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甲皱镜检(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烨[1](1981)在《流行性出血热腹腔内大出血一例》文中指出 郑××,男,27岁,驻疫区,1974年12月20日开始畏寒、发热、头痛、腰痛、全身酸痛,次日曾用维生素丙、感冒合剂无效而入院.患者曾有血吸虫病史.体检:体温39℃,脉搏94次/分,血压118/70毫米汞柱,面部潮红呈“酒醉貌”,眼结膜充血,咽部轻度充血,两腋下可见散在出血点,颈软,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无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对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5克,白细胞5300,中性70%,淋巴28%,单核2%,血小板10.8
孙明烨[2](1978)在《流行性出血热》文中研究说明 临床病例: 廖××,男,25岁。1975年12月7日开始畏寒、发热、头痛、腰痛、乏力,次日曾用柴胡、氢化考的松治疗无效而来院。患者平素体健,无慢性病史。体检:神志清,体温40℃,脉搏110次/分,血压134/76毫米汞柱,面部潮红呈“酒醉貌”,眼结膜充血,轻度水肿,咽部充血,软腭可见数个出血点,皮肤两腋下可见散在出血点,右侧出血点密集呈“搔抓样”,颈软,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无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3克,白细胞7200,中性67%,淋巴32%,单核1%。尿蛋白微量。住院经过:入院后拟诊出血热,给予维生素乙、丙、路丁、鸭跖草、乳酸钠静滴。第四病日体温40℃,脉搏100次/分,皮肤出血点增多,结膜充血水肿明显,血红蛋白13.5克,白细胞21000,中性
虎林县人民医院传染科[3](1977)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甲皱镜检》文中指出 我科在1974—1975年冬季发病高峰时期,对收容住院的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病人,有选择性地观察了其中20例的甲皱血管襻形态、血流状态、视野能见度等。我们选择的病例是以黑龙江省1974《防治流行性出血热试行方案》诊断和分型为依据,并以休克的微循环和病理生理变化为基础,参照血压、脉压差变化以及临床表现和血红蛋白的测定,区分出低血压倾向、“代偿型”低血压、低血压、休克四种类型并分别进行直视观察。
骆秉铨,刘燕皊,纵瑞森,李汝涛[4](1976)在《流行性出血热的甲皱微循环75例的动态观察》文中指出 本文为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微循环障碍以及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的发生和影响,自1974年冬至1976年春对75例出血热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共作了146例次动态观察。一、出血热各期甲皱微循环的变化:用甲皱微循环显微镜(简称甲皱镜)观察各期的改变,分为三相(正常相、障碍相、恢复相)、
二、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甲皱镜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甲皱镜检(论文提纲范文)
四、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甲皱镜检(论文参考文献)
- [1]流行性出血热腹腔内大出血一例[J]. 孙明烨.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81(03)
- [2]流行性出血热[J]. 孙明烨. 江苏医药, 1978(09)
- [3]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甲皱镜检[J]. 虎林县人民医院传染科. 黑龙江医药, 1977(01)
- [4]流行性出血热的甲皱微循环75例的动态观察[J]. 骆秉铨,刘燕皊,纵瑞森,李汝涛. 江苏医药, 19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