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制天花粉蛋白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佟宏霞,李喜文,邢苗[1](1996)在《栝楼愈伤组织细胞中天花粉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胶体金方法,对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愈伤组织中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简称TCS)进行了细胞学定位研究,并对TCS在括楼愈伤组织细胞中的分布进行讨论.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TCS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处和一些细胞质颗粒中;电子显微镜下对免疫胶体金标记样品的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TCS集中分布在细胞壁处.
杨志鹏[2](2020)在《天花粉基因条形码鉴定及气候生态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花粉是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目前,天花粉在中药市场应用广泛,但是其质量参差不齐,本文针对天花粉现有的质量标准中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对天花粉的研究,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天花粉资源、进行天花粉的鉴别以及栝楼的种植提供理论支持。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天花粉DNA条形码鉴别研究。本研究利用ITS2序列和psb A-trn H序列对天花粉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研究,样本来源较为充足,丰富了天花粉的鉴定手段,进而为其他药用植物的鉴定提供方法借鉴。通过采集11份不同产地的天花粉以及3份天花粉的混伪品,利用ITS2和psb A-trn H序列对其进行DNA条形码研究。结果表明:天花粉及其混伪品的扩增效率达到了94%,其ITS2序列和psb A-trn H序列的种间的最小K2P距离都大于种内最大K2P距离,这两个基因序列都可以很好的将天花粉及其混伪品区分开来。构建的NJ树结果表明,ITS2序列和psb A-trn H序列不同产地的天花粉样品聚为有两个小支的大类,混伪品如王瓜根、木鳖根、木薯各自形成一类。因此,本论文构建了以ITS2+psb A-trn H序列的天花粉鉴别方法。2.天花粉有效成分与气候因子的研究。本研究选用的提取方法为丙酮分级沉淀法提取天花粉蛋白、水提醇沉法提取天花粉多糖以及乙醇提取法提取天花粉总皂苷,含量测定法为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天花粉蛋白、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天花粉多糖以及香草醛-齐墩果酸测定天花粉总皂苷,将天花粉的有效成分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天花粉有效成分含量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天花粉蛋白含量与年均温、1月均温、极端最低温呈显着正相关,与7月均温、极端最高温无相关性;天花粉多糖含量与年均温、1月均温、极端最低温呈显着正相关,与极端最高温呈正相关,与7月均温无相关性。天花粉总皂苷与年均温、1月均温、极端最低温呈显着正相关,与7月均温、极端最高温均呈正相关。天花粉蛋白、天花粉多糖、天花粉总皂苷的含量均与相对湿度和年降水量呈正相关,与经纬度、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海拔呈正相关,此研究为选取适宜种植条件,提高天花粉的品质提供依据。3.栝楼气候生态适宜性研究。借助GIS技术,结合Max Ent模型得到栝楼当代及未来适宜生态分布区等级图。结果表明,当代栝楼的分布地区涵盖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长江下游流域、淮河流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但在未来气候三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2.6、RCP4.5、RCP8.5的影响下,栝楼的适生区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并且分布变得零散,有向“东缩”、向“南缩”的趋势,最适宜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及四川盆地部分地区。且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栝楼生长的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天花粉的总皂苷含量相对较高,但是天花粉蛋白和多糖含量无明显相关性。栝楼的种植应加大对栝楼合理种植的宣传,选择适宜种植条件,才能确保天花粉的质量,实现天花粉的现代化生产。
叶敏,季永镛,沈瑞珍,林国妹[3](1986)在《小鼠对天花粉蛋白体内及体外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文中认为C 57 BL/6 J小鼠在应用弗氏全佐剂或铝矾为佐剂结合天花粉蛋白免疫后都能引起抗原特异的IgE类抗体的反应以及其它Ig类抗体的反应;IgE的滴度和总的抗天花粉蛋白抗体的滴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并不完全同步。IgE类上升得较IgG等类抗体为慢,但上升的速度要快。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分泌抗体的动态变化也和血清并不完全一致。天花粉蛋白在一定浓度下能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在体外的抗原特异的增殖反应和ConA反应。这抑制并不限于增殖过程的启动。补充外源性的IL-2也不能消除这抑制作用。天花粉蛋白加热变性后丧失了对小鼠淋巴细胞的毒性,并能引起经未变性天花粉蛋白体内致敏的小鼠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的明显增殖。应用微量的天花粉蛋白为抗原,以及少量的无凝集素的conA条件培液等能在体外诱发致敏的B淋巴细胞产生二次抗体应答。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药物实验厂,上海市药品检验所[4](1976)在《精制天花粉蛋白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从天花粉原汁用丙酮分级沉淀方法提取了天花粉有效蛋白,除去了大部分无效蛋白质和其他杂质;经免疫电泳鉴定,减少了能引起过敏的无效蛋白质,提高了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程度。临床1000多例,减少了用药剂量,降低了某些副反应,缩短了引产时间。
储瑞银,林玉莲,潘乃穟,陈章良[5](1994)在《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为载体高效表达天花粉蛋白基因》文中认为本文报道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为载体,在家蚕体内高效表达天花粉蛋白基因的结果。天花粉蛋白基因是用PCR技术从栝楼基因组中分离的,该基因被插入到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载体质粒pBm—1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构建成重组质粒pBmTCS。将重组质粒DNA和野生型BmNPV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通过在家蚕培养细胞中进行同源重组和筛选,获得了无多角体的重组病毒BmTCS。采用PCR技术对重组病毒进行了鉴定,证实重组病毒合天花粉蛋白基因。重组病毒对家蚕的感染性不及野生病毒,提示表达产物对病毒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对重组病毒感染的家蚕血淋巴进行了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在蚕体血淋巴中的表达产物天花粉蛋白占总蛋白的5%。本实验为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大量生产天花粉蛋白提供了又一条新的途径。
王承宇[6](2007)在《H5N1亚型禽流感精制免疫球蛋白及靶向重组免疫毒素的制备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禽流感已成为人类潜在威胁之一,虽然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这种病毒获得了人间传播能力,但近年来禽类H5N1亚型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爆发,使用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重组的空间空前加大,一旦这种病毒发生变异、重组而获得人传人能力,将会引起人类的流感大流行。目前使用的流感疫苗与药物尚无法应对人禽流感大流行,而人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尚处于研究阶段,真正用于临床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急需研制新型的人禽流感救治药物。流感病毒免疫血清含有病毒中和性抗体,可在病毒入侵时发挥特异、快速中和作用,Luke等对1918-1925年间世界流感统计数据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流行期间,康复者血清可有效降低病死率;Palladino等用中和性单抗来治疗免疫缺陷的A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提示抗体疗法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止商情的扩散蔓延,成为未来对抗H5N1亚型人禽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难以获得人源血清,因此动物源免疫血清成为现阶段抗体治疗必然的替代手段。本研究以哺乳动物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为免疫原免疫健康马匹,通过对不同免疫剂量和免疫间隔免疫后抗体消长情况比较,建立了适合的免疫程序,并以此制备了高效价免疫血清,HI效价可达1:2560,SN效价可达1:5120。以此高免血清对实验感染小鼠进行了免疫保护实验,结果表明提前4-7天给小鼠腹腔注射0.2mL高免血清,可有效抵抗10个LD50病毒的攻击,提供100%保护;以5个LD50病毒感染小鼠,在攻毒24小时后注射0.2mL和0.4mL高免血清,小鼠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为0,效果优于达菲。在此基础上,对高免血清的精制纯化工艺进行了摸索,优化建立了以IgG提取、胃酶消化、离子交换纯化为主要步骤的马抗禽流感病毒精制免疫球蛋白纯化工艺,精制F(ab’)2抗体纯度可达90%以上,各项理化学指标符合国家相关生物制品要求,经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3个LD50的H5N1病毒感染小鼠,在攻毒后24h和48h腹腔注射0.4mg和0.8mg精制抗体,保护率可达80%以上,效果明显优于达菲。由于流感病毒的复制必须依赖于宿主感染细胞,并且病毒复制过程中,病毒囊膜表面蛋白(HA、NA、M2)在细胞内翻译后首先通过高尔基体运送到细胞膜表面,然后在病毒出芽时包装到病毒囊膜上,因此以感染细胞膜表面病毒结构蛋白为靶标的重组免疫毒素可以特异杀伤病毒感染细胞,从而破坏病毒复制场所,进而抑制病毒复制。为此,本研究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免疫Balb/c小鼠,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筛选到1株针对HA蛋白的单抗,Western-blot试验证明该株单抗可与纯化的HA特异结合,非竞争ELISA试验表明该株单抗亲和力常数为4.6×109M-1,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该株单抗与感染细胞作用后分布在细胞膜表面,可作为重组毒素的靶向载体。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到该株单抗的抗体可变区基因,并采用SOE法合成了单链抗体基因(HA-ScFv),测序结果表明,HA-ScFv全长714个核苷酸,编码238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5KD,三维构象符合单链抗体空间构型。将此单链抗体基因与绿脓杆菌外毒素(PE40)基因连接,装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成功构建了重组免疫毒素原核表达载体pPET-HAScFv-PE40,经诱导表达及Western-blot试验鉴定,成功表达了重组免疫毒素,细胞杀伤试验结果表明重组免疫毒素的最大细胞杀伤率为65.1%,并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复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用药组病毒含量较对照组下降10倍。
赵为[7](2008)在《抗污染聚醚砜超滤膜性能研究及其在中药精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中药成分提取分离高新技术之一的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将超滤应用于中药精制过程,选择聚醚砜(PES)为膜主体材料,Pluronic F127为添加剂,研制出抗污染超滤膜。在对中药模拟体系成功分离纯化的基础上,应用抗污染超滤膜对中药金芪降糖片原料药黄连、黄芪和金银花水提液进行精制,为超滤应用于中药成分分离纯化提供了初步的参考和指导。研制出PES/Pluronic F127抗污染超滤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静态水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并对膜的分离特性和抗污染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Pluronic F127的引入显着改善了膜表面和膜孔表面的亲水性,通量恢复率可高达94%,远高于空白膜62%的通量恢复率;同时Pluronic F127的胶团化行为还起到了致孔的作用,随着Pluronic F127的添加,膜的纯水通量呈现规律性的增大,但对BSA的截留率仍保持在97%以上。Pluronic F127具有表面改性和致孔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由于Pluronic F127中疏水PPO链段与膜主体材料PES的相互作用,Pluronic F127被固定于膜表面,同时亲水链段PEO富集于膜和膜孔表面,形成抗污染层。另一方面,Pluronic F127自发形成了以疏水PPO链段为核,亲水PEO链段为壳的胶团结构,增大铸膜液中Pluronic F127的添加量,提高了皮层的孔径和孔隙率。针对中药提取液精制中广泛存在的物质种类,选取蛋白质、鞣质和多糖为模拟体系,利用自行制备的高性能抗污染超滤膜考察了这三类物质及其混合物的分离特性和超滤污染行为。结果表明虽然PES/Pluronic F127抗污染超滤膜与各种溶液相互作用类型有差异,但通量恢复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截留率大于90%,且多糖被证明为影响超滤通量的主要污染物质。在模拟体系的研究基础上,开展超滤精制中药金芪降糖片原料药黄连、黄芪和金银花的工作,通过对三种原料药及其混合物超滤性能的考察,确认了PES/Pluronic F127抗污染超滤膜对真实中药体系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在精制过程中应用抗污染超滤膜,可对黄连中小檗碱、黄芪中黄芪多糖和金银花中绿原酸进行高效的分离提纯,同时对去除固体悬浮物,提高药液澄明度也有显着效果。最后,通过比较不同精制方式,设计出基于超滤的中药生产新工艺,该工艺具有工序少,处理能力大,成本低的特点。
祝倩倩[8](2013)在《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注射用芪红脉通为冻干粉针剂,由黄芪、红花两位药材提取精制所得,临床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目前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该品种临床前注册制备工艺相对成熟,但其制剂安全性方面指标检测结果存在不稳定问题(被动过敏试验偶尔呈弱阳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新药临床前申报制备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制剂成型工艺,通过建立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优化配液的预处理工艺,并重点对膜分离技术(超滤技术)在本制剂中的适用性进行系统研究,进而提高该品种的安全性和质量,同时为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注射剂中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一、膜分离工艺评价方法的建立为确保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的稳定性及成品质量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其评价体系:(1)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建立羟基红花黄色素A、黄芪甲苷两个指标成分以及黄芪总皂苷的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建立方法准确度高,稳定可行;(2)蛋白质含量测定:在中药注射剂中有关物质定性检查的基础上,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对蛋白质进行定量测定。方法学考察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干扰较小。该方法的建立为后期配液工艺的预处理和超滤工艺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保证;(3)指纹图谱检测:建立注射用芪红脉通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用于评价超滤前后药液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及成品质量的稳定性。以上检测方法的建立为后期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制剂质量和安全性的提高提供有力依据。二、注射用芪红脉通配液预处理工艺研究黄芪和红花中间体溶解条件优化:对黄芪中间体和红花中间体的加热溶解条件进行单因素考察,确定中间体最佳溶解时间为5min,加热温度为80℃。实验结果表明,高温(≧80℃)或长时间加热对指标成分影响较为明显。采用冷藏、离心与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药液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考察,对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冷藏24h,离心时间15min、转速10000r/min,活性炭用量0.3%、温度40℃、吸附时间30min、原药液pH值。该工艺过程操作简单,指标成分损失较小,可不同程度去除中药制剂中的固体杂质、蛋白质以及树脂。三、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中的适用性研究1不同材质中空纤维超滤膜的适用性研究选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砜、聚醚砜、聚丙烯、混纺复合4种不同材质的中空纤维超滤膜进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超滤膜对同一药液体系的适用性存在差异。聚砜与混纺复合超滤膜的指标成分透过率较低,有效成分损失较大,其中聚砜材质超滤过程中的膜通量较小,超滤时间长,其膜纯水通量恢复率较差,易导致膜污染。因此,聚砜与混纺复合膜材质对本药液体系的适用性较差。聚丙烯与聚醚砜材质的平均膜通量、膜纯水通量恢复率及指标成分透过率均较高,但聚醚砜材质对固含物、蛋白质及细菌内毒素的去除率较聚丙烯材质低。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的膜纯水通量恢复率为97.8%,指标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黄芪总皂苷、黄芪甲苷的透过率分别为91.47%、91.44%、99.29%,细菌内毒素去除率可达100%。因此,综合考虑,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本品种的适用性较好。2超滤膜孔径与膜组件的适用性研究对不同膜孔径和型式的超滤膜组件进行考察:选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与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进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孔径和型式的超滤膜的分离效果存在显着差异:(1)相同孔径的中空纤维超滤膜与极式超滤膜的分离效果进行比较,中空纤维超滤膜的指标成分透过率较板式膜高,但固含物与蛋白质的去除率较板式膜低。(2)就单一膜的分离效果进行比较,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3种指标成透过率均较低(≦70%),不适用于本药液体系的纯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指标成分的透过率较高(>80%),固含物与蛋白质的去除效果差距不大,且均能有效去除热原,但关物质检查结果表明,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树脂的去除效果较差,树脂检查为不合格,而板式膜可有效去除树脂,树脂检查合格。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指标成分透过率分别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85.72%、黄芪总皂苷、81.52%、黄芪甲苷82.33%,固含物去除率为17.99%、蛋白质去除率为21.22%,树脂检查与热原检查均符合中药注射液的检查指标要求。因此,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指标成分的透过率较高,且能有效去除固体杂质、树脂和热原,适用于本药液体系的纯化工艺。3二级超滤工艺适用性研究选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中空纤维超滤膜与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板式超滤膜进行二级超滤工艺的适用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一级50000超滤工艺对比,2种膜组件经二级超滤后,固含物与蛋白质的去除率均高于一级超滤,但指标成分透过率偏低,指标成分损失严重。因此,二级超滤工艺不适用于本药液体系的纯化工艺。四、注射用芪红脉通膜分离工艺优化结合超滤膜适用性的研究结果,对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操作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对超滤药液温度和操作压力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药液温度为30℃,操作压力0.1Mpa。结果显示,该操作条件下的指标成分损失小,超滤效率较高。五、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及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1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对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超滤)工艺成品进行安全性检查,结果表明,溶血试验、肌肉和血管刺激性试验、主动过敏试验均为阴性。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显示,原制备工艺成品的被动过敏检查呈弱阳性,优化工艺成品的被动过敏为阴性。因此,应用超滤技术可有效消除制剂被动过敏反应,提高注射用芪红脉通的安全性。2注射用芪红脉通主要药效学研究将原工艺制备成品与优化工艺成品进行主要药效学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优化(超滤)工艺成品具有明显改善大鼠心肌缺血的功效,且药效与原工艺相同。
钱瑞卿,顾梓伟,张秀兰,朱仕钦,张文勤,傅瑶红,翁秋璇,吴元伟,刘永福,徐珊珍,金善炜,田庚元,汪猷[9](1981)在《天花粉蛋白的化学 Ⅱ.天花粉蛋白N-端部分氨基酸顺序的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报道天花粉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其N-末端的氨基酸与部分氨基酸顺序的测定。天花粉蛋白经盐酸水解后分析其氨基酸组分比为:Trp1 Lys9 His1 Arg12 Asp29 Thr14 Ser22Glu19 Pro7 Gly10 Ala24 Val11 Met3 Ile16 Leu22 Tyr11 Phe8。用DNS-Cl方法与Edman降解法测得天花粉蛋白的N-末端残基为Asp。用液相氨基酸顺序仪测定了天花粉蛋白的N-端部分氨基酸顺序。由于在Quadrol程序中天花粉蛋白的膜有严重的脱落现象,所以我们采用了DMBA程序。
苏酩[10](2012)在《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引起穿山龙注射液刺激性问题的原因,对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剂工艺进行优化,降低其刺激性,提高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并建立穿山龙药材及制剂的指纹图谱,对制剂进行质量控制。方法:采用肌肉刺激性试验为指标,考察引起穿山龙注射液刺激性的原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出穿山龙的水提取工艺;采用大孔树脂精制穿山龙的水溶性皂苷成分,确定工艺参数,测定了精制物中部分水溶性皂苷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穿山龙水溶性皂苷含量测定方法、药材及制剂的指纹图谱。结果:穿山龙注射液中的鞣质、有效成分本身及PH对刺激性均有影响;优化了制剂工艺,确定了提取及精制工艺参数;制定了穿山龙水溶性皂苷中原薯蓣皂苷和甲基原薯蓣皂苷的含量测定标准;建立了穿山龙药材及其制剂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论:经制剂工艺进行改进后得到的穿山龙水溶皂苷中原薯蓣皂苷和甲基原薯蓣皂苷的总含量达到60%以上;建立的水溶性皂苷的含量测定标准和药材及制剂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方法重现性、精密度、稳定性均良好,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改进了穿山龙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
二、精制天花粉蛋白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制天花粉蛋白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天花粉基因条形码鉴定及气候生态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天花粉化学研究概况 |
1.1.1 天花粉简介 |
1.1.2 化学成分研究 |
1.1.2.1 天花粉蛋白 |
1.1.2.2 天花粉多糖 |
1.1.2.3 皂苷类 |
1.1.2.4 氨基酸类 |
1.1.2.5 植物凝集素(TKL) |
1.1.2.6 其他 |
1.1.3 药理作用研究 |
1.1.3.1 降血糖作用 |
1.1.3.2 致流产及抗早孕 |
1.1.3.3 抗病毒作用 |
1.1.3.4 抗肿瘤作用 |
1.1.3.5 其他 |
1.1.3.6 不良反应 |
1.2 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
1.2.1 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 |
1.2.2 DNA条形码技术的特点 |
1.2.2.1 DNA条形码技术的优势 |
1.2.2.2 DNA条形码技术的劣势 |
1.2.3 DNA条形码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1.2.3.1 ITS2序列在药用植物植物中的应用 |
1.2.3.2 psb A-trn H序列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1.2.3.3 其他条形码序列 |
1.3 环境对天花粉成分影响研究 |
1.3.1 化学成分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1.3.2 药用植物气候生态适宜性研究 |
1.3.2.1 药用植物气候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 |
1.3.2.2 气候生态适宜性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天花粉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
2.2.2 样品DNA提取 |
2.2.3 DNA样品的检测 |
2.2.4 PCR扩增、产物检测及测序 |
2.2.5 测序结果的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DNA提取及PCR扩增 |
2.3.2 ITS2和psb A-trn H序列的测序结果与分析 |
2.3.3 天花粉及混伪品遗传距离的分析 |
2.3.4 天花粉及混伪品NJ树鉴别 |
2.4 小结 |
第3章 不同产地天花粉有效成分的测定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主要试验设备 |
3.1.2 试验样品 |
3.1.3 试验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天花粉蛋白的测定 |
3.2.1.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1.2 牛血清蛋白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3.2.1.3 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的配制 |
3.2.1.4 线性关系考察 |
3.2.1.5 方法学考察 |
3.2.1.6 天花粉蛋白含量测定 |
3.2.2 天花粉多糖含量的测定 |
3.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2.2 D-无水葡萄糖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3.2.2.3 显色剂的配制 |
3.2.2.4 线性关系考察 |
3.2.2.5 方法学考察 |
3.2.2.6 天花粉多糖含量测定 |
3.2.3 天花粉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3.2.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3.2 齐墩果酸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3.2.3.3 显色剂的配制 |
3.2.3.4 线性关系考察 |
3.2.3.5 方法学考察 |
3.2.3.6 天花粉总皂苷含量测定 |
3.3 试验结果 |
3.3.1 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
3.3.1.1 天花粉蛋白标准曲线 |
3.3.1.2 天花粉多糖标准曲线 |
3.3.1.3 天花粉总皂苷标准曲线 |
3.3.2 方法性考察结果 |
3.3.2.1 天花粉蛋白方法性考察结果 |
3.3.2.2 天花粉多糖方法性考察结果 |
3.3.2.3 天花粉总皂苷方法性考察结果 |
3.3.3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3.3.3.1 天花粉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
3.3.3.2 天花粉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
3.3.3.3 天花粉总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
3.4 小结 |
第4章 气候因子对天花粉有效成分的影响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气候因子采集 |
4.1.2 样品的来源 |
4.1.3 化学成分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4.2.2 温度对天花粉有效成分的影响 |
4.2.3 降水对天花粉有效成分的影响 |
4.2.4 地理因子对天花粉有效成分的影响 |
4.2.5 日照对天花粉有效成分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栝楼气候生态适宜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样本信息 |
5.1.2 气候因子信息 |
5.1.3 Max Ent模型的构建预测评价 |
5.1.4 栝楼气候生态适宜分布区的分布预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Max Ent模型评价 |
5.2.2 气候因子的贡献率 |
5.2.3 栝楼气候生态适宜分布区 |
5.2.3.1 栝楼适生区面积变化趋势 |
5.2.3.2 栝楼适生区区域变化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6)H5N1亚型禽流感精制免疫球蛋白及靶向重组免疫毒素的制备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文献综述 |
第一章H5N1 人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 人禽流感的历史与现状 |
2 人禽流感的病原学基础 |
2.1 流感病毒的分类与组成 |
2.2 流感病毒的复制过程 |
2.3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
3 禽流感病毒的跨种传播机制 |
3.1 流感病毒受体 |
3.2 HA 蛋白与宿主特异性关系 |
4 结语 |
第二章 H5N1 亚型人禽流感致病机理与救治药物研究进展 |
1 人禽流感病毒致病机理研究 |
1.1 人禽流感的临床、病理表现 |
1.2 病毒结构蛋白与病毒致病性的关系 |
1.3 细胞因子在流感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
2 人禽流感救治药物研究进展 |
2.1 离子通道抑制剂 |
2.2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
2.3 以HA 为靶点的抗流感药物 |
2.4 反义寡核苷酸 |
2.5 RNA 干扰 |
2.6 治疗性抗体 |
3 结语 |
第三章 免疫毒素的研究进展 |
1 毒素的研究进展 |
1.1 细菌外毒素 |
1.2 植物来源的蛋白毒素 |
1.3 人源化的免疫毒素 |
1.4 毒素的应用策略 |
2 载体的研究进展 |
2.1 作为靶向载体的抗体及改造 |
2.2 细胞因子载体 |
3 免疫毒素的作用机制 |
3.1 抑制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
3.2 诱导凋亡作用 |
3.3 毒素蛋白直接作用于细胞膜 |
4 结语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H5N1 亚型禽流感高免血清的制备与防治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免疫毒株的筛选 |
2.2 免疫程序的建立 |
2.3 高免血清的制备与检验 |
2.4 高免血清在小鼠体内半衰期的测定 |
2.5 不同注射途径对高免血清吸收效果的比较 |
2.6 高免血清体内抑制病毒复制效果比较 |
2.7 高免血清对实验感染小鼠的预防效果评价 |
2.8 高免血清对实验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H5N1 亚型禽流感精制免疫球蛋白的制备与疗效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精制免疫球蛋白的精制工艺研究 |
2.2 优化精制工艺与常规工艺精制纯化效果的比较 |
2.3 试制样品的质量检验 |
2.4 精制免疫球蛋白的疗效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HA 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单克隆抗体的亚型鉴定 |
2.2 单抗的抗原识别特异性鉴定 |
2.3 单抗的HI 和SN 效价测定 |
2.4 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测定 |
2.5 单抗的亚细胞定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禽流感重组免疫毒素HAScFv-PE40 的构建、表达及其特异杀细胞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抗体可变区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2.2 抗AIV HA ScFv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2.3 重组质粒pPET-HAScFv-PE40 的酶切鉴定 |
2.4 HAScFv-PE40 的表达 |
2.5 HAScFv-PE40 的纯化与鉴定 |
2.6 最佳病毒感染时相的确定 |
2.7 重组毒素细胞毒性测定结果 |
2.8 重组毒素细胞杀伤活性测定结果 |
2.9 重组毒素抑制病毒复制效果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7)抗污染聚醚砜超滤膜性能研究及其在中药精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超滤技术概述 |
1.1.2 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 |
1.1.3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减小膜污染的方法 |
1.2 超滤膜表面亲水改性研究进展 |
1.2.1 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
1.2.2 改性分子研究进展 |
1.3 超滤在中药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
1.3.1 超滤对中药体系的基本原理及优越性 |
1.3.2 超滤在中药制剂工艺中的应用 |
1.3.3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PES/Pluronic F127 抗污染超滤膜的制备及膜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PES/Pluronic F127 超滤膜的制备 |
2.2.4 PES/Pluronic F127 超滤膜的表征 |
2.2.5 PES/Pluronic F127 超滤膜超滤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ES/Pluronic F127 超滤膜的表征结果 |
2.3.2 PES/Pluronic F127 超滤膜的分离特性 |
2.3.3 PES/Pluronic F127 超滤膜的抗污染特性 |
2.3.4 PES/Pluronic F127 超滤膜的成膜机理初探 |
2.4 小结 |
第三章 模拟中药体系的超滤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模拟中药体系超滤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组分超滤性能研究 |
3.3.2 双组分超滤性能研究 |
3.3.3 三组分超滤性能研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超滤在金芪降糖片原料药精制中的应用 |
4.1 概述 |
4.1.1 金芪降糖片原料药组成 |
4.1.2 传统提取及分离方法 |
4.1.3 存在的问题及膜法分离的优势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实验原料与试剂 |
4.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金芪降糖片原料药超滤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单组分水提液超滤性能研究 |
4.3.2 双组分水提液超滤性能研究 |
4.3.3 三组分水提液超滤性能研究 |
4.3.4 基于超滤技术的新工艺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
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
三、膜分离技术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
第二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备工艺研究思路 |
第一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处方介绍 |
第二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优化 |
一、注射用芪红脉通原制备工艺 |
二、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工艺设计 |
第三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一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的建立 |
一、仪器和材料 |
二、方法与结果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蛋白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方法与结果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指纹图谱的建立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方法与结果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配液工艺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中间体溶解条件优化 |
三、冷藏工艺优化 |
四、离心工艺优化 |
五、活性炭吸附工艺优化 |
六、预处理工艺过程中有关物质检查 |
七、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中的适用性研究 |
第一节 不同材质中空纤维超滤膜的适用性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中空纤维超滤膜材质的筛选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超滤膜孔径与膜组件的适用性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超滤膜孔径与膜组件的筛选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二级超滤工艺的适用性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二级超滤工艺的适用性研究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膜分离工艺优化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超滤药液温度考察 |
三、操作压力考察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及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 |
第一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溶血试验 |
三、肌肉刺激性试验 |
四、血管刺激性试验 |
五、全身过敏试验 |
六、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
七、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的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工艺成品对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
三、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工艺成品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SOD、MDA、GSH值的影响 |
四、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天花粉蛋白的化学 Ⅱ.天花粉蛋白N-端部分氨基酸顺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实验 |
材料 |
方法与结果 |
天花粉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
N-末端残基的测定 |
天花粉蛋白N-端氨基酸顺序的测定 |
讨论 |
(10)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思路 |
第二部分 穿山龙注射液刺激性的初步研究 |
1. 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备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制备 |
2. 药液 PH 对刺激性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及分析 |
3. 鞣质对刺激性的影响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3 比较四种除鞣质工艺 |
3.4 除鞣质效果的考察 |
3.5 除鞣质前后刺激性的比较 |
4. 水溶性皂苷对刺激性的影响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及分析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剂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方法学考察 |
2.5 样品测定 |
3. 穿山龙注射液的提取工艺研究 |
3.1 正交试验设计 |
3.2 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3.3 验证试验 |
4. 水溶性皂苷的大孔树脂精制工艺研究 |
4.1 树脂上样液的处理 |
4.2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4.3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4.4 最佳上样浓度考察 |
4.5 吸附流速的考察 |
4.6 洗脱流速的考察 |
4.7 最佳上样量考察(泄漏曲线) |
4.8 洗脱溶剂的考察 |
4.9 洗脱溶剂用量考察 |
4.10 D101 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的验证试验 |
5. 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剂工艺 |
5.1 最佳工艺参数 |
5.2 最佳制剂浓度的考察 |
6. 小结与讨论 |
第四部分 穿山龙注射液的质量再评价 |
1. 安全性 |
1.1 溶血性实验 |
1.2 刺激性实验 |
2. 主要药效学试验 |
2.1 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
2.2 对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
3. 穿山龙药材及制剂的指纹图谱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穿山龙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 |
3.3 穿山龙注射液的指纹图谱研究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部分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研究 |
1 中药穿山龙的基础研究 |
1.1 穿龙薯蓣的基源 |
1.2 穿龙薯蓣本草考证 |
2 穿山龙的主要成分 |
3 药理作用 |
3.1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 抗炎镇痛作用 |
3.3 改善心血管功能作用 |
3.4 抗肿瘤作用 |
3.5 祛痰镇咳平喘作用 |
3.6 抗变态反应 |
4 临床应用 |
4.1 治疗关节炎 |
4.2 治疗心血管疾病 |
5 穿山龙注射液及现行质量标准 |
5.1 穿山龙注射的化学组成及其功用 |
5.2 现行的穿山龙注射液质量标准 |
6 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问题 |
6.1 澄明度不合格 |
6.2 刺激性问题 |
6.3 疗效问题 |
6.4 溶血 |
6.5 过敏 |
6.6 辅料存在的问题 |
7 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控制问题 |
7.1 含量测定方法与标准 |
7.2 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礼物 |
详细摘要 |
四、精制天花粉蛋白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栝楼愈伤组织细胞中天花粉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研究[J]. 佟宏霞,李喜文,邢苗.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3)
- [2]天花粉基因条形码鉴定及气候生态适宜性研究[D]. 杨志鹏. 淮阴工学院, 2020(02)
- [3]小鼠对天花粉蛋白体内及体外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J]. 叶敏,季永镛,沈瑞珍,林国妹. 实验生物学报, 1986(01)
- [4]精制天花粉蛋白的制备及其应用[J].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药物实验厂,上海市药品检验所. 中草药通讯, 1976(04)
- [5]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为载体高效表达天花粉蛋白基因[J]. 储瑞银,林玉莲,潘乃穟,陈章良. 生物工程进展, 1994(02)
- [6]H5N1亚型禽流感精制免疫球蛋白及靶向重组免疫毒素的制备与评价研究[D]. 王承宇. 吉林大学, 2007(03)
- [7]抗污染聚醚砜超滤膜性能研究及其在中药精制中的应用[D]. 赵为. 天津大学, 2008(09)
- [8]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中的研究与应用[D]. 祝倩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9]天花粉蛋白的化学 Ⅱ.天花粉蛋白N-端部分氨基酸顺序的测定[J]. 钱瑞卿,顾梓伟,张秀兰,朱仕钦,张文勤,傅瑶红,翁秋璇,吴元伟,刘永福,徐珊珍,金善炜,田庚元,汪猷. 化学学报, 1981(Z1)
- [10]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D]. 苏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