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翻译卡

高速翻译卡

一、High-speed Translation Card(论文文献综述)

冯开宝,熊剑平[1](2021)在《日本近代对外侵略战争时期情报工作考察》文中指出日本近代情报工作在其漫长的情报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了大破大立式的变革发展,其演变形式深刻,实战运用广泛,经历了由确立到发展,由兴盛到衰落的嬗变过程。日本近代情报工作的兴衰演变也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由萌发到建立、由巅峰到衰亡的全过程,其演变轨迹也与日本侵略扩张进程契合相关。其在日本近代侵略战争中充当了罪恶的"帮凶",并日益"畸"化发展,最终跌入破灭的深渊。对日本近代情报工作的嬗变过程详加考察,可以加深对这一段历史的理性认知与记忆。

杨薪琪[2](2021)在《《2020年〈数字阿拉木图:全球经济的数字化未来〉国际论坛》模拟交传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近年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日俱进,数字化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数字化经济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以及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20年1月31日,“数字阿拉木图:全球经济的数字化未来”国际论坛在阿拉木图开幕。各国代表出席论坛全体会议。材料来源于会议视频,作者对此次会议进行多次模拟交替传译实践,之后整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深刻的分析,重点研究交替传译的预判、信息不完整、信息冗余、数字的误译等口译难点及解决方法。如译员在翻译过程中要做积极有效的信息预判;在传达信息不完整时,可以通过看屏幕进行补充;发言人信息冗余时,译员可以进行分析选择词汇替换或者省略;在出现数字误译时,要在恰当的时候弥补回来。最后作者对本次模拟实践进行了总结。作者选取此次论坛作为模拟实践材料,主要原因是场合较为正式,各位领导代表的发言具有代表性,同时难度较为适中。本次模拟交替传译实践会为笔作者来的翻译工作奠定夯实的基础,同时也希望本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和办法能够为其他俄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瞿玉珍[3](2020)在《关于《丸山真男的时代》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深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中国与日本的交流日益频繁。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中日之间不仅有动漫等现代文化的交流,还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学术交流。对日本历史和学者思想的研究,能够使我们真正理解日本,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中国的发展。丸山真男是日本政治思想史的着名学者,也是一位近代主义者。他在日本思想史的研究上有着卓着的功绩。其思想对日本学者影响深远,同时,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意义。本报告通过对《丸山真男的时代》的翻译实践,积累了翻译经验,加深了自己对在政治思想史翻译的理解。同时对今后相关领域的翻译也有参考价值。本报告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翻译任务的描述,介绍了这次翻译任务的背景等。第二章是翻译过程的描述,主要包含了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翻译完成后的校对等内容。第三章是对本次翻译任务具体案例和难点分析。第四章是本次翻译任务的经验总结。

陆雅俊[4](2020)在《“2019年泰国太阳能农场的发展和管理研修班”课堂汉泰交传口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2019年泰国太阳能农场的发展和管理研修班”是由中国国家商务部主办、湖南省农业集团承办的中国对外援助项目之一,参加研修班的是来自泰国陆军部队的20名学员,笔者负责本次研修班的课堂翻译,内容涉及太阳能概况、太阳能电板的组装与运营等专业知识。笔者以释意理论为指导,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案例分析,运用到的翻译策略包括语言策略,如省译法、改译法、概译法、替代法、重组法、增译法;非语言策略,如体态语和即时询问。非语言策略的应用非常广泛,体态语和即时询问的使用要求译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解决问题。省译法适用于主讲人内容重复、口头禅、自问自答以及选择不介绍的情况;改译法适用于内容和句型的改译;概译法适用于原语内容多重点少的情况;替代法适用于英文单词、英文缩写和专业领域符号的替代;重组法适用于要点多、逻辑混乱的情况;增译法则适用于专名、成语俗语的翻译和逻辑词的增译。这几种策略在使用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马超[5](2020)在《“第十六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全体会议”模拟同传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每年这里都汇聚大量国际问题专家和学者,针对当前国际局势和世界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各国领导人与专家学者积极对话,这对推动构建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极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选语料为“第十六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全体会议”,笔者以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模拟翻译,在译前做了有关会议背景、发言人信息、词汇等各个方面的准备。本文简述了同声传译的概念及特点、发展及研究现状,并根据同声传译的特点,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探讨同声传译翻译过程中可采用的顺句驱动、信息切分、信息增补、转换整合和适度预测翻译技巧。接力同传的信息缺失不可避免,笔者提出接力同传信息缺失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信息缺失原因,为尽量保障接力同传信息传递的全面性、提高二轮传译译文在听众间的理解度和接受度,笔者总结如下策略:结合语境及背景知识、适当重组相关信息和提高临场应变能力,熟练掌握这些技巧与策略可提高同声传译翻译的质量。此外,笔者译后分析误译和漏译原因,并给出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完善同传练习模式的几种方法。

赵芳坤[6](2020)在《基于BEM和AcmA表达系统的重组蛋白纯化与固定化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蛋白质是重要生物大分子物质,参与细胞组成结构或重要生理活动。为了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了将蛋白质应用于生物医药、工农业生产等领域,都需要获得足量的、高纯度的蛋白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是获得目标蛋白质的重要途径。尽管蛋白的重组表达与纯化体系和方法已相对成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存在许多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问题是蛋白质纯化周期长、操作复杂、材料费用高、包涵体表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以细菌菌体为材料制备细菌增强基质(Bacterial enhancer matrix,BEM),结合以能够锚定到细胞壁肽聚糖的乳酸乳球菌肽聚糖水解酶AcmA的C端结合域为基础的AcmA表达系统,建立了一种新型蛋白纯化与固定化方法。主要结果如下:选取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野生菌株及标准菌株共14株,用0.1 M HCl煮沸处理,得到以肽聚糖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组分,命名为BEM。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BEM保持了细菌细胞原有的形态。为了构建与BEM相适应的重组蛋白表达系统,以pET系列质粒为基础,添加AcmA标签及6×Gly Linker得到具有不同抗性的质粒pET-28a-AcmA、pET-32a-AcmA;为了便于AcmA表达系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多克隆位点区的酶切位点,得到了质粒pET-28a-Z-AcmA、pET-32a-Z-AcmA;为了便于AcmA标签的去除,添加了凝血酶位点,得到了质粒pET-28a-Z-Th-AcmA、pET-32a-Z-Th-AcmA。采用上述构建的含AcmA基因的质粒克隆α淀粉酶和脂肪酶基因,并进行表达,应用14种不同细菌的细胞壁制备BEM,对其纯化和固定化重组蛋白的可行性进行测试。以研究较多的乳酸乳球菌NZ9000制备的BEM结合力按100%计,其他细菌制备的BEM表现出不同的结合能力,对α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低结合力分别为75%和70%,纯化固定化过程在2 h内完成。活的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具有结合AcmA标签的能力,而活的革兰氏阴性菌不具有结合能力。用含有AcmA基因标签的质粒构建α淀粉酶和脂肪酶基因重组质粒,并进行表达,测试BEM纯化固定化效果。诱导表达并经超声破碎后离心的上清,与BEM室温下混匀结合30 min,离心分离,测试BEM纯化固定化效果。结果表明,与BEM的结合不影响重组酶的活性,经过8轮催化反应后,BEM固定化α淀粉酶的酶活回收率超过35%,固定化蛋白达60%;经9轮反应后,BEM固定化脂肪酶的酶活保持在60%,固定化蛋白保持在90%。在AcmA标签和目的蛋白之间添加凝血酶位点,重组蛋白纯化后经凝血酶切割后得到无标签蛋白。用含有AcmA基因标签的质粒构建漆酶基因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以重组大肠杆菌细胞和表达后超声破碎离心沉淀分别制备BEM,两种BEM的纯化固定化率均超过85%。利用本论文构建的实验技术对重组α淀粉酶包涵体的纯化固定化效果进行的研究。变性剂对BEM具有溶解能力,对革兰氏阳性菌制备BEM具有接近60%的溶解能力,对革兰氏阴性菌制备的BEM具有超过80%的溶解能力。变性剂对BEM的溶解是浓度依赖型。利用8M尿素溶解包涵体,BEM与包涵体的尿素溶液室温下结合1 h,大部分目的蛋白通过特异性结合被纯化固定化。利用本论文构建的实验技术对大肠杆菌重组蛋白表达系统中内毒素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L-天门冬酰胺酶的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后用乳酸乳球菌NZ9000制备的BEM进行纯化固定化,经8轮回收酶后活性为35%,蛋白含量大于90%。然后用1%的Triton X-114在4℃条件下进行固液分离,内毒素去除率达99.99%。本方法实现了在低温条件下内毒素的去除。综上所述,本论文建立了一种新的重组蛋白的纯化固定化方法,利用细菌菌体制备纯化固定化材料BEM,纯化固定化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蛋白。该方法材料廉价、操作简便、快速高效、应用面广,为重组蛋白的纯化与固定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雅丹[7](2020)在《当代中国工程职业社团的伦理章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共同体是工程活动的主体,工程师是工程共同体的重要成员。作为工程师组织形式的工程职业社团在工程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职业社团的伦理章程在规范工程师的职业行为,引导工程师的职业理想,降低和防范工程伦理风险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工程职业社团的伦理章程不仅是指导工程师职业行为的依据,更是工程伦理学“为了人类的安全、健康和福祉”这个原则的实践指导。本文首先阐述了工程职业社团及其伦理章程的相关理论问题,介绍了中国工程职业社团及其伦理章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指出其特点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强调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责任;将职业伦理责任与职业美德相结合。其次,研究了当代中国工程职业伦理章程建设的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滞后;工程职业社团发展不完善;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创新不够。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中国工程业职业社团的行政色彩浓厚;二是与中国作为“工程大国”实践需要脱节;三是工程师职业理想不明确。再次,针对于当代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的对策。主要有:第一,确立当代中国工程社团伦理章程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如,首要责任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二,丰富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的内容,如,借鉴发达国家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的经验,吸收中国传统职业社团伦理思想的精华,追踪研究工程伦理领域的前沿问题等;第三,完善当代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的相关机制。主要包括:强化中国工程职业社团的自治机制,完善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的教育机制,构建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的约束机制。本文探讨当代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的建设问题,试图构建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职业社团的伦理章程,以适应中国由“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转换的现实需要。

张瑛[8](2020)在《卡斯特网络空间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社会活动离不开空间。随着21世纪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出一个不同以往工业社会的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在这一社会形态下,社会空间形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表现为“网络社会”的兴起和“网络空间”的形成。卡斯特洞悉到这一改变。他在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将人们的注意力由空间转向网络空间,提出着名的网络空间理论。他具体分析阐述了网络社会的崛起和网络空间的形成。他认为网络空间是网络社会的空间表达,是由节点与核心组成的网络化与结构化的空间形式,并从资本、权力与意识形态层面探究网络空间的生成逻辑;他认为网络空间是由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流动空间和地方空间相互联系、相互矛盾斗争的全球化空间逻辑,并就社会认同、全球性城市的兴起等具体问题剖析网络空间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卡斯特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向人们展示了信息、技术、网络等要素如何渗透并改变社会运作形态、创造新的空间。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进行基本介绍,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背景分析网络社会及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具体论述网络社会与空间、网络空间之间的联系,以及网络空间的逻辑体现;进而探究网络空间理论的生成与运行机制及所带来的社会挑战,分析当今社会形态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认同问题;最后通过大都市等具体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分析网络空间对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意义。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思考如何运用网络空间理论应对当下全球性挑战,实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塑造新的网络空间秩序。

黄金[9](2020)在《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久以来高度物质化的商业环境遏制了香港人文文化的发展,使香港一直无法摆脱“文化沙漠”的粗浅印象,大陆中心意识也导致香港文学在“九七”回归以前都不受重视,被形容为中国文学的“弃婴”、“边缘”。不过,这种边缘的处境同时也可以视作一种契机,香港作家由此努力探索文学的多元性与可能性,力图突破种种刻板的论述。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便是执掌旗帜行进其中的一支个性队伍。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中与西等多种文化特质,产生中心与边缘、都市与个人、物质与精神、商业体制与文学场域、区域与整体等多重权力关系与复杂矛盾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化领域中进行着带有差异性、异质性、颠覆性的文学实践。而消费文化语境的限定,不仅仅是把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和消费主义带来的种种问题当作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将商业语境作为一种境遇现实,观察消费文化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传播和接受产生的深刻影响。基于此,论文将从香港边缘状态的呈现、异化主题的延伸与小说的跨界实验三个角度出发,在消费文化语境中考察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精神思想及形态特征,并追寻其在香港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当中的意义与价值。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界定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梳理广义上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脉络、理论谱系、美学特色及相关主义之间的关联,简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的关键特质及个中联系,并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选题价值、框架思路进行总括性的阐述。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前两章通过香港文学生态环境的探讨和地域文化的比较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进行外部研究,后三章结合文本细读展开文学的内部研究。第一章试图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生存空间与状态作出整体描述。从香港商业化的文学运行机制可以看到,奉行坚守严肃文学品性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一直以来都在以商业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城市环境中艰难生存。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也在不断调适自我,试图在文学理想、市场趣味和公共规则中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香港对现代与后现代的接受过程与西方同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存在一定时差,香港现代主义经过现代化、本土化、后现代化的影响,逐渐呈现现代与后现代的杂糅。因此,对于香港现代主义整体的内涵与性质便容许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理解。除此以外,中西文化交织的复杂文化环境赋予香港文学“混杂”的特质,在此情境中发展起来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文学既有借鉴吸收,也有批判反思。第二章从香港的“边缘”状态及其独特价值出发,探讨了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学互动交流。依据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发生的时间线索,可以得到一条完整、连续的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路线,而香港现代主义运动无疑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革命中的一次高峰。香港不仅在传统断裂的特殊时期接过了文学薪火,承担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在不同地区间发挥了不可小觑的转承枢纽作用。在此意义上,香港文学的意义不能仅以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作僵化论述,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存在相对性和变化性。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地理版图中,上海、香港、台湾三地的现代主义文学经验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既有继承和转化,也有文学内部的交融与碰撞,通过比较上海与香港、香港与台湾的异同,可以看到社会状况、政治体制、文化环境与风俗人情等文化因素对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学表现与个性。第三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入到小说文本内部的分析,主要探索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在思想精神。从文学整体的发展脉络来看,不同代际的作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与特性,崛起于50年代的刘以鬯、昆南、马朗等是香港现代主义的先驱,之后的“资深一代”、“中生代”与“新生代”作家,每一代作家的书写都不同程度地对前代进行拓展延伸,也有反省和创造。章节内分别选取刘以鬯、西西、董启章、潘国灵作为四代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不同时期香港城市意识与历史精神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香港现代主义书写旨趣与方式的演变以及作家思想观念上的突围与超越。第四章围绕现代主义的“异化”主题,讨论都市人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异化的现代城市,承受着由物质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人对城市产生强烈疏离感,但另一方面,香港也因其开放多元的历史传统而具有文化包容性。作为亲历异化的都市人,作家借助作家形象的塑造进入城市言说,同时还扮演叙述者的角色。他们群体性地在都会情境中经历迷失,也从中探求自我拯救之路。异化造就了香港独特的生活景观,从病态的市井男女到纷繁庞杂的物质,都可以见到现代文明病影响下人类的历史命运,以及物化逻辑之下“人”与“物”既互相对立又彼此和解的矛盾关系。此外还探讨了殖民环境影响下港人历史观念的异化问题,香港现代主义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区断裂的殖民记忆和疏离的历史意识。第五章主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以及对通俗文学的跨界影响。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很注重发掘个人的内在意识世界,表现人类颓废虚无、荒唐放纵等负面心理倾向,导致了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家的质疑和批评,并由此引起关于“真实”与“虚构”的争论。但从现代主义作家具体的创作主张与实践来看,他们不仅没有割裂写实与虚构的联系,还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现实存在与现代、后现代内容与形式的融汇。此外,香港现代主义很注重叙述形式、技巧和结构的实验性与先锋性,作家通过形式的创新和文体的越界探索了文学表达的多种可能。现代主义不仅在吸引着纯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作家也产生影响,从古龙小说可以看到存在主义与武侠文学的融合,这种尝试使通俗小说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结语部分重申了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并探讨了现代性的书写方向。从一般的现代性意义来说,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思想精神上,都在实现向传统反叛、与传统决裂的目标,从具体的实践成果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香港历史与城市文化的优势与缺失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构建起多元的审美思维和艺术风格,其现代性书写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接下来面对现代性书写如何继续进行下去的问题,无论是倡导回到“以人为本”的“多元现代性”理论,还是面向未来的“重写现代性”,都颇具启发作用,香港的现代性书写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邱琳[10](2020)在《2017年中俄检验检疫第三次小组会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报告以标准、计量、认证和检验监管常设工作组区域合作小组第三次会谈为样本,对标准化、认证及技术规程的报告做了模拟交传,通过与现场交传的比对,分析政府间会谈口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该领域翻译实践中的难点。报告从直译与意译、形合与意合出发,通过初译与校译的比对分析,研究口译实践中翻译策略的选取,以及如何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文本特点,通过具体例子详谈口译中长句和被动句的处理,归纳翻译方法。结合现场活动效果,讲述译者心理活动、应急处理等临场应变的体会,探索一名翻译接触新领域的学习方法和深入实践总结提高的途径。希望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可为相关领域的译者提供借鉴。

二、High-speed Translation Car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igh-speed Translation Card(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近代对外侵略战争时期情报工作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破旧立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情报工作
    情报体制初建
    情报观念革新
    情报技术改进
扩张与畸变:侵略战争时期的日本情报工作
    日本情报工作的全面发展
        情报体系完善
        情报获取能力提升
    日本情报工作的畸变
        情报工作不择手段
        情报工作政治化
总结与思考:日本近代情报工作评析
    日本近代情报工作确立的主要背景
        幕末开国是日本近代情报工作初步确立的前期准备
        扩张主义是日本近代情报工作确立的思想基础
    日本情报工作嬗变的主要原因
        战略重心调整
        侵略扩张催化
        军方高层推动
    日本近代情报工作的特点及规律
        战争需求是近代日本情报工作发展的直接动力
        情报传统对近代日本情报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官民一体”是近代日本情报体制的显着特征
        战略缺失是近代日本情报工作的重大缺陷
结语

(2)《2020年〈数字阿拉木图:全球经济的数字化未来〉国际论坛》模拟交传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前言
第一章 口译任务及过程描述
    1.1 任务背景及性质
    1.2 译前准备
    1.3 交替传译时间计划
第二章 口译的预判问题
    2.1 预判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2 语言预判和非语言预判
        2.2.1 语言信息预判
        2.2.2 非语言信息预判
    2.3 培养预判能力
第三章 口译案例分析及解决办法
    3.1 口译过程中的问题
        3.1.1 信息不完整
        3.1.2 信息冗余
        3.1.3 数字的误译
        3.1.4 译者的不良习惯
    3.2 口译方法
        3.2.1 隐喻固译法
        3.2.2 词类转译法
        3.2.3 信息补充法
第四章 口译实践总结
    4.1 口译实践质量评估
    4.2 口译心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原文/译文

(3)关于《丸山真男的时代》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はじめに
1.タスクについて
    1.1 タスクの绍介
    1.2 タスクの内容
        1.2.1 原稿の绍介
        1.2.2 原稿の特徴
2.翻訳のプロセス
    2.1 翻訳前の准备
    2.2 翻訳ストラテジーの选択
    2.3 翻訳计画の作成
    2.4 翻訳後の校正
3.翻訳例の分析
    3.1 専门用语
    3.2 中日同形语の翻訳
    3.3 句読点
    3.4 长い修饰语
    3.5 长文の翻訳
4.まとめ
    4.1 翻訳プロセスから得た教训と経験
    4.2 翻訳プロセスにおける问题点及びストラテジーの応用
    4.3 今後の展望
终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1 学术概念に関する単语リスト
付録2 指导教官からの评価
付録3 丸山眞男の时代(一部抜粋)
付録4 中国语訳文『丸山真男的时代』(一部抜粋)

(4)“2019年泰国太阳能农场的发展和管理研修班”课堂汉泰交传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任务背景
    第二节 委托单位
    第三节 任务内容
    第四节 研修班信息
        一、主讲人及课堂概况
        二、学员概况
第二章 翻译过程
    第一节 译前准备
        一、收集资料
        二、确认任务
        三、建立词库
        四、制作数字表
        五、设计评估表
    第二节 翻译评估
        一、他评
        二、自评
    第三节 任务难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语言策略分析
        一、释意理论概述
        二、释意理论指导课堂口译的可行性
        三、案例分析
        (一)省译法
        (二)改译法
        (三)概译法
        (四)替代法
        (五)重组法
        (六)增译法
    第二节 非语言策略分析
        一、体态语
        二、即时询问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与启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一、译前准备不足之处
        二、失误案例总结
        三、翻译策略总结
        四、译后术语库整理
    第二节 翻译实践启示
        一、加强心态建设
        二、提高抗干扰能力
        三、做好译前热身
        四、加强记忆训练
        五、注重知识积累
        六、提高专业水平
附录一 :翻译质量评估表
附录二 :研修班活动安排表
附录三 :译后术语库
附录四 :语音转文字
参考文献
致谢

(5)“第十六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全体会议”模拟同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前言
第一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会议背景相关信息准备
    第二节 发言人信息准备
    第三节 词汇准备
    第四节 其他准备
第二章 结合俄汉同传实例探究同传翻译技巧
    第一节 同声传译
        一、同声传译的概念及特点
        二、俄汉同声传译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同传翻译技巧分析
        一、顺句驱动
        二、信息切分
        三、信息增补
        四、转换整合
        五、适度预测
第三章 接力同传中信息缺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接力同传中信息缺失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第二节 接力同传中信息缺失的应对策略
        一、结合语境及背景知识
        二、适当重组相关信息
        三、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第四章 译后问题剖析与实践总结
    第一节 译后问题剖析
        一、误译问题剖析
        二、漏译问题剖析
    第二节 实践总结
        一、如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如何完善同传练习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原文/译文

(6)基于BEM和AcmA表达系统的重组蛋白纯化与固定化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蛋白重组表达系统
        1.2.1 大肠杆菌
        1.2.2 其他细菌表达系统
        1.2.3 酵母表达系统
        1.2.4 丝状真菌表达系统
        1.2.5 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1.2.6 转基因动植物表达系统
    1.3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主要问题及策略
        1.3.1 表达质粒的选择
        1.3.1.1 复制子
        1.3.1.2 启动子
        1.3.1.3 筛选标记
        1.3.1.4 亲和标签
        1.3.2 表达宿主的选择
        1.3.2.1 BL21(DE3)
        1.3.2.2 BL21(DE3)衍生菌株
        1.3.3 密码子偏好影响
        1.3.4 对细胞有毒的蛋白表达
        1.3.5 翻译后修饰
        1.3.6 包涵体形成问题
    1.4 重组蛋白的纯化
        1.4.1 可溶性表达的亲和纯化
        1.4.2 包涵体的纯化
    1.5 蛋白的固定化
        1.5.1 传统固定化方法
        1.5.2 纳米技术应用于固定化
        1.5.3 微生物表面展示
        1.5.4 乳酸乳球菌表面展示
        1.5.5 GEM
    1.6 废弃菌体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7.2 主要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2章 细菌增强基质与AcmA表达系统的建立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质粒与菌株
        2.2.2 实验仪器
        2.2.3 主要试剂
        2.2.4 培养基
        2.2.5 溶液
        2.2.6 引物测序
    2.3 试验方法
        2.3.1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2.3.2 BEM制备
        2.3.3 质粒pET-28a-AcmA与pET-32a-AcmA的构建
        2.3.4 质粒pET-28a-Z-AcmA与pET-32a-Z-AcmA的构建
        2.3.5 质粒pET-28a-Z-Th-AcmA与 pET-32a-Z-Th-AcmA的构建
        2.3.6 带有AcmA标签的α淀粉酶与脂肪酶的重组质粒构建
        2.3.7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与脂肪酶表达
        2.3.8 蛋白含量与酶活测定
        2.3.9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α淀粉酶
        2.3.10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脂肪酶
        2.3.11 活菌结合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
        2.3.12 大肠杆菌破碎不溶物制备BEM
        2.3.13 扫描电镜(SEM)观察BEM
    2.4 结果与讨论
        2.4.1 BEM制备
        2.4.2 质粒pET-28a-AcmA与pET-32a-AcmA的构建
        2.4.3 质粒pET-28a-Z-AcmA与pET-32a-Z-AcmA的构建
        2.4.4 质粒pET-28a-Z-Th-AcmA与pET-32a-Z-Th-AcmA的构建
        2.4.5 带有AcmA标签的α淀粉酶和脂肪酶重组质粒构建
        2.4.6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和脂肪酶的表达
        2.4.7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α淀粉酶
        2.4.8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脂肪酶
        2.4.9 活菌细胞结合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
        2.4.10 大肠杆菌破碎不溶物制备BEM
        2.4.11 扫描电镜(SEM)观察BEM
    2.5 小结
第3章 BEM纯化固定化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蛋白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与质粒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引物测序
    3.3 试验方法
        3.3.1 BEM制备
        3.3.2 蛋白含量与酶活测定
        3.3.3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的表达
        3.3.4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α淀粉酶
        3.3.5 固定化淀粉酶表征
        3.3.6 固定化α淀粉酶的回收
        3.3.7 固定化α淀粉酶储存
        3.3.8 BEM的回收
        3.3.9 BEM对乙醇的耐受
        3.3.10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分泌载体构建
        3.3.11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分泌条件优化
        3.3.12 重组α淀粉酶分泌及纯化
        3.3.13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脂肪酶的表达
        3.3.14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脂肪酶
        3.3.15 固定化脂肪酶表征
        3.3.16 固定化脂肪酶回收
        3.3.17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漆酶载体构建
        3.3.18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漆酶的表达
        3.3.19 大肠杆菌制备BEM
        3.3.20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漆酶
        3.3.21 固定化漆酶的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的表达
        3.4.2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α淀粉酶
        3.4.3 固定化淀粉酶表征
        3.4.4 固定化α淀粉酶的回收
        3.4.5 固定化α淀粉酶储存
        3.4.6 BEM的回收
        3.4.7 BEM对乙醇的耐受
        3.4.8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分泌条件优化
        3.4.9 重组α淀粉酶分泌及纯化
        3.4.10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脂肪酶的表达
        3.4.11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脂肪酶
        3.4.12 固定化脂肪酶表征
        3.4.13 固定化脂肪酶回收
        3.4.14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漆酶的表达
        3.4.15 大肠杆菌制备BEM
        3.4.16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漆酶
        3.4.17 固定化漆酶表征
    3.5 小结
第4章 BEM回收包涵体蛋白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
        4.2.2 仪器与试剂
    4.3 试验方法
        4.3.1 BEM制备
        4.3.2 蛋白含量与酶活测定
        4.3.3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表达
        4.3.4 利用6 种BEM回收包涵体
        4.3.5 变性剂对BEM的影响
        4.3.6 变性剂对结合蛋白的BEM的影响
        4.3.7 利用BEM回收包涵体蛋白
        4.3.8 凝血酶裂解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表达
        4.4.2 利用6 种BEM回收包涵体
        4.4.3 变性剂对BEM的影响
        4.4.4 变性剂对结合蛋白的BEM的影响
        4.4.5 利用BEM回收包涵体蛋白
        4.4.6 凝血酶裂解
    4.5 小结
第5章 BEM去除重组蛋白中内毒素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菌株与质粒
        5.2.2 仪器与试剂
        5.2.3 引物测序
    5.3 试验方法
        5.3.1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载体构建
        5.3.2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的表达
        5.3.3 BEM制备
        5.3.4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
        5.3.5 蛋白含量及酶活测定
        5.3.6 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表征
        5.3.7 酶活回收
        5.3.8 内毒素去除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载体构建
        5.4.2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的表达
        5.4.3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
        5.4.4 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表征
        5.4.5 酶活回收
        5.4.6 内毒素清除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总结与参与项目
致谢

(7)当代中国工程职业社团的伦理章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
第2章 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及其发展和特点
    2.1 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的内涵与作用
        2.1.1 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的界定
        2.1.2 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的类型
        2.1.3 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的作用
    2.2 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的发展历程
        2.2.1 清末、民国时期
        2.2.2 新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
        2.2.3 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
    2.3 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2.3.1 强调职业伦理责任
        2.3.2 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
        2.3.3 与职业美德相结合
第3章 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1 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有待完善
        3.1.2 工程职业社团发展不健全
        3.1.3 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创新不够
    3.2 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工程职业社团行政色彩浓厚
        3.2.2 与工程实践需要脱节
        3.2.3 工程师职业理想不明确
    3.3 解决中国工程社团职业伦理章程建设问题的意义
        3.3.1 推动中国工程职业化、制度化建设
        3.3.2 降低和防范工程伦理风险
        3.3.3 应对当代中国工程中的伦理冲突
第4章 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的对策
    4.1 确立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4.1.1 首要责任原则
        4.1.2 公平正义原则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拓宽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的视野
        4.2.1 借鉴发达国家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的经验
        4.2.2 吸收中国传统职业社团伦理思想的精华
        4.2.3 追踪研究工程伦理领域的前沿问题
    4.3 完善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建设的相关机制
        4.3.1 强化中国工程职业社团的自治机制
        4.3.2 完善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的教育机制
        4.3.3 构建中国工程职业社团伦理章程的约束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卡斯特网络空间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曼纽尔·卡斯特简介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网络社会:一种新的全球化社会形态
    第一节 信息化与全球化
        一、信息全球化
        二、全球信息化
    第二节 网络社会:一种新社会形态
        一、何为“网络社会”?
        二、网络社会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 网络社会的实质
        一、时空关系
        二、网络社会催生新空间形态
第二章 网络空间:网络社会的空间表达
    第一节 空间及其网络化
        一、什么是空间?
        二、空间的网络化
    第二节 网络空间:空间的网络结构
        一、网络空间的空间特性
        二、网络空间的表达载体
    第三节 网络空间的逻辑
        一、网络空间的流动性
        二、网络空间的时间逻辑
第三章 网络空间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
    第一节 网络空间的生成逻辑
        一、资本逻辑与网络空间
        二、权力逻辑与网络空间
        三、意识形态与网络空间
    第二节 网络空间的运行机制
        一、作为精英文化场所的流动空间
        二、作为大众文化场所的地方空间
        三、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排斥机制
    第三节 网络空间的社会认同困境
        一、网络空间的困境
        二、社会认同建构
        三、社会认同形成新的空间秩序
第四章 大都市:网络空间的投射
    第一节 大都市:网络空间的节点与核心
        一、大都市的出现
        二、大都市如何可能?
    第二节 大都市的结构与功能
        一、大都市的结构
        二、大都市的功能
    第三节 大都市的意义与启示
        一、塑造网络空间新秩序
        二、应对全球治理新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未竟的现代
    一、“现代”的内涵与外延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动机、方法与框架思路
第一章 文学生态的多元发展
    第一节 严肃文学的绝境逢生:资本规则下文学的发生与承续
    第二节 文学转向的岔口:现代与后现代的交错并置
    第三节 文化心理的自省:于中西“之间”及“之外”的本土
第二章 “边缘”状态的复杂呈现
    第一节 一场悄然的中国“文学革命”
    第二节 香港的“边缘”之名
    第三节 香港对上海的文化反思与超越
    第四节 香港与台湾的文学互动与想象
第三章 曲折的回旋:价值观念的代际更迭与体认差异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呼喊:香港现代主义先驱的意识自省与欲望批判
    第二节 主体性的建构:资深一代作家的本土凝视与文化复归
    第三节 个人化的另类书写:中生代作家的压抑经验与末世情结
    第四节 重返存在的诘问:新生代作家的生存体悟与危机意识
第四章 抗争与认同:异化主题的基本架构与扩展延伸
    第一节 书写的起点:异化的城与人
    第二节 自我的指涉:从迷失到救赎
    第三节 “物质”的美学:“物化”与“化物”
    第四节 历史的焦虑:从断裂到自适
第五章 求新立异:形式文体的先锋实验与跨界探索
    第一节 理念的争论:写实与虚构的界限
    第二节 技艺的突破:文本的形式探险
    第三节 与俗文学的融合:存在与写意的武侠世界
结语 现代性的多重意义与重新书写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2017年中俄检验检疫第三次小组会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第一节 任务背景
    第二节 任务要求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第一节 中俄检验检疫合作工作组会议译前准备
        一、译前准备工作
        二、译前材料分析
    第二节 会议口译环节
第三章 翻译理论在口译实践中的指导
    第一节 直译与意译理论在会议口译中的应用
        一、直译与意译理论
        二、意译法在口译中的应用
    第二节 基于形合与意合的翻译研究
        一、形合与意合的含义
        二、形合与意合在口译中的应用
第四章 长难句处理中的“形”和“意”
    第一节 口译中长句的处理
    第二节 口译中被动句的处理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第一节 问题总结
    第二节 翻译心得与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中俄文译文附录(中俄对照)
    附录2 :术语表和缩略语表

四、High-speed Translation Card(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近代对外侵略战争时期情报工作考察[J]. 冯开宝,熊剑平. 军事史林, 2021(06)
  • [2]《2020年〈数字阿拉木图:全球经济的数字化未来〉国际论坛》模拟交传实践报告[D]. 杨薪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关于《丸山真男的时代》的翻译实践报告[D]. 瞿玉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4]“2019年泰国太阳能农场的发展和管理研修班”课堂汉泰交传口译实践报告[D]. 陆雅俊.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第十六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全体会议”模拟同传报告[D]. 马超. 黑龙江大学, 2020(07)
  • [6]基于BEM和AcmA表达系统的重组蛋白纯化与固定化方法的研究[D]. 赵芳坤. 天津大学, 2020(01)
  • [7]当代中国工程职业社团的伦理章程建设研究[D]. 李雅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8]卡斯特网络空间理论研究[D]. 张瑛. 兰州大学, 2020(01)
  • [9]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D]. 黄金. 浙江大学, 2020(07)
  • [10]2017年中俄检验检疫第三次小组会口译实践报告[D]. 邱琳. 黑龙江大学, 2020(05)

标签:;  ;  ;  

高速翻译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