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痛与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关系及电针疗效

内脏痛与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关系及电针疗效

一、内脏痛与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关系及电针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覃颖[1](2020)在《不同穴位对IBS大鼠肠功能的调节及相关核团神经元放电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选择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作为研究媒介,根据Bristol便型评分评价大鼠粪便性状,采用腹部回撤反射(AWR)、免疫组化检测法、多通道同步记录等技术,观察比较电针“足三里”、“合谷”和“大肠俞”穴对IBS的肠道敏感性和动力两方面的不同症状、结肠内黏膜层和肌层5-HT3A受体的阳性表达的影响,以及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和迷走神经背核(DMV)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变化,探讨电针这三个不同部位、不同穴性和不同神经节段的穴位对IBS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和动力两方面症状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并研究其相关机制。方法选用新生Wistar健康幼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对照组、足三里组、合谷组和大肠俞组,每组1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它4组均采用母子分离、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球囊扩张刺激等方法联合制备IBS模型。2月后,从各组随机选取大鼠在VPL和DMV埋置电极,每组、各核团至少埋置成功3只。术后恢复一周,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不予针刺干预,另外三穴位组分别给予相应穴位的电针刺激,隔日一次,共5次。针刺结束后,根据Bristol评分记录大鼠粪便性状;通过AWR实验记录潜伏期、收缩波个数评价肠道敏感性和动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黏膜层和肌层中5-HT3A受体的阳性表达情况;采用在体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对大鼠脑内VPL和DMV神经元放电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粪便性状的影响Bristol粪便评分结果显示:电针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与三穴位组的Bristol粪便评分明显升高(P<0.01)。电针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穴位组的Bristol粪便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足三里组相比,合谷组的Bristol粪便评分升高(P<0.05);与合谷组相比,大肠俞组的Bristol粪便评分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腹部回撤反射的影响腹部回撤反射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P<0.01),足三里组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合谷组和大肠俞组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收缩波个数明显减少(P<0.01),足三里组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波个数出现减少(P<0.01,P<0.05);与足三里组相比,合谷组和大肠俞组的潜伏期出现延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层5-HT3A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结肠黏膜5-HT3A受体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多(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个电针组的结肠黏膜5-HT3A受体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明显减少(P<0.01)。与足三里组相比,合谷组的结肠黏膜5-HT3A受体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明显减少(P<0.01);与合谷组相比,大肠俞组的结肠黏膜5-HT3A受体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多(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肌层5-HT3A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结肠肌层5-HT3A受体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多(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个电针组的结肠肌层5-HT3A受体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明显减少(P<0.01);与足三里组相比,合谷组和大肠俞组的结肠肌层5-HT3A受体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多(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VPL神经元放电的影响Unit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VPL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足三里组与合谷组放电频率出现减少(P<0.05)。UnitⅡ: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VPL神经元放电频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和大肠俞组放电频率出现减少(P<0.01,P<0.05)。与足三里组比较,合谷组和大肠俞组的放电频率均出现增多(P<0.05)。6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DMV神经元放电的影响Unit 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Ⅰ类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合谷组与大肠俞组的Ⅰ类神经元放电频率出现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足三里组的Ⅰ类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P<0.05)。UnitⅡ: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Ⅱ类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大肠俞组的Ⅱ类神经元放电频率出现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足三里组的Ⅱ类神经元放电频率出现减少(P<0.05)。结论1本实验通过联合制备模型后,IBS模型鼠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其便质稀软不成形、肠道敏感性增高、动力紊乱,提示母婴分离、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扩张的方法,可成功制备稳定的IBS-D大鼠模型。2电针“足三里”、“合谷”和“大肠俞”穴可改善大鼠粪便性状,抑制IBS模型大鼠的肠道高敏感性和动力异常,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其中“合谷”对肠道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最强。“足三里”、“大肠俞”对大便性状的改善以及肠道动力的调节作用明显,且“足三里,”效应优于“大肠俞”。提示具有不同穴性的穴位可以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症,但其调节效应存在差异。进一步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存在且具有相对性和整体性。3 IBS模型大鼠结肠内黏膜层和肌层的5-HT3A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强,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均能降低二者的表达。且“合谷”穴对黏膜层5-HT3A受体的调节优于“足三里”、“大肠俞”穴;“足三里”穴对肌层5-HT3A受体的调节优于“合谷”、“大肠俞”穴。提示5-HT3A受体可能参与介导了 IBS肠道高敏和动力异常的发生,电针能够通过下调其受体的阳性表达缓解IBS腹痛与腹泻症状,其中“合谷”穴的侧重点在于调节腹痛,而“足三里”与“大肠俞”穴治疗腹泻的力度更佳。4IBS模型大鼠VPL、DMV神经元放电模式较正常大鼠发生改变。电针三个穴位对IBS模型大鼠VPL中Ⅰ类与DMV中Ⅰ类、Ⅱ类神经元放电起抑制作用,对VPL中Ⅱ类神经元放电起兴奋作用。其中“合谷”穴对VPL内Ⅰ类、Ⅱ类神经元放电频率的效应最佳;“足三里”穴对VPL内Ⅱ类神经元放电的兴奋作用最差,对DMV内Ⅰ类、Ⅱ类神经元放电频率的抑制作用最强,“足三里”穴对DMV神经元放电的抑制作用优于“合谷”与“大肠俞”穴。进一步从中枢水平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

侯滕菲[2](2020)在《腺苷受体参与电针治疗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文中提出炎症性肠病为一类慢性进行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总称,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其主要的两种类型。其临床表现为肠道屏障功能紊乱、内脏超敏反应、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抑郁、焦虑、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现阶段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学研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粘膜免疫、肠道菌群等。炎症性肠病的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氨基水杨酸、嘌呤类似物、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可能产生恶心、呕吐、烧心、腹泻、头痛、过敏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副作用。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还可能会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等促炎因子的抑制剂。这些治疗虽然改善了疾病的早期症状,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使症状恶化。电针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内脏超敏反应、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抑郁、焦虑、疼痛等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因此能够显着提升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电针还可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临床缓解期的乏力症状。然而,电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内在机制尚不明确,制约了在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进一步应用。腺苷是一种内源性嘌呤核苷,作用于四种受体:A1受体、A2a受体、A2b受体以及A3受体,在结肠以及与情绪相关的基底节区、纹状体、杏仁核、海马、前额叶皮质等脑区均有分布。据报道,腺苷及其受体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有关。激活A1、A2a、A3受体可升高内脏痛阈值、缓解结肠粘膜炎症、保护炎症消化道粘膜层,并减弱结肠运动。而激活A2b受体则会提高肠道上皮促炎因子活性从而加重肠道炎症。另外,在中枢激活A1受体可增强抗焦虑药物的作用,抑制A2a受体可产生抗焦虑的作用。本课题组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可明显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肠道运动亢进和腹泻症状,并可调控结肠组织A1和A3受体的表达,但几种腺苷受体(A1、A2a、A2b、A3受体)在电针改善炎症性肠病小鼠的内脏炎症痛和焦虑情绪中发挥的作用是否有差异,其外周神经免疫机制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本次研究将进行深入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是速激肽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痛觉信息的传递,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是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激活和调节免疫细胞活性。有研究报道,外周的SP和IL-1β可通过放大疼痛信号、维持炎症肠道的炎症状态等方式,参与炎症性肠病的内脏炎症痛。中枢的IL-1β还有致痛作用。另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可通过调控其他神经递质释放产生抗焦虑的作用。那么,电针能否调控这些神经递质或细胞因子,从而缓解炎症性肠病的内脏炎症痛和焦虑情绪,这也是我们将要深入研究的内容。在痛感觉以及与之伴随的焦虑状态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脑区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性连接,例如腹侧海马(ventral hippocampus,v HPC)和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v HPC和m PFC均含有丰富的BDNF,疼痛、压力、抑郁焦虑等情况均会导致两个脑区的BDNF减少,并伴有体积萎缩。而海马选择性IL-1β基因敲除可显着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记忆缺陷和焦虑样行为。大量研究报道表明,v HPC通过向m PFC发送带有消极情绪的信号来促进焦虑状态。那么电针能否调控v HPC和m PFC的BDNF和IL-1β表达以及v HPC与m PFC之间的神经环路,从而缓解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内脏痛和焦虑,在本次研究中也将深入探讨。根据以上研究报道和本课题组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如下假说:电针可能通过调控外周和中枢的腺苷受体表达,进而调控外周和中枢的致痛递质(SP)、炎症因子(IL-1β)以及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以及v HPC和m PFC之间神经环路的激活,从而改善炎症性肠病内脏痛、肠道炎症和焦虑情绪。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首先研究电针是否通过调控外周结肠组织腺苷A1、A2a、A2b、A3受体,抑制结肠组织SP和IL-1β的表达,从而缓解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内脏痛和肠道炎症;继而研究电针是否通过调控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和腹侧海马(ventral hippocampus,v HPC)的腺苷A1、A2a受体,调控这两个脑区的BDNF、IL-1β的表达,从而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内脏痛和焦虑情绪。最后研究电针对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各脑区c-fos的调控作用,并结合文献报道及第二部分的工作基础,采用化学遗传技术兴奋或抑制vHPC-mPFC投射通路,观察能否拮抗或模拟电针镇痛抗焦虑的效应。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电针治疗炎症性肠病内脏炎症痛和焦虑情绪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切入点,并为电针镇痛抗焦虑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策略。第一部分腺苷受体参与电针治疗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内脏炎症痛的外周机制目的:(1)采用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研究电针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体重、腹泻、结肠长度以及结肠组织SP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确认电针的特异性消炎镇痛作用。(2)研究电针对炎症性肠病小鼠外周结肠组织腺苷受体表达的调控作用,并在电针前进行腺苷A1、A2a、A2b、A3受体拮抗剂预处理,观察对电针消炎镇痛作用以及SP和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外周腺苷受体参与电针缓解炎症性肠病小鼠内脏炎症痛的机制。方法:(1)造模:小鼠经单次肛门直肠给药方式,每只注射50μl TNBS(5%w/v)与50μl无水乙醇组成的混合溶液,建立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模型。(2)电针、假电针治疗:造模后第一天开始给予治疗。每天一次,连续7天。电针组毫针直刺双侧大肠俞(穴位BL25)约3mm,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同一输出的2个电极,电流1m A,波宽0.3ms,频率2Hz,时间30min。假电针组浅刺皮下,留针30min,不进行提插捻转等手针刺激或电流刺激。(3)腺苷受体拮抗剂注射:在造模后1天,每次电针治疗之前30min,对TNBS+电针+拮抗剂组小鼠进行腺苷受体拮抗剂预处理。注射方式为每次电针前半小时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天。A1受体拮抗剂DPCPX的剂量为3mg/kg,A2a受体拮抗剂ZM241385的剂量为1 mg/kg,A2b受体拮抗剂PSB603的剂量为3 mg/kg,A3受体拮抗剂MRS3777的剂量为5 mg/kg。(4)行为学检测:通过Von Frey丝检测各组小鼠机械痛阈值;运用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CRD)实验记录腹部撤退反射(abdominal withdraw reflex score,AWRs)评分;每天记录体重、腹泻评分;取材前测小肠推进率,取材测量结肠长度;(5)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结肠组织的A1、A2a、A2b、A3受体以及SP、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出现了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体重减轻、腹泻以及结肠长度缩短的症状。电针可显着缓解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的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体重减轻、腹泻和结肠长度缩短等症状。而假电针效果不明显。(2)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结肠组织致痛因子SP和促炎因子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的SP与IL-1β的表达显着增多。电针可明显下调小鼠结肠组织的SP和IL-1β的表达,而假电针则无显着效应。(3)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腺苷A1受体的表达显着减少。电针可以明显上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1受体的表达,而假电针组则无显着效应。A1受体拮抗剂DPCPX可明显减弱电针缓解机械痛觉超敏和下调结肠组织SP与IL-1β表达的作用。(4)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腺苷A2a受体的表达显着减少。电针可以明显上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2a受体的表达,而假电针组则无显着效应。A2a受体拮抗剂ZM241385可明显减弱电针缓解机械痛觉超敏和下调结肠组织SP与IL-1β表达的作用。(5)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腺苷A3受体的表达显着减少。电针可以明显上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3受体的表达。假电针组可轻度上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3受体的表达,但仍低于电针组。A3受体拮抗剂MRS3777可明显减弱电针缓解机械痛觉超敏和下调结肠组织SP与IL-1β表达的作用。(6)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组小鼠结肠组织腺苷A2b受体的表达显着增加。电针可以明显下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2b受体的表达。假电针可轻度下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A2b受体的表达,但仍高于电针组。A2b受体拮抗剂PSB603对电针缓解机械痛觉超敏的作用无显着影响,但进一步增强了电针下调结肠组织SP与IL-1β表达的作用。结论:(1)电针可显着缓解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和肠道炎症,并显着下调结肠组织致痛因子SP和促炎因子IL-1β的表达。证明电针具有特异性消炎镇痛作用。(2)电针可上调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A1、A2a、A3受体的表达,下调A2b受体的表达。A1、A2a、A3受体的上调参与了电针对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消炎镇痛过程。A2b受体下调参与电针抑制内脏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这些结果提示,电针通过上调外周A1、A2a、A3受体,下调A2b受体,抑制炎症因子SP和IL-1β的表达,从而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内脏炎症痛。第二部分腺苷A1和A2a受体参与电针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痛感觉和痛情绪的中枢机制目的:(1)研究电针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焦虑行为以及m PFC和v HPC的BDNF、IL-1β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电针的中枢镇痛和抗焦虑作用。(2)研究电针对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m PFC和v HPC的A1、A2a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并使用sh RNA干扰m PFC和v HPC的A1和A2a受体表达,观察其对电针镇痛抗焦虑作用的影响,从而探讨中枢腺苷受体参与电针缓解炎症性肠病小鼠痛感觉和痛情绪的机制。方法:(1)痛感觉检测:Von Frey丝检测各组小鼠机械痛阈值评价机械痛觉超敏;CRD实验记录AWRs评价内脏痛觉过敏。(2)焦虑行为检测: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3)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m PFC和v HPC的A1受体、A2a受体、BDNF、IL-1β的表达水平。(4)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在造模前三周,对溶媒+A1/A2a R空病毒组、模型+A1/A2a R空病毒组、模型+电针+A1/A2a R空病毒组、溶媒+A1/A2a R sh RNA组、模型+A1/A2a R sh RNA组、模型+电针+A1/A2a R sh RNA组进行注射。注射剂量:每侧注射500nl/只(上海吉凯基因购买)。注射位置:双侧m PFC(AP:+2.5 mm,ML:±0.4mm,DV:-2.5 mm),双侧v HPC(AP:-3.5mm,ML:±2.8 mm,DV:-3.8 mm)。注射时间约17min,注射速度30nl/min,留针约10min。共注射一次。(5)电针、假电针治疗:造模后第一天开始给予治疗。每天一次,连续7天。电针组毫针直刺双侧大肠俞(穴位BL25)约3mm,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同一输出的2个电极,1m A,波宽0.3ms,频率2Hz,30min。假电针组浅刺皮下,留针30min,不进行提插捻转等手针刺激或电流刺激。结果:(1)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出现了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并伴有焦虑情绪。电针可显着缓解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的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和焦虑。而假电针则无明显效果。(2)Western blot方法测定m PFC和v HPC的抗焦虑因子BDNF、致痛因子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m PFC和v HPC的BDNF表达明显减少,IL-1β表达明显增多。电针可显着上调m PFC和v HPC的BDNF表达,下调IL-1β受体表达。假电针则无明显影响。(3)Western blot方法测定m PFC和v HPC的A1、A2a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m PFC和v HPC的A1受体表达明显减少,A2a受体表达明显增多;电针可显着上调m PFC和v HPC的A1受体表达,下调A2a受体表达。假电针则无明显影响。(4)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1R sh RNA和A2a R sh RNA的干扰效果。结果显示,分别注射了A1R sh RNA和A2a R sh RNA的m PFC中A1和A2a受体表达均明显减少。(5)在m PFC注射A1受体sh RNA对电针改善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无明显影响,但减弱了电针改善焦虑的作用,并抑制了电针上调BDNF表达、下调IL-1β表达的作用;在m PFC注射A2a受体sh RNA对电针改善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同样无明显影响,但增强了电针改善焦虑的作用,并增强了电针上调BDNF表达、下调IL-1β表达的作用。(6)在v HPC注射A1受体sh RNA对电针改善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无明显影响,但减弱了电针改善焦虑的作用,并抑制了电针上调BDNF表达、下调IL-1β表达的作用;在v HPC注射A2a受体sh RNA对电针改善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同样无明显影响,但增强了电针改善焦虑的作用,并增强了电针上调BDNF表达、下调IL-1β表达的作用。结论:(1)电针可显着缓解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症状以及焦虑情绪,并可上调m PFC和v HPC的抗焦虑因子BDNF表达,下调致痛因子IL-1β的表达。(2)电针可上调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m PFC和v HPC的A1受体表达,下调A2a受体的表达。干扰m PFC和v HPC的A1受体表达可减弱电针的抗焦虑以及调控BDNF、IL-1β的作用,干扰m PFC和v HPC的A2a受体表达可增强电针的上述作用。但干扰m PFC和v HPC的A1和A2a受体均对电针的缓解痛感觉作用无明显影响。这些结果提示,电针通过上调中枢A1受体表达、下调中枢A2a受体表达,调控疼痛及焦虑相关因子BDNF和IL-1β的表达,从而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焦虑情绪。第三部分腹侧海马至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投射在电针缓解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痛感觉和痛情绪中的作用目的:(1)通过检测各脑区c-Fos的表达来探讨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模型各脑区神经元激活情况以及电针治疗对激活脑区的影响。(2)使用化学遗传技术检测腹侧海马至内侧前额叶皮质(vHPC-mPFC)的投射通路参与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痛感觉和痛情绪的过程,以及对电针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1)痛感觉检测:Von Frey丝检测各组小鼠机械痛阈值评价机械痛觉超敏;CRD实验记录AWRs评价内脏痛觉过敏。(2)焦虑行为检测: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各脑区的c-Fos表达水平。(4)化学遗传技术的病毒构建:基于Cre-DIO系统,在v HPC注射顺行DIO病毒r AAV-EF1α-dio-h M3Dq-m Cherry-WPRE-p A或r AAV-EF1α-dio-h M4Di-m Cherry-WPRE-p A;在m PFC注射逆行Cre病毒retro-r AAV-h Syn-Cre-WPRE-p A(AAV2/R)。h M3Dq兴奋病毒联合Cre重组酶病毒可以激活vHPC-mPFC投射通路;h M4Di抑制病毒联合Cre重组酶病毒可以抑制vHPC-mPFC投射通路。(5)脑立体定位注射病毒方法:在造模前三周注射病毒。注射剂量:每侧200nl/只。注射位置:双侧m PFC(AP:+2.35mm,ML:±0.35 mm,DV:-2.0mm),双侧v HPC(AP:-2.9mm,ML:±2.5 mm,DV:-4.0mm)。注射时间约7min,注射速度30nl/min,留针约10min。共注射一次。(6)化学遗传操控:在行为学实验或电针治疗60min前向小鼠腹腔注射氯氮平(clozapine N-oxide,CNO),用于激活h M3Dq或h M4Di。(7)电针、假电针治疗:造模后第一天开始给予治疗。每天一次,连续7天。电针组毫针直刺双侧大肠俞(穴位BL25)约3mm,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同一输出的2个电极,1m A,波宽0.3ms,频率2Hz,30min。假电针组浅刺皮下,留针30min,不进行提插捻转等手针刺激或电流刺激。结果:(1)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可激活小鼠岛叶(insular cortex,I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ACC)、第二运动皮层(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M2)、丘脑室旁核(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T)、海马(hippocampus,HPC)、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 prefrontal cortex,m PFC)脑区。电针可抑制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IC、PAG、ACC、M2、PVT、HPC脑区神经元活性。(2)抑制vHPC-mPFC通路可显着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焦虑情绪、机械痛觉超敏和内脏痛觉过敏。(3)激活vHPC-mPFC通路可拮抗电针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机械痛觉超敏、内脏痛觉过敏的作用,但对电针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焦虑情绪的作用无显着影响。结论:(1)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会激活小鼠的IC、PAG、ACC、M2、PVT、HPC和m PFC脑区,电针对IC、PAG、ACC、M2、PVT、HPC有调控作用。(2)vHPC-mPFC下行投射通路参与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痛感觉和痛情绪的调节,并参与了电针对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镇痛过程。

吕婷婷[3](2019)在《DRG中P2X7和P2Y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DRG中P2X7和P2Y1受体在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缓解内脏痛敏中的作用机制。方法:TNBS灌肠诱导IBS大鼠内脏痛模型,给予足三里(双)、三阴交穴(双)电针刺激干预(强度1m A,频率2Hz,波宽0.1ms),15min/次,1次/日,共1周。运用病理形态学、行为学、逆行示踪、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讨DRG中P2X7和P2Y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敏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结果:电针明显抑制内脏高敏感性,可被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部分抑制。电针能够抑制内脏痛大鼠DRG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静息膜电位、上调基强度、抑制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鞘内注射FCA后电针的调节作用受到一定程度抑制,表明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电针对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的调节。P2X7选择性激动剂Bz ATP增加AWR评分,拮抗剂A740003抑制AWR评分,说明P2X7在内脏痛敏中发挥促进作用。Bz ATP拮抗了电针镇痛效应,A740003能够协同电针镇痛效应。电针显着抑制P2X7蛋白与m RNA表达。P2Y1激动剂ADP-β-S降低AWR评分,而P2Y1拮抗剂MRS2179对评分无影响;TNBS下调DRG中P2Y1蛋白及其m RNA表达,提示P2Y1内脏痛敏中发挥抑制作用。ADP-β-S协同电针镇痛作用,MRS2179拮抗电针的镇痛效应,说明P2Y1介导了电针缓解内脏高敏感过程。MRS2179抑制A740003的镇痛效应。TNBS诱导P2Y1表达下调,Bz ATP下调P2Y1蛋白及其m RNA表达,A740003上调其表达,说明P2Y1参与P2X7对内脏痛觉调节。内脏痛大鼠DRG中P2X3表达上调,Bz ATP进一步上调其表达,A740003抑制其上调。Bz ATP拮抗电针上调P2Y1,A740003协同EA上调P2Y1。Bz ATP拮抗电针下调P2X3,A740003协同电针抑制P2X3,表明P2X7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TNBS能上调P2X3表达,ADP-β-S下调DRG中P2X3表达,MRS2179进一步上调P2X3表达。TNBS上调结肠相关DRG中P2X3 m RNA的表达;ADP-β-S下调P2X3m RNA表达,MRS2179进一步上调P2X3 m RNA表达。说明P2Y1通过调节P2X3受体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来实现对内脏痛觉的调制。电针显着抑制P2X3蛋白的表达;ADP-β-S协同电针对P2X3蛋白的下调,MRS2179拮抗电针的下调作用。结论:DRG胶质细胞参与TNBS诱导IBS内脏痛的外周敏化与电针镇痛效应;DRG中P2X7、P2Y1受体介导IBS大鼠内脏高敏感与电针镇痛效应;

李凯歌[4](2017)在《电针对IBS大鼠VPL神经元放电及GalR1、c-kit和TRPV1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以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荧光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等手段,观察电针“内关”、“大肠俞”穴对IBS大鼠肠道敏感性、情绪心理活动及肠道内ICC和TRPV1表达的影响,并结合IBS模型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区域神经元放电和GalR1的变化,探讨电针不同经穴对IBS的效应差异及部分中枢镇痛机制。方法实验选用健康Wistar孕鼠6只,产下幼鼠后,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除空白对照组外,采用母婴分离和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球囊扩张刺激法联合制备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再将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内关”组和电针“大肠俞”组,每组约15只。待大鼠长至8周龄时,分别从各组随机选取大鼠进行电极埋植手术,确保每组成功3只,大鼠恢复1周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不做针刺处理,电针“内关”组和电针“大肠俞”组分别予以相应穴位的电针治疗,隔日一次,共5次。治疗结束后,根据Bristol分型观察并记录大鼠大便性状等级进行评分;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实验对各组大鼠肠道敏感性进行评估,观察潜伏期、收缩波个数及起始波压力值;采用旷场实验检测情绪心理行为的变化,观察旷场箱内水平和垂直运动的次数;采用在体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观察脑部VPL神经元放电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丘脑内甘丙肽受体1(GalR1)的阳性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中辣椒素受体(TRPV1)和Cajal间质细胞(ICC)c-kit受体阳性表达情况。结果1.电针对IBS模型大鼠大便及行为学反应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大便Bristol评分极显着升高(P<0.01);腹部回撤反射实验表明大鼠疼痛反应的潜伏期极显着缩短、收缩波个数极显着增多、起始波压力值极显着降低(P<0.01,P<0.01,P<0.01);旷场箱内水平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极显着减少(P<0.01,P<0.01);电针“大肠俞”组垂直运动次数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内关”和“大肠俞”组大鼠大便Bristol评分均极显着下降(P<0.01,P<0.01);电针“内关”组大鼠的疼痛潜伏期延长、收缩波个数减少和起始波压力值极显着升高(P<0.05,P<0.05,P<0.01),电针“大肠俞”组大鼠的疼痛潜伏期极显着延长、收缩波个数极显着减少和起始波压力值极显着升高(P<0.01,P<0.01,P<0.01);电针“内关”和“大肠俞”组水平运动次数显着增多(P<0.01,P<0.05)。2.电针对IBS模型大鼠VPL神经元放电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Ⅰ、Ⅱ类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极显着增加(P<0.01),电针“大肠俞”组Ⅰ类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内关”组VPL中Ⅰ类神经元放电频率极显着减少(P<0.01),电针“大肠俞”组VPL中Ⅱ类神经元放电频率显着减少(P<0.05)。3.电针对IBS模型大鼠丘脑内GalR1、结肠TRPV1和c-kit阳性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GalR1无显着性变化(P>0.05),而TRPV1和c-kit免疫阳性表达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P<0.01),电针“内关”组c-kit免疫阳性表达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组GalR1无显着性变化(P>0.05),而TRPV1和c-kit免疫阳性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1)。与电针“内关”组相比,电针“大肠俞”组TRPV1和c-kit免疫阳性表达极显着降低(P<0.01,P<0.01)。结论(1)模型制备后,大鼠大便性状改变、肠道敏感性增高及情绪心理表现异常,符合IBS发病特征,提示母子分离加醋酸灌肠结合肠道球囊扩张可成功复制IBS模型。(2)电针可改善大鼠大便性状、情绪心理及缓解腹痛。电针“大肠俞”穴对降低IBS大鼠肠道敏感性、缓解疼痛症状的作用优于电针“内关”穴;电针“内关”穴对改善情绪心理异常症状的作用优于电针“大肠俞”穴。提示电针“内关”穴、“大肠俞”穴对改善IBS的症状有所侧重,体现了经穴效应的特异性。(3)IBS模型大鼠VPL的Ⅰ、Ⅱ两类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放电频率增加;电针后发现VPL Ⅰ、Ⅱ两类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放电频率减少;其中电针内关穴后Ⅰ类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的程度大于大肠俞穴,而电针大肠俞穴对Ⅱ类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的程度优于内关穴。提示内关、大肠俞二穴对VPL内神经元的调节方式可能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4)IBS模型大鼠结肠内的致痛因子TRPV1和ICC含量均异常升高;而电针后使得TRPV1和c-kit含量下调,且电针大肠俞穴对TRPV1、ICC含量的调节优于内关穴。提示电针缓解IBS大鼠腹痛的部分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肠道TRPV1和ICC的含量有关,且二穴对其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

吴艳英[5](2017)在《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的效应和VPL经元放电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比较电针“合谷”穴、“天枢”穴及“足三里”穴对IBS模型大鼠的大便性状、肠道痛觉敏感性及情绪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结肠5-HT3A受体、丘脑PKMζ的表达水平,并结合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变化。探讨不同经脉、不同部位、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对同一身心疾病(D-IBS)不同症状的疗效差异,为进一步证实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探讨其相对性与整体性,阐释其外周和中枢相关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合谷组、天枢组和足三里组,每组13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均采用母子分离加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扩张(CRD)联合制备IBS模型。造模成功者,2月龄时,合谷组、天枢组、足三里组给予电针刺激,20min/次,隔日1次,共5次。观察各组大鼠电针前后的粪便性状,采用Bristol分型标准评分,;腹部回撤反射(AWR)评价内脏痛觉敏感性;高架十字迷宫(EPM)评估情绪心理状态,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5-HT3AR的阳性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丘脑PKMζ的表达水平;采用多通道在体同步记录技术观察丘脑VPL神经元的放电变化。结果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大便性状的影响针刺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合谷组、天枢组及足三里组大鼠的粪便含水量多,质地偏软,不成形,Bristol分型评分在5-7分,大便评分均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天枢组及足三里组,组间差异均无显着性;与合谷组比较,天枢组评分升高(P<0.05);与天枢组比较,足三里组大便评分降低(P<0.05)。针刺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0.01)及合谷组(P<0.05)大鼠的评分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天枢组、足三里组的Bristol评分均下降(P<0.01);与合谷组比较,天枢组、足三里组评分降低(P<0.05)。针刺后与针刺前各组自身比较:合谷组(P<0.05)、天枢组(P<0.01)及足三里组(P<0.01)的Bristol粪便评分均明显降低。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肠道痛敏的影响腹部回撤反射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0.01)、足三里组(P<0.01)、天枢组(P<0.05)的腹抬压力阈值明显降低,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足三里组、合谷组及天枢组大鼠腹抬压力阈值均升高(P<0.01),收缩波个数均减少(P<0.01)。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情绪心理行为的影响高架十字迷宫(EPM)结果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合谷组、天枢组EO%明显降低(P<0.01),足三里组EO%降低(P<0.05);模型对照组、天枢组OT%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天枢组EO%及天枢组TO%均升高(P<0.05),合谷组OT%及足三里组EO%、OT%均极显着升高(P<0.01)。与合谷组比较,天枢组OT%降低(P<0.05);足三里组OE%升高(P<0.01)。与天枢组比较,足三里组OE%明显升高(P<0.01),TO%升高(P<0.05)。4.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HT3AR表达的影响结肠5-HT3AR免疫反应阳性表达结果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合谷组、天枢组5-HT3AR免疫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增高(P<0.01),足三里组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天枢组及足三里组结肠5-HT3AR免疫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合谷组相比,足三里组免疫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1)。与天枢组相比,足三里组免疫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1)。5.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丘脑PKMζ mRNA表达的影响应用q-PCR检测各组大鼠丘脑PKMζ mRNA表达,结果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天枢组、足三里组PKMζ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表达增高(P<0.05),与合谷组相比,天枢组、足三里组PKMζmRNA表达降低(P<0.05)。6.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VPL神经元放电的影响Unit 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0.01)、天枢组(P<0.05)、足三里组(P<0.05),VPL神经元放电频率均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足三里组放电频率明显减少(P<0.01);天枢组放电频率减少(P<0.05)。与合谷组比较,天枢组、足三里组放电频率均增加(P<0.05)。Unit Ⅱ: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0.01)、天枢组(P<0.05)VPL神经元Unit Ⅱ类放电频率均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天枢组、足三里组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减少(P<0.01);与天枢组比较,足三里组Unit Ⅱ放电频率减少(P<0.05)。结论1.造模后,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增高、情绪心理行为异常,肠道动力紊乱,提示本实验采用的母子分离加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扩张的联合造模法,可成功制备D-IBS大鼠模型。2.电针三穴均能改善IBS大鼠的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及情绪心理障碍。“合谷”穴对内脏痛作用最强。“天枢”,“足三里”穴对大便性状的改善明显,能调节胃肠运动。“足三里”穴对情绪心理的调治具有优势。提示分布于不同部位,不同经脉,具有不同穴性,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可以治疗同一疾病不同病症,但存在效应差异。进一步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存在且具有相对性和整体性。3.IBS模型大鼠结肠5-HT3AR的表达升高,丘脑PKM ζ mRNA表达下降。电针三个穴位均可降低IBS大鼠结肠5-HT3AR的表达,其中以“足三里”穴的效应最强。仅“合谷”穴可影响丘脑PKM ζ mRNA表达。提示5-HT3AR及PKM ζ参与介导了经穴对IBS大鼠内脏感觉及肠道运动的调节。认为从分子生物水平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相关依据。4.IBS模型大鼠疼痛相关脑核团VPL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发生改变。电针三个穴位均可抑制IBS模型大鼠VPL内A类、B类神经元放电,其中“合谷”穴,对A类神经元放电频率的抑制作用最强,“足三里”对B类的抑制效应优于“天枢”。认为A、B两类神经元均与IBS大鼠的内脏痛调制相关。进一步从中枢水平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

谭莉华[6](2017)在《电针不同穴对IBS大鼠ACC神经元放电及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人是“形神”的统一体,各种生命活动由神来主导,而情志是神基于脏腑、经络、气血的外在体现。由于情志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医特别注重调“神”。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络之气,从而调整机体的失衡状态,具有整体效应,能达到“身心同调”的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典型的身心疾病,临床多选用天枢、足三里、内关等穴,以组方的形式用于治疗IBS,具有良好的疗效。“天枢”穴为局部取穴,主治胃肠道疾病;“内关”、“足三里”穴均为远端取穴,都能身心同调又各有侧重,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三穴属于不同的神经节段;那么,这三个穴对于IBS大鼠痛情绪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呢?目的本实验以IBS大鼠为研究媒介,通过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ACC神经元放电及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并结合行为学进一步探讨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痛情绪的影响、差异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制备IBS模型,在造模前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以下简称空白组)和模型制备组。除空白组外,均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醋酸灌肠”并联合“结直肠扩张刺激”法制备IBS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将模型制备组随机分为模型组、内关组、天枢组、足三里组。大鼠9周龄时治疗组分别给与电针干预,频率2/100 Hz,留针20分钟,隔日一次,共5次。治疗结束后,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观察潜伏期及收缩波个数;采用旷场实验评估大鼠情绪心理行为,观察其水平及垂直运动次数;采用在体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观察大脑ACC神经元放电变化;并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结肠及ACC内NMDA受体的表达。结果1.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腹部回撤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收缩波个数均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天枢组与足三里组收缩波个数明显减少(P<0.01)。与天枢组比较,足三里组收缩波个数增多(P<0.05),内关组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P<0.01),且内关组潜伏期短于天枢组(P<0.05)。2)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旷场实验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水平运动次数以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大鼠的水平运动次数明显增加(P<0.01)、垂直运动次数增加(P<0.05);足三里组仅水平次数增加(P<0.05)。与内关组比较,天枢组水平运动次数增加(P<0.05)。2.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ACC神经元放电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抑制性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P<0.05),兴奋性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在抑制类神经元中,内关组与足三里组的放电频率均增加(P<0.05);在兴奋性神经元中,三组的放电频率均明显减少(P<0.01)。3.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NMDAR的影响1)电针不同穴对IBS模型大鼠ACC核团内NMDAR相对含量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R1、NR2A均明显增加(P<0.01),NR2B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NR1、NR2A、NR2B均减少(P<0.01,P<0.05),足三里组NR1、NR2B 减少(P<0.05);天枢组仅 NR1 减少(P<0.05)。2)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结肠NMDAR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内NRI与NR2B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都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结肠内NR1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均减少(P<0.05),其中足三里组呈明显减少(P<0.01);NR2B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中天枢组与足三里组均减少(P<0.05),内关组虽减少,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IBS模型大鼠腹部疼痛敏感性增高,情绪心理行为表现异常,符合IBS的病理特征,表明“母子分离加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球囊扩张”刺激可以成功制备IBS大鼠模型。2.电针“内关”、“天枢”、“足三里”穴均可降低IBS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缓解躯体疼痛症状,改善异常精神情绪行为。但缓解IBS腹痛的作用,天枢穴>足三里穴>内关穴;改善痛情绪的作用,内关穴>足三里穴>天枢穴。三穴效应的差异性可能与其穴位主治及神经节段分布的不同有关。3.大鼠在IBS模型状态下,ACC脑区抑制类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兴奋性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电针后,2类神经元放电频率均趋于正常组,其整体作用趋势为内关穴>足三里穴>天枢穴。结果表明ACC脑区的神经元活动状态异常与IBS模型有关,并且电针缓解痛情绪的中枢机制可能与调节ACC脑区神经元放电有关。4.在IBS模型状态下,中枢ACC及结肠内NMDA受体含量表达均增高,而电针后,其含量表达减少,且在ACC的调节作用为内关穴>足三里穴>天枢穴;在外周的调节作用为足三里穴>天枢穴>内关穴。结果表明NMDA受体与可能是介导IBS内脏痛与痛情绪的重要因子,电针能够通过下调NMDA受体的含量缓解IBS腹痛与痛情绪。

周瑾[7](2016)在《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ACC神经兀放电及结肠5-HT2A受体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以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模型大鼠为研究媒介,探究针刺不同经穴对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神经元放电的影响,并从靶器官痛相关物质变化角度揭示不同穴位干预的部分分子机制及穴位效应差异的特异性规律。方法采用新生期母婴分离和醋酸灌肠并在后期进行结直肠球囊扩张刺激法联合制备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穴组、足三里穴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内关穴组和足三里穴组进行电针治疗。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IBS模型大鼠的肠道敏感性和情绪心理变化及针刺不同穴位的干预效应。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5-HT2A受体的免疫反应物的表达;采用在体神经元单位放电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记录前扣带回皮层神经元放电变化;结果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肠道敏感性的影响腹部回撤反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腹部回撤反射潜伏期缩短(P<0.01);模型组、内关穴组、足三里穴组的腹部回撤收缩波个数增加(P<0.01,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内关穴组、足三里穴组的潜伏期延长(P<0.05,P<0.01),收缩波个数减少(P<0.05,P<0.01)。与内关穴组相比,足三里穴组的收缩波个数减少(P<0.05)。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情绪心理变化的影响高架十字迷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减少(P<0.05),总距离减少(P<0.05),内关穴组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P<0.01),总距离减少(P<0.05)。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HT2A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5-HT2A受体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内关穴组、足三里穴组的5-HT2A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的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穴组的5-HT2A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减弱(P<0.01)。与内关穴组比较,足三里穴组5-HT2A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减弱(P<0.05)。4.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ACC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Unit A类神经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放电频率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内关穴组、足三里穴组放电频率减少(P<0.01,P<0.05)。Unit B类神经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放电频率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穴组放电频率增加(P<0.05)。结论1.IBS模型大鼠内脏疼痛敏感性增高,情绪心理行为异常改变,符合IBS病理特征,表明母子分离加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球囊扩张刺激可以成功制备IBS大鼠模型。2.针刺内关穴、足三里穴可降低IBS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缓解躯体疼痛症状,且足三里穴优于内关穴。针刺可抑制5-HT2A受体免疫反应物的异常表达,参与疼痛的调节。3.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与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干预IBS模型大鼠的效应不同。足阳明胃经的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效应明显,表明足三里穴的治疗效应具有特异性。4.内关穴、足三里穴对A类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均有抑制作用,内关穴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足三里穴对B类神经元放电频率有明显兴奋作用。这就表明经穴效应与ACC脑区不同类别的神经元作用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深入的机制还需要从神经元的功能分类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嵇波,李志刚,张露芬,李晓泓,胡琅琳[8](2013)在《20世纪80年代基于经穴-脏腑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经脉穴位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为出发点,查阅1980年~198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已借助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主要从针刺信号的传导途径(包括周围神经、脊髓水平、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针刺效应靶器官(包括组织形态学、电生理和靶器官的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基础和中枢神经基础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余玲玲[9](2012)在《腧穴敏化和电针镇痛的量效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当内脏发生疾病时,体表相应部位出现皮下结节、牵涉痛、皮疹等病理反应的临床报道很多,这些病理反应常常伴随着疾病的发生而出现,并随着疾病的自愈而消退。这种内脏疾病能反应到体表的现象,中医远在两千年前早已发现,《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从此描述说明中国古代医生早已发现心痛可以反应到肩甲、两臂内侧等处,这不仅与临床上冠心病牵涉痛常出现的部位相一致,也正是十二经脉中心经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中医的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是世界上最早的躯体-内脏相关学说。基于中医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和西医的躯体-内脏相关学说,近年有学者提出腧穴面积的大小和功能的强弱会随着内脏功能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动态概念,并将这一规律称为腧穴的敏化。敏化腧穴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内脏疾病在体表的病理反应点,还是针灸治疗内脏疾病的最佳刺激点,当内脏发生疾病时,体表沉寂的腧穴可以被激活,其功能变得敏感而活跃,对相应内脏调节功能的“质”或“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针灸可以治疗内脏疾病,缓解内脏疼痛,其疗效与电针强度、取穴部位密切相关。有关针刺镇痛的研究发现在同神经节段腧穴,针刺只要激活穴位深部的A类纤维就有明显的镇痛效应,而在异神经节段腧穴,针刺须激活穴位深部的C类纤维才能发挥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激活了脊髓和脊髓上中枢不同的内源性镇痛系统有关。虽然针刺镇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很多,但是同时将痛源部位、体表敏化腧穴、电针强度综合起来考虑的研究甚少,关于体表敏化腧穴不同强度电针刺激缓解内脏痛的量效关系研究还是空白。本研究将具有躯体-内脏感觉会聚功能的脊髓背角广动力型(Wide Dynamic Range, WDR)神经元和延髓背侧网状核(Subnucleus Reticularis Dorsalis, SRD)全身异觉异位会聚神经元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这两类会聚神经元对不同强度电针传入的量-效激活反应,以及不同强度电针传入与内脏伤害性传入在这两类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来探讨腧穴敏化的规律和机制、电针镇痛的量效关系,以期阐明电针治疗内脏痛的最佳刺激部位和刺激强度,为临床提高电针镇痛效应提供参考。1材料和方法实验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250-300g,用10%的乌拉坦(urethane,1.0-1.2g-kg)腹腔注射麻醉,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神经元放电。所有记录到的神经元都用刷毛法观察其外周感受野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分别检验其体表感受野对各种机械刺激(包括触摸、电针齿镊夹皮)的反应和直结肠扩张刺激引起的反应,鉴定神经元的性质。在脊髓背角,凡是能够对来自体表感受野的各种机械刺激和来自内脏的扩张刺激均起激活反应的神经元,就被确定为WDR神经元;在延髓,凡是具有全身性的感受野,并且只能特异性地被体表和内脏的伤害性刺激激活,而对非伤害性刺激不发生反应的神经元就被确定为SRD神经元。内脏伤害性刺激采用直结肠扩张法,将一长约5-6cm的气囊经肛门插入直结肠,插入的深度约为4cm。内脏伤害性刺激由插入直结肠内的气囊充气超过20-50s实现。实验过程中直结肠扩张压力控制在60-80mmHg之间(40mmHg为伤害性刺激),两次重复的CRD刺激应至少间隔4min。分别在大鼠L2-4节段脊髓背角和延髓背侧网状亚核进行单细胞记录。观察内容分两部分:(1)观察WDR和SRD神经元在伤害性CRD刺激稳定激活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对CRD引起的神经元痛敏反应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量效关系;(2)观察在持续1min的伤害性CRD刺激前后,这两类神经元对来自感受野单纯电针刺激的量-效激活反应的变化,探讨腧穴敏化的规律及其机制。2结果2.1脊髓水平的实验结果于93只SD大鼠脊髓背角的L2-4节段共记录到168个神经元。其中广动力型(wide dynamic range neuron, WDR)神经元118个。大部分WDR神经元位于脊髓板层的第IV和V层,其外周感受野主要分布于记录部位同侧下半部皮肤,如:尾巴、下肢、会阴和臀部。在12个WDR神经元观察到60mmHg CRD刺激引起的神经元放电活动的激活率为100.90±21.41%,和背景活动相比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01),表明WDR神经元对来自同节段的内脏伤害性传入有稳定的激活反应。在60mmHg CRD刺激引起WDR神经元稳定激活的基础上,我们在体表非感受野分别观察了同神经节段穴区(选择位于记录部位对侧“足三里”穴区为中心)和异神经节段穴区(选择位于记录部位对侧“内关”穴区为中心)不同强度(1mA、2mA、4mA、6mA、8mA)电针刺激对CRD引起的神经元激活反应的影响。在同神经节段,电针能有效抑制CRD引起的WDR神经元的激活反应,和单纯CRD刺激引起的WDR神经元的激活反应相比,其抑制率分另为:11.43±3.40%(1mA)(P<0.05)、25.56±2.69%(2mA)(P<0.001)、46.35±3.44%(4mA)(P<0.001)、49.96±3.08%(6mA)(P<0.001)、47.04±4.79%(8mA)(P<0.001)。而在异神经节段,1mA电针刺激对CRD引起的WDR神经元的激活反应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与单纯CRD刺激时神经元的反应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电针强度达到2mA时,我们开始观察到电针对CRD引起的WDR神经元的激活反应的抑制效应。从2-8mA,其抑制率分别为:19.70±6.61%(2mA)(P<0.05)、33.71±3.93%(4mA)(P<0.001)、40.25±4.71%(6mA)(P<0.001)、40.44±5.68%(8mA)(P<0.001)。表明当电针强度为1mA时,只能引起节段性的抑制效应;而当电针强度达到2mA时,能引起广泛性的抑制效应;当电针强度达到4-6mA时,这种抑制效应还会到达一个平台期。之后,我们观察了体表感受野穴区(选择位于记录部位同侧的“足三里”穴区为中心)不同强度电针传入与内脏伤害性传入在WDR神经元的相互作用。首先观察单纯电针刺激对WDR神经元的量-效激活反应,和神经元背景活动相比,单纯电针刺激引起的WDR神经元的激活率分别为:14.50±4.63%(1mA)(P<0.05)、40.09±6.27%(2mA)(P<0.001)、99.47±13.18%(4mA)(P<0.001)、156.62±20.50%(6mA)(P<0.001)、189.15±11.33%(8mA)(P<0.001)。可见,从1mA-8mA的范围内,WDR神经元对单纯电针刺激的激活反应呈明显的量-效线性递增关系。然后在ERD引起WDR神经元稳定激活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当电针刺激强度为1mA时,电针对CRD引起的WDR神经元激活反应无明显影响(P>0.05)。当电针强度为2mA时,电针可以使WDR神经元的激活反应进一步增强,神经元的反应从单纯CRD激活的基础上依次再激活43.46±5.97%(2mA)(P<0.001)、77.44±8.32%(4mA)(P<0.001)、85.29±7.08%(6mA)(P<0.001)、90.38±13.01%(8mA)(P<0.01)。可见,同时给予CRD和感受野电针两种刺激,WDR神经元在电针强度达到6mA时,其激活反应也接近平台期。这些结果还表明来自感受野穴位的电针传入和来自内脏的伤害性传入可以在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产生易化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实验结果,为了探讨腧穴敏化的脊髓机制,我们给予大鼠70-80mmHg CRD刺激持续lmin造成内脏伤害性损伤后,观察WDR神经元对感受野穴位单纯电针刺激的激活反应的变化。实验观察到在CRD刺激后WDR神经元对电针的激活反应明显增强。CRD刺激前,电针引起的WDR神经元放电活动的激活率分别为:18.19±7.49%(1mA)、105.39±17.21%(4mA)、175.81±20.16%(7mA)、200.14±23.49%(10mA);而CRD刺激后,电针引起的WDR神经元放电活动的激活率分别为:95.09±26.37%(1mA)、202.44±18.90%(4mA)、278.41±32.64%(7mA)、280.84±39.87%(10mA)。并且在CRD刺激后,当电针强度达到7mA时,WDR神经元对电针的反应也接近平台期。表明持续的伤害性内脏传入可以易化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使其对来自体表感受野穴位的电针传入产生更强烈的反应。2.2延髓水平的实验结果于49只SD大鼠的延髓背角共记录到68个延髓背侧网状亚核(Subnucleus Reticularis Dorsalis,SRD)神经元。在16个SRD神经元系统观察了分级的CRD刺激引起的反应,在20-80mmHg的范围内,随着内脏扩张压力的升高,神经元反应的强度也随之增加,呈现出明显的量-效线性关系。表明SRD神经元对伤害性强度的内脏扩张刺激能做出准确的应答反应。由于这类神经元具有全身性的感受野,在60mmHg CRD刺激引起SRD神经元稳定激活的基础上,我们观察了与直结肠同神经节段的“足三里”穴区(取对侧)不同强度(1mA、2mA、4mA、6mA、8mA)电针刺激对CRD引起的SRD神经元激活反应的影响。实验观察到1mA电针刺激对CRD引起的SRD神经元的激活反应没有明显影响,电针后神经元的反应和单纯CRD刺激效应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mA电针刺激对CRD引起的SRD神经元的激活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19.43±3.28%(P<0.01)、4mA、6mA、8mA电针刺激引起的抑制率分别为31.87±3.92%(P<0.001)、51.78±5.13%(P<0.001)、55.70±7.82%(P<0.01)。可见,随着电针强度的增加,电针的抑制效应逐渐增强,但是当电针强度达到6mA时,这种抑制效应也接近平台期。为了探讨腧穴敏化的延髓机制,这部分实验同样给予大鼠70-80mmHg CRD刺激持续1min造成内脏伤害性损伤后,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区对SRD神经元激活阈值和强度的变化,实验选择1.5mA和6mA分别代表低于和高于C类纤维阈值的的电针强度。结果显示在CRD刺激前,1.5mA电针刺激对SRD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没有任何影响,与背景活动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CRD刺激后,1.5mA电针刺激能明显激活SRD神经元,神经元的活动从背景活动的3.05±0.20spikes/s增加到4.81±0.46spikes-s,与背景活动相比,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O.001)当电针强度达到6mA时,CRD刺激前后电针对SRD神经元均有明显的激活作用。CRD刺激前后,电针引起的SRD神经元的激活率分别为318.34±53.56%、381.04±59.68%,CRD刺激前后的电针效应进行比较有显着的差异(P<0.01)。表明给予大鼠伤害性内脏扩张损伤后也可以易化延髓SRD神经元。3结论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体表不同强度电针传入和内脏伤害性传入在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和延髓背角SRD神经元的相互作用,得出以下结论:电针可以在脊髓和延髓抑制内脏伤害性反应,但是只有当电针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时,电针的抑制效应才最明显,但并不是电针刺激强度越大,电针的抑制效应越明显。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在脊髓水平,同节段穴区电针刺激强度在4-6mA时、异节段穴区电针刺激强度在6mA时,就能取得良好的抑制效应;而在延髓水平,电针强度在6mA时也能取得良好的抑制效应。从抑制强度来看,同节段穴区抑制强度最好,异节段穴区抑制强度稍低。在脊髓和延髓两个水平,伤害性内脏传入还可以易化相应节段体表的电针传入反应,引起体表相应穴区功能敏化。其发生机制与解释牵涉性痛觉过敏的会聚易化理论相一致。

刘坤[10](2012)在《孤束核在针刺调节大鼠血压及胃肠感觉和运动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的记载,说明沟通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是十二经脉的重要功能。针刺通过刺激人体体表的穴位以达到治疗内脏疾病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现代临床研究显示针刺治疗心血管、胃肠等各种内脏疾病效果显着,并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针刺对内脏功能的调节是由脊髓及脊髓上中枢协同完成的。针刺引起的体表-内脏反射是其调节心血管、胃肠等内脏功能的重要神经反射形式,可分为脊髓固有反射及脊髓上反射两种形式。体表-自主神经反射分为体表-交感和体表-副交感反射两种,由器官的自主神经支配特性和刺激部位的脊髓节段性决定,同时受刺激强度和种类的影响。孤束核(nucleus of tractus solitary, NTS)位于延髓背侧,是迷走神经感觉传入的第一级中枢,参与心血管、呼吸、胃肠等多种内脏功能的调控,也是心血管压力感受性反射、胃肠感觉的第一级感觉中继站;同时NTS与迷走神经背核、延髓尾端腹外侧核(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 rVLM)、延髓头端腹外侧核(caudal Ventrolateral Medulla, cVLM)、疑核等中枢核团有纤维联系,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传出通路完成对内脏功能的调节。针刺调节内脏功能,常见单一穴位或依据传统穴位配伍的多穴调节一脏的报道。例如内关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作用。未涉及穴位选取的规律性总结。本研究根据哺乳动物皮肤,肌肉,内脏神经分布的节段性特点,结合体表刺激引起躯体—植物神经反射的前期研究报道,探讨不同节段穴位,不同刺激方式引起的内脏植物神经反射的规律,力求从动物实验总结出针刺对特定内脏功能进行交感样和副交感样调节的规律。本研究通过电生理学方法在中枢鉴别出NTS与心血管、胃肠等内脏功能及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tion, CRD)刺激相关的神经元,同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胃运动,选取不同神经节段的穴位进行针刺刺激,观察不同穴位对MAP和胃运动的影响,并同步观察NTS与血压调节、胃运动、CRD刺激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研究NTS在降压、调节胃运动和抑制CRD诱导内脏痛中的作用。1针刺对MAP的影响及NTS与血压调节相关神经元在针刺降压中的作用1.1实验目的研究针刺对正常麻醉大鼠MAP、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NP)分别引起升压平台期、降压平台期时MAP的影响,并同步观察NTS与升压(hypertensive related neurons)、降压反射相关神经元(hypotensive related neurons)在针刺调节血压时放电活动的变化,探讨NTS中与升压、降压反射相关神经元在介导针剌降压中的作用。1.2实验方法本课题所有研究的动物实验过程均遵守美国国立卫生院倡导的实验动物保护和使用指导原则(Guide for Care and Use of Laboratory Animals, NIH),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遵照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实验选用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81只,体重300-380g之间,用10%的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urethane,1.0-1.2g/kg体重)。手术及实验中动物体温用动物恒温系统维持在37℃左右。大鼠麻醉后进行颈动、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并暴露延髓后,监测动脉血压和心率,同步记录MAP及NTS神经元放电,在微电极推进器下,找到自发放电稳定的NTS神经元,经静脉推注30s左右PE(4μg/kg)、NP (NP,20ug/kg),以判断该神经元对升压反射、降压反射的反应及鉴别出与升压反射和降压反射相关神经元。对升压反射和降压反射相关神经元,待自发放电稳定、MAP’恢复至正常后,记录30s放电脉冲数作为对照值,分别电针(波宽500ms,10Hz,1mA)“耳穴心”、“内关”、“足三里”各30秒。为排除针刺穴位顺序对神经元放电结果的影响,穴位针刺顺序随机选择,观察对MAP及血压调节相关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然后在大鼠颈静脉微量注射PE(6~121μg/kg,10-15min)或者NP(60~80μg/kg,10-15min)分别造成药物性血压升高、药物性血压降低模型各15min左右,在升压平台期、降压平台期再分别电针上述穴位,并观察对动脉血压和NTS神经元放电的影响。1.3实验结果1.3.1NTS与血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的鉴别麻醉大鼠颈静脉注射PE,完整记录120个NTS细胞放电(细胞记录不完整者不做统计,下同),其中70个细胞(58.3%)放电频率无变化;26个细胞(21.7%)放电频率减少,呈抑制反应;24个细胞(20.0%)放电频率增加,呈兴奋反应。麻醉大鼠颈静脉注射NP,完整记录101个NTS细胞放电,其中52个细胞(51.5%)放电频率无变化;29个细胞(28.7%)放电频率减少,呈抑制反应;20个细胞(19.8%)放电频率增加,呈兴奋反应。13.2电针刺激对麻醉大鼠生理状态下MAP及NTS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电针“耳穴心”和“足三里”能够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MAP,与此同时,NTS与升压、降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的放电明显增加。电针“内关”虽然也能轻度激活NTS神经元放电,但对MAP没有明显影响。统计结果表明,正常血压状态下,电针“耳穴心”使动物的MAP由100.11±3.3mmHg下降为88.47±3.75mmHg,下降幅度为11.64±0.45mmHg(P<0.001);电针“足三里”使MAP下降了5.74±0.64mmHg(P<0.001),电针“内关”对MAP无显着影响。不同穴位组间降压效应比较显示,电针“耳穴心”、“足三里”对正常MAP的影响大于“内关”(P<0.05)。针刺不同穴位引起MAP变化,同时影响正常生理性血压状态下NTS与血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这种影响主要以兴奋性为主。在MAP正常状态下,电针大鼠不同穴位,对血压反射有兴奋或抑制性反应的神经元放电频率发生明显变化。电针大鼠“耳穴心”(n=50),25个神经元(50%)放电频率增加,(净增加率为115.2±15.25%)。电针“内关”穴(n=50),24个神经元(48%)放电频率增加(净增加率为54.24±6.89%)。电针“足三里”穴(n=47),20个神经元(42.55%)放电频率增加(净增加率为103.35±14.78%)。组间比较显示,电针“耳穴心”和“足三里”两个穴位对神经元的激活百分比增加率显着高于“内关’穴(P<0.05)。1.3.3电针刺激对PE引起血压升高状态MAP和NTS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大鼠颈静脉注射PE(12~16μg/kg,10~15min)造成药物性升压模型,MAP由99.28±3.82mmHg上升并维持在121.66±2.91mmHg(P<0.001)。电针“耳穴心”和“足三里”能明显降低实验动物升压平台期的MAP,与此同时,NTS与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的放电明显增加。电针“内关”虽然能轻度激活NTS神经元放电,但对MAP没有明显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在PE引起的升压平台期,电针“耳穴心”使MAP由124.17±4.43mmHg下降到118.7±3.64mmHg,下降幅度8.30±0.79mmHg(P<0.001);电针“足三里”使MAP下降6.07±0.79mmHg(P<0.05);电针“内关”对MAP无明显影响。组间比较显示(one-way ANOVA),电针“耳穴心”、“足三里”的降压效应优于“内关”(P<0.05)。电针同一穴位对麻醉大鼠正常状态和PE引起血压升高状态下MAP的影响无明显差异(independent/test,P>0.05).电针不同穴位引起升压平台期MAP变化,同时对NTS与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产生影响,这种作用主要以兴奋性为主,使神经元放电增加。对升压反射有兴奋或抑制性反应的50个神经元中,完成升压平台期记录及针刺实验的共21个。电针大鼠耳甲区穴位,9个放电频率增加,净增加率为92.94±10.42%。电针“内关”穴,9个放电频率增加,净增加率为44.66±6.27%。电针“足三里”穴,8个放电频率增加,净增加率为86.73±5.57%。组间比较显示,电针“耳穴心”和“足三里”两个穴位对神经元的激活百分比增加率显着高于“内关”穴(P<0.05)。1.3.4电针刺激对NP引起血压降低状态MAP和NTS降压反射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大鼠颈静脉注射NP(60~80μg/kg,10~15min)造成药物性降压模型,MAP由96.56±2.24mmHg下降并维持在78.29±1.84mmHg.电针不同穴位能明显降低实验动物降压平台期的MAP,与此同时,NTS与降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的放电显着增加。统计结果表明,在NP引起的降压平台期,电针“耳穴心”使MAP由79.76±1.39mmHg下降到69.32±2.48mmHg,下降幅度10.44±1.60mmHg(P<0.001);电针“内关”使MAP下降7.93±1.20mmHg(P<0.05);电针“足三里”使MAP下降15.63±1.76mmHg(P<0.05);组间比较显示(one-Way ANOVA),电针上述三个穴位的降压效应无差异(P>0.05)。电针“耳穴心”、“足三里”,对麻醉大鼠生理情况MAP及NP降压状态MAP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电针“内关”对降压平台期血压的降压效应好于生理状态(independent t test,P<0.05)。电针不同穴位引起降压平台期MAP变化,同时,对NTS与降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产生影响,这种作用主要以兴奋性为主。电针“耳穴心”、“内关”和“足三里”使NTS内与降压反射有关神经元的放电增加。对降压反射有兴奋和抑制性反应的49个神经元中,完成升压平台期记录的共19个。电针大鼠耳甲区穴位,9个放电频率增加,净增加率为138.00±18.76%。电针“内关”穴,8个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净增加率为96.75±20.51%。电针“足三里”穴,8个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净增加率为100.75±31.87%。组间比较显示,电针三个穴位对神经元的激活百分比无显着差异(组间比较,one-way ANOVA, P>0.05)2针刺对胃运动及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2.1实验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正常麻醉大鼠胃内压的影响,及静脉注射不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受体业型激动剂引起胃运动迟缓和亢进状态时针刺的效应,并同步观察NTS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在针剌调节胃运动过程中放电活动的变化,探讨NTS中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在针刺调节胃肠功能中的作用。2.2实验方法实验选用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50只。实验前禁食12-18小时,手术及实验中动物体温用动物恒温系统维持在37℃左右。大鼠麻醉后进行颈静脉、气管插管,胃幽门部插入水囊连接压力换能器以记录胃内压,并监测血压、心率。同步记录胃内压及孤束核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找到稳定孤束核神经元胞外放电后,记录背景放电30s,然后分别电针、手针“耳穴心”、“内关”、“中脘”、“足三里”四个穴位,同步观察对胃运动和孤束核神经元细胞外放电的影响。对针刺有反应的神经元,分为5组,分别静脉注射四种药物和生理盐水:p3体激动剂BRL37344Salt Hydrate4-8μ g/kg;β2受体激动剂盐酸克仑特罗0.05-0.1mg/kg;α:受体激动剂可乐定0.4-0.8mg/kg;拟胆碱药氨基甲酰胆碱0.2-0.4mg/kg和静脉注射0.2ml0.9%的生理盐水。上述药物引起胃蠕动迟缓或亢进的同时,NTS神经元放电活动发生兴奋或抑制的同步变化,则鉴定为孤束核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各组药物注射后,继续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和孤束核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的影响。2.3实验结果2.3.1生理状态下针刺对胃运动和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生理状态下,麻醉大鼠的胃运动频率为4-5次/min,波幅在50-100mmH2O。结果表明电针刺激“耳穴心”、“内关”、“足三里”都能促进麻醉大鼠胃蠕动(P<0.01),而电针“中脘”穴则明显减弱胃蠕动(P<0.001)。手针效果与电针效果一致(independent t test, P>0.05)。针刺过程共记录133个NTS神经元胞外放电,对针刺上述4个穴位有反应的神经元104个;静脉注射p3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α2受体激动剂、拟胆碱药有反应的共45个,以下分组讨论。在正常情况下,针刺对孤束核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的影响以抑制为主。针刺不同穴位对孤束核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one way ANOVA, LSD, P>0.05)2.3.2使用β3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胃运动和NTS相关神经元活动的影响静脉注射β3受体激动剂后,药物对胃运动抑制作用大约持续30-60min,胃运动蠕动波波幅下降了10-20mmH20,胃内压明显降低,幅度为65.4±7.20mmH2O(P<0.001)。药物后电针对胃运动没有影响(P>0.05)。手针刺激“耳穴心”、“足三里”使胃内压增高(P<0.05);手针刺激“中脘”使胃内压降低(P<0.05)。与电针比较,手针“耳穴心”和“中脘”分别引起的胃运动的增强和抑制效应更为显着(P<0.05),其余穴位不同刺激无明显差异(independent t test, P>0.05)。分别针刺4个穴位对p3受体激动剂静脉注射前后孤束核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independent t test, P>0.05)。2.3.2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胃运动和NTS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静脉注射β2受体激动剂Clenbuterol(克伦布特罗)后,胃运动波幅明显减低了10-20mmH20,胃内压明显下降,幅度为51.18±9.93mmH2O(P<0.001)。电针刺激“耳穴心”使胃内压升高(P<0.05;电针刺激“内关”、“中脘”、“足三里”对胃运动无作用(P>0.05)。手针刺激“耳穴心”、“内关”、“足三里”能促进胃运动(P<0.01),手针“中脘”能抑制胃运动(P<0.05)。手针“内关”、“足三里”、“中脘”相比电针对胃运动的影响作用更明显。(independent t test, P<0.05)。在Clenbuterol药物引起胃运动抑制状态,针刺不同穴位对药物前后孤束核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的放电的影响无明显差异(independent t test, P>0.05)。2.3.3使用α2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胃运动和NTS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静脉注射α2受体激动剂Clonidine后,胃运动的波幅降低了10-20mmH20,胃内压明显下降,幅度为79.07±24.59mmH20,持续30-60min(P<0.05)。药物后电针、手针“耳穴心”、“足三里”能促进胃运动(P<0.05),在Clonidine药物注射后引起胃运动迟缓状态下,两种刺激增强胃运动的作用无显着差异。手针“中脘”能抑制胃运动且比电针的抑制作用更显着(independent t test,P>0.05)。针刺不同穴位对Clonidine药物静脉注射前后孤束核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的放电的影响无明显差异(independent t test, P>0.05)2.3.4使用拟胆碱药后针刺对胃运动和NTS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静脉注射拟胆碱药氨基甲酰胆碱后,胃运动频率明显升高至6-7次/min,胃运动波幅升高了200-300mmH2O,胃内压明显升高,幅度为121.27±29.53mmH20(P<0.01)。药物注射前后,电针和手针“耳穴心”、“内关”、“足三里”均能促进胃运动(P<0.01,P<0.05,P<0.001),电针和手针“中脘”均能抑制胃运动(P<0.01;P<0.01)。与电针相比较,在拟胆碱药引起胃运动亢进状态下,手针“耳穴心”和“中脘”的作用更显着(independent t test, P<0.05)。针刺不同穴位对拟胆碱药静脉注射前后孤束核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的放电的影响无明显差异(independent t test, P>0.05)。静脉注射上述四种交感和副交感受体业型激动剂对针刺调节孤束核神经元放电活动无影响。3针刺对NTS与CRD相关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与针刺治疗内脏痛的机制3.1实验目的给予麻醉大鼠梯度的CRD条件刺激,鉴别NTS中CRD“点燃”(ON cell)型和“熄火”(OFF cell)型神经元,观察针刺作为检验刺激对此类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探讨针刺在孤束核部位干预内脏痛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3.2实验方法正常雄性SD大鼠,监测心率、颈总动脉血压,记录孤束核神经元细胞外放电。大鼠经肛门在直结肠放置长度4-5cm左右的气囊,通过压力计随机给予梯度为20、40、60、80mmHg的结直肠扩张刺激(CRD),同时用电生理单细胞记录的方法记录和鉴别孤束核对CRD刺激有反应的相关神经元,参照Fields等的研究大鼠RVM内存在对伤害性热刺激引起的甩尾反射相关的“熄火”型(OFF cell)和“点燃”型(ON cell)神经元,对梯度CRD刺激产生递增的兴奋性反应的神经元,称为“点燃”型(ON cell),对梯度CRD刺激产生递减的抑制性反应的神经元,称为“熄火”型(OFF cell).鉴别出NTS中CRD相关神经元后,待放电恢复至基础水平,给予CRD刺激,NTS神经元放电发生明显"ON cell"或“OFFcell"型反应时,给予2mA、10Hz持续30s的电针不同穴位的刺激,观察针刺“耳穴心”、“内关”、“足三里”在正常及CRD条件刺激引起NTS放电变化时对孤束核与CRD "ON cell"型和"OFF cell"型神经元的影响。3.3实验结果3.3.1NTS神经元对梯度CRD刺激的反应本实验在57只大鼠共记录到对CRD "ON cell"型神经元21个。在CRD20、40、60、80mmHg条件刺激时,NTS神经元放电由自发的205.52±30.12个/30s分别增加了21.10±5.23个/30s、56.79±11.93个/30s、86.17±13.38个/30s、124.27±15.00个/30s(P<0.001,P<0.01,P<0.001,P<0.001),为梯度增加反应。另外记录到12个CRD "OFF cell"型神经元。在CRD20、40、60、80mmHg条件刺激时,NTS神经元放电由自发的196.67±42.36个/30S分别减少了25.82±13.43个/30s、72.72±14.77个/30s、112.91±22.37个/30s、146.83±29.83个/30s(P<0.05,P<0.01,P<0.01,P<0.05),为梯度抑制反应。此外记录到2个对梯度CRD刺激产生先兴奋后抑制,3个先抑制后兴奋的神经元,在本实验中未纳入统计。3.3.2电针对NTS与CRD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CRD刺激对NTS产生"ON cell"型反应的神经元,CRD刺激前和CRD过程中电针“耳穴心”、“内关”、“足三里”都以抑制反应为主。如CRD前电针“耳穴心”放电减少了34.73±3.37个/30s(P<0.01);CRD刺激过程电针“耳穴心”使放电减少了45.55±4.17个/30s(P<0.001)。对CRD刺激产生"OFF cell"型反应的神经元,在CRD刺激前和CRD刺激过程中电针上述3个穴位都以兴奋反应为主。如CRD前电针“耳穴心”使放电增加了184.26±27.35个/30s(P<0.001);CRD刺激时电针“耳穴心”使放电增加了130.14±28.23个/30s(P<0.01)。4结论孤束核内存在升压、降压反射相关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可以分别被升压、降压反射兴奋和抑制,表现为反应的多样性。在生理状态下及PE引起的升压平台期,这些神经元被“耳穴心”、“足三里”激活的百分比与“内关”相比更为显着;在降压平台期,这些神经元被上述三个穴位激活的百分比无明显差异,与其针刺降压相应相一致。这说明NTS在针刺调节血压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枢整合作用,通过神经信号交互调节(cross talk)的方式完成对血压的调节。针刺不同穴位对胃运动的影响不同,针刺“耳穴心”及与胃肠异节段的“足三里”、“内关”能显着增强胃运动,针刺与胃肠同神经节段的“中脘”使胃运动减弱。使用交感神经不同业型神经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胃运动的影响减弱;电针对胃运动的作用不如手针显着;而针刺不同穴位对胃运动的影响也发生变化,“耳穴心”、“足三里”促进胃运动的效果比“内关”明显。使用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物后,不同穴位对胃运动的作用与药物前相比无明显变化。NTS内存在与胃运动同步变化的神经元,不同植物神经受体激动剂对此类神经元的影响以兴奋为主,介导了针刺“耳穴心”、“内关”、“足三里”的胃运动增强效应和“中脘”的胃运动抑制的效应,使用植物神经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此类神经元的效应与生理状态下无显着差异,以抑制NTS神经元放电为主。NTS与CRD刺激相关神经元有两类:第一类对梯度的CRD刺激产生兴奋反应,表现为神经元胞外放电梯度增加,为“点燃”型神经元(ON cell);第二类对梯度的CRD刺激产生抑制反应,表现为神经元胞外放电梯度减少,为“熄灭”型神经元(OFF cell).这两类神经元介导了针刺拮抗CRD痛刺激的效应。针刺能够使孤束核CRD"ON cell"型神经元的放电抑制,而使孤束核CRD"OFF cell"型神经元的放电增加。提示针刺可以通过交互调节(cross talk)的方式在孤束核干预内脏感觉和痛觉,是针刺镇痛的脑干核团机制所在。

二、内脏痛与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关系及电针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脏痛与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关系及电针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穴位对IBS大鼠肠功能的调节及相关核团神经元放电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与IBS相关脑神经核团的研究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二、实验结果
        1 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大便性状的影响
        2 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和动力的影响
        3 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层5-HT_(3A)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
        4 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肌层5-HT_(3A)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
        5 电针“足三里”、“合谷”和“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VPL和DMV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三、讨论
        1 IBS模型及其评价标准
        2 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的穴性分析
        3 电针三穴对大鼠不同生理病理改变的影响
        4 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不同脑核团神经电信号的影响
        5 电针“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穴对IBS模型大鼠相关介质因子的影响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与不足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腺苷受体参与电针治疗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炎症性肠病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腺苷受体参与电针治疗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内脏炎症痛的外周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1和A2a受体参与电针改善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痛感觉和痛情绪的中枢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腹侧海马至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投射在电针缓解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痛感觉和痛情绪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创新点
综述 腺苷及其受体与针刺镇痛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DRG中P2X7和P2Y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DRG内胶质细胞介导电针缓解TNBS诱导IBS大鼠内脏痛敏效应观察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伦理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TNBS诱导大鼠IBS内脏痛模型
        2.5 结肠组织微观病理评分标准
        2.6 结直肠扩张球囊制作
        2.7 内脏运动反射的行为测试
        2.8 溶液配置
        2.9 鞘内注射
        2.10 大鼠穴位定位
        2.11 动物分组与干预方法
        2.12 标本采集与处理
        2.13 结肠组织病理学HE染色
        2.14 结肠相关DRG神经元逆行示踪
        2.15 DRG神经元急性分离与培养
        2.16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2.17 数据采集与分析
    3.结果
        3.1 TNBS诱导结肠炎症在不同时间微观病理评分
        3.2 DRG内胶质细胞介导电针缓解TNBS诱导内脏痛效应
        3.3 胶质细胞介导电针调节TNBS诱导内脏痛大鼠DRG中结肠相关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
    4.讨论
        4.1 慢性内脏痛病因病机的中医认识
        4.2 慢性内脏痛发病机制研究
        4.3 穴位选择依据
        4.4 DRG中“神经元-胶质细胞”共同参与感觉信息整合
        4.5 结肠非炎症性内脏高敏感
        4.6 DRG胶质细胞参与IBS内脏高敏感性及电针对结肠相关神经元兴奋性调节
    小结
第二部分 DRG胶质细胞P2X_7受体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敏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伦理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TNBS诱导大鼠IBS内脏痛模型
        2.5 内脏运动反射的行为测试
        2.6 溶液配置
        2.7 动物分组与干预方法
        2.8 标本采集与处理
        2.9 免疫荧光双标
        2.10 Real time PCR m RNA检测
        2.11 Western Blot蛋白检测
        2.12 数据采集与分析
    3.结果
        3.1 DRG中 GFAP-P2X_7、P2X_3-P2X_7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
        3.2 DRG胶质细胞中P2X_7介导TNBS诱导IBS内脏痛外周敏化
        3.3 P2X_7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
    4.讨论
        4.1 嘌呤受体与内脏痛
        4.2 针刺发挥作用的重要信使物质-ATP
        4.3 P2X_7在TNBS诱导的IBS内脏高敏感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
        4.4 P2X_7介导电针抑制内脏痛外周敏化
    小结
第三部分 DRG神经元P2Y_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敏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伦理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TNBS诱导大鼠IBS内脏痛模型
        2.5 内脏运动反射的行为测试
        2.6 溶液的配置
        2.7 动物分组与干预方法
        2.8 标本采集与处理
        2.9 免疫荧光双标
        2.10 Real time PCR m RNA检测
        2.11 Western Blot蛋白检测
        2.12 数据采集与分析
    3.结果
        3.1 DRG中 GFAP-P2Y_1、P2Y_1-P2X_3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
        3.2 DRG神经元中P2Y_1介导IBS内脏痛敏的抑制效应
        3.3 P2Y_1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
    4.讨论
        4.1 DRG神经元P2Y_1介导TNBS诱导IBS内脏痛敏
        4.2 P2Y_1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
    小结
第四部分 DRG中 P2X_7→P2Y_1→P2X_3途径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敏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伦理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TNBS诱导大鼠IBS内脏痛模型
        2.5 内脏运动反射的行为测试
        2.6 动物分组与干预方法
        2.7 标本采集与处理
        2.8 溶液的配置
        2.9 Real time PCR m RNA检测
        2.10 Western Blot蛋白检测
        2.11 数据采集与分析
    3.结果
        (一)“P2X_7→P2Y_1"介导IBS内脏痛大鼠DRG中“神经元-胶质细胞”信息交互及电针的镇痛效应
        3.1 胶质细胞P2X_7受体抑制神经元P2Y_1受体介导IBS内脏痛外周敏化
        3.2 “P2X_7→P2Y_1"调节途径介导电针缓解IBS内脏痛
        (二)DRG中“P2Y_1→P2X_3"调节途径介导IBS内脏痛及电针镇痛效应
        3.3 内脏痛大鼠结肠相关DRG神经元P2Y_1抑制P2X_3受体表达
        3.4 “P2Y_1→P2X_3"调节途径介导电针缓解TNBS诱导IBS内脏痛
    4.讨论
        4.1 背根神经节中“神经元-胶质细胞”与IBS内脏痛
        4.2 “P2X_7→P2Y_1"介导IBS内脏痛大鼠DRG中“神经元-胶质细胞”信息交互及电针的镇痛效应
        4.3 DRG中“P2Y_1→P2X_3"调节途径介导IBS内脏痛敏及电针镇痛效应
    小结
创新点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P2受体介导IBS内脏痛外周敏化在中医经穴脏腑相关理论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及摘要
附录三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4)电针对IBS大鼠VPL神经元放电及GalR1、c-kit和TRPV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内脏痛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1 内脏痛
        2 腹痛—肠易激综合征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肠易激综合征相关脑内神经核团的研究概况
        1 脑内神经核团
        2 脑内神经核团神经元放电记录技术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1 病因病机
        2 治疗原则
        3 针灸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二、实验结果
    1 电针对IBS模型大鼠大便性状的影响
    2 电针对IBS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的影响
    3 电针对IBS模型大鼠情绪心理的影响
    4 电针对IBS模型大鼠VPL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5 电针对IBS模型大鼠丘脑内GalR1阳性表达的影响
    6 电针对IBS模型大鼠结肠TRPV1和ICC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2 电针内关、大肠俞穴治疗IBS大鼠的穴性分析
    3 电针内关、大肠俞穴治疗IBS大鼠的VPL神经元电信号分析
    4 电针内关、大肠俞穴治疗IBS大鼠的局部痛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的效应和VPL经元放电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进展
        1. 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相关研究
        2. 经穴效应部位特异性相关研究
        3. 经穴效应“穴性”特异性的相关研究
        4. 经穴效应特异性与神经节段相关性研究
        5. 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对性与整体性认识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BS的相关认识及研究概况
        1. 现代医学对IBS的相关认识及研究
        2. 中医对IBS的相关认识及研究
        3. 针灸对IBS的研究概况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与IBS相关神经核团的研究概况
        1. 与IBS内脏痛相关的神经核团
        2. 与IBS情绪心理异常相关核团
        3. 与IBS胃肠动力异常相关神经核团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大便性状的影响
        2.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肠道痛敏的影响
        3.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情绪心理行为的影响
        4.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HT_(3A)R表达的影响
        5.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丘脑PKMζmRNA表达的影响
        6.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VPL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讨论
        1. 实验模型的选择及评价
        2. 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不同病理生理改变的影响
        3. 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痛觉及肠运动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4. 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VPL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电针不同穴对IBS大鼠ACC神经元放电及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情志的认识
        1. 情志
        2. 情志致病
        3. 情志病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身心疾病的研究概况
        1. 身心疾病
        2. 情绪
        3. 痛情绪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1.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 中医对IBS认识及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四: 痛情绪相关脑核团的研究进展
        1. 痛情绪的相关核团
        2. 核团神经元放电的主要采集技术
        3. 神经元放电的分析方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1. 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 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ACC脑区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3. 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
    三. 讨论
结语
    一. 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ACC神经兀放电及结肠5-HT2A受体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经穴特异性研究概述
        1. 循经特异性
        2. 部位特异性
        3. 脏腑特异性
        4. 病症特异性
        5. 神经节段支配特异性
    综述二、神经电生理技术在针灸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 脑电图
        2. 诱发电位
        3. 膜片钳技术
        4. 细胞内记录
        5. 细胞外记录
    综述三、肠易激综合征与脑肠轴
        1. 肠易激综合征与脑肠轴神经通路
        2. 肠易激综合征与脑肠肽
        3. 肠易激综合征与脑内神经核团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实验结果
        1.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的影响
        2.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情绪心理的影响
        3.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5-HT2A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
        4. 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神经元放电频率影响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2. 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疼痛行为学评价-腹部回撤反射
        3. 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情绪心理学评价-高架十字迷宫
        4. 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结肠内5-HT_(2A)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
        5. 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
        6. 不同经穴间差异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20世纪80年代基于经穴-脏腑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针刺信号传入途径探讨经穴-脏腑相关
    1.1 周围神经
    1.2 脊髓水平
    1.3 脊髓以上中枢
    1.4 大脑皮层
2 基于靶器官探讨经穴-脏腑相关
    2.1 靶器官的形态学变化
    2.2 靶器官的电生理变化
    2.3 靶器官的运动功能变化
3 基于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经穴-脏腑相关
4 讨论

(9)腧穴敏化和电针镇痛的量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
    2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
    3 实验手术
    4 内脏伤害性刺激
    5 神经元活动的细胞外记录
    6 记录程序
    7 记录部位的组织学定位
    8 数据采集及分析
结果
    第一部分 不同强度电针传入与内脏伤害性传入在脊髓背角的相互作用
        1 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分类及特性
        2 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对直结肠扩张刺激的反应
        3 体表非感受野不同强度电针对CRD引起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激活反应的影响
        4 体表感受野不同强度电针对CRD引起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激活反应的影响
        5 腧穴敏化效应的脊髓机制
    第二部分 不同强度电针传入与内脏伤害性传入在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的相互作用
        1 SRD神经元反应的一般特性
        2 SRD神经元对分级的内脏刺激引起的反应
        3 不同强度电针对CRD引起的SRD神经元激活反应的影响
        4 腧穴敏化效应的延髓机制
讨论
    一 针刺镇痛的历史溯源
    二 针刺镇痛的量效关系
        1 电针频率与镇痛的量效关系
        2 电针强度与镇痛的量效关系
    三 不同强度电针镇痛的中枢机制
        1 电针镇痛效应与其激活的外周传入纤维谱有关
        2 何种传入纤维介导的镇痛效应最强?
        3 脊髓节段性镇痛机制:闸门控制学说
        4 电针引起的广泛性镇痛效应机制
        5 强电针镇痛效应与DNIC
        6 电针镇痛的量效关系与DNIC
    四 脊髓-SRD-脊髓神经环路在痛觉调制系统的作用
        1 SRD神经元接受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传入投射
        2 SRD神经元向脊髓上中枢发出的纤维投射
        3 SRD神经元在感觉传递和加工过程中的特点
        4 SRD与DNIC
    五 腧穴敏化及其机制探讨
        1 腧穴理论的起源与演化
        2 腧穴敏化现象研究现状
        3 从牵涉痛发生原理来探讨腧穴敏化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综述一 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
    综述二 足三里穴对肠感觉-运动功能神经调节机制
致谢
个人简历

(10)孤束核在针刺调节大鼠血压及胃肠感觉和运动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针刺调节血压、胃肠运动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1.1 针刺调节血压的作用及机制
        1.1.1 针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1.1.2 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1.1.3 与血压调节相关的神经核团及中枢调节通路
        1.1.4 针刺调节血压的作用机制探讨
        1.2 针刺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及机制
        1.2.1 针刺对胃肠运动异常的调节作用
        1.2.2 针刺调节异常胃运动的作用机制
    2 针刺对内脏感觉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内脏痛的传入特点及中枢整合
        2.2 针刺对内脏痛的调节及机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1.1.2 仪器
        1.1.3 药品
        1.2 手术
        1.2.1 孤束核细胞外记录手术
        1.2.2 血压记录手术
        1.2.3 胃内压记录手术
        1.2.4 结直肠扩张刺激
        1.2.5 穴位选取及针刺操作
        1.3 记录
        1.3.1 MAP及孤束核与血压反射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
        1.3.2 胃内压及孤束核与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
        1.3.3 结直肠扩张刺激(CRD)及孤束核与CRD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
        1.4 实验程序
        1.5 记录部位的组织学定位
        1.6 数据采集及分析
结果
    1 针刺对MAP的影响及NTS血压凋节相关神经元在针刺降压中的作用
        1.1 NTS与血压调节相关神经元的鉴别
        1.2 电针对生理状态MAP及NTS血压调节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1.3 电针对PE引起血压升高状态MAP及NTS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1.4 电针对NP引起血压降低状态MAP及NTS降压反射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小结
    2 针刺对胃运动及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调节
        2.1 生理状态针刺对胃运动和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2.1.1 针刺对胃运动的影响
        2.1.2 针刺对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调节
        2.2 使用β_3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胃运动和NTS相关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2.2.1 使用β_3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胃运动的影响
        2.2.2 使用β_3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2.3 使用β_2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胃运动和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2.3.1 使用β_2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胃运动的影响
        2.3.2 使用β_2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2.4 使用α_2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胃运动和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2.4.1 使用α_2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胃运动的影响
        2.4.2 使用α_2受体激动剂后针刺对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的影响
        2.5 使用拟胆碱药后针刺对胃运动和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2.5.1 使用拟胆碱药后针刺对胃运动的影响
        2.5.2 使用拟胆碱药后针刺对NTS胃运动相关神经元的影响
        小结
    3 针刺对NTS与CRD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及针刺治疗内脏痛的机理
        3.1 NTS神经元对梯度CRD刺激的反应
        3.2 电针对NTS内CRD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小结
    4 形态学结果
讨论
    1 体表-内脏相关的联系路径
        1.1 体表-内脏相关
        1.2 与心血管、胃肠功能及内脏痛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及核团
        1.2.1 与动脉血压调节有关的神经及递质
        1.2.2 与胃肠感觉和运动有关的神经及递质
        1.3 CRD引起的内脏痛觉过敏及电针对其抑制作用的神经通路
    2 调节内脏功能的选穴规律的探讨
    3 实验结果分析
    4 下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内脏痛与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关系及电针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穴位对IBS大鼠肠功能的调节及相关核团神经元放电影响的研究[D]. 覃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腺苷受体参与电针治疗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炎症性肠病的机制[D]. 侯滕菲.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DRG中P2X7和P2Y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机制研究[D]. 吕婷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4]电针对IBS大鼠VPL神经元放电及GalR1、c-kit和TRPV1的影响[D]. 李凯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5]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的效应和VPL经元放电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吴艳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6]电针不同穴对IBS大鼠ACC神经元放电及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D]. 谭莉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电针不同经穴对IBS模型大鼠ACC神经兀放电及结肠5-HT2A受体影响研究[D]. 周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20世纪80年代基于经穴-脏腑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情况分析[J]. 嵇波,李志刚,张露芬,李晓泓,胡琅琳. 针灸临床杂志, 2013(03)
  • [9]腧穴敏化和电针镇痛的量效关系[D]. 余玲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孤束核在针刺调节大鼠血压及胃肠感觉和运动中的作用[D]. 刘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标签:;  ;  ;  ;  ;  

内脏痛与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关系及电针疗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