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605年海南岛琼州大地震及其发震构造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恩民,黄咏茵[1](1979)在《1605年海南岛琼州大地震及其发震构造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1605年发生于海南岛北部的琼州大地震,震中烈度Ⅺ,震级73/4—8级。极震区强烈下陷,大片陆地沉没为海。极震区长轴方向为北东东,东端向东南偏转为南南东向。该地震是在主压应力轴约为北西300°方向的水平应力场作用下,发生于强烈上升与强烈下降的现代地垒与地堑的边缘转折地带。发震断裂可能为一对X型的北东东向和北北西(以前者为主)的高角度平推正断层。
徐起浩[2](2007)在《1605年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和可能的海啸》文中研究指明
丁莹莹,赵希涛,胡道功,张绪教,王超群,胡正旺,夏蒙蒙,吴环环,游报捷,常鹏渊[3](2018)在《琼东北晚新生代断裂活动及其对东寨港沉降的控制作用》文中指出琼东北的1605年琼州7.5级大地震曾导致大面积陆陷成海。前人研究多关注陆陷成海机制,但对该区晚新生代断裂活动及其控制下的沉降过程与构造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研究。在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钻孔揭露和大地电磁探测(EH4)结果等资料发现,东寨港地区自西向东可分为演丰火山岩台地、东寨港潟湖平原和锦山剥蚀台地三个构造地貌单元,并且不同地貌单元间明显受到区域上北西向正断层活动的控制。根据86个钻孔资料制作的东寨港地区新近纪以来不同时期沉积物等厚度图显示,该区的沉积中心从新近纪以来存在由西向东迁移过程,沉积速率也存在明显的变化。中—上新世、早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12 mm/ka、10 mm/ka、67 mm/ka和1 922 mm/ka,显示中更新世之后沉积速率骤然增大,并在全新世达到最大。综合分析认为,北西向铺前—清澜断裂第四纪正断层活动控制了东寨港地堑的发育与东寨港陆陷成海及其震后地壳持续下沉;东寨港凹陷晚更新世以来处于快速加积过程中;相邻的锦山剥蚀台地长期以来处于相对稳定或微隆升状态,并很可能属于雷琼凹陷之外的构造地块,雷琼凹陷是否应囊括锦山剥蚀台地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商榷。
史振卿,吕金伟,赵星[4](2016)在《海南灾害史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时期海南岛的灾害并不严重,且它长期处于中华帝国核心统治圈层之外,属于"内地的边缘"地区,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不高。在灾害史研究领域之中,学者们并未过分关注过历史时期海南岛的灾害问题,留下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目前,有关海南灾害问题的研究,在时间上分属建国之前、建国之后,在问题上集中于台风、旱涝、蝗灾、地震、传染病等领域。深化海南灾害史的研究,是一项必要、紧迫的任务。
徐起浩[5](2006)在《1605年琼山强地震导致的同震海岸快速下沉、可能紧随的海啸及其证据》文中提出根据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及一些家谱、族谱等的记载,再加上对海域中退潮后海底残留的房屋、坟墓等各种沉没于海的人类活动废墟和东寨港海域中地震地貌的发现与考察,结合本人和前人以往的研究成果,证实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琼山县发生的71/2级强地震导致琼州海峡东南侧与琼北陆地相连的海底及与海相连的琼北东部一些沿岸陆地大面积同震快速下沉,使得原先为陆地的东寨港、北创港和舖前港及其以北海域等地区大面积陆陷成海。这是一次生源地在与海相连的海岸带的同震海岸下沉。推断了这次地震海啸;比较了这次陆陷成海地震海啸与生源地在近海和大洋海底的地震海啸的异同;也与北美西海岸生源地在太平洋板块斜插在北美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消减带的海岸同震下沉及海啸比较了异同。最后还提出,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灾害应从根本上区别通常所说的震陷灾害。
陈恩民,黄詠茵[6](1989)在《1605年海南岛琼州大地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构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605年琼州地震,是迄今发生在我国海南岛地区仅有的一次大地震.对该次地震震害特征和发震构造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正确评定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对研究南海北部陆缘地带的地震特征和发震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在雷琼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发现了大批记载本次大震情景和震害状况的家谱、族谱和碑记;发现并证实了该次地震所造成的大规模陆陷成海的遗墟.本项研究结果认为,1605年琼州大地震的震中烈度达ⅩⅠ度;震级为7 1/2—8级;震中位于琼山县塔市附近(北纬20°,东经110.5°). 对震源区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NEE走向的光村—铺前深断裂和NNW走向的塔市—演丰断裂(以前者为主);该次大地震是水平构造应力(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W300°左右)和垂直构造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垂直向构造应力在大震发生和造成大规模陆陷成海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重、磁等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结果还表明,1605年琼州大地震的发生,不是单纯地壳构造断裂的结果,而是深部地球物理场在此震源区的特殊构造部位,由于主要震源断裂两盘重力场特征不同的构造块体物质密度,即重力场源的差异,在重力均衡补偿调整的过程中,上地幔的隆起与拗陷的差异升降、岩浆物质的差异运动,以及热动力的差异运动的复?
胡久常,白登海,王薇华,林镇,向小娟,王立风[7](2007)在《琼州7.5级地震区深部电性异常及地震活动性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1605年琼州7.5级大地震震中区及邻近地区大地电磁探测,发现震中区地壳深部存在一低阻体.该低阻体自约13km以下一直延伸到上地幔,推测其为正在上升的地幔柱,并由此认为地幔柱的存在及其热物质的上涌,使上部地壳产生断裂和粘滑活动,是产生琼州7.5级大地震的重要原因.这次大地震后断裂活动表现为以蠕滑为主.推测未来再发生同等强度大地震的危险性将大大降低.
曹新文,马秀敏,胡道功[8](2017)在《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在琼东北活动断裂探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琼东北1605年琼山地震发震的中心区域东寨港东侧发育多组近东西向和北西向的活动断裂,且均为隐伏断裂。为探明断裂的分布位置及其活动性,现采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将其中琼山-铺前断裂(F8)以及F7、F6、F5共四条,北西走向断裂作为此次探测目标断裂。结合前人水文钻孔资料和断裂分布,在珠溪河北岸和罗豆农场北侧部署了三条电法探测线,结果表明区域沉积地层在三条反演剖面上均可以划分出三层视电阻率梯度带,与钻孔资料对应较好。同样,视电阻率对已知四条活动断裂均有明显特征的低阻异常反映,除断裂F7的倾向解释存在争议外,其余三条断裂解释均得到钻孔验证。
丁莹莹[9](2018)在《琼北铺前—清澜断裂北段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与东寨港构造沉降》文中指出琼北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1605年发生琼州7.5级大地震造成东寨港地区大面积陆陷成海。研究与地震有关的构造活动对揭示东寨港沉降过程与沉降机制、重大工程建设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遥感解译、野外构造地貌调查、高密度电法和大地电磁(EH4)探测、断裂联孔剖面综合分析,结合ESR和OSL年代学测试,建立了东寨港地区不同构造地貌单元的晚新生代地层层序;分析了琼北铺前-清澜断裂北段的晚新生代构造特征,揭示了东寨港沉降过程,初步探讨了东寨港沉降机制。东寨港地区由演丰火山岩台地、东寨港泻湖平原和锦山剥蚀台地三个构造地貌单元组成,在各地貌单元面上发育的新生代地层主要为中新统长流组、上新统海口组、下更新统秀英组、上更新统八所组及全新统琼山组和烟墩组。铺前-清澜断裂北段由东寨港东岸断裂和西岸断裂组成,东寨港西岸3条东倾正断层和东寨港东岸7条西倾正断层构成了东寨港地堑构造。东寨港地堑及断裂经历了三次构造活动:中新世之前断裂活动使东寨港地区呈现出由东向西高程逐渐降低的阶梯状地貌;中新世末上新世初,东寨港西岸断裂开始形成,与东岸断裂一起控制了东寨港地堑的雏形;晚更新世之后铺前-清澜断裂进一步活动,1605年大地震使得东寨港地堑快速下沉,导致大面积陆陷成海。根据86个钻孔资料制作的东寨港地区新近纪以来不同时期沉积物等厚度图显示,该区的沉积中心从新近纪以来存在由西向东迁移过程,沉积速率也存在明显的变化。中-上新世、早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各个阶段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12 mm/ka、10 mm/ka、67 mm/ka和1922 mm/ka,显示中更新世之后沉积速率骤然增大,并在全新世达到最大,即东寨港凹陷晚更新世以来处于快速沉降过程中。中-上新世东寨港的沉降主要受到北西向断裂和东西方向断裂的联合控制。早更新世以来的沉降主要受到北西向断裂的控制作用;晚更新世以来北西向断裂活动增强,东寨港断陷带内部进一步活化导致沉降加速。因此,铺前-清澜断裂在北西向主应力作用下正断层效应导致的断块型差异升降运动控制了东寨港地堑的下沉。
张振克,孟红明,王万芳,李彦明,尤坤元,余克服[10](2008)在《海南岛1605年历史地震的海岸沉积记录》文中研究指明海南岛铺前港湾地区1605年发生了华南历史记录的最强烈的地震,地震强度为M7.5,地震造成陆地沉陷成海。根据野外海岸地貌调查和海岸钻孔沉积物岩性特征与粒度、元素比值分析结果,对历史地震的海岸沉积记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4个钻孔位于铺前港湾西岸博度村附近的小型古海湾,昌德、演丰附近的野菠萝岛和道学附近的红树林区潮间带,钻孔沉积记录显示铺前港湾内湾沉陷幅度为2 m,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东寨港道学和野菠萝岛附近的钻孔岩心下部为泥状红土,属于成土的风化壳顶部,根据曲口半岛下山村附近的海岸调查,强海洋动力事件形成了高出现代高潮位3.0 m的高位海岸混杂沉积体,可能与1605年地震下沉引发的类似海啸的沉积事件相关。
二、1605年海南岛琼州大地震及其发震构造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05年海南岛琼州大地震及其发震构造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1605年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和可能的海啸(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大震时垂直位移导致陆陷成海 |
2.1 地面快速下沉及海啸历史记载 |
2.2 东寨港内陆陷成海的遗迹 |
2.3 东寨港内展布的同震海岸快速下沉形成的陆陷成海地震地貌 |
3 琼州大震海啸灾害特征及与大洋及近海地震海啸灾害的异同 |
4 琼州大震海啸与美国西海岸地震海啸的比较 |
5 琼山大震陆陷成海灾害与通常震陷灾害的区别 |
6 结论 |
(3)琼东北晚新生代断裂活动及其对东寨港沉降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貌特征 |
2 东寨港地区晚新生代断裂活动证据及特征 |
2.1 构造地貌特征 |
2.2 大地电磁探测 (EH4) 证据 |
2.3 地表调查与联合钻孔剖面证据 |
3 东寨港地区的晚新生代沉降过程 |
4 讨论 |
5 结论 |
(5)1605年琼山强地震导致的同震海岸快速下沉、可能紧随的海啸及其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这是一次由构造作用造成的大地震,同震快速下沉具明显竖相位移,导致大面积陆陷成海 |
1.1 地方志及民间家族谱对这次地震快速下沉及海啸的记载 |
1.2 东寨港内大量散布的陆陷成海房屋砖、瓦、耕地、坟墓等各种人类活动废墟 |
1.3 东寨港内展佈的同震海岸快速下沉形成的陆陷成海地震地貌 |
2 推断琼州大震紧随同震海岸下沉的海啸灾害特征及与大洋及近海地震海啸灾害的异同 |
3 琼州大地震同震海岸下沉及紧随海啸与美国西海岸同震海岸下沉及紧随海啸的比较 |
4 琼山大地震陆陷成海灾害应从根本上区别于通常所说的震陷灾害 |
5 结论 |
(7)琼州7.5级地震区深部电性异常及地震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地质构造背景 |
2 大地电磁野外探测与数据反演 |
3 震中区深部电性异常分析 |
4 地震成因及地震活动性分析 |
5 结论 |
(8)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在琼东北活动断裂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地貌及第四系沉积 |
2.2 主要活动断裂空间分布 |
3 方法、数据采集及反演 |
3.1 视电阻率与活断层探测 |
3.2 装置选择 |
3.3 测线布设及数据处理 |
4 反演剖面地质解释 |
4.1 电阻率层析成像剖面A |
4.2 电阻率层析成像剖面B |
4.3 电阻率层析成像剖面C |
5 结论 |
(9)琼北铺前—清澜断裂北段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与东寨港构造沉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东寨港地区地貌研究 |
1.2.2 琼北地区升降运动研究 |
1.2.3 琼北东寨港地区主要断裂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理及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理概况 |
2.1.1 区域位置及交通 |
2.1.2 自然地理 |
2.1.3 人文经济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3章 东寨港地区新生代地层 |
3.1 新近纪地层 |
3.2 第四纪地层 |
3.3 地层年代的确定 |
3.3.1 电子自旋共振(ESR) |
3.3.2 光释光(OSL) |
3.3.3 年代分析 |
3.4 东寨港地区地层格局建立及区域地层对比 |
第4章 东寨港地区铺前-清澜断裂构造活动特征 |
4.1 东寨港地区构造地貌特征 |
4.2 东寨港西岸断裂 |
4.3 东寨港东岸断裂 |
4.4 东寨港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
第5章 东寨港地区晚新生代沉降过程及机制 |
5.1 东寨港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沉降过程 |
5.2 琼州大地震以来东寨港沉降过程 |
5.3 东寨港地区的晚新生代沉降机制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1605年海南岛琼州大地震及其发震构造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1605年海南岛琼州大地震及其发震构造的初步探讨[J]. 陈恩民,黄咏茵. 地震地质, 1979(04)
- [2]1605年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和可能的海啸[J]. 徐起浩.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03)
- [3]琼东北晚新生代断裂活动及其对东寨港沉降的控制作用[J]. 丁莹莹,赵希涛,胡道功,张绪教,王超群,胡正旺,夏蒙蒙,吴环环,游报捷,常鹏渊. 地球学报, 2018(02)
- [4]海南灾害史研究述评[J]. 史振卿,吕金伟,赵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5]1605年琼山强地震导致的同震海岸快速下沉、可能紧随的海啸及其证据[J]. 徐起浩. 华南地震, 2006(01)
- [6]1605年海南岛琼州大地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构造研究[J]. 陈恩民,黄詠茵. 地震学报, 1989(03)
- [7]琼州7.5级地震区深部电性异常及地震活动性研究[J]. 胡久常,白登海,王薇华,林镇,向小娟,王立风. 地震学报, 2007(03)
- [8]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在琼东北活动断裂探测中的应用[J]. 曹新文,马秀敏,胡道功. 地质与勘探, 2017(05)
- [9]琼北铺前—清澜断裂北段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与东寨港构造沉降[D]. 丁莹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10]海南岛1605年历史地震的海岸沉积记录[J]. 张振克,孟红明,王万芳,李彦明,尤坤元,余克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