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选择(多选)

考题选择(多选)

一、试题选登(选择题)(论文文献综述)

北极星地理工作室综合群[1](2013)在《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十大好题,十大差题》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高考结束后,本刊邀请北极星地理工作室综合群(群号:76492478)策划了评选高考地理试题"十大好题,十大差题"的网络征集活动,得到了群内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有500多人对高考试题进行研讨和评选,经策划人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地理教师、北极星地理工作室综合群群主聂启迪和本刊编辑张蕾编辑整理,最终选出了如下"十大好题,十大差题",并选登了部分评选者的推荐理由,以供读者品鉴。

本刊编辑部试题工作室[2](2013)在《高中物理最新试题精选》文中研究表明

余柏青[3](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认为《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李熹[4](2020)在《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SAT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举办的一项重要的大学入学考试,它同时也是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测试。近年来,SAT通过主动变革、优化测评理念,提升测评质量。2005年SAT采用的“Essay”试题,也被称为“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自启用之日,该题型就备受国内外教育研究专家的关注,尤其是语文教育相关的研究专家。2016年3月,面对社会舆论与竞争对手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的多重压力,SAT启用了全新的测试题型,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分析性”作文试题。美国SAT作文试题作为学术能力测试的重要一环,其由“任务驱动型作文”向“分析性”作文的转变历程背后反映出大学理事会对于考生从事学术研究必备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视。研究者有必要深入解读SAT作文命题革新的核心理念、提炼其基本特征,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完善与创新带来一些启示。SAT作文命题即SAT作文试题的内蕴价值、外部形态以及其评价标准诸要素的呈现与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本文从梳理SAT演变历程、剖析SAT作文命题理念及形态、现实启迪三大方面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挖掘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导向,呈现SAT作文试题与评分标准的基本形态。为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与丰富性,本文中翻译并整理了大量的SAT官方文件与研究报告。第一部分整体回顾了SAT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的成立与智力测验的大力开发、推广是催生SAT的两大重要力量。其中SAT的演变历史主要分为正式确立、迅速发展与试题框架变革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部分聚焦于改革前、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两大SAT作文题型并分别介绍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难点,第二部分就SAT官方文件中有关作文命题理念的内容展开深度思考。写作命题改革千头万绪,但其突破口在于命题理念的研究。SAT作文命题从学生未来开展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所必需的写作能力出发,涵盖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多个维度,并最终指向写作主体语言人格的成长。这部分提炼出历年来SAT作文命题的三大核心理念即渗透批判性思维、唤醒交际意识、锤炼表达品质以及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发展趋势即降低“宿构”机率、考核多元能力。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三部分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试题的真实样态出发,归纳其基本特征。其中,“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具有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与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分析性”作文试题的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作文试题是命题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对SAT作文所涉及的主题类型、写作任务的表达方式展开分析,这有利于人们深化对于命题理念的认识。第四部分将作文评分标准的静态分析与评价环节的动态分析相结合,较为全面、细致地展现了SAT作文评价环节的完整过程。通过前四部分的论述,SAT作文的命题理念得到了较为清晰地解读。同时,SAT作文试题的基本形态与评价环节也得以具体地呈现。当然,SAT作文命题植根于美国独特的教育生态环境,这需要研究者辩证看待与审慎借鉴。第五部分在尽可能准确而深入地把握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形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尝试展开作文命题“中国化”的思考,这也是研究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的旨归。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SAT作文命题的积极经验将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人员与一线语文教师在重新审视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转变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丰富作文试题形态与完善作文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董玉成[5](2018)在《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解题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活动,我国基础教育有着庞大的解题活动累积起来的解题知识,不少国际学者亦称中国是一个解题大国,对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充满好奇。但我国学界以解题知识作为研究对象的讨论却并不多,并且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解题研究内容的描述和某些特征的简略介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解题进行一个有历史纵深的探讨,即从源头开始把数学解题放在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视察。尤其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对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机制、传播、影响、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研究。同时考察外部要素与解题知识生产、制造、传播、影响、局限性的关系。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1)我国有关题和解题的基本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自1904年现代学校建立以来,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求解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有一些什么重要变化?谁是它的主要生产者?如何制造与传播?动力机制怎样?(2)我国社会变革、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传统、国际问题解决等因素对我国数学解题知识有何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的文献分析的方法。文献来源包括读秀、中国知网、万方学位、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CADAL)、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总平台等。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现代题-解(答、证明)是西方数学东渐并在数学及教育“西化”后而出现,但有关解题的叙述系统要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才趋于稳定。第二、我国数学解题知识在数量和范围的巨大增长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针对各年级,各种考试的习题集大增,各种题型研究,习题理论,解题理论也不断出现。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从心理学视角研究解题的开始增多。第三、在解题知识的制造生产和传播上,我国解题知识生产经历了五个阶段,明末到甲午战争前,解题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于传教士及国内的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助手的翻译和编译,此时的机构主要是传教士内在编译部门和我国自己成立的翻译机构。甲午战争后到四十年代末,大量日本、欧美国家的解题知识被翻译或编译,其生产者主要是留学生,三十年代后本土生产解题知识则开始占据主流,这段时间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参与了生产,其制造和传播主要依赖于象商务印书馆等私营出版机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阶段的解题知识主要分布于期刊、教学法、解题指导、自学丛书、习题集及教材,使问题和题解得到了极大丰富,这些知识主要来自于苏联,出版发行则主要由国有机构承担。第四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一个内容、面向极为丰富繁杂的时期,解题知识来源广泛,大部分出版社参与其中,是被批评为“题海战术”的时代。第五个阶段是本世纪近二十年。本世纪解题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数学教育博士,研究所和工作室等新的学术职位和研究机构已经出现,正促进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第四、在知识类型上,我国绝大部分解题知识属于经验性知识,很少部分是实证性知识。而经验性知识和一些实证得到的知识又可称之为方法类知识,即其目的或价值是为了如何解决某种数学问题,这类知识我们又可称之为解释性知识,它们是伴随解释和传播已有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而出现。第五、社会思潮、中西方数学和教育及西方解题知识对我国解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学的东渐是西方传教士传教不可得的副产物,西方宗教之所以难以在中国传播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宗教传统,利玛窦挟伽利略、开普勒在使用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转而向徐光启等高层知识分子推销数学,但由于我国数学从未进入传统主流思想只被认为是小艺且传统数学精华的传承已中断,所以这些送来的数学均未能传播开来。再加《几何原本》这种演绎结构的数学大异于中国问答术草结构的数学著作,显然演绎结构的数学是不利于教学的,其作为教材必须做进一步解释和添加例题,而中国式数学著作是可以直接作为教材的,在没有对其做进一步加工的前提下自然不利于传播。我国后来的解题辅导类出版物显然是回归了问答术草的传统。到清,传教士显然认识到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于是兴办学校,数学作为教会学校的课程终于得到传播。由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逐渐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开始主动拿来数学,并在考试文化的深刻影响下现代数学知识最终被广泛生产和传播。而传统数学在改良、革命和改革的语境里若隐若现。第六、就解题研究来说,我国数学解题研究即使在49年后,其主题仍然主要源自国外,但显然,不管是否倡导传统,其底色被中国传统教育、数学及考试文化打下了深沉烙印,解题知识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用数学以外的视角来对解题进行研究较少见到。对problem solving的翻译、理解在不同时代我们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

孙双武[6](2004)在《主干·情境·特色·价值——2004年全国及各地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综述》文中研究说明20 0 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可谓百花齐放 ,一些省市是单独命题的 ,而统一命题的全国卷也有好几套并存 ,也就是说 ,同是全国卷 ,命题内容却大不相同 ,本刊本期只选登了全国卷中的两套试卷 ,比如浙江、福建、河北等地用的是本刊选登的全国卷 (一 ) ,而陕西等地用的是本刊选登的全国卷(二 )。限于篇幅 ,其他各套试卷无法一一刊登 ,这是我们感到非常抱歉的。不过 ,有条件的读者可以上网查阅。然而 ,不管怎样 ,采取一种开放互动的态度 ,对高考试题加以审慎的评析 ,却是十分必要的 ,既有益于高考命题改革 ,又有助于指导高中教学实践。这里选登的文章 ,就有这样的意旨 ,但愿能够给您哪怕一点点启迪 !

段雨鑫[7](2016)在《中考题中数学生活化试题特征和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数学生活化”是随着时代发展和课改要求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成为我国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考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一种重要评价,是学生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的主要依据,数学生活化试题也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对数学生活化试题的特征分析和应对策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除了对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的介绍,以及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外,还对有关文本的相关文献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建立中考题中数学生活化试题特征分析的框架,包括题量和分值分析、题型分布、知识点分布、题材载体分析、表述形式分析、难度分析和数学能力分析七个方面,难度分析主要采用试卷测试方法,在重庆某所中学随机抽取初三年级进行测试,把学生测试的分数作为试卷难度分析的主要依据。第三部分即运用分析框架对江苏、重庆和新疆近三年中考试题中数学生活化试题进行特征研究,总结出此类试题的特征,数学生活化试题是中考题中在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中占有一定百分比以文字语言和文字与图形语言为表述形式的以实际社会生活各方面背景为载体的具有一定难度的考查数学学科能力的一类试题。第四部分是根据试题分析结果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及引发的对教学的思考,最后提出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第五部分是对研究的总结和不足以及展望的思考。

张永和[8](2004)在《平平常常才是真——评析2004年全国文科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文中提出20 0 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可谓百花齐放 ,一些省市是单独命题的 ,而统一命题的全国卷也有好几套并存 ,也就是说 ,同是全国卷 ,命题内容却大不相同 ,本刊本期只选登了全国卷中的两套试卷 ,比如浙江、福建、河北等地用的是本刊选登的全国卷 (一 ) ,而陕西等地用的是本刊选登的全国卷(二 )。限于篇幅 ,其他各套试卷无法一一刊登 ,这是我们感到非常抱歉的。不过 ,有条件的读者可以上网查阅。然而 ,不管怎样 ,采取一种开放互动的态度 ,对高考试题加以审慎的评析 ,却是十分必要的 ,既有益于高考命题改革 ,又有助于指导高中教学实践。这里选登的文章 ,就有这样的意旨 ,但愿能够给您哪怕一点点启迪 !

王振亚[9](1996)在《英语测试中正误判断试题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的是一项用与多项选择题对比的方法对语言测试中正误判断题所做的初步实验研究。它分别探讨了该题型的效率、信度、同期效度和区分度,从而初步证明正误判断题是一种有希望的题型。

赵坚,李志坚[10](2005)在《2005年理科综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试题选登(选择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题选登(选择题)(论文提纲范文)

(3)《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著名学者访谈录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顺应国际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
        2.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变革
        3.我国高考作文呼唤理性思考
    (二)文献综述
        1.“观点表达型”作文相关研究
        2.“分析性”作文相关研究
        3.SAT与我国高考作文试题的比较研究
    (三)概念界定
        1.SAT作文命题
        2.批判性思维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一、SAT测试:产生、发展与变革
    (一)SAT产生的基本背景
        1.成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
        2.大力开发、推广智力测试
    (二)SAT发展的历史进程
        1.SAT正式确立
        2.SAT迅速发展
        3.SAT试题框架调整
    (三)SAT作文题型的重大变革
        1.2005 年:SAT首设Essay试题
        2.2016年:SAT更新作文题型
二、美国SAT作文命题的理念阐释
    (一)历年SAT作文命题的核心理念
        1.渗透批判性思维
        2.唤醒交际意识
        3.锤炼表达品质
    (二)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优化趋势
        1.降低“宿构”机率
        2.考核多元能力
三、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的要素剖析
    (一)回顾“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
        1.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
        2.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
    (二)新探“分析性”作文试题
        1.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
        2.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
        3.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
    (三)SAT作文试题形态的优化趋势
        1.完善作文试题架构
        2.增加阅读材料容量
四、美国SAT作文评分标准的特征提炼
    (一)“观点表达型”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1.整体评分,体现区分度
        2.观点至上,注重思想性
    (二)“分析性”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1.分项赋分,维度清晰
        2.层级鲜明,易于操作
五、SAT作文命题对我国高考作文的启示
    (一)优化作文命题理念
        1.推动批判性写作实践
        2.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
        3.平衡命题弹性与边界
    (二)丰富作文试题形态
        1.创新高考作文题型
        2.建设高考作文题库
    (三)完善作文评价体系
        1.评分标准精细化
        2.评价方式多样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2005 版SAT作文“多项选择题”部分
附录2 SAT“观点表达型”作文真题
附录3 SAT“分析性”作文真题(亚太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题记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概念与方法
    2.1 概念及界定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3.1 知识的社会视角
    3.2 我国数学解题知识研究综述
第四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源流
    4.1 数学解题概念体系的形成
    4.2 解题知识内容的演进
第五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1 明、清至民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2 新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第六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和特征
    6.1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
    6.2 数学解题知识的特征
第七章 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交汇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7.1 中国传统数学和送来的数学
    7.2 拿来的数学及教育与传统
    7.3 改良革命改革语境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第八章 国际视野里的数学解题研究
    8.1 主流数学解题研究:从经验到理论
    8.2 数学解题知识的国际交流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和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6)主干·情境·特色·价值——2004年全国及各地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题量、分值与考点分布统计
二、2004年全国卷与各地文综历史学科试题的主要特点
    1.重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 落实双基。
    2.研究性学习试题初露端倪。
    3.力图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
    4.力争突出历史学科的应有价值。
    5.不回避热点焦点问题, 迎难而进。
    6.试题的难度适中, 基本无偏题、怪题。
三、全国卷和各地文综历史学科试题中所存在的问题
    1.仍然有一些试题超过《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
    2.试题中存在着一些与文综试题特点不协调的因素。
    3.考查知识点重复。
    4.难易程度相差太大。
    5.参考答案的开放度明显不够。
四、全国卷和各地文综历史学科试题给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和启示
    1.继续重视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复习。
    2.培养学生记忆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解题技能。
    4.培养“通史意识”和“世界意识”。
    5.时事热点焦点问题的内容要及时渗透到教学中去。
    6.调整复习和训练的“标准”, 顺应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

(7)中考题中数学生活化试题特征和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课改背景
        1.1.3 中考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教师方面
        1.2.2 学生方面
        1.2.3 命题方面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数学生活化
        1.5.2 数学生活化试题
    1.6 相关文献综述
        1.6.1 数学生活化的相关研究
        1.6.2 中考试题的相关研究
        1.6.3 中考试题中生活化的相关研究
2 中考试题中数学生活化试题特征分析框架
    2.1 题量和分值分析
    2.2 题型分布
    2.3 知识点分析
    2.4 题材载体分析
    2.5 表述形式分析
    2.6 难度分析
    2.7 数学能力分析
3 近3年,江苏、重庆、新疆中考试题中数学生活化试题特征研究
    3.1 江苏省 2013、2014、2015 年中考卷中生活化试题分析
    3.2 重庆市 2013、2014、2015 年中考卷中生活化试题分析
    3.3 新疆 2013、2014、2015 年中考卷中生活化试题分析
    3.4 江苏、重庆、新疆中考卷中数学生活化试题比较分析
4 对中考题中数学生活化试题的应对策略
    4.1 应对策略
        4.1.1 仔细理解生活化语言,把握试题已知条件
        4.1.2 从生活化语言中抽象出数学意义,引发数学思维
        4.1.3 在生活化情境中把握数学本质,提炼试题中的思想方法解题
        4.1.4 针对生活化试题,重视实际问题的建议和反思
    4.2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
        4.2.1 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4.2.2 注意生活化到数学化的过渡
        4.2.3 适当增加活动经验
        4.2.4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4.2.5 引导学生注重审题和解题习惯
        4.2.6 注意同一情境下难度梯度分布
5 总结、不足和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和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重庆 2013 年中考题中数学生活化试题
附录 B:江苏 2014 年中考题中数学生活化试题
附录 C:新疆 2015 年中考题中数学生活化试题
致谢

(8)平平常常才是真——评析2004年全国文科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挣脱“覆盖面”的制约, 以大跨度的专题模块为命题视角
二、试卷在注意对学科内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 强化了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三、试卷体现出学科知识间的融合更加自然和贴切
四、不回避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但采用了隐性介入的方式
五、试题答案概括、简洁、明快、准确
六、试题稳中有变, 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9)英语测试中正误判断试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3.1.正误判断题与多项选择题的效率
    3.2.正误判断题与多项选择题的信度研究
    3.3.正误判断题和多项选择题的相关分析
    3.4.正误判断题和多项选择题的区分度比较
四、结束语
附录:

(10)2005年理科综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2005年理科综合《考试大纲》要点简析
    1.1 “考试内容”部分
        1.1.1 能力要求
        1.1.2 考试范围和要求部分
        1.1.3 命题指导思想
    1.2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部分
    1.3 “题型示例”部分
2 《说明》中样卷的分析
3 对2005年理科综合物理复习的一点建议

四、试题选登(选择题)(论文参考文献)

  • [1]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十大好题,十大差题[J]. 北极星地理工作室综合群.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09)
  • [2]高中物理最新试题精选[J]. 本刊编辑部试题工作室.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3(Z1)
  • [3]《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D]. 李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D]. 董玉成.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6]主干·情境·特色·价值——2004年全国及各地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综述[J]. 孙双武.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07)
  • [7]中考题中数学生活化试题特征和应对策略研究[D]. 段雨鑫. 重庆师范大学, 2016(09)
  • [8]平平常常才是真——评析2004年全国文科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J]. 张永和.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07)
  • [9]英语测试中正误判断试题的实验研究[J]. 王振亚.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01)
  • [10]2005年理科综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分析研究[J]. 赵坚,李志坚. 物理教师, 2005(04)

标签:;  ;  ;  ;  ;  

考题选择(多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