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搞好高中物理总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易春秋[1](2005)在《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将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中,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五个阶段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组成。 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第三章,“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章还阐述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第四章,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织着“左”的偏向。第五章,“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初~1966 年 5 月)。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误之中。本章还阐述了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的情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况。
杜家潭[2](1964)在《高三物理总复习問題》文中研究指明 一近几年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普遍重视了高三物理的总复习。许多教师为了搞好总复习,深入了解学生三年的学习情况,认真制订总复习计划,然后在全部高中物理课程结束后,有目的、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通过这样复习后,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全部内容有了更概括的了解,知识掌握得更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显然,这样的总复习,对提高学生物理知识质量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有些学校、有些教师虽然也同样重观
侯彦[3](2019)在《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研究 ——基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第五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是历史教师帮助初中生在学习三年历史的基础上,集中复习,归纳学习成果,是打赢中考的关键一役。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掌舵人。论文从中考历史考试要求着手,研究当前山西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现状,找出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现状的调查论证,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法。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结合国内历史教师、历史学者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中考学子做关于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针对性的调查,发现了历史教学中考中复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越俎代庖,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部分历史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课下复习习惯、以题海战术代替总复习策略归纳、部分历史教师缺乏指导备考经验、复习时间短,内容多等;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即: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未更新、历史学科教学考试不被重视、学校注重分数,忽略过程、部分历史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不足、部分历史教师忽视总复习方法的总结归纳等;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作为专业的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对总复习的整体设计与指导、历史教师要多维度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总复习、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形成养成性学习习惯等。教师要认清楚中考历史总复习的课堂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站在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课堂的主体,希望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索空间,充足的复习时间,使学生在历史中考总复习过程中坚持唯物史观,通过对史料实证的学习,增强历史理解的能力,达到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张景林,李子恒[4](1996)在《关于开展高中物理总复习教学研究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 高中物理总复习,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阶段。它既是对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全面复习、深化和提高;又是指导学生准备参加高考的一场"紧张拼博"。历年来学生、家长、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对此都非常重视,所以对高三物理总复习教学从学科教育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以求提高高三物理总复习的效率,减轻学生在这一阶段身心压力实在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黄真金[5](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王爱龙[6](2015)在《数学高考有效复习策略的实验研究 ——以景洪市一中函数复习内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作为云南省边疆地区的高中学校,高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班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边疆地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面对的课题。这项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测试法,先了解景洪市一中高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并通过数据分析探寻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其次,分析学生在高三年级总复习阶段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以掌握学习理论、波利亚解题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进行为期5个月的高三年级总复习阶段的实验研究,目的是寻找高三阶段数学复习的有效策略。调查研究表明:景洪市一中高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动力不足和自主学习能力弱。为期5个月的教学实验表明:针对上述学生学习的困难,高三阶段数学复习课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循序渐进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和反思教学策略。5个月的教学实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改进效果比较明显。随着课程改革向深入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研究,体现了教育的方向。希望这项研究能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研究的起点,为边疆地区的一线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怀远中学理化教研组[7](1960)在《我们是怎样进行高中物理总复习工作的》文中指出 为使高三同学在毕业前获得完整而系統的物理知识,胜利地通过高等学校物理科的入学考試,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除了在日常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更正确更全面地貫彻党的教育方針外,在毕业前的总复习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通过这次总复习不仅使学生将全部高中物理課程所学到的知識系統化,而且还能加深他們对这些知識的认識,弥补过去所学的不足,最后,杷知識巩固下来,这对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水平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因此我校党委和行政領导对这一工作极为重视。每年在总复习工作开始前,領导上不仅深入細致
邱金章,黄协堪,康锦堂[8](1981)在《怎样搞好今年高中毕业班物理总复习》文中研究指明 今年高中物理总复习即将开始。如何有效地提高总复习的质量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供参考。一、必须明确总复习的目的和要求总复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中学阶段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复习的过程。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能够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柏杨,杨建忠[9](2011)在《如何搞好高三物理总复习》文中指出搞好物理总复习,不仅对于参加高考是必须的,而且对学生今后的一生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这里对物理总复习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参考.1物理总复习中的几个关系1.1点和面的关系高中物理包括力、热、电、光、原子五个大部分,高考《考试说明》把它们分为20个大项,100余几个知识点,这就是"面",要全面复习,不要造成漏洞,但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一些主干、核心知识,要力求深刻理解,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们.这些核心知识包括: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功和能的关系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热学中的气体状态方程;电学中电场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带电粒子
黄明华[10](2004)在《谈高三物理总复习质量的提高与减负》文中研究指明 高中物理总复习是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机。由于历年高考竞争都十分激烈,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这对每一个考生的心理、生理和能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高三年的学生普遍认为减负纯粹是低年级同
二、怎样搞好高中物理总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搞好高中物理总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学术创新 |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10月~1952 年底) |
一、新中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 |
二、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联合会等的作用 |
小结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 |
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提出 |
二、学习苏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时事政策教育 |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 |
小结 |
第三章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
二、“左”倾政治运动的强大冲击 |
三、政治课与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径展开 |
小结 |
第四章 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 |
二、调整中的波折 |
三、政治课的调整及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
小结 |
第五章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年初~1966 年5 月) |
一、“反修防修”席卷中学教育领域 |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
四、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
小结 |
结语 |
一、历史评价 |
二、几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研究 ——基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第五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1.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文献综述 |
2.对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实践的研究 |
3.对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案例研究法 |
(四)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践价值 |
一、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概述 |
(一)中考历史总复习简介 |
1.中考历史复习时间 |
2.中考历史总复习范围 |
(二)初中历史总复习的依据 |
1.依据课标要求 |
2.依据命题与核心素养要求 |
二、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现状调查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总复习进行几轮的调查 |
2.学生重视程度的调查 |
3.历史教学具体实践的调查 |
4.历史教师针对备考心态辅导的调查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1.时间划分明确 |
2.复习任务、方法明确 |
三、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历史教师越俎代庖,学生过于依赖教师 |
(二)部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课下复习习惯 |
(三)以题海战术代替总复习策略归纳 |
(四)部分教师缺乏指导备考经验 |
(五)复习时间短,内容多 |
四、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未更新 |
(二)历史学科考试不被重视 |
(三)学校注重分数,忽略过程 |
(四)部分历史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不足 |
(五)部分历史教师忽视总复习方法的总结归纳 |
五、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改进方法 |
(一)教师提高对总复习的整体设计与指导 |
1.教师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 |
2.教师准确把握中考历史命题方向 |
3.教师整体把握历史知识 |
4.教师整体把握学情 |
(二)教师多维度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总复习 |
1.多视角认识与复习历史知识 |
2.多视角指导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
3.指导多元化感悟历史核心素养 |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 |
1.知识点总结复习是基础 |
2.“线性”规律复习是重难点 |
3.试题冲刺复习抓重点 |
(四)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
1.教师外出学习 |
2.部分教师需更新教育观念 |
3.总结总复习方法策略 |
(五)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
1.改变学生集中总复习观念 |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5)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6)数学高考有效复习策略的实验研究 ——以景洪市一中函数复习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合说明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的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
2.2 有效教学策略的国外研究 |
2.3 有效教学策略的国内研究 |
2.3.1 学校方面 |
2.3.2 各专家学者的研究 |
2.3.3 高三数学高效教学策略的国内研究现状 |
2.4 文献评述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案设计 |
3.1 研究的对象 |
3.1.1 研究的区域概况 |
3.1.2 问卷调查的对象 |
3.1.3 访谈的对象 |
3.1.4 测试卷测试的对象以及实验研究 |
3.1.5 个案研究的对象 |
3.2 研究的目的 |
3.3 研究的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测试法 |
3.3.5 课堂观察法 |
3.3.6 个案研究法 |
3.4 研究的工具 |
3.4.1 学生的调查问卷 |
3.4.2 学生测试卷 |
3.4.3 访谈提纲 |
3.4.4 课堂观察表 |
3.5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3.5.1 数据的收集 |
3.5.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小结 |
第4章 调查研究 |
4.1 高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
4.2 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分析 |
4.2.1 学生的性别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不显著 |
4.2.2 家庭所在地和数学成绩成负相关 |
4.2.3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和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关性不显著 |
4.2.4 听课的效果与数学成绩显著相关 |
4.2.5 学习主动性与数学成绩显著相关 |
4.2.6 总结反思对成绩的影响显著 |
4.3 小结 |
第5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5.1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5.2 元认知学习理论 |
5.3 掌握学习理论 |
5.4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5.5 高三年级数学复习阶段的教学策略 |
5.6 小结 |
第6章 实验研究 |
6.1 实验目的和设计 |
6.1.1 实验目的 |
6.1.2 实验设计 |
6.2 实验过程 |
6.3 实验结果 |
6.3.1 前测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数学学习成绩 |
6.3.2 后测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数学学习成绩 |
6.4 实验分析 |
6.5 教学案例 |
6.5.1 循序渐进 |
6.5.2 分层教学 |
6.5.3 反思教学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4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
7.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数学前测试卷 |
附录C 学生数学后测试卷 |
附录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E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F 高三年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表 |
附录G 高三年级学生问卷调查原始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怎样搞好今年高中毕业班物理总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一、必须明确总复习的目的和要求 |
二、认真制定总复习计划 |
三、提高复习课的质量 |
四、要十分重视物理实验的复习 |
五、加强说理能力的培养 |
(9)如何搞好高三物理总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总复习中的几个关系 |
1.1 点和面的关系 |
1.2 记和懂的关系 |
1.3 想与做的关系 |
1.4 量与质的关系 |
1.5 新与旧的关系 |
2 关于审题 |
3 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步骤 |
(10)谈高三物理总复习质量的提高与减负(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知识结构进行第一轮复习 |
二、注重物理“状态与过程”分析的培养,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
三、培养学生看图、画图再现物理情景的能力 |
四、怎样搞好高中物理总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易春秋.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2]高三物理总复习問題[J]. 杜家潭. 物理通报, 1964(04)
- [3]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研究 ——基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第五中学的调查[D]. 侯彦. 渤海大学, 2019(12)
- [4]关于开展高中物理总复习教学研究的思考[J]. 张景林,李子恒. 物理通报, 1996(09)
- [5]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6]数学高考有效复习策略的实验研究 ——以景洪市一中函数复习内容为例[D]. 王爱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2)
- [7]我们是怎样进行高中物理总复习工作的[J]. 怀远中学理化教研组. 物理通报, 1960(04)
- [8]怎样搞好今年高中毕业班物理总复习[J]. 邱金章,黄协堪,康锦堂. 人民教育, 1981(04)
- [9]如何搞好高三物理总复习[J]. 柏杨,杨建忠. 物理教师, 2011(06)
- [10]谈高三物理总复习质量的提高与减负[J]. 黄明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