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准时发射气象保障记录

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准时发射气象保障记录

一、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准时发射的气象保障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智[1](2019)在《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文中提出文章回顾了中国航天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概况,包括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科学卫星的研制与运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通信卫星系列化发展、气象卫星系列化发展、遥感与资源卫星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展、"嫦娥工程"进展,以及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简要总结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

赵聪[2](2018)在《“风云”激荡四十载——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工程研制纪实》文中研究说明四十年前的1977年11月,中国卫星界闻名的"7711会议"在沪召开,从此掀开了中国气象界的"风云"纪元。四十年后的2017年11月,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入轨的第十六颗星亮相,"风云"望族再添新丁。从第一代卫星到第二代卫星,从发射风云卫星的长四甲到长四乙和长四丙,从"跟跑""并跑"到实现"领跑",整整四十年里,航天人悉心经营,风云星步步高升。

张秀再[3](2014)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气象卫星信道的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气象卫星通信环境主要是大气层物理环境,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由于云层及降雨等的影响,气象卫星信道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减、阴影效应和多径效应,使得地面接收信号随大气状态的变化而变得不稳定,产生码间干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接收气象卫星数据的质量,影响天气现象的分析与预报。为保证气象卫星通信质量,FY-3的星地传输数据格式采用了国际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推荐使用的先进在轨系统(AOS)规约和数据结构,信道采用了RS编码和卷积编码级联的编码方案,调制方式采用QPSK的数字调制方式。而新一代气象卫星探测仪器的增加和探测精度的提高,数据传输量大为增加、码速率增加,要求信道的带宽也随之增加。为了适应气象卫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地面接收站接收气象卫星数据的质量,就有必要研究气象卫星信道的复杂特性并建立其信道仿真模型。根据大气层物理环境对气象卫星通信的影响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象卫星信道特性,建立可以反映气象卫星通信状态的信道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来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而建立的气象卫星信道仿真模型也是气象卫星通信系统设计、链路设计的基础。因此,建立适用于多种天气条件的气象卫星信道仿真模型,为便于设计新一代气象卫星通信系统和进一步提高地面接收系统的相干接收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为了明确气象卫星信道的特性,分析了大气通道对气象卫星下行信号的影响因素。根据ITU-R提供的计算模型,计算大气损耗、电离层效应、云损耗、降雨损耗和降雪损耗都较小,这些损耗可以在无线信道链路设计时通过增加信号功率预算进行补偿。而云层作为信道传输时的主要障碍物会对信号产生多径效应和阴影效应,使得信号在无线信道传播过程中发生随机变化。由气象卫星信道特性的分析结果,结合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及信号在不同的大气分层中所受到的损耗类型不同,给出了其信道特性的划分方案,为建立气象卫星信道仿真模型提供了技术依据。2.为了研究大气层对气象卫星通信的影响,将影响气象卫星信道特性的天气条件分为晴空少云、多云和阴雨天气。根据阴雨天气下的信道特性推导了地面接收气象卫星信号的包络变化规律服从Rayleigh分布;根据晴空少云天气下的信道特性推导了接收信号包络变化服从Gauss分布;根据多云天气下的信道特性分别推导了全阴影遮蔽和部分阴影遮蔽的接收信号包络变化分别服从Lognormal分布和Rice分布。并提出了相应的概率分布(PDF)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不同传输特性下接收信号组成成分的不同造成其包络概率密度曲线的差异,仿真模型与理论模型的概率密度曲线符合程度很好,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3.为了研究多云天气时云层对气象卫星通信的影响,将云层对气象卫星信号的阴影遮蔽效应和多径效应作为时不变的复合效应进行分析,推导了时不变信道复合效应的概率密度函数和误码率函数。提出了气象卫星复合效应信道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将复合效应信道造成的接收信号衰落分为轻度衰落、中度衰落和重度衰落三种情况,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表明了仿真模型与理论模型中接收信号在不同衰落程度时的概率密度曲线和误码率曲线符合程度较好,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为了研究天气变化对气象卫星通信的影响,根据气象卫星通信环境的Markov转移特性,提出了气象卫星Markov时变信道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建立了气象卫星时变信道状态空间模型,将改进的混合退火粒子滤波方法用于气象卫星时变信道状态参数的估计。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天气现象变化较慢时,信道特性参数变化较缓慢;天气现象变化较快时,信道特性参数变化较迅速;混合退火粒子滤波方法可以对气象卫星时变信道参数进行估计,并在估计精度和性能上优于标准粒子滤波方法。

刘昊元,蔡金曼[4](2011)在《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发展纪实》文中研究指明5月27日,风云三号A气象卫星在天上迎来了自己的发射三周岁"生日"。而就在前一天,它的姊妹星风云三号B星也正式在轨交付运行。至此,我国共发射11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其中6颗在轨稳定运行。正是有了这些太空"千里眼",中国人能够更加自信的面对万千气象,风云变得不再"莫测"。为了这一天,中国航天人努力了四十年。四十年艰苦奋斗,在党中央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我国航天工作者和气象工

夏雨霁[5](2010)在《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信息的传播与反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8年中国长江淮河流域、松花江流域以及珠江流域同时发生特大洪水,其中长江全流域特大洪灾共造成4150人死亡,经济损失2551亿元人民币。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部署下,团结一心、奋力抗洪,最终夺取了全国抗洪抢险的胜利。本文以1998年长江洪水为个案,从信息传播论的角度来研究洪灾的问题,用联系的观点对洪灾状态下的社会信息系统进行整体性考察。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论述了1998年洪灾信息的传播学特征;第二部分为第二、三、四章,论述了1998年洪灾信息的传播流程,包括信息在预警期、爆发期和恢复期的传播过程;第三部分为第五章,论述了1998年洪灾信息传播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通过分析洪灾中信息如何采集、识别、传播和反馈,勾画出一个清晰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并且在分析问题所在的基础上,为建立更完善的洪灾信息系统提出相关对策。

卢有春[6](2006)在《S波段SAR在轨测试技术的方案论证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HJ-1小卫星群是由国家减灾中心和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实施,有关单位参与研制的小卫星星座系统。HJ-1C卫星是HJ-1卫星中的一颗,搭载有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波段SAR无论是自身特点还是其操作方式,都有别于我国已经发射的其他卫星载荷。因此,对HJ-1C小卫星进行在轨测试,不仅是评价卫星在轨性能和卫星数据处理及应用的基础,也可为今后发射的其他SAR小卫星提供参考。这项工作也是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工作的一部分,有助于建立我国完善的航天遥感论证体系。本文将HJ-1C小卫星及其SAR图像在轨测试研究工作,概括为三个方面:1.SAR在轨测试参数检验与其图像的几何性能评价,包括卫星姿态和轨道参数的评价,以及以SAR图像几何粗定位、粗校正、及精校正为内容的SAR图像几何校正评价。2.SAR定标与其图像辐射特性评价,包括图像的内定标和外定标,以及以天线方向图校正、比例变换和反差调整为内容的SAR图像的辐射校正和增强。3.除了对遥感器及其SAR图像的上述工程性能参数的评价外,本文还从应用角度列举了一些评价SAR图像质量的综合指标,并初步分析了HJ-1C小卫星图像数据的应用潜力。本论文的成果在于,根据HJ-1C小卫星及其SAR遥感器的特点及性能参数,初步论证了HJ-1C星载S波段SAR在轨测试内容和方法。这项工作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开展,对建立HJ-1C卫星在轨测试内容和方法的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耀华,田彤[7](2000)在《走向世界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文中研究指明 1999年10月14日11时16分,伴随着雷鸣般的巨响,“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和搭载的巴西科学应用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资源一号”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巴西空间研究院根据1988年7月中巴两国政府签署的协议联合研制的,卫星质量为1540公斤。星上装有CCD相机、红外多光谱扫描仪、宽视场成像仪、空间环境监测系统和数据收集与传输系统等有效载荷,可昼夜观测地球,向中国、巴西和世界上其他具有接收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实时发送可见光、多光谱、短波红外和热红外遥感图像信息。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智多星”。

江吉喜,魏景云[8](1991)在《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准时发射的气象保障纪实》文中指出 1990年9月3日夏令时9时53分,我国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扶摇直上刚经过雷雨冲刷的九重蓝天,人群欢呼雀跃,激动万分;发射气象保障人员更是一扫十多天连续作战的疲劳和发射前通宵未眠的困倦,共同庆祝卫星发射成功!

二、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准时发射的气象保障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准时发射的气象保障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
    1.1“长征”系列火箭的奠基
    1.2“长征”系列火箭的成熟
    1.3 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
2 科学和应用卫星研制
    2.1 科学探测卫星
        2.1.1“实践”系列卫星
        2.1.2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2.1.3“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2 返回式卫星
    2.3 通信卫星系列
    2.4 气象卫星系列
    2.5 资源与遥感卫星
        2.5.1“资源”系列卫星
        2.5.2“遥感”系列卫星
        2.5.3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3“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4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
5 载人航天工程
6 结语: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经验

(3)不同天气条件下气象卫星信道的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时不变信道建模研究现状
        1.2.2 时变信道建模研究现状
        1.2.3 信道仿真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气象卫星信道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气象卫星通信信道
        2.2.1 气象卫星通信频段
        2.2.2 气象卫星通信物理通道
    2.3 气象卫星通信传输的路径损耗
        2.3.1 自由空间损耗
        2.3.2 大气损耗
        2.3.3 电离层效应
        2.3.4 云损耗
        2.3.5 降雨损耗
        2.3.6 降雪损耗
    2.4 多径衰落效应和阴影遮蔽效应
        2.4.1 多径衰落效应
        2.4.2 阴影遮蔽效应
    2.5 气象卫星通信信道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气条件下气象卫星单效应信道的建模与仿真
    3.1 引言
    3.2 气象卫星单效应信道环境
    3.3 气象卫星单效应信道统计模型
        3.3.1 阴雨天气下气象卫星多径衰落效应信道统计模型
        3.3.2 多云天气下气象卫星阴影遮蔽效应信道统计模型
        3.3.3 晴空天气下气象卫星部分阴影遮蔽效应信道统计模型
    3.4 气象卫星单效应信道仿真模型
    3.5 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云天气下气象卫星复合效应信道的建模与仿真
    4.1 引言
    4.2 云层衰落特性
        4.2.1 云层的介电特性
        4.2.2 云层衰落
    4.3 气象卫星复合效应信道特性
    4.4 气象卫星复合效应信道建模及仿真
    4.5 仿真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气变化时气象卫星时变信道的建模与仿真
    5.1 引言
    5.2 气象卫星时变信道特性及建模与仿真
        5.2.1 云的时间序列特性
        5.2.2 Markov链转移特性
        5.2.3 气象卫星Markov时变信道的建模与仿真
        5.2.4 仿真实验
    5.3 粒子滤波(PF)方法
        5.3.1 时变状态空间模型
        5.3.2 序贯重要性采样
        5.3.3 重要性密度函数的选择
        5.3.4 重采样
    5.4 气象卫星时变信道状态空间模型
        5.4.1 气象卫星信道模型
        5.4.2 气象卫星时变信道的建模
    5.5 气象卫星时变信道参数的估计方法
    5.6 数值实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6.1.1 研究气象卫星单效应信道特性及其建模仿真
        6.1.2 研究气象卫星复合效应信道特性及其建模仿真
        6.1.3 研究气象卫星时变信道特性及其建模仿真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
    6.4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信息的传播与反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1998年长江洪水灾情信息的传播学特征
    一、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的特点
        (一) 我国暴雨洪水的特点
        (二) 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洪灾特点
    二、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的传播学特征
        (一) 灾害信息的可监测性
        (二) 信息传播环境的复杂性
        (三) 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第二章 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预警期的信息传播
    一、洪灾的监测信息
        (一) 洪水信息的监测
        (二) 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的监测
    二、洪灾的评估信息
        (一) 1998年洪灾的风险等级信息
        (二) 1998年洪灾的损益评估信息
    三、洪灾的预报信息
        (一) 洪水信息的预报
        (二) 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的预报
第三章 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爆发期的信息传播
    一、洪灾爆发期的传播信息流
        (一) 信息传播的信源与信宿
        (二) 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二、洪灾爆发期的传播影响流
        (一) 政府与组织传播
        (二) 媒介与大众传播
        (三) 公众与群体传播
第四章 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恢复期的信息传播
    一、洪灾恢复管理中的信息传播
        (一) 恢复信息传播渠道
        (二) 恢复信息传播环境
        (三) 恢复政府组织形象
    二、洪灾恢复期的信息反馈
        (一) 媒体信息反馈机制
        (二) 公众信息反馈机制
第五章 健全洪灾防汛信息系统
    一、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 监测:效率较低
        (二) 传递:速度受限
        (三) 预报:不够及时
    二、健全防汛信息系统的对策
        (一) 大力推进防汛信息化建设
        (二) 建立防汛气象信息系统
        (三) 普及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国民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6)S波段SAR在轨测试技术的方案论证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监测卫星平台及其有效载荷的在轨运行情况
        1.1.2 为卫星数据处理和应用提供必要参数
        1.1.3 有助于建立我国完善的航天遥感论证体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HJ-1C 卫星及其在轨测试内容
    2.1 小卫星技术简介
    2.2 我国HJ-1 卫星介绍
    2.3 HJ-1C 卫星在轨测试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J-1C 卫星SAR 在轨测试参数检验与图像几何性能评价
    3.1 产生几何形变的因素
    3.2 卫星平台的在轨测试
        3.2.1 坐标系的定义
        3.2.2 坐标系的转换
    3.3 HJ 卫星影像的构像方程及应用
        3.3.1 HJ 卫星影像的构像方程
        3.3.2 应用构像方程进行正反变换
    3.4 卫星平台的在轨测试
        3.4.1 卫星姿态参数的检验
        3.4.2 卫星轨道参数的检验
    3.5 SAR 图像几何性能评价
        3.5.1 SAR 图像的几何粗定位
        3.5.2 SAR 图像的几何粗校正
        3.5.3 SAR 图像的几何精(正射)校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J-1 卫星SAR 定标与图像辐射性能在轨测试
    4.1 HJ-1 卫星SAR 定标
        4.1.1 内定标
        4.1.2 外定标
    4.2 HJ-1C 卫星SAR 图像的辐射校正和增强
        4.2.1 天线方向图校正
        4.2.2 SAR 图像的比例变换和反差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J-1C 卫星图像质量和应用潜力分析
    5.1 HJ-1C 卫星SAR 图像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
        5.1.1 点目标
        5.1.2 面目标
    5.2 HJ-1C 卫星SAR 图像的应用潜力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准时发射的气象保障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J]. 李成智.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9)
  • [2]“风云”激荡四十载——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工程研制纪实[J]. 赵聪. 太空探索, 2018(01)
  • [3]不同天气条件下气象卫星信道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 张秀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10)
  • [4]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发展纪实[J]. 刘昊元,蔡金曼. 国防科技工业, 2011(06)
  • [5]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信息的传播与反馈研究[D]. 夏雨霁.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1)
  • [6]S波段SAR在轨测试技术的方案论证与评价[D]. 卢有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7]走向世界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J]. 耀华,田彤. 山西老年, 2000(08)
  • [8]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准时发射的气象保障纪实[J]. 江吉喜,魏景云. 世界导弹与航天, 1991(01)

标签:;  ;  ;  ;  ;  

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准时发射气象保障记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