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沙溪斑岩铜矿田构造研究

安徽沙溪斑岩铜矿田构造研究

一、安徽沙溪斑岩铜矿矿田构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涛发,王世伟,袁峰,范裕,张达玉,常印佛,Noel CWHITE[1](2016)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发现对斑岩成矿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陆内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发育多个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如铜山口Cu-Mo矿床、鸡冠嘴Cu-Au矿床、白云山Cu矿、城门山Cu-Mo矿床、武山Cu-Mo矿床、丰山洞Cu-Au矿床、丁家山Cu矿、洋鸡山Au矿、沙溪Cu-Au矿床、冬瓜山Cu-Au矿床、舒家店Cu矿床和安基山Cu矿床等。本文选取成矿带内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对其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含矿斑岩、脉体特征和围岩蚀变)、成岩成矿年代、成矿岩体的岩石化学和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于燕山期陆内造山过程,成矿斑岩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149105Ma之间,进一步可以分为早、中、晚三阶段:149135Ma、133125Ma和123105Ma,三阶段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成矿带中的断隆区,早阶段(149135Ma)和晚阶段(123105Ma)多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化,中阶段(133125Ma)矿化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化。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斑岩型矿床的含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大部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源自富集地幔的岩浆和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源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对成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混入使得混合岩浆富水、硫和金属(Cu、Au)等。进一步通过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对比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斑岩型矿床一般不发育高级泥化岩帽(advanced argillic liithocaps)以及浅部的高-中硫矿化蚀变系统,含矿岩浆源区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

吕庆田,董树文,汤井田,史大年,常印佛[2](2015)在《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揭示成矿系统、助力深部找矿——长江中下游深部探测(SinoProbe-03)进展》文中提出两个原因使我们必须开展深部探测.一是寻找深部资源,二是更好地理解形成和控制陆内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预测新的矿集区.在深部探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开展了系统的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包括:成矿带尺度的宽频地震探测及"廊带式"综合探测,矿集区尺度的骨干剖面探测和三维建模,矿田尺度的三维探测与反演模拟.探测结果在三个层次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和新发现,完善了相关探测方法技术.主要包括:揭示了成矿带岩石圈结构、深部过程及对成岩、成矿的控制,提出了成矿带形成的动力学模型,诠释了在狭窄的成矿带内形成大规模金属堆积的深部因素;揭示了典型矿集区地壳三维结构、组成和断裂分布,建立了矿集区三维结构模型和区域成矿模式,推断了主要控矿岩体、地层的空间展布,预测了新的找矿靶区;开展了"玢岩型"、斑岩型和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试验,总结了勘查模式,预测了深边部找矿靶区;提出了硬岩区反射地震数据采集设计、激发到接收的有效措施,探索了地震弱信号提取、噪声压制、静校正和偏移等处理新技术、新方法;提出了强电磁干扰区电磁去噪的数字形态滤波等技术,完善了二/三维带地形和考虑各向异性情况的电磁正反演技术.

袁峰,周涛发,王世伟,范裕,汤诚,张千明,俞沧海,石诚[3](2012)在《安徽庐枞沙溪斑岩铜矿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沙溪斑岩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庐枞火山岩盆地外围的一个大型铜矿床。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基于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详细研究了矿床的蚀变特征及分带。结果表明,矿床的蚀变类型有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长石分解蚀变和高岭土化,从深到浅依次发育有钾硅酸盐化、长石分解蚀变叠加钾硅酸盐化、长石分解蚀变和高岭土化等蚀变。确定了矿化特征、矿物生成顺序并划分了成矿阶段,即:钾硅酸盐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又可进一步分为石英硫化物亚阶段和绿帘石-绿泥石亚阶段。基于蚀变及矿化特征认为,沙溪铜矿床的矿化始于钾硅酸盐阶段的晚期,石英硫化物亚阶段是黄铜矿主要的沉淀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也对成矿贡献了部分铜质。与世界上不同构造环境的典型斑岩铜矿床对比认为,沙溪矿床总体上与这些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类似;与陆缘弧、岛弧、陆内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矿床在矿体产出位置、蚀变分带方面相似;而由于围岩性质的差异,与板内环境的德兴矿床在矿体位置、蚀变分带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二者在脉体类型特别是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脉体特征上较为一致。因此,对于斑岩型矿床而言,构造背景可能控制了其岩浆的形成、演化以及含矿性,而岩浆岩最终定位的深度、围岩等条件则控制了其蚀变、矿化特征。

覃永军[4](2010)在《安徽庐枞盆地燕山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安徽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矿集区,夹持在郯庐断裂与长江断裂之间,属于中国东部中生代燕山期发育的一个继承式火山岩盆地。盆地内金属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大爆发密切相关。本文在收集、整理前人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矿产调查、系统的样品采集和显微观察、测试分析,以“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时空演化为主线,从三维角度和矿田尺度对庐枞盆地不同期次、不同序次控岩控矿构造形迹的系统解析和对盆地内不同类型矿床的控矿构造规律、岩浆作用及其时空关系的系统厘定,即查明研究区在全球构造体系下深部断裂构造体系-岩浆继承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浅表构造-成矿作用响应。运用“应变菱形分析技术”方法,解析庐枞盆地构造体系。建立盆地成矿作用的空间结构;通过测试含矿岩浆岩的成岩时代来约束成矿作用的时限,建立庐枞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的时间结构;进而系统分析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盆地燕山期成矿动力学机制,最终建立地球动力学成矿模式。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含矿岩浆岩岩石学和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岩浆岩发育埃达克质钙碱性侵入岩系列和橄榄安粗岩系的火山岩-侵入岩系列。前者主要分于沙溪地区及其盆地深部;后者主要分布于盆地内部;它们均为同一深部过程、不同性质源区的岩浆作用产物。综合微量元素和同位素资料,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来源于EMI富集地幔;结合板块环境判别和古地理演化,岩浆喷发环境为弧后裂谷环境,并非典型的陆内裂谷;2.对区内典型矿床矿石的显微观察和黄铁矿电子探针、含矿岩浆岩及矿石稀土、微量元素以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区内的玢岩型铁矿、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矿、脉状热液型铜-金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在成因上均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前三类成矿作用类型受橄榄安粗岩系列火山-侵入岩控制,斑岩型成矿作用则受埃达克质钙碱性侵入岩系列控制;3.综合成矿地球化学、岩相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成果,提出了罗河铁矿的成矿岩体属于砖桥组(火山旋回)期后火山活动间隙期的次火山辉石粗安玢岩,并非前人认为的火山熔岩;对比分析龙桥铁矿和罗河-泥河铁矿的磁铁矿单矿物稀土微量元素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热液改造矿床和玢岩型矿床在成因上存在联系,为龙桥铁矿提供成矿热液的岩浆可能与罗河-泥河次火山岩类相似;拔茅山矿床可能属于沉积改造成因,其层位可以与龙桥进行对比;矿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井边热液脉型铜矿床可能与朱家凹、雨坛卧龙矿床成因存在差异,应当进一步与沙溪斑岩型铜矿床进行对比研究;4.利用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技术,获得沙溪、雨坛、拔茅山侵入岩和泥河、罗河次火山含矿岩浆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34.0±1.5Ma、129.6±0.8Ma和129.7±1.4Ma以及132.8±2.6Ma、133.3±0.6Ma和133.2±1.1Ma,建立了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的时间结构;对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集中在200~160 Ma、140 Ma左右和130~110Ma的三个时期的岩浆成矿规律,认为庐枞盆地成矿作用对应140 Ma左右和130~110Ma两个时期,分别对应构造体制转折的过渡背景和大规模岩石圈的伸展拆沉背景;5.运用“应变菱形分析”方法对庐枞构造体系和动力机制解析,结果显示成岩成矿作用受燕山期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深部壳幔作用的双重因素控制,属于中生代燕山期新华夏系力场;区内的深大断裂及其基底断裂属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动力场产生的第一序次结构面:S4(NE40°)、S2(NE280°)、S3(NE310°),这些结构面控制盆地燕山期大规模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制约区内成矿带的分布;第一序次结构面与以第一序次结构面断裂(NE40°及NNW350°)为边界形成的规模较小的第二序次结构面中的扭张性或张扭性结构面和区域,对火山喷发晚期的脉状热液型Cu-Au成矿作用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6.运用“应变菱形分析”方法解析盆地控矿构造规律建立了盆地成矿的空间结构:(1)3个成矿带:沙溪-东顾山Cu-Au成矿带、龙桥-罗河Fe-Cu-(Au)成矿带、黄屯-枞阳Cu-Au-(Fe)成矿带;(2)3个成矿环:高温Fe、S成矿内环、中低温Fe、Cu成矿中环、中低温Cu、Zn、Pb多金属成矿外环;(3)三维尺度上的两大成矿块体,一是分布于沙溪地区和盆地深部的与斑岩型成矿作用相关的埃达克质钙碱性岩浆岩成矿块体;一是分布于盆地内部与玢岩型、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脉状热液型成矿作用相关的橄榄安粗岩火山-侵入岩成矿块体;7.根据岩浆地球化学的深部信息、古地理构造格架、板块环境判别、区域的岩浆活动规律和“应变菱形解析”的综合认识,认为庐枞盆地在华北与扬子板块对接时期就已经形成了NE方向深大断裂的基本格架;燕山早期构造主要属于太平洋与欧亚板块形成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是成岩成矿的有利就位空间;进入白垩纪以后印度洋板块对本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迁就、利用新华夏系的构造形迹形成引张为主的构造。8庐枞盆地燕山期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属于岩石圈的大规模拆沉减薄。在该动力机制下,形成了大规模的金属矿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庐枞盆地燕山期的岩浆-成矿动力学模式;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5](1987)在《安徽庐江—枞阳及外围地区主要构造体系及其对铁(铜)矿产的控制作用》文中提出本专题经过了五年的研究,对淮阳山字型、秦岭纬向带、新华夏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建立了皖东经向构造体系、划分出了华夏系,它们对区域构造格架有重要影响,是导致郯庐断裂形成演化、体系归属及有无巨大平移之争的主因。在构造与铁铜硫矿产关系方面,前人多强调它们与东西带和新华夏系有关,经研究得知,本区乃至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严格受淮阳山字型弧形折皱带及脊柱折皱带所控制,而纬向带和新华夏系与山字型折褶带复合改造,也对区内铁铜硫矿产的富集、叠加有重要意义,这就为本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找矿方向的确定和进行找矿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在综合研究改造与建造、成矿物质来源及移聚条件后,对本区进行了找矿预测。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6](2017)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勘查-科研工作回顾和展望》文中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勘查-研究程度相当高的成矿带之一,地质勘查和相关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本文简要对成矿带自二十世纪初至今的勘查-科研工作成果进行了概括性回顾和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矿带勘查研究工作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点上起步、由点到面;(2)第二阶段:区域展开、重点突破;(3)第三阶段:立体调查、深部找矿。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控矿构造格架(包括大地构造,后期还尝试引入了动力学背景的探讨);(2)成岩成矿作用的时代;(3)成矿系列(系统)及其演化;(4)成矿规律;(5)深部找矿。包括本专辑(代序)20余篇文章在内的近年来的找矿新发现、新突破以及对成矿的新认识,深化了成矿带成矿理论研究,指示成矿带特别是深部"第二找矿空间"具有很好的成矿潜力,同时也揭示了成矿带值得关注和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吴亚飞[7](2014)在《安徽庐枞地区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研究》文中指出安徽庐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矿集区,夹持在郯庐断裂与长江断裂之间,包括庐枞火山岩盆地和边部隆起区,区内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大爆发密切相关,成岩成矿作用特色显着。论文选取庐枞地区燕山期成矿岩浆岩和不同类型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和二次开发前人大量资料、详细野外地质观察、关键样品采集和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矿物学、矿相学、电子探针分析、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和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完善了区内成矿岩浆系列,系统的分析了成岩与成矿的关联并总结其成矿规律,建立相应的岩浆-成矿动力学模式。全文初步获得的认识如下:1.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庐枞地区成矿岩浆岩系列分为盆地内部橄榄安粗岩系和盆地外围隆起区钙碱性岩系两种,前者从早期到晚期岩浆结晶分异作用逐渐增强,具富钾高碱特征。钙碱性岩系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弱,具有典型的埃达克质特征。2.通过锆石U-Pb定年测试获得主要矿区成矿岩浆岩年龄介于135-130Ma之间,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二长-闪长岩类成岩年龄介于135~-129Ma之间,正长岩类成岩年龄介于129-124Ma之间,钙碱性埃达克质岩系成岩年龄介于136-133Ma之间。两岩浆系列时代相近,并结合近年来高精度地震探测剖面数据质疑了前人认为在火山岩盆地深部存在钙碱性埃达克质岩类的观点。3.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两个岩浆系列是属于同一深部过程产物,但是源区不同。橄榄安粗岩系两期火山岩与侵入岩在岩浆起源、岩浆演化和成因等方面一致,均来自EMI型富集地幔,混染了一定的扬子下地壳物质。以沙溪侵入岩为代表的埃达克质岩系源区则为玄武质的下地壳。4.庐枞地区Fe-Cu-Au成矿类型可划分为玢岩型Fe-Cu矿床、沉积-热液改造型Fe-Cu矿床、脉状热液型Cu-Au矿床和斑岩型Cu-Au矿床。成矿作用时代介于147-129Ma之间,龙桥沉积-热液改造型铁矿床成矿时代在147Ma左右;沙溪铜斑岩型铜(金)矿形成时代介于135~132Ma之间;玢岩型铁矿形成时代介于132-131Ma之间;脉状铜矿床形成时代介于133-129Ma之间。5.系统的矿石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表明,四种金属矿床类型绝大部分成矿物质均由岩浆从深部源区携带上来,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盆地基底中三叠统膏盐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硫源,龙桥铁矿中沉积地层还提供了部分的铁质。6.庐枞地区主要存在两个燕山期岩浆系列分别控制的金属成矿系列,即幔源橄榄安粗岩系控制的玢岩型Fe-Cu矿床和脉状热液型Cu-Au矿床;埃达克质岩系控制的斑岩型Cu-Au矿床。沉积-热液改造型Fe-Cu矿床矿胚层形成于中侏罗世,成矿作用主要与147Ma左右的岩浆活动有关,并非前人认为的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由于目前区内深部暂未发现这一时期岩浆岩,未能建立该矿床类型的成岩成矿关联。7.在综合研究成矿时空格架、控矿地质因素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区金属成矿模式和地球动力学过程:136Ma之后,庐枞及邻区进入太平洋构造体制,区域伸展作用加强,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升加剧,软流圈地幔发生交代作用形成深源岩浆沿切壳断裂(罗河断裂)上升,在盆地的不同空间位置分别形成了玢岩型和脉状热液型矿床。在盆地周边隆起区,新生的底侵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钙碱性埃达克质岩浆沿断裂侵位,成矿热液在岩浆裂隙中运移和沉淀,形成斑岩型矿床。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8](1987)在《安徽庐江—枞阳及外围地区主要构造体系及其对铁(铜)矿产的控制作用》文中指出本专题经过了五年的研究,对淮阳山字型、秦岭纬向带、新华夏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建立了皖东经向构造体系、划分出了华夏系,它们对区域构造格架有重要影响,是导致郯庐断裂形成演化、体系归属及有无巨大平移之争的主因。在构造与铁铜硫矿产关系方面,前人多强调它们与东西带和新华夏系有关,经研究得知,本区乃至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严格受淮阳山字型弧形折皱带及脊柱折皱带所控制,而纬向带和新华夏系与山字型折褶带复合改造,也对区内铁铜硫矿产的富集、叠加有重要意义,这就为本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找矿方向的确定和进行找矿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在综合研究改造与建造、成矿物质来源及移聚条件后,对本区进行了找矿预测。

王世伟,周涛发,袁峰,范裕,俞沧海,葛岭虹,石诚,池月余[9](2014)在《安徽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岩序列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溪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典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位于庐枞盆地北外缘、郯庐断裂内,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确定对该矿床成因研究及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采集沙溪矿床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岩浆岩样品(粗斑闪长玢岩、黑云母石英闪长玢岩、中斑石英闪长玢岩、细斑石英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和与黄铜矿密切共生的辉钼矿,分别利用Cameca、LA-ICP-MS U-Pb和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获得矿床内主要岩浆岩的成岩年龄(130.60±0.97Ma、129.30±1.00Ma、127.10±1.50Ma、129.46±0.97Ma和126.7±2.1Ma)以及成矿年龄(130.0±1.0Ma),并重新厘定了沙溪岩体从早到晚岩浆的侵位序列。通过区域对比,提出长江中下游存在两阶段斑岩型铜金矿化,沙溪矿床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第二阶段形成的斑岩型矿床,沙溪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既不同于庐枞盆地,也不同于断隆区第一阶段的斑岩矿床,而是受郯庐断裂和长江断裂动力学演化联合作用的产物。

岳娜,刘鑫,张千明,涂文传,崔向杰,陆现彩[10](2020)在《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区闪长斑岩形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溪铜(金)矿床是目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已探明储量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文章通过对沙溪矿区内闪长斑岩的年代学、全岩化学成分、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探讨了闪长斑岩的形成机制。闪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8.3±1.5 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具有富碱(ALK=6.12~7.53 wt%)、富钾、富镁(Mg#=38.99~51.53)、准铝质(A/CNK=0.90~0.99)等特征,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aN/YbN=12.63~17.63),无明显的Eu异常(δEu=0.84~1.14);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和Pb等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等)亏损。闪长斑岩的全岩(87Sr/86Sr)t值为0.7052~0.7056,εNd(t)值为-6.09~-3.42,(206Pb/204Pb)t值为17.51~18.16、(207Pb/204Pb)t值为15.49~15.63、(208Pb/204Pb)t值为37.57~38.45,表明成岩物质源于壳幔混合。130 Ma左右,平移的郯庐断裂的伸展引发了大规模岩浆作用,来自深部的岩浆沿着郯庐断裂带上侵,并混染了大量的地壳物质,形成了沙溪闪长斑岩及与铜矿有关的石英闪长斑岩。

二、安徽沙溪斑岩铜矿矿田构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沙溪斑岩铜矿矿田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背景
3 斑岩型矿床主要地质特征
4 成岩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4. 1 成岩成矿时空格架
    4. 2 成岩成矿深部过程
    4. 3 成岩成矿浅部过程
    4. 4 成矿模式
    4. 5 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对比
5 结论

(2)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揭示成矿系统、助力深部找矿——长江中下游深部探测(SinoProbe-03)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工作部署
3 成矿带岩石圈结构、深部过程与变形
    3.1 上地幔及岩石圈速度结构与界面
    3.2 上地幔及下地壳各向异性
    3.3 地壳结构与变形特征
        3.3.1 “三层”非耦合地壳结构
        3.3.2 上地壳大尺度褶皱、逆冲与对冲构造
        3.3.3 “鳄鱼嘴”构造与陆内俯冲
        3.3.4 Moho“鼻状”隆起
    3.4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式讨论
4 典型矿集区三维结构探测与成矿预测
    4.1 庐枞矿集区三维结构与成矿预测
        4.1.1 上地壳结构与断裂系统
        4.1.2 “多级”岩浆系统结构
        4.1.3 深部成矿预测与深部铀矿新发现
    4.2 铜陵矿集区三维结构与成矿预测
        4.2.1 上地壳结构与断裂系统
        4.2.2 中下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
        4.2.3 深部成矿预测与科学钻探新发现
5 典型矿床的探测方法试验与技术进展
    5.1 典型矿床方法试验与找矿技术组合
        5.1.1 泥河“玢岩型”铁矿
        5.1.2 沙溪斑岩型铜矿
        5.1.3 舒家店斑岩型铜矿
        5.1.4 姚家玲热液型锌金多金属矿
    5.2 矿集区深部探测方法进展
        5.2.1 硬岩区反射地震采集与处理技术
        5.2.2 电磁探测技术
        5.2.3 重磁处理和三维建模技术
6 结论

(3)安徽庐枞沙溪斑岩铜矿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矿体特征
3 蚀变特征
    3.1 钾硅酸盐化
    3.2 青磐岩化
    3.3 长石分解蚀变
4 矿化特征
5 讨论
    5.1 矿化与蚀变的关系
    5.2 与典型斑岩型矿床的对比
6 结论

(4)安徽庐枞盆地燕山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研究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1 成矿动力学研究进展
        0.3.2 板块环境判别研究现状
        0.3.3 成矿模式建立
        0.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研究进展
        0.3.5 庐枞盆地的研究进展
        0.3.6 存在问题
    0.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路线
        0.4.1 研究内容
        0.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5 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及其赋矿特征
        1.1.1 地层的基本特征
        1.1.2 地层的赋矿特征
    1.2 区域构造特征
        1.2.1 深大断裂
        1.2.2 基底隆起(褶皱)
        1.2.3 火山机构
    1.3 区域岩浆岩特征
        1.3.1 火山岩
        1.3.2 次火山岩
        1.3.3 侵入岩
    1.4 岩石圈结构及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4.1 岩石圈结构
        1.4.2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1.4.3 区域磁场特征
    1.5 区域矿产及分布
    1.6 区域地质演化及其中生代成矿作用
        1.6.1 区域地质演化发展史
        1.6.2 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
第二章 燕山期成矿岩浆动力学特征
    2.1 火山岩岩石类型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1.1 火山岩岩石类型
        2.1.2 火山岩造岩矿物的岩石化学特征
        2.1.3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2.2 成矿侵入岩岩石类型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2.1 侵入岩的岩石组合
        2.2.2 部分成矿侵入岩的岩相学特征
        2.2.3 部分成矿侵入岩的造岩矿物特征
        2.2.4 部分成矿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2.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小结
    2.4 岩浆岩的空间分布
        2.4.1 火山岩的空间分布
        2.4.2 侵入岩的空间分布
    2.5 岩浆岩的时间规律
        2.5.1 火山岩的时间规律
        2.5.2 侵入岩的时间规律
        3.5.3 燕山期岩浆岩的时空演化
    2.6 岩浆岩源区性质
        2.6.1 橄榄安粗岩的源区性质
        2.6.2 埃达克质岩的源区性质
    2.7 岩浆岩演化特征
        2.7.1 橄榄安粗岩系
        2.7.2 埃达克质岩系
第三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机制分析
    3.1 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判别
        3.1.1 火山岩的构造环境判别
        3.1.2 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判别
        3.1.3 构造环境判别的意义
    3.2 欧亚大陆(中国东部)古构造格架演化
        3.2.1 中、新元古代的构造格局
        3.2.2 古生代的构造格局
        3.2.3 中新生代的构造格局
    3.3 区域构造事件的约束
        3.3.1 来自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对接的制约
        3.3.2 来自中国东部构造体系的制约
    3.4 区域构造应变菱形解析
        3.4.1 变形构造体系应变菱形力学解构原理
        3.4.2 控岩及控矿变形构造
    3.5 地球动力学背景
        3.5.1 一些地球动力学机制的讨论
        3.5.2 动力学背景及动力模式
        3.5.3 燕山期成矿岩浆岩的动力学背景
第四章 成矿作用及其时空结构
    4.1 岩浆-成矿作用
        4.1.1 成矿作用类型
        4.1.2 成矿作用特征——典型矿床研究
        4.1.3 成矿地球化学研究
        4.1.4 岩浆-成矿作用小结
    4.2 岩浆-成矿作用的时间结构
        4.2.1 含矿岩浆岩制约成矿时代的理论基础
        4.2.2 含矿岩浆岩的年龄对成矿年代的制约
        4.2.3 庐枞盆地成矿作用的时间结构
    4.3 岩浆-成矿作用的空间分布
        4.3.1 成矿作用的空间分布特征
        4.3.2 成矿作用的空间分布制约
        4.3.3 庐枞盆地成矿的空间结构
第五章 区域成矿规律
    5.1 成矿规律
        5.1.1 新华夏系地球动力场形成的结构面对成矿的时空控制
        5.1.2 庐枞盆地两类岩浆系列控制成矿作用的规律
        5.1.3 庐枞盆地及其邻区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5.1.4 庐枞盆地及其邻区岩浆-成矿的时间演化规律
        5.1.5 庐枞盆地及其邻区岩浆-成矿的空间演化规律
    5.2 庐枞盆地燕山期动力成矿模式
        5.2.1 成矿模式构成要素
        5.2.2 动力成矿模式
    5.3 找矿方向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6)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勘查-科研工作回顾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 第一阶段:点上起步、由点到面
    2.2 第二阶段:区域展开、重点突破
    2.3 第三阶段:立体调查、深部找矿
        2.3.1 大别-台湾走廊域成矿区带形成的四维结构
        2.3.2 大型矿集区深部结构及找矿信息
        2.3.3 成矿带流体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2.4 近年来科研工作概述
        2.4.1 成矿的大地构造及动力学背景
        2.4.2 成岩成矿作用的时代
        2.4.3 成矿系列 (系统) 及其演化
        2.4.4 深部找矿进展
        2.4.5 找矿预测与成岩成矿研究新进展 (代序)
3 需深化研究的问题

(7)安徽庐枞地区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长江中下游地区研究现状
        1.3.2 庐枞地区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及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深部地质特征
        2.1.1 区域壳幔结构
        2.1.2 莫霍面特征
    §2.2 地层
        2.2.1 地层岩性组合
        2.2.2 地层的赋矿特征
    §2.3 构造
        2.3.1 断裂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3.3 火山机构
    §2.4 岩浆岩
        2.4.1 火山岩
        2.4.2 次火山岩
        2.4.3 侵入岩
    §2.5 区域矿产特征
    §2.6 区域地质演化史
第三章 燕山期成矿岩浆岩
    §3.1 成矿岩浆岩空间分布
        3.1.1 橄榄安粗岩系
        3.1.2 埃达克质岩系
    §3.2 岩相学特征
        3.2.1 橄榄安粗岩系
        3.2.2 埃达克质岩系
    §3.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3.3.1 橄榄安粗岩系
        3.3.2 埃达克质岩系
    §3.4 年代学研究
        3.4.1 橄榄安粗岩系
        3.4.2 埃达克质岩系
    §3.5 岩浆起源与演化机制
        3.5.1 岩浆源区
        3.5.2 岩浆演化
        3.5.3 岩浆起源与演化模型
    §3.6 小结
第四章 燕山期金属矿床类型
    §4.1 玢岩型铁矿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3 矿床成因
    §4.2 沉积-热液改造型铁(铜)矿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2.3 矿床成因
    §4.3 热液脉型铜(金)矿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3 矿床成因
    §4.4 斑岩型铜(金)矿床
        4.4.1 矿床地质特征
        4.4.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4.3 矿床成因
    §4.5 小结
第五章 区域岩浆-成矿系列分析
    §5.1 岩浆-成矿作用时间结构
    §5.2 岩浆-成矿作用空间结构
    §5.3 成矿规律
        5.3.1 关键控矿因素
        5.3.2 区域岩浆-成矿作用对比
    §5.4 成矿模式
    §5.5 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9)安徽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岩序列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矿区地质特征
    2. 1 地层
    2. 2 构造
    2. 3 岩浆岩
    2. 4 矿化蚀变
3 岩浆岩类型
    3. 1 粗斑闪长玢岩( 图3a,b)
    3. 2 中斑石英闪长玢岩
    3. 3 黑云母石英闪长玢岩
    3. 4 闪长玢岩
4 分析方法和测试结果
    4. 1 锆石Cameca U-Pb测年
        4. 1. 1 样品采样
        4. 1. 2 测试方法
        4. 1. 3 定年结果
    4. 2 辉钼矿Re-Os测年
5 讨论
    5. 1 成岩年代及岩石侵位序列
        5. 1. 1 成岩时代
        5. 1. 2 侵位序列
    5. 2 成矿年代
    5. 3 区域对比
6 结论

(10)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区闪长斑岩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概况和闪长斑岩特征
    1.1 矿区地质概况
    1.2 矿床地质特征
    1.3 闪长斑岩的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2 样品及分析方法
    2.1 样品
    2.2 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LA-ICP-MS锆石U-Pb定年
        3.1.1 主量元素
        3.1.2 微量元素
    3.2 Sr-Nd-Pb同位素
4 讨论
    4.1 成岩年龄
    4.2 成岩物质来源
    4.3 成岩动力学背景及意义
5 结论

四、安徽沙溪斑岩铜矿矿田构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J]. 周涛发,王世伟,袁峰,范裕,张达玉,常印佛,Noel CWHITE. 岩石学报, 2016(02)
  • [2]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揭示成矿系统、助力深部找矿——长江中下游深部探测(SinoProbe-03)进展[J]. 吕庆田,董树文,汤井田,史大年,常印佛.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2)
  • [3]安徽庐枞沙溪斑岩铜矿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J]. 袁峰,周涛发,王世伟,范裕,汤诚,张千明,俞沧海,石诚. 岩石学报, 2012(10)
  • [4]安徽庐枞盆地燕山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D]. 覃永军. 中国地质大学, 2010(05)
  • [5]安徽庐江—枞阳及外围地区主要构造体系及其对铁(铜)矿产的控制作用[J].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1987(01)
  • [6]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勘查-科研工作回顾和展望[J].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 岩石学报, 2017(11)
  • [7]安徽庐枞地区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研究[D]. 吴亚飞.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1)
  • [8]安徽庐江—枞阳及外围地区主要构造体系及其对铁(铜)矿产的控制作用[A].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9), 1987
  • [9]安徽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岩序列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J]. 王世伟,周涛发,袁峰,范裕,俞沧海,葛岭虹,石诚,池月余. 岩石学报, 2014(04)
  • [10]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区闪长斑岩形成机制[J]. 岳娜,刘鑫,张千明,涂文传,崔向杰,陆现彩. 高校地质学报, 2020(05)

标签:;  ;  ;  ;  ;  

安徽沙溪斑岩铜矿田构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