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鼎焦水墨山水画赏析

张鼎焦水墨山水画赏析

一、张仃焦墨山水画赏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莹莹[1](2014)在《张仃焦墨山水画研究》文中提出焦墨山水作为一个新的绘画门类,最早可以追溯至清代的程邃,但从完整的意义上讲,程邃还不是一个纯粹的焦墨山水画家,因为他用的是渴笔淡墨。近代的黄宾虹画了很多焦墨山水的册页,大多是写意,非常精彩。而真正把焦墨山水画推向顶峰的是张仃。焦墨本是一种传统的绘画方法,古人常用焦墨来表现物象的轮廓,或用焦墨来醒目,而张仃纯用焦墨来进行山水画写生。使它成为一种独特的山水画形式,让人为之震撼。张仃先生从70年代开始焦墨写生,经过近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成为焦墨山水画的突出代表。张仃无数次的深入太行山,他的焦墨山水画,主要刻画的是北方的太行山,用笔苍劲,形成了雄健的绘画风格。张仃先生的焦墨山水画造型实、重笔墨、气感强。自明清以来,中国画便少了北派山水的雄强与坚硬。而变得温和、平缓。张仃先生来自北方,更深爱着北方的土地,并且通过对北方大山的大量实地写生,重新崛起了风骨雄健坚硬的北派山水,唤起了雄强艺术传统的回归。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张仃把自己的家园意识、人文情怀、和个人的英雄主义气质融入了他的山水画中。张仃的焦墨山水画在两个方面有所创新,创造了独具个人风格的焦墨山水画。首先是写生,张仃的焦墨山水画是以写生作为桥梁的,张仃把写生的东西与传统的山水画相结合。因为到了明清以后,中国画由于脱离了生活而变得更加抽象化、精神化。没有与大自然的接触,生活的气息越来越淡,没有生气,没有灵性。然而张仃一反常态,通过写生来改造中国画,并且在这方面做的得更加扎实和彻底。张仃写生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通过写生把焦墨纯化、发展到一个极致,这样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这道题要下更大的功夫。北宋以前,线条是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张仃又回到了这条道路上来。张仃焦墨山水画的雄健和风骨,是与他所运用的焦墨和线条分不开的。其次是张仃对自然的态度不是传统的,而是把传统与西方的一些绘画技法向结合,例如他的山水画皴法不师某家某派,而是以自然物象为参考对象来施以皴擦。再例如他把西画的透视方法运用到写生中,从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焦墨山水画。本文主要分四个章节来研究张仃的焦墨山水画:第一、对张仃焦墨山水画的形成因素进行剖析,从而得出形成其焦墨山水画的因素主要有社会政治原因、个人阅历,更重要的是师造化。第二、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展开张仃焦墨山水画的笔法特征演变历程的研究,从勾勒皴擦几方面对张仃各个时期的焦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第三、对张仃焦墨山水画所体现的意境进行剖析,从具体作品分析得出:张仃的焦墨山水画中蕴涵深刻的人文意境以及玄素纯净的审美意境。第四、主要分析张仃焦墨山水画给后人的启示。通过以上几部分的研究,对张仃的焦墨山水画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张仃对焦墨山水的探索与成就,是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与贡献,使山水画的笔墨形式更加丰富。焦墨山水虽然不是始于张仃,但张仃对焦墨山水的探索力度之深却是前无古人的,他的焦墨山水更是以大幅壁画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张仃的焦墨山水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大奇观。是值得我们用心研究并学习的领域。

邵璐[2](2019)在《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焦墨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焦墨法是中国画墨法的一种,后来黄宾虹将其归类为“七墨”之一,焦墨居于“七墨”之首,足见宾老对其之看重。事实上,焦墨元素的使用极其古老,并在山水画长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抑或勾勒,抑或点苔,使画面有骨力、有精神,直到明末程邃一改前人画法,纯粹以渴笔焦墨作画,极具开拓性和创造力,至此焦墨山水画有了它的开端与雏形。后又有黄宾虹、张仃等大师将焦墨和焦墨山水画发展壮大,当代也有不少实践焦墨山水画的画家。焦墨元素的大量甚至是纯粹使用使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时代特色,当然也具有诸多局限性。本文梳理了焦墨的产生和发展,从笔墨的角度分析焦墨山水画和其表现力与艺术特色,同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和发展空间。

邵长蕾[3](2018)在《程邃焦墨山水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焦墨技法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一种技法,古已有之。对它的运用虽历史悠久,但在画面中却通常止步于“提纲挈领”。到了五代,荆浩“六要”逐渐提升了“墨”的地位,使“墨”成为了中国画的独特审美要求后,焦墨的用途又开始继续向前演变和发展,此时的焦墨虽然在画面中有许多的运用,但却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技法,并没有形成风格。直到明末清初程邃的出现才第一次将焦墨技法进行风格化,焦墨技法才得以以独立的人格精神屹立于中国山水画坛,成为山水画的一种新的形式——焦墨山水画,程邃也因此成为焦墨山水发展史上的第一位拓荒者。就程邃而言,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众多,他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焦墨技法并将其风格化呢?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其自身来讲,其遗民画家身份的特质、出色的金石篆刻功力和师承关系是程邃焦墨山水画形式和风格形成基础和重要内因;从时代背景上来说,新安画派其他画家的枯笔焦墨作品对程邃焦墨山水画法的形成也是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的;从美学渊源来谈,这其中包含了历史悠久、渊源颇深的尚“黑”美学文化,起源于老子的“淡”的美学思想的融入,以及明末全民性的尚“奇”审美风尚的助燃,这些深刻的美学渊源不但是程邃焦墨山水画形成的潜在动因,更揭示了焦墨山水画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这其中的每一方面可能都不是程邃焦墨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但却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与所呈现的面貌,是历史、环境和个人的综合结果。程邃的焦墨山水画不但继承了水墨山水画的优秀特质,还充分发挥了焦墨技法笔墨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焦墨山水画独特的视觉特征和丰富的表现力。他的焦墨山水画借法篆刻,并以此冲破了传统的枷锁,不为传统所囿,自成一派,碑石古韵。他的画更在其故乡温润氤氲的气候条件滋润下,打破了无水难以生滋润的刻板印象,有“干裂秋风,润含春泽”的公评。画中营造出来的荒寒之境更是极其引人入胜,不但是程邃遗民情节的表露,更暗含着他对“道”的无限向往,可谓是独具特色,自成一家。程邃之后,焦墨山水画在画坛沉寂两百多年后,终在黄宾虹、张仃等一批现当代画家们地不断努力下,日久弥新,虽久经历史的磨砺,却仍散发出新的活力,给予当代的艺术家们以无限的感叹和启迪。

刘树宗[4](2012)在《论山水画焦墨技法的产生和发展》文中认为为什么中国画从色彩斑斓的工笔画发展到后来,摒弃了色彩,使很少上色的水墨画占据了主流位置,继而又出现了焦墨山水画,更是单纯的黑白,把水墨画中的黑白夸张到了极致,好像又回归了原始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习惯,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尚黑”的美学文化。老子道德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教中的太极,便是分阴阳两仪,黑白交替运行;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这也就是玄与素:玄者为黑,素者为白。从古到今汉民族对黑色一直充满敬畏,这种敬畏包含着对黑色在大千世界中的幽深,寂静和稳重,也包含着永恒的思索和向往,黑色一直被人们称之为正色,色中之王,黑与白可以使两个极端的色相相互协调。中华民族崇尚黑色有着悠久的历史,黑色凝结并渗透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色彩美学的精髓。所以,在黑色在中国色彩乃至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单纯的黑色,又会给人一种神秘深邃的感觉,而焦墨画的出现和发展,正是画家们在一种原始古朴的精神体系中去寻找一些永恒的东西。焦墨技法来源已久,在水墨画出现以前,很多绘画都是以单一的浓墨或者焦墨勾勒。字王维创立水墨山水画以来,墨法便一步步走向完善。特别是到了五代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已经高度成熟,出现了一个山水画的高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山水画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画作中,能看到各种技法包括墨法运用的已经非常成熟。查阅文献,最早提出焦墨这一技法的是北宋郭熙和郭思着的《林泉高致》:“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有时而取青黛杂墨水而用之。”以后也有很多文献提到,焦墨的运用只是提到点醒的作用,很少运用单纯的焦墨去刻画物象的,而清代的程邃把这一传统打破了,在他的作品中,他把焦墨作为主要的笔墨语言来经营画面,加上他有着对用笔的高超技巧,使得画面古朴洗练、苍中含润。黄宾虹评价他:“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唯垢道人得之”,而后黄老又把焦墨列为“七墨”之一,还创作了大量的焦墨技法的作品。将焦墨技法作为一种风格来探索的是近代绘画大师张仃先生。他将焦墨厚重,纯粹,概括力强,冲击力强的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创作了一大批气势磅礴、经典的山水画,如《巨木赞》、《昆仑颂》等。张仃的这种艺术追求,也表现了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中华民族蓬勃的发展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也使得张仃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张仃这种对焦墨技法单一的运用,也有很多人持不同意见。有人说他把山水画简单化了,少了中国画的意境;也有人说,山水画讲的是水墨晕章,没有了水,画的画跟素描有什么两样。而我觉得,一种新形势的探索肯定是从无到有,再到成熟,而后成为一种风格。在这期间,议论肯定很多,但都是善意的,而画家要做的是,听取这些意见,结合自己的研究,进一步去探索。张仃先生做到了这一点,他没有被杂音所左右,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他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精神是我们要去学习的。

杨华[5](2020)在《20世纪80、90年代太行主题山水画风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对于“中国画改造”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各地的画家开始深入生活,寻找创作的题材和灵感。太行主题山水画作为中国地域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不断发展起来。继五代荆浩在洪谷创作太行山水画之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大众文艺政策的积极倡导还有中国画发展的变化,使得以太行为主题的山水画在沉寂了许久之后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焕发新的生机。论文主要围绕20世纪80、90年代太行主题山水画的创作风格进行研究。这一时期比较特殊,前期经历了中国画的改造、改革开放,中间历经“85新思潮”,90年代对于传统绘画的反思等一些列的事件,对太行主题山水画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整理太行主题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着重研究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太行主题山水画的风格特征及其风格的传承和发展情况。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从太行山特殊的自然地域因素、时代发展因素以及画家自身的主体因素来论述推动八、九十年代太行主题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原因;第二章是重点,主要是从画家共性风格的精神指向性上来说明总体的风格特征,再从画家的山水画中所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来进行分类研究太行主题山水画风格的表现类型,此外还有太行山水画家们在风格形成过程中所建立的学院教学体系、其他地区画家的太行山水画创作实践,都推动了太行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最后是总结这一时期太行山水画的价值与思考。

袁红[6](2011)在《论张仃山水画写生》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源远流长,而山水画的写生也是由来已久,它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精髓,是每一位热爱大自然的山水画家的必修课。山水画写生不仅为画家提供创作的素材,而且是画家身临其境,深入生活,体会感悟大自然的重要途径,是画家自我生命与自然山川的合二为一。在山水画发展的脉络中,其写生精神被一代一代的山水大师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去继承和发展。20世纪,受西方文化冲击,美术界引发了声势浩大的艺术革命运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张仃、李可染和罗铭三人响应毛主席深入生活的号召,决心要为中国山水画的改革寻求生路,于1954年南下江南,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写生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开拓了山水画的一代新风,对当今山水画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张仃还借鉴了西方写实绘画,对景写生,主张亲近自然,深入生活,他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改变了明清以来中国山水画陈陈相因的柔靡之风,使中国山水画充满了活力,这从他的不同时期的写生作品中都可以看出,特别突出的当属他七十年代后期的焦墨山水写生,重视用笔弱化用墨,追求艺术的单纯。本文试从写生的定义、方式和历史;张仃的概况;张仃对“师造化”的传承与创新;张仃山水画写生的特点以及他对山水画的影响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意在研究张仃山水画写生的特点以及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意义和作用。第一部分:概述张仃。简要介绍张仃的艺术历程,任何一个画家艺术上的成就都与其成长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仃也不例外。第二部分:“写生”的涵义、方式及历史。这部分主要是探求中国山水画写生的历史和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方式,从而写生寻找一种理论依托。第三部分:张仃对“师造化”的传承和创新。这部分主要阐释张仃的写生语言以及焦墨的表现手法与他对传统山水画写生的继承是分不开的。此外还论述了张仃对“师造化”的创新——采用对景写生,强化用笔而弱化用墨,把焦墨作为独立的绘画语言。第四部分:分析张仃山水画写生的特点。主要从他的对景写生,用笔用墨,追求艺术的单纯性这三个方面去研究。第五部分:张仃山水画写生对现代山水画的影响。阐述了张仃的山水画写生对现代山水画的贡献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当今画坛现状的思考。

李贞艳[7](2012)在《焦墨山水画表现技法研究》文中指出焦墨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表现力,符合当今绘画艺术“时代创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画家关注和实践焦墨山水画。尽管焦墨山水画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历史,但真正以焦墨为主要绘画手段的画家却屈指可数,回看历史,历代进行焦墨山水画创作的大家也是寥寥无几。在国内外的中国画相关研究中,对焦墨山水画技法的研究几乎属于空白,故当下系统地梳理和总结焦墨山水画有其时代价值和意义。基于以上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分析比较法、图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个人实践和体会,主要阐述以下内容:一、从焦墨山水画的初始呈现,五代、宋元时期山水画中的焦墨因素,明、清及近现代焦墨山水画的确立及探索三个方面对焦墨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二、将当下焦墨山水画与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进行一定的对比,探讨焦墨山水画笔墨表现的技术起点,诸如:中锋与侧锋、润笔与渴笔、线性与点黩、勾勒与皴擦、线群与块面、运行与顿挫、迟与疾、密与疏、聚与散以及杂锋的渗透与穿插等等。从勾、皴、擦、点、染、画面层次与虚实处理以及画面构成关系的营造等方面对焦墨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进行进一步详细的阐述。三、通过介绍焦墨山水画与地域表现的关系,焦墨山水画语言探索及其技术途径,结合自己的创作感受和实践体会提出自己创作中的困惑,陈述自己创作中的发现,尝试着对焦墨山水画的技法表现进行新的探索。

林涛[8](2015)在《焦墨山水的技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山水画漫长的发展史中,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艺术家以及大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传统水墨山水画家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山水画的发展,焦墨山水画在其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焦墨山水画充分发挥了焦墨在山水画中的运用。焦墨的运用自古已有,焦墨山水画的技法研究也可谓是源远流长。但焦墨山水画作为山水画中的分支进行发展应从清代的画家程邃开始,清代以后也出现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他们开始了大量的焦墨山水画创作研究。一直以来焦墨山水画就广受艺术家青睐,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与发展,并形成气候,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山水艺术这片沃土上,对焦墨山水画的发展学界产生诸多争议,这使得人们对焦墨山水画的认识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焦墨山水画是应该死守其传统绘画的底线还是要改变一下面貌,焦墨山水的发展有什么价值与意义,还有焦墨山水画对整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何价值与意义等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纵观中国焦墨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焦墨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及其技法的研究必须守住传统的底线。当然中国的画家也是这么做的,如当代画家张仃,崔振宽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焦墨山水画独立的艺术面貌,让焦墨山水画发展走上一条健康、正规的道路。在焦墨山水画的创作中,成功的作品屡见不鲜,但是,也有很多作品显得空洞、苍白,让画面的意境尽失。和传统水墨山水画意境的表达不同,焦墨山水画因受到本身焦墨的条件限制,其在画面意境的表达方面就更加艰难了。在焦墨山水画中由于焦墨的材料特性所致,画面秩序难以控制,所以在焦墨山水画创作中技法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焦墨山水画有悠久的历史,受到很多艺术家和欣赏者喜爱,对于我们来说需要把它传承发扬下去,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焦墨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即使前面困难重重我们也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焦墨山水画技法的研究。焦墨山水画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进步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进步。所以作为艺术家,我们更有责任去研究和发展它,不断完美善焦墨山水画,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焦墨山水画,让更多的人喜爱焦墨山水画,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贡献。本篇文章通过介绍焦墨山水画的定义及焦墨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对焦墨山水画的技法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焦墨山水画意境的表达方式以及相关焦墨山水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探索分析,阐述了发展焦墨山水画的重要性,并且需要艺术家们去认真探索。最后结合自己对焦墨山水画创作的感受与体会,探讨焦墨山水画技法的表达。总之,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焦墨山水画的技法,来提高焦墨山水画创作水平,发展焦墨山水画,使中国山水画更加丰富多彩。

陈池瑜[9](2015)在《写生对现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意义》文中提出中国山水画有悠久的历史,写生是中国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优良传统。进入20世纪后,山水画革新成为新的实践课题。新中国成立后,山水画创作进入新的时期,写生成为山水画创新的重要手段。张仃、李可染、傅抱石坚持写生,创造出一批崭新的富有民族特点与时代气息及独特笔墨形式和风格的山水佳作,他们为祖国河山立传,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进程。

梁艳[10](2019)在《张仃焦墨山水画的审美意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墨山水绘画门类,作品大多以写意为主。张仃的焦墨山水画形式独特,重笔墨、造型实、质感强等特征突显,富有玄素纯净、人文属性的审美意境,为现代焦墨山水画创作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富有中国山水画创新性发展的贡献与成就,值得深入研究。

二、张仃焦墨山水画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仃焦墨山水画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张仃焦墨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焦墨山水画概述
    1.1 焦墨画的定义
    1.2 焦墨山水源流
    1.3 张仃与焦墨山水画
第二章 张仃焦墨山水画的风格特征
    2.1 张仃焦墨山水画的笔法特征
        2.1.1 简约严谨的早期笔法
        2.1.2 雄健繁密的中期笔法
        2.1.3 老辣自如的晚期笔法
    2.2 张仃焦墨山水画的意境风格特征
        2.2.1 营造浓厚的人文内涵
        2.2.2 玄素纯净的审美情趣
        2.2.3 黑白分明的画面效果
    2.3 “方不呆,长不散”的构图
第三章 张仃焦墨山水画的形成因素
    3.1 师承关系
    3.2 历史背景
    3.3 多种艺术领域的涉足
    3.4 坚持不懈的写生道路
第四章 张仃焦墨山水画给我们的启示
    4.1 中国画传统的生命力远未穷尽
    4.2 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焦墨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焦墨元素的源流和发展
    1.1 焦墨元素的初始呈现与历代的使用手段
    1.2 焦墨山水画在近当代的发展
第二章 焦墨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分析
    2.1 焦墨山水画的笔墨分析
    2.2 焦墨山水画的虚实处理和空间表达
第三章 焦墨山水画的局限性与发展前景
    3.1 焦墨山水画的局限性
    3.2 焦墨山水画的独特表现力与创造力
第四章 焦墨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自我实践心得
    4.1 焦墨元素的精神指向
        4.1.1 尚黑与情怀
        4.1.2 焦墨元素与地域表现的关系
    4.2 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与困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作品展示
毕业创作展示

(3)程邃焦墨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焦墨技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焦墨技法的出现
    第二节 焦墨技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第三节 焦墨技法风格化的初创者——程邃
第二章 程邃焦墨山水风格探源
    第一节 绘画风格形成的个人原因
        一、师承关系
        二、纸上山河金石声
        三、遗民画家风格的影响
    第二节 时代背景对程邃绘画风格的影响
    第三节 绘画风格形成的美学渊源
        一、尚“黑”的美学文化
        二、“淡”的美学思想的融入
        三、明末尚“奇”的审美风尚
第三章 焦墨技法在程邃焦墨山水画中的表现
    第一节 焦墨技法的笔墨特点
        一、焦墨技法的墨法特点
        二、焦墨技法的笔法特点
    第二节 焦墨技法在程邃焦墨山水画中的审美表现
        一、干裂秋风,润含春泽
        二、荒寂古拙,苍茫萧森
        三、碑石古韵,似断还连
第四章 近代画家对程邃焦墨山水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黄宾虹的发展
    第二节 张仃的振兴
    第三节 焦墨技法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论山水画焦墨技法的产生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你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问题
第2章 焦墨技法的提出及应用
    2.1 焦墨技法的出现
    2.2 焦墨技法在画面中的应用
    2.3 对焦墨山水画的把握与实践
        2.3.1 焦墨画的用笔
        2.3.2 焦墨画的墨相层次
    2.4 焦墨画的审美
第3章 焦墨山水画技法的产生和发展
    3.1 焦墨技法风格化的初创者---程邃
        3.1.1 才华横溢
        3.1.2 以篆刻入画,“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3.2 黄宾虹对焦墨技法的整理与运用
        3.2.1 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和现代绘画的开拓者
        3.2.2 对焦墨画技法的继承和发展
第4章 张仃及现代画家对焦墨技法的风格化探索
    4.1 画坛多面手
    4.2 机缘巧合
    4.3 焦墨画之路——开一代风气
    4.4 张仃焦墨对中国画发展的意义
    4.5 现代画家对焦墨山水技法的研究和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20世纪80、90年代太行主题山水画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太行主题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
    1.1 太行主题山水画形成的地域因素
        1.1.1 太行山的地理环境
        1.1.2 太行山的地域文化
    1.2 太行主题山水画风格形成的时代因素
        1.2.1 大众性文艺政策的响应
        1.2.2 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1.3 太行主题山水画家的主体因素
第二章 20世纪80、90 年代太行主题山水画的风格与发展
    2.1 太行主题山水画风格的精神指向
        2.1.1 淳厚朴实的山乡风情
        2.1.2 雄浑壮美的精神气质
        2.1.3 与时俱进的人文内涵
    2.2 太行主题山水画风格的表现类型
        2.2.1 意象现实倾向的表现类型
        2.2.2 符号化倾向的表现类型
        2.2.3 抽象化倾向的表现类型
    2.3 太行主题山水画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2.3.1 学院艺术教育的传承
        2.3.2 其他区域画家的太行山水画创作实践
第三章 20 世纪80、90 年代太行主题山水画的价值与思考
    3.1 太行主题山水画的价值
        3.1.1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3.1.2 对当代太行山水画的影响
        3.1.3 对于当代画者的启示
    3.2 对太行主题山水画的思考
        3.2.1 题材表现与笔墨语言的限定
        3.2.2 尚未形成独立的画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张仃山水画写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张仃
第二章 写生的涵义、方式及其历史
    2.1 写生的定义
    2.2 写生的方式
    2.3 写生的历史
第三章 张仃对“师造化”的传承和创新
    3.1 张仃写生的时代背景
    3.2 张仃对“师造化”的传承
    3.3 张仃对“师造化”的创新
第四章 张仃山水画写生的特点
    4.1 对景写生
    4.2 笔墨
    4.3 追求艺术的单纯性
第五章 张仃的山水画写生对现代山水画的影响
    5.1 采用对景写生的方式,对传统山水画观念进行创新
    5.2 重新崛起北派山水画
    5.3 贴近生活,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焦墨山水画表现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第1章 焦墨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
    1.1 焦墨山水画的初始呈现
    1.2 五代、宋元时期山水画中的焦墨因素
    1.3 明、清及近现代焦墨山水画的确立及探索
第2章 传统山水画与焦墨山水画
    2.1 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手法
    2.2 焦墨山水画的表现手法
    2.3 焦墨山水画笔墨技术起点之分析
第3章 焦墨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3.1 焦墨山水画中的勾、皴、擦、点、染
        3.1.1 勾
        3.1.2 皴与擦
        3.1.3 点
        3.1.4 染
    3.2 焦墨山水画的层次及虚实处理
    3.3 焦墨山水画画面构成及关系营造
第4章 焦墨山水画创作的拓展——我的实践与思考
    4.1 焦墨山水画与地域表现之关系
    4.2 语言探索及其技术途径
    4.3 实践中的困惑与发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焦墨山水的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焦墨山水画概述
    1.1 焦墨山水画的定义
    1.2 焦墨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
2 焦墨山水画的笔墨
    2.1 焦墨山水画的用笔
    2.2 焦墨山水画的用墨
3 意境在传统山水画与焦墨山水画中的体现
    3.1 传统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3.2 焦墨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3.3 意境在焦墨山水画家作品中的体现
4 焦墨山水画创作
    4.1 传统继承与焦墨山水画创作
    4.2 写生与焦墨山水画创作
    4.3 创作态度与焦墨山水画的创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写生对现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0)张仃焦墨山水画的审美意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笔法特征分析
    (一) 早期笔法
    (二) 中期笔法
    (三) 晚期笔法
二、审美意境分析
    (一) 人文内涵
    (二) 审美情趣
    (三) 画面效果
    (四) 构图
三、结语

四、张仃焦墨山水画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张仃焦墨山水画研究[D]. 王莹莹. 河南师范大学, 2014(04)
  • [2]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焦墨表现[D]. 邵璐.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3]程邃焦墨山水画研究[D]. 邵长蕾.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4]论山水画焦墨技法的产生和发展[D]. 刘树宗.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2)
  • [5]20世纪80、90年代太行主题山水画风格研究[D]. 杨华. 河北大学, 2020(08)
  • [6]论张仃山水画写生[D]. 袁红. 西安美术学院, 2011(06)
  • [7]焦墨山水画表现技法研究[D]. 李贞艳. 西南大学, 2012(08)
  • [8]焦墨山水的技法研究[D]. 林涛. 河北师范大学, 2015(07)
  • [9]写生对现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意义[J]. 陈池瑜. 民族艺术研究, 2015(06)
  • [10]张仃焦墨山水画的审美意境分析[J]. 梁艳. 中国民族博览, 2019(01)

标签:;  ;  ;  ;  ;  

张鼎焦水墨山水画赏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