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与家兔听力损害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颜世铭,李增禧,熊丽萍[2](2002)在《微量元素医学精要 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微量元素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治的进展作了综述 ,包括以下内容 :人体疾病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日供给量、治疗量及食物来源 ,微量元素分析测试方法简介和人体微量元素正常参考值
张德芹[3](2005)在《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药效学研究及机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芪蓝糖脂宁胶囊是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创制的科研处方。本课题以研究探索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为目的,从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三方面对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为研发安全、有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成药新药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1.文献研究:全面查阅整理了近 10 年来国内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目前西医、中医对于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机理、治疗用药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掌握了相关项目科研前沿动态。 2.理论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紧密结合目前临床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治疗现状,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从虚、痰、瘀、毒论治”的治疗理论,认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生,主要由于气阴不足,痰浊瘀血胶结,蕴积日久成毒所致,其中气阴不足为本,痰瘀毒蕴积为标,故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疗原则,以益气养阴,化痰降浊,祛瘀解毒为治疗大法,对于阐发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中医病因病机,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3.实验研究 3.1 基础药效:成功地复制了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糖、脂代谢以及胰腺、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糖代谢指标血清生化学检测结果表明,芪蓝糖脂宁胶囊中、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其降糖作用虽较阳性药二甲双胍对照组显效稍慢,但随着用药周期的延长,血糖水平呈稳定的下降趋势,且在保持大鼠体重及调整大鼠活动状态上均较二甲双胍组为优。 脂代谢指标血清生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均具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其调脂总体疗效与阳性药脂必妥胶囊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 大鼠胰腺、肝脏组织 HE 染色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具有改善胰腺、肝脏病理损害的作用。以上初步药效学研究结果证明,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有效,组方合理。 3.2 机理探讨:在基础药效实验基础上,进行了芪蓝糖脂宁胶囊作用机理探讨。 3.2.1 采用比色法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4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药效学研究及机理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且各组大鼠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与空腹血糖水平成正相关,表明空腹血糖水平越高,血红蛋白发生糖化的程度越重。3.2.2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血清胰岛素、C 肽、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使血清胰岛素、C 肽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芪蓝糖脂宁胶囊改善糖代谢并不通过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中、低剂量组血浆胰高血糖素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提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通过调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起到改善糖代谢的作用。3.2.3 采用比色法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及肝脏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使血清及肝组织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芪蓝糖脂宁胶囊通过减低脂毒性对机体的损害,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异常的作用。3.2.4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血浆 TXB2、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能显着降低血浆 TXB2含量,升高 6-Keto-PGF1α含量,使 TXB2/6-Keto-PGF1α比值下降,说明芪蓝糖脂宁胶囊可通过影响 TXB2与 6-Keto-PGF1α这些参与周围循环的细胞因子,调节由TXB2/6-Keto-PGF1α平衡失调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血管痉挛收缩、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等改变,促进血液运行,改善微循环,恢复组织的正常功能状态,进而达到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痰瘀内阻的作用。3.2.5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肝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Bax、Bcl-2的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使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上调,表明芪蓝糖脂宁胶囊主要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蛋白表达,抑制肝细胞过度凋亡的产生,从而恢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发挥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3.2.6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胰岛β细胞、α细胞病理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使胰岛素阳性反应β细胞数量增多,阳性反应较模型组明显增强,胰高血糖素阳性反应α细胞数量减少,阳性反应较模型组明显减弱。提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通过修复STZ造成的胰岛β细胞损伤,调节胰岛α细胞分泌激素水平来发挥降血糖作用。3.2.7 采用 RT-PCR 产物半定量技术分析了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肝组织胰岛素受体 mRNA 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芪蓝糖脂宁胶囊可使肝组
栾海燕[4](2019)在《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的影响,探究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26只雄性新西兰兔(2-3月龄,2-2.5kg/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其中空白组7只,造模组19只。空白组以标准兔饲料喂养,造模组高脂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后,随机从空白组和造模组中各取一只家兔,采用HE染色观察家兔颈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确认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组余下的18只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AS模型+电针)、阳性对照组(AS模型+阿托伐他汀钙片),每组6只。空白组不施加干预因素,以标准兔饲料喂养;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继续高脂喂养;电针组给予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处理,药物组给予含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取材后,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液中血脂含量;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流变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TNF-α、IL-6、ox-LDL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模型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颈动脉,可见空白组颈动脉结构正常,内皮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形成;造模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内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提示AS造模成功。治疗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结构受损,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泡沫细胞聚集,粥样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小。2.血脂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G、CHO、LDL-C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HO、TG、LDL-C含量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3.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P<0.01)。4.炎症因子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RP、TNF-α、IL-6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RP、TNF-α、IL-6含量降低(P<0.05或P<0.01)。5.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SOD含量明显降低(P<0.01),ox-LDL、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照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SOD含量升高(P<0.01),ox-LDL、MDA含量降低(P<0.01)。6.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7.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结论:1.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2.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标志物,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3.针刺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减少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杨洪雁[5](2013)在《水蛭抗家兔血瘀证作用机制及归经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水蛭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大量的研究发现水蛭具有抗血栓、抗肿瘤、抗纤维化、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水蛭的研究日趋深入,研究领域日趋扩大,其药理作用正在被更多的挖掘出来并为人们所利用,被广泛用于临床,使其越来越成为预防、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其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对水蛭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水蛭这一传统的中药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服务。随着心脑血管等血瘀证疾病发病率的日益升高,对其病因及诊断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中西医学者的关注。医用动物模型作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种疾病的研究中,对疾病诊治与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血瘀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是由瘀血所引起的各种临床综合表现。目前对血瘀证模型的制备多从其病因病机制备模型,在造模时有采用单一因素造模的,也有采用复合因素造模的。大量的研究表明,血瘀证涉及多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与血液流变学、血脂代谢异常、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归经是中药理论中的精髓,是在千百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累积和总结出来的,它是分析和阐述中药功效和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据,对中医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中药归经的研究对于更进一步研究药物的药性、作用机制以及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复合因素(饥饿+高脂+注射肾上腺素)制备家兔血瘀证模型,造模期40d,造模结束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模型组,水蛭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水蛭(0.30g/kg、0.15g/kg和0.075g/kg)治疗30d。通过对血瘀证家兔血清中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浆中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AngII、一氧化氮NO)、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肝脏中脂质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进行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血瘀证家兔肝脏中载脂蛋白E基因(Apo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内皮素基因(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四个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水蛭抗血瘀证的作用机理。同时采用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对血瘀证家兔和正常家兔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胆中SOD、MDA含量进行测定来研究中药水蛭的归经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血脂水平发生异常,血清中TC、TG、LDL-C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治疗后发现,血瘀证家兔三个指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瘀证家兔血脂水平进行调节,以第30d、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2)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内皮功能发生异常,血浆中ET-1、AngII含量显着高升高,NO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治疗后发现,血瘀证家兔三个指标明显恢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瘀证家兔内皮功能损伤进行调节,以给药第30d,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3)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体内存在脂质过氧化反应,血浆和肝脏中MDA明显升高、肝脏中SOD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组水蛭进行治疗后,两个指标均呈现恢复的趋势,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瘀证家兔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抑制,其中以给药第30d、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4)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肝脏中ApoE基因、LDL-R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进行治疗后,血瘀证家兔肝脏中ApoE、LDL-R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中对ApoE基因和LDL-R基因调节作用分别以给药第30d、高剂量组水蛭、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5)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肝脏中ET-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eNOS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进行治疗后,血瘀证家兔肝脏中ET-1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eNOS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内皮功能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中以给药第30d、低剂量组效果最好。6)水蛭不论对血瘀证家兔还是正常家兔各个脏器中SOD、MDA含量的影响均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基本上与水蛭传统归经相一致,但水蛭对血瘀证家兔肝脏中MDA含量影响的选择性更符合传统的水蛭归经理论,结果提示水蛭归肝经,对肺、肾、胃、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综上,采用复合因素多因素(饥饿+高脂+肾上腺素)能够成功制备家兔血瘀证模型,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血脂水平代谢紊乱、内皮功能异常、机体内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模型组家兔肝脏中ApoE基因、LDL-R基因、eNOS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ET-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过不同剂量组水蛭进行治疗后,三个剂量组均能对血瘀证家兔血脂水平、内皮功能、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调节,能够显着上调血瘀证家兔肝脏中ApoE基因、LDL-R基因、eNOS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调ET-1基因的表达量,说明水蛭能够治疗家兔血瘀证模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1)调节血脂代谢水平及血脂代谢相关基因LDL-R、ApoE基因的表达量;2)调节内皮功能及相关基因ET-1、eNOS基因的表达量;3)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采用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对水蛭的归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蛭对血瘀证家兔还是正常家兔各个脏器中SOD、MDA含量的影响均有一定的选择性,水蛭的这种选择性调节能基本反应水蛭的归经,提示采用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研究中药的归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张卫斌[6](2010)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人类认识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ASVD)已经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包括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s,CHD)、脑血管病(cerebro vascular disease)、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 larterial disease)。AS是一种多因性疾病,涉及到基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事实上,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炎症在AS性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业已明确,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炎症在AS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也提示,CHD患者机体内存在的促炎与抗炎失衡可能是AS发生与发展的核心所在,AS的炎症和免疫学说应重新受到人们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中与之相关的记载可见于“痰浊”、“眩晕”、“胸痹”、“中风”、“真心痛”等病的记载中。随着大量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认识到AS病机本质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可累及心、脾、肝、肾四脏,为病之本,以痰瘀互阻为病之标。其病在血脉,而根在脏腑,正虚邪实相互影响,致使病变不断发展。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痰浊血瘀的理论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目前现代医学对于AS的治疗主要以他汀类药物为主,但随着他汀类药物临床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中医药则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特点,在抗AS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以导师罗陆一教授对于AS的中医病机认识,即“肾虚兼痰瘀互结”为基础,以“补肾活血化痰法”为治疗原则,以“补肾活血化痰方”为研究基础方药,以AS斑块目前较为热点的研究方向“炎性机制”为主要出发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种炎性因子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的干预目标,重点从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等多方面观察了补肾活血化痰法与他汀类药物相比对于治疗AS类疾病具有相同或相似疗效,并且探讨了中医药对于AS斑块炎性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具有抗炎及稳定AS斑块的作用;从而证明中医药对于AS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更佳。这对于提高中西结合在AS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优势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分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两部分:1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病情评分、临床疗效的影响,对血脂、脂蛋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以及对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影响,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内斑块类型、数量,探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S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以及中西医结合在治疗AS上的独特优势。方法:选取CHD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中药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TCMG n=40例);西药组(WestMedicine Group,WMG n=40例);中西药结合组(Zhong Xi Group,ZXG n=40例),以上三组患者分别给予中药补肾活血化痰方、西药阿托伐他汀钙以及中西药结合口服治疗,共给药24周。24周末观察治疗前后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病情评分、临床疗效的影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脂、脂蛋白水平,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颈动脉内斑块的类型、数量,以上结果均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对比观察以及治疗后组间对比观察。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三组心绞痛疗效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TCMG组及ZXG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而WMG组无明显改善(P>0.05);三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三组TC、TG、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三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Fg、hs-CRP、IL-18、MCP-1、MMP-9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三组颈动脉IMT厚度明显降低(P<0.05),颈动脉内斑块数量明显减少(P<0.01)。(2)治疗后组间比较,ZXG组在改善患者心绞痛疗效评分方面疗效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方面,疗效与TCMG组相当(P>0.05):在改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以及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TC、TG、LDL-C值水平以及升高HDL-C值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5种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动脉IMT厚度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而减少颈动脉内斑块数量方面,疗效与单纯TCMG组或WMG组相当(P>0.05)。结论:研究表明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明显改善CHD患者心绞痛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情况,在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亦有显着效果,能很好地降低患者TC、TG及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Fg、hs-CRP、IL-18、MCP-1、MMP-9五种炎性因子的水平,使颈动脉IMT明显变薄、斑块数量减少,从而减少斑块纤维帽降解,稳定AS斑块,达到更好地阻碍或延缓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的作用,对于个别患者甚至可起到逆转斑块的作用,有效地减少了CHD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推断对机体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调节可能是补肾活血化痰法抗AS的机制之一。本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S类疾病开辟了崭新的方向,提供了科学、客观、有力的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实验家兔AS模型斑块血脂、脂蛋白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以及5个炎性因子的影响,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研究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S斑块炎性因子的影响机制,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AS性疾病及稳定AS斑块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健康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适应性饲养观察2周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G n=10),模型对照组(Model Group,MG n=10),中药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TCMG n=10),西药组(West Medicine Group,WMG n=10),中西药结合组(Zhong Xi Group,ZXG n=10),后面4组为造模组。除BCG组子普通家兔饲料喂养外,其余4组均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加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造成免疫性内皮损伤的联合方法建立AS模型。MG组实验兔仅予高脂饲料喂养造模,不给药;高脂饲料喂养MG及三个治疗组家兔约12周,与BCG组比较显示造模成功后,’TCMG、WMG、ZXG三个治疗组分别给予中药补肾活血化痰方、西药阿托伐他汀钙、中西药结合灌胃给药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即第20周末,观察治疗前后对5组动物血脂、脂蛋白水平以及5个炎性因子ELISA结果的影响;对AS斑块主动脉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包括肉眼观察、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MCP-1、MMP-9指标)结果观察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计算MCP-1、MMP-9的阳性细胞表达面积所占百分比。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1)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TG、TC、HDL-C、LDL-C值水平均有显着升高(P<0.01);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三个治疗组比较,ZXG组较TCMG组及WM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WMG组较TCM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2)5种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治疗前,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Fg、hs-CRP、IL-1、MCP-1、MMP-9值均有显着升高(P<0.0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三治疗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ZXG组在降低5种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而TCMG组与WMG组比较,WMG组在降低hs-CRP方面,疗效优于TCMG组(P<0.05),其余4个指标两组无差异(P>0.05)。(3) MCP-1、MMP-9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面积比较: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有显着升高(P<0.01);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ZXG组分别与TCMG组及WMG组比较,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显着降低(P<0.01),而TCMG组与WMG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通过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能成功建立家兔AS斑块模型;(2)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在改善AS家兔血脂、脂蛋白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或西药组,可以认为对血脂水平的调节可能是其抗AS,稳定斑块的机制之一;(3)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显着降低AS家兔Fg、hs-CRP、IL-18. MCP-1、MMP-9五种炎性因子水平,减少MCP-1及MMP-9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面积,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或西药组,可以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抑制家兔AS斑块炎性因子的水平,减少斑块纤维帽降解,稳定AS斑块,从而延缓了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推断炎性因子水平高低可能是决定AS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4)肾虚痰瘀互结是影响AS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之一。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的中西结合治疗模式,可以从多角度、多靶点地起到调节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斑块纤维帽降解、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从而更好地阻止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减少相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推断补肾活血化痰法可起到抑制机体内AS相关炎性因子的作用。
施昱丞[7](2007)在《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该类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基本病因之一,而血脂代谢紊乱可致动脉粥样硬化,这在国内外许多研究报道中已证实;血脂异常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高脂血症是引起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害因素;高脂血症约占整个脑卒中发病率的1/3,因此,降低血脂对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脑血管病患者大多有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患者在脑卒中后,会因原本的血脂代谢紊乱,更加重脑缺血后损伤,比单纯性脑缺血损伤更严重;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就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寻找适当有效的早期干预防治措施是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方法:(1)首先以高脂饲料喂养大鼠造成高脂血症大鼠后,采用氯化铁(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法,将高脂血症大鼠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八组,电针术前干预及脑缺血后全程治疗;(2)应用生化法观察高血脂大鼠脑缺血后血脂四项变化及针刺的影响;(3)应用神经行为学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缺血侧及海马区大脑病理改变状况及针刺的作用;(4)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针刺前后大鼠缺血侧及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HSP70、S-100β、vimentin等的变化;(5)通过双抗夹心ABC-ELISA法,测定脑匀浆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结果:1.经典高脂配方饲料喂养所致的高血脂模型较为理想,然后采用氯化铁(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法,将高脂血症大鼠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以大鼠血脂四项的变化,可以作为大鼠高血脂模型检测的方法之一。2.大鼠在造成脑缺血损伤后,1-2h的神经行为症状均有阳性反应,各脑缺血模型组神经行为症状评分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脂模型组,脑缺血模型各组行为症状评分总体高于各针刺组,针刺各组有减少评分趋势。提示针刺可以降低大鼠神经行为症状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3.针刺可以通过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4.在单纯高血脂大鼠海马区、缺血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模型组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减少,经针刺治疗7d后,与高血脂模型组比较,高血脂治疗组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增加。而在脑缺血损伤发生后,在大鼠海马区、缺血区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显着增加;经针刺治疗7d后,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脑缺血治疗组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增加。在高脂血症大鼠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后,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在大鼠海马区、缺血区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降低。而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Ⅱ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 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Ⅰ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各项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5.NGF、BDNF及bFGF的含量:脑缺血治疗组>脑缺血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高血脂治疗组>高血脂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模型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的NGF、BDNF及bFGF含量均极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的NGF及bFGF含量均极显着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P<0.01)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的BDNF含量极显着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P<0.01),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的BDNF含量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但二者无差异(P>0.05);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的NGF及BDNF含量均极显着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P<0.01)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的bFGF含量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结论:1.本实验首先选用经典高脂饲料喂养大鼠6周造成高血脂模型后,接着再用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法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最终二种模型结合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建立成功,将可为往后的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各种实验研究及探究高血脂合并脑缺血的发病机理提供正确的动物模型。2.脑缺血损伤过程中,高脂血症可加重脑缺血损伤程度;3.针刺可以通过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4.持续电针治疗可使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HSP70、S-100β、vimentin及大脑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修复;电针介入治疗时间点有其重要性,电针早期介入治疗可能是治疗高血脂合并脑缺血疾病的良策,而电针持续增高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HSP70、S-100β、vimentin及持续增高大脑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可能是电针抗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张震[8](2019)在《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土鳖虫(Eupolyphaga steleophaga),为鳖蠊科(Corydzi-Zidae)昆虫地鳖(EEupolypha gasinensi Walker)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 Boleny)雌虫干燥体,具有通经活络、行疲破血、消肿化积等功效。其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深入挖掘价值。随着科技深化发展,土鳖虫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药理作用研究日趋深入。大量研究和临床结果表明,土鳖虫具有抑制癌细胞、调节脂质代谢和消除自由基等功效,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通过进一步对土鳖虫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土鳖虫药物作用途径和相关机制,为全面发挥其治疗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导向。高胆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aemia)属于一种血脂异常病,指血清总胆固醇水平(TC)高于正常值,该病易导致外周血管类疾病,诱发心肌梗死、中风和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该病预防和治疗应保持高度重视。兔为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研究理想模式动物之一,对胆固醇敏感等生理特点有利于短期内建立稳定研究模型,不仅有助于人类对高胆固醇血症药理和病理研究,更可促进研究结果转化。目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药物主要为西药,多为单靶点作用,并且副作用较强。土鳖虫抗胆固醇作用具有作用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等优势,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以60只二月龄雄性哈尔滨大白兔(Leporidae)为实验动物,通过饲喂富含胆固醇饲料8周制备高胆固醇血症兔。造模完成后,高胆固醇血症兔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1只,高、低剂量治疗组各12只。高、低剂量治疗组分别饲喂含有0.4 g/kg和0.2 g/kg 土鳖虫粉基础饲料,空白、对照组饲喂普通基础饲料,治疗期6周。通过检测不同组别兔血清胆固醇(TC)水平确定模型建立;使用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评估9个常用内参基因在模型兔肾上腺、肝脏、脾脏和肾脏表达稳定性,获得最适内参基因,以提高qPCR结果准确性;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方法研究各组兔肝脏LDLR、LXRα、ABCA1、SREBP-2、HMGCR、FXRα和CYP7A1七个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变化,以探讨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检测血清AST、ALT和AST/ALT水平,评价高、低剂量土鳖虫对肝损伤指标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胆固醇血症兔造模结束时,高胆固醇血症兔组TC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表明哈白兔可制备高胆固醇血症兔;治疗结束时,对照组TC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和高、低剂量给药组(P<0.01),高、低剂量给药组间无差异显着性(P>0.05),表明2种剂量土鳖虫均可调节高胆固醇血症兔血清胆固醇,且治疗效果相似。2)土鳖虫抗哈白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中,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综合评估9个常用内参基因在四种不同组织表达稳定性结果如下,肾上腺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Hprt1、B2m、Actb和Eefla1,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和Sdha,最适内参基因为Hprt1(GM=1.968)和B2m(GM=2.968);肝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B2m、Ywhaz和Eeflaz,3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Hprt1、Actb和Rpl5,最适内参基因为:Gapdh(GM=2.236)和B2m(GM=2.449);脾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Ywtaz、Rpl5和Sdha,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Eefla1和Actb,最适内参基因为Gapdh(GM=2.060)和Ywhaz(GM=2.340);肾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Ppia、B2m、Gapdh和Actb,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Rpl5和Eefla1,最适内参基因为Ppia(GM=1.968)、B2m(GM=2.060)和Gapdh(GM=2.449)。3)以Gapdh、B2m和Actb为内参基因,标准化Pary1基因在肝脏中表达,结果表明,Gapdh作为内参基因,空白组、对照组和高、低剂量给药组间相对表达比率差异不大;B2m作为内参基因,各组间相对表达比率略有差异;Actb作为内参基因,各组间相对表达比率变化较大,Gapdh和B2m较Actb更适合为模型内参基因。4)治疗结束时,结果显示,高、低剂量给药组比较于对照组LDLR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提升LDLR基因表达,促进LDL吸收。与对照组比较,高、低剂量给药组LXRα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高剂量给药组ABCA1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低剂量组ABCA1转录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翻译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土鳖虫可加速肝细胞胆固醇外排,降低肝细胞内胆固醇水平,高剂量作用效果更显着。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给药组SREBP-2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低剂量给药组SREBP-2转录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高、低剂量给药组HAGCR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影响胆固醇合成途径降低胆固醇合成,高剂量作用效果更突出。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给药组FXR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低剂量给药组FXRα在转录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翻译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高、低剂量治疗组CYP7A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促进胆固醇合成为胆汁酸,调节胆固醇平衡。5)治疗结束时,AST、ALT和AST/ALT在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高、低剂量土鳖虫未导致肝损伤指标提升。本研究以高胆固醇血症兔模型为出发点,建立土鳖虫抗哈白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依据模型特点,使用特定算法获得模型肝、脾、肾和肾上腺最适内参基因,应用最适内参基因标准化固醇代谢相关基因,旨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土鳖虫调节胆固醇机制,对深化药理研究,充分发挥药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具有以下创新点:1)应用 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 和 RefFinder 五种算法综合评估 9 个候选内参基因在模型兔肝、脾、肾和肾上腺表达稳定性,获得4种组织最适内参基因,提高qPCR结果准确性。2)研究土鳖虫对胆固醇吸收途径:LDLR,外排途径:LXRα、ABCA1,合成途径:SREBP-2、HMGCR和转化途径:FXRα、CYP7A1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影响,分析探讨土鳖虫发挥功效目标基因,从分子水平探究土鳖虫抗胆固醇多靶点效应,揭示土鳖虫抗胆固醇作用机制。依据实验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结果可提高内参基因评估结果准确性。2)本实验模型中最适内参基因,肾上腺中为Hprt1和B2m;肝中为Gapdh和B2ni;脾中为Gapdh和Ywhaz;肾中为Ppia、B2/m和Gapdh,可提高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土鳖虫药理作用相关基因表达结果准确性。3)土鳖虫多靶点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可能与调节如下基因表达有关:上调LDLR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提高胆固醇吸收;上调LXRα、ABCA1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促进胆固醇外排;下调SREBP-2、HMGCR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减少胆固醇体内合成;下调FXRα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上调CYP7A1基因转录和表达,促进胆固醇转化。
王昊博[9](2020)在《健脾化痰祛瘀方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肝脏脂质代谢及AQP3、AQP4和p-CREB表达的干预》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大量喂食高脂饲料,建立由饮食不节所致脾虚痰浊AS巴马猪动物模型,以健脾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通过对“健脾化痰祛瘀方”的“全方组”、“益气组”、“益气祛痰组”、“活血化瘀组”及辛伐他汀组使用后的血液内血脂各项指标,肝细胞的受损及恢复情况,AQP3、AQP4及p-CREB在各组用药前后的表达情况,并由此得出降脂效果最佳的药物组。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47只健康SPF级广西巴马小型猪,首先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2周,2周后除选取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2只分别按照模型组、西药组、全方组、益气组、益气祛痰组、活血化瘀组平均分配,每组7只。随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饲料结合免疫学内皮损伤法,模仿“饮食不节所致脾虚痰浊证”之形成缘由,建立脾虚痰浊AS动物模型。8周后,除模型组外,其余5组开始进行各自的药物干预,每天1次,连续给药12周。12周后,取出各组巴马猪的肝脏组织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如下:1.检测各组实验动物肝脏中的TC、TG、LDL-C、HDL-C水平。2.HE染色法观察镜下各组实验动物肝脏组织及细胞内的病理改变情况。3.蛋白质免疫印记法(Western-blot法)检测AQP3、AQP4和p-CREB的表达情况。4.本实验所有数据结果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以上各药物组对于降低血液内的TC、TG和LDL-C,提升HDL-C均有效果,其中益气祛痰组对降低TC的效果最佳,全方组降低TG的效果最佳,益气组降低LDL-C的效果最佳,益气祛痰组提升HDL-C的效果最佳。其结果P<0.01或P<0.05,其具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2.以上各药物组对于修复肝脏内组织和细胞损伤,降低肝脏内脂质沉积均有效果,其中益气祛痰组效果最佳。西药组对于肝脏组织和细胞修复,降低脂质沉积也有一定功效,但其具有一定的副作用。3.以上各药物组对于改善AQP3、AQP4和p-CREB的表达情况均有效果,其中益气祛痰组效果更佳,而益气组对于改善p-CREB表达几乎没有效果。结论:1.健脾化痰祛瘀方的“益气祛痰组”降低血清中TC含量效果最显着,“全方组”降低血清中TG含量效果最显着,“益气组”降低血清中LDL-C含量效果最显着,“益气祛痰组”提升血清中抗AS物质HDL-C效果最显着。2.对于修复被脂质破坏的肝细胞,降低肝脏组织内的脂质沉积程度,“益气祛痰组”疗效最佳。3.“益气祛痰组”对于改善AQP3、AQP4、p-CREB的表达效果最佳。
胡楠[10](2019)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并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材料与方法:1.选取144只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分组,每组12只,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清脂通脉颗粒组)10组,共计12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各组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具体方法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8周,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给予常规饲料喂养。实验进行后第4周对中药组大鼠按照均匀设计方案计量的不同比例进行给药,本次研究采用灌胃给药作为主要途径,给药比例为10ml/kg。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因灌胃手法及大鼠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共有8只大鼠死亡,故最终决定每组取10只大鼠进行下一步检测。实验进行9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分离取得血清,取出主动脉和肝脏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和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ApoAI/ApoB)水平;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影响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清道夫受体BI(SR-BI)、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影响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的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肝脏X受体α(LX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TC、TG、LDL水平显着增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其中组3、8、9、12的TC水平降低(P<0.05),8、10、11、12组HDL-C水平升高(P<0.05),3、8、9、10、11、12组LDL-C水平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结果,选定组8和组12,连同正常组和模型组进行后续研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poAI显着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显着降低(P<0.01)。组8,组12能升高ApoAI,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肝脏脂质沉积结果显示:HE染色结果显示中药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增厚减轻,泡沫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只有部分肝细胞水样变性,肝脏组织中的脂滴沉积减少,大部分肝细胞接近正常形态。3.胆固醇合成和摄取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脏胆固醇受体LDLr和SR-BI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限速酶CYP7A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4.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胆固醇外流关键分子ABCA1和ABCG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逆转运关键因子LXRα和PPARγ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结论:1.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有效调节血脂及载脂蛋白相关指标,说明清脂通脉颗粒能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紊乱。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减少主动脉内膜上粥样斑块病变面积脂质沉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脂滴沉积,说明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肝脏脂质沉积。3.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与摄取,加速胆固醇向外周组织流出的速度,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延缓动脉粥样硬块斑块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二、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与家兔听力损害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与家兔听力损害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微量元素医学精要 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人体疾病与微量元素 |
1.1 呼吸系统疾病与微量元素 |
1.1.1 呼吸道感染与微量元素 |
(1) 呼吸道感染概述 |
(2) 呼吸道感染与微量元素失衡所致的免疫力下降有关 |
(3) 应用微量元素防治呼吸道感染有良好效果 |
1.1.2 哮喘与微量元素 |
(1) 哮喘概念 |
(2) 哮喘与镍 (Ni) 、锌 (Zn) 、铁 (Fe) 、锶 (Sr) 等微量元素有关 |
(3) 哮喘患者应补充钙、锌、铁并减少体内镍的蓄积 |
1.1.3 阻塞性肺病与微量元素 |
(1) 阻塞性肺病的概念 |
(2) 阻塞性肺病与铜、锰、铬、铁有关 |
(3)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应补充锌、铁和硒 |
1.2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微量元素 |
1.2.1 高血压症与微量元素 |
(1) 高血压概念 |
(2) 高血压症与微量元素锶、锌、铜有关 |
(3) 高血压患者应补充钾、锶、锌和硒 |
1.2.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与微量元素 |
(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概念 |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铁、铬、钒、锶、锌、铜、硒有关 |
(3) 防治冠心病应适当补充铬、锶、硒和锌 |
1.2.3 心肌疾病与微量元素 |
(1) 心肌疾病的概念 |
(2) 扩张型心肌病与微量元素锌、硒、锰有关 |
(3) 克山病与微量元素硒、碘、钼及宏量元素镁有关 |
1.3 消化系统疾病与微量元素 |
1.3.1 慢性胃炎与微量元素 |
1.3.2 消化性溃疡与微量元素 |
(1) 消化性溃疡的概念 |
(2) 消化性溃疡与微量元素锌、铜、钼有关 |
(3) 消化性溃疡患者补充微量元素的原则 |
1.3.3 炎症性肠病与微量元素 |
(1) 炎症性肠病的概念 |
(2) 炎症性肠病主要与缺锌、缺锰有关 |
1.3.4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微量元素 |
(1) 病毒性肝炎与微量元素锌、硒、铜有关 |
(2) 肝硬化与微量元素锌、硒、铜、镍及宏量元素镁有关 |
(3) 适当补充硒、锌可预防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 |
1.4 泌尿系统疾病与微量元素 |
1.4.1 肾病综合征与微量元素 |
(1)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特点 |
(2)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
(3) 肾病综合征患者应补充微量元素锌、铜和铁 |
1.4.2 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微量元素 |
(1) 概 述 |
(2)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锌、硒、铁、钴含量降低, 铝含量升高 |
(3)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应补充锌、硒、铁及钴 |
1.5 血液系统疾病与微量元素 |
1.5.1 白血病与微量元素 |
(1) 概 述 |
(2) 白血病与微量元素硒、锌、铜、锰和镍有关 |
(3) 微量元素在白血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
1.5.2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微量元素 |
(1) 概 述 |
(2) 再障患者头发铁、铜、镁、钙含量降低, 血清铜升高 |
(3) 钴盐、锂盐和铜蛋白用于再障的治疗 |
1.6 营养代谢疾病与微量元素 |
1.6.1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与微量元素 |
(1) 概 述 |
(2)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患者往往缺乏铁、锌、铬和硒 |
(3)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患者必须补充微量元素 |
1.6.2 肥胖症与微量元素 |
(1) 概 述 |
(2) 某些类型的肥胖症与碘、硒缺乏有关 |
(3) 肥胖症患者应适当补充碘、硒、锌和铬 |
1.6.3 高脂血症与微量元素 |
(1) 概 述 |
(2) 血脂代谢紊乱与铜/锌比值、铬及硒、铁关系密切 |
(3) 适当补充铬、锌、铜、硒及钒防治高脂血症 |
1.6.4 糖尿病与微量元素 |
(1) 概 述 |
(2) 糖尿病与铬、锌、硒、锰、铜、钒关系密切 |
(3) 补充铬、锌、硒、铜、钒可防治糖尿病 |
1.7 神经系统疾病与微量元素 |
1.7.1 脑血管疾病与微量元素 |
(1) 概 述 |
(2) 脑血管疾病与锌、铜、铁、锰、硒及铬关系密切 |
(3) 补充锌、硒、铬可防治脑血管疾病 |
(4) 老年人不宜补铁、补锰 |
1.7.2 癫痫与微量元素 |
(1) 概 述 |
(2) 症状性癫痫与锌、铜、铁、锰关系密切 |
(3) 癫痫患者不可补铁和铜, 可适当补锰 |
1.7.3 阿尔茨海默病与微量元素 |
(1) 概 述 |
(2) 阿尔茨海默病与铝、锌、铁、钙关系密切 |
(3) 微量元素在治疗AD方面的应用 |
1.7.4 帕金森病 |
1.8 精神疾病与微量元素 |
1.8.1 精神分裂症与微量元素 |
(1) 概 述 |
(2) 精神分裂症与锌、铜、铁、锰、锂关系密切 |
(3) 锌和锂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 |
1.8.2 躁狂型抑郁症与微量元素 |
1.9 眼科疾病与微量元素 |
1.9.1 弱视、近视与微量元素 |
1.9.2 视网膜疾病与微量元素 |
(1) 老年黄斑变性与微量元素 |
(2)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与微量元素 |
(3) 视网膜脱离与微量元素 |
(4) 夜盲、色觉异常与微量元素 |
1.9.3 视神经病变与微量元素 |
1.9.4 老年性白内障与微量元素 |
1.9.5 单疱性角膜炎与微量元素 |
1.10 皮肤病与微量元素 |
1.10.1 寻常性痤疮与微量元素 |
1.10.2 白癜风与微量元素 |
1.10.3 脂溢性皮炎、脱发与微量元素 |
1.10.4 其它皮肤病与微量元素 |
(1) 病毒性皮肤病与微量元素 |
(2) 婴儿湿疹与微量元素 |
1.11 口腔疾病与微量元素 |
1.11.1 龋齿与微量元素 |
1.11.2 口腔溃疡与微量元素 |
1.11.3 口腔癌与微量元素 |
1.12 感音神经性聋与微量元素 |
1.13 关节病与微量元素 |
1.13.1 风湿性疾病与微量元素 |
1.13.2 大骨节病与微量元素 |
1.14 男女不育与微量元素 |
1.14.1 不孕与微量元素 |
(1) 微量元素与卵细胞发育及排卵 |
(2) 微量元素对输卵管的影响 |
(3) 微量元素对子宫及宫颈的影响 |
(4) 动物实验证实, 微量元素影响孕育 |
(5) 微量元素与不孕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 |
1.14.2 流产与微量元素 |
(1) 微量元素与流产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 |
(2) 微量元素与流产关系的机制研究 |
1.14.3 男性不育与微量元素 |
(1) 男性不育的原因 |
(2) 微量元素与男性不育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 |
(3) 微量元素影响男性生育能力的机理 |
1.14.4 防 治 |
(1) 补锌, 调节铜/锌比值至适宜范围, 治疗不育症 |
(2) 补充锌、铬、钼、锰防治流产 |
1.15 与微量元素有关的遗传病 |
1.15.1 肝豆状核变性 |
(1) 概 述 |
(2) 该病易被漏诊、误诊 |
(3) 微量元素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
1.15.2 Menkes病 |
1.15.3 遗传性血色病 |
1.15.4 肠病性肢端皮炎 (AE) |
(1) 概 述 |
(2) 补锌治疗效果显着 |
1.16 肿瘤与微量元素 |
1.16.1 鼻咽癌与微量元素 |
1.16.2 肺癌与微量元素 |
1.16.3 肝癌与微量元素 |
1.16.4 胃癌与微量元素 |
1.16.5 食管癌与微量元素 |
1.16.6 泌尿生殖系癌与微量元素 |
(1) 研究表明, 缺硒地区人群中肾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富硒或不缺硒地区。 |
(2) 为调查血清营养素与膀胱癌发生的关系, Helz对25802人的血硒进行了测定。 |
(3) 对比研究发现, 缺硒地区居民前列腺癌发生率增高。 |
(4) 有人把3.0 |
(5) 病例对照调查显示, 宫颈癌组血清和癌组织的硒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
1.16.7 微量元素测定在癌症辅助诊断及疗效和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 |
2 微量元素日供给量、治疗量及食物来源 |
2.1 推荐的微量元素日供给量及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2.1.1 推荐的每日膳食中微量元素铁、锌、碘、硒供给量 |
(1) 婴儿、儿童及少年日供给量 |
(2) 成年人日供给量 |
2.1.2 锌、硒、碘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2.1.3 铜、铬、锰、钼、氟的适宜摄入量 (AI) 及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UL) |
2.2 微量元素治疗量 |
2.2.1 锌 |
2.2.2 铁 |
2.2.3 铜 |
2.2.4 铬 |
2.2.5 钼 |
2.2.6 锰 |
2.3 微量元素的食物来源 |
2.3.1 铁 |
2.3.2 锌 |
2.3.3 铜 |
2.3.4 硒 |
2.3.5 碘 |
2.3.6 铬 |
2.3.7 锰 |
2.3.8 钼 |
2.3.9 海带中的钴、钒、锶等元素含量 |
2.3.10 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获得的有机微量元素 |
3 微量元素分析测试方法简介 |
3.1 概 述 |
3.2 常用分析测试方法 |
3.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3.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3.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3.2.4 中子活化分析法 |
3.2.5 电化学分析法 |
3.2.6 分子荧光分析法 |
3.2.7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4 人体微量元素正常参考值 |
4.1 诊断标准的划定 |
4.2 诊断试验实用性评价 |
4.3 人体微量元素正常参考值 |
(3)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药效学研究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从虚痰瘀毒论治理论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糖代谢和胰腺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和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血清、肝脏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血浆 TXB_2、6-Keto-PGF_(1α)含量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肝细胞凋亡及Bax 、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胰岛β细胞、α细胞病理形态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七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肝组织胰岛素受体 mRNA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八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骨骼肌胰岛素受体 mRNA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九 芪蓝糖脂宁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鼠骨骼肌 GluT4 mRNA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颈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综述三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水蛭抗家兔血瘀证作用机制及归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水蛭的研究进展 |
1.1.1 水蛭的药理作用 |
1.1.2 水蛭化学成分及炮制方法 |
1.2 实验性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
1.2.1 实验性血瘀证模型的制备方法 |
1.2.2 实验性血瘀证的诊断方法 |
1.3 中药归经的研究进展 |
1.3.1 中药归经的概述 |
1.3.2 中药归经的依据 |
1.3.3 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
1.3.4 中药归经的意义及展望 |
1.4 实验性血瘀证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1 载脂蛋白 E 基因(ApoE)研究进展 |
1.4.2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研究进展 |
1.4.3 内皮素基因(ET-1)研究进展 |
1.4.4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eNOS)研究进展 |
1.5 试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血瘀证模型的制备 |
2.2.2 组织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4 肝脏中总 RNA 的提取及反转录 |
2.2.5 荧光定量 PCR(Real time PCR)反应条件 |
2.2.6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表征观察 |
3.2 家兔器官指数的变化 |
3.3 实验性血瘀证的诊断指标 |
3.3.1 血清中血脂水平的变化 |
3.3.2 血浆中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 |
3.3.3 脂质过氧化指标的变化 |
3.4 mRNA 表达检测 |
3.4.1 家兔肝脏总 RNA 的提取与检测 |
3.4.2 荧光定量候选基因的扩增及检测 |
3.4.3 GAPDH 基因标准曲线制作 |
3.4.4 ApoE 基因在家兔肝脏中的表达 |
3.4.5 LDL-R 基因在家兔肝脏中的表达 |
3.4.6 ET-1 基因在家兔肝脏中的表达 |
3.4.7 eNOS 基因在家兔肝脏中的表达 |
3.5 水蛭归经的初步研究 |
3.5.1 水蛭对家兔各脏器组织 MDA 含量的影响 |
3.5.2 水蛭对家兔各脏器组织 SOD 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家兔血瘀证模型的制备及其稳定性 |
4.2 水蛭抗血瘀证作用机制的探讨 |
4.2.1 水蛭对血瘀证家兔血脂水平的调节 |
4.2.2 水蛭对血瘀证家兔内皮功能的调节 |
4.2.3 水蛭对血瘀证家兔脂质过氧化指标的调节 |
4.2.4 水蛭对血瘀证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 |
4.3 水蛭归经的初步研究 |
4.3.1 归经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指标选择 |
4.3.2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4 研究的创新点 |
4.5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4.5.1 关于实验性血瘀证模型的制备 |
4.5.2 关于水蛭抗血瘀证的作用机制 |
4.5.3 关于水蛭的归经的初步研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发展概述 |
1 中医学对AS病因病机研究发展概述 |
1.1 历代医家对AS病因病机认识概述 |
1.2 罗陆一教授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抗AS的中医治法研究 |
3 抗AS方药研究概述 |
3.1 单味中药、中药单体或中药提取物的研究 |
3.2 中药复方的研究 |
3.3 抗AS专方的研究 |
3.4 经方时方的加减运用研究 |
4 补肾活血化痰方主要组方中药研究概述 |
4.1 制首乌 |
4.2 补骨脂 |
4.3 怀牛膝 |
4.4 三七 |
4.5 川芎 |
4.6 制半夏 |
4.7 石菖蒲 |
4.8 黄芪 |
5 临床实验研究发展概述 |
6 罗陆一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 |
7 中医药抗AS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二节 现代医学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发展概述 |
1 AS病因、病机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概述 |
1.1 AS病因、病机概述 |
1.2 AS与炎症反应关系概述 |
2 从AS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的研究发展概述 |
2.1 AS易损斑块的研究发展概述 |
2.2 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的研究概述 |
3 AS斑块炎性标志物的研究发展概述 |
3.1 高敏C反应蛋白 |
3.2 白介素-18 |
3.3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
3.4 纤维蛋白原 |
3.5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研究发展概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冠心病(胸痹心痛)诊断标准 |
1.3.1 冠心病西医诊断标准 |
1.3.2 胸痹心痛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
1.3.3 胸痹心痛中医证侯的诊断标准 |
1.4 主要口服药物 |
1.5 主要试剂 |
1.6 主要仪器设备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病史采集 |
2.3 服药方法 |
2.4 血样标本采集方法 |
2.5 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
2.5.1 血脂、脂蛋白、肝肾功检测 |
2.5.2 血清炎性因子的检测 |
2.6 颈动脉超声检查意义及方法 |
2.6.1 检查意义 |
2.6.2 具体检查方法 |
2.6.3 斑块分型 |
2.7 中医临床病情评分及疗效评定方法 |
2.7.1 临床病情评分标准 |
2.7.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8 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整个研究过程病例剔除情况 |
3.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3.3 治疗前心绞痛分级、分度情况比较 |
3.4 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
3.5 治疗前后临床病情评分比较 |
3.5.1 心绞痛疗效评分比较 |
3.5.2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6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3.6.1 心绞痛疗效比较 |
3.6.2 心电图疗效比较 |
3.6.3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7 治疗前后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
3.8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
3.9 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药物 |
1.3 实验动物饲料 |
1.4 实验主要试剂 |
1.5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方法 |
2.2 动物给药方法 |
2.3 动物造模方法 |
2.4 实验动物血样及病理标本采集方法 |
2.4.1 血样采集方法 |
2.4.2 病理标本取材方法 |
2.5 实验动物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
2.5.1 血脂、脂蛋白检测 |
2.5.2 血清炎性因子的检测 |
2.6 免疫组化相关染色及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步骤 |
2.6.1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6.2 MCP-1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
2.6.3 MMP-9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
2.6.4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操作步骤 |
2.7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家兔意外死亡情况 |
3.2 实验家兔体重变化情况 |
3.3 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 |
3.4 炎性因子检测结果 |
3.4.1 5组实验家兔Fg、hs-CRP值统计结果 |
3.4.2 5组实验家兔IL-18、MCP-1、MMP-9 ELISA值统计结果 |
3.5 病理形态学观察 |
3.5.1 肉眼观察结果 |
3.5.2 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
3.5.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3.5.4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主要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
附录2 动物实验图片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作用机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后作用机理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治疗前后血脂含量变化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症状及病理改变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HSP70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S-100β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七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vimentin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八 针刺干预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NGF、BDNF、bFGF 含量的变化..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 |
1.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
2.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治疗前后血脂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3.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症状及病理改变的影响 |
4.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海马、缺血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 GFAP、HSP70、S-100β 及 vimentin 等的影响研究 |
5.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 NGF、BDNF 及 bFGF 等表达的影响研究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8)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中药土鳖虫研究进展 |
1.1.1 土鳖虫化学成分及炮制方法 |
1.1.2 土鳖虫药理作用 |
1.1.3 土鳖虫药理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
1.2 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研究 |
1.2.1 正常兔脂类代谢特点 |
1.2.2 胆固醇模型兔相关研究 |
1.3 内参基因研究 |
1.3.1 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影响因素 |
1.3.2 不存在通用内参基因 |
1.3.3 评估内参基因算法 |
1.4 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 |
1.4.1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
1.4.2 肝X受体 |
1.4.3 ATP结合盒转运体A1 |
1.4.4 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 |
1.4.5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
1.4.6 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 |
1.4.7 胆固醇7α-羟化酶A1 |
1.5 中药与肝损伤 |
1.6 实验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1.2 土鳖虫粉和饲料 |
2.1.3 仪器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流程 |
2.2.2 建立模型和收集样品 |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2.4 Western blot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1 数据分析 |
2.3.2 内参基因评估算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模型建立 |
3.1.1 一般表征观察 |
3.1.2 高胆固醇血症兔模型 |
3.1.3 土鳖虫抗胆固醇模型 |
3.2 土鳖虫抗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评估 |
3.2.1 内参基因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 |
3.2.2 九个内参基因在4种组织中稳定性排序 |
3.2.3 四种组织中最佳内参基因数量 |
3.2.4 四种组织中9个内参基因综合评估 |
3.3 固醇代谢相关基因在肝脏中表达 |
3.3.1 验证肝脏中最稳定内参基因 |
3.3.2 肝脏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表达 |
3.3.3 肝脏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翻译水平表达 |
3.4 肝功影响 |
4 讨论 |
4.1 哈白兔适合高胆固醇血症研究 |
4.2 内参基因确定受多种因素影响 |
4.2.1 内参基因具有组织、条件特异性 |
4.2.2 不同算法结果存在差异 |
4.3 土鳖虫多靶点抗胆固醇效应 |
4.3.1 最适内参基因验证 |
4.3.2 LDLR表达 |
4.3.3 LYRα表达 |
4.3.4 ABCA1表达 |
4.3.5 SREBP-2表达 |
4.3.6 HAMGCR表达 |
4.3.7 FXRα表达 |
4.3.8 CYP7A1表达 |
4.3.9 转录与翻译水平表达结果存在异同 |
4.3.10 土鳖虫抗胆固醇多靶点效应 |
4.4 药物性肝损伤 |
4.5 问题和展望 |
4.5.1 高胆固醇血症模型 |
4.5.2 内参基因 |
4.5.3 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 |
4.5.4 关于肝损伤研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健脾化痰祛瘀方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肝脏脂质代谢及AQP3、AQP4和p-CREB表达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动物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制备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的饲养 |
2.2 实验步骤 |
3.确定结果 |
3.1 统计学分析 |
3.2 确定最佳方药组 |
实验结果 |
1.各组痰瘀脾虚AS巴马猪血清血脂变化情况 |
2.肝脏组织学变化情况 |
3.AQP3、AQP4和p-CREB的相关表达情况 |
3.1 AQP3和AQP4 的相关表达情况 |
3.2 p-CREB的相关表达情况 |
讨论 |
1 相关动物模型的建立 |
1.1 脾虚症动物模型建立的历史沿革 |
1.2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建立的历史沿革 |
2.相关蛋白因子的选取 |
2.1 AQP3和AQP4的选取 |
2.2 p-CREB的选取 |
3.相关方药的选取与探讨 |
3.1 四君子汤的相关探讨 |
3.2 部分单味药选用相关探讨 |
4.实验结果的相关探讨 |
4.1 各组实验动物血脂内各项指标结果的探讨 |
4.2 HE染色结果相关探讨 |
4.3 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探讨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病因治疗理论和药物及治法研究的相关进展 |
1.中医对血脂异常相关理论的研究 |
1.1 “由脾论治”相关理论的研究 |
1.2 “由肝肾论治”相关理论的研究 |
1.3 “由痰论治”相关理论的研究 |
2.中药对高脂血症临床治疗的研究分析 |
3.针灸对高脂血症临床治疗的研究分析 |
4.降血脂相关方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
5.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胆固醇外流和逆转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与家兔听力损害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2]微量元素医学精要 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 颜世铭,李增禧,熊丽萍.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2(10)
- [3]芪蓝糖脂宁胶囊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药效学研究及机理探讨[D]. 张德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4]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D]. 栾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水蛭抗家兔血瘀证作用机制及归经的初步研究[D]. 杨洪雁.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8)
- [6]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D]. 张卫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7]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 施昱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D]. 张震.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9]健脾化痰祛瘀方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肝脏脂质代谢及AQP3、AQP4和p-CREB表达的干预[D]. 王昊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D]. 胡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