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Dot-ELISA快速检测绵羊种布氏菌病(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奇[1](2020)在《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也被称为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或波浪热,是世界上流行性较广、危害性较强、发病率较高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清学检测分析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血清阳性率受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及不同养殖方式的影响,揭示其流行规律,同时分析3年间人布病和羊布病的相关性,为该地区羊布鲁氏菌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首先对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12旗县规模化羊养殖场或散养户随机采集全血并分离血清,按照呼伦贝尔市布病防控工作方案的规定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PT)对布鲁氏菌病进行初筛,阳性血清再用试管凝集实验(SAT)进行复检的方法进行羊布鲁氏菌病检疫。在监测的3年时间内共采集不同年龄羊血清1404708份,其中RBPT阳性样品为931只,SAT阳性样品为874只,羊布病RBPT和羊布病SAT阳性符合度达到93.88%。结果显示:2015年-2017年间羊布病血清阳性率差异极显着(p<0.01),呈整体下降趋势。呼伦贝尔地区羊布病血清阳性率最高的为2015年达到0.09%(411只),其次为2016年为0.07%(335只),血清阳性率最低的是2017年为0.03%(128只)。3年间不同行政区及不同经济区羊布病血清阳性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其中新巴尔虎左旗最高为0.21%,最低为根河市。3年间不同经济类型区羊布病血清阳性率趋势为:城区(0.19%)>牧区(0.11%)>林区(0.08%)>半农半牧区(0.05%)。3年间不同年龄羊布病血清阳性率差异显着(p<0.05),在幼体羊、亚成体羊和成体羊3种年龄羊中,成体羊的血清阳性率最高,3年间分别为0.2%,0.14%,0.05%。羊布病血清阳性数一年四季均有体现,但季节性相对明显,不同月份血清阳性数量差异极显着(p<0.01),以春、夏季尤甚,在每年的4-7月血清阳性数量最高,为5月(207只)>6月(202只)>4月(143只)>7月(116只)。在不同的饲养环境下羊布病血清阳性率差异显着(p<0.05):规模化养殖场羊布病血清阳性率明显低于散养户,分别为0.02%和0.12%。2015年-2017年间呼伦贝尔地区人布病血清阳性新增病例差异显着(p<0.05)呈整体下降趋势,2015年-2016年人布病和羊布病血清阳性新增病例趋势相同均呈下降趋势,2016年-2017年羊布病血清阳性数量持续下降,人布病血清阳性数量略有升高。通过人布病与羊布病血清阳性数量亚组分析实验得出两者具有相关性,可通过控制羊布病血清阳性数量降低人布病的血清阳性数量。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提出针对呼伦贝尔地区相应的防控措施:1.建议将S2弱毒苗全部灌服改为怀孕母羊灌服,其他羊只皮下或肌肉注射,羔羊三月龄时即免疫,全部在首免一个月后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2.建议在首次检测一个月后再进行一次复检。
乌英才其克[2](2019)在《布鲁氏菌新型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主要感染牛、羊、猪、狗、骆驼和鹿等动物,并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通过食用受感染的食物和实验室接触传播给人类。布鲁氏菌的传播引起布鲁氏菌病,该病是一种流行范围广、危害极其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在兽医临床上对动物和人类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布鲁氏菌一旦感染,治疗非常困难,因此对于布鲁氏菌病重点在于防控。由于目前布鲁氏菌的检测方法众多,原理多样,易造成人们对布鲁氏菌检测方法使用原理的不清晰以及混淆,导致对布鲁氏菌病检测的局限性,文章主要对布鲁氏菌的常规检测技术、分子生物检测技术、以及一些以免疫反应为基础的新型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综述,同时对布鲁氏菌的防控进行展望,以期为布鲁氏菌的检测与防控提供指导。
阿斯马热·马合木提[3](2019)在《布鲁氏菌病诊断抗原的分离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全球流行,在我国属于二类传染病,给世界各国畜牧业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危害。该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根治,人感染布鲁氏菌后会有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布病的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起关键作用,早诊断早发现是治愈布病的一个关键步骤,研发一款能够适用于农牧区基层使用的快速诊断试剂盒是布病高发地区所需要的。目的:(1)提取布鲁氏菌S-2和S-19株中的脂多糖(LPS),检测该两种脂多糖的抗原性与诊断价值;(2)布鲁氏菌LPS抗原研发胶体金抗体检测试剂盒,确定其敏感性和特异性;(3)用该试剂盒对新疆不同地区的发热人群和社区人群进行初筛,确定其应用性,并评估这些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的严重性;(4)构建布鲁氏菌Omp2a表达载体,用大肠杆菌表达该蛋白,确定其诊断价值;方法:(1)收集工业化生产的布鲁氏菌疫苗株S-19与S-2株菌株液,用LPS纯化试剂盒通过裂解、纯化、洗涤的方法提取LPS,用提取的LPS进行斑点ELISA试验与布鲁氏菌病阳性、正常阴性、疱疹病、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反应观察和记录反应颜色并判断诊断价值;(2)从新疆布病疫区收集139份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与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结果阳性的患者血清,用胶体金试剂盒对这些阳性血清进行测定,确定胶体金试剂盒的灵敏度;(3)从新疆布病疫区收集354份需要与布病做鉴别诊断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确定胶体金试剂盒的特异度。利用前期确定所研发的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盒对新疆8县(市)的发热病人和三县市的社区人群进行初步的应用。最后用SPSS2.0软件对三个疫区的阳性率进行卡方检验计算出三个地区间的差异;(4)外膜蛋白Omp2a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菌株BL21的转化,重组Omp2a经IPTG诱导、纯化后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观察目的蛋白的位置,经过斑点ELISA、Western Blotting判断Omp2a的抗原性及诊断价值;结果:(1)斑点ELISA试验结果显示从S-19与S-2株中提取的LPS与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能起强的抗原抗体反应,与商品化LPS诊断试剂盒的反应一致,具有强的诊断价值;(2)对布病阳性血清及需要与布病做鉴别诊断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菌胶体金试剂盒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6%;(3)收集358份发热人群血清及329份体检人群血清,利用胶体金试剂盒进行检测该地区的布病阳性率。对新疆布病疫区的三个地区的发热人群的检测中得出,伊犁地区阳性率为19.3%、塔城地区阳性率为16.5%、巴州地区阳性率为19.3%,χ2=0.267,p=0.875,三个地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新疆非布病疫区及布病疫区的社区体检人群的检测中得出疫区阳性率为6.9%,而非疫区阳性率为0%;(4)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a的原核表达载体菌株BL21经PCR能扩增出亮度为均一的目的片段。Omp2a经过热诱导后进行纯化,分别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和斑点ELISA试验分析Omp2a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从SDS-PAGE上看经过热诱导和没有经过热诱导的同样出现了明显的表达条带。Western Blotting结果示大肠杆菌表达的Omp2a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与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反应。结论:(1)S-2与S-19株中提取的LPS能与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起强的抗原抗体反应,具有较强的诊断价值;(2)布鲁氏菌LPS胶体金试剂盒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诊断价值高、反应速度快、操作方便、适合在基层上推广使用;(3)从统计学分析中能看出来,新疆塔城地区、伊犁地区、巴州地区农牧区的阳性率没有差异。属于高流行区,建议加强这些地区布鲁氏菌病的预防;(4)布鲁氏菌第二外膜蛋白Omp2a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张沁涯[4](2016)在《成都地区犬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及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犬布氏杆菌病(简称犬布病)是犬感染布氏杆菌后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犬舍中极易流行传播。我国近年来连续分离到犬种布氏杆菌,提示犬布病流行趋势逐渐上升。随着国内饲养宠物犬的家庭日益增多,犬布病的预防与控制也应得到更加密切的关注。本研究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late Test, 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 SAT)调查了成都市及周边地区犬布病的流行情况,并初步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快速检测方法。1.犬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采集了成都市博爱动物医院门诊犬、金堂犬场和流浪犬的血清,共计1010份,分别使用光滑型和粗糙型RBPT对所有临床样本进行初步检测,阳性结果的血清再进一步使用光滑型和粗糙型SAT进行复检。结果显示,RBPT共检测出33份阳性血清,其中光滑型和粗糙型分别为14份和19份,光滑型和粗糙型RBPT阳性率分别为1.39%和1.88%,总RBPT阳性率为3.27%;SAT共检测出13份阳性血清,其中光滑型和粗糙型分别为1份和12份,光滑型和粗糙型SAT阳性率分别为0.10%和1.19%,总SAT阳性率为1.29%。本研究结果表明,流浪犬的布氏杆菌病阳性率最高,其次是犬场,而动物医院门诊犬的阳性率最低。2.布氏杆菌病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根据GenBank上提供的布氏杆菌属高度保守基因bcsp31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犬种布氏杆菌标准株RM6/66 bcsp31基因构建标准质粒pGM-T-bcsp31,并以此建立标准曲线。引物特异性结果表明,8种布氏杆菌标准菌株基因组DNA均扩增出198bp大小的片段,而对照菌株均呈阴性,说明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好。从犬布氏杆菌病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分析结果看出,普通PCR最低限度只能扩增10-2数量级浓度的DNA,而本次建立的Real-timePCR方法最低限度能够扩增10-4数量级浓度的DNA样本,灵敏度较普通PCR提高了100倍。对33份RBPT阳性血清进行Real-time PCR检测,其中10份呈阳性;对随机抽取的100份阴性血清进行Real-time PCR检测,6份呈阳性。本研究建立的Real-time PCR法能从阴性血清中检测出布氏杆菌,而对于RBPT阳性血清,检测结果与SAT检测结果有差异;两种方法均检测到成都地区犬布氏杆菌病。
朱良全[5](2016)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小鼠评价模型构建及其鉴别抗原筛选》文中研究表明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人兽共患病。我国预防动物布病主要采用的是猪源分离致弱的布病活疫苗株S2,但国际上对其在牛、羊等异源动物的保护力存在争议。为此,本论文采用BALB/c小鼠为模型,系统研究了S2株残余毒力、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评价其免疫保护力。将55只小鼠皮下接种1×105CFU S2活菌,每周剖杀5只,测定脾重、脾脏含菌量、血清中IgG和细胞因子的消长情况。结果显示,小鼠脾脏含菌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步下降,4周后全部清除;小鼠免疫后2-3周IgG浓度达到最高,5周后逐步下降;IFN-y和TNF-a含量免疫后1周最高,然后迅速下降,至第3周几乎检不出。将免疫后8周小鼠,分别皮下接种3种不同种属布病强毒(猪布鲁氏菌S1330株、牛布鲁氏菌2308株和羊布鲁氏菌M28株)1×105 CFU(5只/组),30日后进行脾脏称重、脾脏分菌及病理学检测,免疫小鼠能够抵抗3种不同强毒株的攻击,证实了其良好免疫保护力。此部分工作为国际组织推荐使用S2提供模型动物实验证据。当前布病防控中的最大难题是无法区分疫苗免疫与自然感染抗体,本论文采用免疫蛋白组学方法从S2株膜蛋白中筛选鉴别诊断抗原。各用30份布病阴性健康羊、30份S2免疫羊,以及30份临床布病感染羊阳性混合血清,分别与S2株膜蛋白二维电泳胶(2D)进行Western-blot,寻找S2膜蛋白与不同布病状态(感染/免疫/阴性)绵羊血清反应差异,共寻找到113个差异蛋白点。选择免疫反应差异较大的30个蛋白点进行MALDI-TOF质谱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鉴定出14个蛋白,这些蛋白承担13类分子功能、参与组成6类细胞组分和13类生物学过程。将3种混合血清(感染/免疫/阴性)分别与S2膜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IP),并对IP结合物进行Q-Extractive质谱鉴定,获得182个候选蛋白点,这些蛋白行使129类分子功能、参与组成91类细胞组分和137类生物学过程。通过2D-MALDI-TOF鉴定出的14个蛋白中有12个蛋白在IP Q-Extractive中同时被筛选出。对2种方法鉴定出的所有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共挑选出10个体外鉴别诊断的候选靶点(编号1#-10#)。构建10个候选靶蛋白原核表达质粒,除1#(transporter)与5# (cell division protein FtsH)外,8个蛋白成功表达。将表达蛋白分别与3种混合血清进行Western-blot和ELISA检测,显示2#(universal stress protein)、3# (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43)及10# (hypothetical protein)鉴别诊断效果明显。分别将3种蛋白用GST柱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通过方阵试验及单因子法优化并确定了ELISA检测参数。然后对30份感染血清及656份免疫羊场样品进行检测,2#,3#及10#蛋白建立的ELISA对感染样本检出率约60-80%。此部分工作对破解布病鉴别诊断难题,实现布病净化和根除意义重大。
苏娇[6](2013)在《鉴别牛羊布鲁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建立准确、快速的检测布鲁菌、羊种布鲁菌、牛种布鲁菌的方法。以BCSP31作为布鲁菌菌属特异性基因,以IS711插入元件作为布鲁菌菌种特异性标志,设计布鲁菌、羊种布鲁菌、牛种布鲁菌的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构建标准阳性质粒模板,优化了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条件,并将标准阳性质粒10倍倍比稀释作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评价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建立了鉴别牛羊种布鲁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用此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引物浓度400nM,探针浓度200nM,退火温度60℃为所建立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最佳反应体系和条件。此诊断方法可以特异地检测布鲁菌、牛布鲁菌、羊布鲁菌,不与其它革兰氏阴性细菌发生交叉反应,特别是与布鲁菌有强烈交叉反应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另外,此诊断方法Cq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05,检测限为2.8fg~3.2fg,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稳定性及较高的敏感性。运用已建立的诊断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其可以准确、快速的检测布鲁菌、羊种布鲁菌、牛种布鲁菌。
高越[7](2013)在《羊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及4种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文中指出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引起羊、牛和猪发病,出现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近年来本病在我国流行十分严重,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我国采取检疫、扑杀和疫苗免疫为主的措施对本病加以防控。目前国际国内还没有用于鉴别疫苗免疫动物和自然感染动物的良好的定性检测方法,我国主要依据疫苗免疫动物和感染强毒菌动物抗体的存续时间加以鉴别。一般来讲,疫苗免疫动物的抗体存续时间较短,感染强毒菌的动物的抗体存续时间较长。但有关羊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为此本研究拟对绵羊和山羊疫苗免疫后的抗体进行系统检测,准确掌握免疫羊的抗体消长规律,为布鲁菌病防控工作中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别疫苗免疫羊和自然感染羊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对四种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为检疫工作中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本研究对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左旗的共计500只布鲁菌病疫苗免疫过的绵羊和山羊进行了150天的连续监测。于免疫后20天,50天,90天,120天,150天,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快速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快速iELIS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4种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此外,对1424份血清样本检测结果进行了数据分类统计。结果表明,S2株疫苗免疫山羊150天后,通过SAT和RBT能够检测到的凝集抗体水平已经很低,通过快速iELISA和iELISA能够检测到的iELISA抗体阳性率仍达到40%左右。S2株疫苗免疫绵羊150天后,SAT和RBT基本无法检测到凝集抗体,快速iELISA和iELISA检测的抗体阳性率仍有10%左右。在四种抗体检测方法中,快速iELISA的敏感性最高,而SAT的特异性最高。建议在检疫工作中采用快速iELISA或RBT进行初筛,采用SAT进行复核。
李建云[8](2012)在《动物布鲁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我国布鲁氏菌病主要的诊断方法为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学检测(虎红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但满足不了快速检测的要求。本论文开展布鲁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从血清学抗体筛查→阳性样品的病原学检测→病原的分型鉴定,建立系列的检测方法,为布鲁氏菌病净化检疫,提供快速有效地手段。1.建立胶体金试纸检测方法,适用于现场检测。根据双抗原夹心法测抗体的原理,用葡萄球菌蛋白A和布鲁氏菌重组蛋白bp26抗原建立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阳性和阴性血清检测结果正确,说明该方法特异性较好。试纸条保质期为4℃保存6个月。2.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适用于检测病原。以布鲁氏菌属OMP10保守片段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将OMP10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提取质粒,制备标准品及标准曲线。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菌株均未出现荧光信号,说明该方法特异性较好;灵敏性分析表明,该方法最低检出数量级为为10-4ng/μL:标准质粒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检测时间、不同反应管之间的域值的变化很小,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3.建立布鲁氏菌分型多重PCR方法,适用于病原进行分型。根据布鲁氏菌基因组多拷贝插入元件IS711及其下游多态位点,设计布鲁氏菌牛、羊、猪种分型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布鲁氏菌分型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菌株未见扩增,说明该方法特异性较好。灵敏性分析表明,其最低检出数量级为10-2ng/μL.
王秀丽[9](2012)在《羊布鲁氏菌病i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布鲁氏菌omp2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文中研究表明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性变态反应疾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免疫接种和准确诊断是有效防控该病的两大重要手段。目前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大都是基于LPS抗原建立的,本研究试图建立一种基于LPS抗原,用于羊布鲁氏菌病抗体检测的iELISA方法。为了提高iELISA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本研究对OIE手册介绍的热酚水法提取的布鲁氏菌粗制LPS从纯度、产率、活性等方面比较了冷甲醇沉淀法、硫酸铵沉淀法、酶消化处理法对LPS的纯化效果,结果证明酶消化处理的纯化效果最好。用确定的LPS提纯工艺纯化的LPS作为抗原建立羊布鲁氏菌病iELISA抗体检测方法,并对相关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方阵滴定法对LPS抗原的浓度和待检血清的稀释倍数进行滴定,确定LPS的最佳包被浓度为0.17μg/ml,待检血清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100。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对封闭液、封闭时间、待检血清的反应时间、酶标记兔抗羊IgG抗体的稀释倍数及反应时间、显色时间等其它影响反应的因素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相关条件为抗原4℃包被8h,0.4%明胶封闭30min,待检血清37℃孵育l0min, HPR标记兔抗羊IgG抗体稀释40000倍,37℃孵育10min,TMB25℃显色10min。对385份已知背景的羊血清的检测结果统计,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确定iELISA检测结果的判定标准为:S/P≥0.2为阳性,S/P<0.2为阴性。依据结果的判定标准,确定检测系统成立的条件为强阳性对照血清O.D.450mm>0.83,弱阳性对照血清O.D.450mm>0.35,阴性对照血清O.D.450mm<0.15。对所建立的iELISA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批间重复性和批内重复性)、稳定性、符合率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性高,比SAT和RBPT灵敏度高60-150倍;特异性好,可有效的区分布鲁氏菌与大肠杆菌O:157和都柏林沙门氏菌的交叉感染;重复性良好,批内重复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变异系数均小于10%;稳定性良好,保存期试验结果显示抗原包被板在4℃保存11个月检测结果稳定;对来自不同地区的385份临床血清进行检测并与RBPT和SAT结果比较,结果阳性符合率98.41%,阴性符合率为96.65%。对1932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并与RBPT进行比较,总符合率为91.7%,大量文献报道及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LPS抗原检测布鲁氏菌IgG抗体的检测方法不能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0:9IgG抗体区分。OMP28是布鲁氏菌的重要抗原蛋白,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不含有此蛋白。为开发一种可区分布鲁氏菌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0:9感染的诊断方法,本研究克隆了不同布鲁氏菌的omp28基因并通过序列比对以及在GenBank中BLAST搜索,结果显示,omp28基因在不同种布鲁氏菌中的相似性达到99%以上,本研究还构建了pET32a-omp28表达载体,并对重组表达载体表达产物进行了鉴定和蛋白的纯化,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丛础。
王秀丽,蒋玉文,毛开荣,丁家波,王秋菊,何宇,彭小兵[10](2011)在《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灵敏特异的ELISA、FPA、PCR、核酸探针技术、胶体金标记技术及新型可视化LAMP等,以期为布鲁氏菌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用Dot-ELISA快速检测绵羊种布氏菌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Dot-ELISA快速检测绵羊种布氏菌病(论文提纲范文)
(1)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布鲁氏菌及布鲁氏菌病的简介 |
1.1.1 概述 |
1.1.2 布鲁氏菌的分型及分型方法 |
1.1.3 布鲁氏菌的毒力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
1.2.1 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 |
1.2.2 布鲁氏菌病的病理学特征 |
1.3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 |
1.3.1 病原分离与鉴定 |
1.3.2 血清学诊断 |
1.3.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4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1.4.1 国外布鲁氏菌病流行学特点 |
1.4.2 国内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点 |
1.4.3 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点 |
1.4.4 呼伦贝尔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点 |
1.5 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防治方案 |
1.5.1 国外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方案 |
1.5.2 国内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方案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调查地区及自然情况 |
2.1.2 样品采集方案及数量 |
2.1.3 检测抗原、试剂及器材 |
2.1.4 血清标准品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2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
2.2.3 试管凝集试验 |
2.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5 人布病与羊布病亚组分析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市羊布鲁氏菌血清阳性率的时间规律 |
3.1.1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血清学的监测率及阳性率 |
3.1.2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血清阳性数量的季节分析 |
3.2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市羊布鲁氏菌血清阳性率的地域规律 |
3.2.1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市不同行政区羊布鲁氏菌血清学的监测率及阳性率 |
3.2.2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市不同经济产业区羊布鲁氏菌血清学的监测率及阳性率 |
3.3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市羊布鲁氏菌血清阳性率的年龄及不同养殖方式的规律 |
3.3.1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市不同年龄羊布鲁氏菌血清学的监测率及阳性率 |
3.3.2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市不同养殖方式羊布鲁氏菌血清学的监测率及阳性率 |
3.4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人布病血清阳性新增病例分析 |
3.4.1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人布病血清阳性新增病例总体分析 |
3.4.2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不同行政区人布病血清阳性新增病例分析 |
3.4.3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不同经济类型区人布病血清阳性新增病例分析 |
3.4.4 2015 年-2017 年呼伦贝尔地区人及羊间布病血清阳性新增病例比较分析 |
3.5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人布病与羊布病血清阳性亚组分析实验 |
4 讨论 |
4.1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的血清阳性率的特点及分析 |
4.1.1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血清阳性率的时间规律分析 |
4.1.2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血清阳性率的地域规律分析 |
4.1.3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血清阳性率的年龄及不同养殖方式的规律分析 |
4.2 分析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布病血清阳性羊持续存在的原因 |
4.3 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人和羊布病相关性分析 |
4.4 2015-2017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评价 |
4.4.1 呼伦贝尔地区的防控措施 |
4.4.2 呼伦贝尔地区防控措施的优势与不足 |
4.5 针对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病防控方案的建议 |
4.5.1 针对羊布病免疫监测等方面的防控建议 |
4.5.2 针对呼伦贝尔不同地区防控建议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布鲁氏菌新型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特征与传染性 |
1.1 病原 |
1.2 传染性 |
2 分子生物检测技术 |
2.1 基因检测 |
2.2 SNP检测 |
2.3 新型噬菌体检测技术 |
3 免疫学检测技术 |
3.1 标准凝集试验(SAT)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
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3.3 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 |
3.4 荧光偏振法(FPA) |
3.5 其他 |
4 布鲁氏菌病防控与展望 |
(3)布鲁氏菌病诊断抗原的分离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布鲁氏菌 LPS 抗原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 |
前言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布鲁氏菌病金标试剂盒的研制和诊断性评估 |
前言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布鲁氏菌病胶体金试剂盒对新疆 7 县(市)发热病人的诊断及人群筛查应用 |
前言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部分:布鲁氏菌外膜蛋白 Omp2a 抗原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鉴定 |
前言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导师评阅表 |
(4)成都地区犬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及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病原学 |
1.2 病理学 |
1.3 临床症状及传播途径 |
1.4 流行病学 |
1.5 犬布氏杆菌病诊断方法 |
1.5.1 细菌学检测 |
1.5.2 免疫组织化学 |
1.5.3 分子生物检测学技术 |
1.5.4 血清学检测 |
1.6 治疗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样本 |
2.1.2 菌种与载体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血清学检测方法 |
2.2.2 布氏杆菌bcsp31基因的扩增 |
2.2.3 布氏杆菌标准株bcsp31基因标准质粒的构建 |
2.2.4 布氏杆菌病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5 临床样本检测 |
3 结果 |
3.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结果 |
3.2 犬性别对布病阳性率的影响 |
3.3 布氏杆菌Real-time PCR引物特异性验证 |
3.4 布氏杆菌bcsp31基因阳性克隆菌的筛选 |
3.5 布氏杆菌Real-time PCR反应条件优化 |
3.6 布氏杆菌病Real-time 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3.7 布氏杆菌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分析 |
3.8 布氏杆菌病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
3.9 RBPT阳性血清样本的Real-time PCR检测 |
3.10 阴性血清样本的Real-time PCR检测 |
3.11 临床样本血清学检测与Real-time PCR检测结果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小鼠评价模型构建及其鉴别抗原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概述 |
1.1 研究进展 |
1.1.1 布病疫情动态 |
1.1.2 防制与诊断技术进展 |
1.1.3 世界布鲁氏菌疫苗概况 |
1.1.4 蛋白组学及其研究技术 |
1.1.5 免疫蛋白组学及其在布鲁氏菌研究中的应用 |
1.1.6 布鲁氏菌外膜相关蛋白诊断抗原研究进展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猪种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在BALB/c小鼠中的评价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所需的菌株、培养基与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方法 |
2.3.1 试验分组 |
2.3.2 S2株在小鼠脾脏定殖试验 |
2.3.3 免疫后脾细胞细胞免疫应答水平 |
2.3.4 免疫后外周血抗体消涨规律检测 |
2.3.5 小鼠免疫攻毒试验 |
2.4 结果 |
2.4.1 S2株在小鼠脾脏定殖情况 |
2.4.2 S2免疫后细胞免疫应答指标监测 |
2.4.3 S2免疫后抗体消涨规律变化 |
2.4.4 免疫攻毒试验 |
2.4.5 组织病理学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凝胶电泳的免疫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S2鉴别诊断候选抗原蛋白靶点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菌株及来源 |
3.2.3 主要仪器 |
3.2.4 主要试剂及耗材 |
3.2.5 常用布鲁氏菌培养基及稀释溶液 |
3.2.6 2DE、western-blot及MALDI-TOF质谱试验用溶液 |
3.3 方法 |
3.3.1 布鲁氏菌膜蛋白提取 |
3.3.2 膜蛋白浓度定量及电泳 |
3.3.3 双向电泳 |
3.3.4 湿转印 |
3.3.5 染色 |
3.3.6 图像扫描与分析 |
3.3.7 切胶、脱色、酶解消化、质谱 |
3.3.8 蛋白鉴定和分析 |
3.4 结果 |
3.4.1 布鲁氏菌灭活结果 |
3.4.2 S2膜蛋白SDS-PAGE及浓度测定结果 |
3.4.3 布鲁氏菌S2株膜蛋白双相电泳和Western-blot结果 |
3.4.4 分析鉴定及功能分析 |
3.4.5 可能诊断靶点信息列表 |
3.5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免疫共沉淀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S2鉴别诊断抗原蛋白靶点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实验动物 |
4.2.2 菌株及来源 |
4.2.3 主要仪器 |
4.2.4 IP试验用溶液 |
4.3 方法 |
4.3.1 布鲁氏菌膜蛋白提取及定量 |
4.3.2 免疫共沉淀 |
4.3.3 切胶、脱色、酶解消化、质谱和蛋白鉴定 |
4.3.4 蛋白鉴定和分析 |
4.4 结果 |
4.4.1 S2膜蛋白提取SDS-PAGE及浓度测定结果 |
4.4.2 不同血清与S2膜蛋白免疫共沉淀结果 |
4.4.3 免疫共沉淀获得质谱点信息列表 |
4.4.4 所鉴定的鉴别诊断抗原的功能分析 |
4.4.5 可能的鉴别诊断抗原蛋白 |
4.5 讨论 |
第五章 候选鉴别诊断抗原蛋白的体外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5.1 前言 |
5.2 材料 |
5.2.1 菌株和载体 |
5.2.2 主要试剂耗材 |
5.2.3 主要仪器 |
5.3 方法 |
5.3.1 种子及细菌悬液的制备 |
5.3.2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5.3.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5.3.4 10种基因的PCR扩增 |
5.3.5 目的基因的回收 |
5.3.6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5.3.7 重组质粒转化 |
5.3.8 诱导、表达及验证 |
5.3.9 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的表达蛋白筛选 |
5.3.10 重组蛋白的纯化 |
5.3.11 ELISA方法验证及条件优化 |
5.3.12 鉴别诊断抗原ELISA检测方法cut-off值的确立 |
5.3.13 ELISA对临床样本的检测 |
5.4 结果 |
5.4.1 2DE&Western-blot&MALDI-TOF与IP&QE共同鉴定的蛋白点 |
5.4.2 猪布鲁氏菌S2株抗原的克隆 |
5.4.3 重组蛋白的表达 |
5.4.4 重组蛋白与三种血清的Western-blot |
5.4.5 重组蛋白与三种血清的ELISA反应 |
5.4.6 重组蛋白的纯化 |
5.4.7 重组蛋白ELISA方法的建立 |
5.4.8 鉴别诊断抗原间接ELISA检测免疫血清的临界值(Cut-off) |
5.4.9 运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临床样本检测 |
5.5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鉴别牛羊布鲁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1.1 国外布鲁菌病疫情 |
1.1.2 国内布鲁菌病疫情 |
1.2 布鲁菌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1 传统布鲁菌病诊断方法 |
1.2.2 现代布鲁菌病检测技术 |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 |
2.1.2 试剂与仪器 |
2.1.3 引物和探针 |
2.2 方法 |
2.2.1 标准阳性质粒模板的制备 |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参数的优化 |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与反应参数的建立 |
2.2.4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制备 |
2.2.5 特异性试验 |
2.2.6 敏感性试验 |
2.2.7 重复性试验 |
2.2.8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临床样品 |
3 结果 |
3.1 标准阳性质粒模板的制备 |
3.1.1 常规PCR的扩增结果 |
3.1.2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
3.1.3 目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 |
3.1.4 质粒拷贝数计算结果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参数的优化结果 |
3.2.1 引物浓度优化结果 |
3.2.2 探针浓度优化结果 |
3.2.3 退火温度优化结果 |
3.3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制备结果 |
3.4 特异性试验结果 |
3.5 敏感性试验结果 |
3.5.1 单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敏感性结果 |
3.5.2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敏感性结果 |
3.6 重复性试验结果 |
3.7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临床样品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羊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及4种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布鲁菌病概述 |
1.2 布鲁菌病的研究进展 |
1.2.1 布鲁菌病病原 |
1.2.2 布鲁菌病的分布与危害 |
1.2.3 人布鲁菌病 |
1.2.4 动物布鲁菌病 |
1.2.5 布鲁菌病的防控 |
1.2.6 布鲁菌病的诊断 |
1.2.7 布鲁菌病的疫苗 |
1.2.8 布鲁菌病的治疗 |
1.2.9 困难与展望 |
1.3 血清学方法在布鲁菌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及现状 |
1.3.1 凝集试验在布鲁菌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
1.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布鲁菌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仪器设备 |
2.1.2 试验材料 |
2.1.3 常用试剂配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试验操作 |
3 试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动物布鲁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布鲁氏菌病概述 |
1.2 布鲁氏菌病病原学 |
1.2.1 分类学地位 |
1.2.2 形态学特征 |
1.2.3 培养特性 |
1.2.4 抵抗力 |
1.2.5 细菌结构 |
1.2.6 基因组结构 |
1.3 布鲁氏菌的致病机理 |
1.4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
1.5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 |
1.6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 |
1.7 布鲁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7.1 布鲁氏菌的分离鉴定 |
1.7.2 布鲁氏菌分子生物学检测 |
1.7.3 布鲁氏菌的免疫学检测 |
1.8 新型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
1.8.1 多重PCR技术 |
1.8.2 荧光定量PCR技术 |
1.8.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试验一 布鲁氏菌胶体金试纸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 |
2.1.1 菌株及血清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引物设计 |
2.2.2 细菌基于组DNA的提取 |
2.2.3 布鲁氏菌bp26基因的PCR扩增 |
2.2.4 布鲁氏菌bp26基因的纯化回收 |
2.2.5 表达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6 布鲁氏菌bp26基因的克隆 |
2.2.6.1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 |
2.2.6.2 连接产物的转化 |
2.2.6.3 阳性克隆菌的筛选 |
2.2.7 布鲁氏菌bp26基因的序列分析 |
2.2.8 布鲁氏菌bp26基因重组质粒的提取 |
2.2.9 bp26重组蛋白的表达 |
2.2.10 bp26重组蛋白Wes tern blot鉴定 |
2.2.11 bp26重组蛋白的纯化 |
2.2.12 bp26重组蛋白的复性 |
2.2.13 测定的bp26重组蛋白的浓度 |
2.2.14 胶体金的制备 |
2.2.15 SPA与胶体金颗粒结合的pH值优化 |
2.2.16 SPA与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浓度优化 |
2.2.17 胶体金SPA探针的制备与纯化 |
2.2.18 胶体金SPA探针包被玻璃纤维 |
2.2.19 包被硝酸纤维素膜(NC膜) |
2.2.20 试纸条的组装 |
2.2.21 试纸条的使用 |
2.2.22 重组bp26蛋白与金标-SPA组合浓度选择 |
2.2.23 重组bp26蛋白和羊血清lgG合浓度选择 |
2.2.24 试纸条的敏感性试验 |
2.2.25 试纸条的特异性试验 |
2.2.26 试纸条的稳定性试验 |
2.2.27 布鲁氏菌胶体金检测方法与其它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 |
2.2.27.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 |
2.2.27.2 试管凝集试验(SAT) |
2.2.27.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 |
2.2.27.4 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 |
2.3 结果 |
2.3.1 布鲁氏菌bp26基于的PCR的扩增 |
2.3.2 重组bp26基于克隆菌的筛选 |
2.3.3 布鲁氏菌bp26基因序列分析 |
2.3.4 布鲁氏菌bp26基于的原核表达 |
2.3.5 重组bp26蛋白的Westen blot鉴定 |
2.3.6 bp26重组蛋白的纯化 |
2.3.7 纯化重组蛋白bp26的浓度测定 |
2.3.8 胶体金的制备 |
2.3.9 SPA与胶体金结合的最佳pH确定 |
2.3.10 SPA与胶体金结合的最佳浓度的确定 |
2.3.11 重组bp26蛋白和金标SPA组合浓度选择 |
2.3.12 重组bp26蛋白抗原和羊血清IgG最适浓度组合 |
2.3.13 试纸条的特异性分析 |
2.3.14 试纸条的灵敏性分析 |
2.3.15 试纸条的稳定性试验 |
2.3.16 布鲁氏菌胶体金检测方法与其它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试验二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 |
3.1.1 菌株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引物和探针设计 |
3.2.2 常用试剂配制 |
3.2.3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
3.2.4 布鲁氏菌OMP10基因的PCR扩增 |
3.2.5 布鲁氏菌OMP10基因的纯化回收 |
3.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3.2.7 布鲁氏菌OMP10基因的克隆 |
3.2.8 布鲁氏菌OMP10基因重组质粒的提取 |
3.2.9 布鲁氏菌OMP10基因重组质粒的序列分析 |
3.2.10 布鲁氏菌OMP10基因重组质粒浓度的测定 |
3.2.11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反应体系 |
3.2.12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反应条件优化 |
3.2.13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引物与探针浓度优化 |
3.2.14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分析 |
3.2.15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构建 |
3.2.16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的灵敏性分析 |
3.2.17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的标准品的稳定性分析 |
3.2.18 血清中布鲁氏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3.3 结果 |
3.3.1 布鲁氏菌OMP10基因的PCR扩增 |
3.3.2 布鲁氏菌OMP10基因阳性克隆菌的筛选 |
3.3.3 布鲁氏菌OMP10基因序列分析 |
3.3.4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3.3.5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反应引物和探针浓度优化 |
3.3.6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特异性分析 |
3.3.7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构建 |
3.3.8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灵敏性分析 |
3.3.9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标准品稳定性分析 |
3.3.10 血清中布鲁氏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3.4 讨论 |
3.4.1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设计 |
3.4.2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标准品的构建 |
3.4.3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3.4.4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的荧光域值设定 |
3.4.5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假阳性和假阴性 |
3.4.6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技术存在的问题 |
3.5 小结 |
4 试验三 布鲁氏菌分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 材料 |
4.1.1 菌株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方法 |
4.2.1 引物设计 |
4.2.2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
4.2.3 牛种布鲁氏菌单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2.4 羊种布鲁氏菌单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2.5 猪种布鲁氏菌单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2.6 布鲁氏菌分型引物的特异性分析 |
4.2.7 布鲁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2.8 布鲁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
4.2.9 布鲁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分析 |
4.2.10 布鲁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分析 |
4.2.11 样本的布鲁氏菌多重PCR检测 |
4.3 结果 |
4.3.1 牛种布鲁氏菌单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3.2 羊种布鲁氏菌单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3.3 猪种布鲁氏菌单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3.4 布鲁氏菌分型引物的特异性分析 |
4.3.5 布鲁氏菌分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3.6 布鲁氏菌分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
4.3.7 布鲁氏菌分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分析 |
4.3.8 布鲁氏菌分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分析 |
4.3.9 样本的布鲁氏菌多重PCR检测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结论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羊布鲁氏菌病i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布鲁氏菌omp2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插图及附表清单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1 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检测 |
1.2.2 布鲁氏菌抗体检测 |
1.3 布鲁氏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1 布鲁氏菌疫苗的应用现状 |
1.3.2 布鲁氏菌疫苗的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布鲁氏菌抗原的制备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布鲁氏菌的培养 |
2.2.2 LPS抗原的粗提取及鉴定 |
2.2.3 LPS的纯化及鉴定 |
2.2.4 LPS纯化工艺重复性及质量标准的确定 |
2.2.5 提纯的LPS的浓度测定 |
2.3 结果 |
2.3.1 布鲁氏菌LPS抗原的粗提取及鉴定 |
2.3.2 LPS不同纯化方法的纯化效果比较 |
2.3.3 LPS提纯工艺的重复性试验及质量标准的确定 |
2.3.4 最终确定的LPS纯化工艺 |
2.3.5 提纯LPS抗原的浓度测定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羊布鲁氏菌病i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3.2.2 羊布鲁氏菌病iELISA相关反应条件的优化 |
3.2.3 临界值的确定 |
3.2.4 对照血清的制备 |
3.3 结果 |
3.3.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3.3.2 羊布鲁氏菌病iELISA相关反应条件的优化 |
3.3.3 临界值的确定 |
3.3.4 对照血清的制备 |
3.4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羊布鲁氏菌病i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评价 |
4.1 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敏感性试验 |
4.2.2 特异性试验 |
4.2.3 重复性试验 |
4.2.4 稳定性试验 |
4.2.5 符合率试验 |
4.2.6 临床样品的检测 |
4.3 结果 |
4.3.1 敏感性试验 |
4.3.2 特异性试验 |
4.3.3 重复性试验 |
4.3.4 稳定性试验 |
4.3.5 符合率检验 |
4.3.6 临床样品的检测 |
4.4 讨论 |
小结 |
第五章 布鲁氏菌omp28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的鉴定 |
5.1 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不同种布鲁氏菌基因组的提取 |
5.2.2 目的基因的扩增 |
5.2.3 omp28基因的克隆及核酸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 |
5.2.4 pET32a-omp28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5.2.5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的鉴定 |
5.2.6 重组蛋白的纯化 |
5.3 结果 |
5.3.1 不同种布鲁氏菌omp28基因扩增结果 |
5.3.2 不同种布鲁氏菌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5.3.3 不同种布鲁氏菌的omp28基因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及亲水性分析 |
5.3.4 重组表达载体pET32a-omp28的构建及鉴定 |
5.3.5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的鉴定 |
5.3.6 重组蛋白的纯化 |
5.4 讨论与小结 |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及对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对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试验用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作者简历 |
(10)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检测 |
1.1 布鲁氏菌的分离培养 |
1.2 PCR技术 |
1.3 核酸探针技术 |
1.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LAMP) |
2 布鲁氏菌抗体检测 |
2.1 凝集试验 |
2.2 补体结合试验 (CFT) |
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2.4 荧光偏振分析技术 (FPA) |
2.5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四、用Dot-ELISA快速检测绵羊种布氏菌病(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年-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羊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分析[D]. 刘思奇.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布鲁氏菌新型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乌英才其克. 家畜生态学报, 2019(08)
- [3]布鲁氏菌病诊断抗原的分离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D]. 阿斯马热·马合木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4]成都地区犬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及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研究[D]. 张沁涯.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3)
- [5]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小鼠评价模型构建及其鉴别抗原筛选[D]. 朱良全.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6]鉴别牛羊布鲁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D]. 苏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07)
- [7]羊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及4种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D]. 高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07)
- [8]动物布鲁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 李建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8)
- [9]羊布鲁氏菌病i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布鲁氏菌omp2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 王秀丽.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012(11)
- [10]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秀丽,蒋玉文,毛开荣,丁家波,王秋菊,何宇,彭小兵. 中国兽药杂志,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