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菌研究工作简介

光明菌研究工作简介

一、亮菌研究工作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红[1](2013)在《亮菌漆酶的发酵生产、酶学性质及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漆酶(Laccase, EC1.10.3.2)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作用底物广泛,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本文以亮菌作为产漆酶的出发菌,对亮菌漆酶的发酵生产、分离纯化、酶学性质及应用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以发酵液中的亮菌胞外漆酶酶活力为试验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亮菌液体发酵产漆酶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筛选。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碳氮源组合为葡萄糖0.5%、淀粉1.5%、硫酸铵0.2%、酵母浸膏1.5%,在此条件下亮菌漆酶酶活力达4.97U/ml;最佳培养条件为装液量75ml、接种量6%、菌龄7d、培养时间10d,在此条件下亮菌漆酶酶活力达5.35U/ml;在最优培养条件下添加愈创木酚等诱导剂,漆酶酶活力最高达7.84U/ml。综合比较,亮菌漆酶的酶活力随着发酵条件的改善在逐渐提高,但提高幅度极小,最高酶活力仍不理想。以几种中药渣和麦麸为主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亮菌进行固体发酵,几种中药渣以白芍药渣为碳源产漆酶最佳,并且其最适培养条件为葡萄糖0.9%,白芍麸皮比例3:7,温度25℃,含水量65%,接种量11%,在优化培养条件后,漆酶酶活力较初始培养基提高了19倍。亮菌固体发酵后粗酶液经过硫酸铵盐析、DEAE-cellulose柱层析,活力回收率为26.7%,得到电泳纯的亮菌漆酶,SDS-PAGE法证实其分子量约为55.4kD。亮菌漆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反应pH为4.0,在pH4.5的偏酸性环境中,酶活力较高,活性较稳定。酸根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对酶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浓度的阴离子对漆酶酶活力影响较大,尤其试验中高浓度的CO32-影响最大;高浓度的Cu2+能明显降低漆酶酶活力,而Na+和Mg2+对漆酶的酶活力影响不大。初步研究亮菌漆酶粗酶液降解氯酚类物质的能力,结果表明,亮菌漆酶能有效降解2,4-二氯苯酚、2-氯苯酚、4-氯苯酚,在最适条件下,2,4-二氯苯酚、2-氯苯酚、4-氯苯酚的降解率分别为95.6%、85.7、83%,在氯酚类污染物降解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徐来清[2](2014)在《亮菌口服液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亮菌学名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 (Scop.ex Fr.) Sing],是一种大型的药食兼用型真菌。因菌丝体在暗处发出蓝色的荧光,故称之为亮菌。根据相关文献,该菌对于肝炎、胆囊炎、肿瘤以及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等炎症有一定的疗效,且还具有利肺、醒酒、益肠胃、强筋壮骨、疏风活络等保健功效。亮菌口服液是一款利用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将亮菌经培养发酵提取后制得的药品,内含有亮菌甲素、亮菌多糖以及氨基酸、多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目前国内亮菌口服液及胶囊等相关制剂多采用固体发酵的生产工艺。以玉米粉、红薯粉等为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得固体培养基,灭菌接种,然后恒温避光培养两个月左右。此生产工艺优点是发酵程度深,利于多种药用有效成分的表达和积累;缺点是生产周期长,污染的概率大,且一旦染菌则只能全部作废,造成极大浪费,且发酵终了培养基中残糖浓度依然很高,既影响产品的下游提取工作也造成了原料的浪费。因此,固体发酵规模小、周期长、产能低的缺点严重制约了企业的产能和效益。合肥诚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在亮菌口服液的生产过程中发现随着亮菌传代次数的增加,菌种逐渐退化减产,降低了企业的产能和及药品的效价。本实验室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延缓亮菌退化或使其复壮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和技术。针对合肥诚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生产工艺和亮菌菌种,本实验室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具体如下:(1)亮菌液体种子制备及其应用研究;(2)亮菌液体发酵初步研究;(3)亮菌固体发酵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4)现行工艺亮菌固体发酵条件改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亮菌液体种子深层发酵和静置发酵两种发酵工艺进行初步研究,探究其取代传统的亮菌固体发酵方式的可行性,为亮菌口服液的液体种子发酵生产工艺技术提供参考;以及对亮菌菌种复壮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1)亮菌液体种子深层发酵工艺的探究;(2)亮菌液体种子静置发酵工艺的探究;(3)发酵液组分的剖析;(4)退化亮菌菌种复壮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为:(1)亮菌液体种子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结果:通过14L小型发酵罐液体深层发酵对亮菌液态种子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探究。采用28℃,通气量为1:1v/v·m,200r/min,培养一周,得亮菌干重16.55g/L,其中菌丝体中亮菌多糖含量为5.42%,蛋白含量为1.75%。结果表明,通过发酵罐液体种子深层发酵方式所获得的亮菌生物量高,且周期短,但缺点是发酵程度低,发酵液颜色不深,无法像固体发酵那样产生菌丝体分泌大量棕褐色液体的现象。(2)亮菌液体种子静置发酵工艺的研究结果:液体静置发酵采用500ml三角瓶,28℃,150r/min,摇瓶3天后静置发酵14天,亮菌干重为10.69g/L,发酵液中亮菌多糖含量为1.016g/L,蛋白含量为0.320g/L。观察发现每一个三角瓶都能分泌大量棕褐色胞外液且形成粗壮多分支的菌索,相对于传统的固体发酵,这大大缩短了发酵周期,且发酵液质量高,杂质少,提取浓缩简单易行,亮菌多糖等活性成分指标均优于传统的固体发酵。(3)发酵液组分的分析研究结果:虽然静置发酵得到的亮菌生物量不及发酵罐液体深层发酵,但后者的发酵程度深,能够产生菌丝体分泌大量棕褐色胞外液的现象,培养基利用率高,优于传统的固体发酵。对液体静置发酵工艺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发酵液中亮菌甲素含量可达3.118mg/L。(4)亮菌菌种复壮的初步研究结果:通过在普通的培养亮菌的PDA固体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柳木屑提取液、稻草提取液和不同种类的微量元素,探索其对亮菌菌种的复壮效果高低,初步研究发现亮菌在添加了稻草提取液的PDA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旺盛,复壮效果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添加1%浓度稻草提取液对亮菌复壮效果最明显。静置发酵法不仅在发酵成本方面优于发酵罐液体深层发酵法,而且静置发酵法操作简便,可以取代传统的固态发酵工艺;以及在PDA固体培养基中添加稻草提取液对亮菌菌种进行复壮的研究,为合肥诚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亮菌口服液相关工艺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应用价值。

任惠霞[3](2012)在《亮菌胶囊的药学研究》文中认为肝炎(Hepatitis)是肝脏的炎症,作为一种高发性传播疾病,肝炎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我们通常所说的肝炎是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共六种类型病毒性肝炎,它能引起肝脏细胞肿胀,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之一。随着人们对肝炎的认识,很多抗肝炎病毒的药物相继问世,特别是中医药防治肝炎的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给肝炎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亮菌(Armilla tabescences)是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科,蜜环菌属的假密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ces(Scop.ex Fr)Sing,性味甘凉,具有清热利湿、疏肝解郁之功效,对肝炎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是我国民间流传作为治疗急慢性肝炎及胆道疾患的中药,也是我国最初发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真菌,其主要成分是亮菌多糖,且药理活性确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亮菌具有治疗肝炎、胆囊炎、阑尾炎、中耳炎、保肝、防辐射、增强免疫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亮菌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法对亮菌有效成分水溶液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水溶液提取的生产工艺为3倍量的水,100℃温度下提取2次,每次1.5h。并从在醇沉中加入乙醇的浓度、加入次数和加入量等方面,确定醇沉法提取多糖时的浓度为100%无水乙醇,三次醇沉,前两次均加入10ml,第三次加入6ml。2.亮菌水提液的质量标准研究1)硫酸-苯酚测亮菌多糖含量的方法研究从多糖的最大吸光度值,苯酚的加入浓度和加入量、硫酸的加入量等方面,对硫酸-苯酚法测亮菌多糖含量进行研究,选择出来最合适测定亮菌多糖含量的硫酸、苯酚比。确定了检测波长为490nm,硫酸加入量为5ml,苯酚浓度为3%,加入量为1.0ml,样品溶液为1.0ml。2)亮菌水提液中多肽含量的测定通过查找文献对多种测定多肽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用Folin-酚试剂法来测亮菌水提液中的多肽含量,测定条件为:在供试品1.0ml溶液中加入福林酚试液甲液1.0ml,室温放置10min,加入福林酚试液乙液4.0ml,摇匀于55℃水溶液中保温5min,在650nm处检测样品的吸收度值。3)亮菌水提液中亮菌甲素含量的测定通过对比亮菌甲素的提取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时的色谱条件的筛选,确定了亮菌甲素提取方法为:无水乙醇4ml分液后,加入15ml乙醚,提取三次,合并的滤液作为样品;色谱条件为:流速1ml/min,柱温30℃,流动相甲醇:0.1mol/L乙酸=50:50,检测波长为366nm。3.亮菌水提液的干燥方法及辅料配比的筛选通过对亮菌水提液的干燥方法的比较和辅料配比的筛选,确定了干燥方法为水浴蒸干法,辅料为淀粉,糊精且当药物:淀粉:糊精=75:18:7时,得出的亮菌粉末成型性好,吸湿性最小。

李霞林[4](2016)在《加味槐花散联合亮菌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加味槐花散联合亮菌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探讨槐花散联合亮菌混合液在缓解腹痛、腹胀、便血、里急后重等症状,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进而为今后放射性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研究证据。方法搜集2013.6-2015.12安徽省肿瘤医院的住院患者,肿瘤分期为Ⅱ~Ⅳ期,放射性肠炎分度为Ⅰ~Ⅲ度,曾经接受过盆腔放疗且出现腹痛、腹泻、腹胀、便血、里急后重、粘液便等症状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加味槐花散联合亮菌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亮菌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2周为一疗程,2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症状和体征、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等,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最终疗效结果。结果2013.6-2015.12共40例患者均完成本次研究,治疗组20例,痊愈7例(35%),有效11例(55%),无效2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20例,痊愈0例(0%),有效14例(70%),无效6例(30%),总有效率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大于对照组。两组症状积分的改善,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及累计积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腹痛、便血、里急后重、大便性状及频数等均较前有明显好转。对照组的腹痛、便血、里急后重及大便性状频数等积分也较前下降(P<0.05),但两组比较,治疗组的症状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显著,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卡氏评分在治疗后均有升高,治疗组治疗前卡氏评分均数为75±6.048,治疗后治疗组均数88±5.23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6.991,P=<0.05)。对照组治疗前卡氏评分均数75±6.069,对照组治疗后均数82±8.50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3.210,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方差分析:F=6.066,P=0.018(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后卡氏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明显。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槐花散联合亮菌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疗效方面优于单纯亮菌混合液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

宋淼[5](2012)在《亮菌口服液工业化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亮菌学名假蜜环菌,是一种大型的药用兼食用性真菌。亮菌口服液是亮菌经发酵提取后得到的一款产品,内含有亮菌素、多糖以及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并添加蔗糖等的口服液,具有消炎、降酶、解痉等功效,主要用来治疗急慢性肝炎等疾病。目前,诸多企业如合肥诚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亮菌口服液的主要方式是固体发酵,这种系统生产周期长,容易染菌,发酵完成后培养基中残留的糖浓度高,既影响产品的提取也造成原料的浪费。因此,对合肥诚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亮菌口服液的发酵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本课题以合肥诚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亮菌为实验菌种,以该公司提供的培养基配方为基础,针对该公司在生产亮菌口服液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达到改良、优化的目的。课题主要内容包括:(1)亮菌液体种子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2)现行工艺下亮菌固体发酵条件的改良;(3)亮菌固体发酵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4)亮菌液体发酵的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亮菌液体种子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结果:通过单因子实验及正交实验得到适合亮菌菌丝体生长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淀粉30g/L,酵母浸出粉3g/L, KH2PO41.5g/L;其次将液体种子和固体种子分别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检测接种不同种子的培养基主要代谢产物含量,结果表明,接种液体种子能提高固体发酵的主要代谢产物的产量。(2)现行工艺下亮菌固体发酵条件的改良结果:通过向现行的固体发酵培养基添加价廉的农副产品、有机氮源及无机盐等添加物,并对发酵后的培养基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后发现,具有添加物的培养基内菌丝体生长快,比普通培养基快10-15d,且代谢产物含量要高于普通培养基。(3)亮菌固体发酵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结果:通过单因子实验及正交实验对亮菌多糖的提取时间、温度、料液比等因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提取温度为90℃,料液比为1:3时,将固体发酵物提取2.5h,提取的亮菌多糖含量高达6.631%。(4)亮菌液体发酵的初步研究结果:以菌丝生物量与发酵液多糖产量确定了亮菌液体发酵的较适合的碳源、氮源,结果为:较适合亮菌液体发酵的碳源为蔗糖与玉米淀粉,蛋白胨与酵母浸出粉的混合物为较适合亮菌液体发酵的氮源,同时发现,碳源的含量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亮菌的液体发酵,而氮源含量对亮菌液体发酵的影响不是很大。研究亮菌液体发酵的培养条件时还发现,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初始pH值为6.0,摇床转速为150r/min,培养温度为25-28℃。这就为该公司亮菌口服液的生产方式由固体发酵向液体发酵转型奠定了基础。亮菌液体种子的制备,固体发酵条件的改良及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以及亮菌液体发酵的研究,为合肥诚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亮菌口服液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姚尔达[6](2017)在《亮菌液体发酵工艺及亮菌多糖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亮菌,该菌属担子菌亚门,假蜜环菌属。亮菌多糖是亮菌在生长过程中代谢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活性物质,其活性主要表现在抑菌,抗氧化,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随着液体发酵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真菌采用液体发酵的方式进行培养。本论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亮菌液体发酵条件,研究了亮菌多糖抑菌活性和抗氧化特性。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本课题首先优化了亮菌液体发酵所需的最佳碳源为5%玉米粉,最佳的氮源是酵母膏。然后针对亮菌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优化试验,初步筛选出最佳的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4℃,转速130 r/m,接种量18%,时间10天。液体发酵培养的起始条件尤为重要,通过对起始pH、起始糖浓度和起始钙离子浓度进行单因素优化,最终得到了针对亮菌液体发酵所需的最佳条件,最佳的起始pH为6,起始钙离子浓度为0.5%,起始糖浓度为3%。在研究亮菌多糖的抑菌活性中,使用CFU法对五种菌株进行筛选,结果显示亮菌多糖对于大肠杆菌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其它四种菌株。在对亮菌多糖作用大肠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的试验测试中,得出亮菌多糖作用大肠杆菌的MIC值为19.6±0.31μg/mL。在抑菌机制分析中,在扫描电镜结果可以看出,多糖作用的大肠杆菌细胞出现破损和坏死,细胞质流出聚集成团,且多糖浓度增高,菌体破损越明显。为进一步的探究亮菌多糖抑制大肠杆菌作用机制,本课题继续通过超薄切片试验观察多糖作用后的大肠杆菌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多糖处理后的大肠杆菌内部核酸和细胞质消失,细胞壁出现褶皱,破损情况。通过亮菌多糖的抑菌活性试验后,可发现多糖对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发现细胞破损,胞内物质外流,细胞死亡。在研究亮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中,首先在总还原力的测定中,可发现亮菌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进一步测定自由基清除活性大小,VC和BHT的活性均大于亮菌多糖,但是通过结果也可以得知亮菌多糖的清除自由基的活性也较好。因此亮菌多糖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天然的抗氧化剂使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王岩[7](2008)在《香豆素类利胆药物亮菌甲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首次建立了生物样品中亮菌甲素的LC/MS/MS分析方法,此方法准确、可靠、快速、简便。并应用此分析方法进行了亮菌甲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亮菌甲素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亮菌甲素这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药物,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临床依据。其相关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以及成功应用将对香豆素类化合物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探索提供极具价值的启示。

尤伟[8](2014)在《亮菌抗DDP致胃肠黏膜损伤作用及亮菌多糖的安全性和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亮菌对DDP对小鼠胃肠道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探究亮菌提取物亮菌多糖(ATPS)的安全性,以及ATPS对DDP致小鼠胃肠道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随机分组为空白对照组,亮菌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利用DDP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胃肠道黏膜损伤模型。采用HE染色法判断小鼠胃肠道黏膜损伤情况,检测小鼠血清中SOD和MDA含量。2.利用进行ATPS急性毒理学预实验判断小鼠最小致死剂量和最大安全剂量。在最小致死剂量和最大安全剂量之间,设立6个剂量组,ATPS一次性灌胃后连续观察14天,记录小鼠死亡率和死亡小鼠大体尸检结果,利用Probit回归计算ATPS对小鼠的LD503.设立空白对照组,ATPS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建立DDP致胃肠道黏膜损伤模型。分别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胃肠黏膜病理学改变与小肠黏膜增殖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胃肠黏膜组织前列腺素E2(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肠黏膜病理损伤积分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亮菌给药组小鼠胃肠黏膜病理学损伤积分均有所减轻(P<0.05,P<0.01,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OD含量增加而含量MDA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亮菌给药组小鼠血清中SOD均显著增加(P<0.05,P<0.01,P<0.01),而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MDA显著下降(P<0.05,P<0.01)。2.受试小鼠呼吸神经中枢抑制明显,但大体解剖各组并无显著差别。利用SPSS13.0软件计算得到回归方程为y=-5.3414+4.2107Log(x),LD50为287.84mg/kg,LD5095%可信区间为(224.08-360.08mg/kg)。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胃黏膜病理损伤积分明显增加(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ATPS低、中、高剂量组胃黏膜损伤积分并无明显差别(均P>0.05)。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胃黏膜组织PGE2含量明显增加(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ATPS给药组胃黏膜组织PGE2含量均有所降低(均P<0.01)。与空白组比较,ATPS给药组胃黏膜组织EGF含量均有所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ATPS给药组胃黏膜EGF含量并未显著差异(均P>0.05)。各组胃黏膜PCNA阳性细胞率并无明显差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肠黏膜病理损伤积分显著增加(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ATPS中、高组小肠病理损伤积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TPS中、高剂量组小肠黏膜组织EGF含量和PCNA阳性细胞率均显著增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ATPS中、高剂量组小肠黏膜组织EGF含量和PCNA阳性细胞率也均显著增高(均P<0.01);随着EGF含量增高,小肠黏膜组织病理损伤和PCNA阳性细胞率分别有下降和增高趋势。小肠黏膜组织EGF与PCNA阳性细胞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1.亮菌亮菌口服液具有抗保护DDP致小鼠胃肠道黏膜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亮菌口服液的抗氧化能力来实现的。2.初步判断ATPS的毒性作用与其对呼吸中枢毒性有关。ATPS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为287.84mg/kg,95%可信区间为(224.08-360.08mg/kg)。3.ATPS能刺激DDP致小鼠肠黏膜损伤后细胞增殖修复,对肠黏膜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其机制与EGF和PGE2调节有关。

李磊[9](2010)在《基于脂质纳米粒和前体药物的亮菌甲素注射制剂研究》文中指出亮菌甲素(armillarisin A,简称AML)是一种香豆素类衍生物,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胆疾病,疗效确切,在体内消除迅速。该药临床多采用注射剂型,但由于其水溶性差,引发了一系列安全性问题。本文从剂型研究和前体药物制备两个方向来改善AML的难溶性,以制备适合静脉注射的亮菌甲素制剂,制备了亮菌甲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armillarisin A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简称AML-NLC),同时合成了两种前体药物,亮菌甲素琥珀酸单酯(armillarisin A succinate,简称亮甲琥酯,AMLS)和聚乙二醇化亮甲琥酯(简称PEG-AMLS).系统研究了AML和AMLS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可供静脉注射的AMLS粉针,AML-NLC以及PEG-AMLS前体药物,对三种制剂的动物体内药动学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通过结构改造和剂型设计来提高难溶性药物AML的水溶性以及延缓其在体内的消除的可行性,对难溶性药物的注射用剂型研究拓宽思路。以单硬脂酸甘油酯、Gelucire 44/14和油酸为脂质材料,以Pluronic F68和Cremophor RH40为混合乳化剂,采用超声破碎法制备了AML-NLC溶液。考察了不同冻干保护剂在NLC冻干过程中的保护作用,确定采用海藻糖、甘露醇在相同浓度下混合使用。对AML-NLC的制剂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电镜扫描图显示,NLC外观呈圆形;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制备的AML-NLC的粒径为111±23.12 nm,Zeta电位测定结果为-25.8mV;DSC法表明药物在纳米脂质载体中不以结晶形式存在,而以无定形存在于脂质中;采用微渗析法测定了AML-NLC的包封率,结果包封率为75%;采用透析法测定了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曲线。结果纳米粒在0-7h有突释现象,释放达70%以上,以后缓慢释放,48h药物释放量达到90%。药物释放符合Weibull分布模型。稳定性结果表明,AML-NLC在放置过程中,粒径、包封率、ζ电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应低温贮存。以AML为原料,合成了AMLS,通过UV、DSC、IR、1H-NMR及MS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考察了AML和AMLS两药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不同pH值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内酯结构的开环和闭环转换。结果表明AML和AMLS在水和正辛醇中溶解度均不佳,当pH值大于5时,两药的内酯结构逐渐向羧酸盐形式转换,水溶性随pH值增加而增大。在pH值6-7.4范围内,AMLS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比AML增加了10倍。考察了AMLS在不同pH值缓冲液中的体外水解动力学,以及AML和AMLS在血浆和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情况,结果显示AMLS在碱性条件下降解生成AML的速率较酸性快。在血浆和肝微粒体中,AML的生成速度均明显增加,且AML的代谢属于NADP/NADPH依赖型,AMLS的代谢主要靠酯酶介导。在对主药规格、pH值范围确定的基础上,对冻干工艺进行了考察,制备了AMLS注射用粉针,同时进行了注射用粉针稳定性的初步考察。实验结果表明,注射用AMLS粉针在高温下,有部分前药降解为母药,有关物质超过1%,表明该制剂应当4°避光贮存。为了进一步增加AMLS的水溶性,通过室温酯化反应,合成得到了PEG-AMLS。经UV、DSC、IR、1H-NMR及TOF-MS鉴定结构,证实为目标化合物。建立了PEG-AMLS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基本的药学研究。研究表明,PEG-AMLS在水中的溶解度比AML增加了140倍。建立了固相萃取法提取,UPLC-MS/MS法测定的AML血浆样品的分析方法。以AML溶液为参比,研究了AMLS氐、中、高剂量注射剂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以及等剂量AMLS注射剂在Beagle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结果表明,AMLS注射剂在大鼠体内的AUC值有剂量依赖性。在相同剂量下,注射AMLS注射剂和AML溶液后,在大鼠和Beagle犬体内AUC值相当,而生成的AML的表观消除半衰期与直接注射AML溶液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以AML注射液作为参比制剂,研究了AMLS-NLC和PEG-AMLS溶液的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表明,AML-NLC和PEG-AMLS的AUC值分别为AML的151.1%和201.5%;同时二者也具有较长的消除半衰期,分别是AML注射液的1.93和2.16倍。

赵弋清[10](2006)在《亮菌多糖对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亮菌,它的学名为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 (Scop.ex Fr.)Sing],该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假蜜环菌属。生于垂死柳树上,因为该菌种在我国最初是从发光柳树朽木中分离而得,所以形象地称为“亮菌”。亮菌多糖是亮菌在生长过程中代谢产生的物质。据报道亮菌多糖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但至今都未见其抗肿瘤的机理研究报道。本研究针对亮菌多糖抗肿瘤活性与抗肿瘤机理等问题,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技术,以S180瘤细胞建立肿瘤动物模型,研究亮菌多糖对与肿瘤相关的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在个体,细胞和细胞因子三个水平上,通过深入研究亮菌多糖对小鼠NK细胞活性、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淋巴细胞的增殖和转化能力,以及对相关细胞因子如:TNF-α、INF-γ和IL-2的影响,从而探明亮菌多糖的抗肿瘤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荷瘤模型组小鼠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杀伤率为45.08%,腹腔注射亮菌多糖后,NK细胞杀伤活性有明显提高。说明亮菌多糖对荷瘤小鼠NK细胞活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且荷瘤小鼠的TNF-α、INF-γ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而腹腔注射亮菌多糖组小鼠的两者含量显著高于荷瘤组,说明亮菌多糖能够促进荷瘤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α,与INF-γ协同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增强荷瘤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作用。许多因子如IFN、IL-2等均可激活NK细胞,杀伤肿瘤靶细胞,活化的NK细胞可释放细胞因子TNF-α、INF-γ、IL-2等,呈正向调节作用,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扩大抗肿瘤作用。

二、亮菌研究工作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亮菌研究工作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亮菌漆酶的发酵生产、酶学性质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插图和附表清单
引言
1 绪论
    1.1 亮菌
        1.1.1 亮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环境
        1.1.2 亮菌的发酵培养
        1.1.3 亮菌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1.4 亮菌胞外酶研究
    1.2 漆酶
        1.2.1 漆酶的来源
        1.2.2 漆酶的检测
        1.2.3 漆酶底物和抑制剂
        1.2.4 漆酶的发酵生产
        1.2.5 漆酶的生物功能
        1.2.6 漆酶在工业中的应用
        1.2.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亮菌液体发酵及产漆酶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培养方法
        2.1.3 粗酶液制备
        2.1.4 漆酶酶活力测定
        2.1.5 亮菌产漆酶液体发酵
    2.2 亮菌产漆酶液体发酵结果分析
        2.2.1 不同培养基组合对亮菌产漆酶的影响
        2.2.2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亮菌漆酶酶活力的影响
        2.2.3 不同培养条件对亮菌漆酶酶活力的影响
        2.2.4 不同诱导剂对亮菌漆酶酶活力的影响
    2.3 讨论
3 几种中药渣固体发酵亮菌及产漆酶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设备
        3.1.2 培养基
        3.1.3 不同中药渣培养亮菌试验
        3.1.4 中药渣固体发酵亮菌产漆酶正交试验
        3.1.5 粗酶液制备
        3.1.6 漆酶酶活力测定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中药渣培养亮菌试验
        3.2.2 中药渣培养亮菌后漆酶酶活力检测
        3.2.3 中药渣固体发酵产漆酶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讨论
4 漆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4.1.2 漆酶酶活力测定
    4.2 亮菌漆酶的分离纯化
        4.2.1 硫酸铵盐析
        4.2.2 透析
        4.2.3 DEAE-纤维素阴离子柱层析
        4.2.4 垂直型SDS-PAGE凝胶电泳
    4.3 亮菌漆酶的酶学性质
        4.3.1 亮菌漆酶最适反应pH值测定
        4.3.2 亮菌漆酶最适反应温度测定
        4.3.3 亮菌漆酶pH值稳定性测定
        4.3.4 亮菌漆酶热稳定性测定
        4.3.5 阴离子对亮菌漆酶的影响
        4.3.6 阳离子对亮菌漆酶的影响
        4.3.7 亮菌漆酶米氏常数测定
    4.4 亮菌漆酶的分离纯化结果分析
        4.4.1 硫酸铵分级沉淀
        4.4.2 DEAE-纤维素阴离子柱层析
        4.4.3 亮菌漆酶纯化验证
    4.5 亮菌漆酶性质研究结果分析
        4.5.1 亮菌漆酶最适反应pH值测定
        4.5.2 亮菌漆酶最适反应温度测定
        4.5.3 亮菌漆酶pH值稳定性测定
        4.5.4 亮菌漆酶热稳定性测定
        4.5.5 阴离子对亮菌漆酶的影响
        4.5.6 金属离子对亮菌漆酶的影响
        4.5.7 亮菌漆酶米氏常数测定
    4.6 结论
5 亮菌漆酶对氯酚类物质的降解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和试剂
        5.1.2 漆酶酶活力测定
        5.1.3 漆酶催化降解氯酚试验
        5.1.4 亮菌漆酶粗酶液催化降解氯酚单因素试验
        5.1.5 亮菌漆酶粗酶液催化降解氯酚正交试验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时间对亮菌漆酶催化降解氯酚的影响
        5.2.2 温度对亮菌漆酶催化降解氯酚的影响
        5.2.3 pH对亮菌漆酶催化降解氯酚的影响
        5.2.4 酶活力对亮菌漆酶催化降解氯酚的影响
        5.2.5 底物浓度对亮菌漆酶催化降解氯酚的影响
        5.2.6 最优条件下亮菌漆酶和灵芝漆酶对氯酚的降解
        5.2.7 亮菌漆酶粗酶液催化降解2,4-DCP交试验
    5.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亮菌口服液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亮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亮菌的药用成分及生物学功能
        1.1.3 亮菌的发酵工艺
        1.1.4 亮菌菌种的退化
        1.1.5 亮菌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2.1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1.2.2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亮菌液体种子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2.2.1 发酵罐中发酵液粘度变化和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结果
        2.2.2 亮菌多糖和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亮菌液体种子静置发酵工艺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静置发酵亮菌菌丝体生物量的实验结果
        3.2.2 亮菌多糖和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发酵液组分的分析及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亮菌甲素标准曲线的测定结果
        4.2.2 样品中亮菌甲素的测定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亮菌菌种复壮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添加柳木屑提取液对亮菌复壮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5.2.2 添加稻草提取液对亮菌复壮的初步研究结果与分析
        5.2.3 添加微量元素对亮菌复壮的初步研究结果与分析
        5.2.4 添加稻草提取液浓度的复筛结果及分析
        5.2.5 复壮的亮菌菌株工业化固体发酵试验结果
        5.2.6 TTC法检测亮菌复壮效果的结果及分析
        5.2.7 亮菌液体种子的复壮及静置发酵的初步研究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亮菌胶囊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亮菌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仪器与试药
    方法与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亮菌提取液中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第一章 硫酸-苯酚测亮菌多糖的方法研究
        方法的选择
        仪器及试药
        实验条件的考察与选择
        样品的含量测定
        讨论
    第二章 亮菌水提液中多肽含量的测定
        亮菌多肽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实验仪器及试药
        亮菌水提液中多肽含量的测定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亮菌甲素含量的测定
        前言
        仪器与试药
        方法与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亮菌胶囊制备中提取液的干燥和辅料配比的选择
    仪器和试药
    方法与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加味槐花散联合亮菌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放射性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节 中医治疗放射性肠炎疗效的META分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观察的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案
    3 患者一般资料
    4 试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亮菌口服液工业化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亮菌的生物学特征
        1.1.2 亮菌的有效成分及生物学功能
        1.1.3 亮菌的发酵培养
        1.1.4 亮菌制剂
        1.1.5 亮菌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2.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2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亮菌液体种子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液体种子培养工艺的优化结果
        2.2.2 液体种子的应用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亮菌固体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添加不同农产品的固体发酵培养基改良结果
        3.2.2 添加有机氮源以及矿质盐的固体培养基的改良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亮菌固体发酵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单因素筛选试验结果
        4.2.2 多因素的正交优化实验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亮菌液体发酵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亮菌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5.2.2 亮菌液体发酵培养工艺的优化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亮菌液体发酵工艺及亮菌多糖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药用真菌的概念及作用
    1.2 固体发酵技术
    1.3 药用菌深层次发酵技术简介
        1.3.1 深层次液体发酵技术
        1.3.2 液体培养方式
        1.3.3 液体发酵技术的优点
        1.3.3.1 获得发酵产物方面
        1.3.3.2 制备液体菌种方面
        1.3.4 液体发酵技术的缺点
    1.4 真菌多糖的提取技术简介
        1.4.1 超声辅助提取法
        1.4.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4.3 酶提取法
        1.4.4 微波辅助提取法
    1.5 亮菌活性成分
        1.5.1 亮菌多糖
        1.5.2 亮菌多糖的活性
        1.5.2.1 免疫调节作用
        1.5.2.2 抗肿瘤作用
        1.5.2.3 抗氧化作用
        1.5.2.4 抑菌作用
        1.5.3 其它活性物质
2.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仪器和试剂
        3.1.1 菌种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试剂
    3.2 液体发酵试验及测定方法
        3.2.1 培养基
        3.2.2 测定方法
    3.3 单因素试验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1 碳源对液体发酵影响
        3.3.2 氮源对液体发酵的影响
        3.3.3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4 装液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5 摇床转速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6 发酵时间对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3.3.7 接种量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3.8 正交优化试验
    3.4 其它影响因素
        3.4.1 起始钙离子对液体发酵影响
        3.4.2 起始糖浓度对液体发酵影响
        3.4.3 起始pH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5 亮菌多糖提取
        3.5.1 亮菌多糖粗制品的提取方法
        3.5.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5.3 样品含量测定
        3.5.4 多糖纯化方法
        3.5.4.1 除蛋白质
        3.5.4.2 活性炭除色素
        3.5.4.3 醇沉
    3.6 亮菌多糖的定性试验
        3.6.1 苯酚硫酸法检测
        3.6.2 蒽酮硫酸法检测
        3.6.3 斐林试剂反应
        3.6.4 双缩脲反应
    3.7 抑菌实验
        3.7.1 菌液制备与菌种活化
        3.7.2 抑菌活性研究
        3.7.3 最低抑制浓度(MIC)的测定
        3.7.4 细胞形态学观察
        3.7.5 细胞壁形态观察
    3.8 抗氧化试验
        3.8.1 测定总还原力
        3.8.2 DPPH清除活性的测定
4 结果与讨论
    4.1 碳源对亮菌培养的研究
    4.2 氮源对亮菌培养的研究
    4.3 摇瓶发酵条件的研究
        4.3.1 培养温度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
        4.3.2 摇床转速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
        4.3.3 培养时间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
        4.3.4 接种量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
        4.3.5 装液量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
        4.3.6 正交试验结果
        4.3.7 起始pH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
        4.3.8 起始钙离子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
        4.3.9 起始糖浓度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
    4.4 亮菌多糖提取试验
        4.4.1 多糖定性试验
        4.4.2 多糖标准曲线
    4.5 抑菌试验
        4.5.1 抑菌活性筛选
        4.5.2 最小抑制浓度
        4.5.3 细胞膜形态学试验
        4.5.4 细胞壁形态学试验
    4.6 抗氧化试验
        4.6.1 总还原性测定
        4.6.2 DPPH清除试验
5 结论
    5.1 亮菌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5.2 亮菌多糖抑菌效果研究
    5.3 亮菌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香豆素类利胆药物亮菌甲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香豆素类化合物概述
        1.1.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1.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1.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
    1.2 亮菌甲素的研究概况
        1.2.1 亮菌甲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2.2 亮菌甲素的药理作用
        1.2.3 亮菌甲素的临床应用
        1.2.4 亮菌甲素的性质研究
    1.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5 本论文的研究方案
第二章 生物样品中亮菌甲素的LC/MS/MS 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亮菌甲素的理化性质与分析方法
    2.2 亮菌甲素的血浆样品分析方法
        2.2.1 仪器及条件
        2.2.2 分析方法确证
        2.2.3 未知样品的测定
    2.3 讨论
第三章 亮菌甲素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3.1 实验设计
    3.2 样品测定
    3.3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色谱行为
        3.4.2 标准曲线
        3.4.3 批内及批间RSD 的测定
        3.4.4 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绝对生物利用度
    3.5 小结
第四章 亮菌甲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4.1 实验设计
    4.2 样品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亮菌甲素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研究对象
        5.1.2 药品及来源
        5.1.3 给药方案
        5.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5.2 样品测定
    5.3 研究数据
    5.4 结果分析
    5.5 不良反应
第六章 实验部分
    6.1 药品与试剂
    6.2 溶液配制
    6.3 仪器与设备
    6.4 实验动物
    6.5 亮菌甲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6.6 亮菌甲素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个人简介

(8)亮菌抗DDP致胃肠黏膜损伤作用及亮菌多糖的安全性和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亮菌抗 DDP 致小鼠胃肠道黏膜氧化应激损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
        1.1.3 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
        1.2.1 分组
        1.2.2 造模
        1.2.3 取材与检测
        1.2.4 数据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小鼠胃黏膜形态学与病理积分改变
        2.2 小鼠小肠黏膜形态学改变
        2.3 小鼠血清 SOD、MDA 含量检测
    3 讨论
        3.1 亮菌与胃肠道黏膜损伤关系
        3.2 抗氧化与胃肠道黏膜损伤关系
    4 结论
第二部分 亮菌多糖的安全性考察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2.1 急性毒理学预实验
        2.2 预实验结果
        2.3 急性毒理学正式实验
        2.4 正式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亮菌多糖对顺铂致小鼠胃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
        1.1.3 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
        1.2.1 分组
        1.2.2 造模
        1.2.3 取材与检测
        1.2.4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ATPS 对胃黏膜形态学的影响
        2.2 ATPS 对小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
        2.3 ATPS 对胃黏膜黏膜组织病理学损伤积分、PGE_2与 EGF 含量的影响
        2.4 ATPS 对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损伤积分、EGF 与 PGE_2含量的影响
        2.5 ATPS 对胃、小肠黏膜组织 PCNA 表达率的影响
        2.6 EGF 与小肠黏膜病理损伤积分和 PCNA 阳性表达率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基于脂质纳米粒和前体药物的亮菌甲素注射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药品、试剂、仪器与实验动物
前言
第一章 亮菌甲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系统的研究
    1、处方前研究
        1.1 AML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1.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1.1.2 色谱条件
        1.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1.1.4 回收率试验
    2、亮菌甲素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
        2.1 制备工艺的考察
        2.1.1 制备方法的选择
        2.1.2 温度的选择
        2.1.3 药物的加入
        2.1.4 乳化剂的加入方法
        2.1.5 油相和水相的加入方式
        2.1.6 滴加速度
        2.1.7 搅拌时间
        2.1.8 超声功率和时间
        2.1.9 冷却条件的选择
        2.2 处方筛选
        2.2.1 脂质材料的考察
        2.2.2 体系pH值
        2.2.3 乳化剂的选择
        2.2.4 月桂酸聚乙二醇甘油酯用量考察
        2.2.5 脂质浓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2.2.6 载药量的确定
        2.2.7 复合乳化剂比例的考察
        2.3 灭菌
        2.4 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
        2.5 冻干工艺考察
        2.5.1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的优化
        2.5.2 冻干工艺的优化及冻干曲线的确定
    3、讨论
    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亮菌甲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剂学性质研究
    1、实验方法和结果
        1.1 外观
        1.2 形态观察
        1.3 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测定
        1.4 DSC法测定AML在纳米脂质载体中的分散状态
        1.5 包封率的测定
        1.5.1 HPLC色谱条件
        1.5.2 NLC中AML的含量测定方法
        1.5.3 包封率的测定方法的选择及评价
        1.5.4 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1.6 NLC体外释药特征及释药机理的研究
        1.6.1 体外释药的测定方法
        1.6.2 测定波长的选择
        1.6.3 色谱条件
        1.6.4 回收率与精密度试验
        1.6.5 AML在释放介质中的稳定性
        1.6.6 测定方法和结果
        1.6.7 透析袋对药物的吸附及延迟作用
        1.6.8 体外释放结果
        1.6.9 释药机制的探讨
        1.7 稳定性研究
    2、讨论
    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亮菌甲素前药亮甲琥酯的合成及药学研究
    1、亮甲琥酯的合成方法及结构确证
        1.1 亮甲琥酯的合成
        1.1.1 反应方程式
        1.1.2 合成操作过程
        1.2 亮甲琥酯的结构确证
        1.2.1 熔点的测定
        1.2.2 紫外光谱
        1.2.3 红外吸收光谱
        1.2.4 质谱
        1.2.5 核磁共振氢谱
    2、亮甲琥酯的药学研究
        2.1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亮甲琥酯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1.1.2 色谱条件
        2.1.1.3 系统适用性试验
        2.1.1.4 标准曲线的制备
        2.1.1.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2.2 有关物质检查测定方法
        2.3 亮甲琥酯的理化性质与稳定性的研究
        2.3.1 亮菌甲素和亮甲琥酯的开环和闭环研究
        2.3.1.1 实验方法
        2.3.1.2 结果与讨论
        2.3.2 亮甲琥酯基本理化性质考察
        2.3.2.1 亮甲琥酯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2.3.2.2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2.3.2.2.1 测定方法
        2.3.2.2.2 结果与分析
        2.3.2.3 AML和AMLS在不同介质中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3.3 亮甲琥酯初步稳定性实验
        2.3.3.1 光照实验
        2.3.3.2 高湿实验
        2.3.3.3 高温实验
        2.3.4 亮甲琥酯体外水解动力学考察
        2.3.4.1 实验原理
        2.3.4.2 实验方法
        2.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5 亮甲琥酯在血浆及肝微粒体中的降解
        2.3.5.1 亮甲琥酯在血浆中的降解
        2.3.5.2 亮菌甲素和亮甲琥酯在肝微粒体中的代谢
        2.3.5.1.1 肝微粒体的制备
        2.3.5.1.2 肝微粒体蛋白浓度测定
        2.3.5.1.3 CYP450含量测定
        2.3.5.1.4 肝微粒体孵化实验
        2.3.5.1.5 辅助因子的考察
    3、讨论
    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亮甲琥酯注射用粉针工艺和稳定性的研究
    1、亮甲琥酯冻干粉针的制备
        1.1 处方筛选
        1.1.1 主药规格的确定
        1.1.2 pH值范围的确定
        1.1.3 支撑剂的选择
        1.2 冻干工艺考察
        1.2.1 预冻温度
        1.2.2 预冻时间
        1.2.3 预冻速度
        1.2.4 干燥温度的考察
        1.2.5 冻干曲线
        1.2.6 渗透压的调节
        1.2.7 附加剂的考察
        1.3 亮甲琥酯冻干粉针处方及制备工艺
        1.3.1 亮甲琥酯冻干粉针的处方
        1.3.2 制备工艺
        1.4 质量研究
        1.4.1 溶液的澄明度与pH值
        1.4.2 含量测定
        1.4.3 配伍实验
        1.4.4 亮甲琥酯冻干粉针初步稳定性实验
        1.4.4.1 高温试验
        1.4.4.2 高湿试验
        1.4.4.3 强光照射试验
        1.4.4.4 加速试验
    2、讨论
    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乙二醇化亮甲琥酯的合成及初步药学研究
    1、PEG-亮甲琥酯的合成方法及结构确证
        1.1 PEG-AMLS的合成
        1.1.1 合成路线的选择
        1.1.2 合成操作过程
        1.1.3 纯化工艺考察
        1.1.3.1 萃取法
        1.1.3.2 柱层析法
        1.1.3.3 透析法
        1.1.3.4 薄层硅胶板制备
        1.2 PEG-AMLS的结构确证
        1.2.1 DSC法测定熔点
        1.2.2 紫外光谱
        1.2.3 红外吸收光谱
        1.2.4 飞行质谱
        1.2.5 核磁共振氢谱
    2、PEG-亮甲琥酯的药学研究
        2.1 PEG-AMLS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1.2 色谱条件
        2.1.3 含量测定方法
        2.2 PEG-AMLS的理化性质初步研究
        2.2.1 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2.2.1.1 测定方法
        2.2.1.2 结果与分析
        2.2.2 体外水解动力学考察
        2.2.2.1 实验原理
        2.2.2.2 实验方法
        2.2.2.3 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亮甲琥酯、PEG-亮甲琥酯和AML-NLC的动物体内药动学研究
    1、亮菌甲素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1.1 液质条件的选择
        1.1.1 质谱条件
        1.1.2 色谱条件
        1.2 标准液的配制
        1.3 浆样品的处理
        1.4 方法的专属性考察
        1.5 线性范围和定量下限
        1.6 回收率试验
        1.7 样品稳定性考察
    2、亮甲琥酯注射剂的不同剂量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
        2.1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2.1.1 溶液的配制
        2.1.2 尾静脉注射给药
        2.2 药动学实验结果
        2.2.1 亮甲琥酯注射剂与亮菌甲素溶液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2.2.2 大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亮甲琥酯注射剂和亮菌甲素溶液的药-时曲线
        2.2.3 药动学参数计算与分析
        2.3 AUC与剂量相关性
    3、亮甲琥酯注射剂的Beagle犬体内药动学实验
        3.1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3.1.1 腿静脉给药
        3.2 药动学实验结果
        3.2.1 血药浓度实验结果
        3.2.2 亮甲琥酯注射剂与亮菌甲素溶液的Beagle犬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比较
        3.2.3 药动学参数计算
        3.2.4 生物等效性分析
    4、PEG-亮甲琥酯溶液与AML-NLC的大鼠体内药动学试验
        4.1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4.2 药动学实验结果
        4.2.1 血药浓度实验结果
        4.2.2 三种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比较
        4.2.3 药动学参数计算
        4.2.4 AUC值比较
    5、讨论
    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10)亮菌多糖对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前 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
        培养基
        亮菌菌株
        试剂及培养液
        仪器
        实验方法
        亮菌多糖的提取
        亮菌多糖的纯化
        亮菌多糖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亮菌多糖的红外光谱扫描
        亮菌多糖的紫外光谱扫描
        亮菌多糖的硫酸基测定
    结果
        分离纯化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红外光谱分析
        紫外光谱分析
        硫酸基测定
    讨论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
        供试动物
        供试药物
        瘤株
        试剂及培养液
        仪器
        实验方法
        供试动物分组
        S180抑瘤作用
        细胞实验准备
        NK细胞杀伤活性实验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碳粒廓清试验
    结果
        抑瘤作用结果
        免疫器官指数
        NK细胞活性
        淋巴细胞增殖
        淋巴细胞转化
        碳粒廓清能力
    讨论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
        供试动物
        供试药物
        瘤株
        试剂及培养液
        仪器
        实验方法
        供试动物分组
        细胞实验准备
        淋巴细胞产生IL-2试验
        巨噬细胞分泌TNF-α试验
        淋巴细胞产生IFN-γ试验
    结果
        淋巴细胞产生IL-2能力
        巨噬细胞分泌TNF-α能力
        淋巴细胞产生IFN-γ能力
    讨论
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四、亮菌研究工作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亮菌漆酶的发酵生产、酶学性质及应用基础研究[D]. 杨丽红.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2]亮菌口服液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D]. 徐来清. 安徽大学, 2014(08)
  • [3]亮菌胶囊的药学研究[D]. 任惠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1)
  • [4]加味槐花散联合亮菌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观察[D]. 李霞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5]亮菌口服液工业化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D]. 宋淼. 安徽大学, 2012(10)
  • [6]亮菌液体发酵工艺及亮菌多糖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D]. 姚尔达.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7]香豆素类利胆药物亮菌甲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王岩. 吉林大学, 2008(11)
  • [8]亮菌抗DDP致胃肠黏膜损伤作用及亮菌多糖的安全性和药效学研究[D]. 尤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9]基于脂质纳米粒和前体药物的亮菌甲素注射制剂研究[D]. 李磊. 沈阳药科大学, 2010(08)
  • [10]亮菌多糖对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的研究[D]. 赵弋清. 四川大学, 2006(03)

标签:;  ;  ;  

光明菌研究工作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