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期刊评论(上)

中国女性期刊评论(上)

一、中国妇女期刊述评(上)(论文文献综述)

赵蓓红[1](2019)在《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文中研究说明上海妇女报刊是指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妇女问题、妇女文化、妇女教育、妇女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在上海创刊且编辑发行的报刊。本文通过全面系统梳理1898~1949年间的上海妇女报刊,论述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变迁轨迹、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本文在纵向上,以上海城市与妇女报刊的互动以及妇女报刊自身发展逻辑为分期依据,分为五个时期:清末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898~1911)、民国初年的上海妇女报刊(1912~1918)、五四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19~1927)、十年相对稳定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28~1937)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37~1949)。横向上,对五个时期妇女报刊的发展背景与条件、整体状况、典型个案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对典型妇女报刊个案作论述时,研究其办刊缘起、宗旨内容、编排风格、主要报人、经营管理以及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这些个案包括《女学报》《女报》《女子世界》(1904年版)《中国妇女》《妇女时报》《香艳杂志》《女子世界》(1914年版)《妇女杂志》《中华妇女界》《眉语》《女铎》《解放画报》《新妇女》《妇女声》《玲珑》《妇人画报》《女子月刊》《妇女生活》《女声》(1932年版)《上海妇女》《女声》(1942年版)《家》等。经本文梳理研究发现:一、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在与城市的互动中显现出独特的变迁轨迹:清末时期作为妇女启智的媒介工具;民初时期探索商业性运营;五四时期读者层延伸至平民,办刊主体多元;十年相对稳定时期性别意识增强,形态多样发展繁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女性主导报政,疏离政治,关注实际生存。二、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领全国风气之先,表现出创办时间最早、办刊主体多元、率先商业性运营、众声喧哗旋生即灭等特点。三、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呈现出:与妇女解放运动同步,发展拐点由男性群体促成,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发展等规律。

胡小京[2](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杨嘉玲[3](2020)在《多模态视觉语法下Women of China(1979-2019)封面女性形象对外呈现的流变》文中认为新时代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参与全球治理改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需要向世界展现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女性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世界各地人民的情感共鸣,发挥展示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女性杂志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矩阵中的重要一环,其展示出来的中国女性形象,尤其是杂志封面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是世界各地人们了解中国女性乃至整个中国人和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克雷斯(Kress)和范·勒文(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以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从“女性身份特征”、“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四个维度出发,探究改革开放以来Women of China(《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女性形象视觉呈现流变。研究依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四个发展阶段将1979-2019年Women of China的发展划分为1979-1992、1993-2003、2004-2012和2013-2019年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发现,在总体的变化趋势上,Women of China封面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封面女性选择始终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并呈现出从青年转向中年的趋势,职业类型趋于多元化,民族特性逐渐淡化。从视觉语法理论三个分析维度来看,Women of China封面女性在“再现意义”指标上总体表现为故事情节薄弱,静态画面增多的趋势。在“互动意义”指标维度,四个时期封面女性人物在与读者的互动关系中总体表现由亲切内敛转向自信独立,画面真实性和情绪复杂性有趋弱倾向。在“构图意义”指标维度,封面总体设计在形式上趋于灵活丰富,图文符号之间的契合度增强。除此以外,Women of China封面女性形象类型以及视觉呈现还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背景分不开,与对外传播原则与思想、杂志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编辑部的编辑方针也有密切联系。此外,本文还从西方读者的视觉阅读经验分析了Women of China封面女性视觉呈现的不足,提出了调整人物类型,更全面、真实、多元地反映现实状况;增加叙事情节,提升视觉元素的故事性和艺术性;增强对读者的互动表现力,建构情感丰富的视觉人物;遵循受众思维,改善图文配合效果四点优化建议,以期提升杂志对外讲述中国女性故事的能力。

刘俊峰[4](2018)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台湾新史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台湾地区近三十年新史学发展变迁的考察,研究取径上尝试从全球化视野的角度切入,采用史学史的研究方法,对台湾新史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平台依托,内容展现如医疗史、新文化史、妇女史等议题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目标是期待收获一份对台湾新史学脉络的整体了解。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选题思路、学术史回顾以及研究预期和章节设置。第一章从史学与时代互动的角度,考察了台湾新史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并对台湾地区近三十年的时代思潮予以宏观地概括,最后梳理了新史学得以展开所依托的平台。第二章考察了作为新社会史的医疗史,指出医疗史是台湾新史学在起步阶段所拓展的史学研究新领地,随后对医疗史研究的开展情况、研究团队世代的形成、医疗史研究的成果及特点进行了梳理。第三章梳理了欧美新文化史的兴起历程、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随后以出版物与期刊论文为中心,考察了台湾史学界对新文化史的译介情况。第四章通过台湾地区明清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来分析台湾地区对新文化史的接收与史学实践。先后讨论了重要学者所树立的学术典范对明清史研究文化转向的影响,以及明清史文化转向的表现。第五章对于台湾史学中妇女史向性别史转向的历程予以讨论。内容涉及妇女史与性别史的异同比较,新史学风潮下的妇女史研究状况,以及这一时期妇女史研究的特点。结论部分首先对台湾新史学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次对台湾新史学滋生的问题、存在的发展瓶颈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思考。本文在全球化视野的导引下,通过对台湾新史学重要面向的梳理分析,为了解当代台湾地区史学发展的脉络提供了一份参考性文本。台湾地区史学史的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当代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面向。

井春野[5](2009)在《抗战时期《中国妇女》(延安1939-1941)期刊研究》文中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艰苦卓越的全民族解放战争,其中,广大中国妇女的参与不可或缺,她们在文化宣传、救济教育、医疗救护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通过参与抗战救亡,中国女性真正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业,通过寻求全民族解放来实现个人解放,这个伟大的变革与党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中,在抗战期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的进步妇女报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妇女》(延安)期刊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妇女》(延安)期刊是由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办,延安“中国妇女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妇女期刊,它结束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没有妇女期刊的历史,是抗日根据地内最大的妇女刊物。它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培养优秀的妇女干部,提高妇女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把广大妇女动员组织起来,服务于民族解放和革命斗争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论文紧紧围绕抗战时期的《中国妇女》期刊展开。第一部分是《中国妇女》期刊的概述,主要介绍《中国妇女》期刊的创办背景、办刊宗旨、印刷情况、办报人员等情况;第二部分是《中国妇女》的内容版面分析,主要对期刊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探讨以及对版面的设计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探讨《中国妇女》期刊的局限;第四部分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妇女》期刊与妇女运动的关系;第五部分是研究该期刊的办刊特点;第六部分研究《中国妇女》期刊的历史地位;第七部分探讨《中国妇女》期刊的现实意义,对当代传媒的启示。

宁英子[6](2017)在《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作用研究 ——以《中国妇女》(1949-1966)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无论在哪个时期,妇女总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建国初期国家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新建设的问题,如何尽快的将国家从战争的废墟中重整过来,成为了国家的当务之急。那么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都加入到国家的重新建设中去。而占人口一半的妇女自然也成为了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妇女这一特殊群体,不仅占人口数量一半,而且是尚未完全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人力资源。要使妇女能够完全安心努力的进行国家建设,就需要对她们的利益进行保护。为她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她们毫无顾虑的进行生产建设。在建国初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妇女的政策与方针,对妇女的利益进行了充分的保护,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对妇女进行生产建设的教育,因此在建国初期,无论是在国家的哪一个行业,总能看到妇女的身影,妇女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国家对妇女力量的重视和肯定,点燃了她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和热情,这也就造成了那一时期“妇女也可以撑起半边天”的社会环境。而《中国妇女》作为当时的唯一一本全国性的刊物,对于妇女典型以及各行各业妇女事迹的报道也就成为了展现那一时期妇女对于国家生产建设中的作用的重要介质。妇女做了什么,怎样做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也都可以在《中国妇女》的报道、评论中展现出来,同时这种报道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作用。

和二晴[7](2019)在《《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文中指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统区妇女界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宋美龄召开庐山妇女工作座谈会,改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为领导战时妇女工作的总机构,标志着国统区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统区妇女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下,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广大中国女性都积极投身于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自我解放的浪潮中,文章将通过《妇女新运》重温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发展轨迹。妇女刊物的出现,成为宣传妇女运动的前沿阵地,同时也为近代妇女运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妇女新运》作为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的会刊,1938年12月于重庆创刊,致力于提高各界妇女的思想觉悟,引导妇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通过探究其创刊与出版情况、分析其刊物栏目及主要内容,呈现全面抗战时期的妇女救亡活动:在动员妇女参战过程中,结合抗战局势,依托全国性妇女组织,加强妇女动员的宣传形式,借用妇女纪念日动员妇女,创作大量文艺作品、歌曲、戏剧等,传播抗日救国思想,激励国人抗战热情,鼓舞广大军民的抗战勇气及必胜的信心;在自我解放方面,国统区进步妇女力量先后组织妇女宪政运动、妇女职业运动,同时提倡妇女接受教育,并积极开展禁娼运动,从妇女参政、职业平等、女子教育及废除封建习俗等方面探讨妇女自我解放的途径,深入探析抗战时期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深层次关系。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基本实现了支援抗战、保家卫国的目标,并且在追求妇女解放过程中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虽然这一时期的自我解放让位于民族解放、个人权利服从于国家利益,但毕竟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迈出了重要一步,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妇女新运》作为战时重要的妇女期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史料价值。

张朋[8](2011)在《政治、性别与身份认同 ——民国初年精英女报人与女性报刊(1912-1918)》文中认为近代女性报刊与精英女报人群体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一页,值得深入探索。就民初女报人及女性报刊而言,学界已积累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研究者多关注精英女报人的办报活动及女报的宣传内容,而结合近代女权运动发展脉络探讨女性报刊的女权论述变化轨迹,女报人办报活动的直接动机,以及女报背后主持者性别差异导致的立场分歧,鲜有涉及。论文共分四章,以精英女报人身份认同为切入点,旨在这些方面作些探讨。第一章宏观勾勒民初政治、文化语境中的精英女报人办报概况。通过与晚清女报之比较,旨在呈现民初女子参政运动激发下,女报的女权论述从侧重“责任平等”向“权利平等”的转变。民初女报人群体对重塑女性社会身份颇有一致诉求,这种身份意识根植于近代中国的政治语境,并通过与传统的“他者”、西方的“他者”之参照得以确立。第二章、第三章以民初女子参政运动这一女权运动史上重要事件为核心,展现精英女报人的政治活动、办报活动及其言论取向所显现的前后不同面貌。女子参政运动期间,唐群英、张昭汉等精英女报人创办报刊,以激进态度评判时局,要求男女同享政治权利,显示了精英知识女性的性别觉醒程度以及重塑自我身份的尝试。女子参政运动失败,精英女报人在政治高压下被迫退出舆论场域。此后,男性主导的女性文艺期刊及商办女性刊物占据了女报界主流,这些刊物重新肯定传统女性家庭身份的价值,对女权运动以排斥的论调进行批驳。这种舆论氛围中,胡彬夏等早年激进的女报人,反思此前的激烈女权言论,致力于调和家庭与社会的矛盾。第四章在前文史料呈现基础上,对近代女性报刊与女报人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作理论分析。救亡图存政治语境下的近代女性报刊,其性别话语表述存在限度,精英女报人的身份认同亦只能在此历史限度内得以实现。民初精英女报人办报活动及言论取向,折射了觉醒的知识女性重建传统性别关系、探索新身份的艰难尝试。这种尝试不仅因政局的变动而受到压制,知识界的男性权势亦框定了她们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可能途径。时至今日,女性媒介依然是女性重建其主体身份的重要路径,但媒介背后性别与权力的纠葛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被厘清,仍值得反思。

王静雯[9](2019)在《性别意识对女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2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女性政治权利的平等化之路正式开启,男女平等政策的渗透、社会经济发展、女性教育水平提升以及配额制的出现带来女性参政比例上的回升,但以传统性别文化为根基的社会性别规范仍是女性政治领域活动的隐形限制,从女性自身的性别意识出发探究政治参与行为动因是对社会性别规范影响的印证,同时也是女性参政研究的又一新视角。本文采用文献共词分析绘制女性参政研究主题知识图谱,挖掘出女性参政研究的六大主题:女性参政整体性研究、女性参政实践、农村妇女参政、女性干部、女性参政制度与政策、女性参政运动。利用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女性性别意识与参政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女性性别意识与政治参与行为存在关联,并且对不同类型的政治参与行为存在不同影响:女性性别意识与其投票行为显着负相关;性别意识越现代的女性,政治团体参与、本地事务参与活动程度更高,性别意识越传统的女性则反之。二是,城乡女性性别意识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同样存在差异:性别意识强的城市女性比农村女性更倾向于参加本地事务讨论;城市女性性别意识与政治团体参与呈正相关,农村女性性别意识与政治团体之间的关系不显着;城乡女性性别意识与投票行为无显着性关系。

党为[10](2010)在《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文中认为199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界出现了被他们称为“新清史”的研究思潮,其主要目标在于重估清帝国长城内外,包括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以及社会的等广泛领域内的历史,至少具有三个鲜明的核心特征:一,质疑清廷及满族的“汉化说”,强调清朝的满洲特质,重视民族关系的研究,认为正是清廷的少数族背景,使得它能够超越传统的夷夏观,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长城内外的一体融合,从而为现代中国留下了最大的政治遗产——多民族聚居的广袤领土;二,进而质疑清的“汉本位”王朝说,反对清对外关系中的“朝贡体制”观点,强调清廷处理周边关系的多样性的同时,认为清帝国也与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帝国进行着毫不落后的竞争;三,在对内反“汉化”和对外反“汉本位”的立场下,对少数族和边陲地带的关注使得原来处于历史研究视野边缘的群体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如妇女、胥吏等。“新清史”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学术基础,即中国大陆的各种历史档案等原始材料与实地考察访问机会对美国学者的开放和强调中国内部因素的反西方中心论的“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最晚都可追溯到1980年代初。1980年代以来的清史研究,在不断扬弃旧研究方法和观点中,发掘着新的研究对象和资料及中国“内生”的历史动力,是“新清史”当然的准备阶段。同时由于柯文、黄宗智等学者已经对1980年代以前的美国清史研究状况作了杰出的总结。因此,文章对美国清史研究的论述从1980年代开始,并以其与“新清史”的联系为线索。美国新清史的研究,由于具有在“纵横”上将中国分为不同层面和区域,“内外”上将清朝放入世界背景中,“上下”上关注边陲地带和族群关系等特点,从而具有了既向综合也向细化无限扩张的趋势。因此,必须对论述对象有所取舍,这样文章将主要集中于专着和文集,只有前两者不能满足论述需要时才补充以必要的期刊论文。文章将1980年以来的每一次“新”突破或“新”推进作为一个专题,同时也是论文的一章展开。为论述清晰计,章内又基本以重要论着出版时间为序进行述评。如此,大体上分为:民众史、经济史、精英史、法律史、城市史、民族史、外交边疆史和妇女史等,共计八个专题(章)。其中后三章集中体现了新清史的三个核心特征,而属于相对传统的研究领域的前五章既是新清史的准备阶段,又在发展中与新清史交织在一起,成为新清史的一部分。第一章“民众之作为群体”,论述了清代民众群体事件史研究,包括华北农民的求生策略的生态根源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民间文化要素、清末新政时期的农村反抗、民众叛乱的宗教动力和东南沿海的海盗研究等,强调这一切都源于中国的内部动力机制,打破了原来的冲击-反应解释模式。这些都为新清史的兴起提供了学术氛围和一定的方法论准备。第二章“‘新经济史’中的清代”。在注重世界背景和制度分析的世界“新经济史”潮流中,学者们重估了西方入侵前的中国经济。黄宗智教授深具影响地挪用了“内卷化”概念将中国经济定性为“没有增长的发展”,而濮德培的湖南经济研究则证明清代国家不仅在经济上有所作为而且达臻传统国家的最大经济潜能。高家龙的企业史研究关注的是中国经济中的帝国主义因素,曾小萍的盐业研究考察的是中国传统要素,前者打破了原来在华帝国主义的同质性假定,后者则证明了传统因素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王国斌和彭慕兰将中国经济置入世界视野下,证明中国经济甚至领先同时代的西方,驳斥了中国要为自己在近代被西方侵略负责的观点。曾小萍和王国斌等在清代财政和粮仓制度的考察中,揭示了清代国家在财政和食物储备上的成就。这里,新经济史所体现的中外比较的世界视野恰恰也正是后来新清史的基本视角。第三章“‘新’官方史——18世纪清代国家与精英研究”,考察了美国学者对西方入侵前的中国国家的研究。与前两章一样,在新材料的刺激下,学者们重新评估了中国国家的政治和精英阶层。由于18世纪的中国既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盛世”政治-经济体,也可能埋下了此后中国衰落的种子,因此这一时段的中国历史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而同时,18世纪中国研究不仅是新清史的直接来源,也是新清史的重要特点之一。第四章“司法档案里的清代社会”,指出主要在黄宗智的倡导下,中国法律史研究从制度史的研究过渡到了法律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在大量存世的清代基层司法档案和中央存档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个活跃的“民法”社会,不仅打碎了关于中国传统法律只有刑法没有民法的论断,也借以复活了讼师、胥吏和妇女等原来历史研究中边缘人群的历史。虽然黄的研究不属于新清史范畴,但其追随者基于法律文件的社会史研究却已属于新清史关注边缘人群思潮的一部分了。第五章“新观点下的清代城市”。罗威廉的汉口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城市的经济活力和民间团体的活跃,也引发了关于“公共领域”等西方理论在中国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大讨论。关于承德的研究,作为新清史的典型案例,论证了承德在清代帝国建构中的独特作用,提出了新清史中关于清代皇帝的多重身份和帝国多元性的典型观点。梅尔清的清初扬州研究,则展示了清代城市的文化史维度。在这一章的论述中,美国学者实现了对清代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样本式还原。其中,罗威廉和梅尔清的研究分别体现了新清史的世界史视角和注重清前中期史的特点,而承德研究则直接就是新清史最具理论色彩的部分。从第六章开始,进入新清史应该毫无争议的部分。第六章“满洲及清代族群研究”,是新清史的第一个核心特征的集中体现。学者们强调正是满洲特质使清王朝在中华帝国序列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彻底融合了长城内外,为现代中国国家留下了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政治遗产。第七章“外交与边疆史:清帝国主义?”在全球史视野下,美国学者将清帝国置于同时代的国际帝国竞争环境中,研究了清帝国在外交事务和中亚地区等方面与西方帝国主义进行的竞争,认为清帝国与当时咄咄逼人的英帝国、俄帝国等一样都是谋求殖民和扩张的帝国形态,从而为当代中国国家留下了一个广袤的领土遗产。汪荣祖先生和部分美国学者对这种比附进行了严厉批判。我们必须警惕其这里及前面的族群研究中可能的政治影响。第八章“能动的清代女性”。在新清史的去中心倾向和少数族裔女性对西方女性研究中的白人女性立场不满的双重影响下,西方中国学者在对中国女性的历史研究中率先实现了关于传统社会架构下妇女权力新认识的突破。尽管有局限于上层的弊端和过度诠释的嫌疑,她们的研究依然揭示了中国清代妇女在清初的多姿生活、中期的社会中心地位和晚期的顽强人生态度,实现了对清代妇女群像的刻画,颠覆了关于传统中国妇女备受压迫的悲剧形象。“结语”部分,笔者主要对美国的新清史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批评反思,并在最后探讨了一下走出西方话语的可能,给出了一个谨慎乐观的结论。

二、中国妇女期刊述评(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妇女期刊述评(上)(论文提纲范文)

(1)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分期依据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末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898~1911)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诞生的背景
        一、上海独特的城市空间与出版环境
        二、西方文明性别标准在中国语境下转化
        三、妇女报刊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创办
    第二节 中国首份妇女报刊——《女学报》
        一、《女学报》创刊缘起:以女报启女智
        二、首开女子办报主持笔政风气
        三、仿《湘报》版式以白话“开女学风气”
        四、依靠捐助办报经营
        五、另一份《女学报》与陈撷芬
    第三节 从辅助女学的教科书转向女权的话语阵地
        一、男性主持的首份女刊——《女子世界》
        二、三期未满的《中国女报》
        三、陈志群为女刊“续命”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初年的上海妇女报刊(1912~1918)
    第一节 民国初年上海妇女报刊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新闻出版业规制政策频发妇女报刊面临转向
        二、稿酬制度确立民营报刊出版业加速发展
        三、上海女性读者市场形成
    第二节 中国首份商业性妇女报刊——《妇女时报》
        一、《妇女时报》的商业性实践
        二、“合于时情”的内容倾向与独立品格
        三、以图像表达立场积极对话读者
        四、由包天笑提携的男女作者群
        五、出版人丧子无心经营
    第三节 专业性和综合性商业性妇女报刊双轨并行
        一、专业性妇女报刊:同年创刊各展所长
        二、综合性妇女报刊:出版社恶性竞争妇女报刊同质化
    小结
第四章 五四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19~1927)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以1919 年作为起点聚焦“新女性”
        二、出版物激增妇女问题居舆论中心
    第二节 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
        一、从郑正秋的经历和家庭伦理观看五四初期性别观念
        二、五四“解放”声浪中创办的《解放画报》与其视觉化形态革新
        三、从文本内容看女性生存观念与现实的冲突与矛盾
        四、基于同业、同好建立的文图作者群
        五、难以实现的行销策略
    第三节 上海妇女报刊多样化的发展形态
        一、商业性妇女报刊的意识革新
        二、非商业性妇女报刊的复兴
        三、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份妇女报刊——《妇女声》
    小结
第五章 十年相对稳定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28~1937)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繁盛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城市化与女性群体的分化
        二、出版物繁盛妇女报刊立场分化
    第二节 都市摩登商业性画报纷呈迭起
        一、中国首份妇女时尚画报——《玲珑》
        二、我国女子杂志最高权威——《妇人画报》
    第三节 女性主编的非商业性妇女报刊
        一、“纯女性”报刊——《女子月刊》
        二、知名党派刊物——《妇女生活》
        三、脱离教会独立经营——《女声》(1932 版)
    小结
第六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37~1949)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
        一、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妇女报刊的概况
        二、孤岛时期妇女界的指路明灯——《上海妇女》
        三、身份暧昧、地位尴尬的妇女报刊——《女声》(1942 版)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
        一、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妇女报刊的概况
        二、上海历时最长、发行量最大的妇女报刊——《女铎》
        三、唯一发行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性妇女报刊——《家》
    小结
结论
    一、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变迁轨迹
        (一)清末时期:妇女报刊作为妇女启智的媒介工具
        (二)民初时期:妇女报刊探索商业性运营
        (三)五四时期:读者层延伸至平民女性办刊主体多元
        (四)十年相对稳定时期:性别意识强烈形态多样发展繁荣
        (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报刊:女性主导报政 疏离政治 关注实际生存
    二、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特点
        (一)创办时间最早办刊主体多元
        (二)率先实践商业性运营
        (三)报刊形态革新最快
        (四)众声喧哗旋生即灭
    三、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规律
        (一)妇女报刊的发展与妇女解放运动同步
        (二)妇女报刊的发展拐点多由男性群体参与并促成
        (三)妇女报刊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一览表(1898~1949)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三) 《女铎》杂志研究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四、概念的界定
        (一) 《女铎》
        (二) 女性角色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一) 研究理论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铎》杂志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一) 依托宗教平台
        (二) 借助上海地势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一) 主编
        (二) 撰写人员
        (三) 读者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一) 编辑要旨
        (二) 栏目内容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一) 布道征文
        (二) 编读互动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婆媳关系
        (四) 主仆关系
        (五) 新式社交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多模态视觉语法下Women of China(1979-2019)封面女性形象对外呈现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杂志封面女性形象研究
        1.2.2 Women of China研究现状
        1.2.3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问题
        1.3.2 阶段划分
    1.4 创新点
        1.4.1 研究对象典型、新颖
        1.4.2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契合度高
        1.4.3 研究结果的应用范围较新
第2章 理论指标界定与研究设计
    2.1 多模态话语视觉语法理论指标界定
        2.1.1 “再现意义”指标概述与界定
        2.1.2 “互动意义”指标概述与界定
        2.1.3 “构图意义”指标概述与界定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
        2.2.2 研究对象
    2.3 编码与编码信度检验
第3章 Women of China封面女性形象流变
    3.1 年龄特征的变化:以中青年为主,呈现出由青年转向中年的趋势
    3.2 女性职业的变迁:职业类型趋向多元化
    3.3 民族特征的变化:民族特性逐渐淡化
第4章 Women of China封面女性形象“再现意义”解读
    4.1 “叙事再现”流变分析
    4.2 “概念再现”流变分析
        4.2.1 单图
        4.2.2 组图
    4.3 “再现意义”总体分析:故事情节趋弱,静态效果增强
第5章 Women of China封面女性形象“互动意义”解读
    5.1 “接触”流变分析
    5.2 “距离”流变分析
    5.3 “情态”流变分析
    5.4 “态度”流变分析
    5.5 “互动意义”总体分析:由内敛、亲近、真实转向自信、疏离、失真
第6章 Women of China封面女性形象“构图意义”解读
    6.1 “信息值”流变分析
        6.1.1 单图
        6.1.2 组图
    6.2 “显着性”流变分析
        6.2.1 单图
        6.2.2 组图
    6.3 “取景”流变分析
        6.3.1 单图
        6.3.2 组图
    6.4 “构图意义”总体分析:布局趋于灵活丰富,图文符号默契增强
第7章 Women of China封面女性形象流变原因分析
    7.1 宏观层面
        7.1.1 政治生活和社会的变迁
        7.1.2 经济领域的发展
        7.1.3 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7.1.4 科学技术的进步
    7.2 中观层面
        7.2.1 对外传播方针及思想原则
        7.2.2 杂志产业的发展
    7.3 微观层面
第8章 Women of China封面中国女性形象传播的优化路径
    8.1 调整人物类型,更全面、真实、多元地反映女性现实状况
    8.2 增加叙事情节,提升视觉元素的故事性和艺术性
    8.3 增强对读者的互动表现力,建构情感丰富的视觉人物
    8.4 遵循受众思维,改善图文配合效果
第9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全球化视野下的台湾新史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预期与章节设置
第一章 史学与时代:新史学思潮的展开
    第一节 新时代与新思潮
    第二节 全球化、全球史观与史学
    第三节 新史学的平台:从《食货》月刊到《新史学》
第二章 新社会史理念观照下的医疗史研究
    第一节 新社会史的提出
    第二节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台湾医疗史研究的展开
    第三节 集众研究:医疗史研究团体的形成
    第四节 新脚成军:台湾医疗史研究的成就
    第五节 台湾医疗史研究的走向与瓶颈
第三章 新文化史的兴起及其传播
    第一节 新文化史理念的兴起
    第二节 台湾史学界对新文化史的译介
第四章 新文化史的实践——以台湾明清史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例
    第一节 学术人物与典范转移
    第二节 日常生活史与物质文化
    第三节 从社会思想史到社会文化史
第五章 从妇女史到性别史
    第一节 从妇女史到性别史的转向
    第二节 新史学视野下的妇女史研究
    第三节 台湾地区妇女史研究的趋势
结论:台湾新史学的整体观与再思考
    第一节 新在何处:台湾新史学整体观
    第二节 回到中国——台湾新史学的再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抗战时期《中国妇女》(延安1939-1941)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意识与基本史料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六、贯穿本文的重要概念
一、抗战时期《中国妇女》期刊的概述
二、抗战时期《中国妇女》期刊的内容版面分析
    (一) 抗战时期《中国妇女》期刊的主要内容
    (二) 抗战时期《中国妇女》期刊的版面编辑
三、《中国妇女》期刊的局限
四、《中国妇女》期刊与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关系
    (一) 《中国妇女》期刊与妇女抗战运动的关系
    (二) 《中国妇女》期刊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关系
五、《中国妇女》期刊的办刊特点
    (一) 始终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二) 始终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三) 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
六、《中国妇女》期刊的历史地位
七、《中国妇女》期刊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作用研究 ——以《中国妇女》(1949-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国家与妇女
    一、国家对妇女的塑造
        (一)保障妇女的权益
        (二)肯定妇女的地位
    二、妇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一)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
        (二)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中国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妇女的导向
    一、《中国妇女》的办刊宗旨
        (一)《中国妇女》的创办
        (二)《中国妇女》的读者群体
    二、《中国妇女》对妇女的导向作用
        (一)媒介与读者
        (二)舆论与导向
    三、《中国妇女》的政治导向
        (一)国家政策中的妇女
        (二)树立先进的妇女榜样
第三章 妇女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一、妇女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一)打击反革命
        (二)反对贪污腐败
        (三)反对战争
    二、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
        (一)参与工业建设
        (二)进行农业生产
        (三)投身服务行业
第四章 家庭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一)改善妇女的家庭地位
        (二)肯定家务劳动的价值
    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
        (一)变革生育观念
        (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第五章 妇女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一、妇女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建设
        (二)推动了妇女解放
    二、妇女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局限性
        (一)限制了妇女的多样发展
        (二)影响了妇女自身的健康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妇女新运》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妇女新运》的创刊与出版
    一、“新运妇指会”与《妇女新运》的创刊
        (一)“新运妇指会”的改组
        (二)《妇女新运》的创刊
    二、《妇女新运》的出版与发行
        (一)出版概况
        (二)刊物栏目
        (三)作者群体
第二章 《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动员
    一、战时妇女的动员
        (一)动员理念的形成
        (二)动员组织的建立
        (三)战时国民政府的妇女动员
    二、《妇女新运》视域下妇女抗日救亡的动员
        (一)指导妇女的生产生活
        (二)报道国内外妇女的参战
        (三)加强各种妇女节日的纪念宣传
        (四)刊载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
    三、《妇女新运》中妇女动员经验总结
        (一)融合抗战的时代局势
        (二)依托全国性的妇女组织
第三章 从《妇女新运》看抗战时期的妇女解放
    一、各界妇女运动的新高涨
        (一)上层女性的宣传与组织
        (二)中层女性积极参与民主宪政
        (三)广大劳动妇女的主力军作用
    二、《妇女新运》视角下的战时妇女解放运动
        (一)争取妇女政治参政权
        (二)寻求妇女职业平等权
        (三)把握学习与受教育的机会
        (四)反对公娼与救济私娼
    三、从《妇女新运》看战时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一)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统一性
        (二)妇女解放运动的复杂性
第四章 对《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评价
    一、《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积极进步性
        (一)促使广大妇女自我意识普遍觉醒
        (二)成为前线与后方战时讯息传递的桥梁
        (三)积极探索妇女解放运动的途径
        (四)关注国际妇女思想解放的动态
    二、《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时代局限性
        (一)受政治因素影响显着
        (二)思想内容与对象影响方面的局限
        (三)妇女解放中义务大于权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妇女新运》目录
致谢

(8)政治、性别与身份认同 ——民国初年精英女报人与女性报刊(1912-19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清末民初政治语境变迁中的精英女报人与女性报刊
    第一节 民国初年女性报刊概况
    第二节 他者的想象与民初精英女报人主体身份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重塑社会身份的尝试:民初女子参政运动中的精英女报人与报刊
    第一节 女界舆论精英政治表述与女子参政运动兴起
    第二节 参政运动中精英知识女性的办报活动
    第三节 商办女性刊物《妇女时报》对女子参政权利的探讨
第三章 家庭与社会之间徘徊:复归传统的女报人与女性报刊
    第一节 女子参政权案失败及女界精英办报热潮消退
    第二节 “复古”逆流中的女报人及女性报刊
    第三节 家庭与社会双重身份的调和:以胡彬夏及《妇女杂志》为中心
第四章 近代精英女报人与女性报刊的历史定位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政治语境与近代女性报刊
    第二节 性别冲突与精英女报人的身份认同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目录

(9)性别意识对女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2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研究
    2.1 国外女性参政研究
    2.2 国内女性参政研究
    2.3 国内外女性参政研究的比较分析
    2.4 国内女性参政研究的共词分析
    2.5 文献述评
        2.5.1 女性政治参与理论
        2.5.2 女性政治参与影响变量
        2.5.3 女性性别意识与政治参与
3. 概念界定及假设
    3.1 性别意识
    3.2 政治参与行为
    3.3 政治参与意识
    3.4 研究假设
4. 数据及变量操作化
    4.1 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中介变量
5. 计量模型
6. 描述性分析
    6.1 整体描述性分析
    6.2 城乡描述性分析
7. 回归分析
    7.1 整体回归分析
    7.2 城乡分组回归分析
    7.3 中介效应分析
8. 结论与建议
9. 未来研究可拓展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论文的论述对象及学术史回顾
论述内容的取舍原则
以清史研究为叙述线索的美国中国学分期
    (一) "·新闻报道":美国传教士的人类学式在场
    (二) "冲击-反应":美国中国学的创立与成熟
    (三) "中国中心":批判、提升与过渡
    (四) "乱花渐欲迷人眼":1975年以来的清史研究
    
(1) 以中国为中心的清史研究
    
(2) 拒绝中心:"新"清史
文章的篇目结构与论述逻辑 第一章 民众之作为群体
华北:求生策略的生态根源
义和团:民间文化的作用
新政下的乡村:反现代性?
千禧年暴动:异端信仰的力量
海盗:内因抑或外因? 第二章 "新经济史"中的清代
内卷化:国家的有限性
湖南:清代中国国家的经济极限
商业史:帝国主义的不同面孔
盐业:中国传统商业的活力
世界背景下的清代经济:大分流?
传统国家的经管能力:清代的财政和粮仓 第三章 "新"官方史-18世纪清代国家与精英研究
军机处、流放、武风:18世纪中国的政治
新文化史:18世纪的精英、地方与国家 第四章 法律-社会史:司法档案里的清代
旧法律研究的特征
黄宗智:清代的"民法"
讼师:传统法律的实践与道义
胥吏:清代基层政府的法律运作
清代法律对两性关系的规范
书写与法律:传统法律研究中的新文化史动向 第五章 新观点下的清代城市
汉口:"公共领域"的适用性
承德:真正的帝国之都
扬州:空间·符号·文化 第六章 满洲及清代族群研究
族群研究的兴起与清史研究的族际转向
满族的最终形成:清末
满族的建构: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乾隆
宫廷:多种族起源的证据
上层:王朝中期维护满洲特质的努力
下层:革命之殇
其他族群研究及这种研究的潜在颠覆性 第七章 外交与边疆史:清帝国主义?
外交:与英国和列强的纠结
中亚:平定准噶尔
新疆:帝国的创建 第八章 能动的清代女性
新清史兴起与妇女研究的兴盛
家门内外:明末清初妇女的多姿生活
闺阁世界: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盛清妇女
颠沛流离:清末的坚强女性
下层及少数族妇女研究
过度诠释嫌疑:以曼素恩对汉女缠足的解释为例 结语:总结、批评与展望
新清史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对文中1980年代以来清代史新观点新方法的总结
几点批评与反思
展望:走出西方话语的可能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妇女期刊述评(上)(论文参考文献)

  • [1]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D]. 赵蓓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3]多模态视觉语法下Women of China(1979-2019)封面女性形象对外呈现的流变[D]. 杨嘉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4]全球化视野下的台湾新史学[D]. 刘俊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5]抗战时期《中国妇女》(延安1939-1941)期刊研究[D]. 井春野. 兰州大学, 2009(01)
  • [6]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作用研究 ——以《中国妇女》(1949-1966)为例[D]. 宁英子.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7]《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D]. 和二晴. 河南大学, 2019(01)
  • [8]政治、性别与身份认同 ——民国初年精英女报人与女性报刊(1912-1918)[D]. 张朋. 安徽大学, 2011(05)
  • [9]性别意识对女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2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D]. 王静雯. 厦门大学, 2019(08)
  • [10]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D]. 党为.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中国女性期刊评论(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