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马大强,余信明,封斌林[1](1992)在《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文中研究指明 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稳定器和推进器。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增强其经济活力,就经济运行机制而言,关键在于推进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一) 推进国营大中型企业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马大强,余信明,封斌林[2](1992)在《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文中指出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最终将落脚到企业的运行上。从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产
林凌,高铁生,林文益,宋则,胡怀邦,李由鹏,高海燕,周殿昆,何克[3](1991)在《深化改革 积极促进市场发育——全国第三次市场体系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文中研究表明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及《财贸经济》编辑部、国务院发展中心市场流通部、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物资贸易中心和中国市场学会联合发起的全国第三次市场体系理论研讨会,于1991年6月22日至25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者80余人就中国经济改革和市场发育的现状评价、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现将其中9位同志的大会发言,摘要发表如下:
刘耀华[4](1992)在《关于计划与市场结合点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1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认识到,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必须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已经写入我们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怎么结合,这几年的实践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要下大功夫去继续探索.”这是对我国经济改革成就和今后任务的高度概括,也是指导当前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根据我国经济改革的总体部署,当前主要任务之一是从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上,探求计划与市场怎样结合以及如何去做的具体路子.为此,切实弄清计划与市场的结合点在哪里是至关重要的.一、计划与市场的结合点在企业
白胜玲[5](1993)在《中国经济改革十四年——理论、目标模式、思路、阶段、内容和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四个年头。回顾我国经济改革前进的历程,我们由衷地感到,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本文就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
汪青松[6](2009)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关于企业管理的观点、原则、原理和方法体系,在当代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以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企业管理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当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指导方针。研究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对于推进中国企业管理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社会主义改革原理和文本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历史与逻辑分析的方法,考察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及特征,分析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总结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第三章企业环境改善与人本式企业管理,研究了邓小平关于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秩序规范、人本理念、环境和谐及质量文化。第四章企业格局改组与多元制企业管理,分析了新中国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形成及问题,阐述了邓小平多元制企业管理思想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实证考察了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第五章企业经营改制与市场化企业管理,回顾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历程,总结了邓小平市场化企业管理思想及其对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的指导。第六章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了邓小平创建学习型企业及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思想。探讨了建设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措施。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全文总结。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总结概括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按照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沿着新中国60年企业管理实践的脉络和路径,探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酝酿萌发、开始形成、初步成熟、体系完善、丰富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把握新中国60年企业管理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与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互动关系,并揭示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战略性、开放性、实践性特征。第二,阐述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本文认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是:始终立足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国情,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将宏观层面的治国方略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管理一以贯之地进行系统思考,并针对中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审时度势,对企业改革与管理进行全面规划并予以极力推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从企业秩序整顿和人本式管理切入,以多元制企业管理与市场化企业管理为重点展开,最后归结到创新型企业管理上,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第三,对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精髓作了实证性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针对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拨乱反正的诉求,邓小平以企业秩序规范为手段、人本理念为取向、环境和谐为场景,质量保证为目标,把科学管理提升至人本式企业管理;进入改革开放初期,为革除单一制公有企业格局存在的弊端,邓小平提出坚持公有企业为主体,通过个私企业、合资企业、股份企业等非公企业的长入,形成多元竞争、活力勃发的企业生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形势重大变化和我国计划体制的突出问题,邓小平提出通过企业、市场、政府等市场经济三要素的功能定位与协同运作,驱动企业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技术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日渐凸显,邓小平主张从技术引进、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到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梯次推进,确立企业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指导我国企业管理由无序式向人本式、单一制向多元制、计划型向市场化、制造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郭笑撰[7](2003)在《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国光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之一,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研究,他的许多经济观点都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在我国经济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国外也有较大影响。除了曾经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外,他还被聘为波兰等外国科学院的名誉院士。因此,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刘国光的经济思想都倍受关注。论文主要研究刘国光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经济观点,根据其经济观点,归纳和总结出刘国光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并进一步分析刘国光经济观点对相应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提供启示。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刘国光的主要经济观点是如何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刘国光能够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提出哪些具有前瞻性的经济发展观点,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有什么借鉴和启示?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刘国光又是如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中央的整体战略部署,提出自己的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张和建议,并最终被采纳的?论文首先从刘国光的身世谈起,介绍刘国光经济思想产生的最初背景,根据时间和经济思想成熟和发展的线索,对刘国光的经济观点进行评述,从而揭示时代环境对刘国光经济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然后,运用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刘国光的观点与相应时期经济发展实践和其他经济学家观点的比较,分析和评述刘国光教授的相应观点,并正确分析其利弊,从中找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同时,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对刘国光有关观点进行分析,找出与整个个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相匹配的经济脉络,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创新的原理分析刘国光经济思想当中的创新思想,以便全面把握刘国光的经济思想,并为我国经济思想的发展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七章(含序言),主要分三个部分从5个方面问题对刘国光的经济思想进行把握:1.刘国光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2.刘国光经济思想的内在统一性(西方市场经济思想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有机结合的产物);3.刘国光经济思想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及其效果;4.刘国光经济思想的来源及其基本特点;5.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的意义及其启示。第一部分总论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刘国光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分析和论述了刘国光年轻时经济思想的萌芽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文革”时期刘国光对经济的初步探讨。文章介绍了刘国光的家庭背景与孩提时代受到的经济学熏陶、抗日战争时期刘国光的流亡生涯、刘国光在西南联大经济系学习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以及这时期刘国光市场经济思想的启蒙;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介绍了刘国光在土地改革时期的经济思想、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的分析以及他对平民生活的经济学思考。文章指出刘国光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一个漫长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刘国光出生于1923年,正是我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的时期,他的成长环境是一个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时代,在那样的年代里成长的人,对于旧中国所遭受的苦难是感受最深的,因此,也最能理解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最能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最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或者换言之,他对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应当是独特和深层次的,他的经济思想是最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他的思维方式是最贴近国家经济发展现实的。这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当时历史时期的整个经济发展以及对现代的影响,进而进一步领会和理解党中央做出的各类经济决策是大有裨益的。第二章:刘国光经济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全面概括了刘国光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即理性思考经济问题、平实概括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借鉴、运用、反映最广大老百姓的呼声、“实用”经济观、稳中求进。文章指出刘国光的经济思想来源于实际经济生活,来源于实地的调查研究,最能反映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对于我们了解怎样去关心群众的生活有一定借鉴意义。刘国光的改革方针是以渐进式改革为主的。他不主张向前苏联一样采用所谓的“休克疗法”,认为那样做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他非常重视改革当中老百姓的反映,经常深入群众进行调查,他不愿意匆忙提出效果不明显甚至不算太好的改革建议。只有等到他深思熟虑,觉得比较稳妥以后,他才会正式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也十分重视政策建议的实际效果,生怕老百姓在改革中的利益受到损害甚至吃亏。他经常在调查研究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为中国改革保持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国最基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给我们脚踏实地的进行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订提供帮助和参考。第二部分市场经济和体制改革思想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章刘国光的市场经济思想从刘国光以价值规律为核心的经济思想出发,首先分析了刘国光在早期对价值规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基于价值规律思想的商品经济观;文章从刘国光的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建设思想两方面出发通过对现实生产力基础的判断与分析提出必须辩证对待原苏联和东欧的经验并由此来确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文章认为刘国光的经济思想是西方市场经济思想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有机结合的产物,对于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是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刘国光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并且是西方市场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共同锻造的经济学家。因此,他更较于常人能够发现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他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上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又在经济过热时,提出实行“软着陆”,并且时常进行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为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参考。他很早就提出市场经济的观点,并十分关注经济特区的建设,为特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设的具体方案。他同样也关注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建设,为许多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找出路,寻对策。在中央号召进行西部大开发时,他又提出了利用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设想。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都与他深厚的经济学功底是分不开的,同时与他的这样一种既熟悉西方理论又了解中国国情的兼容并蓄的广博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第四章刘国光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思想。主要分析了刘国光提出的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思路。刘国光在全面考察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了他的双重体制改革思路,并进一步提出了他对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看法。文章具体分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企业体制改革思想、分配制度改革思想和金融与证券体制改革思想。第三部分综合平衡思想和经济发展思想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五章刘国光对再生产理论和综合平衡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刘国光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经济思想和综合平衡的经济思想,通过纵向的比较和分类全面阐释了刘国光在平衡增长、有限买方市场、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并集中分析了这些观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刘国光有关经济发展的思想。主要研究和论述了刘国光有关国民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其中包括刘国光关于经济增长形势分析的思想、有关如何软着陆的思想、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反通胀、反通缩思想、经济结构调整思想、刘国光对新阶段的重大转折和主要特征的主要看法以及刘国光对21世纪初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认识,并籍此提出的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基本原则。此外,文章就刘国光关于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以及特区经济发展与全方位对外开放等思想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刘国光的经济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被党和政府采用的最主要经济思想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领会党中央的有关精神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刘国光的经济理论既体现了革新的一面,又比一些激进的观点更显得稳健。刘国光始终坚持在经济理论的研究方面结合国情和实际经济情况,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提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济发展对策,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正确决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革初期,刘国光就发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强调必须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气候下,加大商品经济发展的力度,重视商品的生产,承认商品是经济的核心,尊重价值规律。他一直都十分赞成和支持孙冶方关于商品和价值规律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最终十分切合实际提出了渐进式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得到中央的采纳和认可。结束语部分则着重指出了刘国光经济思想对于经济思想史领域的研究的重要意义。本论文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刘国光经济思想的一部论着,文中运用路径依赖和理论创新的理论,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刘国光主要经济思想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部分对未来的预期,并从中考察经济思想发展的某些内在规律,既有历史的考察又有现实的论证,同时还有对比分析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文骐,朱志军,许志敏,张晓月[8](2009)在《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1990~1999)》文中指出作为关注中国转型和发展的经济学品牌期刊,《改革》隆重推出"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1990~1999)",《改革》从2009年第2期开始刊出,至2009年第7期刊登完毕,敬请留意。
郭洪亮[9](1991)在《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几个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在阐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时指出:“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既要克服过去那种过分集中、管得过多过死的弊端,又不能过于分散和削弱宏观调控。”(见《讲话》单行本第14页)这是我们党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三项基本要求之一,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
刘晓欣[10](1992)在《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提出的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全局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但是迄今对其中某些问题,特别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基础问题仍存在不同意见,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仅就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基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4)关于计划与市场结合点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划与市场的结合点在企业 |
二、搞好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着眼点在于增强企业活力 |
三、搞活企业的出路是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计划指导下,把企业推向市场并相应地强化企业自身建设 |
(一)切实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导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 |
(二)完善市场体系,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企业施展其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本能,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
(三)完善企业管理体制,使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通过企业活跃有效的生产经营充分发挥出来。 |
(6)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进程综述 |
1.2.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体系内容研究综述 |
1.2.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主要特点研究综述 |
1.2.4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重大意义研究综述 |
1.2.5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总体评价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及特征 |
2.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
2.1.2 国外企业管理思想 |
2.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
2.2.1 1949—1978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酝酿萌发 |
2.2.2 1978—1986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开始形成 |
2.2.3 1986—1991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初步成熟 |
2.2.4 1991—2000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体系完善 |
2.2.5 2000—2009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丰富发展 |
2.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
2.3.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战略性 |
2.3.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开放性 |
2.3.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实践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环境改善与人本式企业管理 |
3.1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秩序规范 |
3.1.1 发挥员工积极性与健全管理制度 |
3.1.2 保护员工热情与遵守劳动纪律 |
3.1.3 认真落实政策与严格安全责任 |
3.2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人本理念 |
3.2.1 坚持企业的民主管理 |
3.2.2 关心企业的员工生活 |
3.2.3 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 |
3.3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环境和谐 |
3.3.1 工厂卫生要整洁 |
3.3.2 厂区环境要绿化 |
3.3.3 周边关系要协调 |
3.4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质量文化 |
3.4.1 质量建设面向社会求特色 |
3.4.2 质量保证面向市场严标准 |
3.4.3 质量管理面向用户创品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格局改组与多元制企业管理 |
4.1 新中国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形成及问题 |
4.1.1 新中国建立之初五种所有制企业的并存 |
4.1.2 邓小平在建国初就主张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 |
4.1.3 纯粹社会主义与单一制公有企业 |
4.1.4 公有企业的业绩与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弊端 |
4.2 邓小平多元制企业管理思想的提出 |
4.2.1 邓小平最早提出开辟城市就业门路与个体企业的产生 |
4.2.2 邓小平对私营企业的态度 |
4.2.3 邓小平最早提出引进外资并兴办合资企业 |
4.2.4 邓小平主张建立股份制企业 |
4.2.5 邓小平坚持公有企业为主体 |
4.3 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确立的根据及意义 |
4.3.1 对非公企业认识的转变与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的确立 |
4.3.2 企业管理格局演变基于对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把握 |
4.3.3 考量企业管理格局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
4.4 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4.4.1 四种所有制企业改组与增长 |
4.4.2 四种所有制企业的效率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经营改制与市场化企业管理 |
5.1 计划型企业管理与市场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
5.1.1 计划型企业管理评析 |
5.1.2 邓小平市场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思想 |
5.2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体制改革 |
5.2.1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放权让利 |
5.2.2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两权分离 |
5.2.3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公司改制 |
5.2.4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国资监管 |
5.3 市场化企业的宏观管理 |
5.3.1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政企分开 |
5.3.2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市场机制 |
5.3.3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政府调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型企业管理 |
6.1 企业技术引进、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 |
6.1.1 树立企业创新文化 |
6.1.2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
6.1.3 加快我国企业技术改造 |
6.2 建设学习型企业与企业自主创新 |
6.2.1 扩大企业技术人员队伍 |
6.2.2 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 |
6.2.3 增强企业学习力与竞争力 |
6.3 在自主创新中推进创新型企业管理 |
6.3.1 建立企业创新研发机构 |
6.3.2 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
6.3.3 促进企业研发成果转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项目和获得的奖项 |
(7)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语:一枝一叶总关情 |
第一部分 总论 |
第一章 刘国光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 |
第一节 年轻时经济思想的萌芽 |
一、家庭背景与孩提时代受到的经济学熏陶 |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流亡生涯 |
三、在西南联大经济系学习 |
四、市场经济思想的启蒙 |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文革”时期对经济的初步探讨 |
一、土地改革时期的经济思想 |
二、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 |
三、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的分析 |
四、对平民生活的经济学思考 |
第二章:刘国光经济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
第一节 理性分析 |
一、理性思考经济问题 |
二、平实概括实践经验 |
三、紧密结合借鉴、运用 |
第二节 平民化、大众化 |
一、反映最广大老百姓的呼声 |
二、“豆腐刘”的“实用”经济观 |
第三节 稳中求进 |
一、对经济增长的渐进判断 |
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慎重估计 |
三、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谨慎分析 |
第二部分 市场经济思想和体制改革思想 |
第三章 刘国光的市场经济思想 |
第一节 以价值规律为核心的经济思想 |
一、早期对价值规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二、基于价值规律思想的商品经济观 |
第二节 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思想 |
一、现实生产力基础的判断与分析 |
二、辩证对待原苏联和东欧的经验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建设思想 |
一、研究目标模式的意义和依据 |
二、目标模式的确定原则 |
三、目标模式的择定 |
第四章 刘国光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思想 |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
二、体制改革的基础分析 |
三、双重体制改革思想 |
三、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思想 |
第二节 几个重要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
一、企业体制改革思想 |
二、分配制度改革思想 |
三、金融与证券体制改革思想 |
第三部分 综合平衡思想和经济发展思想 |
第五章 刘国光对再生产理论和综合平衡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经济思想 |
一、对再生产理论的初步探讨 |
二、对再生产理论的重新认识 |
三、对再生产理论的进一步丰富 |
第二节 综合平衡的经济思想 |
一、平衡增长思想 |
二、有限买方市场思想 |
三、生态环境平衡思想 |
四、综合平衡思想研究的逐步深化 |
第六章 刘国光有关经济发展的思想 |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
一、关于经济增长形势分析的思想 |
二、有关如何软着陆的思想 |
三、关于积极财政政策 |
四、反通胀、反通缩思想 |
五、经济结构调整思想 |
六、新阶段的重大转折和主要特征 |
七、21 世纪初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
八、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基本原则 |
第二节 其他经济发展思想 |
一、关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二、关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三、“西部大开发”的思想 |
(一) 中心城市增长点思想 |
(二) 网络化资源开发思想 |
四、特区经济发展与全方位对外开放思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1990~1999)(论文提纲范文)
1990 年 |
1990年/1月 |
1990年/2月 |
1990年/3月 |
1990年/4月 |
1990年/5月 |
1990年/6月 |
1990年/7月 |
1990年/8月 |
1990年/9月 |
1990年/10月 |
1990年/11月 |
1990年/12月 |
1991年 |
1991年/1月 |
1991年/2月 |
1991年/3月 |
1991年/4月 |
1991年/5月 |
1991年/6月 |
1991年/7月 |
1991年/8月 |
1991年/9月 |
1991年/10月 |
1991年/11月 |
1991年/12月 |
1992年 |
1992年/1月 |
1992年/2月 |
1992年/3月 |
1992年/4月 |
1992年/5月 |
1992年/6月 |
1992年/7月 |
1992年/8月 |
1992年/9月 |
1992年/10月 |
1992年/11月 |
1992年/12月 |
1993年 |
1993年/1月 |
1993年/2月 |
1993年/3月 |
1993年/4月 |
1993年/5月 |
1993年/6月 |
1993年/7月 |
1993年/8月 |
1993年/9月 |
1993年/10月 |
1993年/11月 |
1993年/12月 |
1994年 |
1994年/1月 |
1994年/2月 |
1994年/3月 |
1994年/4月 |
1994年/5月 |
1994年/6月 |
1994年/7月 |
1994年/8月 |
1994年/9月 |
1994年/10月 |
1994年/11月 |
1994年/12月 |
1995年 |
1995年/1月 |
1995年/2月 |
1995年/3月 |
1995年/4月 |
1995年/5月 |
1995年/6月 |
1995年/7月 |
1995年/8月 |
1995年/9月 |
1995年/10月 |
1995年/11月 |
1995年/12月 |
1996年 |
1996年/1月 |
1996年/2月 |
1996年/3月 |
1996年/4月 |
1996年/5月 |
1996年/6月 |
1996年/7月 |
1996年/8月 |
1996年/9月 |
1996年/10月 |
1996年/11月 |
1996年/12月 |
1997年 |
1997年/1月 |
1997年/2月 |
1997年/3月 |
1997年/4月 |
1997年/5月 |
1997年/6月 |
1997年/7月 |
1997年/8月 |
1997年/9月 |
1997年/10月 |
1997年/11月 |
1997 年/12 月 |
1998年 |
1998年/1月 |
1998年/2月 |
1998年/3月 |
1998年/4月 |
1998年/5月 |
1998年/6月 |
1998年/7月 |
1998年/8月 |
1998年/9月 |
1998年/10月 |
1998年/11月 |
1998年/12月 |
1999年 |
1999年/1月 |
1999年/2月 |
1999年/3月 |
1999年/4月 |
1999年/5月 |
1999年/6月 |
1999年/7月 |
1999年/8月 |
1999年/9月 |
1999年/10月 |
1999年/11月 |
1999年/12月 |
四、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J]. 马大强,余信明,封斌林. 计划经济研究, 1992(01)
- [2]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J]. 马大强,余信明,封斌林. 中国计划管理, 1992(03)
- [3]深化改革 积极促进市场发育——全国第三次市场体系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J]. 林凌,高铁生,林文益,宋则,胡怀邦,李由鹏,高海燕,周殿昆,何克. 财贸经济, 1991(09)
- [4]关于计划与市场结合点的探讨[J]. 刘耀华. 东岳论丛, 1992(02)
- [5]中国经济改革十四年——理论、目标模式、思路、阶段、内容和进展[J]. 白胜玲. 南开经济研究, 1993(03)
- [6]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D]. 汪青松.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7]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D]. 郭笑撰. 武汉大学, 2003(03)
- [8]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1990~1999)[J]. 文骐,朱志军,许志敏,张晓月. 改革, 2009(06)
- [9]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几个问题的探讨[J]. 郭洪亮. 黑河学刊, 1991(04)
- [10]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基础[J]. 刘晓欣.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