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批评”的背后

“敢于批评”的背后

一、在“敢批”的背后(论文文献综述)

周柱英[1](2019)在《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话语标记是作为连接话语前后关系和表达说话者立场、情感、态度的一种语言成分,也是说话者引导和制约听话者理解其交际意图的一种语用策略,对话语组织和理解有重要的作用。话语标记在各类篇章中都有分布。本文以四川成都评书艺人李伯清的“散打评书”话语材料作为研究对象,以衔接-连贯理论和关联理论为理论背景,采用定性和定量,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比较分析,对李伯清“散打评书”中的话语标记进行分类统计,讨论各类话语标记的功能,并通过比较说明主要的话语标记类型,由此探求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的特点与成因。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介绍了李伯清“散打评书”的相关研究和国内外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本文参照国内外学者对话语标记概念的界定和划分的标准,结合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对话语标记进行定义。然后,逐一找出李伯清“散打评书”中的话语标记,并从语义—语用的角度进行分类。最后,通过对自建的语料库进行检索,统计出各类话语标记的位置分布和使用情况。第三章主要讨论了各类话语标记的功能。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而话语标记虽不具有概念意义,不表达概念功能,但在语篇组织、交际互动和标明说话人元语用意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章以衔接-连贯理论和关联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的语例,重点探讨了李伯清“散打评书”中各类话语标记在语篇组织、人际协商和元语用功能方面的具体表现。第四章尝试探求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的特点及成因。首先,通过与北方评书代表人袁阔成的经典评书《三国演义》进行对比,分析出李伯清“散打评书”中话语标记在使用上、形式上及地域上所具有的特点。其次,尝试解释影响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使用的成因。李伯清“散打评书”的“散打”叙事风格和突出的口语特征——随意性、互动性和连贯性都制约着说话者对话语标记的选择,同时话语标记的选用也受到受众对象和个人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金其旸[2](1990)在《文天祥诗歌散论》文中研究说明 文天祥作为忠臣烈士、民族英雄,他的声誉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隆盛的。他以南宋宰相的身份被元代统治者杀害,但元代统治者又允许他的塑象与牌位奉入学宫。明清两代更是封谥不断,名望剧升。“五四”以来的新时代里他依然巍峨特立,身上的金彩毫不褪色。六十年代我们在“忠”字概念上敢批岳飞,敢批史可法,敢批李秀成,似乎也不敢摇撼文天祥在观念形态上的地位。人们谈到文天祥便肃然起敬地想到他的《正气歌》,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文天祥的诗歌风貌与他的行为形象是统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

曹征路[3](2004)在《非典型黑马》文中研究说明 第一章1如此重大的消息居然是一个记者透露给她的,这太伤人了。当时脸上的那种感觉,就像一块扯不平的台布,经纬混乱,五官错位,而且久久不能恢复。她没有照镜子,但她知道肯定是这样的。

施旻迪[4](2020)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教师困境研究 ——基于江苏省D市N小学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从古至今,无论中外,教育惩戒一直是一种普遍的,常规的教育方式。但近年来,随着“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惩戒展开了批评与争论,致使教师们因惩戒而备受苛责与指摘,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受到了冲击。因此,本文就目前教师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困境进行分析和探讨,力图寻找背后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研究以与教育惩戒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哲学理论为基础,以江苏省D市N小学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识及教师在惩戒情形下的回应展开实地研究,尝试回答“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识是什么样的?”,“教师在惩戒情形下的回应怎样?”,“当前小学教师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困境表现有哪些?”,“形成教育惩戒情形下教师困境的原因是什么?”等核心研究问题。本研究发现,尽管教育惩戒在应然层面似乎存在明显的学理、法理和政策依据,但是实然层面却表现出不小的争议性和复杂性。个案学校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在有关教育惩戒的问题上存在认知上的分歧,大家尚未建立共识,教师作为关键行动者,在教育惩戒的争议面前仍显得心存疑虑、束手束脚。结合有关教师惩戒的具体实践调研发现,教师对于惩戒权的践行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将自身至于困境之中。具体表现在:教师权威衰落、师生关系疏离、家校矛盾升级、工作激情减退、正当权益受损、精神压力倍增、职业信念动摇、社会声望下降。总的来说,教育惩戒难以正当实施,教师的职业环境更是不容乐观。而在这些困境的背后,我国的法律、教师自身、学生、家长、学校和现实社会都对它们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针对这些现象及背后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可参考的策略,希望能为小学教师走出教育困境和教育生态的改善提供启示。

江涛[5](2015)在《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教化(1949-2014) ——以伍村为个案》文中认为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自发走向自觉,既是一部和大自然的生存斗争史,也可说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人类自我教化史。乡村是社会的细胞,乡村之文明、富庶、和谐,既为历代开明统治者所倡导,亦同时反映着广大乡村居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如何开展乡村教化,时代不同,差异巨大,但对乡村教化之重视确是共同的。乡村教化的主旨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承继我国古代社会教化传统,总结当代乡村教化经验,是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本研究认为,在城乡壁垒依然存在,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当下,农村社会各种矛盾依然十分尖锐,离农弃农现象普遍,留守农民亦不像祖辈一样坚守对土地和家园的忠诚。由此,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立场,开展乡村教化,重塑乡村质朴民风,培养有德行有文化的现代农民,则已凸显为时代的重大课题。本文选择地处东北腹地的伍村作为田野调查点,基于“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向上看”相结合的研究立场,借鉴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历史文献梳理、访谈、观察、叙事等多种研究方法,再现建国以来,伍村六十多年社会教化嬗演的历史图景。以此为个案,总结当下乡村教化之不足,为进一步有效开展乡村教化提出应然思考。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交代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第一章),对伍村的经济、文化、历史等进行全景式扫描,为伍村教化图景的勾勒建立一个兹以参照的坐标体系。第三部分(第二、三、四、五章)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分田到户政策实施以后、农村税费制改革以后四个历史阶段的乡村教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在此过程中,笔者以我国传统社会教化体系为参照,对古代社会的教化方式、教化载体予以现代性的解读和顺延,重点从乡村行政组织/乡村干部、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乡村标杆人物、民间信仰、通俗文学艺术等维度对当代的伍村社会教化图景予以勾要提玄,尽力全面地揭示伍村社会教化的嬗演轨迹。第四部分(第六章),通过前文对伍村教化史的梳理,总结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乡村教化的影响,归纳不同时期、不同维度教化方式的“得”与“失”,发掘当前乡村教化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问题追以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具有本土特色、蕴含时代个性的乡村教化体系的原则和理路。本研究要旨:国家的宏观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乡村社会中的“小传统”文化,对乡村教化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分田到户政策实施后,乡村教化呈现出了日渐式微的状态,其式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化主体的“率性无为”、教化内容的“相对滞后”、教化方式的“运用不当”以及受教个体的“心不使焉”。而建构当下的乡村教化体系,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人本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地域性原则,并通过明确乡村教化的承载主体,重塑乡村教化的价值取向,统整乡村教化的内容体系,开展“较强参与性”活动等路径来展开。

李鸣生[6](1995)在《走出地球村》文中研究说明军队青年作家李鸣生的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和《漓星风险发射》在本刊发表后曾引起较大反响,并均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现在作者又推出了新作《走出地球村》。这三部报告文学,是作者的"航天三部曲",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起步和发展、对本民族的心理及几代科技知识分子的命运,作了生动面深刻的描划和反思,给我们频多的启示。

邝生浩[7](1977)在《在“敢批”的背后》文中认为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白骨精江青通过原科教组的那个黑干将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下达了一个黑批示,胡说什么“中学甚至小学的批林批孔都应抓紧一些”,要使少年儿童“敢批孔老二”。江青和林彪本来就是一丘之貉,他们相互吹捧,狼狈为奸,妄图篡党夺权,“改朝换代”。林彪自我爆炸前夕,江青还极尽吹捧之能事,为林彪拍摄装模作样读书的照片。江青与孔老二也同属复辟派。她为什么如此热心批林批孔呢?“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就在她发出这个黑批示的前一个月,她窜到天津声嘶力竭地叫嚣,要揪所谓“党内的大儒”,并授意亲信写文章“抓大儒”、批“现代的大儒”。公开叫嚷:“批林批孔批周公”,

周占武[8](2015)在《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文中指出从1996年《实话实说》起,谈话节目开始活跃于中国内地电视荧屏。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电视谈话节目经历了从遍地开花、喧嚣一时到纷纷关停、此生彼亡再到平淡无奇、苦苦坚守的过程。整体来说,《实话实说》为电视谈话节目树立了样板,但也成为谈话节目无法超越的“经典”。随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和演变,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产生了一批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没有对概念做细致、严谨的界定,特别是没有对谈话节目和专题节目、访谈节目、演讲节目等做出明确的区分,导致大部分研究概念混乱、所指模糊、各说各话。概念的混乱对电视业务发展和学术研究都十分不利。本文更多着眼于电视业务,坚持问题导向,即从电视谈话节目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作出分析并试图给出解决办法。第一章绪论,交代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文献综述,列举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部分。从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切入,明确了谈话节目与专题节目、访谈节目、演讲节目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内容和形式作为标准,划分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从内容上,电视谈话节目包括四类: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社教类电视谈话节目、娱乐类电视谈话节目和服务类电视谈话节目;从形式上,电视谈话节目包括座谈式谈话节目和辩论式谈话节目两类。本文重点研究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作为内地最有影响的电视谈话节目,属于半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因此,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论述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和脱口秀(Talk show)不是相等关系,也不是包含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在西方国家,电视谈话节目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主体样式之一,占整个西方电视节目总量的60%—70%。为什么电视谈话节目有如此地位?因为它更接近电视的本质。当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为什么遭遇瓶颈?尝试提出了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好看与否的四个标准:新闻性、真实性、趣味性、启发性。第三到第六章聚焦于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几大元素:话题、主持人、嘉宾、谈话现场和后期剪辑包装。话题方面,当前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存在话题偏软、新闻性缺失等问题,主题先行也是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不受欢迎的决定性因素,它无异于电视的“自杀性”行为。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灵魂,因此电视谈话节目也可以称作主持人节目。当前中国新闻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还普遍存在只当“传声筒”,浅表性介入,发现能力、表达能力不足,个性和魅力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主持人选拔机制的创新以及电视机构领导层观念的转变。谁来谈并且谈得好,这是电视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某种意义上说,谈话节目也是嘉宾节目。当前的电视谈话节目存在嘉宾构成单一、代表性不足以及嘉宾资源结构性匮乏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造成嘉宾困境的原因并试图给出解决办法和路径。现场空间及布置、现场观众、道具、大屏幕、连线电话,现场乐队等共同构成谈话节目的现场。这些元素哪些属于必备元素,哪些属于非必备元素?它们各自发挥什么作用?应该避免哪些误区?文章都试图给出回答。后期剪辑包装是电视谈话节目生产流程的最后一环,它解决的是视觉和收看效果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同样给谈话节目带来损害甚至是致命性的伤害。因此,这个环节同样不能忽视。调整顺序、断章取义、过度包装等等都不可取。综观2002年以后中国内地的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一方面乏善可陈,另一方面仅存的一部分节目生存艰难、平淡无奇。中国新闻类谈话节目真正的标杆出现在凤凰卫视,因此,研究中国电视谈话节目,不能不甚至要浓墨重彩地提及凤凰卫视的几档节目。《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首届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颁奖授予《一虎一席谈》“现场PK类”2008年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称号;《锵锵三人行》获得了“清谈类栏目”2008年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称号。“现场PK类”和“清谈类”分别对应的是辩论式谈话节目和座谈式谈话节目。凤凰卫视以上两档谈话节目不仅获得了国际认可,在中国大陆,这两档节目也是公认的标杆,一说到辩论,人们自然会想到和提到《一虎一席谈》;一说到座谈(或者聊天),《锵锵三人行》也是有口皆碑。鉴于此,笔者在论述过程中较多地关注了这两个栏目。

徐子敬[9](2017)在《章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章懋为明中期金华府着名理学家、作家,与庄(?)、罗伦、黄仲昭同称为“翰林四谏”。以往对章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学方面,但大多只从义理上进行分析,忽略了外在环境促使其思想转变的内因,因此并没有很好地挖掘出其理学思想的本质。本文将立足于章懋的整体研究,注重文献运用,努力探究章懋的思想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章懋理学、文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用文史哲打通的研究方法来探究章懋一生的行迹与思想精髓,并总结出章懋的历史贡献与价值。第一章主要介绍章懋世系渊源以及以理学、孝悌为本的家学、家风,以期从此两方面探讨章懋日后思想定型的内因。此外,章氏家族成员也是本章重点讨论的内容。第二章主要探讨章懋的人生经历与仕心的转变。章懋的人生经历主要分三个阶段,一为盛年科举登第,入朝做官阶段;二为中年致仕讲学阶段;三为晚年起复做官阶段。此三段经历都被学术这条主线所贯穿,故本章在论述其人生经历时将以章懋的学术思想为线索。第三章主要考察章懋的理学思想。章懋生活的时代为学术思潮转型期,陈献章心学的兴起对程朱理学地位构成了挑战。而章懋学术墨守程朱,欲通过“正学”来纠正官场不良风气,着力强调“履实”的学术理念。此外,他对陈献章的批评也是本章重要的研究切入点,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因为两者理学的代表性和差异性,如以对比的方式对章懋理学加以考察,就更能突出章懋理学思想的特色;再者,通过两者对比,我们能够探索出当时社会程朱理学与心学此消彼长的内在因素,从而对章懋理学影响、贡献有一个更为客观、理性的认识。第四章主要论述章懋的古文观念。章懋的古文观与传统理学家相同,主要以“宗经明道”、“文本六经”为主。但是其文没有太多艰涩的说理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淳朴的语言与充满道德气息的人伦内容,使得读者能够“即之庞璞、望之和厚”,观其文如观其人,被其文章之气所打动。本章着重将章懋的古文观念放置于其理学思想、人生经历等大背景下进行论述,主要从宗经明道、醇正有德、经世致用三个方面来分析章懋古文的内在特点。第五章主要探讨章懋的诗学思想。章懋诗学思想大致继承朱子,而因时代、个人遭际的不同,章懋诗学一反朱子“温柔敦厚”说,倡行以教化、讽谏为主的诗学观,这是因为其内心有强烈的济世之心作为引导。在庶吉士经历中,其诗学理念与翰林院文学观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诱发了成化三年的“谏元宵灯火事件”。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章懋等人的诗学观对翰林文学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附录为《章懋年谱》,在明阮鹗《枫山章文懿公年谱》的基础上结撰而成,征引颇详,以期反映章懋的生平经历与交游情况。此外,本年谱还对阮谱的错误之处进行了勘误,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沈国麟[10](2006)在《控制沟通 ——论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文中提出本文聚焦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指的是美国政府利用媒体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其中美国政府指的是美国联邦政府中的行政分支。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把研究对象放在了“国家-社会”这一社会科学研究经典分析框架中。美国政府媒体宣传的背后反映了国家想要利用媒体来影响和控制社会,追求和维护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达到其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目的。媒体在本文中被视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沟通方式和渠道,因此,控制媒体就是控制社会的沟通方式。本文的另一个创新点是用“结构-行为”这对关系来探讨美国政府是如何利用媒体宣传的。本文中所探讨的结构既包含了美国整个宏观的政治结构,也包括了美国政府媒体宣传行为中的政府传播结构和媒体行业自身的结构。研究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什么样的结构导致了如今美国政府如此这般的媒体宣传行为,什么样的结构对这样的宣传行为产生了制约作用。结构与行为是互相产生和互相作用的。在本文的第三部分,笔者对美国政府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策略进行了考察,并且对每种策略都进行了案例分析。本论文的第四部分探讨了宣传与美国整个政治经济宏观制度的关系,认为在美国这样的政治体制中,美国政府的宣传行为会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在国家层面上政府会面临国会的立法制约;在社会层面上,会面临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公共舆论的制约,后者的制约是软性的,但比前者更能发挥作用。美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利用媒体为其宣传有其宏观制度的原因。金钱政治以及美国政府对媒体产业的调控使得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成为可能并且使得美国政府与媒体集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中存在着强制性与非强制性两种结构。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情境,行为也不一样。在这种结构与行为之下,本文还深入探讨了美国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依赖、影响、控制、监督和共享。最后,本文认为美国的政治沟通机制是有限度地开放的,而且是不平等的,它压制和歪曲了信息流通,销蚀了媒体的公共性和批判性,时时刻刻影响着美国的民主政治。

二、在“敢批”的背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敢批”的背后(论文提纲范文)

(1)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李伯清“散打评书”研究现状
        1.3.2 话语标记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理论背景
        1.4.1 衔接-连贯理论
        1.4.2 关联理论
    1.5 研究方法
    1.6 语料来源
    1.7 语料转写说明
第2章 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类型分析
    2.1 话语标记的定义
        2.1.1 国外学者对话语标记的界定
        2.1.2 汉语学界对话语标记的界定
        2.1.3 本文对话语标记的定义
        2.1.4 本文中话语标记的特征
    2.2 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的语义-语用分类
    2.3 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的位置分布
    本章小结
第3章 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功能研究
    3.1 语篇组织功能
    3.2 人际协商功能
    3.3 元语用功能
    本章小结
第4章 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特点及成因分析
    4.1 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特点
        4.1.1 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使用特点
        4.1.2 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形式特点
        4.1.3 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地域方言特点
    4.2 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使用特点的成因分析
        4.2.1 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的语体风格
        4.2.2 话语标记的社会性和个体性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成都方言音韵系统
附录2 :李伯清“散打评书”中话语标记语料举例(部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教育惩戒情形下的教师困境研究 ——基于江苏省D市N小学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惩戒
        (二)体罚
        (三)教师困境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逻辑框架
        (一)研究内容与问题
        (二)逻辑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样本信息
    三、研究工具的编制
        (一)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二)访谈的编制
    四、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章 教育惩戒的学理与法理依据
    一、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一)柏拉图的惩罚哲学
        (二)小学生特征分析
    二、教育惩戒的合理性
        (一)教育学依据:对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心理学依据:对学生行为的养成作用
        (三)管理学依据:对学生管理的促进作用
    三、教育惩戒的合法性
        (一)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二)我国法律中的教育惩戒
第四章 各方对教育惩戒的认知与回应
    一、认同的匮乏:来自“消费者”的异议
        (一)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惩戒必要性的认同度不高
        (二)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惩戒与体罚”辨识不清
        (三)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有权惩戒学生”不敢苟同
        (四)学生与家长消极应对教育惩戒
    二、共识的未至:三方在认知上的分歧
        (一)三方在教育惩戒目的上认知差距较大
        (二)三方在教育惩戒原则上存在分歧
        (三)三方对教师惩戒情形表态不一
        (四)三方对教师惩戒方式各有看法
    三、焦虑的蔓延:教师面对惩戒的回应
        (一)惩戒前的举棋不定
        (二)惩戒时的顾虑重重
        (三)惩戒后的担惊受怕
第五章 教师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困境及归因
    一、教师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困境表现
        (一)教师的工作环境面临挑战
        (二)教师的个人生活压力重重
        (三)教师的职业认同备受影响
    二、教师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困境归因
        (一)法律依据不明
        (二)学校支持不够
        (三)教师能力不及
        (四)学生素质不足
        (五)家长观念不当
        (六)社会偏见遍存
第六章 促进教师走出教育惩戒困境的对策
    一、法律层面
        (一)推动惩戒入法,健全相关机制
        (二)优化实施细则,提供具体参考
    二、学校层面
        (一)构建校本制度,实现惩戒规范
        (二)秉持公正态度,维护教师权益
    三、教师层面
        (一)改善惩戒方式,规避惩戒误区
        (二)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教育能力
        (三)调整身心状态,保持良好心态
    四、学生层面
        (一)提高惩戒认知,合法行使权利
        (二)接受挫折教育,加强自身素质
    五、家长层面
        (一)更新教育理念,理性对待惩戒
        (二)重视家庭教育,担起教育责任
    六、社会层面
        (一)正确宣传惩戒,创设良好环境
        (二)传播准确信息,发挥正向作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附件一:教师问卷
        附件二:学生问卷
        附件三:家长问卷
    访谈提纲
        附件四: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件五: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六:学生访谈提纲
        附件七: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5)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教化(1949-2014) ——以伍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整体迈进之需
        (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群体发展之求
        (三)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呼唤
        (四)一个“离农”者的“为农”情怀
    二、文献综述
        (一)对乡村教化及其相关的概念的研究
        (二)对“教化”方式及载体的研究
        (三)对“教化”发展脉络及其阶段划分的研究
        (四)对乡村教育历史人类学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三、研究主题与核心概念
        (一)研究主题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相关概念的辨析
    四、研究设计
        (一)田野地点的选择:缘何是伍村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三)调查过程
        (四)研究伦理及策略
        (五)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立体呈现:一个地处东北腹地的村庄
    一、L县的自然和社会概况
        (一)L县的地理环境
        (二)L县的历史沿革
        (三)L县的“四张名片”
    二、地处L县的伍村
        (一)村名和村史
        (二)姓氏与宗族
        (三)地图上的伍村
        (四)致富之路
        (五)风土人情
        (六)空间布局
第二章 勃兴:建国初期的伍村社会教化(1949-1965)
    一、村小的建立
        (一)“全村最有文化的地方”:学校教师的构成
        (二)“伍村有希望了”:多维主体的受益
    二、迟来的“扫盲”
        (一)“学校唱主角”:作为教化主体的教师
        (二)“真有用”和“凑热闹”:受教对象的两种心理
    三、村内的“精英”
        (一)“肚里有墨”:村干部的榜样教化
        (二)“脑袋好使”:技术员的榜样教化
        (三)“活儿好能干”:“打头的”榜样教化
    四、民俗文学的教化:标语和年画
        (一)“说的都是理”:对联之蕴
        (二)“舒坦好几年”:年画之趣
    五、个性化的“宗教”
        (一)“宗教”与“个性”之辨
        (二)“因果报应”:民间信仰的正效应
        (三)“鬼神主宰”:民间信仰的负能量
    六、小结
第三章 偏颇:“文革”期间的伍村社会教化(1966-1976)
    一、扭曲性的批判
        (一)火烧家谱:破除封建宗法制度
        (二)划清界限:颠覆传统家庭关系
        (三)拆毁庙宇:抑制民间社会信仰
    二、强制性的灌输
        (一)学习毛主席语录
        (二)观看革命样板戏
    三、知青带来的教化“新风尚”
        (一)“新奇”: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教化
        (二)“意外收获”:知青家长的慰问演出
    四、村小里的两难之择
        (一)学生:“念”还是“不念”
        (二)老师:“做老师”还是“当干部”
    五、小结
第四章 复苏到式微:分田到户后的伍村社会教化(1982-2003)
    一、群众性活动中的教化
        (一)村内组织的各类活动
        (二)“上头”安排的节目
    二、大众传媒的教化
        (一)电视里的“喜乐人生”
        (二)VCD里传出的“负能量”
    三、村小的“教化参与”和“教化退出”
        (一)“能出人、能出地”:乡村学校的教化参与
        (二)“教好书、种好地”:乡村教师的教化退出
    四、新兴的榜样
        (一)“产粮大户”:农业生产领域人物的教化
        (二)“大学生”:教育阶层流动功能的教化
        (三)“家训”:榜样谱系关系背后的玄机
    五、回归的信仰
        (一)回归:难断的文化情结
        (二)索取:民间信仰的旨归
    六、小结
第五章 平静到萌动:税费改革后的伍村社会教化(2004-2014)
    一、无奈与无为:乡村治理模式改变后的教化
        (一)无奈:乡村干部教化权力的虚置
        (二)无为:乡村干部教化意识的缺失
    二、“儒”、“商”争锋的标杆: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
        (一)“有个稳定的班上”:“儒”标杆的教化价值观
        (二)“上班哪如当老板”:“商”标杆的教化价值观
    三、两个教化阵地的“失控”
        (一)“好人谁去那”:公共空间的教化荒芜
        (二)“没啥可看的”:大众传媒的教化偏差
    四、“孤岛化”且“终被撤并”的村小
        (一)“孤岛化”:乡村学校教化的没落
        (二)“被撤并”:“局内人”眼中的学校布局调整
    五、教化视角下的信仰复兴
        (一)“没啥坏处”:民间信仰的教化价值
        (二)“有点事干”:民间信仰的一种功能
    六、“内发型”的乡村教化
        (一)秧歌队:传统公共活动的探索
        (二)广场舞:新的乡村教化生长点
        (三)两个婚礼引起的舆论:仪式化活动的教化
    七、小结
第六章 反思与回应
    一、反思:乡村教化嬗演的理性之思
        (一)政治、经济、文化之于乡村教化的影响
        (二)不同维度教化的“得”与“失”
        (三)分田到户后乡村教化的式微归因
    二、回应:乡村教化体系的勾玄要廓
        (一)乡村教化的应然价值取向
        (二)乡村教化体系的建构原则
        (三)乡村教化实施的具体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关于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程和现状、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原因以及境内外比较的研究
        二、关于电视谈话节目概念和特点的研究
        三、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类型的研究
        四、关于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话题、嘉宾等各元素的研究
        五、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思考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主要内容与结构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电视谈话节目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要件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元素
        四、电视谈话节目与脱口秀(Talk show)之辨
        五、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
    第二节 谈话节目体现电视本质的回归
        一、电视谈话节目与电视的本质
        二、谈话节目困境与突围
    第三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应有品质
        一、反思《实话实说》
        二、新闻类谈话节目的新闻性、真实性、趣味性、启发性
        三、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
第三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偏离和纠正
    第一节 走偏的话题
        一、话题雷同
        二、话题摇摆
    第二节 主题先行对新闻类谈话节目的危害
        一、何谓“主题先行”
        二、主题先行的危害
        三、民生话题主题先行的泛滥
    第三节 轻松背后的严肃——《锵锵三人行》的启示
        一、轻松的外表 严肃的内里
        二、栏目定位与话题选取
        三、轻松和严肃的统一
第四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灵魂作用的发挥
    第一节 谈话节目是主持人节目
        一、谈话节目离不开主持人
        二、Anchor、Host与News reader
    第二节 新闻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和能力
        一、主持人的发现能力
        二、主持人的表达能力
        三、主持人的个性和魅力
    第三节 主持人与谈话场
        一、真诚平等的谈话场
        二、轻松活泼的谈话场
        三、讲导向的谈话场
第五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困境与对策
    第一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需要什么样的嘉宾
        一、嘉宾类别与嘉宾结构
        二、嘉宾的代表性
    第二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困境及对策
        一、何谓嘉宾困境
        二、如何破解嘉宾困境
    第三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与专家公信力
        一、“专家”、“公知”污名化
        二、“专家”、“公知”因何被污名
        三、怀疑权威又离不开权威的悖论
第六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现场和后期应避免的误区
    第一节 谈话现场各元素作用的最大化
        一、场地空间布置与谈话氛围的营造
        二、现场观众不是旁观者
        三、道具为谈话服务
    第二节 后期剪辑包装应避免的误区
        一、后期剪辑的原则
        二、包装应避免的误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章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章懋家世源流与家学家风
    第一节 世系与渊源
    第二节 理学世家与孝悌家风
第二章 章懋的人生历程与仕心转变
    第一节 初出茅庐意气风发
    第二节 坚守本心急流勇退
    第三节 振兴婺学一心向道
第三章 章懋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
    第一节 履实与务本:章懋的理学特色
    第二节 困境与求索:理学谱系中的章懋
    第三节 章氏学派的构成及其影响
第四章 章懋的古文观念
    第一节 宗经明道
    第二节 醇正有德
    第三节 经世致用
第五章 章懋的诗学思想
    第一节 弘扬教化讽谏时势
    第二节 去伪存真独善其身
结语
附录 章懋年谱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10)控制沟通 ——论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部分、理论探索
    第一章、国家与社会:美国政府媒体宣传的理论视角
        一、美国政府媒体宣传:概念的界定
        1.不同语境中的"宣传"
        2.美国政府媒体宣传的历史变迁
        二、提出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四、研究美国政府媒体宣传的理论视角
        1.国家与社会:本论文的理论框架
        2.国家与社会关系在美国的发展和变化
        3.追求合法性:美国政府媒体宣传的动因
        4.媒体:当代社会的沟通方式和渠道
        五、美国政府媒体宣传行为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
        小结
第二部分、结构考察
    第二章、美国政治制度中的政府宣传
        一、引言
        二、美国宪政制度中的政府
        三、第四权的声音:美国政治中的媒体
        1.美国政治与媒体的关系
        2.媒体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
        分析
        四、控制沟通与言论自由
        1.宪法第一修正案与言论自由
        2.言论自由的制度空间
        五、美国政府媒体宣传的参与者
        1.政府与利益集团的合谋
        2.公关公司:美国政府媒体宣传的中介
        小结
    第三章、美国政府媒体宣传的结构
        一、引言
        二、美国政府宣传结构形成原因
        1.政府结构的扩张
        2.公共关系行业出现和成熟
        3.媒体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4.冷战的影响
        三、美国政府宣传结构的历史发展和结构考察
        (一) 白宫机构
        1.新闻秘书(兼新闻发言人)
        2.传播主管
        3.政治高级顾问和助手
        4.全球沟通办公室
        (二) 内阁
        1.国务院
        2.国防部
        (三) 独立机构
        1.中央情报局
        2.美国新闻署(1953-1999)
        3.广播管理委员会(美国国际广播体系)
        分析
        小结
    第四章、美国媒体的结构变迁
        一、引言
        二、媒体的所有制结构
        1.私有媒体
        2.公共媒体
        三、媒体的意识形态
        1.主流意识形态
        2.国家利益
        3.媒体的政治倾向
        四、美国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
        1.客观性
        2.公正
        分析
        小结
第三部分、行为考察
    第五章、形象政治:美国总统的媒体宣传
        一、引言
        二、作为符号的美国总统
        三、舆论对于总统的意义
        1.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2.走向公众:作为一种政治资源的公共舆论
        3.媒体:与公众沟通的渠道
        四、"形象决定命运":总统的公众形象
        1.公众的期望
        2."伟人与凡人":总统的两个典型形象
        分析
        五、总统的媒体宣传策略
        1.发表演讲
        2.导演媒介事件
        3.引导媒体
        4.利用民意测验
        5.给媒体施加压力
        6.平时联络感情
        分析
        六、案例分析:克林顿绯闻案的危机宣传策略
        1.下蹲政策
        2.转移注意力
        3.家庭秀
        4.攻击对手
        5.有策略的辩护
        分析
        小结
    第六章、美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宣传
        一、引言
        二、美国政治中的公共政策
        1.选举政治与公共政策
        2.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
        三、美国政府的政策宣传策略
        1.政府首脑推广政策
        2.政治广告
        3.提供新闻材料
        4.通过无政府组织和公关公司对媒体进行公关
        分析
        四、案例分析、美国政府防治艾滋病政策的宣传
        1.信息公开
        2.影响意见领袖
        3.青少年教育
        4.总统支持
        小结
    第七章、危机中的媒体宣传
        一、引言
        二、危机的种类
        1.自然灾害
        2.人为事件
        三、危机中的媒体角色
        1.沟通信息
        2.引导公众
        3.监督政府
        分析
        四、美国政府的危机宣传策略
        1.主动及时沟通
        2.承担责任
        3.采取行动
        4.转移注意力
        5.对媒体施加压力
        五、案例分析:"9·11"事件中美国政府的宣传策略
        1.9·11事件中的国家和社会
        2.9·11事件中美国政府的宣传策略
        分析
        小结
    第八章、战争中的媒体宣传
        一、引言
        二、战争中的国家与社会
        三、媒体在战争中的作用
        1.沟通信息
        2.引导舆论
        分析
        四、美国政府在战争中的媒体操纵
        1.鼓吹战争合法性和合理性
        2.限制媒体
        3.控制报道内容
        4.鼓舞士气
        分析
        五、案例分析: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政府的宣传策略
        1.嵌入式报道
        2.假新闻
        3.导演媒介事件
        4.攻击半岛电视台
        分析
        小结
    第九章、美国公共外交中的媒体宣传
        一、引言
        二、美国媒体在全球信息体系中的地位
        三、美国政府与媒体在外交政策上的共振
        四、美国政府对外政策中的媒体宣传策略
        1.影响和控制信息的流动
        2.传播美国式自由民主、反对共产主义的价值观
        3.丑化敌人
        分析
        五、案例分析:美国之音的节目策略
        分析
        小结
第四部分、制度考察
    第十章、媒体宣传与民主政治
        一、引言
        二、对国家和社会的再审视
        1.国家中的政府
        2.社会中的媒体
        3.宣传的边界
        三、对政治经济关系的再审视
        1.媒体宣传:金钱政治中的推销术
        2.政府与市场:宣传背后的政治经济关系
        四、对结构与行为的再审视
        1.强制性结构与非强制性结构
        2.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分析
        3.如何互动:对美国政府-媒体关系的再审视
        五、宣传与美国民主的关系
        1.政治沟通机制
        2.宣传行为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在“敢批”的背后(论文参考文献)

  • [1]李伯清“散打评书”话语标记研究[D]. 周柱英.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2]文天祥诗歌散论[J]. 金其旸. 文学评论, 1990(03)
  • [3]非典型黑马[J]. 曹征路. 中国作家, 2004(04)
  • [4]教育惩戒情形下的教师困境研究 ——基于江苏省D市N小学的案例分析[D]. 施旻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5]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教化(1949-2014) ——以伍村为个案[D]. 江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6]走出地球村[J]. 李鸣生. 当代, 1995(04)
  • [7]在“敢批”的背后[J]. 邝生浩. 湖南教育, 1977(04)
  • [8]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D]. 周占武. 暨南大学, 2015(03)
  • [9]章懋研究[D]. 徐子敬.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10]控制沟通 ——论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D]. 沈国麟. 复旦大学, 2006(02)

标签:;  ;  ;  

“敢于批评”的背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