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内燃机实验室

天津大学内燃机实验室

一、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实验室(论文文献综述)

危怀安,王婉娟[1](2015)在《生态关系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系统稳定性影响研究——以天津大学—英飞凌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系统的概念,梳理了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生态关系以及生态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生态关系对协同创新系统及其节点成员的作用,进而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研究了生态关系对协同创新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以天津大学—英飞凌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姚春德,刘辰,耿鹏,王全刚,潘望,韩国鹏,余海涛,王建云[2](2014)在《甲醇柴油双燃料燃烧结合DOC/POC耦合大幅度减少发动机微粒排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一台四缸增压中冷柴油机采用甲醇柴油双燃料模式,研究了甲醇替代率和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耦合微粒催化转化器(DOC+POC)后处理装置对该发动机烟度和微粒数量、质量浓度的粒径分布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甲醇替代率的增加,发动机烟度和微粒数浓度、质量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核态微粒浓度显着降低,聚集态微粒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相比于DOC+POC对纯柴油发动机排气烟度25%左右的净化效率,在甲醇柴油双燃料模式下DOC+POC对排气烟度的平均净化效率在60%以上,最大达到96%,显示了该后处理技术在甲醇柴油双燃料模式下清洁排放的良好应用前景.

姚春德,危红媛,王全刚,韩国鹏,窦站成,王斌,刘美娟,吴涛阳[3](2016)在《柴油/甲醇二元燃料发动机的非常规排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一台电控单体泵增压中冷柴油机上,利用FTIR研究柴油/甲醇二元燃料发动机不同甲醇替代率下的非常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模式下的非常规排放物甲醛、未燃甲醇、1,3-丁二烯及N2O的比排放与纯柴油模式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均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增加而增加;甲醛、未燃甲醇及N2O的比排放随着负荷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转速的增加,未燃甲醇的比排放趋势相差不大,排放量也无明显差别;CO2的比排放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增加而下降.

吕双春,葛云丽,赵倩,李轩,纪娜,宋春风,马德刚,刘庆岭[4](2017)在《高硅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VOCs吸附去除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VOCs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吸附法操作简单、经济合理,是富集和分离VOCs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结合沸石转轮与蓄热式燃烧(RTO)或催化燃烧(RCO)的VOCs处理技术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分子筛是沸石转轮技术的核心材料,其通常具有均匀的孔道结构,比表面积大,在气体吸附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同类型的分子筛因具有不同的结构特性,应用的领域也有较大差异.高硅分子筛疏水性好、稳定性高,是吸附VOCs的理想吸附剂.目前,国内外对高硅分子筛的合成方法总结归纳相对较少,本文系统地评述了常用提高分子筛硅铝比的方法,并探讨了高硅分子筛在VOCs吸附领域的应用.

姚春德,耿鹏,魏立江,刘军恒,王全刚,余海涛,潘望,唐超,王建云[5](2013)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减少重载柴油机烟度排放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一台满足国三排放法规要求的重载车用增压中冷电控单体泵柴油机上,将其改造成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发动机并进行台架试验.利用电控单元控制向进气歧管喷射的甲醇量及其喷射时刻,原柴油机供油系统保持不变.试验主要研究在稳定工况时,不同的负荷以及不同的甲醇对柴油的比例情况下,经催化转化后发动机干炭烟烟度(415烟度)和不透光烟度(439烟度)排放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燃用现有市售的燃油条件下,与原机相比,相同工况下采用DMCC的干炭烟烟度和不透光烟度都有大幅度的减少.干炭烟的最大降幅达95%,平均降幅达到50%以上.在柴油喷射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甲醇喷射量,干炭烟烟度会持续减小,而不透光烟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同负荷时的甲醇对柴油替代率为44.88%到56.73%时,不透光烟度存在最低点,并且发动机的烟度排放存在最优值.在同一工况下,随着柴油对甲醇的比例增加,发动机的干炭烟烟度和不透光烟度排放都逐渐增加.

王婉娟,危怀安[6](2016)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网络演化与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两家典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探寻协同创新能力随着创新网络的演化而提升的过程。研究发现,不论创新网络的演化遵循"多极化-渗透式"路径,还是"点线面-辐射式"路径,都能有效汇集分散且多样化的创新资源,反映了协同创新的本质需求;随着实验室创新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关系的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提升。

姚春德,王全刚,刘辰,耿鹏,王建云,窦站成,耿培林,危红媛[7](2015)在《MMT对汽油机微粒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在一台自然吸气式气口喷射汽油机上,开展了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MMT)汽油添加剂对发动机微粒粒径分布、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锰量的增加,核膜态和积聚态颗粒的数量浓度都急剧增加,微粒中超细颗粒所占比重大幅增加,微粒排放的质量浓度逐渐增加.当量比燃烧时,核膜态微粒的数量浓度随着负荷的增加而降低,而在外特性时所有粒径的数量浓度都大幅度增加.随着含锰量增加,微粒数量浓度随负荷增大而降低的趋势逐渐减弱.

陈超,姚春德,窦站成,潘望,危红媛,刘美娟,王斌,吴涛阳,马明,闫晓娜[8](2017)在《喷射时刻对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减少甲醇掺烧后的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在一台由增压中冷的高压共轨柴油机改造成的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diesel/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发动机上详细研究了柴油喷射时刻对两种燃料共燃时的颗粒物生成及其排放的影响.试验工况选择重型柴油机常用的A50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当柴油在上止点后喷射时,颗粒物排放的数量浓度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增加而减少,当上止点前喷射时,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先减少后增加.随着喷射时刻的提前,颗粒中超细颗粒所占比例增大.随着喷射时刻的推迟,甲醇替代率降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作用增强,同时甲醇替代率降低颗粒物几何平均直径的作用减弱.

姚春德,窦站成,王全刚,危红媛,王斌,刘美娟,吴涛阳,胡江涛[9](2016)在《不同后处理器对DMCC发动机PM排放的影响》文中指出在一台整车排放达到国Ⅲ标准的YC4D140电控单体泵增压中冷柴油机上加装甲醇喷射系统,改成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发动机.使用AVL 415S烟度计和DMS 500快速颗粒物光谱仪研究不同后处理器对DMCC发动机颗粒物(PM)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工况下单独CDPF、DOC+CDPF基本可以消除发动机产生的干炭烟.DOC+CDPF后处理方式与单独CDPF相比,颗粒物捕集效率明显提高,且前者对颗粒物中核态部分的捕集效果更加突出.甲醇掺烧后,炭烟和颗粒物几何平均直径降低.经CDPF和DOC+CDPF处理,415S烟度计测得的炭烟进一步降低;DMS颗粒物光谱仪显示的颗粒物粒径,因其中核态部分大部被氧化捕集而仅余较大几何平均直径的部分.小负荷时经CDPF和DOC+CDPF处理,颗粒物的几何平均直径会增大,大负荷时则相反.各工况下相比于CDPF,DOC+CDPF对核态颗粒物捕集更有效.

唐青龙,耿超,李明坤,刘海峰,尧命发[10](2015)在《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内燃机双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甲醛和羟基》文中指出双燃料燃烧是一种实现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的新型燃烧方式,国内外对燃用双燃料的内燃机性能和排放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对双燃料缸内燃烧过程的认识有待深入.本文搭建了一套光学发动机缸内燃烧中间产物激光测试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甲醛和羟基(OH)的二维同时定性测量.为了验证该激光诊断系统的可行性,首先在甲烷层流预混火焰上对甲醛和羟基的激光诱导荧光(UF)光谱和图像进行采集,确定甲醛和OH激发波长分别为355和282.95 nm.随后在光学发动机上对双燃料缸内燃烧过程中甲醛和羟基进行了非同时测量分析了双燃料燃烧双阶段放热过程中甲醛和OH分布区域.光学发动机转速为1200 r·min-1,循环当量总油量为30 mg正庚烷.进气冲程初期气道喷射异辛烷,上止点前10°曲轴转角在缸内直喷9 mg正庚烷.激光诱导荧光成像表明,甲醛生成于低温放热阶段,主要分布在缸内直喷燃油油束附近区域,之后甲醛充满整个燃烧室空间高温放热过程中燃烧室壁面附近区域的甲醛首先消耗,伴随甲醛消耗OH首先出现于燃烧室边缘,高温放热阶段过后,甲醛基本消失,OH逐渐充满整个燃烧室.最后对双燃料缸内燃烧过程甲醛和OH同时测量发现,甲醛消耗伴随OH的产生,甲醛和OH分布区域总体而言在空间上是分开存在的,但在局部区域甲醛和OH可能并存.

二、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实验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实验室(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关系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系统稳定性影响研究——以天津大学—英飞凌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系统
    1.1 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系统内涵及特征
    1.2 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系统生态关系
    1.3 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系统稳定性
    1.4 生态关系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2 生态关系对协同创新系统稳定性影响的Logistic模型
    2.1 Logistic模型及其前提假设
    2.2 生态关系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模型
    2.3 协同创新系统稳定性演化分析
3 基于天津大学—英飞凌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的实证分析
    3.1 天津大学—英飞 凌 汽 车 电 子 联 合 实 验 室 案 例 背景
    3.2 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生态关系的发展
    3.3 协同创新系统稳定性演化分析
4 结语

(2)甲醇柴油双燃料燃烧结合DOC/POC耦合大幅度减少发动机微粒排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Introduction)
2 试验和方法 (Experiment and methods)
3 结果与讨论 (Result and discussion)
    3.1 DOC+POC前后烟度排放
    3.2 微粒排放
        3.2.1 微粒数浓度及粒径分布
        3.2.2 微粒质量浓度
        3.2.3 DOC+POC对微粒排放的影响
4 结论 (Conclusions)

(3)柴油/甲醇二元燃料发动机的非常规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2 试验装置及方法(Experiment and methods)
3 试验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discussion)
    3.1 甲醛排放特性
    3.2 甲醇排放特性
    3.3 1,3-丁二烯排放特性
    3.4 N2O排放特性
    3.5 CO2排放特性
4 结论(Conclusions)

(4)高硅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VOCs吸附去除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VOCs的介绍 (Introduction of VOCs)
    1.1 VOCs的组成及危害
    1.2 VOCs的处理方法
2 分子筛介绍 (Introduction of molecular sieves)
3 高硅分子筛的合成 (Synthesis of high silica molecular sieves)
    3.1 添加模板剂合成
    3.2 无模板剂合成
    3.3 脱铝改性合成
    3.4 接枝改性合成
    3.5 其他方法
4 高硅分子筛在VOCs处理领域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high molecular sieves in VOCs treatment)
5 结论及展望 (Conclusion and Prospect)

(5)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减少重载柴油机烟度排放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2 试验装置和方法(Experimental setup and method)
3 试验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discussion)
    3.1 不同工况下纯柴油和甲醇/柴油双燃料对发动机干炭烟烟度和不透光烟度的影响
    3.2 发动机燃用纯柴油和DMCC时干炭烟烟度和不透光烟度的万有特性
4 结论(Conclusions)

(7)MMT对汽油机微粒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2 试验装置和方法(Experiment and methods)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与分析(Result and discussion)
    3.1 MMT对微粒粒径分布规律的影响
    3.2 MMT对数量浓度的影响
    3.3 MMT对微粒质量浓度的影响
    3.4 MMT对微粒排放的负荷特性的影响
4 结论(Conclusions)

(8)喷射时刻对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2 试验与方法(Experiment and methods)
    2.1 试验装置与燃料
    2.2 试验工况及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3.1 不同喷射时刻下替代率对颗粒物粒径分布规律和几何平均直径的影响
    3.2 不同喷射时刻下替代率对颗粒物数量浓度的影响
    3.3不同喷射时刻下,替代率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
4 结论(Conclusions)

(9)不同后处理器对DMCC发动机PM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2 主要试验设备及实验方案(Experiment and methods)
    2.1 实验设备
    2.2 试验方案
3 试验结果分析(Results and discussion)
    3.1 后处理器对炭烟的影响
    3.2 后处理对颗粒物的影响
        3.2.1 后处理器对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影响
        3.2.2 后处理器对颗粒物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影响
4 结论(Conclusions)

四、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实验室(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关系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系统稳定性影响研究——以天津大学—英飞凌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为例[J]. 危怀安,王婉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02)
  • [2]甲醇柴油双燃料燃烧结合DOC/POC耦合大幅度减少发动机微粒排放的研究[J]. 姚春德,刘辰,耿鹏,王全刚,潘望,韩国鹏,余海涛,王建云. 环境科学学报, 2014(11)
  • [3]柴油/甲醇二元燃料发动机的非常规排放特性研究[J]. 姚春德,危红媛,王全刚,韩国鹏,窦站成,王斌,刘美娟,吴涛阳.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6)
  • [4]高硅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VOCs吸附去除领域的应用[J]. 吕双春,葛云丽,赵倩,李轩,纪娜,宋春风,马德刚,刘庆岭. 环境化学, 2017(07)
  • [5]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减少重载柴油机烟度排放的试验研究[J]. 姚春德,耿鹏,魏立江,刘军恒,王全刚,余海涛,潘望,唐超,王建云. 环境科学学报, 2013(11)
  • [6]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网络演化与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 王婉娟,危怀安. 科技管理研究, 2016(06)
  • [7]MMT对汽油机微粒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J]. 姚春德,王全刚,刘辰,耿鹏,王建云,窦站成,耿培林,危红媛. 环境科学学报, 2015(06)
  • [8]喷射时刻对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J]. 陈超,姚春德,窦站成,潘望,危红媛,刘美娟,王斌,吴涛阳,马明,闫晓娜.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5)
  • [9]不同后处理器对DMCC发动机PM排放的影响[J]. 姚春德,窦站成,王全刚,危红媛,王斌,刘美娟,吴涛阳,胡江涛.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7)
  • [10]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内燃机双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甲醛和羟基[J]. 唐青龙,耿超,李明坤,刘海峰,尧命发. 物理化学学报, 2015(12)

标签:;  ;  

天津大学内燃机实验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