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波《浮生六记》再思

余平波《浮生六记》再思

一、俞平伯浮生六记校点本复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丹[1](2018)在《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大书,200多年,卷帙浩繁的各类研究,已经成功的推动“红学”以学科之名跻身20世纪三大显学行列。本论题采用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建立一种跨学科的超越红学内、外部研究的新理论范式,本论题首先将《红楼梦》视为特定历史语境中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性别意识、思想价值流通、交汇、融合、辩论的张力场,在这个张力场中,家族意识与虚构话语共生,父权规范与性别反抗并举,对伦理秩序的眷恋和反抗共在,儒家正统意识与异己边缘话语交错,价值认同危机与救赎意识并存,使文本呈现出各种文化结构因子与不同思想价值取向之间的交错扭结和相互牵制。概括地说,在这个文本构成的张力场中,一边是来自社会现实语境固化的规范性力量,一边是曹雪芹试图拒绝、对抗并完成救赎的本真性力量。这两种力量具体呈现为男性/女儿、现实/理想、污浊/真纯、礼/情(欲)、儒/道、虚无/存在等方面的对抗,小说一方面展开了这种反抗,但更重要的是呈现了这些力量之间的争斗、拉锯与妥协。这反映了曹雪芹在各种价值规范之间的挣扎和徘徊,而此正是其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故而,本论题选择“身份认同”的视角切入,一方面是纵向的贯穿,试图用“身份认同”统领上述各个话题,使之在“身份”的问题上呈现一定的统一性;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追问,旨在具体考察曹雪芹如何体感上述互相矛盾的重重“意义”/“价值”?如何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中确定自我的“身份”和“立场”?并继续追问为何《红楼梦》能够容纳多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又为何能同时并存于精细繁复的叙述之中?其对于繁复多样的叙事策略的调用,是否源自于他对各种身份价值选择的犹疑和徘徊?同时,小说文本显现出来的多重复调特征(包括美学与价值)是否也正来自于曹雪芹在各种身份立场之间保持的张力?本论题正文除绪论外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从学界关于“何为红学、红学为何”的论争和红学当前纷繁复杂的学术场域现状出发,清理不同论争话语背后的理论立场和思维模式,具体阐释“身份认同”问题如何卷入红学的语境、作者、文本与意义阐释之综合研究中,进而提出并阐释在红学中启用新方法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阐释。第一章: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重点考察曹雪芹满汉的双重身份(既是贵族世家又是包衣仆人)和曹家在清代政治上的独特恩宠/失宠的兴衰经历,如何构成曹雪芹创伤心理的来源和书写的动机。另外,家族史实在文本中的进入,如何造成了《红楼梦》研究中独特的文学、历史(自传说)分殊对立的研究立场?从小说虚构理论的视角来看,自传说为何不能成立?又该如何认识《红楼梦》作为小说虚构的本质?虚构叙事的技巧是如何将具有自传性的经验转化为普遍性的经验?从自传说向自传性小说的生成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第二章:从性别身份的视角来考察曹雪芹如何调用各种性别配置和符号来安排和展示清代的性别规则。在《红楼梦》中,性别不仅仅是一种区分生物性男女的简单范畴,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想象的符号,一种展示性别特权的方式,一种“纯洁”美学的修辞,一种对伦理秩序的颠覆力量,以及一种对明清“情欲”叙事传统的承接方式而存在。本章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具体清理《红楼梦》对性别话语以及性别认同的复杂呈现。一方面展示微妙的性别配置如何成为作者型塑小说文本结构、主题内容和情欲复杂的诸多技巧之一?另一方面也考察小说中所用的多重性别符码同伦理秩序的建构/颠覆之间有何复杂关联?第三章:从思想价值认同方面,也即是将《红楼梦》放置在清中叶儒、佛、道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一方面清理儒学发展至理学,原本具有思想活力的儒家文化如何陷入僵化的危机,曹雪芹对待儒家的矛盾态度,是否形象的反映了清初儒学内部从程朱理学开始的内在性裂变?另一方面清理儒学的制度化与皇权的高涨造成了士人怎样的心理创伤?学而优必须仕,但当入仕无途时,士人该如何选择?《红楼梦》如何反应了其在儒道佛各家思想认同之间的矛盾和徘徊?隐入佛道为何不能?与此同时,回到小说文本中,具体考察“补天石被弃”的神话如何隐喻了贾宝玉成长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失败,在抛“母”入“父”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双重背叛(一是对母性代表的混沌天然性灵的背叛,一是对父系代表的“象征秩序”的背叛)。进而考察因这种背叛产生的自我忏悔、矛盾、犹疑、痛苦能否与中国精神思想演变史中“士”阶层(知识分子)的身份困惑进行连接?而贾宝玉在文化取向上选择的女儿纯洁论或者说审美诗意,如何被文本赋予“形而上”的意味?这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思想救赎的尝试?第四章:将身份认同上升至“终极关怀”的层面,分别从叙述策略、乌托邦叙事动机几个层面,来探讨《红楼梦》对人的存在终极价值的思考和追索。一方面,借助叙事学分析小说的神话结构、谶纬模式铺叙出的“宿命论”如何与小说主体、人物角色的自主意识构成叙事张力?另一方面,通过将《红楼梦》放置在中国精神史的流变中,去考察《红楼梦》提出了怎样的终极价值认同难题,其对大观园乌托邦式的设计能否成为在价值虚无中确定价值的一种尝试?最后,借助昆德拉对小说存在意义的解读,认为《红楼梦》在终极价值认同上的贡献,即是以回忆书写本身完成对自我、读者创伤的疗治,完成对荒诞虚无的对抗,完成对诗性价值的肯定。

杜平平[2](2010)在《论《浮生六记》的文体性质》文中研究指明《浮生六记》在内容上,叙写真人真事真情;在创作动机上,作者自觉为文、追忆人生经历,既无游戏笔墨,也不以劝惩为目标;在叙事结构上,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以抒情为中心,这些都与古代小说文体有着截然的区别。因此,《浮生六记》的文体应定位于古代散文,并带有明显的自传性、抒情性色彩。

黄强[3](2007)在《《〈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补述》文中认为《浮生六记》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流的叙事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它自身的感染力。俞平伯先生说它"确也有眩人的力";二,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高峰已经过去,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着出现之后的乾嘉时期,它的存在填补了这一时期缺乏叙事文学精品的空白。三,在中国古代"性灵文学"的历史系列链上,它是重要的一环。

黄强[4](2007)在《《〈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补述》文中研究说明《浮生六记》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流的叙事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它自身的感染力。俞平伯先生说它"确也有眩人的力";二,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高峰已经过去,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着出现之后的乾嘉时期,它的存在填补了这一时期缺乏叙事文学精品的空白。三,在中国古代"性灵文学"的历史系列链上,它是重要的一环。

张晨光[5](2007)在《论《浮生六记》的现代性因素》文中提出《浮生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在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浮生六记》显示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特征。作为一部产生于清代中后期的小说,《浮生六记》孕含了丰富的现代小说因素,这正是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价值所在。《浮生六记》所孕含的这种现代性因素表现为:思想内容方面注重表现平凡人的自我人生、真实自然的文学创作观、至情至性崇尚艺术的自由生命价值观以及陈芸沈复纳妾所体现出的对生命“自由”和“美”的追求,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沈复、陈芸对人性解放的极力追求所体现出来的“人的觉醒”;艺术形式方面的现代性表现为其文体特点、抒情化风格、语言特色、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结构特点等所体现出来的“文的觉醒”。本论文还探讨了《浮生六记》现代性因素的成因:明末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晚明小品文的影响、苏州地域文化的影响。正是《浮生六记》的这种现代性因素,使其确立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向上继承和发展了《红楼梦》等的优秀文学传统,向下开启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到来。

梅素娟[6](2007)在《《浮生六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解析文本出发,对《浮生六记》的传播、后二记的伪作情况、主人公的相关分析、及本文的艺术成就作一番研究与探讨,尝试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疑案,并探求它长销不衰的秘密。第一章罗列《浮生六记》的各种版本、译本的刊印与流播,以事实说明《浮生六记》的畅销情况。第二章分析、论证现存版本中的后二记系伪作,并论证、推测后二记的相关真相。第三章从文本入手,解析主人公三白与芸娘:三白的生平,三白对人生的热爱,三白的精神实质;解读为何芸娘被誉为“理想的女性”,以及芸娘的悲情结局的原因分析。第四章探讨《浮生六记》的独特文体和“美”文的具体表现,总结《浮生六记》的主要艺术成就。考辨古代文体的发展,比照本文的文体特征,得出《浮生六记》是自传体抒情叙事散文的结论。从美学角度深入探讨本文的情感美、悲剧美及文学美。

黄强[7](2006)在《《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略》文中指出百余年来的《浮生六记》研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初兴期以《浮生六记》被发现、刊行、介绍和传播为主要特征;沉寂期中,张慧剑的《明清江苏文人年表》钩稽出重要资料,在沈复是否曾游历琉球以及游历琉球的时间等关键问题上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繁荣期中,尚有一些重要的或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不应被遗漏。

袁源[8](2005)在《基于人文社会学视角的明代家具史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人文和社会学视角的明代家具史研究,立意于明代家具生成和发展的历史、人文和社会背景,深入探讨明代家具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审美、观念、精神和人格,以及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制度等层面的真实而细腻的关系。通过这个视角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明代家具作为一个特定时期文化与科技的产物,作为相应时期人们生活和精神的物质载体,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固有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又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恒常美感和精神基础。论文的第一篇章“家具篇”,简略地介绍了明代家具的形制、工艺和用材,以科学的视角、客观的方法对明代家具的物理性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总结。论文的第二篇章“人文社会篇”,是整个论文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即“家具与生活”、“格物与制器”、“木材与贸易”,将明代家具复原至人们具体而生动的生活场景之中,把握明代家具与各种生活的真实关系,以及家具中蕴涵的审美情操和人格基础;了解明代制作家具的手工作业中包含的深广历史和社会基础;考察明代整体社会背景下的木材流通与贸易,深入地认识明代家具用材的时代特征。论文的第三篇章“结论篇”,是论文的总结部分,总结了明代家具史的时代特征,以及明式家具作为家具风格的风格特征。由明代家具反思现代家具设计和生产的几个基本问题,并探讨明代家具给现代设计、生产和生活的启示。通过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从人文学和社会学的视角给明代家具史注入新的认识和体悟,从而使我们能够从家具、人、社会的复杂关系中更加细腻地认识中国家具史上的杰出代表。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更加希望从明代家具史这个特定的家具时期和风格中超拔出中国古典家具在审美和观念上共通的基础。最后,借着本论文的研究,反思我们当前的设计和生活,也有着丰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吴志峰[9](2001)在《《浮生六记》文体辨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从分析《浮生六记》的文体特征入手,探讨其文体属性、文体渊源及其散文文体特色,以此衍化为本文的论述次序:《浮生六记》文体辨体、《浮生六记》文体考源、《浮生六记》散文文体特色。 辨体部分首先列举当代学界对《浮生六记》的八种文体界说,指出其分歧点是散文抑或小说,再从古代散文和小说各自的文体特征、《浮生六记》的叙事角度及抒情品性上界定其散文文体类型:古代自叙式言志散文。 考源部分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比较《浮生六记》和晚明小品、沈复的文学观念和与其同时代的桐城文派文学观念,凸现《浮生六记》与古代抒情散文尤其是晚明小品一脉相承的文体渊源关系。 结论部分则从体制、语言特色、散文风格等方面总结《浮生六记》独树一帜的散文文体特色。

耿素丽,冯惠民[10](1996)在《《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续)》文中提出

二、俞平伯浮生六记校点本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俞平伯浮生六记校点本复议(论文提纲范文)

(1)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红学——一个聚讼纷纭的学科场域
    第一节 走向文化诗学的阐释
    第二节 对“文献、文本、文化”融合路径的可能性探索
    第三节 学界研究现状分析和论文研究思路
        一、有关红学方法论的现状分析与文献综述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身份的弥散——“身份”与作为一个叙述文本的生产
    第一节 双重身份与小说文本的历史性
        一、文化归属上的旗人身份与贵族世家的形成
        二、贵族的“世家”意识与《红楼梦》的美学品味
        三、包衣身份与抄家带来的心理创伤
    第二节 文本与历史的互动——旗人生计与小说的再叙述
        一、贾府的经济收入与清代经济体制
        二、贾府的经济支出与危机凸显
        三、旗人生计问题之艰与贾府之衰败
    第三节 虚构与真实——作为一部小说的《红楼梦》
        一、究竟何为“虚构”?文学的虚构如何可能?
        二、梦的立意与小说的写法:《红楼梦》的虚构策略之一
        三、真、假辩证法与小说的写作策略:《红楼梦》的虚构策略之二
        四、文学虚构的本质与必要
    第四节 从史学范畴的“自传说”到小说领域的“自传性小说”
        一、自传?还是自传性小说?
        二、从自传到自传性小说如何可能?
        三、自我、经验与文学的重构——自传性文学的发生机制
        四、叙述分层:叙事学理论对自传性小说的支持
第二章 性别认同的安排——性别规则与叙事形式
    第一节 方法与背景
        一、《红楼梦》性别研究的方法
        二、历史语境中的女性话语
    第二节 性别·美学·修辞——《红楼梦》安排与展示清代性别的方式
        一、性别空间的流动:从闺房到大观园
        二、有“个性”的领地——建筑样式、房屋分配、摆设与布景
        三、作为“纯洁”象征的艺术——用“诗词”驱逐男性
        四、“大观园图”作为“玷污”的入口:当大观园“入画”时
    第三节 性别·情/礼·秩序——情/礼兼备与对伦理/道德秩序的审视
        一、贾府秩序的建构——礼法的悖论性与情/理的流转
        二、皇权与省亲别墅——大观园的政治结构与秩序
        三、“情/礼”兼备——皇家行宫与女儿乐园的相互流转
        四、母权与花园闺阁——女儿国的内在形式与法度
        五、大观园礼法秩序的必要与“情/礼”兼备的尝试
    第四节 权力流动与性别倒置——裙钗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一、地陷东南/贾府末世、女娲补天/裙钗治家的同构关系
        二、流血不止(疾病)与家族血脉的渐枯——秦可卿、王熙凤的齐家症候
        三、从女儿乐园到货利田庄——大观园性质的改变与探春的改革
        四、女儿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第五节 性别·欲望·叙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
        一、从《金瓶梅》到才子佳人小说的书写轨迹——明末清初小说从欲到情的主题转换
        二、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去欲化的表现策略与书写困境
        三、救赎与毁灭——对情之二重性力量的再思考
        四、礼、欲夹攻中的情的双重困境
        五、“礼”的重建与困境的解决
第三章 精神思想角色认同的失落——《红楼梦》对儒、道危机的阐释
    第一节 儒的困境与曹雪芹文化认同危机的生产
        一、政统、道统的合谋与文人的普遍性失语
        二、皇权的高涨与文人的进退难题
        三、《红楼梦》提出的思想难题
        四、读书何为?——当儒学进入权力中心
        五、进入仕途么?——贾雨村的启示
    第二节 “归隐”是否可行?——文人能否脱离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中国文人儒道互补的超稳定心理结构
        二、《红楼梦》对佛、道的反思和批判
        三、走向审美和诗意:《红楼梦》的家园意识与乡愁
        四、情与悟的辩证与启示
    第三节 进入“象征秩序”——贾宝玉的自我认同危机
        一、从“女娲弃石”到进入“象征秩序”的心路历程
        二、“爱”和“温柔”的名义:逃离象征秩序的双重艰难
        三、叛离的痛苦与对真实存在的发现
    第四节 “女儿”——能否成为文化危机的救赎?
        一、“女性气质”作为形而上(道德纯洁、政治干净)的象征
        二、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对女性生命形态的限缩
        三、宝玉偏至的人生视角与对女儿气质的偏至选择
        四、终将长大的“女儿”与终将逝去的“诗情”
第四章 存在与虚无——终极关怀的认同延宕
    第一节 叙述分层、叙述主体的意图转移与价值多元的表达
        一、叙事套盒与《警世阴阳梦》、《姑妄言》
        二、叙述分层的出现与《红楼梦》价值意义的多元性
        三、叙述责任的转移与《红楼梦》亦真亦假虚构叙事效果的形成:从超超叙述层的“作者自云”——超叙述层的石头、空空道人、曹雪芹
        四、叙述跨层与价值多元的辩难:从超叙述层的一僧一道到主叙述层的红尘众生
    第二节 时间·宿命感·主体性
        一、时间与小说叙述艺术
        二、命、力与《红楼梦》的叙述张力
        三、前五回情节安排中体现出的命与力
        四、林黛玉的命/力挣扎与生命诗意美感的诞生
        五、贾宝玉的抗争意识与死亡美学
    第三节 乌托邦冲动——桃花源、后花园、大观园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探寻
        一、政治乌托邦的隐喻——桃花源的出现
        二、情欲世界的开启——后花园的象征谱系
        三、本真存在的叩问——大观园的乌托邦意涵
        四、“自然”:作为乌托邦批判现实的力量
        五、再解读:敞开“终极存在”中的乌托邦力量
    第四节 意义追寻与人的存生本质——《红楼梦》作为精神史的线索
        一、刘小枫的价值追问——意义追寻为何是人的存在本质?
        二、《红楼梦》精神史索隐——面对历史(世界)之恶,诗人何为?
        三、“赤子之心”的讨论与宝玉“出家”的再解读
    第五节 对抗虚无与重建自我的方式——《红楼梦》的回忆书写
        一、回忆:生命的形式与美学的形式
        二、回忆书写的心理治疗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论《浮生六记》的文体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人对《浮生六记》文体的界定
二、《浮生六记》文体的重新定位
    (一) 从内容上来讲
    (二) 从创作动机上来讲
    (三) 从叙事模式上来讲

(5)论《浮生六记》的现代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浮生六记》研究概述
    二、本课题提出的理论意义
    三、本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浮生六记》的作者和流传
    一、作者及其生平
    二、《浮生六记》的流传及后二记的真伪
第二章 《浮生六记》思想内容方面的现代性因素
    一、注重表现平凡人的自我人生
    二、真实、自然的文学创作观
    三、至情至性崇尚艺术的自由生命价值观
    四、略论陈芸沈复之纳妾
第三章 《浮生六记》艺术形式上体现出的现代性因素
    一、文体特点的现代性因素
    二、重视抒情体现出的现代性因素
    三、语言风格的现代性追求
    四、叙事视角体现出的现代性因素
    五、由古典向现代过渡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 《浮生六记》现代性因素的成因
    一、明末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二、晚明小品文的影响
    三、苏州地域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浮生六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浮生六记》对《红楼梦》的继承和发展
    二、《浮生六记》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浮生六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浮生六记》的刊印与流播
第二章 关于后二记
第三章 三白和芸娘
    第一节 沈三白
    第二节 陈淑珍
第四章 《浮生六记》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独特的文体
    第二节 一篇“美文”
参考文献
致谢

(7)《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沉寂期中的沈复生平和《浮生六记》研究
二、初兴期与繁荣期中关于《浮生六记》文体属性的研究
三、繁荣期中的其它专题研究成果考察

(8)基于人文社会学视角的明代家具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1 题解
    2 研究背景
    3 意义
    4 方法论
上篇 家具篇
    第1章 明代家具形制简介
        1.1 椅凳类
        1.2 床榻类
        1.3 桌案几类
        1.4 柜架箱橱类
        1.5 其它类
    第2章 明代家具工艺简介
        2.1 手工制作
        2.2 木工工艺
        2.3 榫卯结构
        2.3.1 基本接合
        2.3.2 常见结构群
        2.4 雕刻、镶嵌、五金、编织等工艺
        2.5 漆艺
    第3章 明代家具用材小考
        3.1 基材
        3.1.1 木材-硬木与柴木
        3.1.2 其它材料
        3.2 表面装饰
        3.2.1 髹漆
        3.2.2 镶嵌
        3.3 配件
        3.3.1 五金件
        3.3.2 软屉
        3.3.3 织物和软包
中篇 人文社会篇
    第4章 家具与生活
        4.1 前言
        4.2 明代文人士大夫与家具
        4.2.1 文人士大夫的定义
        4.2.2 文人的生活细节及使用的家具
        (1) 读书生活
        (2) 社交礼仪生活
        (3) 闲赏生活
        4.2.3 文人的生活及家具中蕴含的审美观
        (1) 空灵
        (2) 沉郁
        (3) 温厚
        (4) 婉约
        (5) 旷达
        (6) 幽静
        (7) 细腻
        (8) 释“雅”
        (9) 崇古与创新
        4.2.4 文人的心灵和人格基础及对家具的影响
        (1) 进入世界之担当—浅论明代文人精神及人格的儒家层面
        (2) 逃离世界之逍遥—浅论明代文人精神及人格的道家层面
        4.3 明代乡村及市井百姓与家具
        4.3.1 明代乡村和市井生活
        4.3.2 明代小说中呈现的乡村市井生活及家具的使用
        4.3.3 民间的祭祀、宗教、岁时、节庆与家具
        (1) 祭祀、宗教与家具
        (2) 岁时、节庆与家具
        4.3.4 乡村市井生活及家具中蕴涵的审美观
        (1) 乡土
        (2) 艳俗
        (3) 祈福
        4.4 小结
        附录:明清贵族生活及使用的家具—《红楼梦》中的贵族生活及使用的家具、建筑、生活器物简评
    第5章 格物与制器
        5.1 前言
        5.2 明代的匠籍及匠役制度的演变
        5.3 明代的官办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
        5.3.1 官办手工业
        5.3.2 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与繁荣
        5.4 明代手工匠人地位的提高
        5.5 明代的手工艺专着与“道”、“器”合流的趋向
        5.6 小结
    第6章 木材与贸易
        6.1 明代民间家具的用材与木材流通状况
        6.1.1 民间家具用材的地域性
        6.1.2 民间木材的流通状况
        6.2 硬木与海外贸易
        6.2.1 明初海禁政策
        6.2.2 朝贡制度与勘合贸易
        6.2.3 海禁的废除与海外贸易的繁荣
        6.3 小结
下篇 结论与启示篇
    第7章 设计的人文基础
        7.1 设计与心灵—由明代家具反思设计的心灵基础
        7.1.1 功能与形式
        7.1.2 审美观
        7.1.3 观念与人格
        7.1.4 结语
        7.2 设计与生活
        7.3 回归澄明的设计之源—由明代家具及“明式家具”反思设计表达的“风格化”之弊
    第8章 留住手艺—由明代家具反思工业化时代的手工业
        8.1 手艺和手工业的定义
        8.2 手艺的特点
        8.3 工业时代的手工业
    第9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9)《浮生六记》文体辨说(论文提纲范文)

提 要
一、 《浮生六记》文体界定众说
二、 辨析文体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三、 研究《浮生六记》文体属性的理论方法
四、 《浮生六记》的文体定位
五、 《浮生六记》散文特性的渊源
六、 《浮生六记》对桐城文学观念的悖离和反拨
七、 《浮生六记》独树一帜的散文文体特色
附 注
参考文献

四、俞平伯浮生六记校点本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D]. 李丹丹.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2]论《浮生六记》的文体性质[J]. 杜平平. 青年文学家, 2010(21)
  • [3]《〈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补述[J]. 黄强.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07(02)
  • [4]《〈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补述[J]. 黄强.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07(02)
  • [5]论《浮生六记》的现代性因素[D]. 张晨光. 内蒙古大学, 2007(06)
  • [6]《浮生六记》研究[D]. 梅素娟. 扬州大学, 2007(06)
  • [7]《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略[J]. 黄强.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 [8]基于人文社会学视角的明代家具史研究[D]. 袁源. 南京林业大学, 2005(03)
  • [9]《浮生六记》文体辨说[D]. 吴志峰. 苏州大学, 2001(01)
  • [10]《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续)[J]. 耿素丽,冯惠民. 文献, 1996(04)

标签:;  ;  ;  ;  ;  

余平波《浮生六记》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