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及胆红素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苏日娜[1](2021)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汁酸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领领[2](2021)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从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三方面探讨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LDH)、精氨琥珀酸合酶(ASS)、羧酸酯酶-1(CES-1)作为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研究中药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及幼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大鼠早期血清GLDH、ASS、CES-1水平的影响,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探讨早期给予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预防治疗作用机制,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用药。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肝损伤传统血清标志物及新型血清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等方面,逐步探讨早期干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内容的设想。2.临床研究:(1)收集门诊体检健康婴儿60例、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治疗诊断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60例,收集相关血清指标,比较健康婴儿、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在肝功能全套检查显示ALT在正常参考值范围时,血清GLDH、ASS、CES-1的变化。(2)将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治疗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随机分为利胆合剂治疗组、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将治疗前后血清TBIL、DBIL、ALT、AST、GLDH、ASS、CES-1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对肝损伤新型血清标志物与传统血清标志物出现时间,表达敏感性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分析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早期肝损伤的干预效果。3.实验研究:(1)建立幼龄SD大鼠胆汁淤积肝损伤模型,分别观察给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肝功能全套指标及GLDH、ASS、CES-1血清值变化,比较血清GLDH、ASS、CES-1与ALT的差异。(2)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对应的时间点给予利胆合剂和熊去氧胆酸干预治疗,观察利胆合剂对幼龄胆汁淤积大鼠肝损伤血清标志物GLDH、ASS、CES-1的作用。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最新研究提示目前血清ALT、AST作为评估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存在着不足,急需探索新的能够更早期反映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治疗方面,利胆合剂是否能起到早期预防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尚待进一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2.临床研究:(1)血清GLDH、ASS、CES-1指标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均可较血清ALT更早的反映肝细胞的损伤。血清GLDH、ASS、CES-1或可作为早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标志。(2)利胆合剂及熊去氧胆酸均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细胞损伤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中药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患儿的血清GLDH、ASS、CES-1有积极的早期干预保护作用,较熊去氧胆酸疗效更佳。3.实验研究:(1)血清GLDH、ASS、CES-1可作为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在整个病程中,血清GLDH、ASS、CES-1与ALT、AST可作为肝细胞损伤标志物互补存在。(2)利胆合剂能早期干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对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研究结论:1.血清GLDH、ASS、CES-1可作为较血清ALT更早期反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2.利胆合剂对早期干预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效果较熊去氧胆酸更佳。3.利胆合剂早期预防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可能机制是通过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有效减轻炎性细胞对肝脏组织的浸润,降低肝细胞的损伤。
刘少娟[3](2021)在《TBA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妇出血量及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希望在现有根据《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版)》中按照血清总胆汁酸水平(Total bile acid TBA)分级的轻度、重度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tic chaolestasis of pergnancy ICP)的基础上根据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进一步细化分组,研究细化分组后的ICP孕产妇在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产后出血及围产儿结局间关系,再与传统轻度、重度ICP分组中的产后出血、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进行比较,对比细化后的分组在结局观测上是否更具有某些有意义。通过TBA水平细化分组,观察TBA指标升高与产后出血、围产儿结局的关系,进一步严格管理TBA水平,从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改善围产儿的预后。方法对2015-01-01至2021-02-28期间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符合ICP诊断标准的,同时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306例病历资料回顾性探究,分别分析其在按照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进行轻、重度分组中轻度组(TBA≥10umol/L<40umol/L)、重度组(TBA≥40umol/L)及按照血清总胆汁酸指标大于等于10umol/L基础上每增加10umol/L为组段,总共分为8个组(A-H)、轻度组与其亚组间及重度组与其亚组间在产后出血、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对306例病例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出下列结果:孕产妇方面:(1)细化分组后的8组、轻度组与重度组,在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上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的发生率高于轻度组(P<0.05)。(2)在产后出血发生率上C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围产儿方面:(1)细化分组后的8组、轻度组与重度组,在新生儿轻度窒息、死胎、Ⅰ度羊水胎粪污染发生率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细化分组后的8组、重度组与轻度组,在新生儿重度窒息、Ⅱ、Ⅲ度羊水胎粪污染、胎儿窘迫、新生儿黄疸、早产、新生儿NICU入住发生率上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重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新生儿NICU入住及早产发生率上C组和轻度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发生率高于轻度组。结论(1)重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在孕产妇产后出血、不良围产儿结局(新生儿黄疸、Ⅱ、Ⅲ度羊水胎粪污染、早产、新生儿重度窒息、胎儿窘迫、新生儿NICU入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ICP患者。(2)对于轻度ICP孕产妇而言,血清总胆汁酸在30umol/L-40umol/L时要积极预防患者产后出血、胎儿早产的发生,同时也要预防并积极处理新生儿并发症,做好新生儿救治工作尽量,避免新生儿因为窒息、肺炎等并发症而转入NICU的发生。
王淑平[4](2020)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比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与健康孕妇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探索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的关系,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提供新的中医理论依据参考。(2)从临床疗效、症状表现、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围产结局等方面研究茵陈蒿汤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影响,进而探讨茵陈蒿汤的作用药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3)通过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与正常孕妇体内相关免疫指标的表达水平,探讨Th17/Treg平衡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机制的作用。(4)通过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茵陈蒿汤对于Th17/Treg平衡的影响,进而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茵陈蒿汤对于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1.1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以及住院部就诊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且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3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孕周≥28周,单胎且胎儿发育正常;(2)符合ICP诊断标准;(3)可依照末次月经及B超显示结果确定孕周;(4)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5)纳入孕妇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自愿参与同意书。1.2研究方法对130例正常孕妇及130例ICP孕妇均采用统一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及资料调查表》进行详细询问调查。研究对象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中的9个亚量表共60个条目的问题,每个问题均按5级评分,原始分值为1-5分,根据条目问题的不同有逆向评分(即5-1分);回答全部问题后,计算原始分值与转化分值,进而判定体质类型。1.3观察指标(1)收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统计分析;(2)对比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中医体质分型结果;(3)采用logistic回归对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进行相关性分析。2.茵陈蒿汤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临床研究及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2.1研究对象上述13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患者中符合湿热内蕴型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选取同期正常孕妇30例作为常规组。纳入标准:(1)孕周≥28周,单胎且胎儿发育正常;(2)符合上述ICP诊断标准;(3)可依照末次月经及B超显示结果确定孕周;(4)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5)纳入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自愿参与同意书;(6)符合上述ICP湿热内蕴型辨证标准;(7)纳入本研究前未进行ICP相关治疗且近期未使用性激素相关药物;(8)积极配合医生诊断治疗且对研究干预过程(服药、复查等)依从性高。2.2研究方法收集三组纳入对象基本资料,包括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民族、文化程度、ICP史等,研究对象采用口服熊去氧胆酸(进口药物注册证号:H20150365),每日15mg/kg·d,连续14天一个疗程。观察组研究对象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茵陈蒿汤,茵陈蒿汤(茵陈18g,大黄6g,栀子9g),每日1剂,水煎至150ml,分早晚温服,连续14d。常规组正常孕妇不做药物干预治疗,仅定期按常规进行常规孕检。2.3观察指标(1)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周、产次、ICP史、焦虑抑郁、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2)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3)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含量(IL-17、TGF-β、IL-35)(4)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5)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6)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围产结果情况(7)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围产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1)研究组130例ICP患者与对照组130例正常孕妇在年龄、孕周、产次、民族分布、职业性质、居住环境、文化程度等个人基础资料方面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在130例对照组健康孕妇中,平和质状态为68例,占比52.3%,研究组130例ICP患者中平和质状态为10例,占比7.7%,二组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主要分布于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三种中医体质类型,分别为66例(50.8%)、24例(18.5%)、12例(9.2%),并且该三种体质分布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质、湿热质状态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呈现正相关性(OR>1,P<0.05),且平和质可能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潜在保护因素(OR<1,P<0.05)2.茵陈蒿汤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临床研究及对Th17/Treg的影响(1)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纳入对象在年龄、孕周、产次、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文化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ICP史高于健康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ICP患者体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健康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改善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组间数据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ICP患者体内血清IL-17水平含量显着高于常规组健康孕妇,且体内血清TGF-β、IL-35水平含量明显低于常规组健康孕妇,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免疫指标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免疫指标细胞因子TGF-β、IL-35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IL-17降低幅度与TGF-β、IL-35增加幅度要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二组IL-17、TGF-β、IL-35含量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前皮肤瘙痒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均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且二者皮肤瘙痒评分组间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二者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10例、12例、7例,无效例数为1例,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5例、8例、10例,无效例数为7例。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7%,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6.7%,二者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围产结局方面,早产、剖宫产、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例数低于对照组,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污染、围产儿死亡例数二者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P患者与常规组健康孕妇在围产结局方面比较均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CP患者与常规组健康孕妇比较,早产、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数显着高于常规组,且二者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7)ICP史、焦虑抑郁、TBA、ALT、AST、TBIL与围产不良结局存在相关性(OR>1,P<0.05)。结论:(1)中医体质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湿热质、痰湿质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存在正相关性,而平和质状态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保护因素,说明湿热质、痰湿质体质状态的孕妇更易发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上可尝试通过调和、药物等方式纠正患者偏颇体质进行防治ICP。(2)茵陈蒿汤有利于缓解ICP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含量,增强肝脏解毒功能,改善妊娠结局以及降低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茵陈蒿汤对于调节Th17/Treg平衡具有正面效果,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促进初始CD4+T细胞更多分化为Treg细胞,增加ICP患者体内细胞因子TGF-β以及IL-35的表达,并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降低IL-17的含量,减轻ICP患者免疫损伤,进而改善ICP患者病症及预后。
孙常华,康莺歌,涂园园,郭晓鹤,张原景,高培贤,范盟[5](2020)在《间断蓝光与持续蓝光治疗NHB的疗效及对黄疸和胆汁酸排泄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间断蓝光与持续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HB)的整体疗效及对黄疸反弹、胆汁酸排泄的影响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36例NHB患儿为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其基础上采用持续蓝光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采用间断蓝光治疗,疗程为5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5d的胆汁酸排泄指标[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间接胆红素]及心肌酶谱指标[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同工酶(CK-MB)]变化及治疗4~7 h后的黄疸反弹率结果,并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儿AST、LDH、CK、CK-M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4~7 h内,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有4例、2例患儿出现黄疸反弹现象(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蓝光与持续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均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二者相比,间断蓝光照射疗效更优且不良反应少,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建议推广使用。
曾慧璇[6](2020)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母婴不良结局之间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孕妇血清总胆汁酸水平(Total bile acid,TBA)对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住入院的224例ICP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孕妇妊娠期TBA水平分为:轻度组(1040μmol/L)116例、重度组(40100μmol/L)86例和极重度组(≥100μmol/L)22例,且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129例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收集孕妇妊娠期实验室检查结果、妊娠母婴结局等资料,运用方差分析、χ2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ICP孕妇TBA水平与母婴不良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从38968例住院分娩孕妇中进行检索,发现ICP孕妇248例,我院ICP发病率为0.63%。对符合条件的224例ICP孕妇进行分组,与129例正常妊娠孕妇比较分析发现,四组早产发生率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轻度组的早产率高于对照组(P=0.004),重度组及极重度组的早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组(P=0.000)。四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2),重度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6)。四组孕妇合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有统计学差异(P=0.001),多样本率的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重度组与极重度组孕妇合并CHB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1;P=0.000)。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四组孕妇HBV DNA定量均值有统计学差异(P=0.021),其中极重度组HBV DNA定量较高,对照组较低(P=0.017),且轻度组、重度组和极重度组孕妇的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02)。轻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以及对照组这四组孕妇分娩前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P=0.000),极重度组孕妇分娩前的ALT和AST显着高于轻度组、重度组和对照组(P=0.000),同时极重度组孕妇的结合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高于对照组(P=0.024)及轻度组(P=0.005)。四组新生儿住院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轻度组(P=0.004)、重度组(P=0.000)和极重度组(P=0.000)的新生儿住院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重度组和极重度组的新生儿住院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极重度组的新生儿住院率高于轻度组(P=0.001)。四组的新生儿诊断为新生儿感染、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新生儿肺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新生儿贫血、低钙血症和低白蛋白血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表明,新生儿出生头围与TBA水平相关:重度组的新生儿出生头围小于对照组(P=0.001);极重度组的新生儿出生头围小于对照组(P=0.000)。母亲孕期合并子痫前期的新生儿出生头围变小(P=0.000)。新生儿出生体重与TBA水平相关:重度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P=0.012);极重度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P=0.002)。母亲孕期合并子痫前期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小(P=0.000)。此外,孕妇分娩前体重越大,新生儿出生体重越大(P=0.003)。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组的高TBA水平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羊水粪染和新生儿住院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6.76(95%CI:0.020.15)、6.36(95%CI:0.050.49)、3.03(95%CI:0.150.72)、2.82(95%CI:0.180.68)。极重度组的高TBA水平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新生儿住院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13(95%CI:0.010.18)、10.59(95%CI:0.020.50)、9.78(95%CI:0.030.42)。孕妇合并CHB、子痫前期是早产的危险因素(OR=5.05,95%CI:0.050.81;OR=30.81,95%CI:0.000.21)。孕妇合并子痫前期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OR=30.81,95%CI:0.000.24)。孕妇HBs Ag阳性、HBe Ag阳性是羊水粪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84(95%CI:1.3517.34),6.90(95%CI:0.030.68)。剖宫产及妊娠期糖尿病是新生儿住院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71(95%CI:0.200.69),2.88(95%CI:0.170.69)。结论:ICP孕妇TBA水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羊水粪染、新生儿住院以及新生儿并发症相关。经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重度和极重度组孕妇的高TBA水平增加了新生儿头围变小与出生体重降低的发生风险。重度组和极重度组的高TBA水平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新生儿住院的危险因素。
石小哲[7](2020)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其特点是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血清总胆汁酸升高,可伴有其他肝脏功能异常。ICP发病率在0.1%~15.6%不等。有明显的地区及种族差异。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女性激素、免疫、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对孕妇来说,是一种良性疾病,主要使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及通过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等凝血因子的合成与吸收从而引起产后出血。对围产儿的影响是其主要危害,是引起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胎儿死亡常是突然发生,常规的产前监测常无法预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容易发生胎儿急性缺氧及死胎,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研究目的探讨ICP对母儿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6月到2018年06月郑州大学第附属一医院198例常规产检、住院分娩的IC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胎妊娠154例,双胎妊娠44例,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9.5±4.8)岁,孕次(1.7±0.8)次,1例患者有ICP死胎史,ICP发病时间最短11周,最晚42周,发病时间平均为(34.3±6.4)周。其中183例初产妇,15例经产妇。另外选取我院同期正常妊娠妇女1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产科因素:ICP患者的年龄、孕次、产次、体重指数、分娩方式、胎儿性别、首次诊断孕周、有无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持续的时间、血胆汁酸浓度、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乙肝、胎儿性别、出生体重;围产儿不良结局:胎儿窘迫、羊水粪染、出生窒息、胎粪吸入综合症、胎死宫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死亡。并最终将产科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ICP患者的围产儿不良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轻度组和重度组ALT、AST、TB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和对照组TBIL和DBIL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重度组患者TBIL和DBIL水平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轻度组与对照组三组患者RI以及S/D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重度组终止妊娠时间显着短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轻度组、重度组早产儿比例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和对照组阴道分娩比例差异不明显(P>0.05),重度组阴道分娩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和轻度组(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不明显(P>0.05),三组患者产后出血以及胎儿生长受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新生儿体重(2968.1±527.5g)与轻度组(3216.5±468.3 g)、对照组(3342.1±516.2g)无明显差异(P>0.05)。3.轻度组和重度组患者胎儿窘迫、羊水胎粪污染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和对照组Apgar评分小于7分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比例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重度组Apgar评分小于7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比例显着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新生儿死亡、胎儿宫内、胎粪吸入综合征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4.ICP围产儿发生不良结局共105例,将年龄、分娩方式、发病时间、TBA、ALT等指标纳入单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围产儿不良结局与皮肤瘙痒、合并乙肝等无关(P>0.05),发病时间、双胎妊娠、TBA、ALT、DBIL过高、合并高血压是围产儿不良结局危险因素(P<0.05)。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TBA过高(OR=1.754)、发病时间(OR=2.968)以及双胎妊娠(OR=1.823)是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与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1.ICP产妇临床以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病情严重患者发生黄疸风险大大增加。2.ICP产妇多表现出ALT、AST、TBA水平升高,TBA水平越高,患者ALT、AST、TBIL和DBIL水平越高。3.ICP产妇TBA水平过高者,终止妊娠时间提前,早产儿比例显着提高,轻度组与对照组早产儿比例以及分娩方式差异不明显。4.ICP产妇胎儿窘迫、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风险显着增大。5.ICP围产儿不良结局与ICP发病时间、TBA水平过高以及双胎妊娠有关。
汤禹翔[8](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产科住院治疗的151例ICP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病方案的差异分成观察组(n=51)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UDCA)联合S-腺苷蛋氨酸(SAMe)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茵陈蒿汤加减煎剂。7天为一个治疗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和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孕妇及围产儿结局情况,评价用药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4,P>0.05)、入院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8,P>0.05)、产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0.05),可以进行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TB)低于对照组(t=-3.404,P<0.001)、丙氨酸转氨酶(ALT)低于对照组(t=-4.099,P<0.001)、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低于对照组(t=-5.672,P<0.001)、总胆汁酸(TBA)低于对照组(Z=-7.311,P<0.001)、甘胆酸(CG)低于对照组(Z=-3.533,P<0.001);治疗后观察组瘙痒评分值较对照组低(Z=-2.484,P<0.05)、控制瘙痒时间较对照组短(t=2.863,P<0.01)、瘙痒缓解率较对照组高(χ2=9.804,P<0.01);观察组分娩孕周较对照组大(t=3.739,P<0.001)、剖宫产率较对照组低(χ2=4.250,P<0.05)、羊水粪染率较对照组低(χ2=4.616,P<0.05)、产后出血率较对照组低(χ2=5.635,P<0.05);治疗后观察组脐动脉S/D比值较对照组低(t=-3.618,P<0.001)、胎儿窘迫率较对照组低(χ2=4.899,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值较对照组高(Z=-2.767,P<0.01)。两组都未发生严重药物副作用。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ICP较单纯西医疗法,能较好的降低血清胆汁酸和胆红素水平、保护肝脏功能,可有效缓解孕妇瘙痒临床症状,有利于延长孕周,改善母婴结局,且安全性好。
伍高红[9](2020)在《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其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且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往往因窒息、感染、出血或其他创伤应激等因素影响,易发生胆汁淤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NEC)、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常需依靠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代替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得以生存,但长时间的PN会使早产儿PN相关性胆汁淤积(P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发生率逐渐增高,同时,长期的PN容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胃肠道粘膜细胞受到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使内毒素吸收增加导致肝细胞损害,导致胆汁淤积更严重。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降低胆汁淤积发病率,已经成为围产医学关注的热点问题。目的:通过meta分析和临床前瞻性研究两部分研究,探讨双歧杆菌在早产儿胆汁淤积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安全性及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双歧杆菌应用于早产儿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临床效果及对其生存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分别确定英文和中文的检索词“cholestasis、Bifidobacterium、premature infant、prevention”,“胆汁淤积、双歧杆菌、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使用逻辑运算符(OR、NOT、AND)合并关键词和主题词,通过使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总目录全选),英文文献在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利用“cholestasis”、“Bifidobacterium”、“preterm infant”和“prevention”进行检索,收集从 1980年1月20日至2019年1月20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双歧杆菌与早产儿胆汁淤积有关的文献。对初检文献进行通读,并提取文章相关信息(样本含量、发表时间、研究时间、研究地点、研究内容),按照纳入和排除的标准剔除不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将最终筛选出的符合要求的文献纳入分析。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通过使用Cochrone体系评价质量标准进行评价,RCT的质量评价通过使用Revman5.3软件完成。使用Cochrone协作商网所提供的Revman5.3软件对出院前早产儿胆汁淤积、NEC和败血症的发生率,出院前死亡率,FI的发生率,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及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住院天数8个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文献采用Q检验及I2检验进行异质性评估,当I2≤50%且P>0.1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当I2>50%或P<0.1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计数资料使用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计量资料以标准差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及其95%CI表示,SMD表示各个临床试验治疗效应和标准试验的观察变量的相对大小。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的初探选取2017年7月10日~2020年1月3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胎龄在28周~34周且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本研究符合中国临床试验研究规范和赫尔辛基宣言(2013年版),而且获得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与批准,所有患儿法定监护人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严格按照患儿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以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入选早产儿均治疗原发病,保暖,配方奶喂养,均接受护理人员的专职护理,在患儿达到全胃肠道喂养前给予统一的PN管理,肝酶增高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西安迪赛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ml/支,2ml/kg,静脉使用,每天1次),发生胆汁淤积患儿给予熊去氧胆酸(德国霍克药厂生产,250mg/粒,10~15mg/kg.d,口服,分2次)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5g/支,30~50mg/kg.d,静脉使用,每天1次)治疗,疗程平均为10天,对于住院期间出现严重的腹胀、呕吐、便血或可能发生NEC等情况的患儿均先予以禁食,观察病情变化,计划下一步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生后24小时内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口服,0.5g/次,3次/d),直到全胃肠道喂养时停用。收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剖宫产、自然分娩)、G1P1、多胎、宫内窘迫、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胎龄、性别(男、女)、出生体重)。临床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胆汁淤积、相关合并症(胆汁淤积性肝损、NEC、败血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胃肠功能(FI,胎粪排空时间,禁食比例,平均禁食时间)及营养管理(EN开始日龄、PN持续时间、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情况,生长发育(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EUGR)状况及住院天数。分别采集患儿入院时、入院第5天,入院第10天、出院时的外周静脉血,使用7600-010型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记录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主要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氨酰转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甘胆酸(cholylglycine,C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数据的录入和分析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如果满足方差齐性,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方差不齐,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描述和统计采用率n(%)表示,同时检验理论数(T),若“T≥5”,且样本数≥40,采用Pearson x2检验(不校正);若“1≤T<5”,且样本数≥40时,采用Yatesx2检验(校正)比较;若T<1或样本数<40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所有检验结果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初检文献128篇,按照纳入和排除的标准对所选文献进行通读,并提取文章相关信息(样本含量、发表时间、研究时间、研究地点、研究内容),剔除样本资料不完备(1篇)和诊断标准不规范(1篇)文献,剔除评论(40篇)、会议论文(42篇)等非随机对照文献,剔除重复(9篇)和无关(8篇)文献,最终入选文献28篇。文献质量评估结果提示轻度偏倚的研究有2篇,中度偏倚的研究有26篇,纳入研究总体处于中度偏倚。分别对两组出院前早产儿胆汁淤积、NEC和败血症的发生率、出院前死亡率、FI的发生率、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及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住院天数8个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胆汁淤积(OR=0.45,95%CI:0.30~0.68,Z=3.81,P<0.01)、NEC(OR=0.19,95%CI:0.14~0.28,Z=8.84,P<0.05)、早产儿死亡率(OR=0.25,95%CI:0.15~0.41,Z=5.36,P<0.05)及早产儿 FI 发生率(OR=0.18,95%CI:0.13~0.26,Z=9.59,P<0.05)明显降低,早产儿的住院天数(SMD=-1.04,95%CI:-1.52~-0.56,Z=4.27,P<0.05)、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SMD=-0.77,95%CI:-1.36~-0.19,Z=2.58,P<0.05)及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SMD=-0.87,95%CI:-1.25~-0.49,Z=4.50,P<0.05)明显缩短,并未增加早产儿败血症(OR=0.78,95%CI:0.37~1.64,Z=0.66,P>0.05)的发生率。第二部分:选取2017年7月10日~2020年1月31日于我院住院期间胎龄在28周~34周且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270例,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有70例早产儿不符合入选的标准(先天性缺陷1例,喂养前即出现严重消化道症状5例,入院时已经诊断胆汁淤积4例,因家属担心继续参加试验会对患儿无益而要求退出研究25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35例),最后入组病例为200例,男:女=8:5,平均出生体重(1237.25±172.08)g,平均胎龄(31.65±2.75)周,小于胎龄儿84例(42%),适于胎龄儿116例(58%),剖宫产88例(44.00%),自然分娩112例(56.00%),G1P153例(76.50%),多胎42例(21.00%),宫内窘迫 15例(7.50%),平均1分钟Apgar评分(8.85±1.04)分,平均5分钟Apgar评分(9.48±0.45)分。(1)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方式(剖宫产、自然分娩)、多胎、宫内窘迫、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胎龄、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性别(男、女)、出生体重在两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胆汁淤积、相关合并症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两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胆汁淤积发生率、胆汁淤积性肝损发生率、NEC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败血症发生率与对照组败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主要的肝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AL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GGT、ALP、CG、TC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A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总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直接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GG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AL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C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T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儿胃肠功能及营养管理比较两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FI发生率、禁食比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胎粪排空时间、平均禁食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N开始日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N开始的日龄均小于28天,PN持续时间均大于7天,但研究组PN持续时间、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儿生长发育状况及住院天数比较两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UG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部分:(1)预防性应用双歧杆菌可降低早产儿胆汁淤积、NEC、FI的发生率,并能降低早产儿死亡率。(2)预防性应用双歧杆菌能缩短早产儿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住院天数。(3)虽然本研究中双歧杆菌未增加败血症发生率,但其安全性仍需深入探讨。第二部分:(1)预防性应用双歧杆菌能降低早产儿胆汁淤积症、胆汁淤积性肝损、NEC发生率,且能减少抗生素使用率,并未增加败血症发生率。(2)预防性应用双歧杆菌能促进早产儿肝功能恢复,改善胃肠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3)早产儿预防性应用双歧杆菌有一定安全性和可靠性,但其远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高晓玲[10](2019)在《茵栀黄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茵栀黄颗粒治疗,研究组给予茵栀黄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血清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转铁蛋白(TRF)水平均升高,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均显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优于单用茵栀黄颗粒治疗,可加快新生儿黄疸消退,改善相关血清指标,安全性高。
二、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及胆红素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及胆红素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2)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认识 |
1.1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
1.2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传统血清标志物 |
1.3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新型血清标志物 |
1.4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治疗 |
1.5 小结 |
2.祖国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认识 |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辩证思路 |
2.3 治疗的认识 |
2.4 小结 |
3.利胆合剂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理论依据 |
4.研究设想 |
4.1 临床研究 |
4.2 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新型血清标志物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及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2.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1.血清GLDH、ASS、CES-1 在不同时间点与ALT比较(预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模型制备及标本取材 |
1.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2.利胆合剂在不同时间点对胆汁淤积肝损伤的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模型制备及标本取材 |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1.结论 |
2.创新 |
3.问题与措施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TBA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妇出血量及围产儿结局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1.1.1 中医学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认识 |
1.1.2 中医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 |
1.1.3 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及产后相关病症 |
1.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西医认识及诊治发展状况 |
1.2.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定义解释 |
1.2.2 ICP临床症状表现 |
1.2.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引发因素与病理机制 |
1.2.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依据 |
1.2.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西医治疗简述 |
1.3 Th17/Treg在 ICP患者体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3.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 |
1.3.2 Th17/Treg平衡与ICP发生发展的关系 |
1.3.3 Th17/Treg平衡对ICP患者的临床意义 |
第二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 |
2.1 研究内容及临床意义 |
2.2 临床资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ICP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中医体质判定 |
2.3 研究方法 |
2.3.1 调查方法 |
2.3.2 中医体质分型方法 |
2.3.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4.1 两组纳入对象个人基础资料比较 |
2.4.2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型情况比较 |
2.4.3 中医体质分型与ICP相关性分析 |
2.5 讨论与小结 |
2.5.1 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 |
2.5.2 中医体质分型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
2.5.3 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相关性 |
第三章 茵陈蒿汤治疗ICP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 |
3.1 研究内容和目的 |
3.1.1 研究对象 |
3.1.2 ICP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终止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干预措施 |
3.2.2 皮肤瘙痒症状评分标准 |
3.2.3 临床疗效判定 |
3.2.4 中医证候积分判定 |
3.2.5 观察内容 |
3.2.6 统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三组纳入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3.3.2 三组纳入对象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3.3.3 三组纳入对象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
3.3.4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3.6 三组纳入对象围产结局情况比较 |
3.3.7 围产儿不良结局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3.4 讨论 |
3.4.1 茵陈蒿汤治疗ICP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探讨 |
3.4.2 茵陈蒿汤对ICP患者预后及围产结局的影响 |
3.4.3 茵陈蒿汤对ICP患者体内免疫细胞Th17/Treg平衡的影响 |
3.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伦理审查批件 |
(5)间断蓝光与持续蓝光治疗NHB的疗效及对黄疸和胆汁酸排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估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比较 |
2.3 两组患儿AST、LDH、CK、CK-MB比较 |
2.4 两组患儿黄疸反弹比较 |
2.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 论 |
(6)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母婴不良结局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研究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情况 |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 资料收集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孕妇临床特点分析 |
3.2 孕妇实验室检查比较 |
3.3 妊娠不良结局比较 |
3.4 新生儿出生羊水情况 |
3.5 新生儿并发症比较 |
3.6 新生儿出生头围、出生体重的多元线性分析 |
3.7 母婴不良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 |
4.讨论 |
4.1 ICP病因及高危因素 |
4.2 孕妇TBA水平及其临床特点的分析 |
4.3 孕妇慢性HBV感染与ICP之间的关系 |
4.4 孕妇TBA水平与妊娠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 |
4.5 孕妇TBA水平与新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 |
4.6 监测及处理 |
5.结论 |
6.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围产儿结局关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s |
1 引言 |
1.1 概述 |
1.2 重视ICP的必要性 |
1.3 ICP治疗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收集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西医治疗ICP效果 |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ICP |
4.3 茵陈蒿汤发挥疗效的机制 |
4.4 茵陈蒿汤加减结合UDCA、SAMe安全性 |
4.5 其他研究发现 |
4.6 创新性及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西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临床效果及对其生存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1.1. 资料的来源 |
1.2. 文献的纳入标准 |
1.3. 文献的排除标准 |
2 结局指标 |
2.1. 主要结局指标 |
2.2. 次要结局指标 |
3 相关诊断标准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文献检索流程图 |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文献质量评估结果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两组患儿胆汁淤积的Meta分析 |
3.2. 两组患儿NEC的Meta分析 |
3.3. 两组患儿死亡的Meta分析 |
3.4. 两组患儿败血症的Meta分析 |
3.5. 两组患儿FI的Meta分析 |
3.6. 两组患儿住院天数的Meta分析 |
3.7. 两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的Meta分析 |
3.8. 两组患儿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的Meta分析 |
讨论 |
局限性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初探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伦理学要求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分组 |
1.5 随机化方法 |
2 研究方法 |
3 相关诊断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 两组患儿胆汁淤积、相关合并症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 |
3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主要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
4 两组患儿胃肠功能及营养管理比较 |
5 两组患儿生长发育状况及住院天数比较 |
讨论 |
局限性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新生儿胆汁淤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茵栀黄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RF及CRP水平比较 |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比较 |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及胆红素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汁酸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苏日娜.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D]. 张领领.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TBA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妇出血量及围产儿结局的关系[D]. 刘少娟. 西藏大学, 2021(12)
- [4]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D]. 王淑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间断蓝光与持续蓝光治疗NHB的疗效及对黄疸和胆汁酸排泄的影响[J]. 孙常华,康莺歌,涂园园,郭晓鹤,张原景,高培贤,范盟. 医药论坛杂志, 2020(09)
- [6]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母婴不良结局之间关系的研究[D]. 曾慧璇. 暨南大学, 2020(03)
- [7]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儿的影响因素分析[D]. 石小哲. 郑州大学, 2020(05)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效果研究[D]. 汤禹翔.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D]. 伍高红. 苏州大学, 2020(02)
- [10]茵栀黄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J]. 高晓玲.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29)
标签:对照组论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论文; 胆汁淤积症论文; 血清胆红素论文; 产后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