,甚至阻塞胆总管导致黄疸、胆道出血等。其自然病程约为1~3个月[6-7]。

祝文智[4](2021)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胆道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并发症、引流通畅情况、生存预后分析;对两种引流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探讨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预后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介入科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的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收患者引流术前均行评估确认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引流方式分为两组:留置内外引流管引流55人,留置外引流管联合置入胆道支架引流25人。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生存时间等客观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外引流管引流和支架联合外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ALT、GGT、TBIL、ALP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外引流管组可见高于支架联合外引流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引流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9.01±4.38)和(6.79±3.13)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08±5.38和(9.10±4.16)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支架型号及肝转移病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手术采用内外引流管引流及单独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两种引流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的疗效,由于行内外引流管引流较胆道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且拔出外引流管后患者无需长期带管,而内外引流管引流可以作为胆道支架引流的重要补充,针对支架置入失败、存在相关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支架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内外引流管联合引流。同时,使用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而针对合并有肝多发转移的患者,应予以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5](2021)在《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表明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是肝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为0.5%~2.5%,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的诊断与治疗共识,造成该疾病的治疗极不规范。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基于国内外本领域研究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订《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该共识针对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分型、外科治疗、辅助治疗以及其他局部、区域性和系统性治疗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规范、普及和提高对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和多学科治疗水平,改善该疾病总体预后。

金铨,禹亚彬,蒋彬,宋研,赵江生,祁付珍[6](2020)在《肝细胞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肝细胞肝癌(HCC)合并胆管癌栓为临床少见病,以往认为胆管癌栓是肿瘤远处转移的一种方式,提示肿瘤进展达到晚期,预示不良预后。随着HCC合并胆管癌栓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临床分型研究的深入,胆管癌栓的诊断及治疗理念也有了极大的变化。目前,对HCC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与治疗不仅限于缓解症状,而是根据不同分型、分期、全身状况等采用以积极手术(包括手术减黄)为主的综合性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刘丰豪,蒋晓忠,余钰,黄斌[7](2020)在《ERCP与PTCD应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该研究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的一项Meta分析,系统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两种不同姑息性引流方式应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机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4月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MEDLINE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ERCP与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RCT。连续性变量及二分类变量分别采用均数差(MD)及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使用RevMan 5.3计算它们的合并值及95%可信区间(95%CI)。比较两种方法在手术前后总胆红素(TBil)差值、谷丙转氨酶(ALT)差值、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该次研究共纳入5项RCT,共282例。其中,ERCP 145例,PTCD 137例。两组手术前后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0,95%CI:-18.90~19.11,P=0.990),手术前后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7.27,95%CI:-5.25~19.80,P=0.260);PTCD组手术成功率高于ERCP组(OR=0.33,95%CI:0.12~0.90,P=0.030),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ERCP组(OR=0.33,95%CI:0.15~0.75,P=0.008)。结论 ERCP、PTCD两种姑息性引流方式均能有效解除恶性病变引起的胆道梗阻,从恢复肝功能、改善黄疸这两方面的临床疗效来看,ERCP组与PTCD组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ERCP和PTCD这两种姑息性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PTCD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较ERCP组,但术后却更易发生并发症。

王炜[8](2019)在《白蛋白—胆红素分级在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置入治疗晚期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Child-Pugh(CP)分级已被用于评估胆道肿瘤的肝功能和术后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另一种替代肝功能模型的称之为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在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置入治疗的晚期肝外胆管癌(EHC)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选取于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科住院并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置入术的128名晚期EHC患者。收集术前临床资料以评估CP和ALBI等级。通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将ALBI分级与CP评分在评估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置入治疗的晚期EHC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OS)的因素。结果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7.3%、13.5%。用于预测死亡的ALBI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显着大于CP评分(0.754,95%CI:0.658-0.850,P<0.001对0.636,95%CI:0.519-0.753,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与EHC总体存活相关的因素是CA19-9,总胆红素,ALB、ALBI分级和CP分级。在多因素分析中,发现ALBI分级(HR=1.71,95%CI:1.10-2.65,P=0.017)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我们证明ALBI分级可用作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置入治疗的晚期EHC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

王满茹[9](2019)在《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原发性胆管上皮肿瘤,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近十年,世界范围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深入探索其发病机制,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拟回顾分析我院收治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旨在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提高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治水平,从而改善预后。本研究收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胆管细胞癌(以下可简称胆管癌)患者36例,其中肝内胆管癌17例,肝门部胆管癌13例,远端胆管癌6例(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可合称为肝外胆管癌);以及非肿瘤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及胆管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生存时间等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进一步总结我院近五年收治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表明:1)肝内、肝门部和远端胆管癌分别占总例数的47.2%、36.1%和16.7%,胆石症是胆管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各组胆管癌中,胆石症分别是肝内、肝门部胆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远端胆管癌未发现明显危险因素;伴胆石症的各组胆管癌经手术治疗后生存时间差异不大;2)胆管癌的临床表现有黄疸、腹痛、皮肤瘙痒、发热、体重下降、腹水;肝内胆管癌以腹痛为主,肝门部及远端胆管癌以黄疸为主;3)本研究胆管癌患者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包括A级和B级,其中肝内胆管癌以A级为主,肝门部及远端胆管癌以B级为主:三组间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比较,肝门部胆管癌组最高;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可降低肝门部及远端胆管癌总胆红素,但对其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和MELD评分改善不明显;4)胆管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还包括ERCP内镜下治疗、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放疗、化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术(RFA);5)肝内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后生存时间较全身化疗长,但手术与不同联合治疗、化疗与不同联合治疗以及不同联合治疗间相比,生存时间差异均不大;肝门部及远端胆管癌的手术与ERCP内镜下治疗、手术与不同联合治疗、ERCP内镜下治疗与不同联合治疗以及不同联合治疗间相比,生存时间差异均不大;分别经手术、ERCP联合手术以及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后,各组胆管癌的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差异。综上,本研究认为:1)胆石症是胆管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三组胆管癌的预后影响可能相当;2)肝内胆管癌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而肝外胆管癌以黄疸为主;3)与肝内胆管癌相比,肝外胆管癌肝脏储备能力可能更差,发生肝衰竭及死亡的风险可能更高;ERCP内镜下治疗可能会减轻肝外胆管癌患者黄疸,但对其肝脏储备能力的改善和肝衰竭及死亡风险的降低作用可能不大;4)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较全身化疗预后好,手术和其他联合治疗可能对其预后影响相当;不同治疗方式对肝外胆管癌的预后影响可能相当;同一治疗方式对三组胆管癌的预后影响可能相当。

王显魁[10](2018)在《微创胆道引流术在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对于是否需要术前减黄,术前减黄的利弊,术前减黄的指征仍莫衷一是,关于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的相关研究仍较少,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病情重,治疗方案无相关指南加以指导。本文探讨胆道引流术前减黄对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必要性及减黄指征、减黄时限;不同方式微创胆道引流术对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与和安全性是否差异,为临床选择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1年08月-2017年08月收治的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108例临床资料。(1)根据是否进行了术前减黄分为减黄组和非减黄组。其中术前减黄组72例,非术前减黄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BMI)、病种、肝功能Child-Pugh评级,胆道引流减黄至术前BMI、肝功能Child-Pugh评级,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总体(包括术后胆瘘、肝衰竭、出血、低蛋白血症、切口感染、腹水)发生率和死亡率,统计比较结果,评价术前胆道引流减黄的必要性。(2)参考相关文献按照TBIL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黄疸组(血清总胆红素小于171umol/L)、中度黄疸组(血清总胆红素在171 umol/L--342 umol/L之间)、重度黄疸组(血清总胆红素大于342 umol/L),分别比较入院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BMI)、肝功能Child-Pug评级,胆道引流减黄至术前BMI、肝功能Child-Pug评级。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总体(包括术后胆瘘、肝衰竭、出血、低蛋白血症、切口感染、腹水)发生率和死亡率,统计比较结果,评价不同水平的血清胆红素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必要性。(3)将72例减黄患者根据微创胆道引流方式分为ERCP(包括ERBD和ENBD两种方式)组和PTCD组,比较两组患者胆道引流后至术前TBIL、引流并发症总体(包括胆道感染、引流管脱落、水电解质紊乱、胆道出血、淀粉酶升高或PEP)发生率与死亡率,评价微创胆道引流的疗效、安全性和不同引流方式的优缺点。(4)统计比较72例微创胆道引流术患者入院时、引流后1-6周的TBIL、ALB、ALT、AST、ALP、GGT、PT结果,评价微创胆道引流术引流时间与的肝功能恢复关系,为微创引流作为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时限提供参考。(5)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病程、TBIL、Alb、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评价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时用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SD)进行两两比较,多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确定为双侧检验,以P(27)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患者术前病种构成(P=0.025),泡型包虫病导致小儿梗阻性黄疸更多见、BMI(P=0.045)、入院时肝功能Child-Pug分级(P=0.0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减黄组患者中泡型包虫病占多数。经术前减黄后患者BMI(P=1.000)、肝功能child分级(P=0.8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指标较减黄前好转,通过减黄有32例C级肝功患者降级为A、B级。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术后3天及术后1周血清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体减黄组低于未减黄组(P=0.003)。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减缓组患者入院时Child-Pug C级肝功能患者38例,经微创胆道引流术后有32例Child-Pugh C级肝功能患降级为Child-Pugh A或Child-Pugh B级。2.不同程度黄疸患者减黄亚组与未减黄亚组比较,(1)轻度黄疸组减黄与未减黄两亚组患者比较入院时年龄(P=1.000)、BMI(P=0.985)、术前BMI(P=0.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和术前肝功能评级无统计学差异(P=1.000),Child-Pug C级肝功能病例为0;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死亡率为0。(2)中度黄疸组患者未减黄亚组入院时BMI优于减黄亚组(P=0.038),减黄亚组Child-Pugh C级肝功能患者有7例,未减黄亚组0例。7例患者经术前减黄后达到Child-Pugh A级或Child-Pugh B级,没有Child-Pugh C级肝功能,减黄亚组减黄后患者BMI、Child-Pugh C级肝功能比较,明显较减黄前好转。减黄亚组术中出血量低于未减黄亚组(P=0.025),术后并发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2),术后死亡率为0。(3)重度黄疸组患者未减黄亚组入院时BMI低于减黄亚组(P=0.042),减黄亚组Child-Pugh C级肝功能患者有27例,未减黄亚组1例。26例患者经术前减黄后达到Child-Pugh A级或Child-Pugh B级,有1例患者因大量腹水仍为C级肝功,未能接受根治性手术,减黄亚组减黄后患者BMI、Child-Pugh C级肝功能例数比较明显优于减黄前。减黄亚组术中出血量优于未减黄亚组(P=0.029),术后并发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减黄亚组患者根治性手术后没有死亡患者,未减黄亚组有2例患者因术后大出血和术后肝衰竭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不同方式微创胆道引流术PTCD组与ERCP组比较引流后6周胆红水平下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CP组引流导致的胆道感染发生率优于PTCD组(P=0.025);两组患者比较引流管堵塞、引流管脱落、胆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淀粉酶升高或PEP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引流过程中死亡例数为0。4.72例行胆道引流减黄病例,引流后后6周TBIL、Alb、AST、ALT、GTT、ALP各指标都有明显改善,有1例患者因全肝多发病灶无法手术切除,行PTCD胆道引流,6月后成功实施异体肝移植手术。有6例患者引流6周后血清Alb、腹水、BMI未达标,肝功能评级为Child-Pugh C级,未接受根治性手术,继续带管引流配合药物治疗。5.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分析比较发现,病程大于一个月(P=0.042)、TBIL(29)171umol/L(P=0.021)、TBIL3342 umol/L(P=0.037)、术中出血量大于600ml(P=0.041)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影响。行Logistic回归得到OR值分别为(4.125、3.854、3.976、4.444)。结论:1.术前减黄可以将肝功能评级为Child-Pugh C级患者降低为Child-Pugh A级、Child-Pugh B级,把不可切除病例变为可切除病例。轻度黄疸组患者不推荐术前减黄;中度黄疸组患者选择性行术前减黄,重度黄疸组患者推荐术前减黄。2.不同方式微创胆道引流术对于肝包虫病患者术前减黄是安全有效的,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微创减黄方式能达到安全有效的减黄目的。3.胆道引流管可以引导术中胆道辨认,降低手术时间,降低胆道损伤几率,同时微创胆道引流可以作为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长期治疗手段,也可以使一部分终末期肝病患者获得肝移植的机会。

二、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高位恶性胆道梗阻内镜下行胆道引流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2)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分析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软件及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症状、胆红素和肝功能的比较
    3.3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胆红素、肝功能指标对比分析
    3.4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3.5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3.6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住院总费用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影响ERCP组患者与PTCD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4.2 患者接受ERCP和 PTCD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4.3 患者恶性梗阻部位对两种介入减黄方法效果的影响分析
    4.4 患者接受ERCP和 PTCD术后并发症分析
    4.5 ERCP患者和PTCD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4.6 ERCP患者和PTCD患者术后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疗动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癌合并BDTT诊断与分型
    1.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1 影像学检查
        1.1.2 鉴别诊断
    1.2 分型
2 肝癌合并BDTT首次治疗方法
    2.1 手术治疗
    2.2 非手术治疗
        2.2.1 胆管腔内区域性治疗
        2.2.2 TACE
        2.2.3 放射治疗
        2.2.4 抗病毒治疗
        2.2.5 系统性治疗
3 肝癌合并BDTT开展多学科协作诊治流程及路径

(4)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干预
    参考文献

(6)肝细胞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CC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
    1.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1.2 影像学诊断
        1.2.1 超声
        1.2.2 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1.2.3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1.3 病理诊断及分型
2 HCC合并胆管癌栓的治疗
    2.1 外科手术
    2.2 减黄处理
    2.3 射频消融
    2.4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
    2.5 肝移植
3 小结

(7)ERCP与PTCD应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资料筛选和资料提取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质量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流程和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手术成功率
        2.2.2 手术前后TBil差值
        2.2.3 手术前后ALT差值
        2.2.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3 发表偏倚
3 讨论

(8)白蛋白—胆红素分级在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置入治疗晚期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附录B 个人简历、发表论文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9)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胆管细胞癌的概述
    1.2 胆管细胞癌的分类及病理学特征
    1.3 胆管细胞癌的流行病学
    1.4 胆管细胞癌的危险因素
    1.5 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1.6 胆管细胞癌的诊断
        1.6.1 症状和体征
        1.6.2 实验室检查
        1.6.3 影像学检查
        1.6.3.1 超声
        1.6.3.2 CT
        1.6.3.3 FDG-PET
        1.6.3.4 MRI和MRCP
        1.6.4 内镜评估与细胞学
    1.7 胆管细胞癌的分期
    1.8 胆管细胞癌的治疗
        1.8.1 手术
        1.8.2 术前胆道引流
        1.8.3 肝移植
        1.8.4 辅助化疗和放疗
        1.8.5 在晚期癌症中的治疗
        1.8.5.1 内镜下胆道引流
        1.8.5.2 化疗和放疗
        1.8.5.3 姑息性局部治疗
        1.8.5.4 光动力疗法
        1.8.5.5 射频消融术
        1.8.5.6 靶向治疗
        1.8.5.7 免疫治疗
    1.9 展望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
    2.3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剔除标准
    2.4 研究分析项目
        2.4.1 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
        2.4.2 胆管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差异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及分析
    3.1 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3.1.1 胆管细胞癌的分类及构成比
        3.1.2 胆管细胞癌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3.1.3 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
        3.1.4 胆管细胞癌患者的肝功能变化
    3.2 胆管细胞癌治疗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3.2.1 胆管细胞癌的治疗方式
        3.2.2 胆管细胞癌预后差异
        3.2.2.1 肝内胆管细胞癌在不同治疗方式中的预后差异
        3.2.2.2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在不同治疗方式中的预后差异
        3.2.2.3 远端胆管细胞癌在不同治疗方式中的预后差异
        3.2.2.4 同一治疗方式在各组胆管细胞癌的预后差异
        3.2.2.5 同一危险因素在各组胆管细胞癌的预后差异
第四章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微创胆道引流术在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操作方法
    1.4 并发症诊断标准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术前减黄对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治性手术的影响
    2.2 分层比较黄疸程度与减黄治疗的关系
    2.3 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2.4 微创胆道引流术前减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5 胆道引流时间与肝功能恢复的关系
第3章 讨论
    3.1 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必要性与指征
    3.2 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方法
    3.3 不同方式微创术前胆道引流术的优缺点分析
    3.4 不同胆道引流术的优缺点及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3.5 胆道引流时限对肝功能的影响
    3.6 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胆道引流方案选择与引流意义
第4章 结论
诊疗流程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对照表
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位恶性胆道梗阻内镜下行胆道引流的疗效评估[D]. 翟景威.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D]. 黄锐. 长江大学, 2021
  • [3]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孙居仙,严茂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3)
  • [4]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 祝文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2)
  • [6]肝细胞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疗进展[J]. 金铨,禹亚彬,蒋彬,宋研,赵江生,祁付珍. 医学综述, 2020(16)
  • [7]ERCP与PTCD应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J]. 刘丰豪,蒋晓忠,余钰,黄斌. 中国内镜杂志, 2020(03)
  • [8]白蛋白—胆红素分级在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置入治疗晚期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D]. 王炜.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9]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的回顾性分析[D]. 王满茹. 厦门大学, 2019(01)
  • [10]微创胆道引流术在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D]. 王显魁. 成都医学院, 2018(10)

标签:;  ;  ;  ;  ;  

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