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脂蛋白(a)在不同部位脑梗死病人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程静[1](2021)在《NLR、MHR、PLR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预测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发生过程中,炎症反应及衍生炎症因子大量参与其中。文章主要探讨反应炎症状态的新型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 to HDL cholesterol ratio,MH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变化与ACI患者早期预后及神经缺损程度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其病理生理机制与临床意义提供新证据,对患者早期治疗及病情评估提供新的方法,达到一、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一科,内二科经头颅核磁MRI(包括DWI)诊断清楚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10天治疗出院时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定早期神经功能预后,依据m RS评分结果分为(<3分)早期预后良好组(GEP组)76例,(3分~5分)早期预后不良组(EPP组)32例。ACI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定,依据NIHSS评分结果分为(<5分)轻度神经受损组(MND1组)38例,(5分~15分)为中度神经受损组(MND2组)46例,(>15分)为重度神经受损组(SND组)24例。详细记录并分析比较GEP组与EPP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性相关指标,进行NLR、MHR、PLR与早期预后,入院NIHSS评分,出院mR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不良(EPP)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EPP组高血压,LYM、PLT、NLR、MHR、PLR水平明显高于GEP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2.MND1组,MND2组,SND组三组之间的NLR、MHR、PLR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ND组NLR、MHR、PLR水平明显大于MND1组、MND2组(P<0.05),MND2组NLR、MHR、PLR水平大于MND1组(P<0.05)。3.NLR、MHR、PLR与入院时NIHSS评分正相关(r=0.674,P=0.035;r=0.676,P<0.01;r=0.516,P=0.016),与出院时mRs评分负相关(r=-0.682,P=0.026;r=-0.681,P=0.018;r=-0.512,P=0.01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OR=2.582,P<0.05),MHR(OR=1.860,P<0.01)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入院时NLR、MHR、PLR随着神经缺损程度的加重而升高。2.入院时NLR、MHR、PLR与NIHSS评分正相关,与mRs评分呈负相关,入院时NLR、MHR、PLR可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早期预后的简易临床参考指标。3.入院时NLR、MHR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文媛[2](2021)在《溶血磷脂酸对冠状的动影脉响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过探究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影响,以及患者在出院后短时间内溶血磷脂酸表达水平对MACE发生的作用,并希望能够借此预测出冠心病患者关于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从而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定,以便在规范化治疗上给予相关凭据。方法从2018年12月份至2019年12月份,在这一时间段内挑选了 102例在本院心内科室进行住院医治并且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当作此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冠脉造影检查出来的结果,从病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血管支数中,分别设置为正常组别(n=12),单支病变组别(n=20)和双支病变组别(n=29)以及多支病变组别(n=41),另外按照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水平和Gensini评分来进行统算,对比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血管支数的差异性,冠状动脉中每支血管的狭窄水平,以及急性型心肌梗死病人和非急性型心肌梗死病人两者体内的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另外还有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存在的作用,运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溶血磷脂酸表达和Gensini评分,还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相关性质,并利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经过对人工受试者曲线(ROC)进行绘制,根据曲线里所得面积(AUC)从而解析溶血磷脂酸表达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关于MACE产生的相关预测价值,以此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在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中,每个组别里关于病人性别和年龄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的不同组别病人中,吸烟史、饮酒史、患有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的机率都比正常分组要更高(P<0.05),不同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病人的体重指数、LDL-C也显然比正常组别的水平程度要高(P<0.05),另外正常组中的HDL-C水平很显然比另外组别的水平程度更高(P<0.05),在各有差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的病人中,比较他们的一般资料,但是没有明显性差异(P>0.05);在病例组别与对照组别两者间差异性含有统计学含义的自变量因素有:性别、溶血磷脂酸(LPA)以及HDL-C(P<0.05);具有不同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的病人中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差异性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的病人,他们的Gensini评分也是具有差异性的(P<0.05),很显然,多支病变组别的Gensini评分是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别和双支病变组别这两者的Gensini评分的(P<0.05),并且在其中,双支病变组别的Gensini评分与单支病变组别的Gensini评分相对比,前者是更高的(P<0.05);每个分组中的病人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准也是不一样(P<0.05),患有冠状动脉血管疾病的患者,他们的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很显然是比正常组要高的(P<0.05),另外多支病变分组中病人的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比单支病变分组与双支病变分组两者的溶血磷脂酸水平还要高(P<0.05),而单支病变分组和双支病变分组两者之间,双支病变分组的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显然是比单支病变分组高的(P<0.05);而在急性型心肌梗死分组的溶血磷脂酸表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显然高于非急性型心肌梗死分组(P<0.05);利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解析溶血磷脂酸(LPA)和Gensini评分,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很显然有正向关系(r=0.839,P<0.001);根据相关性分析提示溶血磷脂酸(LPA)与LVEF评分之间存有一定程度上的负向关系(r=-.592,P<0.001);经过对患者展开时间为期6个月的随访工作,最后表明溶血磷脂酸(LPA)的表达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关于MACE的产生有很高的预测价值,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和经过ROC曲线绘画评定的AUC数值是0.756(P<0.05)。结论LPA与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评分和LVEF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不同LPA表达水平患者的MACE发生率不同,LPA可以有效预测冠心病患者的MACE发生,以此判断冠心病患者预后,并且提示LP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生物学指标,有利于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
李中康[3](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陈旭娜[4](2021)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前,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病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最高,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在梗死区或者梗死血管供血的区域会发生出血,被称为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根据国内外研究报道出血性转化在脑梗死确诊患者中的发生率非常高,可达10%~40%。出血性转化的高峰时期多发生于脑梗死后的36小时~2周内,目前头部CT和MRI常规技术是诊断出血性转化的常用方式,但是仍存在一些症状没有加重的出血性转化被漏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是一种3D梯度回波技术,具有流动补偿特性,分辨力极高,并且可以薄层重建,依靠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性成像,对血液代谢产物、铁离子等均较敏感,在微量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及出血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SWI对小静脉的显示也较敏感;所以本文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测法剖析其在出血性转化中的应用价值,并对HT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偃师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共285例首发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入组120例,症状出现后入院先行头颅CT平扫检查排除脑出血,随后48小时内完成头颅MRI、DWI、SWI检查,根据病人病情的变化随时复查或2周左右复查头颅CT、MRI、SWI检查。发病3个月后患者再次到医院复查/电话回访,记录患者的m R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并作出以下研究分析,观察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1)观察CT、MRI、SWI上首发急性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与否的影像表现:急性脑梗死的部位、大小、密度(信号)、周边情况,分析CT平扫、MRI平扫、SWI序列图像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HT的检出敏感性;(2)分析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SWI图像显示脑微出血存在的例数、数目情况,并分析与HT发生的相关性;(3)观察SWI序列图像对急性脑梗死病灶区域小静脉显示情况,分析脑梗死区域小静脉显示与HT关系。(4)对比分析HT患者和非HT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生化指标等情况,探讨与HT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5)大面积脑梗死组中HT、梗死周围引流静脉扩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方差不齐及非正态分布者组间采用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120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认有出血转化的56例,未发生出血转化64例。(2)CT平扫、MRI常规序列、SWI序列检出HT的敏感度分别为75%(42/56)、64.3%(36/56)、100%(56/56),相比较CT平扫和MRI常规序列,SWI序列能够很好地显示全部的HT病灶,并且SWI序列较CT平扫、MRI常规序列显示HT的范围大。(3)本次研究中,120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首次SWI检查中49例首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实质内存在微出血病灶,其中中-重度16例,12例发生HT,占比75%;轻度微出血灶33例,20例发生HT,占比60.6%;无微出血表现的71例,24例发生HT,占比33.8%;对结果采用卡方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从SWI对梗死区静脉血管显示情况及其与HT的关系分析,68例患者梗死区小静脉显示,HT组与无HT组梗死区小静脉明显显示率为71.4%(25/35)和15.2%(5/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梗死区小静脉显示明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再灌注后容易发生脑出血转化。(5)8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HT组和非HT组预后不良分别36/46(78.3%)、14/35(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梗死周围引流静脉扩张组和无变化组预后不良分别21/26(80.8%)、19/34(5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T组和非HT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的梗死面积、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甘油三酯、心房纤颤、溶栓治疗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WI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HT的检出率优于CT平扫、常规MRI检查;脑实质内存在中重度微出血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SWI序列图像中梗死区小静脉显示明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HT;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脑梗死灶周围的静脉明显扩张,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2)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具有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甘油三酯、心房纤颤史、抗凝及溶栓治疗史是HT的相关危险因素。
亚合普江·司马义江[5](2021)在《基于TOAST分型下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差异》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在TOAST不同亚型下的差异。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ACI)汉族患者98例(汉族组)与维吾尔族患者102例(维吾尔族组),了解两组患者TOAST分型与患者血清Hcy、TG、HDL、LDL及CHOL等指标相关性。分析两族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指标的差异。结果:维吾尔族组ACI患者Hcy、TG、LDL水平高于汉族组患者(P<0.05);汉族组ACI患者CHOL指标水平相比维吾尔族组ACI患者显着更高(P<0.05)。汉族组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的TG、HCY、CHOL、HDL及LDL指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维吾尔族组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的LDL水平对比存在显着差异,CE亚型与SUE亚型患者、LAA亚型与CE亚型患者、SAA亚型与SUE亚型患者LDL水平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维吾尔族组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的TG水平对比存在显着差异,CE亚型与SAA亚型患者、CE亚型与SUE亚型患者TG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余各组间未见显着差异。两组患者的LAA亚型患者TG、Hcy、CHOL及LDL水平组间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CE亚型患者CHOL水平组间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SAA亚型和SUE亚型Hcy、TG、CHOL、HDL、LDL水平比较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AST分型下汉族与维吾尔族的ACI患者不同亚型的TG、Hcy、CHOL、HDL以及LDL等指标水平存在差异。
张梦显[6](2021)在《多指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检测的效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体检者的这三项血清学指标数值是否不同,如果不同,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情况下,三项抽血化验的结果各自检测与一起检测结果比较,哪种检测方法更具有优势。该疾病患者的卒中量表与三项血清学指标数值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近三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来我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本病患者于入院第二日清晨抽取静脉血接受抽血化验检测,并由两位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检查并填写卒中评分量表,嘱咐患者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日抽血检测。比较两组间基本情况有无差异。比较两组间的三项抽血化验结果有无差别。比较观察组中卒中评分量表与三项抽血化验指标是否具有相关性。分析本病患者中三项抽血结果中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误诊率等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抽血化验结果,本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抽血化验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分析发现卒中评分量表与本病患者的胱抑素C、D-二聚体之间均具有相关性,具有正向的相关性(均P<0.05),而与同型半胱氨酸无关(P>0.05)。本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抽血化验结果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病患者的多指标联合检测该疾病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5%、98%、93%,均高于三种指标各自的检测结果。经过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在检测该疾病中都有很好的效果。分析发现,单一指标抽血化验结果与多指标联合分析结果有差异。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卒中评分量表与胱抑素C、D-二聚体水平均具有正向的相关性,而与同型半胱氨酸无关。患者的三项抽血化验的结果均高于健康体检者,且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效果优于单一指标检测。
王鹏[7](2020)在《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CD)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在我国,CCD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ACCD),如脑卒中、冠心病等是我国CCD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所有ACCD的病因和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影响大中型动脉内膜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动脉粥样硬化潜伏期较长,且常同时存在多个血管床受累。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恶化。因此,开发有效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方法势在必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外周血的诊断标志物检测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近期研究表明,天然自身抗体的检测可能为AS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几乎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各种细胞均可表达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点,发挥多种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IL-6等细胞因子通常发挥促进AS形成的作用;另一些细胞因子,诸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10及IL-35等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作用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1,VEGFR1)和VEGFR2是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以CD4+CD25+T细胞为特征的Treg细胞,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CD25抗体消耗Treg细胞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eg细胞特异性表达的FOXP3是Treg细胞最可靠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也是Treg细胞发育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主要调节因子。本研究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检测前述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相关因子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分析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天然自身抗体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旨在为AS的诊断提供实验证据及新的思路。方法:1、采集2017年1月-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20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外周血及性别、年龄匹配的187例同期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体检的健康人外周血。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家族史、吸烟饮酒史及其他临床相关数据。2、根据NCBI数据库检索IL1α、IL1β、IL6、IL8、TNFα、CD25、FOXP3及VEGFR1氨基酸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在线工具(http://www.iedb.org)设计线性多肽,委托上海吉尔生化公司合成多肽抗原并保证抗原纯度>95%。3、通过优化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4、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天然自身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受试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天然自身抗体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基于罗杰斯二元回归构建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各抗体之间表达量的相关性。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于NCBI数据库检索到的氨基酸序列,共设计并合成14条线性多肽抗原,各抗原序列如下:IL1α H-WETHGTKNYFTSVAHPNLFIATKQDYWVC-OHIL1β-1 H-SLNCTLRDSQQKSLVMSGPYELKALHLQG-OHIL1β-2 H-KHAYYSGNEDDLFFEADGPKQMKCH-OHIL6 H-LTKLQAQNQWLQDMTTHLILRSC-OHIL8 H-DCQCIKTYSKPFHPKFIKELRVIESD-OHTNFα-1 H-CQLQWLNRRANALLANGVELRDNQLV-OHTNFα-2 H-KSAIKSPCQRETPEGAEAKPWYEPK-OHCD25-a H-KPGHCREPPPWENEATERIYHFVVGQMVY-OHCD25-b H-IYHFVVGQMVYYQCVQGYRALHRGPAESVE-OHCD25-c H-KHTSQFPGEEKPQASPEGRPESETSCH-OHFOXP3-a H-DMFAFFRNHPATWKNAIRHNLSLHKCD-OHFOXP3-b H-KCTFPNPSAPRKDSTLSAVPQSSYH-OHVEGFR1-a H-DEGVYHCKATNQKGSVESSAYLTVQGTSDK-OHVEGFR1-b H-CQITWFKNNHK IQQEPGIILGPGSSTD-OH2、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Anti-IL1α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94±0.156;AntiIL1α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43±0.169。Anti-IL1α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TNFα-1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238±0.304;Anti-TNFα-1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139±0.259。AntiTNFα-1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VEGFR1-b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498±0.449;Anti-VEGFR1-b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568±0.390。AntiVEGFR1-b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nti-IL1αIg G、anti-TNFα-1 Ig G及anti-VEGFR1-b Ig G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及0.564。利用罗杰斯回归构建3个天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651。根据性别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女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及anti-TNFα-1 Ig G在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升高,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及0.650;与男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VEGFR1-a Ig G及anti-VEGFR1-b Ig G在男性AS患者血浆中表达降低,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根据年龄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低龄和高龄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低龄群体中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升高(P<0.05);Anti-TNFα-1Ig G在低龄与高龄两个群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水平均升高。4、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各抗体表达量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来源于同一个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抗原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最高。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及大小等各项临床特征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0.564。提示血浆抗IL1α、抗TNFα及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2、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将诊断效能明显提高,ROC曲线下面积达0.651(P<0.01),将有助于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能力。3、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0.650。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在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VEGFR1-a及抗VEGFR1-b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提示血浆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在女性患者外周血中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4、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该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5、抗IL1β、抗IL6、抗IL8、抗CD25、抗FOXP3天然自身抗体(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适合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
王德巍[8](2020)在《血桨外泌体I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sMRI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最初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随疾病进展认知功能出现全面衰退,最终生活不能自理。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痴呆患者,AD约占痴呆总数的2/3,成为我国第五大死因。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患病形势严峻,是全人类亟需解决的健康难题。该病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但如果尽早进行干预治疗,能一定程度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开发AD的新药,但多以失败告终,重要的原因是研究窗口太靠后,其实在症状出现前15到20年患者脑部就开始出现AD的病理改变,因此早期诊断AD尤为重要。生物标志物对AD诊断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尤其对无临床症状的超早期患者。目前脑脊液amyloid-beta42(Aβ42)和tau蛋白是公认的体液标志物,但由于腰椎穿刺的有创性,AD患者的脑脊液获取困难,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淀粉样蛋白PET能活体显示脑内Aβ的沉积情况,可作为有前途的影像标志物,但鉴于PET-CT扫描的高成本及需要特殊的示踪剂,目前多用于科学研究,基层医院难以常规开展。因此临床上仍缺乏创伤小的、廉价的、病人易于接受的AD标志物。散发性AD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研究显示,外泌体和lncRNA参与了 AD的病理生理过程。外泌体能够参与神经元再生、发育和突触形成,含有与AD发病密切相关的蛋白,如全长的APP、β-分泌酶和Aβ,并可在神经细胞间转移毒性蛋白。外泌体可自由穿过血脑屏障,并可在多种体液中检出。外泌体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朊蛋白病等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载体。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影响疾病的发生主要通过参与基因的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调控。LncRNA在脑中表达丰富,可通过调节Aβ的生成、氧化应激、突触损伤、线粒体功能等参与AD发病。研究发现,AD患者脑组织标本存在多种表达异常的lncRNA。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结合计算机影像分析技术使得成像更接近于颅脑解剖,能够精确显示脑萎缩部位、程度及各个脑区的结构,并能排除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最常用于痴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手段。综上所述,AD的病理过程证实有外泌体和lncRNA的参与,并且它们均能在外周血中检测到;结构MRI能清晰反映脑萎缩程度并能动态观察疾病进展的过程,且大多数痴呆病人都能配合完成。因此,外泌体、lncRNA和sMRI均可作为研究AD标志物的理想途径。本研究选取了几种在AD患者大脑中表达上调的lncRNAs,验证其在外周血外泌体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自动化软件分析受试者内侧颞叶亚区的sMRI数据,以期寻找临床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易于常规开展的AD诊断标志物。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5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AD患者72例,符合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IA-AA)的AD诊断标准(很可能的),排除其他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随机选取62例同时期在我院查体的健康者为对照,他们认知功能正常,且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与AD组相匹配。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神经心理量表测试及颅脑MRI和(或)CT扫描,收集受试者血压、血糖、血脂、发病时间、抽烟饮酒情况等一般临床信息。本研究所有受试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由其本人或其委托人),并获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统计方法本研究的统计分析及图表制作通过应用SPSS24.0和GraphPad Prism 5.0软件完成。首先,针对连续型数据,检验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的数据表示为“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分类变量数据。应用Student’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组间数据的比较。分类变量间比较采用卡方(chi-square)test;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多组间数据比较。应用Pearson或Spearman秩相关进行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评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目的RNA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约登指数、截断值。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血浆外泌体来源的IncRNAs作为AD外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立即提取血浆外泌体,进行以下研究:(1)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的标志蛋白,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测量粒径大小和浓度,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其形态和大小。(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目的 RNA(包括 lncRNA BACE1-AS,51A,BC200,17A 和 BACE1 mRNA)在外周血外泌体中的表达情况,寻找在AD和对照组中差异表达的RNA。(3)将差异表达的lncRNAs与临床数据(如年龄、发病时间、MMSE得分、血脂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根据CDR得分进行痴呆程度划分,进行AD亚组间lncRNAs的比较。(4)对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ROC曲线分析和诊断效能评价,计算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约登指数、最佳截断值,筛选AD的外周血标志物。2.第二部分内侧颞叶亚区sMRI作为AD影像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对依从性好的受试者进行3.0T MRI的3D-BRAVO序列薄层扫描,采集T1轴位数据,进行以下研究:(1)应用计算机影像分析软件(FreeSurfer)进行内侧颞叶4个主要亚区(包括海马、海马旁回、内嗅皮层和杏仁核)的皮层体积、平均厚度、表面积、平均曲率(共20个指标)的数据分析,寻找在AD和对照中有差异的sMRI指标。(2)根据CDR得分进行痴呆程度划分,在AD亚组间进行MRI数据比较。(3)应用神经精神评分(NPI)对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评价,根据有无精神症状将AD患者分成2个亚组,进行MRI数据的比较分析。(4)对两组间有差异的sMRI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和诊断效能评价,计算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约登指数、最佳截断值,筛选AD的影像标志物。3.第三部分 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对在AD和对照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外周血外泌体lncRNA参与AD脑萎缩的临床证据和可能机制。4.第四部分 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联合诊断AD的探讨进行以下研究:(1)分别应用串联和并联试验,对在AD和对照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进行联合诊断探索分析。(2)对上述有差异的指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效能更高的联合诊断AD的标志物。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 血浆外泌体lncRNAs可作为潜在的AD外周生物标志物(1)血浆外泌体的鉴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提取的外泌体可检测到两种外泌体标志蛋白:ALIX和CD63;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我们提取的外泌体为球形囊泡,直径在30-150 nm之间。NTA显示我们提取的颗粒直径为16.5-478.3 nm,其中99.7%颗粒的直径为98.9nm左右。由此可见,我们提取的物质符合外泌体的特征。(2)血浆外泌体RNA表达情况经Mann-Whitney U test统计分析发现,BACE1-AS和17A在AD患者血浆外泌体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其余RNA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BACE1-AS和17A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分析AD患者外周血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及男性病人的血红蛋白(Hb)水平较正常对照降低(P<0.05)。分别对BACE1-AS和17A与上述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ACE1-AS和17A表达水平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为进一步探索BACE1-AS和17A表达水平是否与年龄、发病时间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将这2个lncRNAs与受试者的年龄、AD的发病时间及MMSE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ACE1-AS和17A与上述各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CDR评分将AD患者分为轻中重度3个亚组,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3个亚组间的BACE1-AS和17A表达水平比较及事后两两比较。结果发现,各亚组AD患者的2个lncRNAs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但在各亚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对BACE1-AS和17A进行ROC曲线分析和诊断效能评价计算 BACE1-AS 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761(95%CI,0.675-0.848;P<0.001),BACE1-AS诊断AD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61.3%,准确性为75.37%,最佳截断值为0.623。计算 17A 的 AUC 为 0.633(95%CI,0.5324-0.7335;P=0.012),17A 区分 AD与对照的灵敏度为83.05%,特异度为45.90%,准确性为64.17%,最佳截断值为0.595。结论:血浆外泌体lncRNABAEC1-AS和17A能较好地区分AD患者和认知正常者,且这2个lncRNAs在不同痴呆程度AD中稳定表达,可作为诊断AD的潜在外周血标志物,且BAEC1-AS较17A有更好的诊断效能。2.第二部分内侧颞叶亚区sMRI可作为AD的候选影像标志物因磁共振分析软件对扫描参数要求严格,仅对22例AD患者和26例对照者进行了 MRI数据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和学历等方面相匹配。2.1内侧颞叶亚区sMRI数据分析2.1.1海马AD患者左侧海马体积为3666.01±1188.36 mm3,对照者为4085±775.80mm3;AD患者右侧海马体积为3926.13±871.56 mm3,对照者为4238.11±756.22mm3,应用Student’s t-test进行两组间数据比较,发现双侧海马体积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1.2内嗅皮层AD患者右侧内嗅皮层体积为 1114.68±588.63mm3,对照组为1484.50±365.55mm3,Student’s t-test 发现 AD 较对照明显减小(P<0.05)。AD患者右侧内嗅皮层平均厚度为2.69±0.44mm,对照组为2.97±0.38mm,统计分析显示AD较对照明显减小(P<0.05)。其余内嗅皮层sMRI数据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1.3海马旁回应用Student’s t-test进行两组数据间比较,发现双侧海马旁回各指标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1.4杏仁核AD 患者左侧杏仁核体积为 1170.75±402.63mm3,对照组为1559.65±289.02mm3,进行Student’s t-test检验显示,AD较对照明显减小(P<0.01)。AD患者右侧杏仁核体积为 1342.01±307.68mm3,对照组为1629.97±250.24mm3,Student’s t-test 显示 AD 较对照明显减小。2.2 ROC曲线分析和诊断效能评价如上所述,AD患者的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包括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右侧内嗅皮层厚度、双侧杏仁核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为评估它们的诊断价值,进行ROC曲线分析。2.2.1右侧内嗅皮层体积计算 AUC 为 0.761(95%CI:0.527-0.850,P<0.05),诊断 AD 的灵敏度为 59.1%,特异度为84.6%,准确性为72.92%,约登指数为0.437,截断值为1142.5。2.2.2右侧内嗅皮层平均厚度计算 AUC 为 0.689(95%CI:0.536-0.843,P<0.05),诊断 AD 的灵敏度为 80.8%,特异度为59.1%,准确性为68.75%,约登指数为0.399,截断值为2.705。2.2.3左侧杏仁核体积计算AUC为0.761(95%CI:0.623-0.898,P<0.01),诊断AD的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63.6%,准确性为72.91%,约登指数为0.444,截断值为1358。2.2.4右侧杏仁核体积计算 AUC 为 0.771(95%CI:0.635-0.907,P<0.01),诊断 AD 的灵敏度为 88.5%,特异度63.6%,准确性为77.08%,约登指数为0.521,截断值为1472。2.3内侧颞叶亚区sMRI与临床资料2.3.1内侧颞叶亚区的sMRI与痴呆严重程度应用CDR评分对AD患者进行痴呆严重程度分级:轻度AD4例,中度AD10例,重度AD8例。(1)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3个AD亚组间的比较,发现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和厚度在3组间有显着差别,两两比较发现内嗅皮层厚度在轻、中度AD间有明显差别(P=0.019);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在轻度和重度AD间有明显差别(P=0.036)。(2)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3个AD亚组间数据比较,发现双侧海马体积在3组间无明显差别,但是各痴呆程度的AD患者海马体积均小于对照组。(3)其余磁共振指标在3个亚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2.3.2内侧颞叶亚区sMRI与精神症状神经精神(NPI)评分发现13例AD患者存在精神症状。(1)根据有无精神症状将AD患者分为2组,应用Student’s t-test分析20个MRI指标,发现双侧杏仁核体积及左侧海马体积在2组间差别明显,有精神症状的患者萎缩更为严重(P=0.0002;P=0.042;P=0.009)。(2)对有精神症状的AD患者进行NPI总分及照料者痛苦程度总分的计算,并与双侧杏仁核体积及左侧海马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3.3左右两侧内侧颞叶亚区数据的比较应用Student’s t-test比较双侧杏仁核、双侧海马和海马旁回、双侧内嗅皮层各指标,发现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别(P>0.05)。2.3.4内侧颞叶亚区不同性别间的比较应用Student’s t-test比较不同性别的20个内侧颞叶MRI指标,发现各指标在男性AD病人(n=11)和女性病人(n=11)间无明显差别(P>0.05)。2.3.5内侧颞叶亚区与MMSE得分的相关性经Pear son相关性分析发现,20个内侧颞叶MRI指标与AD患者MMSE得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2.3.6内侧颞叶亚区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20个内侧颞叶MRI指标与AD发病时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右侧内嗅皮层厚度及双侧杏仁核体积在AD患者中较对照组明显减小,诊断试验显示以上4个指标可作为诊断AD的潜在影像标志物。CDR痴呆亚组分析发现,右侧内嗅皮层厚度在轻中度AD间有明显差别,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在轻度和重度AD间有明显差别。NPI亚组分析发现,双侧杏仁核体积及左侧海马体积在2组间差别明显,有精神症状的患者萎缩更为严重。3.第三部分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的相关性3.1 BACE1-AS 与 sMRI 指标分别对48位受试者的内侧颞叶亚区的20个sMRI指标与其相应的血浆外泌体BACE1-AS表达水平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右侧杏仁核体积与BACE1-AS 存在相关性(r=-0.482,95%CI=-0.6820 to-0.2139,P=0.001)。3.2 17A 与 sMRI 指标分别对48位受试者的内侧颞叶亚区的20个sMRI指标与其相应的血浆外泌体17A表达水平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首次探讨了血浆外泌体lncRNA BACE1-AS和17A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数据的相关性,发现AD患者的右侧杏仁核体积与血浆外泌体BACE1-AS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我们推测BACE1-AS可能通过外泌体途径参与AD脑杏仁核萎缩。4.第四部分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联合诊断AD如前所述,我们发现2个血浆外泌体lncRNA和4个sMRI指标可作为潜在的AD标志物。但是,单一指标很难同时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了提高诊断效能,我们应用联合诊断试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各指标联合诊断的探讨。4.1联合诊断试验分别应用串联和并联诊断试验,对在AD和对照中差异表达的2个lncRNA(BACE1-AS、17A)和内侧颞叶亚区的4个sMRI指标(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右侧内嗅皮层厚度、左侧杏仁核体积和右侧杏仁核体积)进行联合诊断探索分析,结果如下:(1)BACE1-AS和17A:串联时灵敏度为59.09%,特异度为80.77%,准确性为70.83%,约登指数为0.399;并联时灵敏度为86.36%,特异度46.15%,准确性64.58%,约登指数为0.325。(2)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串联时灵敏度为22.73%,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64.58%,约登指数为0.227;并联时灵敏度为77.27%,特异度为69.23%,准确性为72.92%,约登指数为0.465。(3)BACE1-AS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串联时灵敏度为22.73%,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64.58%,约登指数为0.227;并联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0%,准确性为45.83%,约登指数为0。(4)17A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串联时灵敏度为18.18%,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62.5%,约登指数为0.182;并联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30.77%,准确性为62.5%,约登指数为0.308。(5)2个lncRNAs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串联时灵敏度为18.18%,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62.50%,约登指数为0.182;并联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23.08%,准确性为58.33%,约登指数为0.231。(6)BACE1-AS和2个右侧内嗅皮层指标(体积和厚度):串联时灵敏度为36.36%,特异度为96.15%,准确性为68.75%,约登指数为0.325;并联时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42.31%,准确性为64.58%,约登指数为0.332。(7)BACE1-AS和右侧杏仁核体积:串联时灵敏度为59.09%,特异度为88.46%,准确性为88.46%,约登指数为0.476;并联时灵敏度为86.36%,特异度为61.54%,准确性为72.92%,约登指数为0.479。(8)双侧杏仁核体积:串联时灵敏度为45.45%;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70.83%,约登指数为0.378;并联时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76.92%;准确性为79.17%,约登指数为0.587。(9)17A和双侧杏仁核体积:串联时灵敏度为27.27%,特异度为96.15%,准确性为64.58%,约登指数为0.234;并联时灵敏度为95.45%,特异度为46.15%,准确性为68.75%,约登指数为0.416。(10)BACE1-AS和双侧杏仁核体积:串联时灵敏度为40.91%,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68.75%,约登指数为0.332;并联时灵敏度为95.45%,特异度为53.85%,准确性为72.92%,约登指数为0.493。(11)17A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串联时灵敏度18.18%,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62.5%,约登指数为0.182;并联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30.77%,准确性为62.5%,约登指数为0.308。(12)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和厚度:串联时灵敏度为40.91%,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68.75%,约登指数为0.332;并联时灵敏度为72.73%,特异度为73.08%,准确性为72.92%,约登指数为0.458。4.2回归模型的建立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间有差异的6个指标进行组合分析,构建疾病预测模型,构建3个成功的模型。(1)BACE1-AS联合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和厚度回归模型 1:Logit(P=AD)=4.613+0.281×BACE1-AS-1.375×右侧内嗅皮层厚度。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747,灵敏度76.2%,特异度76.9%,准确性76.6%,约登指数为0.531。(2)BACE1-AS联合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和厚度,纳入年龄性别回归模型 2:Logit(P=AD)=-2.013+0.389×BACE1-AS-1.317×右侧内嗅皮层厚度+0.081×年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19,灵敏度81%,特异度73.1%,准确性76.6%,约登指数为0.541。(3)17A联合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和厚度,纳入年龄性别回归模型 3:Logit(P=AD)=-1.67-0.146×17A-1.789× 右侧内嗅皮层厚度+0.108×年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50,灵敏度77.8%,特异度76.9%,准确性77.08%,约登指数0.547。结论:1.BACE1-AS和双侧杏仁核体积的并联试验以及17A和双侧杏仁核体积的并联试验,拥有较好的灵敏度,达到95.45%,并且有一定的特异度,准确性和真实性也较好。17A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的并联试验以及2个lncRNAs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的并联试验,筛查AD的灵敏度达到100%,但是特异度偏低。2.构建了 3个诊断AD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其中模型2和3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单个指标。创新性和意义1.本研究发现了 2个血浆外泌体lncRNAs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在AD患者中有显着差异,可作为诊断AD的候选标志物。2.本研究首次发现AD患者的右侧杏仁核体积与血浆外泌体BACE1-AS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为BACE1-AS可能通过外泌体途径参与AD脑萎缩提供了临床证据。3.本研究首次利用串并联试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血浆外泌体l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多个sMRI指标进行联合诊断探讨,发现了多个诊断模型标志物,能显着提高AD的诊断效能。4.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多个新的、实用性强的、易于常规开展的AD诊断标志物,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王占坤[9](2020)在《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和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FA-IMT)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中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与ASO的相关性以及二者对ASO的诊断价值;同时通过分析二者的在ASO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变化特点分探讨二者与ASO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研究一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89例作为观察组,68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液学指标{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素(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α)[Lp(α)]}、彩超检测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FA-IMT),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还收集ASO患者的病程、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和踝臂指数(ABI),并根据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临床分期、既往史、风险分级对ASO患者进行分层研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ASO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定研究指标的诊断价值;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二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05例,其中血瘀型53例,湿热下注型52例,比较上述指标在ASO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差异,并探讨其与ASO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一:1.与对照组比较,ASO患者男性、有吸烟史、糖尿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患者所占比例更高(P<0.01);年龄、收缩压、BUN、Scr、CysC、Lp(α)、Lp-PLA2水平及CFA-IMT更高(P<0.01);HDL水平更低(P<0.01)。2.随着年龄的增长,ASO患者的CFA-IMT逐渐升高(P<0.05);随着Fontaine分期的进展,ASO患者hs-CRP水平逐渐升高(P<0.05);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的ASO患者CFA-IMT高于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的患者(P<0.01);有糖尿病史的ASO患者Lp-PLA2水平高于无糖尿病史的患者(P<0.01);随着风险分级的进展,ASO患者CFA-IMT水平逐渐升高(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Cys C、Lp-PLA2、CFA-IMT是ASO的独立危险因素。4.Lp-PLA2、CFA-IM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830;Lp-PLA2和CFA-IMT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Cys C、TG、TC、LDL、CFA-IMT与Lp-PLA2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Scr、Cys C、Lp(α)、Lp-PLA2与CFA-IMT呈正相关,HDL与CFA-IMT呈负相关。研究二:与血瘀型ASO患者相比,湿热下注型患者病程更长(P<0.01),有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更高(P<0.01),BUN、Cys C、Lp(α)、Lp-PLA2、hs-CRP水平及 CFA-IMT 更高(P<0.05,P<0.01),HDL 水平、ABI 更低(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指标为糖尿病史、hs-CRP、CFA-IMT、ABI。结论:1.Lp-PLA2、CFA-IMT与ASO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Lp-PLA2、CFA-IMT对ASO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诊断对ASO的诊断价值更高;3.在ASO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面,Lp-PLA2明显优于hs-CRP;4.Lp-PLA2、CFA-IMT在ASO的不同证型中表达水平不同,可以作为ASO中医辨证分型的有效补充。
张咪娟[10](2020)在《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血清铁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并探索血清铁蛋白与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关系,研究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这将为临床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同期同地纳入门诊或住院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脑梗死组患者进行亚组分型。入院时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个月时随访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判断患者近期预后。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液生化检查。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铁蛋白。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BMI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高血压病史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液生化学检查比较:TC、TG、LDL-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HB、WBC、UA和血清铁蛋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UA和血清铁蛋白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4.不同OCSP亚型的脑梗死组患者血清铁蛋白的比较:血清铁蛋白在OCSP不同亚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40,P=0.474);5.不同TOAST亚型的脑梗死组患者血清铁蛋白的比较:血清铁蛋白在TOAST不同亚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65,P=0.024),其中LAA组患者血清铁蛋白较CE组、其他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OAST亚型间仅在U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NIHSS评分组的血清铁蛋白比较:血清铁蛋白在不同NIHSS评分组别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82,P=0.026);血清铁蛋白与NIHSS评分相呈正相关(r=0.269,P=0.003);7.不同mRS评分组的血清铁蛋白的比较:血清铁蛋白在不同mRS评分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24,P=0.071);8.ROC曲线分析:UA曲线下面积为63.8%,当UA水平为304μmol/L时,最大约登指数为0.246,此时U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58.2%,特异性为66.4%,表明UA是急性脑梗死一般的诊断指标;血清铁蛋白曲线下面积为78.5%,当血清铁蛋白水平为96.04 ng/mL,最大约登指数为0.426,此时血清铁蛋白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76.2%,特异性为66.4%,表明血清铁蛋白是急性脑梗死较好的诊断指标。结论:1.血清铁蛋白、UA与急性脑梗死显着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清铁蛋白、UA与LAA脑梗死有关,存在某种机制参与LAA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3.血清铁蛋白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指标;4.血清铁蛋白对于辅助诊断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脂蛋白(a)在不同部位脑梗死病人中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蛋白(a)在不同部位脑梗死病人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NLR、MHR、PLR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预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衍生炎症指标在急性脑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溶血磷脂酸对冠状的动影脉响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LPA的生物学效应 |
1.3.2 LPA与心血管疾病 |
1.3.3 LPA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1.3.4 LPA与动脉粥样硬化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吸烟史及饮酒史 |
2.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实验室检查 |
2.2.2 冠状动脉造影 |
2.3 判定标准 |
2.3.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类 |
2.3.2 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3.1.1 以冠脉病变支数分组 |
3.1.2 以MACE发生与否分组 |
3.2 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Gensini评分 |
3.2.1 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
3.2.2 患者的Gensini评分 |
3.3 患者的LPA表达水平 |
3.3.1 各组患者的LPA表达 |
3.3.2 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LPA表达 |
3.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LPA表达 |
3.4 LPA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
3.4.1 LPA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
3.4.2 LPA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指标的影响 |
3.5 LPA对MACE发生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LPA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
4.2 LPA对冠心病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
8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药物与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实验器械 |
5 动物饲养 |
6 实验方法 |
7 取材 |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
9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临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TOAST分型下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诊断标准 |
2.3 TOAST分型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血液指标检测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不同 TOAST 分型下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多指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检测的效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内容 |
4.统计分析 |
5.质量控制 |
6.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种血清学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检测的相关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7)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综述 |
1.1 脂质代谢、修饰异常与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 |
1.1.1 脂质代谢异常 |
1.1.2 脂质修饰 |
1.1.3 胆固醇晶体形成和NLRP3炎性小体激活 |
1.1.4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功能失调 |
1.2 先天性免疫反应与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1.2.1 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1.2.2 T淋巴细胞 |
1.2.3 B淋巴细胞 |
1.2.4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 |
1.3 抗炎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与前景 |
1.3.1 白细胞介素IL-1β中和单克隆抗体(canakinumab) |
1.3.2 心血管炎症减轻试验(CIRT) |
1.3.3 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拮抗剂 |
1.4 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 |
1.4.1 超声 |
1.4.2 血管造影技术 |
1.4.3 多层螺旋CT及血管重建技术 |
1.4.4 核磁共振 |
1.5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生物标志物 |
1.5.1 微小RNA |
1.5.2 长链非编码RNA |
1.5.3 同型半胱氨酸 |
1.5.4 C反应蛋白 |
1.5.5 基质金属蛋白酶 |
1.5.6 白细胞介素 |
1.5.7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
1.5.8 脂联素 |
1.5.9 其他 |
1.6 天然自身抗体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进展 |
1.7 小结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标本收集 |
2.1.1 病例选择 |
2.1.2 病例组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受试对象的人口特征 |
2.1.5 临床病例特征信息采集 |
2.2 实验材料 |
2.2.1 循环天然自身抗体的线性多肽抗原设计与合成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血液样本采集及预处理 |
2.3.2 配制抗原储存液 |
2.3.3 包被多肽抗原 |
2.3.4 检测循环天然自身抗体 |
2.3.5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
2.4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
3.2 差异表达抗体的筛选 |
3.2.1 Anti-IL1αIgG的表达水平 |
3.2.2 Anti-IL1β-1 IgG的表达水平 |
3.2.3 Anti-IL1β-2 IgG的表达水平 |
3.2.4 Anti-IL6 IgG的表达水平 |
3.2.5 Anti-IL8 IgG的表达水平 |
3.2.6 Anti-TNFα-1 IgG的表达水平 |
3.2.7 Anti-TNFα-2 IgG的表达水平 |
3.2.8 Anti-CD25-a IgG的表达水平 |
3.2.9 Anti-CD25-b IgG的表达水平 |
3.2.10 Anti-CD25-c IgG的表达水平 |
3.2.11 Anti-FOXP3-a IgG的表达水平 |
3.2.12 Anti-FOXP3-b IgG的表达水平 |
3.2.13 Anti-VEGFR1-a IgG的表达水平 |
3.2.14 Anti-VEGFR1-b IgG的表达水平 |
3.3 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 |
3.4 性别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
3.5 年龄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
3.6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分析 |
3.7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与A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血桨外泌体I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sMRI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浆外泌体来源的lncRNAs作为AD外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内侧颞叶亚区sMRI作为AD影像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联合诊断AD的探讨 |
诊断试验的联合 |
(一)方法与步骤 |
(二)结果 |
回归模型的建立 |
(一)方法与步骤 |
(二)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全文总结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外文论文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9)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技术路线图 |
临床研究一 脂蛋白磷脂酶A_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ASO的诊断标准 |
(三) ASO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观察指标 |
(三) 检测方法 |
(四) 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一)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
(二) ASO患者的分层研究 |
(三) ASO相关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 Lp-PLA_2、hs-CRP、CFA-IMT的ROC曲线下面积 |
(五) Lp-PLA_2、hs-CRP、CFA-IMT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临床研究二 脂蛋白磷脂酶A_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中医证型判定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检测方法 |
(五) 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一) ASO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一般资料比较 |
(二) ASO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观察指标比较 |
(三) 中医辨证分型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一、炎症在ASO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二、Lp-PLA_2、hs-CRP、CFA-IMT与AS的关系 |
(一) Lp-PLA_2与AS |
(二) hs-CRP与AS |
(三) CFA-IMT与AS |
三、Lp-PLA_2、hs-CRP、CFA-IMT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
(一) Lp-PLA_2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
(二) hs-CRP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
(三) CFA-IMT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
四、ASO的危险因素与Lp-PLA_2、 hs-CRP和CFA-IMT的相关性分析 |
(一) 性别 |
(二) 年龄 |
(三) 吸烟 |
(四) 糖尿病 |
(五) 高血压 |
(六) 血脂水平 |
(七) 肾功能指标 |
(八) Lp-PLA_2与CFA-IMT |
五、Lp-PLA_2、 CFA-IMT在ASO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
六、Lp-PLA_2和hs-CRP对ASO的辅助诊断价值比较 |
七、中医学对ASO的认识 |
(一) ASO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ASO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三) ASO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
(四) 本研究相关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
八、课题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脂蛋白磷脂酶A_2与外周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10)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血清铁蛋白 |
1.1 血清铁蛋白简介 |
1.2 血清铁蛋白与免疫反应 |
1.3 血清铁蛋白与炎性反应 |
1.4 血清铁蛋白与血管生成 |
2 血清铁蛋白的升高在脑梗死中的发病机制 |
3 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国内外研究 |
4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收集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分组 |
2 方法 |
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2.2 相关因素评估及计算标准 |
2.3 血液生化检查 |
2.4 卒中量表的评分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2.6 质量控制方法 |
2.7 伦理学要求 |
3 结果 |
3.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 |
3.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与OSCP分型的关系 |
3.4 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与TOAST分型的关系 |
3.5 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与入院时NIHSS评分 |
3.6 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与NIHSS评分相关性 |
3.7 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与3 月后m RS评分关系 |
3.8 血清铁蛋白和UA分别诊断急性脑梗死准确性的ROC曲线分析 |
4 讨论 |
4.1 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探讨 |
4.2 UA、血清铁蛋白与脑梗死机制的讨论 |
4.3 血清铁蛋白与脑梗死两种分型关系的探讨 |
4.4 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探讨 |
4.5 UA、血清铁蛋白诊断急性脑梗死准确性的ROC曲线的探讨 |
4.6 铁螯合剂与脑梗死的探讨 |
结论 |
展望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清铁蛋白与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性:一篇荟萃分析 |
介绍 |
资料和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NIHSS评分 |
2 mRS量表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脂蛋白(a)在不同部位脑梗死病人中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NLR、MHR、PLR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预测意义[D]. 程静.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溶血磷脂酸对冠状的动影脉响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D]. 张文媛. 山东大学, 2021(12)
- [3]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陈旭娜.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基于TOAST分型下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差异[D]. 亚合普江·司马义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多指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检测的效能分析[D]. 张梦显.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D]. 王鹏. 吉林大学, 2020(03)
- [8]血桨外泌体I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sMRI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 王德巍. 山东大学, 2020(04)
- [9]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王占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关系研究[D]. 张咪娟. 西安医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