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冰雪奇缘》只有“千里”,而“雪飘”却有“万里”

为什么《冰雪奇缘》只有“千里”,而“雪飘”却有“万里”

一、为什么“冰封”只有“千里”,而“雪飘”却有“万里”(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艳[1](2021)在《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文中认为195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数十万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等组成的热血团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北大荒这块千里亘古的荒原上,拉开了大面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为了丰富单调的垦荒生活,协助文化宣传工作,多才多艺的青年们就地取材,创作了质朴的版画。晁楣是最早一批以北大荒为题材创作版画的北大荒艺术工作者。本文把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起源、发展和完成三个时期,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早期即1958年之前的艺术学习与军旅生涯;中期即1958年前往北大荒至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版画艺术创作转型;后期即1978年至2006年最后一幅版画创作完成。着重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版画艺术风格特点,在研究中结合史实立足作品本身的形式,包括访谈录、日记及文献资料,兼顾历史影像资料等。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的研究,是对晁楣版画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以及版画风格演变规律的整理,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研究的有力补充和完善,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传承的推动和理论支持。确立了晁楣在北大荒版画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代表者和组织者的重要地位,最终引领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的发展潮流。对于中国版画而言,晁楣版画不应停留在风格和形式层面,他构建的北大荒的现实生活图像的价值远远超出作品本身。全文共分为五章,按时间顺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提出了问题点与研究难点,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晁楣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分别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二章为晁楣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即通过早期的艺术学习和工作、生活经历促成的早期版画创作实践。第三章分析了晁楣版画中期的主导风格,以及这时期风格对其他人的影响。第四章重点分析了晁楣晚期版画中城市题材、工业题材以及形式探索中形成的版画艺术风格,对代表作品进行具体的形式分析,提出晁楣晚期版画风格由繁至简的简约性特点。第五章论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在演变中的规律,生活与环境的变化,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改变的原因。最后部分是结论,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分期依据,以及各个时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点,探讨了个人艺术风格变化的客观规律,生活环境的改变艺术风格随之改变,个人艺术素养和观念的改变艺术追求随之改变,艺术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吸收,艺术风格不断变化。

梁贤之[2](2020)在《毛泽东诗词中的“霜”“雪”情结》文中提出毛泽东是作诗填词的高手,在他的诗词中,有不少关于气象的句子,如风、雨、雪、霜、雾、红霞、彩虹、夕烟等,但写得最多的是"霜"与"雪",可谓情有独钟。在他生前定稿的正编42首诗词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修订重印),写"霜"的词有5首,写"雪"的诗词有8首,共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还多。毛泽东诗词中的"霜""雪"与历代文人墨客不同,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觉和意境,提升了诗词的境界,丰富了诗词的内容,增添了诗词的磅礴之气,远远超越了古人,给读者以宽阔的想象空间。尤其是以观察雪景的吟唱之作《沁园春·雪》,更是绝美至极,成为古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也由此引发国共两党一场诗词大战。

冯诗淇[3](2020)在《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研究》文中提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始终贯彻共产党人的初心。探寻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对于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发新时期奋斗动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追溯渊源——回顾形成历程——总结特色——发掘历史价值和当代启示为主要框架,对毛泽东诗词蕴含的深刻含义与启迪做出新视角的挖掘,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做出理念追溯和较新颖的剖析。文章以毛泽东诗词为研究的切入点,遵循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观察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全文的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并解读了本文的相关概念,说明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时间界限。第二章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赏析和注解,回顾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历史风霜,分析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渊源,分别归纳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的影响。第三章追溯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形成历程,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具体诗词作品分析不同时期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成长过程。第四章,结合诗词与历史背景分析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特色。第五章思考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第六章是全文总结。本篇论文主要结论大致可概括如下:(1)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初心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初心”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初心有着鲜明的特色,包括内容的丰富性、信念的坚定性与革命的乐观性、始终如一的人民性。(3)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发挥共产党人的初心力量,培养初心精神。

康慧[4](2020)在《论唐代雁门诗》文中研究说明就目前流传下来的79首唐代雁门诗歌,通过时空背景、诗人行实、文学书写、文化意义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地域文化角度的综合研究对于唐代雁门诗歌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唐代雁门诗歌的发展有多方面的时空背景——地处南北要道、紫塞景观独特的地理背景,居于戍守前线、作为北都屏障的军事背景,士人入幕游边、寻求出仕捷径的文化背景,还有唐朝崇佛的社会环境与雁门作为名僧故里共同形成的宗教背景。正是独特地域文化背景才使“雁门”作为特殊的意象出现在诗歌中。文人墨客游历干谒、入幕求仕常把雁门作为重要地点,如骆宾王、李白、崔颢、马戴、许棠、薛能等人在入幕或游历时都曾在雁门留下足迹,诗人们的成长经历与游览体验通过诗歌表现出来,诗人雁门行实的探究对于雁门诗歌内容与思想感情的深入挖掘意义非凡。关于雁门的文学书写内容丰富多样,包含风情奇异的深刻边情、征战劳苦的嗟叹怨情、戍边杀敌的英雄豪情以及雁门作为象征遥远北塞的文化符号等诸多方面。这些雁门意象和情感都是诗人们或亲历体验、或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情感的升华表达,明确如上情感内蕴是对唐代雁门诗歌更深层的理解与感悟。唐代雁门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雁门诗中包含自身独特鲜明的意象群,“雁门”意象一方面对于雁门地区实况及诗人雁门行迹有纪实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情结凝聚、意象泛指、远地虚指等积淀了雁门的文化底蕴。雁门诗歌的意义正是在雁门地名确指的关塞纪实性以及雁门意象符号的文学描述性二者融合中诠释雁门文化。

李娟[5](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研究说明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张施[6](2019)在《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征是我军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的两年是毛泽东诗词的高产时期,看到党和红军因在长征苦难中不懈奋斗而走向辉煌,他用诗笔讴歌了“红军不怕远征难”和“大军纵横驰奔”的顽强奋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看到党和红军因撤销教条主义者的指挥权走上正确道路实现长征以来第一次军事上的胜利,他道出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看到党和红军摧毁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翻越六盘山高峰,他抒发出“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英雄气概及对革命必胜的乐观精神。可见长征期间毛泽东诗词反映出在逆境中仍保持的顽强奋斗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尤为突出。本文围绕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这一主题,采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蕴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深入的剖析、挖掘和研究。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及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的界定,对诗词形成发展、特点、功能,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概念、特征、精神内涵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价值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对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教育功能进行剖析。通过对诗词中创作的背景的分析、诗词本身的赏析,更重要的是感悟诗词反映出的精神态度,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充分挖掘出其价值。第四部分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从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责任担当、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第五部分研究探讨将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教育功能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刘羽佳[7](2019)在《苏轼的暮夜活动及暮夜作品的艺术表现》文中研究表明暮夜在人的心灵中具有独特性。北宋士大夫苏轼对于暮夜有特殊的偏好,喜好在暮夜中进行丰富多彩的暮夜活动,由此创作了大量艺术水准极高的暮夜作品。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比较分析法、文学阐释法等研究方法对苏轼的暮夜活动及暮夜作品进行研究。研究苏轼的暮夜活动及暮夜作品,不仅能深化对苏轼个人生活、心灵和思想的理解,还能为宋代的日常生活研究提供新的材料,更能弥补学界在研究暮夜文学时对其关注不够的遗憾。全文共分成四章。第一章从社会背景、历史传统以及个人因素对苏轼暮夜活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以此作为大背景来讨论苏轼的暮夜活动。第二章从夜饮、夜行、夜值、夜游、夜中观景及其他日常娱乐生活活动六个方面切入,整体呈现出苏轼丰富多彩的暮夜活动面貌,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活跃亢奋的状态特点。第三章则在苏轼丰富多彩的暮夜活动的基础上,以其白昼中的情感与表现为参照,探索其幽微复杂的心灵世界,得出其在夜晚的心灵更加敏感纤细,并伴随有放大情绪的趋势,有时表现为欢喜快乐的情绪大大增强,或是愁苦寂寥的情绪更为强烈。此两种情绪对苏轼之影响多限于一时,乐观旷达的苏轼最终能将这两种极端的情绪平衡调和,从中超脱旷达出来,最终产生闲适归隐的情感。第四章对苏轼暮夜活动的产物——暮夜作品中的艺术表现进行探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感官感知体验的描摹、暮夜意境的营造、暮夜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这三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出苏轼在暮夜作品创作中的艺术特色。

杜文娟[8](2017)在《红雪莲》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张斗和[9](2016)在《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文中研究指明文本解读必须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细微的声响。由是,互文性文本解读就成为一种必要。常见的几种互文性文本类型分别是:同类文本、删节文本、原型文本和阐释文本。研究者需要对之进行创造性解读。互文性理论,使一线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一线语文教师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马海龙[10](2014)在《唐代咏青海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海,是祖国西部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歌咏青海的诗篇,自先秦伊始至今,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地处祖国西陲的青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吐谷浑王国的败亡,吐蕃王朝兴起后和唐王朝的战争,以及公主和亲与双方使节的往来等一系列活动,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强烈关注,留下了一大批歌咏青海的边塞诗。这些诗篇以特殊的题材,反映了唐代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既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又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它们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珍贵的一部分,也是研究青海历史的宝贵资料。本论文突破单纯从文学到文学的研究窠臼,结合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军事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试图从相关学科的交叉点上,对唐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咏青海诗进行全面地、立体地透视,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与文化内涵,从而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从宏观引向深入。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论述唐代以前(先秦至隋)的咏青海诗。就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说,唐代咏青海诗创作的繁荣有其历史的渊源。若没有唐代以前咏青海诗的丰厚的艺术积淀,就不可能有唐代咏青海诗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咏青海诗对于唐代咏青海诗的创作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与低估的酝酿萌芽阶段。鉴于历史发展所固有的时段性,本章将之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四个阶段进行分别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唐代咏青海诗创作的社会环境。唐代咏青海诗的创作,除了唐代边塞诗所共具的条件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唐王朝对青海地区的统治与开发,为咏青海诗歌的创作奠定了政治的和物质的基础;二是唐代青海地区的战戍形势,是唐代咏青海诗歌创作的现实基础。而唐代文人出塞(包括入幕、游边、使边三个方面),则是唐代咏青海诗歌创作的重要条件。高适入河西哥舒翰幕,吕温出使吐蕃,创作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歌咏青海的边塞诗即是有力证明。第三章,主要论述唐代咏青海诗的题材类型。唐代咏青海诗的题材丰富多彩,创作天地极为广阔。既有咏自然地理景观之诗,也有咏人文历史风貌之诗,还有反映民族关系之诗。它们各以独特的风格和情调,从各个侧面描绘了唐代青海地区的真实景象。其中第三类诗所蕴藏的史实,为我们研究唐代历史、尤其唐、吐谷浑、吐蕃三者关系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甚至补充了历史记载之不足。第四章、第五章,主要通过具体案例细部地研究唐代咏青海诗。我们选择了不同时间,不同原因、以不同身份亲临青海的二位诗人,即盛唐着名边塞诗人高适和中唐入吐蕃使者吕温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地分析了其咏青海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并将其与那些未曾到过青海的诗人的咏青海诗相比较,指出高适、吕温的咏青海诗因以亲历亲见为内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唐代咏青海诗中具有典型价值与意义。并通过吕温写在青海的边塞诗,深入分析了作为使者兼诗人在异域文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怀,使我们对唐入吐蕃使这一特殊群体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第六章,主要以唐代咏哥舒翰诗为例论证了诗史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哥舒翰是我国历史上名垂史册的少数民族将领。哥舒翰的一生与青海地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唐诗中有不少描写和歌咏哥舒翰的诗篇。但唐诗与唐史中的哥舒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诗与史间差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社会背景及心理因素。通过对唐诗与唐史中的哥舒翰形象比较,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诗歌与历史之间既有互证性,又有差异性的特征。总之,边塞诗的研究论文不可胜数,但将研究范围定位到“点”的却不多见。这在地域文化勃兴的时代里,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咏青海诗作进一步的探索无疑具有一定开创性意义。

二、为什么“冰封”只有“千里”,而“雪飘”却有“万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什么“冰封”只有“千里”,而“雪飘”却有“万里”(论文提纲范文)

(1)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的意义
    二、问题点与难点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晁楣艺术风格形成背景
    一、晁楣版画艺术的时代背景
        (一)北大荒开发前概略
        (二)北大荒垦建与党的文艺方针
        (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
    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军旅生活与艺术学习
        (二)第二阶段:生活历练与艺术创新
        (三)第三阶段:时代浪潮与艺术升华
    小结
第二章 晁楣早期版画风格(1950—1958 年)
    一、艺术学习与训练
    二、早期版画创作实践
        (一)军人形象与“斗争性”的延续
        (二)军人形象与新时代的接轨
    三、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
        (一)题材创新
        (二)艺术语言(构图、刀法、颜色)
        (三)套色木刻
        (四)早期风格特点
    小结
第三章 晁楣中期版画风格(1958-1978 年)
    一、开创北大荒版画主导风格
    二、中期版画风格案例分析
        (一)林业题材
        (二)工业题材
        (三)农业题材
    三、中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色
        (一)大景加小人创作模式
        (二)具有现实主义写实性
        (三)重色版和副版
        (四)崇高历史风格的凸显
    小结
第四章 晁楣后期版画风格(1978—2006 年)
    一、城市题材的版画风格
        (一)由农村到城市
        (二)由垦荒到城市
        (三)由叙事到抒情
    二、工业题材的版画风格
    三、形式探索的版画风格
        (一)雪松系列:《雪松》、《松谷》、《天柱》
        (二)大树系列:《冬晨》、《傲霜》、《大树》
        (三)几何系列:《春曲》、《新居》、《留君不住》
    四、晁楣后期版画风格的简约性
        (一)由繁至简的成因
        (二)后期风格简约性的特征
        (三)由繁至简的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晁楣版画风格演变中的规律探讨
    一、生活与环境的变化
    二、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
    三、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晁楣年表
    附录2 晁楣版画事记
    附录3 晁楣版画作品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毛泽东诗词中的“霜”“雪”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今朝霜重东门路”:凄清而壮别
“寥廓江天万里霜”:坚定的革命信念
“万木霜天红烂漫”:四次反“围剿”第一声胜利号角
“长空雁叫霜晨月”:长征艰难险阻的写照
“更喜岷山千里雪”:不可代替的长征符号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国诗坛上的一座丰碑
“飞雪迎春到”:风骨犹似雪中梅

(3)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概念解读
        1.5.1 毛泽东诗词
        1.5.2 初心
        1.5.3 共产党人之初心
2 毛泽东诗词中的初心的渊源
    2.1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
        2.1.1 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毛泽东思维结构的基石
        2.1.2 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成长的土壤
        2.1.3 传统文化影响了毛泽东的语言风格
    2.2 新文化运动对毛泽东的影响
        2.2.1 新文化运动是毛泽东初心成长的催化剂
        2.2.2 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毛泽东走向人民革命的契机
    2.3 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的影响
        2.3.1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引领了毛泽东的人民观
        2.3.2 马克思主义引领毛泽东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3 毛泽东诗词中的共产党人之初心的形成历程
    3.1 建党前后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基本形成
        3.1.1 心系民众踏上革命征途——《五言诗·咏指甲花》《杂言诗·耕田乐》《祭母文》
        3.1.2 深入实践体察民生——《明耻篇》题志《四言诗·露宿》《游学即景》
        3.1.3 满怀激情投身革命——《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
    3.2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持续发展
        3.2.1 夺取革命胜利的豪迈气概——《西江月·井冈山》《西江月·秋收起义》
        3.2.2 谋求人民幸福的热血豪情——《清平乐·蒋桂战争》
        3.2.3 不惧艰难困苦的昂扬斗志——《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
        3.2.4 依靠民众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3.3 延安时期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共产党人初心不断完善
        3.3.1 救国救民的超常勇气——《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
        3.3.2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群众史观——《沁园春·雪》
        3.3.3 团结起来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担当——《四言诗·懦夫奋臂》《五言·悼戴安澜将军》
    3.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走向成熟
        3.4.1 建设新中国的美好期盼——《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
        3.4.2 人民幸福安康的不懈追求——《七律二首·送瘟神》
        3.4.3 革命事业成功的理论自信——《贺新郎·读史》
4 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特色
    4.1 初心内容的丰富性
        4.1.1 追求人民富裕,社会民主
        4.1.2 为民族谋解放,不忘民族复兴
        4.1.3 夺取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
    4.2 信念的坚定性与革命的乐观性
        4.2.1 信念的坚定性
        4.2.2 革命的乐观性
    4.3 始终如一的人民性
        4.3.1 以民为本的创作思路
        4.3.2 以人民为主角的诗词意象
        4.3.3 针对性的运用诗词联系团结各界群众
5 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的价值与启示
    5.1 毛泽东诗词中初心的价值
        5.1.1 深刻体现人民意义
        5.1.2 重塑了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5.1.3 歌颂人民力量,对人民充满热情礼赞
        5.1.4 激发调动人民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5.2 毛泽东诗词中初心的启示
        5.2.1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5.2.2 助力共产党人精神境界和品格的保持与提升
        5.2.3 激励人民的奋斗热情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论唐代雁门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代雁门诗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地理——南北要道、紫塞景观
    第二节 军事——戍守前线、北都屏障
    第三节 文化——入幕游边、终南捷径
    第四节 宗教——唐朝崇佛、名僧故里
第二章 唐代诗人雁门行实考论
    第一节 初唐、盛唐诗人雁门行
        一、骆宾王
        二、李白
        三、崔颢
    第二节 中唐、晚唐诗人雁门行
        一、李益
        二、武元衡
        三、施肩吾
        四、马戴
        五、许棠
        六、薛能
        七、罗隐
        八、贯休
第三章 雁门关在唐诗中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风光迥异边情深
    第二节 厌战苦征情嗟怨
    第三节 戍边杀敌情英豪
    第四节 北塞边地情悠远
第四章 唐代雁门诗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独特意象群
    第二节 地名实指
        一、雁门地区的实指
        二、诗人行迹的纪实
    第三节 文化符号
        一、雁门情结的凝聚
        二、边塞意象的泛指
        三、北地远方的虚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第一章开局之年
    1.身未动,心已远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心语声声诵援疆
第二章福地之约
    4.比较优势
    5.思路决定出路
    6.福地之约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7.要致富先修路
    8.坐拥馕坑唱馕歌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12.碧玉之都
    13.破壁突围
    14.葡酒之乡
    15.初心如磐
第五章““奇台礼物”
    16.奇台面粉
    17.电商梦
    18.奇台礼物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19.谋定而后动
    20.致富梦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23.情暖木垒河
    24.“木垒联盟”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25.诗和远方
    26.师者为师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27.组团而战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31.““圆梦行动”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34.责任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6)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选题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诗词
        2.1.1 诗词的形成发展
        2.1.2 诗词的特点
        2.1.3 诗词的功能
    2.2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特点分析
        2.2.1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概念
        2.2.2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特征
        2.2.3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精神内涵
    2.3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3.2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第3章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3.1 促进形成正向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
        3.1.1 树立理想信念,引领思想方向
        3.1.2 领悟长征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
    3.2 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2.1 加强理论的认同
        3.2.2 加强情感的认同
        3.2.3 加强实践的认同
    3.3 增强文化自信,领略诗词之美
        3.3.1 植根传统土壤,筑牢文化自信
        3.3.2 体会古典文学精华,领略诗词之美
    3.4 丰富教学资源,融入教学载体
        3.4.1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3.4.2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生动化
第4章 当代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当代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4.1.1 思想多元化,理想信念淡薄
        4.1.2 责任意识不足,缺乏担当精神
        4.1.3 远离艰苦朴素,追求物质享受
        4.1.4 抗压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频现
    4.2 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信息化时代下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碰撞冲击
        4.2.2 “独子化”社会现状引起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
        4.2.3 物质时代浮躁的物质追求扭曲了大学生的心态
        4.2.4 挫折教育的缺失造成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第5章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5.1 融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1.1 融入的必要性
        5.1.2 融入的可行性
    5.2 融入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2.1 思政教育者需要更加端正态度
        5.2.2 思政教育者需要更加接近学生
        5.2.3 思政教育者需要更加提升教学水平
    5.3 融入的方式方法
        5.3.1 课堂上开展长征时期毛泽东毛泽东诗词的鉴赏与评析
        5.3.2 组织大学生对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读后感的写作与讨论
        5.3.3 在校园举行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苏轼的暮夜活动及暮夜作品的艺术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综述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处
第一章 苏轼暮夜活动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一)坊市制度的崩溃
        (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节日习俗的影响
        (四)政府政策的鼓励
    二、历史传统
        (一)先秦时期
        (二)两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唐代时期
        (五)北宋时期
    三、个人因素
        (一)性好游玩,尤喜夜景
        (二)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自由的野性驱使
        (三)追求休闲娱乐和排解苦闷情绪的需要
第二章 苏轼的暮夜活动
    一、夜饮
        (一)宴饮、群饮
        (二)独酌
    二、夜行
        (一)无目的的轻松悠闲之行
        (二)为公务的辛苦悲凉之行
    三、夜值
    四、夜游
    五、夜中观景
    六、其他
        (一)作为文人的日常娱乐活动
        (二)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第三章 苏轼暮夜活动中的心灵世界
    一、品而愈厚的欢喜快乐之感
    二、咀而益深的愁苦寂寥之情
        (一)仕途失意的悒郁
        (二)羁旅思乡的哀愁
        (三)相思离别的凄苦
    三、味而更明的超脱旷达之心
        (一)超脱旷达
        (二)闲适归隐
第四章 苏轼暮夜作品的艺术表现
    一、“五官”:丰富多彩的感知体验的描摹
        (一)巧用视觉
        (二)重用听觉
        (三)妙用嗅觉、肤觉
    二、暮夜意境:幽冷孤寂与清远明澈
        (一)幽冷孤寂
        (二)清远明澈
    三、“高士”:暮夜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同类文本
二、删节文本
三、原型文本
四、阐释文本

(10)唐代咏青海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青海”及其咏青海诗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一、选题的研究视角
        二、选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前咏青海诗概貌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咏青海诗
        一、关于咏青海诗的源头问题
        二、《诗经·殷武》——最早咏及青海的边塞诗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咏青海诗
        一、最早咏及“祁连”的诗——《匈奴歌》
        二、从《赵充国颂》看赵充国河湟屯田及影响
        三、东汉羌人的一曲悲歌——《小麦谣》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咏青海诗
        一、从《西海郡谣》看西海郡及其兴废
        二、鲍照《建除》与汉羌史事
        三、张正见《从军行》中的“祁连”印象
    第四节 隋朝时期的咏青海诗
        一、隋炀帝《示从征群臣》
        二、史万岁《石城山》
第二章 唐代咏青海诗创作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唐代咏青海诗的创作概貌
    第二节 唐王朝对青海地区的统治与开发
    第三节 唐代青海地区的战戍形势
第三章 唐代咏青海诗的题材类型
    第一节 咏自然地理景观之诗
        一、咏“四季”诗
        二、咏“青海湖”诗
        三、咏“日月山”诗
        四、咏“湟中”诗
        五、咏“河源”诗
    第二节 咏历史人文风貌之诗
    第三节 反映民族关系之诗
        一、从唐诗看唐代青海地区的民族构成及其分布
        二、从唐诗看唐、吐谷浑及吐蕃之间的战和关系
第四章 唐边塞诗人诗中之青海——以高适为例
    第一节 高适从军河西的时间及其原因
    第二节 高适写在青海地区的边塞诗
    第三节 从军河西对高适边塞诗创作的影响
第五章 唐使臣诗中之青海——以吕温为例
    第一节 吕温出使吐蕃的原因、时间及其条件
        一、吕温出使吐蕃的原因和时间
        二、吕温出使吐蕃的条件
    第二节 从吕温诗看唐与吐蕃的战和关系
        一、从《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看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二、从《蕃中答退浑词二首》等诗看唐与吐蕃的战争关系
    第三节 吐蕃异域及其诗人思想情怀
        一、闭留绝域的孤独
        二、壮志难酬的苦闷
        三、爱国忧民的情怀
第六章 青海战史人物个案研究——哥舒翰
    第一节 哥舒翰与唐蕃河湟战事
    第二节 唐代诗人笔下的哥舒翰及其差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为什么“冰封”只有“千里”,而“雪飘”却有“万里”(论文参考文献)

  • [1]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D]. 杨春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毛泽东诗词中的“霜”“雪”情结[J]. 梁贤之. 党史博采(上), 2020(07)
  • [3]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研究[D]. 冯诗淇.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4]论唐代雁门诗[D]. 康慧.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5]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6]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施. 南昌大学, 2019(02)
  • [7]苏轼的暮夜活动及暮夜作品的艺术表现[D]. 刘羽佳.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9]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J]. 张斗和. 读写月报, 2016(03)
  • [10]唐代咏青海诗歌研究[D]. 马海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为什么《冰雪奇缘》只有“千里”,而“雪飘”却有“万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