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宝塔式”发展党员制度

建立“宝塔式”发展党员制度

一、建立“宝塔型”发展党员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马宝国[1](2021)在《煤粉气化炉激冷室关键部件模拟分析及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我国的煤粉气化技术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相关技术指标均已取得领先优势。气流床煤粉气化技术具有产气量高、效率高等优点,但在气化炉装置实际运行过程中,目前尚存在一些制约装置稳定运行的问题,影响后续煤化工过程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某公司煤化工园区工业应用的西门子煤粉气化技术(GSP)气化炉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类型气化炉运行过程中出现下渣口易损坏、下降管烧穿等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的方法,首先对原宝塔型下渣口与下降管组合结构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了下渣口和下降管温度、压力、流线分布。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宝塔型下渣口产生故障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更优的阶梯型气化炉下渣口结构并实施了技术改造,结合改造前后运行的数据,分析了渣口结构改进的合理性和有效性。CFD结果表明,下渣口结构对下降管内部气相温度和流线分布影响显着,例如下降管径向温度梯度有显着差别,宝塔型下渣口射流的刚性较差,激冷水对射流有较大的侵扰作用,而改进的阶梯型下渣口的结构具有气流刚度好、流线稳定等优点,有利于设备长周期运行。对下渣口改进后,检修频次由原来的5次每月降低至2次每月,合成气组分偏差控制在5%以内,改造前后热损平均值相差在0.1%以内,氧煤比下降了9.7%,气化炉炉渣中的残碳含量降低了0.13%,各项工艺参数总体上保持稳定。现场运行数据表明,与改进前相比运行数据改善明显,相关成果也可为该类型气化炉的激冷室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杜楠[2](2018)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时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此产生了新的时代要求、时代任务和时代挑战。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主体,因此,要应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必须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入手,抓好党的建设的每个环节。随着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以及党的队伍状况的变化,党的执政环境变得愈加复杂,加之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使党内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坚定、腐败堕落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新时代,面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需要不断加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而要应对党内存在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提高党的治理能力,就要加强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监督。目前,我们党内的监督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其体制建设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这一时期,中国仍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转型过程中,这种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对于国家治理和政党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权力最终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了使权力不被异化,为了使人民的公仆不会变成人民的主人,必须对权力进行监督,保证权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并形成授权、控权和收权的良性循环。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整治党的作风建设,严厉打击党内腐败,目前党内形成了反腐败的压倒性态势。此外,对党内监督从制度上加以规范,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了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拓展党内监督的手段,强调要构建国家监察体制,进一步强调运用法律的方式加强党内监督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努力实现党内巡视和派驻的全覆盖,构建全方位的党内监督网络,取得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初步胜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体制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其发展路径遵循了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本文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体制正是沿着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体制的发展脉络,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首先,在绪论部分阐述了进入新时代研究中共党内监督体制的选题意义和研究背景,对学术界关于党内监督体制的研究进行理论梳理,并介绍了研究的思路、框架、方法及其创新和不足之处。在第一章里主要写了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的理论来源和经验借鉴,主要包括马克思关于党内监督的理论、西方政党监督的理论以及中国古代监督思想的历史借鉴。第二章主要对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性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内监督体制的形成经历了初步探索、确立与发展、改革与完善和创新四个阶段。第三章主要指出了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简要的原因分析,包括党内监督的体制不顺和“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党内监督民主机制不完善、权力配置机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党内监督制度存在法规制度供给不足、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不完善、党内民主生活制度不完善和民主集中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权力过于集中的政治体制以及我们党在探索中的失误制约了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第四章提出了新时代完善党内监督体制的新要求。第五章,在上述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监督体制的思路。一是建立科学化的党内监督体制。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党内监督体制的基础,要改革纪检监察体制,实行大部门体制,实行纪检监察垂直领导体制,合理配置权力,将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结合起来,不断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二是新时代要构建创新型党内监督机制,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一把手”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逐步完善巡视和派驻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王伟,惠林,清周[3](1992)在《建立“宝塔型”发展党员体系》文中认为 河南扶沟县委为了提高新党员的质量,建立了"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之间比例为"15:3:1"的宝塔型党员发展体系,即从培养积极分子入手,经过1—2年的培养,在15个积极分子中选拔3个比较成熟的作为发展对

石仲泉[4](2020)在《“中国之治”: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新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系统总结党领导人民在新中国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既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宏伟格局,又绘制了实现"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的具体路径。这些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而且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同时强调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最根本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格局是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可以说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新路的重要宣示。因为它符合邓小平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使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最终目的;论列的众多制度建设,说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由治党及至治国的新路是成功的;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改革的由治党及至治国的各种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各种改革,都旨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据此,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样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巩固和发展。

李景治[5](2019)在《全面从严治党要以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中研究指明从一定意义上说,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全面从严治干。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治干工作把较多精力放在确保干部遵纪守法、预防和惩治干部违法乱纪行为上。确保干部遵纪守法、预防和惩治违法乱纪行为无疑是对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激发干部积极性,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上。不能满足于干部遵纪守法、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而要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真正想干事,愿干事,会干事,干好事,敢担当,有作为,能够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为此,就要进一步增强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要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加强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检查,创新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激发干部积极性的政治生态,把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

于建嵘[6](2001)在《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问题,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是在深入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岳村为表述对象而建立的有关中国乡村政治状况的理论分析模型。它通过对岳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关系、权力体系、政治控制、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的变迁过程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试图从政治社会学和政治人类学的角度,来剖析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发展的过程和特征。 本文包括导论和四章及基本结论,并以附录的形式节选了调查过程的事件和体会。其中: 第一章分析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政治特征。本文分别从“传统乡村和乡村传统”、“皇权和保甲制度”、“族权和宗族组织”、“绅权和士绅统治”等方面揭示了传统社会地方政治制度是乡村自治政治这一基本事实,并从“土地、赋税、文化和乡村控制”等因素分析了其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考察了民国社会激变时期的乡村秩序。本文首先从“辛亥革命的乡村政治”、“农民运动和乡村传统”、“地方自治和保甲制度的重建”、“乡村建设实验和乡镇行政化”这四个方面描述了民国期间乡村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发生的变化,再从“掠夺、兵役、人口和乡村反抗”的角度解释了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乡村社会的主要理由。 第三章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前对乡村政治的改造。本文从“农民协会与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与乡村组织”、“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计划、户籍、阶级和乡村动员”四个方面,剖析了这个时期乡村社会组织与权力建构及高度集权型的权力体制与乡村动员的关系。 第四章研究的是新时期乡村政治的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分别从“新时期的乡村改革”、“国家权力与乡政体制”、“社区权威与村治结构”,“家庭利益和乡村秩序”、“村民权利与公共参与”等角度描述了现行乡政村治体制的文本规定与现实状况,并从“市场、民主、法制和乡村治理”的角度解释了这一体制生成的基础和绩效,具体地研究了国家行政权与社区自治权及村民民主权利、利益冲突和公共参与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本结论,是对正文中已说明的重要观点进行较为系统的表述。本文认为,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过程,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国家主导乡村社会的制度变迁过程,其显着特征和标志是,城市政治社会对乡村社会的侵入即国家行政权力的下沉。但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这种主导作用是有限度的,要受到乡村利益关系、权威结构和国家能力、乡村文化传统、现代化趋势及民主化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有限主导的政治模式中,乡村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是,随着国家对乡村经济依赖性的减弱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的权力文化向现代权利文化的转变,国家的行政权力将逐渐退出乡村的政治领域,乡村社会将最终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过渡,并实现从传统的家族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转型。

钟稳[7](2018)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如何保持自身肌体健康,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而言,始终是个重大考验。中国共产党历经曲折困难却总能力挽狂澜、绝处逢生,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敢于正视问题,坚持刀刃向内,体现出极强的自我修复、自我净化能力。邓小平同志对此曾经指出,“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解决中国共产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根本在于强化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早在成立之初,就借鉴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监督经验,探索建立了党内巡视制度。新时期的巡视制度经历二十多年的探索创新,已经成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该制度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为主要任务,在清除腐败毒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巡视监督的实质,就是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政治体检”,推动自我约束和自我净化,始终确保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回顾历史,巡视制度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始终没有中断,至今仍然焕发着强大的制度生命力,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实践和巡视工作实际,按照“理论基础——历史经验——实践演化——现实困境——解决思路”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尝试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论分析,以期探索规律,总结得失,为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和深化巡视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具体展开如下:导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本研究问题的缘起,将党的巡视制度放在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的大背景下进行定位和分析。然后,对国内关于巡视制度的有关研究从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巡视制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等问题。首先,对巡视、巡察、巡行等概念进行简要比较,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巡视制度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并对巡视制度的属性、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之后,从马列主义经典理论、西方权力制约监督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理论三个维度分析了巡视制度的理论渊源。为厘清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制度的关系,还就几种常见且容易与巡视监督相互混淆的监督制度进行了比较。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启示。巡视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于先秦,成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明清,绵延几千年形成了一整套比较规范严密的监督体系,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古代巡视制度所积累的一些经验是跨越历史时空的,梳理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演变历程,考察历史上巡视制度的成败得失,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巡视制度。本章首先对巡视制度的历史演进情况进行了纵向梳理;然后对古代巡视制度从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法规制度、人员机构等角度进行了横向比较:最后,总结了古代巡视制度的成效和不足,并以史为鉴,得出四个方面的启示,即明确巡视工作职能定位、加强巡视制度科学设计、注重巡视人员管理监督、依法依规开展巡视。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借鉴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监督经验,在建党初期就探索建立了党的巡视制度。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由于历史背景和使命不同,两个时期的巡视制度在具体设计和运行上呈现出较大差异,但其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1928年、1931年,党中央先后制定颁布了两部巡视条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早期巡视制度的确立和成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各项监督制度的逐步恢复和重建,中断几十年之久的党内巡视制度再次被提上历史舞台。新时期的巡视制度经历了一个酝酿、试点、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的过程,总的发展态势是健康有序的。新时期的巡视制度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支撑,被称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当前巡视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需要对现行巡视制度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进而提出完善改进之策。在本章,笔者紧密结合巡视工作实际,以中央巡视组和中央巡视办为主要参照对象,并辅助媒体公开的若干案例,从巡视主体与客体、方式与流程、定位与格局等角度全方位揭示和分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第五章,主要阐述了新时期巡视制度取得的成效和完善路径。本章系统归纳了新时期巡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分析了实践中巡视面临的困难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相关建议,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找准巡视战略定位;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巡视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以巡视整改为抓手强化巡视成果运用;大力支持和开展巡视制度理论研究。结语部分,就巡视制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向纵深发展进行简要反思和展望。

孙敏,田孟[8](2017)在《从“自利”到“自制”:村级治理规避“分利秩序”的机制分析——以上海市若干近郊村为考察对象》文中认为在利益密集型村庄,"分利秩序"成为瓦解村级基层组织合法性的关键变量,探讨如何规避"分利秩序"的问题便具有政策研究意义。本文以上海市若干近郊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郊村村级基层组织现状的考察,发现村级基层组织在三个层面发生改组:第一,村干部通过内部分工与分层完成"双重角色"的分离;第二,通过调整村级组织的内部权力结构以实现权力的集权化;第三,通过"嵌入式"镇管村体制将村级权力运作的外部监督制度化。村级治理在权力主体、权力结构和镇村关系三个层面的变化重塑了村干部的行为逻辑,村干部由"结构性自利"转变为"结构性自制",从而实现对"分利秩序"的规避,为利益密集型村庄走出村治困境提供了新的经验与路径。

王闯[9](2018)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历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少年先锋队(以下简称“少先队”)是我国少年儿童们参加的正式组织,具有儿童性和政治性的特点。在培养广大少年儿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从社会发展对培养广大少年儿童提出机遇和挑战,少先队相关学科研究需要方面,还是个人研究方向的驱动,都有必要对少先队组织进行历史研究。只有认真地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进一步清晰对少先队组织的认识,回望少先队组织的历史沿革,为当前和未来少先队改革工作提供经验和支持。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个人与相关专家的学习交流,本文将少先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922年——1949年少先队的萌芽期;1949年——1966年少先队的初建期;1966年——1976年少先队的破坏期;1976年——至今少先队的改革期。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每一阶段少先队的基本组织要素即组织性质和目的、组织文化、组织成员、组织结构、组织活动、组织管理的变化进行归纳,探索少先队组织发展历程显现的特点。对于本文来说,研究少先队组织的发展历程是重点,由史论今,其发展历程是当前和未来少先队组织发展的基础,其经验和不足对少先队改革工作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增强儿童社会工作参与度,一方面丰富少先队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促进少年儿童发展的目的实现;借鉴儿童社会工作方法,发挥少先队组织教育少年儿童的作用。从意识形态、制度管理和社会服务三方面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少先队组织管理营造支持的氛围。此外,加强少先队组织与国际少年儿童组织的交流学习,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少先队组织活动团结教育广大少年儿童。

傅荣校[10](2005)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8—1937年)行政机制与行政能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8-1937年)的行政机制与行政能力为研究主题,文章的基本论证是呈现以下的推进思路,并以此划分章节,分成六章:第一章,从中国传统行政入手,分析二千多年来的传统性对于民国以来的政府行政的影响,而且说明中国的行政从清末的“新政”到民国政府,是一个现代性不断增强,现代化色彩越来越重的历史进程。但直接在封建王朝的“废墟”上仓促构建起来民主共和政体,仍然带有不可湮灭的传统性不良因素。这些不良方面之表现在北洋政府时期表现为甚,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方面,并力图改变之,从而建立起南京国民政府的权力运行的政治学理论基础与政体方案。第二章,从政治决定着行政的角度出发,论述孙中山对于美式政体的引入与改造,五权分立、权能分治,以权制能,以党制政,成为国民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环境;然而,由于孙中山政体方案存在理想化的色彩,因而,南京国民政府的事实权力运行,是建立在胡汉民的训政时期政体方案之上,权力制约体制失衡,均权制的模糊解释,为后来诸多争端埋下伏笔。第三章,从行政层级上,分别阐述国民政府的五级行政模式,分别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省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县政府以及县以下政权。这种行政层级,既根据了孙中山的设计,又有新的演进。作为行政权总汇的行政院,其权力运行以及各部会设置特点,既受国民党内部胡、汪、蒋等利益集团权力斗争的影响,又有现代行政不断扩张的影响,而在省政府行政中,则更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省政府权力的定位不清,及变化频繁,导致均权制差不多是一种中央与地方争端中的合法武器,因而,省政改革,并作如何改革,一直困扰着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本不在孙中山设计的地方行政层级之中,然而“事实之需要”,不得不让国民党突破孙中山规定的界限,普遍设置了这一级行政层次。县是本是孙中山最为注重的一级自治兼行政单位,它被视为直接民权的起点,因而县政基础太差,以至于在三十年代,国民政府不得不开展“县政建设运动”。“皇权止于县政”是封建家--国二元结构的政权特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这一情况得到改变,国家权力越过原有底线;政府通过县自治法、及后来的保甲制度,力图把国家行政权力延伸到农村基层,以提升了国家整合、控制农村的能力以及汲取农村社会资源的能力。第四章,从人事行政上,论述“为政之要,首在择人”思想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落实。三十年代后,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生活中采用专家政治、精英治国之策略,组织“专家内阁”,它与面向事务官的公务员制度构成一种人事行政的双轨运行模式。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在孙中山的五权制政府中有预先明确的设定。训政以后,南京国民政府行建立起以考试院、监察院、司法院惩戒委员会、行政院内政部以及各地方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等机构体系,对政务官员的任用,以及事务官员的铨选、任用、考核、考绩、奖罚、升迁等,进行全面规定,冀以此整顿吏治、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行人事制度的现代化,进而消除国家行政权力运行不足的弊端。然而,南京国民政府的人事行政上,不缺少制度,而是缺乏落实制度的基础,有许多先天性的体制缺陷,导致了人事行政现代化基本上只能停留在制度上,纸面上,难有实质性的变革。 第五章,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机构在三十年代调整基本完成,格局确定,但经过几年的行政运行,难以达到蒋介石设想的行政高效率,为此,国民政府在“新政”名义下,进行行政改革,开展了行政效率运动。这种改革有着深刻的内外因素。有这几个因素不容忽视,一是为在所谓的“剿匪”区内采取一些特殊行政措施,如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省政府合署办公、县政府裁局改科以及县以下的基层保甲制度等,寻找法理上的依据,以此向全国其他省份推广;其二是调整孙中山的政体方案与国民政府现实执行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以县为单位实行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实行均权制,以及地方行政的省、县两级制等方面,在南京政府行政中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其三,国外行政学理论的影响,使一些研究政治学的技术官僚把行政改革作为改进组织系统,提高行政效率的原则;同时,行政院成立行政效率研究会(后为行政效率促进会),作为研究行政管理原理和提高行政效率的主体机构,研究会把文书档案改革作为行政改革的突破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文处理迟滞、行政积压之弊端,同时也催生了我国行政学与档案学的产生、成熟和发展。 第六章,20世纪三十年代前期,国民党在政治与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上都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表现出力图向上的一面;它与军阀混战、政权迭更的北洋时期相比,甚至与这一政权后期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区别,其更具变革性。然而,从总体上评价,南京国民政府自始至终是一个无法有效实行政府能力、推行行政功能的政府,“软政权”色彩十分浓重,因为这个政府有着许多内在的缺陷,而且它也有着自身无法扭转的不良外部环境。国民政府的政府能力与行政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是一致的。 文章以前五章为基本史实描述,支持最后一章的历史评价,构成一个大因果关系。但在前五章的事实描述,也有一定的结果评价,分别?

二、建立“宝塔型”发展党员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宝塔型”发展党员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煤粉气化炉激冷室关键部件模拟分析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煤气化技术发展现状
        1.1.2 煤气化技术比较
    1.2 气流床气化炉激冷室
        1.2.1 气化炉激冷室的常见结构
        1.2.2 激冷室的工作过程
    1.3 气化炉数值模拟现状
        1.3.1 对气化反应的模拟研究
        1.3.2 对下渣口的模拟研究
        1.3.3 对激冷室结构的模拟研究
    1.4 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1.4.1 计算流体力学及其应用
        1.4.2 物理模型
        1.4.3 边界条件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5.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5.2 本文的研究思路
2 激冷室关键部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宝塔型下渣口结构
    2.2 模型及网格划分
        2.2.1 模型简化及网格划分
        2.2.2 网格质量
    2.3 模拟设置
        2.3.1 求解器设置
        2.3.2 操作条件设置
        2.3.3 多相流模型
        2.3.4 边界条件
        2.3.5 控制参数设置
    2.4 模拟结果分析
        2.4.1 非激冷态模拟结果
        2.4.2 激冷态模拟结果分析
    2.5 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2.5.1 耐火层的分析
        2.5.2 管材材质分析
        2.5.3 焊接性能分析
    2.6 激冷室运行分析
    2.7 激冷水管线泄漏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激冷室关键部件改进优化的措施
    3.1 阶梯型下渣口结构
    3.2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3.2.1 网格划分
        3.2.2 边界条件
    3.3 模拟结果分析
    3.4 宝塔型和阶梯型渣口模拟结果对比
    3.5 其它方面的改进
        3.5.1 耐火材料的选择
        3.5.2 销钉的焊接优化
        3.5.3 下渣口盘管泄漏修复
    3.6 下降管和破泡条的改进
    3.7 激冷水管线磨损泄漏的原因分析及优化探讨
    3.8 本章小结
4 改造前后运行情况分析
    4.1 渣口热损
    4.2 渣口温差
    4.3 渣口环隙温度
    4.4 氧煤比
    4.5 比氧耗
    4.6 气体组分分析
        4.6.1 气体组分在线检测分析
        4.6.2 气体组分手动分析
        4.6.3 二氧化碳产物分析
        4.6.4 残碳对比分析
    4.7 渣口及激冷室部件检修情况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未来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导师简介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监督的内涵
        (二) 党内监督的内涵
        (三) 制度、体制与机制的内涵
        (四) 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的内涵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文章的创新之处与写作难点
        (一) 本文的创新点
        (二) 本文的不足之处
    五、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的理论来源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监督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思想
        二、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思想
    第二节 西方的政党监督理论
        一、西方分权制衡理论
        二、“人性恶”的理论
    第三节 中国古代监督思想的历史借鉴
        一、中国古代国家监督的体制架构
        二、中国古代国家监督的历史经验
        三、中国古代国家监督的弊端
第二章 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党内监督体制的探索(1921.7-1949.9)
        一、党内监督体制的初创
        二、党内监督体制的奠基
    第二节 党内监督体制的重建与曲折发展(1949.10-1978.12)
        一、党内监督体制的确立
        二、党内监督体制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党内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1978.12—2012.12)
        一、党内监督体制的改革
        二、党内监督体制的完善
    第四节 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的创新(2012.12—)
        一、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创新的提出
        二、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创新的基础
        三、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的创新
第三章 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不完善
        一、党内监督体制不顺
        二、党内监督面临“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
    第二节 新时代党内监督制度不完善
        一、党内监督的法规制度供给不足
        二、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不完善
        三、党内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
        四、民主集中制落实不到位
    第三节 新时代党内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党内民主机制不健全
        二、党内监督权力配置机制不完善
        三、党内监督运行机制不完善
    第四节 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的问题分析
        一、原苏共党内监督模式的影响
        二、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束缚
        三、领导体制过于集中
        四、党内监督探索中的失误
第四章 新时代完善党内监督体制的新要求
    第一节 新时代对党内监督体制提出新要求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三、“四个伟大”工程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建设环境的变化对党内监督体制提出新考验
        一、国际环境变化的考验
        二、国内环境变化的考验
        三、党的队伍状况变化的考验
    第三节 新时代“四大危险”对党内监督体制提出新挑战
        一、“四大危险”的表现
        二、“四大危险”带来的新挑战
    第四节 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一、国家治理与党内监督的关系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紧跟时代步伐
        三、提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第五章 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完善的途径
    第一节 新时代要建立科学化的党内监督体制
        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党内监督体制的基础
        二、新时代完善党内监督体制的着力点
        三、新时代创新党内监督体制的着力点
    第二节 新时代要构建创新型的党内监督机制
        一、发展党内民主机制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
        三、构建党内监督的防控机制
    第三节 新时代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
        一、制定新时代党内监督制度的原则
        二、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三、加强和完善制度落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之治”: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新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具有的独特里程碑意义
二、《决定》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基本框架的构筑
三、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最根本的制度建设
    (一)关于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二)关于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
    (三)关于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四)关于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
    (五)关于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
    (六)关于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众星捧月”格局与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一)关于“五位一体”内容。包括《决定》的八个制度和体系,是12个“制度”的大头,不能不再做分解。
        1.关于政治方面。
        2.关于经济方面。
        3.关于文化方面。
        4.关于民生和社会保障方面。
        5.关于生态文明方面。
    (二)关于军队国防、“一国两制”、国际外交内容。这三方面的论述同样体现了思想认识的与时俱进。这里也分别解读。
        1.关于军队国防建设。
        2.关于“一国两制”。
        3.关于国际外交发展。
    (三)关于监督体系内容。
五、《决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新路

(5)全面从严治党要以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强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二、严把德才标准, 坚持公正用人
三、要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
四、加强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检查
五、创新鞭策激励机制
六、培育有利于激发干部积极性的政治生态
七、要把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

(6)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二、 框架、路径和方法
    三、 研究的样本和文献
    四、 论文的技术说明
第一章 传统乡村社会的政治特征
    一、 传统乡村和乡村传统
    二、 皇权和保甲制度
    三、 族权和宗族组织
    四、 绅权和士绅统治
    五、 土地、赋税、文化和乡村控制
第二章 社会激变时期的乡村秩序
    一、 辛亥革命后的乡村政治
    二、 农民运动和乡村传统
    三、 地方自治和保甲制的重建
    四、 乡村建设实验和乡镇行政化
    五、 掠夺、兵役、人口和乡村反抗
第三章 新中国对乡村政治的改造
    一、 农民协会和土地改革
    二、 合作化运动和乡村组织
    三、 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
    四、 计划、户籍、阶级和乡村动员
第四章 新时期乡村政治的发展
    一、 新时期的乡村改革
    二、 国家权力与乡政体制
    三、 社区权威与村治结构
    四、 家庭利益与乡村秩序
    五、 村民权利与公共参与
    六、 市场、民主、法制和乡村治理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巡视制度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巡视制度的基本概念
        一、巡视制度的界定
        二、巡视制度的属性
        三、巡视制度的基本要素
        四、巡视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巡视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石:马列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监督思想
        二、合理借鉴:西方权力制约监督理论
        三、思想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理论
    第三节 巡视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
        一、巡视制度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
        二、巡视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异同
第二章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现代观察
    第一节 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古代巡视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古代巡视制度的总体架构
        二、古代巡视制度的职能和方式
        三、古代巡视法规
        四、古代巡视官员
    第三节 古代巡视制度历史借鉴和启示
        一、古代巡视制度的主要成效
        二、古代巡视制度缺陷和弊端
        三、历史借鉴和启示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探索与创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的基本内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的作用
    第二节 新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恢复和发展
        一、巡视制度的初步探索和试点(1990-2002年)
        二、巡视制度的正式确立和逐步完善(2002-2012年)
        三、巡视制度的加快发展(2012年至今)
第四章 新时期巡视制度的设计和运行
    第一节 主体与客体
        一、巡视主体
        二、巡视客体
        三、巡视内容
    第二节 方式与流程
        一、巡视方式
        二、巡视权限
        三、巡视流程
    第三节 定位与格局
        一、巡视定位
        二、巡视格局
第五章 巡视制度取得的成效和完善路径
    第一节 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新时期巡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主要经验
    第二节 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巡视发展不够平衡
        二、巡视质量难以保证
        三、巡视手段有待规范
        四、巡视整改易走形式
        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第三节 完善路径和有关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巡视战略定位
        二、坚持创新驱动切实提高巡视质量和水平
        三、加快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
        四、以巡视整改为抓手强化巡视成果运用
        五、大力支持和开展巡视制度理论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历轮中央巡视开展情况一览表
    二、历任中央巡视办主任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从“自利”到“自制”:村级治理规避“分利秩序”的机制分析——以上海市若干近郊村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方法
    (一)“分利秩序”的由来
    (二)方法与背景简介
三、村级组织的改组与优化
    (一)村级组织权力主体的分层:“双重角色”的分离
        1. 村干部的类型与工作实态
        2. 村干部的工资与等级结构
        3. 村干部的角色分离与职业化
    (二)村级组织权力结构的改造:“集权结构”的形成
        1.“书记主任一肩挑”:横向集权结构的实现
        2.“书记考核村干部”:纵向集权结构的塑造
    (三)“嵌入式”镇管村体制:“外部监督”制度化
        1.“长线培养”的后备书记
        2.“条线嵌入”的业务村干部
        3.“村财镇管”的财务监控制度
四、规避“分利秩序”:村干部从“自利”到“自制”

(9)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社会缘由:少先队组织的发展面临时代挑战
        二、学科缘由:学科发展需要增加研究成果
        三、个人缘由:受个人研究方向驱动和影响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基于童子军为主线的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基于少先队为主线的文献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组织
        二、少年儿童组织
        三、中国少年先锋队
    第五节 研究的自我评价
        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少年先锋队的产生背景及发展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产生背景:民族危机、党的领导、少年儿童组织的正规化
        一、民族危机,推进了少年儿童组织的孕育
        二、党的领导,促进了少年儿童组织的发展
        三、少年儿童组织的正规化,催生了少先队组织的建立
    第二节 理论依据:政治学、社会学、组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一、基于政治学理论
        二、基于社会学理论
        三、基于组织学理论
        四、基于教育学理论
        五、基于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 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一节 少先队的萌芽期(1922 年——1949 年)
        一、初步探索组织性质和目的
        二、初步探索建立组织
    第二节 少先队的初建期(1949 年——1966 年)
        一、确立组织性质和目的
        二、形成组织文化
        三、增加组织成员数量
        四、扩建组织结构
        五、开展常规组织活动
        六、规范组织管理
    第三节 少先队的破坏期(1966 年——1976 年)
        一、组织性质和目的被扭曲
        二、组织文化被破坏
        三、组织成员被更换
        四、组织结构被改变
        五、组织活动被歪曲
        六、组织管理混乱
    第四节 少先队的改革期(1976 年——至今)
        一、更新组织性质和目的
        二、丰富组织文化
        三、发展组织成员
        四、完善组织结构
        五、增设组织活动
        六、多元组织管理
    第五节 少先队组织发展历程显现的特点
        一、组织的性质突显政治性
        二、组织目的进一步清晰化
        三、组织文化的不可替代性
        四、组织成员管理的正规化
        五、组织结构设置的完善化
        六、组织活动开展的全面化
        七、组织管理建设的规范化
第四章 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历史经验及不足
    第一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预备队的组织性质
        二、坚持传承早期革命精神的组织文化
        三、坚持推进培养队员全面发展的组织活动
    第二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一、组织目的的实现受到制约
        二、组织独立管理能力较弱
        三、组织创新发展缺乏条件
第五章 中国少年先锋队发展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增强儿童社会工作参与度,利于实现少先队组织目的
        一、参与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二、利用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
        三、推动儿童政策制定
    第二节 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少先队组织管理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少先队
        二、协调内外影响因素,改革少先队运行管理体制
        三、搭建少先队社会服务平台,营造支持氛围
    第三节 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创新少先队组织活动
        一、增加国际体验
        二、加强技能训练
        三、促进团队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949 年《中国少年儿童队章程草案》
    1958 年《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
    1978 年版《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
    1990 年版《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
    1995 年版《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
    2000 年版《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
    2005 年版《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8—1937年)行政机制与行政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在现代化的视野之下——中国现代化准备以来政府的作用探讨
        (一) 关于现代化视野
        (二) 政府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 政府行政体制对于现代化的影响
        (四) 现代化视野下的南京国民政府行政机制
    二、学术界研究回顾与学术综述
        (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相关研究
        (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
    三、文章的结构、主要观点与研究工具
        (一) 结构设计与章节安排
        (二) 主要观点
        (三) 理论工具
第一章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汇:南京国民政府之前的行政体制总述
    一、中国古代行政的总体特征
        (一) 国家行政结构中高度专制集权
        (二) 施行分级与垂直双重行政控制
        (三) 皇权止于县政
        (四) 超稳定的官僚系统
        (五) 人治与法治主辅结合
    二、中国古代行政的两面性考察
        (一) 以遗产的名义:古代行政的启示性意义展示
        (二) 以负担的名义:古代行政的警示性意义阐述
    三、清末“新政”:融于政治现代化中的行政现代化
        (一) 现代化有利时机丧失后的无奈选择
        (二) 行政现代化启动的基本标志
        (三) “新政”启动现代化的结果:从维护体制到毁灭体制
    四、艰难步履的行政现代化
        (一) 仓促上阵的南京临时政府行政现代化导向
        (二) 乱世称雄北洋政府的政治与行政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行政权力运行设计及制衡
    一、五权分立与权能分治:孙中山权力制衡机制
        (一) 三权分立制约思想的由来
        (二) 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
        (三) “以权制能”下的万能政府
    二、孙中山训政时期政治设计方案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实际运行模式
        (一) 理想化方案的先天缺陷
        (二) 胡汉民训政时期方案与孙中山设计方案之比较
    三、均制主义: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原则
        (一) 孙中山均权主义思想的产生
        (二) 均权的理解以及操作难度
    四、五权分立政体对于行政权力运行的影响
        (一) 五权制之权力制衡总体特点
        (二) 立法权之影响于行政权
        (三) 司法权之影响于行政权
        (四) 考试权之影响于行政权
        (五) 监察权之影响于行政权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各行政层级权力运行及制度综述
    一、中央行政机关:行政院及其权力特点
        (一) 两种组织法与行政院沿革
        (二) 行政院的权力转移
        (三) 行政院各部运作与职权行使
    二、省行政制度
        (一) 南京国民政府省制的确定
        (二) 《省政府组织法》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省制变化
        (三) 均权制省下行政组织特点
    三、行政监察专员公署
        (一) 行政监察专员公署设置原由
        (二) 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发展进程
        (三) 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评价
    四、县行政制度
        (一) 县治的特殊地位
        (二) 县政府组织法及其实施
        (三) 县政府机构之运行
    五、突破国家权力底线:县以下地方行政组织
        (一) “民治”与自治法规
        (二) 民选与官治结合:《改进地方自治原则》
        (三) 基层行政人员的配置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人事行政双轨运行:专家政治和公务员制度
    一、精英治国倾向:专家政治
        (一) 专家政治兴起之内在因素
        (二) 专家政治兴起之外因素
        (三) 专家政治的实施
    二、南京国民政府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一) 孙中山与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二)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现代特征
    三、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之实施(一)
        (一) 公务员之甄别审查
        (二) 公务员考试制度
        (三) 公务员任用制度
    四、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之实施(二)
        (一) 公务员考绩制度
        (二) 公务员惩戒制度
        (三) 公务员傣给制度
        (四) 其他公务员之相关制度
    五、以县长作用为个例的公务员制度考察
        (一) 县长角度的重新理定
        (二) 县长之甄别
        (三) 县长之考试
        (四) 县长之职守
    六、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公务员制度的体制性缺陷
        (一) 以党统政”下行政中立原则的违背
        (二) 长官意志下职业常任制度的破坏
        (三) 任人唯亲下行政“准入”资格的泛化
        (四) 地方割据下制度实施基础的贫弱化
        (五) 监督失范下的惩戒不力
第五章 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改革与行政效率运动
    一、“剿匪”剿出新政
        (一) “七分政治”——新政的原动力
        (二) “剿匪”内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
    二、行政改革与行政效率运动之兴起
        (一) 行政改革兴起之内因
        (二) 行政改革兴起之外因
        (三) 行政效率研究会之成立
    三、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之一:省政府合署办公
        (一) 省政府合署办公之缘因
        (二) 省政府合署办公施行及内容
        (三) 省政府合署办公之结果
    四、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之二:县政改革
        (一) 县政改革之行政原因
        (二) 县政建设运动
        (三) 县政府裁局改科
    五、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之三:保甲制度之施行
        (一) “作内政而寓军令”与保甲制度之兴起
        (二) 保甲制度之施行过程
        (三) 自治与保甲兼而行之设想
    六、文书与档案改革运动
        (一) 文书档案改革之必要
        (二) 文书档案改革之方法
        (三) 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之另类意义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行政能力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一、软政权: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府能力与行政能力评价的总基调
        (一) 政府能力与行政能力概述
        (二)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府能力与行政能力的评价基础
        (三)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政府能力评价
        (四)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行政能力评价
    二、内在障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能力内在影响因素之探讨
        (一) 既定方案的理想化与实践的差距
        (二) 权力分散与集中之矛盾
        (三) 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划分不清
        (四) 行政财力与经费匾乏
        (五) 行政人员整体素质低下
    三、外在制约: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能力的外部环境负影响之探讨
        (一) 党政关系恶劣
        (二) 政治上不可遏制的“基因”性腐败
        (三) 经济落后与政府的贫困化
        (四) 军事因素:“另一种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五)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
        (六) 贫弱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建立“宝塔型”发展党员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粉气化炉激冷室关键部件模拟分析及结构优化[D]. 马宝国. 浙江大学, 2021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体制研究[D]. 杜楠.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4)
  • [3]建立“宝塔型”发展党员体系[J]. 王伟,惠林,清周. 党建, 1992(01)
  • [4]“中国之治”: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新路[J]. 石仲泉.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01)
  • [5]全面从严治党要以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J]. 李景治. 理论与改革, 2019(02)
  • [6]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 于建嵘. 华中师范大学, 2001(01)
  • [7]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D]. 钟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9)
  • [8]从“自利”到“自制”:村级治理规避“分利秩序”的机制分析——以上海市若干近郊村为考察对象[J]. 孙敏,田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9]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历史研究[D]. 王闯.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10]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8—1937年)行政机制与行政能力研究[D]. 傅荣校. 浙江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建立“宝塔式”发展党员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