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线压接机系列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谷孝卫[1](2020)在《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制造业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和这几年汽车行业的井喷发展,汽车制造企业出现工人难招、技术工人难求的困局。汽车线束是汽车的神经网络,它是汽车所有电气设备电信号传递的载体。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作业主要靠人手工完成,很难进行大规模的自动化作业。因此,汽车线束的生产人工成本不断的提高,特别是一些欧美等国外高档汽车的汽车线束,由于汽车功能配置较多,电线回路较长而且汽车线束设计复杂,所以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的难度加大、汽车线束流水线的生产效率极低,从而汽车线束产品生产周期较长,满足不了汽车客户的交付需求。因此,对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研究,是提高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降低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汽车线束生产企业生产工人短缺的一个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同时也可以为汽车线束生产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促使企业的长期发展。本文以TH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汽车线束行业政策、技术内外部环境以及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研究的必要性。进而运用IE理论的5W1H等方法分析了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即TH公司存在的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工艺流程不合理、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工位与节拍管理不平衡、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不足等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所学的IE理论、精益生产等知识和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针对这三个主要问题及成因设计了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位改善方案、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工位与节拍平衡方案、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方案等,并且提出了TH公司技术人才保障、生产投入资金支持等使改善方案能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这些改善方案和保障措施最终实现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从最初的平均80%左右提升到了平均90%以上,一次性交验合格率超过了99.5%;流水线工位平衡率超过了95%,同时提高了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员工的积极性,减少了员工流失率。进而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产品交付周期明显缩短,客户满意度也同时得到改善,也解决了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员工短缺的痛点,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成本降低,从而实现了TH公司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刘嘉兴[2](2019)在《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导线压接是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十分关键的环节。导线的压接质量是整个施工过程的保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传统的导线压接系统多数为人工操作,在压接过程中需要人工移动导线,人工检测导线的对边距尺寸,效率较低。在此情况下,为了保证导线压接的精度、减小压接管弯曲引起的校直和报废、减少因人工操作而造成的损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必须改进传统的导线压接系统,研究一种自动化的导线压接系统,从而提高导线连接质量,减少事故处理和检修次数。本文在传统的导线压接系统基础上,以单片机为主控器设计了一种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相较于传统的导线压接系统,可实现在上位机监控界面人工设定导线移动的次数以及导线每步的移动距离,并实时显示两者的数值。下位机根据上位机指令自动移动导线,自动测量六边形导线三组对边距、压接的压力,并在下位机的显示屏进行数值显示。本文设计的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用C#编程语言设计上位机界面,用STM32F103VET6芯片作为下位机主控芯片,同时利用红外测距传感器测量导线的对边距,压力传感器测量压接钳的压接压力。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导线压接系统,不仅能够节省劳动力,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减少事故率,在导线压接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刘天兵[3](2019)在《德尔福电气公司车载网络射频线束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把智能产业作为技术和市场制高点,进行重点研发并实施产业布局,在汽车智能驾驶领域更为突出。2015年,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被列为未来十年国家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和各项关键技术,到2025年要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和各项关键技术。与传统汽车相比,未来智能汽车都是由数据驱动的,汽车所需的数据传输速度、反应速度、数据容量都将会大幅提升,而射频线束就是组成车载网络系统的重要部分,它连接着车身控制器和装在车周边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承载着高速数据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是汽车执行智能驾驶的重要零件。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射频线束需求也随之增加。德尔福电气公司是生产整车厂线束的跨国企业,为整车厂提供各种线束,包括,车身、发动机、仪表盘、车窗等线束。最近,公司更加专注于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作为整车线束的一部分,德尔福电气公司对它的采购量也越来越大。另外,整车线束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车载网络射频线束的附加值相对较高,于是自主开发射频线束非常必要。本论文首先对德尔福电气公司及射频线束项目概况进行阐述,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并细化市场,对射频线束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进行分析、评估并对射频线束的目标市场和产品进行精确的定位。最后得出结论:公司决定在吉林省白城市的德尔福分公司开发射频线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此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投资价值,同时,也为此项目在公司的发展提出进一步的展望。通过本商业计划书,说明德尔福电气公司投资该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希望本计划书对德尔福电气公司实现其预期商业目的有所帮助,同时也对同类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撰写起到参考作用。
袁星华[4](2019)在《线束自动画线机的设计与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汽车线束加工企业中,线束表面画标识线往往采用人工手动操作和人工质量检测的传统生产模式,操作过程需要多人参与、调试,工序分散,生产方式不兼容,质量不易控制,效率较低。旧的自动画线机多采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方式,自动化生产水平低,产能跟不上需求,难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需要对旧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本论文结合旧设备的控制原理与生产特点,研究生产线的工艺环节、控制流程和检测方法等,重新设计出基于PLC的自动画线机生产设备,并研制成功投入使用。有效地将夹线环节、检测环节、画线环节和烘干环节融为一体,实现画线自动化,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率。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汽车线束加工行业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改造背景,分析了汽车线束制造的生产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可行性;其次深入论证了画线机的工艺要求和控制方法,并结合该生产设备的加工特点,确定以夹具旋转和电机自动调节角度,实现自动画线生产,同时研究和改进了工件夹紧定位机械结构;最后分析了生产工艺流程,确定了基于PLC控制器和电缸装置的控制方案,设计出生产线电气控制线路和PLC程序,并配置HMI人机交互界面,具有在线监控、调试和故障报警功能的自动画线机自动化生产线。通过改造自动画线机生产设备,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安全,具有完整的在线监控和报警功能。生产线投产约两年来,运行稳定可靠,产品单件生产时间从之前的23s/pcs提高到15s/pcs,正常运行所需操作工人从3人减少为1人,产品合格率从91%提高到99.8%,操作故障率从5%降到0%,大幅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数量,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同类汽车线束批量生产中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吴飞[5](2018)在《L集团四川工厂汽车线束生产改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主机厂产能富余多,市场竞争激烈,整车的价格空间不断下调,汽车企业及其零部件的生存能力受到重大考验。为了在激烈的汽车零部件市场中得以生存并获得更好的发展,通过精益生产理念进行生产改善、消除浪费是最佳的选择。L集团四川工厂是一家新工厂,主要负责汽车线束制造,目前新工厂在投产中出现很多问题,持续生产改善以保持市场竞争力。本文考虑到L集团四川工厂是一家新工厂,初期采用集团的常用的生产方式表面上看来可以实现基本运作,满足工厂的基本功能,但实际运行中发现还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有L集团以前遗留下来尚未解决的问题,新工厂整体布局的差异性,厂房结构客观因素的影响等,拟通过精益生产理念,改善生产运营管理中的问题,对汽车线束生产过程进行改善研究,通过优化物料看板拉动的模式使现场物料使用更具规则性,物流路线优化以确定现场物流人员的工作负荷和送料规律;通过优化场地布局使现场的空间利用率更高,为将来的扩产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可使现场各工序的衔接线路最短;通过优化UIPS生产系统,完善之前个别工序没有进入生产系统的问题,使各工序之间的生产计划,数据汇总监控在现场得以有效的信息化实施;通过利用Andon系统加强现场人员之间、工位之间的信息流,提高现场的反应速度。通过以上方式,以取得减少现场人员数量、提高人工生产效率、提升现场生产系统的信息化模式,降低在制品库存水平的目标,最终实施形成更适应新工厂生产及市场需求的生产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整体提升新工厂在线束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
魏德米勒电联接(上海)有限公司[6](2018)在《魏德米勒推出Crimpfix E自动剥线压接机》文中指出魏德米勒推出新型Crimpfix E纯电力驱动自动剥线压接机,为卷式带塑料套的管状端头加工提供新一代压接机。机柜中电缆的组装涉及大量的手工作业。Crimpfix E发挥其潜能,完全替代人工作业,该自动剥线压接机高效固定压接带塑料套的管状端头,在施工现场或工作场所适用的电缆横截面的范围为0.5~2.5mm2,它使各个工作步骤得以自动化,显着
陈昀[7](2018)在《大型石化装置安全仪表系统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以国外某石油化工装置安全仪表系统(SIS)设计为例,介绍了安全仪表完整性等级(SIL)的回路设计,有关平均失效概率(PFDavg)公式及简化公式的实际计算及分析,提出了在满足功能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减少中间环节,合理配置传感器、最终执行元件等建议,可供石化装置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参考。
牛长青[8](2019)在《线束生产线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前社会中各行各业,特别是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线束产品作为这些产业中主要的组件之一,已经具备了较大的市场需求。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各类型线束生产企业也在急速发展。但是目前大部分国内企业在线束生产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进行加工,生产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针对线束生产线中存在的问题,对生产线进行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工序整合、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研发一台自动化加工设备替代原生产线中部分手工操作的工序,实现生产线中重要工序的自动化进行。在原生产线中主要包括接插件上料、导线插装、接插件锁扣压入、接插件变形检测、导线插装检测和线束导通性检测等工序,其中接插件检测、导线插装位置检测和线束导通性检测是最重要的工序,将这些工序进行自动化设计可以大大提升生产线的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本文中采用振动盘自动送料形式,将线束接插件按照要求的姿态和方向进行自动送料;使用0.5mm光点的高精度漫反射激光传感器实现线束接插件的位置自动检测和变形自动检测;运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线束导线插装位置的自动检测;设计气缸驱动式的导通性能自动检测机构实现导通检测的自动化。然后进行设备的机械结构设计,根据线束接插件的形状特征,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组合型夹具,实现线束接插件的精确定位和自动夹紧、固定,并运用Ansys workbench对接插件的装夹过程进行静动态分析,确保塑料材质的线束接插件不会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影响产品质量的塑性变形,为线束产品的质量提供保障;同时在保证安装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对振动盘安装板进行轻量化设计;对工作台整体进行模态分析,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最终完成样机的装配,并进行实际的生产测试。测试结果标明:进行总体设计后的生产线加工时人员数量从4人减少到2人,单个线束生产时间从25s减少到7s,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左右。
刘建平,李广勇,赵永强,李振方,秦向军[9](2018)在《基于X射线无损探伤设备对耐张线夹液压施工工艺的探讨》文中认为首先介绍了X射线无损探伤设备的工作原理,然后借助这种设备对耐张线夹进行了探伤,依据判定标准和标准探伤图谱,对探伤的典型缺陷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列出了一系列液压连接需要注意和防范的措施与建议,最后对液压连接施工工艺进行了建议总结。
康浪[10](2016)在《全自动线束裁剪插植设备之多线色送线压接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线束在当今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中发展的非常迅速,在汽车、家电、通讯设备、计算机、航空、军用仪器设备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使用。国内目前尚无法实现多线色、多规格接头线束产品的全自动工序加工。课题组设计研发了一台集送线、裁剪、压接与插植等线束制造工序于一体的线束加工设备。论文主要完成多色送线机和组合端子压接机的结构设计、整机系统运行时间分配、插植样机运作时间优化工作。通过Solidworks软件建模,完成整机系统结构布局。设计一种多线色送线线架,利用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杠带动多线色送线线架上下移动,松线夹开关控制色线输送、压紧状态,实现30种不同颜色、规格线束的同时轮换送料。为实现不同规格线料与5种类型端子压接机自由组合进行双头压接,特采用7组相同驳接机构同时运作的设计方案,节省线束加工节拍,提高机构传递效率。利用ANSYS软件对各机构转接板进行静力学分析和多线色送线线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线架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分析线架的共振情况,验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分析整机系统各工序运行时间,发现插植工序所占时间最长,针对插植工序进行样机试验,测试了样机插植成功率及各动作所需时间。对插植样机运作时间进行优化,在保证插植成功率的前提下,最终插入速度达到1.43 s/根,加快了整机的运行速度。
二、导线压接机系列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线压接机系列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分析 |
1.3.2 国内现状分析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IE理论和精益生产 |
2.1.1 IE理论和方法 |
2.1.2 精益生产(LP)理论 |
2.2 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 |
第三章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TH公司简介 |
3.2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流程介绍 |
3.3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现状 |
3.4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4.1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工艺流程不合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4.2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工位不平衡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3.4.3 TH公司线束流水线生产全面质量管理水平不足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
第四章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方案 |
4.1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4.2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和工位改善 |
4.2.1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工艺流程优化 |
4.2.2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工位改善 |
4.3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工位平衡改善 |
4.3.1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工位平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
4.3.2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瓶颈工位改善 |
4.3.3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人员管理改善 |
4.4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措施 |
4.4.1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防错系统应用 |
4.4.2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数字化及智能化应用 |
4.4.3 提高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员工稳定性的改善措施 |
4.5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改善实施效果 |
第五章 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TH公司技术人才保障措施 |
5.1.1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
5.1.2 建立留住人才机制 |
5.2 TH公司对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投入的资金支持 |
第六章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2章 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传统导线压接系统结构 |
2.2 传统导线压接系统工作过程 |
2.3 手动到自动的总体设计思路 |
2.4 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4.1 导线对边距的自动测量 |
2.4.1.1 导线对边距的自动测量 |
2.4.1.2 压接钳压力的自动测量 |
2.4.2 导线的自动压接 |
2.4.3 压接钳的自动移动 |
2.4.4 导线压接参数和结果的自动显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3.2 主控模块 |
3.3 检测模块 |
3.3.1 导线对边距自动测量模块 |
3.3.2 压接压力自动测量模块 |
3.4 自动压接模块 |
3.5 自动移动模块 |
3.6 自动显示模块 |
3.7 系统整体实物连接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工具 |
4.2 系统主程序设计 |
4.3 系统模块程序设计 |
4.3.1 A/D转换程序设计 |
4.3.2 延时程序设计 |
4.3.3 串口程序设计 |
4.3.4 显示屏显示程序设计 |
4.3.5 尺寸测量程序设计 |
4.3.6 压力测量程序设计 |
4.3.7 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
4.3.8 压接驱动程序设计 |
4.4 控制算法设计 |
4.4.1 二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数学模型 |
4.4.2 传统PID算法 |
4.4.3 算法的改进 |
4.5 上位机人机界面设计 |
4.5.1 上位机数据通讯 |
4.5.2 上位机主程序运行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系统整体硬件连接 |
5.2 自动压接部分调试结果与分析 |
5.3 自动移动部分调试结果与分析 |
5.4 导线对边距自动测量部分调试结果与分析 |
5.5 压接钳压力自动测量部分调试结果与分析 |
5.6 上位机软件测试 |
5.7 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整体调试结果及分析 |
5.8 输电线路导线压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
5.9 压接模具粘模问题的处理 |
5.10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Ⅰ 系统整体硬件接线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3)德尔福电气公司车载网络射频线束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射频线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公司及项目简介 |
2.1 公司概况 |
2.2 项目简介 |
2.2.1 产品介绍 |
2.2.2 项目概况 |
2.3 产品生产 |
2.3.1 产品组成 |
2.3.2 生产设备 |
2.3.3 生产工艺 |
2.3.4 产品开发 |
2.3.5 生产安排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项目市场需求分析 |
3.1 市场需求分析 |
3.2 项目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项目市场营销 |
4.1 市场细分 |
4.2 目标市场选择 |
4.3 营销策略 |
4.3.1 产品策略 |
4.3.2 定价策略 |
4.3.3 销售渠道 |
4.3.4 促销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项目计划及技术分析 |
5.1 项目计划 |
5.1.1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5.1.2 工厂布局图 |
5.1.3 项目实验计划 |
5.2 组织架构 |
5.3 项目的技术分析 |
5.3.1 FAKRA的技术分析 |
5.3.2 HSD的技术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项目财务分析和融资方案 |
6.1 融资方案 |
6.2 项目财务分析 |
6.2.1 固定资产投资 |
6.2.2 生产收益分析 |
6.2.3 财务敏感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项目风险分析 |
7.1 政策风险分析 |
7.2 技术风险分析 |
7.3 营销风险分析 |
7.4 运营风险分析 |
7.4.1 管理风险分析 |
7.4.2 原材料采购风险分析 |
7.5 财务风险分析 |
7.6 风险系数评估 |
7.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4)线束自动画线机的设计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线束自动画线机的研究现状 |
1.2.1 线束自动化装配与检测等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线束自动化设备的研究现状 |
1.2.3 线束自动化改造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线束自动画线机设计方案 |
2.1 公司线束画线技术现状 |
2.2 线束画线机的任务 |
2.3 设计方案分析及选择 |
2.3.1 自动画线机设计技术基础 |
2.3.2 两种自动画线机设计方案的比选 |
2.4 设计方案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画线机总体设计规划 |
3.1 自动画线机主要技术参数 |
3.2 自动画线机总体的设计及其功能模块设计 |
3.2.1 自动画线机总体的设计及主体框架模块 |
3.2.2 电源供给模块 |
3.2.3 检测模块 |
3.2.4 智能PLC模块 |
3.2.5 速度采集模块 |
3.2.6 状态显示模块 |
3.2.7 信息输入模块 |
3.2.8 系统安全模块 |
3.3 自动画线机整体动作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画线机硬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自动画线机整装操作台设计 |
4.2.1 型材机架设计 |
4.2.2 功能分区设计 |
4.2.3 关键部件整合设计 |
4.2.4 自动画线机的整体效果 |
4.3 电气硬件控制总电路设计 |
4.3.1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
4.3.2 运行准备电路设计 |
4.4 可编程PLC控制器的设计 |
4.4.1 欧姆龙CP1H可编程控制器 |
4.4.2 欧姆龙CP1H型 PLC总模块接线 |
4.5 伺服电缸电气控制 |
4.5.1 伺服电缸 |
4.5.2 RCP4 系列驱动 |
4.5.3 电缸自动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画线机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PLC程序主程序设计 |
5.3 顺序功能图 |
5.4 线束画线控制程序 |
5.5 线束夹自动转动程序 |
5.6 梯形图程序设计 |
5.6.1 基本控制程序设计 |
5.6.2 手动控制程序设计 |
5.6.3 复位控制程序设计 |
5.6.4 急停和报警控制程序设计 |
5.6.5 夹具1/2 自动画线控制程序设计 |
5.6.6 夹具1/2 存点控制程序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动画线机的试制与生产 |
6.1 自动画线机的安装与调试 |
6.2 HMI触摸屏人机交互的实现 |
6.3 自动画线机系统测试 |
6.3.1 动作存点测试 |
6.3.2 自动运行测试 |
6.4 生产指标前后对比 |
6.5 经济效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1 电路及接线图 |
附图2 PLC梯形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L集团四川工厂汽车线束生产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2 L集团四川工厂线束生产过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L集团四川工厂简介 |
2.2 L集团四川工厂线束生产工艺简介 |
2.3 L集团四川工厂线束生产工艺情况分析 |
2.4 L集团四川工厂线束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 L集团四川工厂线束生产过程的改善设计 |
3.1 线束生产改善方案的改善指标 |
3.2 线束生产改善方案的设计原则 |
3.3 线束生产改善方案的设计方案 |
4 L集团四川工厂线束生产过程改善实施及效果评估 |
4.1 线束生产过程改善前准备工作 |
4.2 线束生产过程改善方案的实施 |
4.3 线束生产改善方案实施效果评估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大型石化装置安全仪表系统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聚丙烯装置安全仪表系统设计的要求 |
2 平均失效概率计算公式 |
2.1 平均失效概率 |
2.2 三种表决结构平均失效概率的计算 |
2.2.1“1oo1”结构 |
2.2.2“1oo2”结构 |
2.2.3“2oo3”结构 |
3 平均失效概率计算实例 |
3.1 基本回路构成 |
3.2 采用认证的传感器和最终元件及逻辑控制器系统 |
3.3 检验测试时间间隔 |
3.4 传感器 |
3.4.1 传感器“1oo2”配置 |
3.4.2 传感器“2oo3”配置 |
3.5 逻辑控制器 |
3.6 最终元件 |
3.6.1 最终元件子系统冗余配置 |
3.6.2 选用危险失效率低的阀门 |
3.6.3 阀门局部附件冗余配置 |
4 结论 |
(8)线束生产线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线束产品及现有加工设备概述 |
1.2.1 线束产品简述 |
1.2.2 线束生产过程 |
1.3 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设备的国内外现状 |
1.3.1 送线设备 |
1.3.2 线束导线裁剪机构 |
1.3.3 线束剥线机构 |
1.3.4 线束端子压接设备 |
1.3.5 线束导线插装设备 |
1.3.6 线束检测设备 |
1.3.7 线束生产行业发展现状总结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分析 |
第2章 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 |
2.1 原生产线生产工艺介绍及技术难题分析 |
2.1.1 原生产线简述 |
2.1.2 线束原生产线中技术难题分析 |
2.2 生产线总体设计方案 |
2.3 线束自动装配检测机方案设计 |
2.3.1 线束自动装配检测机工作流程 |
2.3.2 线束自动装配检测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4 小结 |
第3章 线束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设计 |
3.1 自动送料机构选定 |
3.2 夹具设计 |
3.2.1 夹具设计要求 |
3.2.2 白色线束接插件夹具设计 |
3.2.3 黑色线束接插件夹具设计 |
3.3 夹紧机构设计 |
3.4 锁扣按压机构设计 |
3.4.1 锁扣按压机构组成 |
3.4.2 锁扣按压机构气缸选型 |
3.5 导通检测机构设计 |
3.5.1 导通检测机构组成及机构动作流程 |
3.5.2 气缸选型 |
3.6 工作台设计 |
3.7 小结 |
第4章 关键部件的Ansys有限元仿真与优化 |
4.1 基于Ansys仿真的夹紧机构设计 |
4.1.1 夹具对接插件夹紧过程的分析 |
4.1.2 压紧状态下对接插件变形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
4.1.3 夹紧机构中气缸缸径计算与选型 |
4.1.4 冲击过程中对接插件变形的有限元动力学分析 |
4.1.5 夹具设计与实验测试 |
4.2 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的振动盘安装板厚度优化设计 |
4.2.1 安装板厚度选择方法 |
4.2.2 安装板模型建立 |
4.2.3 有限元仿真前处理 |
4.2.4 施加载荷及添加边界条件 |
4.2.5 仿真结果对比 |
4.2.6 安装板厚度确定 |
4.2.7 安装板模态分析 |
4.2.8 实验测试 |
4.3 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设计 |
5.1 设备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1 位置检测设计 |
5.1.2 变形检测设计 |
5.1.3 线束导线插装位置检测设计 |
5.1.4 显示模块设计 |
5.1.5 控制模块选型设计 |
5.1.6 存储单元设计及硬件选型 |
5.1.7 电源电路设计及选型 |
5.1.8 控制系统主单元设计与选型 |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1 系统控制流程 |
5.2.2 中断及逻辑控制 |
5.2.3 数码管显示模块设计 |
5.3 软件调试方案设计 |
5.4 小结 |
第6章 线束颜色特征识别的图像处理 |
6.1 视觉系统方案设计 |
6.2 硬件选型 |
6.2.1 相机选择 |
6.2.2 光源选择 |
6.2.3 镜头选型 |
6.3 图像预处理 |
6.3.1 图像归一化处理 |
6.3.2 图像滤波 |
6.4 图像颜色通道变换 |
6.5 颜色阈值参数选定 |
6.6 线束导线颜色识别程序 |
6.7 结果分析 |
6.8 小结 |
第7章 线束自动装配检测机试验与调试 |
7.1 线束自动装配检测机的样机组成 |
7.2 样机调试方案 |
7.2.1 自动送料机构调试 |
7.2.2 夹具定位与夹紧功能调试 |
7.2.3 锁扣按压机构调试 |
7.2.4 图像识别检测功能调试 |
7.3 样机整体试验 |
7.4 生产线优化前后对比 |
7.4.1 优化前后人工成本对比 |
7.4.2 优化前后生产效率对比 |
7.5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9)基于X射线无损探伤设备对耐张线夹液压施工工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X射线无损探伤设备简介 |
2 耐张线夹尺寸标记、判断依据及标准图谱 |
2.1 耐张管液压连接尺寸标记 |
2.2 耐张线夹压接标准判定依据及X光探伤图谱 |
3 耐张液压管典型缺陷分析及防范措施 |
3.1 过压:铝管非压区施压, 导致过压 |
3.2 欠压:导线侧铝管压接区起压位置标记错误, 导致欠压 |
3.3 压接不到位:钢锚侧铝管压接区与钢锚凹槽处没有重合, 压接不到位 |
3.4 钢芯未插到钢锚底部, 留有空隙 |
3.5 铝管与导线压接不紧密 |
3.6 其他典型缺陷 |
3.7 导线、金具等设备损伤 |
4 耐张线夹液压连接工艺说明 |
(10)全自动线束裁剪插植设备之多线色送线压接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线束及其制造工艺概述 |
1.2.1 线束简介 |
1.2.2 线束的生产流程 |
1.3 全自动线束加工设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送线装置 |
1.3.2 裁剪装置 |
1.3.3 端子压接装置及设备 |
1.3.4 插植装置 |
1.3.5 多工序线束加工设备及企业发展概述 |
1.3.6 研究进展小结 |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创新点分析 |
1.4.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2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分析 |
第2章 全自动线束裁剪插植设备整体方案概述 |
2.1 方案介绍 |
2.2 全自动线束裁剪插植设备工作流程 |
2.3 全自动多线色送线压接系统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自动多线色送线压接机的机构设计及选型计算 |
3.1 校直台辊轮校直机构 |
3.1.1 用平行辊校直线材的机理分析 |
3.1.2 辊轮的选型 |
3.1.3 校直台线性模组的选择 |
3.1.4 校直台伺服电机的选型 |
3.2 送线台传动机构设计 |
3.2.1 送线台齿轮同步带传动的选型 |
3.2.2 送线台伺服电机的选型 |
3.2.3 编码器选型 |
3.2.4 气动滑台的选型 |
3.3 线材夹紧开关机构设计 |
3.4 切刀机构设计 |
3.4.1 切线机构的设计 |
3.4.2 剥皮机构的设计 |
3.4.3 剥皮薄型气缸的选型 |
3.5 送线架传动机构设计 |
3.5.1 滚珠丝杠的选型 |
3.5.2 滚珠丝杠配套伺服电机的选择 |
3.5.3 导轨的选型 |
3.6 驳接机构传动系统设计 |
3.6.1 驳接工位运行说明 |
3.6.2 驳接工位参数计算 |
3.6.3 滚动导轨的选型 |
3.6.4 方长导轨选型 |
3.6.5 线性模组的选型 |
3.6.6 线性模组配套伺服电机的选型 |
3.6.7 转臂下方伺服电机的选型 |
3.6.8 摆动气缸的选型与计算 |
3.7 手指气缸夹抓机构的的设计 |
3.7.1 整体结构设计 |
3.7.2 夹抓的设计 |
3.7.3 气缸的选型 |
3.8 机架附件 |
3.8.1 出线桶架 |
3.8.2 玻璃罩气缸的选型 |
3.8.3 端子盘的设计及布置 |
3.8.4 压接检测影像装置CCD概述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有限元分析 |
4.1 校直台转接板的静力学分析 |
4.2 多色线出线机架的模态分析 |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2 模态分析与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机系统运行时间分配及插植样机试验 |
5.1 设备系统运行时间分配 |
5.2 插植机样机试验 |
5.2.1 样机试验 |
5.2.2 运作时间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导线压接机系列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TH公司汽车线束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研究[D]. 谷孝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设计[D]. 刘嘉兴.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4)
- [3]德尔福电气公司车载网络射频线束项目商业计划书[D]. 刘天兵.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4]线束自动画线机的设计与研制[D]. 袁星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L集团四川工厂汽车线束生产改善策略研究[D]. 吴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6]魏德米勒推出Crimpfix E自动剥线压接机[J]. 魏德米勒电联接(上海)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18(04)
- [7]大型石化装置安全仪表系统设计探讨[J]. 陈昀.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18(04)
- [8]线束生产线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的研究[D]. 牛长青.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9]基于X射线无损探伤设备对耐张线夹液压施工工艺的探讨[J]. 刘建平,李广勇,赵永强,李振方,秦向军. 电力与能源, 2018(01)
- [10]全自动线束裁剪插植设备之多线色送线压接机的设计与研究[D]. 康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