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配合温经活血汤治疗痛经36例

穴位贴敷配合温经活血汤治疗痛经36例

一、穴位贴敷法合温经活血汤治疗寒凝经脉痛经36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姗[1](2021)在《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运用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卵巢囊肿,并评价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为王富春教授临床治疗卵巢囊肿(寒凝血瘀型)提供临床依据。并阐述王富春教授在治疗卵巢囊肿的临证思路、经验方法及治疗特色。方法:1.根据王富春教授多年临床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阐述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卵巢囊肿(寒凝血瘀型)的临证思路、经验方法和治疗特点。2.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四平骨伤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符合本课题研究中西医诊断及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卵巢囊肿(寒凝血瘀型)患者36例,采用王富春教授经验方制成穴位贴敷,贴于患者关元,子宫(双),三阴交(双),每日1次(月经期不进行贴敷),每次4-6小时,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相邻2月之间月初前3天休息,治疗3个月经周期,共计3个疗程。贴敷期间避孕,避免情绪波动。3.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主、次症候积分,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卵巢囊肿大小。将以上数据分析后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经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寒凝血瘀型)有效病例数30例,中医症候疗效改善情况为,明显改善10%,部分改善86%,无改善3%。2.根据治疗前后总积分对比,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总积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通过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次症积分及证候单项积分疗后积分低于治疗前,经统计分析(P<0.01),说明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3.治疗前B超提示卵巢囊肿大小(三径之和)均值为9.98±2.15,治疗后为6.52±2.35,两者经统计分析(P<0.01),说明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采用王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寒凝血瘀型)临床疗效确切,对卵巢囊肿大小及中医主、次症候的有明显改善。2.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刘妹[2](2021)在《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观察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本试验遵循随机、单盲、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法,选取自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招募就读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本试验共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8例,分为以下三组:A组为试验组、B组为第一对照组、C组为第二对照组,每组均为36例,以下简称为A组、B组、C组。行经前3天至行经第3天,共贴敷6天为1疗程,三组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的VAS、痛经症状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并在治疗结束3个疗程后进行随访,询问患者停止治疗后是否再次出现不适症状并记录。因受试者存在脱落,最终90例完成试验,且每组各30例。将收集的结果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疗效评价中A组总有效率为70%,B组总有效率为36.7%,C组总有效率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自身前后评分比较:三组组内分别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时评估,其中在VAS、痛经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评分三个量表经统计P值,结果均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出三组疗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效;3.三组组间评分比较:在VAS评分表中:A组对比B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治疗后P=0.029,随访P=0.037,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A组在VAS评分上治疗效果更优;A组对比C组,B组对比C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不能比较二者治疗效果优劣。在痛经症状积分量表中:A组对比B组、A组对比C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治疗后P<0.01,随访P=0.003及治疗后P<0.01,随访P=0.013,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A组在痛经症状积分量表上治疗效果更优;B组对比C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不能比较二者治疗效果优劣;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上:A组对比B组、A组对比C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治疗后P=0.008,随访P=0.012及治疗后P=0.021,随访P=0.049,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A组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上治疗效果更优;B组对比C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P>0.05,无统计学差异,不能比较二者治疗效果优劣。4.其安全性比较:三组受试者干预治疗前后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且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结论:本研究发现三种疗法均能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真药真穴贴敷疗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对患者VAS、痛经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有改善,且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由此可知真药真穴贴敷疗法对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治疗有效,临床可使用。

杨建萍[3](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朱涵茹[4](2020)在《温经汤加味口服配合足浴对寒凝血瘀型月经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温经汤加味口服配合足浴对人工流产术后(寒凝血瘀型)月经量少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中药温经汤加味口服配合足浴对患者月经量改变的作用机制,为日后临床的推广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妇科门诊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服用温经汤加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配合足浴,观察治疗前后的月经失血图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子宫内膜厚度、雌激素水平、行经时间的变化,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月经失血图积分、中医症候积分: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月经失血图积分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子宫内膜厚度、雌激素水平、行经时间: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月经量改善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89.29%,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症候改善疗效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96.55%,治疗前后组内对照,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组间比较P=0.23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随访情况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78.57%。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中药温经汤加味对人工流产术后(寒凝血瘀型)月经过少的患者改善月经失血图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增加月经量、延长经期均有效。2.中药温经汤加味能提高人工流产术后(寒凝血瘀型)月经过少的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3.中药温经汤加味能增加人工流产术后(寒凝血瘀型)月经过少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4.中药温经汤加味口服配合足浴对人工流产术后(寒凝血瘀型)月经过少,在改善月经失血图积分、中医症候积分上明显优于单纯温经汤加味口服。5.实验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可进行临床推广。

郭玉辉[5](2020)在《膈下逐瘀汤加味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味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做出客观评价,使其在临床应用与推广更具科学性。方法(1)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PD患者共7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2)研究组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对照组予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治疗。治疗时间均从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10天为一个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3)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及月经来潮48小时内血清PGF2α含量为疗效观察指标。(4)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自身对比和组间对比,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客观评价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P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完成72例患者的临床观察,每组各36例。(2)经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的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及血清PGF2α含量等资料均具有可比性。(3)近期疗效: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病情程度、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及血清PGF2α含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本病治疗均有效果,但研究组比对照组改善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用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PD的研究组近期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明显。(4)总体疗效:从痛经症状综合疗效分析,研究组总有效率达94.44%,比对照组80.56%的总有效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中医证候综合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67%,同样也比对照组77.78%的总有效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PD的研究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的对照组。(5)远期疗效:经统计分析,研究组随访时与治疗后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随访时与治疗后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之下,用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PD的研究组远期疗效比对照组更明显。(6)两组患者在研究中均无副反应,比较安全。结论(1)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能够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PD患者的病情程度、临床症状、中医证候情况及月经来潮48小时内血清PGF2α含量,并且其疗效优于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者。(2)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PD患者时,其在改善近期症状及维持远期疗效上的效果均优于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者。(3)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的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广泛用于气滞血瘀型PD的治疗。

孙炼[6](2020)在《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评价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安全性,以PGF2α为观察指标,探究其发病机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更为优化合理的方案,提高临床治愈率。研究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寒凝血瘀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2)治疗组给予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少腹逐瘀汤治疗,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10天口腹少腹逐瘀汤颗粒剂,每日一剂,经来则止。艾灸亦于经前10天开始,灸神阙穴及双侧子宫穴,经来则止。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3)以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症状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为主观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月经期48小时内血清PGF2α水平为客观机理指标,以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作为疗效判定指标。(4)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通过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的方式,经统计学方法处理后综合判定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结果(1)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前的症状评分、证候评分、VAS评分、疼痛程度、血清PGF2α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痛经疾病疗效: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少腹逐瘀汤组的总有效率为80.56%,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疾病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进行疾病疗效的比较,经分析,P<0.05,因此,两组的治疗虽均有疗效,但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改善疾病疗效较单纯用少腹逐瘀汤疗效更佳。(3)痛经证候疗效: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少腹逐瘀汤组的总治疗率为83.33%。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证候疗效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进行证候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但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组在改善证候上优于少腹逐瘀汤组。(4)指标变化:在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疼痛程度分级、VAS疼痛评分以及血清PGF2α水平等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上均有疗效。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统计分析(P<0.05),也就是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组的疗效优于少腹逐瘀汤组。(5)远期疗效:通过对治疗后3个月随访的VAS评分统计,治疗组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随访VAS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灸联合少腹逐瘀汤组在维持长期效果方面更优。(6)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两组药物具有安全性。结论(1)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着。且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的有效率均优于少腹逐瘀汤组。(2)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组在维持疗效稳定上更优。(3)灸药联合应用,治疗过程无不适反应,安全性较好,且艾灸取穴少而精,操作简单,成本低,有效率高,宜在临床推广。

甘小金[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统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难治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优势,但各中医妇科专家对该病的认识和用药特点不尽相同。王子瑜教授耕耘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70余年,治疗该病的疗效显着,其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独具个人特色,亟待研究并总结。目的在数据挖掘和文献总结的前提下,探讨王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辨证和用药规律,为中医同道提供些许临床经验。方法1辨证规律研究收集2005-2015年间王老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病例150例,采用SPSS24.0及Weka3.9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王老学术继承人参与统计和讨论结果的全过程,即人机结合模式。2用药规律研究收集王老2005-2015年间王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中药处方502个,采用SPSS 24.0软件、SPSS Modeler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合王子瑜教授学术继承人的访谈结果,对结果进行筛选并解析。结果1辨证规律研究150份病例共收集61项症状、10种舌象、9种脉象,常见症状为小腹疼痛、经色暗红、血块偏少、腰部酸痛、经前经期乳房胀痛、小腹坠胀、经量偏少、经量偏多、肛门坠胀、经色鲜红,常见舌象为舌色暗红、舌色暗淡,常见脉象为弦脉、细脉;最多见的证候为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血瘀是所有病例均有的证候要素,肾虚、肝郁、气滞、血瘀形成的证候要素组合占71.33%;贝叶斯网络对寒凝、湿热、气滞、肝郁、肾虚的分类识别率分别为94.67%、90.67%、86%、82.67%、77.33%;并量化各症状对证素的贡献度,从而分出主症与次症:寒凝证的主症为经色暗红、经期恶心呕吐、小腹凉、经期冷汗、肢冷,湿热证的主症为白带色黄、舌质胖大,气滞的主症为经前经期乳房胀痛、舌质胖大、舌色暗红,肝郁的主症为经前经期乳房胀痛、脉弦,肾虚的主症为腰部酸痛、脉弦、脉细。2用药规律研究203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共就诊493次,中药处方502个,共涉及131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6100次,高频次(≥40次)中药有35味;共使用中成药13种。王老常用中药有当归、赤芍、丹参、香附、元胡、没药、莪术、白芍、益母草、蒲黄,常用中成药是乌丹丸,使用人次占比50.4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皮-陈皮,桂枝-桃仁,蒲黄-五灵脂等3组药对间距为1,关系最为紧密;采取人机结合方法将高频次中药分为10类,C1:青皮、陈皮;C2:桂枝、桃仁、炮甲、三七;C3:柴胡、橘核;C4:吴茱萸、小茴香、肉桂、细辛、乌药;C5:山药、山萸肉、党参、杜仲、黄芪、茯苓;C6:莪术、三棱、石见穿、荔枝核;C7:白芍、熟地、川芎;C8:香附、益母草;C9:蒲黄、五灵脂、元胡、没药;C10:当归、赤芍、丹参。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已知药对当归-赤芍、当归-白芍、当归-赤芍-白芍、莪术-三棱、蒲黄-五灵脂及元胡-没药的支持度都在25%以上,置信度均在88%以上;青皮-陈皮、乌药-小茴香、乌药-吴茱萸、香附-益母草等4组药对与聚类分析结果(C1、C4、C8)相符,山萸肉-山药-熟地具备药串关系。结论王老以瘀血阻滞胞宫、冲任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核心病机,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肾虚血瘀、气滞血瘀是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肝郁、气滞、血瘀是该病常见证候要素;贝叶斯网络对寒凝、湿热、肝郁、气滞的识别率较高,主症与临床实际情况部分相符。.治疗方面,王老以活血消症为核心治法,其中又以活血为要,活血有补肾活血、行气活血、益气养血活血、温经活血等不同,消症有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之别;用药具有攻补兼施、忌过攻伐、药味精简、效专力宏、分期施药等特点;常用中药有当归、赤芍、丹参、香附、元胡、没药、莪术、白芍、益母草、蒲黄等;常用乌丹丸配伍汤剂口服;常用药对、药串有①当归-赤芍、②当归-白芍、③当归-赤芍-白芍、④莪术-三棱、⑤蒲黄-五灵脂、⑥元胡-没药,⑦香附-益母草、⑧乌药-小茴香、⑨乌药-吴茱萸、⑩青皮-陈皮、(11)山萸肉-山药-熟地、(12)柴胡-橘核、(13)桂枝-桃仁。

梁淑冰(Leong Sok Peng)[8](2020)在《阴三针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痛经(PD)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子宫痉挛性疼痛的疾病,患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的2-3年,青春期少女或未婚、未育的女性患者。本课题研究是以中医针灸治疗痛经为目的,在临床上隔姜灸加体针和单纯针刺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痛经是现代女士常苦恼的症状之一,随社会环境的发展与改变,现代人饮食不节,缺乏运动,身体机能的需求不足以应付,发生多样性的病理变化,为生活和工作中带来困扰和不便。通过观察比较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与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提供优化治疗方案,同时为阴三针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客观性的临床依据,使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用穴更科学和规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以及妇科门诊及妇科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结合本次研究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配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为治疗组30例和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为阴三针隔姜灸为主,再配合体针,对照组为单纯常规针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月经前三天开始治疗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治疗共一个疗程。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均采用VAS评分及痛经症状积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再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而得出结果。结果:1.治疗前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基线资料(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痛经症状积分以及VAS评分量表分值)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VAS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以及两组痛经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均为P<0.05,说明治疗组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寒凝血瘀型的效果比对照组的常规针刺更好。3.治疗三个疗程后,对比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的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的对照组总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治疗组一共有30例患者,其中治疗痊愈的有2例患者,显着效果的有2例患者,有治疗效果的有25例患者,没有效果的有1例患者;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也一共有30例患者,其中治疗痊愈的有0例患者,显着效果的有2例患者,有治疗效果的有21例患者,没有效果的有7例患者;总体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对比常规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的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优势明显;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结论: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均可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但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的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针刺对照组;副作用较少,操作简单方便,在临床上非常值得推广。

程雅雅[9](2020)在《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归葫止痛方与少腹逐瘀汤对比,以评价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76例,采集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地点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以病人的就诊顺序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均于月经来潮的前5天开始服药,连服7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本研究以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WHOQOL-BREF评分作为最终的疗效评价指标,以评价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结果:1.痛经症状疗效评价: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25.00%,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52.78%,总有效率为91.67%。经检验两组愈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痛经症状的改善,归葫止痛方优于少腹逐瘀汤。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愈显率为25.00%,有效率86.11%;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50.00%,总有效率91.67%。经检验两组愈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中医证候的改善,归葫止痛方优于少腹逐瘀汤。3.VAS疗效评价: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止痛,且两组止痛效果类似。4.WHOQOL-BEEF疗效评价: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两组改善效果类似。5.完成治疗的7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归葫止痛方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特别是在改善痛经症状和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少腹逐瘀汤。因此临床使用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王丽[10](2020)在《隔药灸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不同灸量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就隔药灸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进行了小样本的临床试验,以观察隔药灸神阙穴和关元穴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寻求最佳量效比例关系。材料与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A组每次施灸4壮;B组每次施灸8壮。两组均连续施灸七天,七天为一疗程,持续三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于月经来潮48h内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前列腺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腹部疼痛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症状积分以及血清前列腺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将两组之间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治疗前年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症状积分以及血清前列腺素含量进行基线方面的分析,P值均>0.05,证明随机分组的两组数据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2.两组组内对比: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腹部疼痛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症状积分以及血清前列腺素PGF2α、PGE2、PGF2α/PGE2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症状积分以及PGF2α、PGF2α/PGE2值均降低,而治疗后的PGE2较治疗前升高。3.两组组间对比:A、B两组间治疗后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症状积分、血清前列腺素含量(PGE2、PGF2α)、PGF2α/PGE2以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91.7%,B组总有效率为88.9%,P>0.05,两种治疗方案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性,疗效相当。结论:1.4壮7天和8壮7天两种隔药灸治疗方式均可以改善痛经症状,对于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2.4壮7天和8壮7天两种隔药灸治疗方式对痛经的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别,本着简便验廉的原则,以最短的治疗时间,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的疗效,临床应择优选取4壮7天作为施疗方案。

二、穴位贴敷法合温经活血汤治疗寒凝经脉痛经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贴敷法合温经活血汤治疗寒凝经脉痛经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王富春教授治疗卵巢囊肿的临证经验
    1 学术思想概要
    2 临证思路
    3 对卵巢囊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4 卵巢囊肿治疗特色
    5 经典病例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案
    3 疗效观察
    4 数据计算方法
    5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回顾
1 临床观察
    1.1 病例选取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内容
    2.4 疗效性指标分析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2.6 不良事件和处理
    2.7 依从性管理和评价
    2.8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疗效比较
4.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疗效指标的选择
    4.3 研究结果分析
    4.4 研究作用机理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4)温经汤加味口服配合足浴对寒凝血瘀型月经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病例选择
        1.1.2 中医诊断标准
        1.1.3 西医诊断标准
        1.1.4 纳入病例标准
        1.1.5 排除标准
        1.1.6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方法
        1.2.2 治疗方案
        1.2.3 疗程
2.观察指标
3.疗效评定标准
4.数据统计处理
5.研究结果
    5.1 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5.2 观察指标比较
        5.2.1 月经失血图积分比较
        5.2.2 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5.2.3 子宫内膜厚度水平比较
        5.2.4 血雌激素水平
        5.2.5 经行时间比较
        5.2.6 月经量改善疗效比较
        5.2.7 中医症候积分改善疗效比较
        5.2.8 随访情况比较
    5.3 安全性观察结果
讨论
    1.立题依据
        1.1 中医对月经产生的基本认识
        1.2 寒凝血瘀与月经量少
        1.3 人工流产手术与寒凝血瘀型月经量少
    2.方药分析
        2.1 药物分析及药理研究
        2.2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3.中药足浴疗法
    4.结果分析
结语
    1.结论
    2.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3.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膈下逐瘀汤加味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疗效判定
    4.质量控制方法
    5.统计学处理
    6.研究结果及分析
讨论
    1.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3.本病治疗现状
    4.本病中医证型选择依据
    5.导师对本病的认识与分析
    6.膈下逐瘀汤加味的方药分析
    7.耳穴埋豆的作用机理及选穴分析
    8.疗效分析
结论
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表 1.痛经症状积分
    附表 2. 证候评分表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断
    5 质量控制办法
    6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7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 内治法
        2 外治法
        3 针灸治疗
        4 综合治疗
        5 小结
    综述二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研究现状
        1 传承内容
        2 传承方法
        3 传承模式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录入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症状频数统计
        3.3 舌脉频数统计
        3.4 证候要素频数统计
        3.5 症-证候要素卡方检验
        3.6 症状群-证候要素的贝叶斯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王老对内异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4.3 辨证规律分析
        4.4 贝叶斯网络结果分析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纳入标准:
        1.3 处方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处方信息预处理
        2.2 处方药物筛选
        2.3 处方信息录入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中药使用情况
        3.3 中成药使用情况
        3.4 聚类分析结果
        3.5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年龄
        4.2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4.3 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
        4.4 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4.5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5 小结
第四部分 王子瑜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经验总结
    1 阻胞宫、冲任是核心病机
    2 活血消症是核心治法
        2.1 活血以祛瘀
        2.2 消症以除形
    3 乌丹丸是核心组方
    4 小结
    5 验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阴三针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研究现状
        1.1.1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定义及分类
        1.1.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诊断
        1.1.3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发病因素的认识
        1.1.4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认识
        1.1.5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研究现状
        1.2.1 祖国医学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祖国医学对痛经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2.3 祖国医学对对痛经的辨证论治
        1.2.4 祖国医学对痛经治疗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脱落与剔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病例分组及实验方法
        2.3.2 样本含量估算
        2.3.3 治疗方法
        2.3.4 不良事件处理
    2.4 观察方法
        2.4.1 一般资料收集
        2.4.2 评分指标
        2.4.3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数据分析
        3.1.1 两组年龄差异
        3.1.2 两组病程差异
        3.1.3 两组痛经疼痛程度比较
    3.2 两组VAS评分比较
        3.2.1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分值比较
        3.2.2 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值比较
        3.2.3 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值比较
        3.2.4 两组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的差值比较
    3.3 两组痛经症状积分比较
        3.3.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痛经积分分值比较
        3.3.2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积分分值比较
        3.3.3.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积分分值比较
        3.3.4 两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的差值比较
    3.4 总疗效对比
    3.5 研究结果的说明
        3.5.1 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3.5.2 治疗后两组疗效指标的比较
        3.5.3 治疗后两组总疗效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结论分析
    4.2 研究方法的选择依据
        4.2.1 针刺疗法的源流
        4.2.2 治疗组选穴与手法操作的依据
        4.2.3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4.2.4 艾灸的作用
        4.2.5 艾灸的功效
        4.2.6 艾灸施灸的分类
        4.2.7 常规针刺组的选穴依据
    4.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痛经及温经散寒中药治疗PD的中医文献梳理
    1 中医古籍对痛经的论述
    2 痛经病因病机
    3 中医古籍对实寒性痛经的论述
    4 温经散寒中药治疗痛经的当代应用
    5 温经散寒中药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不良反应观察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6 一般资料
    7 治疗结果
    8 不良反应结果
    9 小结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病因病机
    3 治疗法则
    4 服药时机及中医调摄
    5 选方依据
    6 少腹逐瘀汤对痛经的治疗作用
    7 疗效性分析
    8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1 痛经病名的发展源流
    2 现代医家对PD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治疗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
    2 原发性痛经的流行病学研究
    3 原发性痛经的相关因素
    4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机制
    5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隔药灸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不同灸量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穴位贴敷法合温经活血汤治疗寒凝经脉痛经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D]. 高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刘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温经汤加味口服配合足浴对寒凝血瘀型月经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涵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膈下逐瘀汤加味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郭玉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孙炼.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D]. 甘小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阴三针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淑冰(Leong Sok P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D]. 程雅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隔药灸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不同灸量临床疗效观察[D]. 王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穴位贴敷配合温经活血汤治疗痛经3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