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组织预处理一浴法的探讨与实践

苎麻组织预处理一浴法的探讨与实践

一、苎麻薄织物前处理一浴工艺探讨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红[1](2021)在《汉麻纤维微生物及生物-化学联合脱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和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保的天然纤维纺织品有了更高的要求,汉麻纤维因为具有许多优良性能,而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但汉麻的纤维素含量低,而果胶和木质素的含量较高,所以脱胶很困难。汉麻单纤维长度参差不齐,纤维聚集程度高,汉麻原麻纤维的长度是麻纤维中最短的,因此纺织难度过大,对脱胶的要求也随之更高。本课题研究了微生物法、碱氧一浴法和生物-化学联合脱胶法对汉麻纤维的脱胶技术,并将几种脱胶工艺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汉麻纤维的最优脱胶工艺,具体如下:(1)微生物脱胶技术研究:从种植汉麻的土样中采集菌样,通过初筛、复筛等方法分离出五种汉麻脱胶菌样,经过16S rDNA测序结果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到五种菌株分别为:B1与鞘氨醇杆菌、B2和B4与杀鲑气单胞菌、B3与假单胞菌、B5与醋酸钙不动杆菌亲缘关系接近。对这五种菌株进行脱胶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研究和正交优化实验,得出汉麻脱胶菌株脱胶工艺为:B2、B3、B5复配比例为1:1:1,接种量15%,pH 7,30℃,3 d,浴比1﹕60,转速180 r/min,脱胶失重率达到12.82%%。另外选择七种芽孢杆菌属菌种进行脱胶研究,脱胶工艺为:浸麻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配比例为1﹕1﹕1,接种量15%,pH 4.5(自然),37℃,3 d,浴比1﹕60,转速180 r/min,脱胶失重率达到13.53%。相对而言,芽孢杆菌属菌株的脱胶效果优于汉麻脱胶菌株,但均未达到脱胶要求。(2)碱氧一浴法脱胶技术研究:探讨了NaOH浓度、H2O2浓度和时间对脱胶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研究和响应面分析法,以失重率、残余果胶和木质素含量、纤维长度、白度为评价指标,得到碱氧一浴脱胶最优工艺条件为:NaOH浓度为5 g/L,H2O2浓度为5 g/L,Na2SiO3浓度为1 g/L,时间为1 h,温度为98℃,浴比为1:20。在最优工艺下处理的汉麻纤维,失重率为25.97%,残余果胶和木质素含量分别为2.34%和2.65%,白度和纤维长度分别为19.56、48.77 cm,符合行业脱胶要求。(3)联合脱胶技术研究:采用微生物-化学和微生物-生物酶两种联合方法,以脱胶失重率、残余果胶和木质素含量表征汉麻纤维脱胶效果,以残液COD值来表征脱胶工艺对环境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图对脱胶后汉麻纤维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微生物-化学联合脱胶工艺为:微生物脱胶(芽孢杆菌属菌种脱胶工艺)→碱氧一浴法脱胶。联合脱胶中碱氧一浴法脱胶的工艺条件为:NaOH 3 g/L,H2O23 g/L,Na2SiO3 1 g/L,98℃处理1 h,浴比1:20。脱胶后汉麻纤维失重率为24.56%,残余果胶和木质素含量分别为2.51%和2.84%,白度为24,纤维长度为43.98 cm。微生物-生物酶联合脱胶工艺为:微生物脱胶(芽孢杆菌属菌种脱胶工艺)→生物酶脱胶。其中生物酶脱胶工艺条件为:漆酶与木聚糖酶复配比例为2:1,酶浓度为10 g/L,pH为5.5,50℃处理6 h,浴比1:20。联合脱胶处理后,汉麻纤维失重率为17.02%,果胶和木质素含量分别为4.26%和3.18%。几种脱胶工艺对比可知,微生物-化学联合脱胶效果最好,形成的单纤维最多,纤维表面光滑,所含胶质较少,可纺性好,且其残液COD值最低(1220mg/L),最环保。

刘灿[2](2020)在《基于技术创新的纯汉麻高支纱纺织品开发与设计》文中认为汉麻纺织品具有吸湿、快干、防霉、抑菌、抗静电、抗辐射、防紫外线等优异性能,被誉为是“被埋没的黄金”。但是,它在当代纺织服装行业的产品开发和推广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瓶颈,诸如手感差,易褶皱,上染率低,加工过程中污染严重,纱线粗硬难以编织,所以纯汉麻高支纱产品少见。把传统的汉麻纤维开发成中高档纺织品,这不仅满足当前市场的急需,也是当今极具高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首先追溯了汉麻纤维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进程,理清了我国汉麻纺织工业在全球相关产业范围中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拟开发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其次,具体探讨了汉麻纺织加工过程中的技术与工艺创新,从汉麻养生到纺纱工艺,到纱线脱胶,直至最后染色工艺,均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汉麻纤维特性的基础上,解决了相应的技术问题,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较为系统地解决了纯汉麻无高支纱成纱及针织技术难题。此外,还在后整理工序上改进了吸湿排汗的功能。最后,通过设计创新开发出了纯汉麻双面针织物、纯汉麻针织皱织物、纯汉麻针织间隔织物和纯汉麻梭织皱织物,共四款有代表性的产品,并进行了性能测试与评价,探讨了其优缺点。测试分析表明,这些产品的顶破强力、耐磨性能、染色牢度等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且在手感和耐起毛起球等方面显着优于热销的麻/棉混纺产品,为这些产品的下一步市场化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规格参照。同时,也验证了所加工的高支汉麻纱具有良好的可编织性能,且可以做到染色鲜艳。从而,较为系统地回答和解决了纯汉麻高支纱织物开发理论问题和技术实践问题,对汉麻纺织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燕燕[3](2019)在《基于红外波谱技术的罗布麻纤维成分分析与鉴别》文中研究指明脱胶是罗布麻韧皮纤维加工的首要环节,测定纤维胶质成分是评价脱胶工艺的关键。果胶、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是细胞内层组织结构,难以去除,是微生物脱胶中的重点研究对象。麻纤维胶质成分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操作繁琐,使用大量化学试剂,污染环境。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绿色的麻纤维成分测定方法。另外,随着麻纤维精加工技术的发展,如何实现高价值纤维的高效鉴别,也是麻纤维推广应用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作为我国特色稀有植物资源的罗布麻纤维为研究对象,用红外光谱技术进行罗布麻纤维成分的检测、分析与识别,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值模拟等基础上,构建麻纤维红外光谱快速评价技术,实现对罗布麻脱胶效果的快速评价与对罗布麻纤维的精准鉴别。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罗布麻纤维胶质含量的高通量检测,构建罗布麻纤维脱胶效果快速评价技术。采用传统化学脱胶、生物脱胶和碱氧一浴脱胶制备了83个罗布麻纤维脱胶程度不同的样品。依据传统化学检测方法分别测定了83个罗布麻纤维中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采用近红外漫反射模式采集83个样品的近红外光谱,针对原始光谱信号弱、噪音等问题,对其进行光谱预处理,采用标准化、平滑和导数矫正单一或组合的方式对原始光谱进行降噪,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每种预处理数据分别建立罗布麻纤维中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模型,选出最优的预测模型,分别用所建模型预测验证集各成分的含量。研究表明:测定罗布麻纤维中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验证集相关系数是0.9293、0.8869和0.9002;配对t检验检测,三种胶质成分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罗布麻纤维中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高通量检测是可行的。利用中红外光谱的一维光谱和二阶导数,进行罗布麻纤维鉴别研究。根据四类纤维特征峰的峰强、峰位、峰形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一维红外光谱中,罗布麻纤维在1717、1522、1457、和721 cm-14个特征峰处可与苎麻、大麻、亚麻区分,实现了罗布麻纤维的一级鉴定;二阶导数光谱进一步分析,罗布麻和绿杆大麻纤维均在2915、2848、1473、1463、730和718 cm-1出现特征峰,且罗布麻纤维峰强最大,其他三种麻纤维几乎未出现特征峰,实现罗布麻纤维的二级鉴定。

刘波[4](2018)在《棉织物上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催化剥色是处理纺织品染色疵病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的剥色方法相比,光催化剥色具有剥色简单、工艺流程短、高效环保、无污染等特点。因此,研究一种绿色、环保的光催化剥色方法,对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UV/纳米TiO2为光催化剥色体系,对棉织物上不同结构活性染料进行光催化剥色研究,探讨了UV/纳米TiO2光催化剥色过程中剥色液pH值、催化剂TiO2浓度、剥色温度以及剥色时间对不同结构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光催化剥色效果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结构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的光催化剥色性,并对不同结构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的光催化剥色工艺进行了优化。同时,在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的最佳剥色工艺条件下,分别对不同浓度染色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此外,本文还以亚甲蓝等为例,研究了不同捕获剂或促进剂对纳米TiO2光催化反应过程中产生活性物质的影响。并以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为理论基础,研究了棉织物上单偶氮结构活性染料活性红X-3B的光催化剥色反应机理。最后,本文还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分析(TG-DTG)联用等测试手段,对活性红X-3B染色棉织物经不同时间光催化剥色的纤维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构活性染料在光催化剥色过程中,剥色液pH值、催化剂TiO2浓度、剥色温度以及剥色时间对棉织物光催化剥色效果都产生了影响。按染料结构分类,偶氮型结构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的光催化剥色效果比蒽醌型的光催化剥色效果好。而对同种结构活性染料,染料分子结构越简单,其在棉织物上光催化剥色性越好;染料分子结构越复杂,其在棉织物上的光催化剥色性越差。棉织物上不同结构活性染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反应符合一级反应特征,光催化剥色反应为一级反应。在纳米TiO2光催化反应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强氧化性活性物质,如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在反应过程中,加入捕获剂叔丁醇能够捕获羟基自由基,加入捕获剂苯醌则能够捕获超氧自由基,而加入促进剂过氧化氢,则能促进整个光催化反应过程。在棉织物上单偶氮结构活性染料活性红X-3B的光催化剥色机理的研究中,其光催化剥色反应机理为光催化剥色过程产生的强氧化性自由基活性物质(如羟基自由基等),在水分子作用下扩散到棉纤维表面和/或棉纤维内部,进攻纤维上染料分子结构中电子云密度高的共轭体系或发色基团,使其发生氧化反应而使染料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达到剥色目的。棉纤维经纳米TiO2光催化剥色反应后,其结构和性能都发生了变化。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经不同时间光催化剥色后,棉纤维大分子链中羟基官能团的含量增加,引起羟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随着剥色时间的增加,棉纤维的主衍射峰强度明显降低,棉纤维结晶度有所降低;衍射峰宽度变窄,主衍射峰的衍射角度有向高角度方向偏移的趋势,其晶粒尺寸及晶型可能受到影响。而TG-DTG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时间的光催化剥色后,棉纤维的热分解温度并没有发生明显偏移,但随着剥色时间的增加,棉纤维的耐热性有所降低。

朱元昭[5](2018)在《基于分子结构探究活性染料的拼色性能及其对纤维素类织物的染色性能》文中研究指明纤维素纤维由于来源丰富、性能优良、绿色环保,依然是最广泛、最实用的织物原材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服饰的风格功能要求多种多样,对单一纤维的织物而言,风格和性能都有某些缺陷,因此选用多种纤维素为原料的织物越来越多,用多种纤维素纤维进行交织混纺的织物可以优势互补,但混纺织物中各纤维的聚集态结构不同,造成了混纺织物纤维间在染色性能上的差异。目前纤维素纤维的染色主要是活性染料,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颜色多样化的需求,常常需要用几种染料相互拼色才能实现,在实际染色过程中发现活性染料对工艺有很强的依赖性,工艺条件稍微变化一点,就容易造成前后染色样之间的色差,即使使用同一配方所染织物色泽亦难一致,所以对混纺织物同色性及活性染料拼色性能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研究染料及纤维的结构,对染料进行母体结构种类的剖析,对棉、麻、粘胶及天丝纤维进行结构测试。结果表明:活性红3BE、活性蓝BF、活性黄3RE均为偶氮类染料,活性艳蓝RV为蒽醌类染料,活性翠蓝G为酞菁类染料;棉、麻、粘胶及天丝纤维的结晶度大小顺序为:麻>天丝>棉>粘胶,比表面积大小顺序为:天丝>粘胶>棉>麻,孔径大小顺序为:粘胶>麻>棉>天丝,溶胀度大小顺序为:粘胶>天丝>棉>麻。(2)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棉、麻、粘胶、天丝纤维进行染色,研究纤维素纤维结构对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条件下使用活性红3BE分别对棉、麻、粘胶、天丝纤维染色,其他条件不变,单独改变盐用量或者碱用量时,初染速率、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率均为粘胶>天丝>棉>麻;其他条件不变,染料用量减小时,加碱后可能造成粘胶和天丝纤维上染率及固色率的下降。在相同条件分别使用活性红3BE、活性艳蓝RV和活性翠蓝G三种不同母体结构类型的染料对棉、麻、粘胶、天丝四种纤维染色时,活性红3BE、活性艳蓝RV染色的S值大小顺序均为粘胶>天丝>棉>麻,活性翠蓝染色的S值大小顺序为天丝>棉>粘胶>麻,活性红、活性艳蓝染粘胶纤维时的E值、F值均最大,染麻纤维时的E值、F值均最小。(3)通过对棉、麻、粘胶及天丝纤维分别双组份同浴染色,探讨纤维素混纺交织物一浴法染色同色性问题。结果表明:使用活性红3BE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双组份纤维同浴染色,仅增大盐用量或者染料用量时,棉与麻纤维的色差变小,同色性变好,天丝与棉、天丝与粘胶、天丝与麻、棉与粘胶、麻与粘胶同浴染色的同色性变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使用活性红3BE、活性艳蓝RV和活性翠蓝G对双组份纤维同浴染色,在活性红及活性翠蓝染色时,天丝与棉、棉与麻纤维表现出较好的同色性,棉与麻纤维、麻与粘胶纤维同浴染色时仅在活性翠蓝染色时有较好的同色性,说明纤维素纤维同浴染色时要想达到较好的同色性需要对染料进行拣选。(4)通过单一活性染料及拼色染料对棉织物染色的对比,讨论染料结构对拼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偶氮类的活性蓝BF与活性红3BE或者活性黄3RE拼色时,由于母体结构相似,配伍性能较好;蒽醌类的活性艳蓝RV分别与偶氮类的活性红3BE、活性黄3RE拼色时,由于偶氮染料结构不同对拼色的影响不同;酞菁类的活性翠蓝G分别与偶氮类的活性红3BE、活性黄3RE拼色会因染料不同产生较大的影响。

李群根[6](2011)在《纯棉针织物前处理染色短流程加工工艺探索》文中认为短流程前处理染色加工工艺是对传统退浆、精炼、漂白、染色四步工艺合理缩减成三步、二步甚至一步法对纺织品进行加工工艺的总称。对纺织品进行短流程加工工艺的研究早在50年代国外期刊就有报道,当时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流程前处理。虽然短流程加工工艺能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50年代原油价格便宜,能源充裕,加上配套的加工助剂和设备落后,这种工艺未能得到发展。随着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的爆发,促使西方工业界重视节能,在这种背景下,短流程工艺开始迅速发展。发展到今天,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已经比较成熟并有投入到工业生产,但是短流程前处理染色工艺还一直停留在实验阶段,目前还没有厂商进行批量生产的报道。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前处理染色过程,探索出适合纯棉针织物的前处理染色短流程加工工艺,为保护环境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本文首先试制了一种煮漂一浴助剂AL-1。根据去除棉纤维上的杂质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选取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作为AL-1的组分;根据染色对棉纤维的要求,选取双氧水作为AL-1的漂白成分,并选取硅酸钠作为相应的双氧水稳定剂。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通过结果分析,得出煮漂剂的最佳配比为:A-1,0.4g/L;LAS,0.4 g/L; NaOH,1.2 g/L; Na2Si03,2g/L; H2O2,6g/L。对该配比所获得的煮漂剂AL-1的应用工艺进行了探讨,研究了煮漂时间,温度对织物煮漂后各项性能的影响,得出其最佳应用工艺为:浴比,1:20;AL-1煮漂剂,4g/L;煮练温度,90℃;保温时间,6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对比了AL-1与其它两种精炼剂的煮漂效果。在测试了棉织物上的果胶含量后,对比了AL-1与果胶酶对织物上果胶含量的影响。通过检索最新染料应用手册,挑选出6种耐双氧水等级在4以上的染料。探讨了煮漂剂AL-1中各种组分对6种染料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不同H2O2浓度和NaOH浓度对染料水溶液中有效染料浓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浴染色实验,并测试相关染色性能,最后得出合适的一浴染色工艺为煮练染色后漂白工艺。由于该工艺对染料耐氧化性能要求苛刻,为制定一种能满足所有染料短流程加工工艺,通过测试前处理液的各项物化性能(pH,H2O2含量),选择过氧化氢酶作为双氧水去除剂,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优工艺。在此基础上进行两浴染色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织物经两浴法染色后完全可以达到常规染色的标准。最后为了验证两种工艺的应用范围,对17种活性染料分别进行常规、煮练染色后漂白工艺、两浴法工艺染色加工,并测试其染色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染后漂工艺染色与常规染色相比,只有个别染料如黄HQ-E4R能满足色差的要求,相比之下,两浴法染色在色差和色牢度上完全满足要求,可应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徐谷仓[7](2010)在《对近年来染整前处理工艺技术进展的回顾和看法(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了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染整前处理工艺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进展,提出目前前处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对以后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看法和建议。

梅士英,唐人成[8](2010)在《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染整(十九)》文中提出

李红杰[9](2008)在《竹原纤维织物的化学加工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竹原纤维是一种新兴的天然纤维素纤维,具有绿色环保、抗菌保健、穿着凉爽舒适、强度高的特点,并有很好的耐磨性、悬垂性以及独特的丝般光泽感。本课题对竹原纤维织物的快速鉴别方法、刺痒感处理、染色性能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应用碘——碘化钾饱和溶液着色法对竹原、苎麻纱线及其织物进行快速鉴别,此鉴别方法快速、高效,满足了竹原纤维快速鉴别的商业需求。(2)分别运用酸催化消晶、碱溶胀改性、生物酶降解、柔软剂处理的方法,对竹原纤维织物进行处理,得出各种方法对织物刺痒感消除的影响规律。然后综合各方法处理织物,消除了刺痒感,改善了织物服用性能。(3)探究了竹原纤维织物活性染料染色性能、阳离子改性方法及染色过程。探索了改性和染色的条件,并通过选择不同改性剂对竹原织物进行改性处理,提高了织物的上染性能和干湿摩擦牢度,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4)研究了竹原纤维织物的清洁化染色工艺,包括活性染料三原色无盐染色工艺、染色/生物酶复合染整加工工艺。研究了织物三原色无盐染色过程。无盐染色工艺可增加织物得色量、明显提高固色率,并且湿摩擦牢度可达四级,较常规加盐工艺染色织物的湿摩擦牢度提高一级。分别研究了染料浓度、生物酶用量、元明粉浓度等因素对织物染色/生物酶一浴法工艺得色、刺痒感去除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优化各因素,确定了染色/生物酶一浴法的工艺条件。竹原纤维是我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的新型纤维,目前,对该种纤维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多,本文的研究弥补了这一工作的不足。

黄雪良[10](2007)在《特殊灯芯绒前处理工艺》文中研究说明特殊灯芯绒,如仿平绒类灯芯绒、涤棉类灯芯绒、竹棉类灯芯绒、粘棉类灯芯绒、麻棉类灯芯绒、彩棉灯芯绒和霜花灯芯绒等,由于纤维的组织规格差异,其前处理工艺与常规灯芯绒存在很大差异。文中就各类特殊灯芯绒的前处理工艺进行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前处理工艺参数及工艺注意点。

二、苎麻薄织物前处理一浴工艺探讨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苎麻薄织物前处理一浴工艺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汉麻纤维微生物及生物-化学联合脱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汉麻纤维概述
        1.1.1 汉麻简介
        1.1.2 汉麻纤维形态结构
        1.1.3 汉麻纤维性能
        1.1.4 汉麻纤维用途
    1.2 汉麻纤维化学成分
    1.3 汉麻纤维脱胶研究现状
        1.3.1 天然水沤麻法
        1.3.2 化学脱胶法
        1.3.3 微生物脱胶法
        1.3.4 生物酶脱胶法
        1.3.5 超声波脱胶法
        1.3.6 闪爆脱胶法
        1.3.7 联合脱胶法
    1.4 汉麻纤维纺织品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微生物脱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2 汉麻脱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2.3 微生物脱胶方法
        2.2.4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汉麻脱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3.2 汉麻脱胶菌株脱胶工艺研究
        2.3.3 芽孢杆菌属菌株脱胶工艺研究
        2.3.4 汉麻脱胶菌株与芽孢杆菌属菌株脱胶效果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学法脱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化学法脱胶工艺流程
        3.2.4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碱氧一浴一步法脱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合法脱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联合脱胶流程
        4.2.4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生物-化学联合脱胶工艺
        4.3.2 微生物-生物酶联合脱胶工艺
        4.3.3 不同脱胶工艺处理后汉麻纤维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基于技术创新的纯汉麻高支纱纺织品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汉麻的分类
    1.2 汉麻纤维国内外的发展进程
    1.3 关于汉麻的毒性问题
    1.4 汉麻纺织品遇到的技术问题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汉麻纺织加工技术与工艺研究
    2.1 汉麻精准养生工艺研究
    2.2 汉麻纺纱工艺流程再造
    2.3 汉麻细纱脱胶工艺研究
    2.4 细纱染色工艺研究
    2.5 织物吸湿排汗功能性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纯汉麻纱高支纱纺织品设计与开发
    3.1 纯汉麻双面针织物
    3.2 纯汉麻针织皱织物
    3.3 纯汉麻针织间隔织物
    3.4 纯汉麻梭织皱织物
    3.5 小结
第四章 织物性能测试与评价
    4.1 顶破强力性能测试与评价
        4.1.1 测试原理
        4.1.2 仪器设备、标准与条件
        4.1.3 测试结果
    4.2 耐磨性能测试与评价
        4.2.1 原理
        4.2.2 仪器设备、标准与条件
        4.2.3 测试结果
    4.3 外观和缩水性能测试与评价
        4.3.1 原理
        4.3.2 仪器设备、标准与条件
        4.3.3 测试结果
    4.4 润湿性能测试与评价
        4.4.1 原理
        4.4.2 仪器设备、标准与条件
        4.4.3 测试结果
    4.5 色纱色牢度测试与评价
        4.5.1 原理
        4.5.2 深海蓝色纱水洗多纤维沾色牢度测试
        4.5.3 中国红色纱水洗多纤维沾色牢度测试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红外波谱技术的罗布麻纤维成分分析与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罗布麻概述
        1.1.1 罗布麻纤维
        1.1.2 罗布麻纤维成分
    1.2 红外光谱技术概述
        1.2.1 中红外光谱技术
        1.2.2 近红外光谱技术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罗布麻纤维中各胶质成分化学法的检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样品的制备
        2.1.3 化学法对胶质成分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果胶质的检测
        2.2.2 半纤维素检测
        2.2.3 木质素的检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罗布麻纤维胶质含量高通量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3.1.2 样品近红外光谱采集条件
        3.1.3 光谱仪器与测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样品近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3.2.2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果胶物质含量的高通量检测
        3.2.3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半纤维素含量的高通量检测
        3.2.4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木质素含量的高通量检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红外光谱定性鉴别罗布麻纤维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设备
        4.1.2 试验材料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罗布麻与其它麻纤维的一级鉴别
        4.2.2 罗布麻与其它麻类纤维的二级鉴别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棉织物上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纺织品剥色的意义
    1.2 纺织品剥色的方法及要求
    1.3 国内外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光催化技术的研究概况
        1.4.1 光催化技术的简介
        1.4.2 光催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1.4.3 光催化技术氧化反应原理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棉织物上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工艺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2.2.2 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的光催化剥色
        2.2.2.1 剥色液pH值对光催化剥色的影响
        2.2.2.2 催化剂TiO_2浓度对光催化剥色的影响
        2.2.2.3 剥色温度对光催化剥色的影响
        2.2.2.4 剥色时间对光催化剥色的影响
        2.2.3 测试方法
        2.2.3.1 棉织物剥色面表面色深(K/S)值的测定及剥色率计算
        2.2.3.2 棉织物剥色前后拉伸断裂强力的测定及强力保留率的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剥色液pH值对棉织物剥色效果的影响
        2.3.2 催化剂TiO_2浓度对棉织物剥色效果的影响
        2.3.3 剥色温度对棉织物剥色效果的影响
        2.3.4 剥色时间对棉织物剥色效果的影响
    2.4 棉织物上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工艺推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棉织物上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3.2.2 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实验
        3.2.3 测试方法
        3.2.3.1 棉织物剥色面表面色深(K/S)值的测定
        3.2.4 棉织物上活性染料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实验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棉织物上偶氮型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研究
        3.3.1.1 棉织物上活性红X-3B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3.3.1.2 棉织物上活性黄X-R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3.3.1.3 棉织物上活性金黄K-RN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3.3.1.4 棉织物上活性深蓝K-R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3.3.2 棉织物上蒽醌型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研究
        3.3.2.1 棉织物上活性艳蓝KN-R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3.3.2.2 棉织物上活性艳蓝X-BR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3.3.2.3 棉织物上活性艳蓝K-GR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棉织物上单偶氮结构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机理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活性物质的捕获实验
        4.2.1.1 捕获剂或促进剂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活性物质的影响
        4.2.1.2 光催化反应中纳米TiO_2产生的活性物质对亚甲蓝溶液降解的影响
        4.2.1.3 叔丁醇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羟基自由基活性物质的捕获或影响
        4.2.1.4 苯醌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超氧自由基活性物质的捕获或影响
        4.2.1.5 过氧化氢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2.1.6 亚甲蓝溶液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效果的表征
        4.2.2 棉织物上单偶氮结构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机理研究实验
        4.2.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4.2.2.2 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的光催化剥色
        4.2.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活性物质的捕获分析
        4.3.1.1 捕获剂或促进剂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
        4.3.1.2 亚甲蓝溶液特征波长的确定
        4.3.1.3 光催化反应中纳米TiO_2产生的活性物质对亚甲蓝溶液降解的影响
        4.3.1.4 叔丁醇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羟基自由基活性物质的捕获
        4.3.1.5 苯醌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超氧自由基活性物质的捕获
        4.3.1.6 过氧化氢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3.2 棉织物上单偶氮结构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机理分析
        4.3.2.1 光催化剥色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分析
        4.3.2.2 光催化剥色棉织物表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RT-FTIR)的分析
        4.3.2.3 光催化剥色棉织物表面化学成分的分析
        4.3.2.4 光催化剥色棉织物表面形态的分析
        4.3.2.5 棉织物上活性红X-3B光催化剥色机理的推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纳米光催化剥色对棉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5.1.3.2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5.1.3.3 棉纤维热分析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光催化剥色对棉纤维大分子链及其官能团的影响
        5.2.2 光催化剥色对棉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5.2.3 光催化剥色对棉纤维热稳定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5)基于分子结构探究活性染料的拼色性能及其对纤维素类织物的染色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活性染料的结构
    1.3 纤维素纤维的结构
        1.3.1 纤维的孔隙率
        1.3.2 纤维的超分子结构
        1.3.3 纤维的比表面积
    1.4 活性染料染色
        1.4.1 染色机理
        1.4.2 上染特征曲线
    1.5 活性染料对纤维素纤维染色的研究
        1.5.1 活性染料对纤维染色性能的研究
        1.5.2 活性染料对纤维同色性的研究
        1.5.3 活性染料对纤维拼色性的研究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 染料及纤维分子结构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药品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染料的液相色谱测试
        2.3.2 染料的红外光谱测试
        2.3.3 纤维的X射线衍射测试
        2.3.4 纤维的氮吸附测试
        2.3.5 纤维的取向度测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染料的液相色谱分析
        2.4.2 染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2.4.3 纤维的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2.4.4 纤维的氮吸附分析
        2.4.5 纤维的取向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纤维结构对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药品
        3.2.4 活性染料染色处方
        3.2.5 活性染料染色工艺条件
    3.3 测试与表征
        3.3.1 上染百分率
        3.3.2 上染速率曲线
        3.3.3 固色率曲线
        3.3.4 纤维溶胀测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纤维的溶胀分析
        3.4.2 盐用量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3.4.3 碱用量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3.4.4 染料用量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3.4.5 不同染料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纤维素纤维活性染料染色同色性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药品
        4.2.4 同色性实验
        4.2.5 染色工艺条件
    4.3 测试与表征
        4.3.1 K/S值的测定
        4.3.2 反射率曲线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盐用量对纤维同色性的影响
        4.4.2 染料用量对纤维同色性的影响
        4.4.3 不同染料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染料结构对纤维拼色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药品
        5.2.4 活性染料染色处方
        5.2.5 活性染料染色工艺条件
        5.2.6 拼色实验
    5.3 测试与表征
        5.3.1 上染速率曲线
        5.3.2 反射率曲线
    5.4 不同结构的染料拼色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5.4.1 偶氮染料与偶氮染料拼色
        5.4.2 蒽醌染料与偶氮染料拼色
        5.4.3 酞菁类染料与偶氮类染料拼色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纯棉针织物前处理染色短流程加工工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短流程前处理概况
        1.1.1 短流程前处理的发展和现状
        1.1.2 我国短流程前处理存在问题
        1.1.3 前处理染色一浴法的理论基础
    1.2 棉纤维的结构以及棉织物上主要杂质
        1.2.1 棉纤维素
        1.2.2 蜡状物质
        1.2.3 果胶物质
        1.2.4 含氮物质
        1.2.5 灰分(无机盐类)
        1.2.6 棉籽壳
        1.2.7 色素
    1.3 常规前处理三步法以及各自的作用
        1.3.1 退浆
        1.3.2 精练
        1.3.3 漂白
    1.4.短流程前处理
        1.4.1 精练剂的作用原理
        1.4.2 短流程前处理工艺配套助剂的要求
        1.4.3 练漂一浴助剂复配组分的选择
    1.5 研究内容、意义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的意义和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
    2.1 仪器和设备
    2.2 材料和化学药品
    2.3 工艺处方
        2.3.1 常规煮练漂白工艺处方
        2.3.2 AL-1精练剂实验工艺
        2.3.3 染色工艺
    2.4 测试与分析方法
        2.4.1 失重率的测定
        2.4.2 毛效的测定
        2.4.3 白度的测定
        2.4.4 强力的测定
        2.4.5 果胶含量的测定
        2.4.6 残余双氧水的测定
        2.4.7 上染率的测定
        2.4.8 得色深度K/S的测定
        2.4.9 干湿摩擦牢度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各种练漂助剂对练漂效果的影响
        3.1.1 单因素实验
        3.1.2 正交实验
        3.1.3 精练剂AL-1应用工艺的确定
        3.1.4 各种助剂在棉织物上处理后对果胶的影响
    3.2 各种助剂对染料染色性能的研究
        3.2.1 染料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3.2.2 各种助剂对染料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
    3.3 一浴法染色研究
        3.3.1 一浴法染色实验
        3.3.2 两浴法染色实验
        3.3.3 工艺验证实验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染整(十九)(论文提纲范文)

5.2.2 棉/麻纺织品的染整
    (1) 棉/苎麻纺织品的染整
        ①棉/苎麻纺织品的染色
        ②棉/苎麻纺织品染整工艺实例
    (2) 棉/亚麻纺织品的染整
        ①棉/亚麻传统漂白工艺
        ②棉/亚麻低温活化体系浸渍法漂白工艺
    (3) 棉/大麻纺织品的染整
        ①大麻织物或大麻/棉混纺织物染整工艺 (连续轧染) [60]
        ②大麻或大麻/棉提花织物冷轧堆前处理-液氨整理 [61]

(9)竹原纤维织物的化学加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竹原纤维概况
        1.1.1 竹原纤维的生产过程
        1.1.2 竹原纤维的化学成分与组成
        1.1.3 竹原纤维的结构形态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1 竹原、苎麻快速鉴别方法研究
        1.3.2 刺痒感去除方法研究
        1.3.3 竹原织物的染色方法研究
    1.4 本课题的创新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2.1 实验原理
        2.1.1 纤维的鉴别原理
        2.1.2 刺痒感的去除原理
        2.1.3 竹原纤维的染色原理
        2.1.4 改性染色的深染性原理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药品及设备
        2.2.2 竹原、苎麻鉴别方法
        2.2.3 竹原织物刺痒感去除方法
        2.2.4 竹原织物染色方法
        2.2.5 测试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竹原、苎麻的鉴别结果
        3.1.1 竹原、苎麻燃烧法鉴别
        3.1.2 竹原、苎麻着色法鉴别
    3.2 刺痒感去除结果
        3.2.1 前处理工艺的选择
        3.2.2 刺痒感去除影响因素分析
        3.2.3 影响刺痒感去除的综合因素分析
        3.2.4 柔软剂的影响
    3.3 竹原织物的染色结果
        3.3.1 竹原织物染色性能的初步研究
        3.3.2 阳离子改性竹原织物深染性研究
        3.3.3 竹原织物的清洁化生产研究
第四章 结论
    4.1 快速鉴别
    4.2 刺痒感去除
    4.3 竹原织物常规染色性能
    4.4 竹原织物改性染色
    4.5 竹原织物无盐染色
    4.6 染色/生物酶—浴法工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特殊灯芯绒前处理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仿平绒类灯芯绒
    1.1 纬弹类
    1.2 无弹类仿平绒灯芯绒
2 涤棉类灯芯绒
3 竹棉类灯芯绒
4 粘棉灯芯绒
5 麻棉灯芯绒
6 彩棉灯芯绒
7 霜花灯芯绒

四、苎麻薄织物前处理一浴工艺探讨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汉麻纤维微生物及生物-化学联合脱胶工艺研究[D]. 李成红. 东华大学, 2021(01)
  • [2]基于技术创新的纯汉麻高支纱纺织品开发与设计[D]. 刘灿. 青岛大学, 2020(01)
  • [3]基于红外波谱技术的罗布麻纤维成分分析与鉴别[D]. 张燕燕.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4]棉织物上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特性及机理研究[D]. 刘波. 苏州大学, 2018(01)
  • [5]基于分子结构探究活性染料的拼色性能及其对纤维素类织物的染色性能[D]. 朱元昭. 中原工学院, 2018(07)
  • [6]纯棉针织物前处理染色短流程加工工艺探索[D]. 李群根. 东华大学, 2011(07)
  • [7]对近年来染整前处理工艺技术进展的回顾和看法(上)[J]. 徐谷仓. 纺织科技进展, 2010(03)
  • [8]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染整(十九)[J]. 梅士英,唐人成. 印染, 2010(09)
  • [9]竹原纤维织物的化学加工性能研究[D]. 李红杰. 东华大学, 2008(01)
  • [10]特殊灯芯绒前处理工艺[J]. 黄雪良. 印染, 2007(05)

标签:;  ;  ;  ;  ;  

苎麻组织预处理一浴法的探讨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