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养焦颗粒治疗偏头痛203例疗效观察

复方养焦颗粒治疗偏头痛203例疗效观察

一、复方羊角冲剂治疗偏正头痛203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立公[1](2001)在《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从理论、临床及实验诸方面,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以寻求治疗偏头痛的新思路及有效药物。研究认为肝失疏泄为发病基础,风火上扰为始动因素,脉络失和为病机关键,痰瘀阻络为病理改变。以此确立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止痛的治疗大法,拟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30例,与复方羊角胶囊和西比灵胶囊治疗各30例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显效率55.71%,总有效率90.00%。与西比灵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别(P<0.01),与复方羊角胶囊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别(P>0.01)。在改善兼证方面优于两个对照组(P<0.05或P<0.01)。 动物实验表明:舒天宁冲剂能提高实验动物痛阈,同时提高大鼠下丘脑和血清β-内啡肽水平,降低大鼠脑内和血清NPY水平,改善大鼠软脑膜微循环。

上海市青浦县朱家角人民医院[2](1976)在《复方羊角冲剂治疗偏正头痛203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复方羊角冲剂由羊角、川芎、白芷、制川乌诸药组成。作者用此药对原发性偏头痛、血管性头痛、反射性头痛(月经期、经绝期)、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及其他头痛共203例进行观察。服药时间最短为5天,一般服用10天较多,个别病例可超过一个月。在服药期间,除给予病因治疗外,不用其他止痛剂。结果203例中缓解42例,明显好转51例,好转80例,有效率为85%。

倪世秋[3](2001)在《偏头痛证治及方药应用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历代治疗偏头痛方药的统计分析入手,提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风袭脑络、阳亢风动、痰浊上蒙、瘀血阻络而致不通则痛,因而临床辨证也主要分为以上四型。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本文对偏头痛的主要证型及相兼证型的证治与方药应用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偏头痛的预防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偏头痛辨证论治的框架,为临床有效地治疗本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陈绍红[4](2007)在《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文中认为偏头痛(migraine)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WHO将重度偏头痛列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偏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之势,世界各国因此而造成的医疗耗费和工作损失也相当可观。尽管现代医学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不断更新,但是这些药物或由于远期疗效不肯定,或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或由于价格比较昂贵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在我国的临床推广使用。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偏头痛药物,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整体调节作用持久缓和,相对安全,这正是中药防治偏头痛的主要切入点。本课题旨在通过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探讨中药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指导。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均具有重要意义。1.文献研究查阅从秦汉时期到清代的古代中医学家对偏头痛的文献记载,检索2000-2007年发表在医学期刊上治疗偏头痛的最新临床报道,既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历代医家对偏头痛的名称、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传统特色,又反映治疗偏头痛的时代用药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研究奠定文献基础,为寻找有效的防治偏头痛提供思路与方法。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偏头痛主要是由于风、瘀、痰、虚杂合而致,风邪侵袭、肝阳上扰、瘀血阻滞是基本病机特点。治疗方法常是数法联用,以祛风止痛、平肝熄风、搜风通络法、活血祛瘀为主。疏散外风药、平熄内风药、活血化瘀药等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走而不守”成为治疗偏头痛的第一要药。本课题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导师临床用药经验,针对风邪外袭、肝阳上扰、瘀血阻络所致的常见型偏头痛,以平肝息风、活血通络、祛风止痛为治则,挖掘地方特色药物资源,选取传统药物与专治神经性头痛的汉桃叶相结合,拟订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复方——天穹止痛胶囊。2.实验研究在全面检索国内外最新的有关偏头痛研究进展以及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实验研究内容:2.1基础药效研究2.1.1镇痛实验:采用小鼠热板实验和醋酸扭体实验,通过行为学反应观察天穹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能提高小鼠热板实验的痛阈值,延长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2.1.2镇静实验:观察天穹止痛胶囊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探讨其镇静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能够减少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动数,提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偏头痛患者发病时的急躁情绪。2.2作用机制研究2.2.1对神经递质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以高效液相法检测给药后脑组织中5-HT、NE、DA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升高脑组织中5-HT水平,但对NE、DA无明显影响,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能通过促进5-HT对血管收缩和痛觉调节作用,抑制偏头痛的发作。2.2.2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以放免法检测给药后血浆中CGRP、ET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降低血浆中CGRP、ET水平,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通过抑制CGRP介导的血管扩张及CGRP对ET收缩血管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对偏头痛起到防治作用。2.2.3对痛觉调节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刺激上矢状窦(SSS)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以放免法检测给药后血浆中CGRP、SP、β-EP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降低血浆中CGRP、SP含量,升高β-EP含量,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通过抑制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中枢的传递过程,抑制偏头痛的发作。2.2.4对CGRP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电刺激上矢状窦(SSS)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以RT-PCR方法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CGRP及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 mRNA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抑制PAG中CGRP mRNA、CRLRm RNA、RAMP1 mRNA的过多表达,并且CGPR表达与RAMP1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天穹止痛胶囊不仅可以抑制CGRP mRNA的过度表达,而且可以抑制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 mRNA的过度表达,影响功能性CGRP的表达,发挥对疼痛信息传导的调节作用,抑制三叉神经节传入冲动的发放。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作用途径可能是:①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产生的疼痛刺激。②调节致痛物质与镇痛物质的释放平衡,调节CGRP及其受体复合物mRNA的表达,抑制伤害性信息向中枢的传递过程。3.课题的创新性天穹止痛胶囊的组方是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传统药物与地方药物相结合而成。处方中的天麻、川芎等是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传统用药;汉桃叶为广西常用药物,是治疗偏头痛的地方优势药物。这种组方思路有利于挖掘地方优势药材资源,丰富临床用药品种。电刺激SSS硬脑膜作为一种可行的、先进的偏头痛动物模型,已在偏头痛的实验研究中逐渐推广使用。但是该模型目前在国内外主要是用于探讨偏头痛产生的病理机制以及西药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尚未应用于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途径,本课题首次将该模型引入中药复方防治偏头痛的实验研究中,进行了有意义的开创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结果。CGRP作为一种参与偏头痛病理过程的重要因子,在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和伤害性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生物学效应不是通过结合单一受体实现,而是由受体复合物所介导,即CRLR与RAMP1组成的受体复合物与CGRP有高度亲和力,二者共同构建功能性的CGRP受体,目前防治偏头痛的药物尚未涉及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本实验不仅探讨了天芎止痛胶囊对偏头痛动物模型CGRP的基因表达水平,还进一步探讨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的基因表达水平,以及三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结果。

李新[5](2004)在《舒天宁冲剂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在系统回顾中外文献及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及临床方面,对紧张性头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以寻求治疗紧张性头痛的新思路及有效药物。方法:80例紧张性头病患者随机分为舒天宁冲剂治疗组和复方羊胶囊对照组,研究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5. 00%,总有效率90. 00%,复方羊角胶囊对照组显效率37. 50%,总有效率77. 50%,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 05) 。在改善兼证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 05) ,并能改善TCD、肌电图、血浆MEK等指标。结论:本文立足于中医理论,依据导师的学术思想,深入探讨头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并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初步验证了理论认识的正确性,为紧张性头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曹克刚[6](2005)在《脑痛立停分散片治疗偏头痛的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患,以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特点,以其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偏头痛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世界各国因偏头痛而造成的工作损失和医药耗费相当可观。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记载了许多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的方药和疗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医的宝贵经验进行挖掘、开发,提高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建立,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具有中医内涵的偏头痛综合疗效评价体系,注重患者自身的主观感受,全面评价患者精神、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可以体现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对中医药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在专科建设和文献复习的基础上,结合导师范吉平教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经验,确定活血祛风、温经止痛的治疗法则,拟定由川芎、白芷、吴茱萸等药物为主组成的脑痛立停分散片,用于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证。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其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作用机理。临床研究的同时初步探讨了具有中医内涵的偏头痛综合疗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实验研究同时探讨脑痛立停分散片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临床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养血清脑颗粒和西比灵为对照药,对脑痛立停分散片(免煎颗粒)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 85 例的临床观察,结果脑痛立停分散片、养血清脑颗粒和西比灵的有效率分别为 58.62%、48.15%和 26.92%,前二者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偏头痛的伴随症状和血瘀证积分,养血清脑颗粒对患者的心境尚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即刻止痛方面,脑痛立停和养血清脑颗粒效果相当,但脑痛立停的止痛作用持续到服药后 12 小时,而养血清脑颗粒仅持续到服药后 4 小时。对具有中医内涵的偏头痛综合疗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进行偏头痛的综合疗效评价时,应将中医证候、伴随症状、患者心境状况纳入评价体系。偏头痛预后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是影响偏头痛预后的因素之一,女性的预后要优于男性。实验研究以脑痛立停治疗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为主,分大、中、小三个剂量组(分别为临床等效剂量的 3 倍、1 倍和 1/3 倍)进行研究。以复方羊角胶囊为中药对照药,以强痛定为西药对照药,通过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研究脑痛立停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脑痛立停三个剂量组均可明显延长小鼠的热板痛阈,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和复方羊角胶囊,并且随剂量增加,镇痛作用增强,而与强痛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复方羊角胶囊为中药对照药,安定为西药对照药,研究脑痛立停与戊巴比妥钠的协同催眠作用,结果脑痛立停中剂量组与安定组效果相当,均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安定的镇静作用优于复方羊角胶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复方羊角胶囊为中药对照药,尼莫地平为西药对照药,研究脑痛立停对脑血流量的改善作用,结果脑痛立停三个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均能明显增加大鼠的脑血流量,效果优于生理盐水组,而与复方羊角胶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大鼠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氯苯丙氨酸(PCPA)可以有效地降低大鼠皮层和海马内的 5-HT 含量,脑痛

孙均重[7](2008)在《疏肝化瘀推拿手法治疗紧张性头痛肝郁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疏肝化瘀推拿手法对紧张性头痛进行了临床观察,并对其治疗机理进行了探讨。方法: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共入组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单盲法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每日推拿治疗1次,每次30min,10天为1疗程;对照组复方羊角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的临床有效性、症状体征改善情况、TCD变化等进行分析,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疏肝化瘀推拿手法与复方羊角胶囊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结果:疏肝化瘀推拿手法与对照组的疗效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以疏肝化瘀推拿手法通过缓解患者头部肌肉紧张,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对紧张性头痛有良好的疗效。

孙岩[8](2020)在《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古代文献,并将医案类文献和医案类以外文献(以下简称医理类文献)分列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补充病因病机理论,探寻辨证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文献学参考。2.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总结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比较古今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在用药上的异同,提出今后中医临床用药建议。方法1.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网络APP“翰堂典藏数据库”和“超星图书”为参照和补充,检索“健忘、善忘、好忘、喜忘、痴呆、呆病、神呆、神痴、不慧”等关键词,收集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2.在CNKI数据库1999.1.1-2019.9.30时间范围内,分别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期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中医+治疗”、“AD+临床”和“中医+治疗”以及“VD+临床”和“中医+治疗”,检索过程中不限制更新时间。以同样条件,检索万方数据库,作为参照和补充。收集上述现代中医临床文献。3.整理、过滤古代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和现代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予以标准化、数据化,建立古代医案类、古代医理类和现代临床类三个数据库。对舌象、脉象、面色、药量、诊次、预后等一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中药的选用范围、被选用中药的功能归类、归经分类等进行频数、离散度、相似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和挖掘。最终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老年期痴呆的用药规律和趋势。结果1.古代医案中脉象整理结果提示老年期痴呆病多与痰饮、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阳气衰败等因素有关。舌诊整理结果提示该病与痰饮、瘀血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面色整理结果提示血虚、脾虚、痰湿及阴虚阳亢等因素与该病关系密切。2.古代医案中老年期痴呆病位首要在心,与肾、肝、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在老年期痴呆病中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环。病机前10位的分别为心血不足、心肾不交、痰火蒙心、肾阴亏虚、痰火上扰、精髓不足、水不涵木、痰饮阻滞、心气不足和虚火扰神。3.古代医案中共出现192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20大类和47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肺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补益类、化痰类组合出现的较多,辅以收涩类、开窍类、安神类、理气类等组合。4.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舌、脉和面汇总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病与忧思、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积热在胃、瘀血、痰饮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主治中药按功能分别属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利水药、清热药等14大类,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和心包。5.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出现214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17大类和39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脾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补益类、活血化瘀类组合出现较多,温里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等组合也有出现。6.古代医案类和医理类文献比较。两者记录的脉象、舌象和面色提示的临床意义一致,但医理类文献收集到的记录较医案类文献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方剂使用上,具名的方剂重合度不高,医理类文献记载的方剂多于医案类文献实际使用的方剂。在中药选取范围上,有柏子仁、半夏、柴胡等38味中药重合。与医案类文献相比,医理类文献中缺少归三焦经的中药,缺少化湿类、驱虫类、祛风湿类、收涩类、温里类、消食类、涌吐类和止血类8类中药,多出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7.古代医案与现代中医临床比较。在用药范围上,古代医案所用中药有石菖蒲、川芎、远志等118味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古今用药的相似度达到40.48%,也就是说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将近一半的中药在古代也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常用药。从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案中药归经最多的归为肺经,其次是肝经,第三为脾经;而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归经最多的脏腑是脾,其次是肝经,第三归肾经。从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比较。古代医案所用中药分属20类,现代中医临床所用中药分属17类。除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外,现代中医临床中药功效分类完全与古代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延续性。古代用药功能选用范围大于现代。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不再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使用。用药偏好方面,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均居首位,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的总频次。但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偏好性更强,明显侧重于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用药较为分散,除了着重使用补益药外,还较高频率应用了安神药、化痰药和理气药。药物组合方面,古今中医均注重补益类药物组合的使用,但是在组合搭配侧重上有所不同。古代医案,大量出现补益类中药间的配合组对,少量与安神类、清热类、化痰药等中药配合使用。而现代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两两配合使用情况没有古代多也没有古代普遍,反而是更多选择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搭配。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活血化瘀类的其他组合,并出现了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医案更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8.在古代医案类文献、古代医理类文献以及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等30味中药重合。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病位首要在心,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因主要包括年高体虚、平素思虑劳心过度、大病后虚弱、它病误治迁延日久、大怒、情志不遂日久、平素气虚痰湿体质或向有肝阳再遇外邪等。病机按照虚实辨证,虚证最多、虚实夹杂证次之、实证居末,虚证中尤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该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古代医案治疗老年期痴呆在方证对应上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位首要在心,而药物归经上以归肺经的中药居多;第二个特点是病机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而药物分类上以补气类、补阳类中药居多。3.古今临床用药异同。古代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92味(AY集合),现代临床报道中所用中药共214味(CY集合),现代医家使用中药种类上比古代多22味。中药使用范围方面,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的使用都居首位,安神类中药、开窍类中药、清热类中药和解表类中药也均得到重视;不同点在于,古代临床更为注重化痰类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而现代临床偏重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药物组合方面相同,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均偏重于补益类药物的组合使用,并均有开窍类、安神类药物组合的辅助;不同点在于现代中医临床注重活血化瘀类和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则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4.今后中医临床建议。今后中医临床可以尝试多辨证使用化痰药和理气药,以及化痰类组合。单味药推荐:人参、远志、石菖蒲、熟地黄、酸枣仁、茯苓、半夏、柴胡、川芎、丹参、当归、地骨皮、茯神、枸杞子、龟甲、黄连、煅龙骨、龙眼肉、麦冬、牛黄、山药、生地黄、桃仁、天南星、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柏子仁、炙甘草、鳖甲这30味中药,在古代医理类文献、古代医案以及现代中医临床中均有出现,可以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优选中药。

汪洋[9](2003)在《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在系统回顾中外文献及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及临床方面,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以寻求治疗偏头痛的新思路及有效药物。方法:60例偏头痛随机分为舒天宁冲剂治疗组与复方羊角胶囊对照组,研究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5.71%,总有效率90.00%,复方羊角对照组显效率36.67%,总有效率80.00%,两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改善兼证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并能改善TCD、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结论:本文立足于中医理论深入探讨头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并通过临床观察初步验证了理论认识的正确性。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于大猛[10](2012)在《“半蒌贝蔹及攻乌”同方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核心内容,对中医临床安全用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历代均有一定数量含反药配伍的方剂,临床亦有反药配伍治病的事实。“半蒌贝蔹及攻乌”是中药“十八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通过对“半萎贝蔹及攻乌”同方配伍方剂的配伍特征和主治病症特点的探讨,为“半蒌贝蔹及攻乌”同方配伍方剂能否在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论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历代“半蒌贝蔹及攻乌”同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收集整理了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从汉代至建国初期的方剂,共84464首,对其中“半蒌贝蔹及攻乌”同方配伍的1297首方剂,运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处理分析,探讨了“半蒌贝蔹及攻乌”同方配伍方剂的配伍特征和主治病症特点。结果表明:1.“半蒌贝蔹及攻乌”是“十八反”配伍方剂中数量最多的一组。附子的使用频率远多于川乌、草乌。附子半夏是“半萎贝蔹及攻乌”中最常见的配伍。2.在乌头类药物与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中,附子半夏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补虚药、温里药、化痰药,常用药物有生姜、肉桂、人参、甘草、茯苓、白术等。主治病症性质为阳虚寒盛,兼有痰、湿或气滞,多用于脾胃病、肺系病,还涉及到心肝肾以及气血津液及肢体经络病症。常见食欲不振、畏寒、腹冷、疲乏、胸闷等症状。关联关系中较密切的有甘草-生姜、甘草-人参、腹冷-畏寒、人参-食欲不振。川乌半夏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解表药。常用药物有天南星、川乌、白芷、当归、防风、细辛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风寒痰瘀阻滞经络。多用于治疗肢体经络病及气血津液病,症状方面,前者以头痛、口眼歪斜、关节疼痛常见,后者以腹中痞块、瘰疬、痰核流注常见。关联关系中较密切的有没药-乳香、独活-羌活、草乌-无名肿毒、草乌-跌打损伤。草乌半夏配伍方剂与除外阳子的乌头类药物半夏配伍方剂,在配伍特征和主治病症特点两方面与川乌半夏配伍方剂相近。在乌头类与瓜蒌类药物同方配伍的方剂中,以附子天花粉配伍者居多。附子天花粉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补虚药、温里药、清热药,常用药物有白术、人参、防风、茯苓、肉桂、甘草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阳气虚弱,津液上呈不足,郁热生毒。多用于治疗气血津液病和外科病。常见症状有疮、瘰疬、痈、疽、肩背痈肿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防风-细辛、肉桂-细辛、肉桂-畏寒。草乌天花粉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清热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常用药物有白芷、防风、(?)柏、当归、羌活、乳香、大黄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毒瘀郁结,多用于外科病,常见症状有疮、无名肿毒、痈、疽、跌打损伤、肩背痈肿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没药.乳香、当归-防风、蓖麻子-无名肿毒、蓖麻子-疮。川乌天花粉同用方剂与草乌天花粉同用方剂的配伍规律相近。附子瓜萎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清热药、解表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等。常用的药物有白芷、防风、当归、羌活、草乌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毒瘀郁结,多用于外科病,常见症状有疮、无名肿毒、痈、跌打损伤、腹中痞块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天花粉-草乌、当归-防风、木鳖子-疮、蓖麻子-疮。除外附子的乌头类药物与瓜蒌类药物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清热药、祛风湿药、补虚药、解表药等,常用药物有防风、细辛、肉桂、白芷、当归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毒瘀郁结。多用于外科病及肢体经络病,前者以疮、无名肿毒、痈常见,后者以关节疼痛、头痛常见。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没药-乳香、大黄-黄柏、疽-痈、没药-痈、黄连-痈。在乌头类与贝母类药物同方配伍的方剂中,以川乌浙贝母配伍者居多,川乌浙贝母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解表药、祛风湿药、化痰药、补虚药,常用药物有没药、大黄、当归、穿山甲、乳香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痰瘀互结。多用于气血津液病和外科病,前者以腹中痞块、症瘕常见,后者以痈、疽常见。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穿山甲-大黄、穿山甲.当归、腹痛-寒热往来、苍术-腹痛、青皮-腹痛。除外附子的乌头类药物与贝母类药物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等,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芷、大黄、肉桂、甘草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风寒痰瘀阻滞经络,多用于外科病及气血津液病,前者以无名肿毒、疮、痈常见,后者以腹中痞块、症瘕常见。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独活-羌活、没药-乳香、赤芍-无名肿毒、柳枝-无名肿毒。在乌头类与白蔹同方配伍的方剂中,以附子白蔹同方配伍方剂居多。附子白蔹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补虚药、温里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常用药物有肉桂、当归、川芎、防风、甘草、细辛、白芷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阳气虚弱,毒瘀郁结。多用于外科病及肢体经络病,前者以疮、跌打损伤、痈、疽常见,后者以关节疼痛、四肢麻木常见。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白芷-木香、川芎-当归、当归-跌打损伤、川芎-跌打损伤。川乌白蔹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清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常用的药物有当归、白芷、白及、肉桂、没药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风寒湿毒瘀郁结。多用于外科病及肢体经络病,前者以疮、跌打损伤、无名肿毒常见,后者以关节疼痛、四肢拘急常见。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没药-乳香、草乌-大黄、疮-无名肿毒、牛膝-关节疼痛、大黄-疮。草乌白蔹同用方剂与除外附子的乌头类药物白蔹同用方剂,二者配伍特征和主治病症特点与川乌白蔹同用方剂相近。在乌头类药物与白及同方配伍的方剂中,以附子白及同方配伍方剂居多。附子白及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温里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常用药物有当归、肉桂、白芷、白蔹、川芎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阳虚寒凝,毒瘀郁结。多用外科病,常见症状有疮、跌打损伤、疽、痈、肩背痈肿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当归-肉桂、白芷-当归、黄芪-痈、防风-疮。川乌白及同用方剂配伍的药物类别主要有祛风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常用药物有草乌、当归、、白蔹、白芷、大黄、没药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风寒湿毒瘀郁结,多用于外科病,常见症状有无名肿毒、跌打损伤、痈、疽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乳香-没药、防风-疮、穿山甲-疮。草乌白及同用方剂与除外附子的乌头类药物白及同用方剂,二者配伍特征和主治病症特点与川乌白及同用方剂相近。第二部分为中药“十八反”基层医院应用现状调查及分析。方法是实地收集处方,并结合走访、座谈等。收集了河北省围场县中医院及9所乡镇卫生院近3年处方共78238首,其中含“十八反”的处方共255首,含“半蒌贝蔹及攻乌”处方198首。对处方配伍特征和主治病症特点的研究分析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表明:1.“半蒌贝蔹及攻乌”是“十八反”配伍处方中数量最多的一组。附子的应用频率远多于川乌、草乌。附子半夏是“半萎贝蔹及攻乌”中最常见的配伍。反药配伍处方临床多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医生开具反药处方的数量随着年龄和从业年限的增长而增加。2.附子半夏配伍处方的药物类别以补气药为主,常用药物有茯苓、甘草、白术、丹参、黄芪、陈皮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阳虚寒盛。多用于心系病、肺系病、脾胃病、肾系病,常见症状有畏寒、心悸、呕吐、心下痞、水肿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白术-茯苓、丹参.黄芪、山茱萸-腰疫、熟地黄.腰疫。川乌草乌半夏配伍处方的药物类别以祛风湿药为主,常用药物有甘草、地龙、黄芪、川芎、天麻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外感风寒湿邪。多用于肢体经络病,常见症状有关节疼痛、头痛、肩痛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甘草-黄芪杜仲-关节疼痛。附子瓜蒌配伍处方的药物类别以补气药为主,常用药物有丹参、黄芪、桂枝、甘草、川芎、茯苓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为阳虚寒凝,痰浊阻滞。多用于心系病、脾胃病,常见症状有心悸、胸痛、胸闷、呃逆、心下痞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川芎-郁金、丹参-酸枣仁、丹参-心悸、川芎-心悸。附子川贝母配伍处方的药物类别以化痰药为主,常用药物有茯苓、黄芪、白术、白芍、甘草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心肾阳虚,水饮凌心射肺。多用于肺系病、心系病,常见症状有咳嗽、心悸、水肿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白芍-茯苓、丹参-茯苓、鳖甲-腹中痞块、山慈茹-腹中痞块。附子浙贝母同用处方配伍药物的类别以补气药为主,常用药物有白芍、延胡索、甘草、白术、炮姜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脾肾阳虚。多用于脾胃病、肺系病,常见症状有胃脘痛、呃逆、心下痞、咳嗽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白芍-甘草、白芍-延胡索、旋覆花-呃逆、代赭石-呃逆。川乌浙贝母同用处方配伍药物的类别以祛风湿药为主,常用药物有牛膝、草乌、乳香、没药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风寒湿痰瘀邪痹阻经络。多用于肢体经络病为主,常见症状有关节疼痛、腰痛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没药-乳香、没药-牛膝、狗脊-腰痛、熟地黄-腰痛。草乌浙贝母同用处方与川乌浙贝母同用处方的配伍特征和主治病症特点,无明显差别。附子白及同用处方配伍药物的类别以理气药为主,常用药物有陈皮、川楝子、姜黄、砂仁、白术、甘草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脾肾阳虚,多用于脾胃病,常见症状有畏寒、腹满、腹痛、心下痞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陈皮-姜黄、陈皮-川楝子、荔枝核-腹痛、莱菔子-腹满。海藻甘草同用处方配伍药物的类别主要有补虚药、化痰药、清热药,常用药物有浙贝母、柴胡、牡蛎、昆布、玄参等。主治病症的性质为痰瘀互结,气机郁滞,多用于气血津液病,常见症状有积聚、经前乳胀、瘰疬、胁痛、腹中痞块等。关联关系较密切的有牡蛎.浙贝母、浙贝母.柴胡、玄参.经前乳胀、玄参.积聚。

二、复方羊角冲剂治疗偏正头痛203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羊角冲剂治疗偏正头痛203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治疗结果
实验研究
    1 镇痛实验
    2 镇静实验
    3 放射免疫实验
        3.1 对大鼠脑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3.2 对大鼠血清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3.3 对大鼠脑NPY含量的影响
        3.4 对大鼠血清NPY含量的影响
    4 对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讨论
    1 古今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法探讨
    3 组方重点
    4 剂型及方药分析
    5 疗效与实验结果简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偏头痛证治及方药应用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中文英文)
前言
上篇 偏头痛方药的文献整理
    一、 治疗偏头痛方药文献资料搜集
    二、 治疗偏头痛古今方剂用药频率分类统计
    三、 治疗偏头痛古今方剂剂型及方剂数统计
    四、 治疗偏头痛古今方剂用法的归纳总结
    五、 《中华本草》治疗偏头痛药物的整理与分析
下篇 偏头痛证治及方药应用规律
    一、 偏头痛痛名的历史沿革及证候的描述
    二、 偏头痛病因病机的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感受风邪
        1.2 情志内伤
        1.3 饮食不节
        1.4 忧思劳累
        1.5 久病致瘀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2.2 偏头痛的病因病理
    三、 偏头痛辨证分型及遣方用药规律的研究
        1. 偏头痛的主要证型及治法方药
        1.1 风袭脑络证
        1.1.1 风寒证
        1.1.2 风热证
        1.1.3 风寒湿证
        1.2 阳亢风动证
        1.3 痰浊上蒙证
        1.3.1 痰湿证
        1.3.2 痰火证
        1.4 瘀血凝滞证
        2. 偏头痛的相兼证型及治法方药
        2.1 外风兼内风证
        2.2 风瘀阻络证
        2.3 风痰相结证
        2.3.1 外风挟痰证
        2.3.2 内风挟痰证
        2.4 痰瘀互阻证
        2.5 风痰瘀相兼证
        2.5.1 痰瘀互阻,风阳扰动证
        2.5.2 外感风寒,痰瘀互结证
        2.6 兼虚证
        2.6.1 兼气虚证
        2.6.2 兼阴血虚证
    四、 偏头痛的预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编
    附录1 治疗偏头痛古代方剂索引
        1.1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清及清之前治疗偏头痛方剂索引
        1.2 《中华本草》中清及清之前治疗偏头痛方剂索引
    附录2 治疗偏头痛现代方剂索引
        2.1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偏头痛清之后方剂索引
        2.2 1980~1999年临床报道治疗偏头痛方剂索引
        2.3 《中华本草》治疗偏头痛现代方剂索引
    附录3 《中华本草》治疗偏头痛药物索引
    附录4 综述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进展
致谢

(4)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上篇 研究内容
    综述一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偏头痛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天穹止痛胶囊的组方与相关药物研究
         1. 天穹止痛胶囊的配方分析
        2. 方中相关药物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天穹止痛胶囊的药效学研究与作用机制探讨
        前言
        第一章 基础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天穹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
        实验一 天穹止痛胶囊对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天穹止痛胶囊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天穹止痛胶囊的镇静作用
        实验三 天穹止痛胶囊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作用机制探讨
        实验一 天穹止痛胶囊对皮下注射NTG 偏头痛大鼠模型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天穹止痛胶囊对皮下注射NTG 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CGRP、ET 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天穹止痛胶囊对电刺激大鼠SSS 硬脑膜偏头痛模型血浆中CGRP、SP 和β-EP 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天穹止痛胶囊对电刺激大鼠SSS 硬脑膜偏头痛模型PAG 区CGRP 及其受体mRNA 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5)舒天宁冲剂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一) 诊断标准
        (二) 病例选择
        (三) 病例分组
        (四) 一般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指标及方法
        (三) 疗效评定标准
        (四) 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 两组总疗效比较
        (二) 两组治疗前后兼症比较
        (三) 治疗前后TCD的变化
        (四) 两组血浆甲硫脑啡肽检测比较
        (五) 两组中有颅周肌肉疾病的发作性TH治疗前的肌电图的变化
        (六) 不良反应
    四、 结论
实验研究
    一、 镇痛实验
        (一) 小鼠热板法
        (二) 小鼠扭体法
    二、 镇静实验
讨论
    一、 古今对紧张性头痛的认识
    二、 病因探析
        (一) 正气不足
        (二) 七情失和
    三、 病机探讨
        (一) 肝失疏泄为发病基础
        (二) 气火上逆为始动因素
        (三) 痰瘀阻滞、络脉失和为病理变化
    四、 治法探讨
        (一) 平肝熄风
        (二) 化痰祛瘀
        (三) 通络止痛
    五、 组方重点
        (一) 应用风药
        (二) 活血化瘀药
    六、 剂型及方药分析
        (一) 剂型分析
        (二) 方药分析
    七、 疗效与实验结果简析
        (一) 镇静、镇痛作用
        (二) 对颅内血管机能的影响
        (三) 对血浆甲硫脑啡肽(MEK)的影响
        (四) 对颅周肌肉肌电图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6)脑痛立停分散片治疗偏头痛的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综述二 偏头痛西医研究现状
    综述三 偏头痛中药新药研发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方案
    第二章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统计学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五章 偏头痛预后与评价的研究
    第六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脑痛立停分散片的镇痛作用研究
    第二章 脑痛立停分散片的镇静催眠作用研究
    第三章 脑痛立停分散片改善脑血流量的作用研究
    第四章 脑痛立停分散片对大鼠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研究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7)疏肝化瘀推拿手法治疗紧张性头痛肝郁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分组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病例剔除标准
        (六) 病例脱落标准
        (七) 终止试验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与处理方法及要求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测指标与检测时间
        (四) 疗效评定
        (五) 统计方法
    三、治疗结果及分析
        (一)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比较
        (二) 两组病人主要症状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0、表11、表12)
        (三) 两组治疗前后其它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四、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紧张性头痛的认识
        (一) 紧张性头痛的中医归属
        (二)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紧张性头痛的认识
        (一) 颅周肌肉疾患
        (二) 精神因素
        (三) 神经生理因素
        (四) 血管因素
        (五) 其他因素
    三、本研究选穴及推拿手法分析
        (一) 选穴方义
        (二) 手法方义
    四、临床疗效分析
        (一)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二) 两组患者其他症状积分比较
        (三) 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四) 两组患者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
    五、治疗机理初探
        (一) 加快血液循环,缓解颈项及颅周肌肉紧张和压痛
        (二) 推拿镇痛的递质系统研究
        (三) 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8)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病名沿革
        1.1 西医病名沿革
        1.2 中医病名沿革
    2 西医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
        2.1 发病机理研究
        2.2 临床治疗现状
    3 中医脏腑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文献研究现状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1. 研究范围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
        3.1 诊断标准
        3.2 古代“老年”的界定
        3.3 检索范围
        3.4 收录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医案出处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分析法
        4.2 数理分析法
        4.3 因子分析法
        4.4 聚类分析法
        4.5 医案数据化
        4.6 中药名称规范化
        4.7 脉象规范化
        4.8 舌象规范化
        4.9 面色规范化
    5. 结果
        5.1 诊断记录总体评价
        5.2 病症分类与病因、病机、病性概况
        5.3 医案书写形式和疗程记录情况
        5.4 医案处方情况
        5.5 医案中的中药使用情况
    6. 小结
第二部分 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检索范围
        2.2 筛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法
        3.2 文献数据化
        3.3 中药名称规范化
        3.4 脉象、舌象、面色规范化
    4. 结果
        4.1 国别和年代
        4.2 脉象整理结果
        4.3 舌象整理结果
        4.4 面色整理结果
        4.5 方剂整理结果
        4.6 中药收录情况
    5. 小结
第三部分 现代临床报道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入选原则
        2.2 筛除原则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总体评价
        4.2 中药频数分析
        4.3 中药功效分类
        4.4 中药归经分类
        4.5 因子分析
        4.6 聚类分析
    5. 小结
第四部分 医案类文献与医理类文献比较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比较研究法
        3.2 JACCARD法
    4. 结果
        4.1 所用中药集对比
        4.2 药物功能归类对比
        4.3 药物归经对比
        4.4 方剂对比
        4.5 脉象、舌象和面色比较
    5. 小结
第五部分 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比较研究方法
        3.2 Jaccard法
    4. 结果
        4.1 中药集对比
        4.2 药物功效归类比较
        4.3 药物归经比较
        4.4 离散度对比
        4.5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
    5. 小结
第六部分 讨论
    1. 古代医案用药“悖论”解
        1.1 悖一:病位在心与归经为肺
        1.2 悖二:证多阴虚、血虚与药重补气、补阳
        1.3 “痰”在前两个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2. 古今用药的回归、延续和革新
        2.1 用药的回归
        2.2 用药范围的延续与革新
        2.3 药物组合的继承与发展
    3. 文献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3.1 理论与实践的“时差”
        3.2 医案隐性知识浅议
        3.3 文献数据化的选与弃
    4. 老年期痴呆相关医案少的原因
        4.1 讳病失治
        4.2 未老已亡
        4.3 归入其他病症之中
        4.4 记录目的和记录习惯
第七部分 总结
    1. 古代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1.1 病位
        1.2 病因
        1.3 病机
        1.4 病性
        1.5 “痰”
    2. 古代医案方证对应特点
    3. 古今中医临床用药异同
        3.1 用药偏好
        3.2 药物组合
        3.3 用药建议
    4. 创新点
    5. 不足
    6. 中医医案研究方向刍谈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入选医案出处、分类及原文
    2. 古代医理类文献目录
    3. 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目录
    4. 古代医案出现、现代临床报道中未出现的中药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9)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结论
讨论
    1 古今对偏头痛的认识
    2 病因探析
    3 病机探讨
    4 治法探讨
    5 组方重点
    6 剂型及方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致谢

(10)“半蒌贝蔹及攻乌”同方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反药同用的源流探讨
    一.中药十八反的历史沿革
    二.历代医家对反药同用的态度
    三.“半蒌贝蔹及攻乌”的药物范围探讨
第二部分 历代“半蒌贝蔹及攻乌”同方配伍规律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及检索方式
        2. 数据规范
        2.1 药物
        2.2 症状
        3. 数据挖掘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乌头类药物与半夏配伍方剂
        1.1 附子半夏配伍方剂
        1.1.1 配伍药物
        1.1.2 主治症状
        1.1.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1.2 川乌半夏配伍方剂
        1.2.1 配伍药物
        1.2.2 主治症状
        1.2.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1.3 草乌半夏配伍方剂
        1.3.1 配伍药物
        1.3.2 主治症状
        1.3.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1.4 川乌、草乌、乌头、天雄、乌喙与半夏配伍方剂
        1.4.1 配伍药物
        1.4.2 主治症状
        1.4.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小结
        2. 乌头类药物与瓜萎类药物配伍方剂
        2.1 附子天花粉配伍方剂
        2.1.1 配伍药物
        2.1.2 主治症状
        2.1.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2.2 草乌天花粉配伍方剂
        2.2.1 配伍药物
        2.2.2 主治症状
        2.2.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2.3 川乌天花粉配伍方剂
        2.3.1 药物配伍
        2.3.2 主治症状
        2.3.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2.4 附子瓜蒌配伍方剂
        2.4.1 配伍药物
        2.4.2 主治症状
        2.4.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2.5 川乌、草乌、乌头、天雄、乌喙与瓜萎、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配伍方剂
        2.5.1 配伍药物
        2.5.2 主治症状
        2.5.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小结
        3. 乌头类药物与贝母类配伍方剂
        3.1 川乌浙贝母配伍方剂
        3.1.1 配伍药物
        3.1.2 主治症状
        3.1.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3.2 川乌、草乌、乌头、天雄、乌喙与贝母、川贝母、浙贝母配伍方剂
        3.2.1 配伍药物
        3.2.2 主治症状
        3.2.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小结
        4. 乌头类药物与白蔹配伍方剂
        4.1 附子白蔹配伍方剂
        4.1.1 配伍药物
        4.1.2 主治症状
        4.1.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4.2 川乌白敛配伍方剂
        4.2.1 配伍药物
        4.2.2 主治症状
        4.2.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4.3 草乌白蔹配伍方剂
        4.3.1 配伍药物
        4.3.2 主治症状
        4.3.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4.4 川乌、草乌、乌头、天雄、乌喙与白蔹配伍方剂
        4.4.1 配伍药物
        4.4.2 主治症状
        4.4.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小结
        5. 乌头类药物与白及配伍方剂
        5.1 附了白及配伍方剂
        5.1.1 配伍药物
        5.1.2 主治症状
        5.1.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5.2 川乌白及配伍方剂
        5.2.1 配伍药物
        5.2.2 主治症状
        5.2.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5.3 草乌白及配伍方剂
        5.3.1 配伍药物
        5.3.2 主治症状
        5.3.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5.4 川乌、草乌、乌头、天雄、乌喙配伍白及方剂
        5.4.1 配伍药物
        5.4.2 主治症状
        5.4.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小结
第三部分 基层医院应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及检索方式
        2. 数据规范
        3. 数据挖掘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半蒌贝敛及攻乌”配伍处方
        1.1 川乌、草乌、附了与半夏配伍处方
        1.1.1 附子半夏配伍处方
        1.1.1.1 配伍药物
        1.1.1.2 主治症状
        1.1.1.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1.1.2 川乌、草乌配伍半夏处方
        1.1.2.1 配伍药物
        1.1.2.2 主治症状
        1.1.2.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小结
        1.2 川乌、草乌、附子与瓜蒌类配伍处方
        1.2.1 附子瓜蒌配伍处方
        1.2.1.1 配伍药物
        1.2.1.2 主治症状
        1.2.1.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小结
        1.3 川乌、草乌、附子与贝母类配伍处方
        1.3.1 附子川贝母配伍处方
        1.3.1.1 配伍药物
        1.3.1.2 主治症状
        1.3.1.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1.3.2 附子浙贝母配伍处方
        1.3.2.1 配伍药物
        1.3.2.2 主治症状
        1.3.2.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1.3.3 川乌浙贝母配伍处方
        1.3.3.1 配伍药物
        1.3.3.2 主治症状
        1.3.3.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1.3.4 草乌浙贝母配伍处方
        1.3.4.1 配伍药物
        1.3.4.2 主治症状
        1.3.4.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小结
        1.4 川乌、草乌、附子与白及配伍处方
        1.4.1 附子白及配伍处方
        1.4.1.1 配伍药物
        1.4.1.2 主治症状
        1.4.1.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小结
        2 “藻戟遂芫俱战草”配伍处方
        2.1 海藻甘草配伍处方
        2.1.1 配伍药物
        2.1.2 主治症状
        2.1.3 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2.2 芫花甘草配伍处方
        小结
        3 “诸参辛芍叛藜芦”配伍处方
第四部分 总结
    1. 论文小结
        1.1 临床应用现状
        1.1.1. 反药配伍处方临床应用普遍
        1.1.2 反药配伍处方临床多用于常见病、多发病
        1.1.3 医生开具反药处方的数量随年龄和从业年限的增长而增加
        1.2 历代方剂研究与丛层调查的共性结果
        1.2.1 附子是“平蒌贝蔹及攻乌”中最重要的药物
        1.2.2 附子半夏是“半蒌贝蔹及攻乌”中最常见的配伍
        1.2.3 附子纳入十八反值得商榷
        1.2.4 配伍药物与主治症状相同之处
        1.3 历代方剂配伍特征和主治病症特点
        1.4 基层调查处方配伍特征和主治病症特点
    2. 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硏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复方羊角冲剂治疗偏正头痛203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宋立公.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01)
  • [2]复方羊角冲剂治疗偏正头痛203例疗效观察[J]. 上海市青浦县朱家角人民医院. 中草药通讯, 1976(01)
  • [3]偏头痛证治及方药应用规律的文献研究[D]. 倪世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1(01)
  • [4]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D]. 陈绍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舒天宁冲剂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李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04)
  • [6]脑痛立停分散片治疗偏头痛的作用与机理研究[D]. 曹克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7]疏肝化瘀推拿手法治疗紧张性头痛肝郁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孙均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 [8]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D]. 孙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汪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03)
  • [10]“半蒌贝蔹及攻乌”同方配伍规律研究[D]. 于大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复方养焦颗粒治疗偏头痛203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