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硒油酸的抗癌作用研究

亚硒油酸的抗癌作用研究

一、硒化亚麻酸的抗癌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霞,张培,高霞,白瑞斌,胡芳弟[1](2015)在《硒化纹党参多糖和其抗A549细胞的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合成硒化纹党参多糖并探讨其抗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活性。方法以HNO3-Na2Se O3方法硒化纹党参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纹党参多糖与亚硒酸钠投料比为三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设计,选择硒化纹党参多糖含硒量、产率以及对A549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作为考察指标,优选最佳硒化工艺。结果纹党参多糖的最佳硒化条件为反应时间5 h,反应温度60℃,投料比1∶1。在此条件下,硒化纹党参多糖中含硒量可达1.07 mg/g(RSD为3.7%),产率可达50.3%(RSD为2.5%),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可达到49.36%(RSD为2.8%)。结论硒化纹党参多糖可以作为抗肿瘤候选药物。

李锦金,盛家荣,邹修文,杨启源[2](2014)在《硒多糖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硒多糖因具有特有的抗肿瘤、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活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硒多糖的来源、结构分析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认为硒多糖具有很好的抗癌等多种活性,其活性要优于多糖,且毒性很小。

王鹏[3](2014)在《含1,3,4-恶二唑和1,3,4-噻二唑的苯并异硒唑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了一系列含1,3,4-恶二唑和1,3,4-噻二唑的苯并异硒唑酮衍生物,研究了它们的体外抗癌活性,初步研究了苯并异硒唑酮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1,3,4-恶二唑和1,3,4-噻二唑的苯并异硒唑酮衍生物,化合物经IR、1H NMR、ESI-MS、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表征。2.采用CCK-8法测定了10个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对A549、MCF-7和SMMC-7721三种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以筛选出抗癌活性更好的含硒化合物。结果表明,对于A549细胞,化合物9a、9c、9g、9h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活性,化合物9b、9e、9f、9i、9j表现出温和的抗癌活性,化合物9d表现出较弱的抗癌活性。与依布硒相比,化合物9a抗癌活性有所降低,其他取代基的引入均使抗癌活性降低。对于MCF-7细胞,化合物9a、9e、9f、9g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活性,化合物9b、9c、9d、9h、9i、9j表现出温和的抗癌活性。与依布硒相比,化合物9a活性大大提高,而部分取代基的引入使抗癌活性提高,部分取代基的引入使抗癌活性降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化合物9e表现出优越的抗癌活性,其IC50值为1.21μmol/L。对于SMMC-7721细胞,化合物9c、9d、9e、9g、9h、9j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活性,化合物9a、9f、9i表现出温和的抗癌活性,化合物9b表现出较弱的抗癌活性。与依布硒相比,化合物9a抗癌活性有所降低,而部分取代基的引入使抗癌活性提高,部分取代基的引入使抗癌活性降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化合物9j表现出优越的抗癌活性,其IC50值为3.14μmol/L。3.采用DPPH法初步研究了本课题组已合成的23个苯并异硒唑酮衍生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维生素C相比,所测化合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综上所述,1,3,4-恶二唑和1,3,4-噻二唑的引入对苯并异硒唑酮衍生物的活性有着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化合物构效关系及抗癌机制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菲[4](2013)在《螺旋藻γ-亚麻酸的提取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γ-亚麻酸(GLA)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参与前列腺素的合成和代谢过程,具有降血脂、抗血栓、抗肿瘤等生理作用,在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 SP)中的含量极为丰富。本研究旨在研究一种从螺旋藻中提取GLA的方法及GLA的体外抗氧化、抗血栓及抑癌活性,为其在功能保健食品中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溶剂提取两种方法对螺旋藻中GLA进行提取并对提取条件进行正交优化,并对硝酸银硅胶柱层析法纯化后的提取产物分别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抗血栓以及抑癌活性的研究。首先采用1,1-苯基-2-苦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法、羟基自由基清除法(HRIA)以及硫代巴比妥酸法来评估GLA体外抗氧化活性。抑癌及抗血栓活性分别通过测定GLA处理后人肝癌HepG2细胞中过氧自由基(ROS)和丙二醛(MDA)浓度以及凋亡细胞比率的变化,以及腺苷二磷酸导致的血小板凝集抑制率变化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剂提取较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效果更好,且以乙醇为溶剂、料溶比1∶12(w/v,螺旋藻粉质量g溶剂体积m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90min时能够得到最高的GLA产量8.3g kg-1±0.17g kg-1(GLA/干量)。GLA提取物显示出了较强的脂质抗氧化能力(IC50=0.01μg·L-1),优于清除DPPH自由基及羟基自由基能力,表明脂质环境能够促进其抗氧化效果。主要因为其亲脂性并通过自身氧化来保护膜免受损伤。此外,螺旋藻GLA能够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抑制HepG2细胞增殖,250μM螺旋藻GLA能够诱导ROS产生及脂质过氧化及凋亡的发生,显示了显着的抑癌活性。GLA提取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呈浓度依赖性,GLA浓度由0.36mM升高至36mM,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由42.3%提高至82.6%,表现出良好抗血栓活性。本研究表明,乙醇为溶剂从螺旋藻中提取GLA得到了更高产量,且提取物展现出良好的体外抗脂质过氧化、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生物活性。因此,螺旋藻来源GLA在健康营养及功能食品领域具有巨大应用前景。

王永伟,向纪明[5](2012)在《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许多有机硒化合物具有生理活性,在医药和添加剂等方面显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有机硒化合物按照结构可以分为:硒化氨基酸,硒化多糖,肌醇硒酸酯,硒化茶多酚,硒化亚油酸等几大类。本文综述了以上各类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崔广东[6](2008)在《低毒工业大麻叶茎化学成分的分离以及抑菌活性物质的跟踪和筛选》文中提出大麻系桑科(Maraceae)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英文名Hemp,拉丁文名Cannabissativa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麻仁润滑肠道,通便,雌花和叶止咳定喘,解痉止痛。大麻纤维具有抗菌、除臭的作用,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报告,大麻纤维制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明显的杀灭、抑制作用。大麻作物生长无需任何化学物质,自身既可抵御各种病虫害,是典型的绿色环保作物,更是一种天然的抑菌剂。第一,研究了4月份低毒大麻叶乙醇提取物(DML4)和茎皮乙醇提取物(DMS4)抑菌作用。发现DML4和DMS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抑菌作用明显。第二,对不同生长期的4月份和9月份大麻(叶和茎皮)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相同浓度DMS9抑菌作用最强,而DML4抑菌作用最弱。第三,对9月份大麻(叶和茎皮)乙醇浸膏(DML9和DMS9)进行了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不同极性的萃取,对不同极性的浸膏进行了抑菌作用的系统研究。发现大麻叶和茎皮石油醚浸膏的抑菌作用最强。第四,对9月份大麻(叶和茎皮)石油醚浸膏,乙酸乙酯浸膏进行了化学物质的分离,采用硅胶正相层析和薄层色谱制备等技术手段,运用UV、IR、NMR等波谱方法,结合一定的化学方法、物理常数的测定以及与标准品对照进行结构鉴定。从大麻叶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种化合物,用化学和波谱学方法鉴定了6种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二十四烷(tetracosane,Ⅰ),十四烷酸(myristic acid,Ⅱ),β-古甾醇(β-sitosterol,Ⅲ)豆甾醇(stigmasterol-3-O-glucopyranoside,Ⅳ)齐墩果烯(oleanolic alkene,Ⅴ),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Ⅵ),其中Ⅰ~Ⅵ均系首次自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从大麻茎皮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用化学和波谱学方法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四烷(tetracosane,Ⅰ),十四烷酸(myristic acid,Ⅱ),硬脂酸(stearic acid,Ⅲ),对羟基正二十烷酸苯乙酯(4-hydroxyphenethyl icosanoate,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Ⅴ),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Ⅵ),熊果酸(ursolieaeid,Ⅶ).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了5化合物,用化学和波谱学方法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毛冬青酸(ilexolic acid,Ⅷ),木樨草素(luteolin,Ⅸ)槲皮素(quercetin,Ⅹ).这些化合物中部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五,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了抑菌作用的系统研究,发现齐墩果烯,齐墩果酸抑菌效果明显。本文以低毒工业大麻(叶和茎)为研究对象,对其抑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跟踪,分离和筛选,最终发现大麻化学成分中齐墩果烯和齐墩果酸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孙浩冉[7](2007)在《脱脂亚麻籽及烟叶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是一种广泛生长在我国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和甘肃等地的经济作物。亚麻油由于富含omega-3脂肪酸、膳食纤维和木脂素而广受青睐,而且可以改善涂料、油漆性能,研究发现亚麻籽中还含有木脂素、黄酮、环肽、生氰糖苷和苯丙基糖苷,它们具有预防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缓解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功效。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是一种广布世界的植物,作为药物的描述最早出现在我国中医古籍《景岳全书》中,其具有消肿、解毒和杀虫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烟草中主要的化学成分有生物碱、腐胺和脂肪醇类等。由于两种植物在国内的开发利用率较低,因此研究我国的这两种植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对甘肃产脱脂亚麻籽和河南产烟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萃取、大孔树脂反相洗脱、硅胶正相层析和薄层色谱制备等技术手段,从两种植物中共分离出25种化合物,运用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手段等波谱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化学方法、物理常数的测定以及与标准品对照,共鉴定出其中21个化合物的结构。从脱脂亚麻籽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种化合物,用化学和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其中9种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它们是正二十四烷(Ⅰ)、十四烷酸(Ⅱ)、硬脂酸(Ⅲ)、月桂酸乙酯(Ⅳ)、β-谷甾醇(Ⅴ)、胡萝卜苷(Ⅵ)、α-D-吡喃葡萄糖基-α-D-吡喃葡萄糖(Ⅶ)、α-D-吡喃葡萄糖基-β-呋喃果糖(Ⅷ)和cyclolinopeptide C(Ⅸ)。这些化合物大部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从烟叶的石油醚—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种化合物,用化学和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其中12种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它们是正二十四烷(Ⅰ)、十四烷酸(Ⅱ)、对羟基正二十烷酸苯乙酯(Ⅲ)、4,4’-二(N,N-二甲氨基)二苯甲酮(Ⅳ)、β-谷甾醇(Ⅴ)、茄尼醇(Ⅵ)、豆甾醇(Ⅶ)、东莨菪素(Ⅷ)、东莨菪苷(Ⅸ)、烟碱(Ⅹ)、豆甾醇-3-O-葡萄糖苷(Ⅺ)和β-胡萝卜素(Ⅻ)。这些化合物中部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黄亮[8](2006)在《降解海藻多糖对单质硒的纳米化及液相稳定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单质硒以纳米态存在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活性,而毒性却很低,是一种理想的补硒药物;但没有经过表面修饰的纳米硒很难在液相之中稳定存在。而海藻多糖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及抗病毒活性。本文研究了降解海藻多糖对硒单质表面修饰的纳米化作用及液相稳定作用,把海藻多糖与纳米硒结合起来,试图发挥二者在生物活性方面的协同作用。 1.海藻多糖及其降解物的光谱学研究 海藻多糖是海藻所含的各种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的总称,一般为水溶性,多具有高粘度或凝固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及抗病毒活性,但常因分子量大、粘度高、溶解度低等,制约了其临床应用。采用超声波辅助过氧化氢氧化降解海藻硫酸多糖,降解后的多糖能保持较高的硫酸基含量,而3,6-内醚半乳糖含量降低,更利于被吸收利用,生物活性相应提高。对海藻多糖与降解海藻多糖作共振瑞利散射、UV-Vis光谱及激光散射,比较他们在三种光谱图上的异同,为下一步说明降解多糖对硒单质的纳米化稳定作用提供依据。 2.降解裙带菜多糖对单质硒的纳米化及液相稳定作用 常温下的降解裙带菜多糖(DUP)水溶液中,由适当过量的抗坏血酸(Vc)与二氧化硒(SeO2)反应生成纳米单质硒(nanoSe0)。通过共振瑞利散射、激光散射和透射电镜(TEM)研究DUP对Se0的纳米化作用和液相稳定作用。结果表明DUP通过控制Se(Ⅳ)还原反应速度并对Se0粒子的表面修饰而把Se0粒子调节在较窄的粒径分布范围。DUP表面修饰的nanoSe0(DUP-nanoSe0)呈球状,在4℃条件下,可稳定地保存在水溶液中1个月以上的时间。 3.三种降解海藻多糖表面修饰单质硒的纳米化稳定作用比较 降解裙带菜多糖(DUP)、降解龙须菜多糖(DGP)、降解红毛菜多糖(DBP)作为表面修饰剂对硒进行表面修饰使单质硒纳米化而存在于液相中的稳定作用比较。结果说明三种降解多糖均能使纳米硒稳定地保存在水溶液中。

田光辉[9](2006)在《陕西太白山三种野生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唇形科(Labiatae)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多数为民间常用草药。唇形科香茶菜属(Isodon)植物中富含对映-贝壳杉烯类二萜化合物,前人研究表明,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抗癌等生理活性,且有文献表明,不同产地的香茶菜属植物其化学成分有较大的差异。为了继续更为深入地研究不同产地唇形科植物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寻找具有新颖结构和更高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本文对陕西太白山产的三种唇形科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主要对鄂西香茶菜中的二萜类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和分离;鄂西香茶菜、糙苏和药用植物1的不同部位挥发油作了提取;利用GC-MS将其化学成分作了分离和结构鉴定;并利用GC作了验证;对鄂西香茶菜、糙苏和药用植物1中的挥发油作了体外抗菌试验。抑菌试验使用的菌株是与消化系统有关的六个细菌和一个酵母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株);伤寒沙门菌(50125株);肠炎沙门菌(50040株);鼠伤寒沙门菌(50013株);福氏志贺菌(510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5株)和白色假丝酵母菌(85021株)。 从陕西太白山产的鄂西香茶菜(Isodon henryi(Hemsl.)Hara)叶和嫩枝中分离出了十一种单体化合物,其中有两个新的二萜化合物:新化合物G和新化合物H;七个已知结构的二萜化合物:Rabdosianin A,Rabdosianin B,Shikokianin,Enanderianin C,Longikaurin F,Hinokiol和太白鄂西素C(Taibaihenryiin C);两个已知结构的三萜化合物:齐墩果酸(Oleaniolic acid)和熊果酸(Ursolic acid)。在七个已知结构的二萜化合物中有两个化合物:Enanderianin C和Hinokiol首次从陕西太白山产的鄂西香茶菜中发现,其他五个二萜化合物已经有文献报道从鄂西香茶菜中分离和鉴定出来。Hinokiol的构型和构象利用单晶X-衍射技术进行了验证,Enanderianin C和其他已知结构的二萜及两个三萜化合物的结构利用NMR谱进行了确定。新化合物G和新化合物H的结构利用质谱,元素分析,NMR谱(包括二维NMR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鄂西香茶菜的叶、花和果实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对其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鄂西香茶菜中共鉴定出了39种成分,从叶挥发油中鉴出18种成分,花中鉴出19种,果实中鉴出23种,其中只有6种成分在这三个部位都被鉴出,可见鄂西香茶叶、花和果实中挥发油的成分存在很大差异,但主要成

庞秀芬[10](2005)在《环保型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癌、防癌、保护心脏、防治白内障、防治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延缓衰老等功能,同时还对一些重金属元素(如汞、砷、银等)有解毒作用,因此,含硒药物及保健品的开发成为当今医药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有机硒化合物具有吸收率高、生物活性强、毒性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已成为目前硒研究的一个方向,国内外对有机硒化合物的研究方兴未艾。 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有机硒化合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环保型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原理,以陕青茶末为原料,提取具有生物活性成份的天然产物茶多酚,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建立了以陕青茶末为原料,用乙醇做提取剂,用索氏提取器粗提,以聚酰胺硅胶混合做吸附剂进行柱色谱分离制备茶多酚的新方法,最佳工艺条件为:70%乙醇溶液做提取剂,用索氏提取器粗提1.5小时,再用柱色谱分离,柱色谱的条件为,装柱尺寸(高度∶直径)为15∶1,吸附剂为1∶1的聚酰胺和硅胶混合,粒度为100—200目,洗脱剂为70%的乙醇溶液。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从陕青茶末中提取的茶多酚的含量为94.5%,总收率18.9%。 从绿色化学的观点出发,以陕青茶末中提取的天然产物茶多酚为原料,研究了从

二、硒化亚麻酸的抗癌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硒化亚麻酸的抗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硒化纹党参多糖和其抗A549细胞的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结论

(3)含1,3,4-恶二唑和1,3,4-噻二唑的苯并异硒唑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有机硒化物概述
        1.1.1 硒元素简介
        1.1.2 硒在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
        1.1.3 有机硒化物的主要生理活性
        1.1.4 含硒药物研究进展
    1.2 1,3,4-恶二唑类化合物
    1.3 1,3,4-噻二唑类化合物概述
    1.4 体外抗癌活性实验
    1.5 体外抗氧化实验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步骤
    2.3 目标化合物表征
第三章 体外抗癌活性测试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第四章 体外抗氧化测试
    4.1 实验方法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分析
    5.2 体外抗癌活性分析
    5.3 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4)螺旋藻γ-亚麻酸的提取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螺旋藻的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
        1.1.1 螺旋藻的营养价值
        1.1.2 螺旋藻的生物活性
    1.2. γ-亚麻酸的研究进展
        1.2.1 γ-亚麻酸的来源
        1.2.2 γ-亚麻酸提取、纯化和鉴定
        1.2.3 γ-亚麻酸的生物活性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螺旋藻来源的γ-亚麻酸的提取及纯化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3.1. 超高压二氧化碳提取
        2.1.3.2. 溶剂提取
        2.1.3.3. γ-亚麻酸气相色谱定量
        2.1.3.4. 试验参数正交优化
        2.1.3.5. γ-亚麻酸纯化
    2.2. 结果与讨论
        2.2.1 γ-亚麻酸甲酯标准曲线
        2.2.2 超高压及溶剂提取比较
        2.2.3 溶剂提取单因素实验结果
        2.2.4 正交试验优化
    2.3. 本章小结
3. 螺旋藻γ-亚麻酸的体外抗氧化及抗血栓活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3.1 DPPH
        3.1.3.2 羟自由基
        3.1.3.3 TBA硫代巴比妥酸法
        3.1.3.4 GLA提取物的抗血栓活性
        3.1.3.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GLA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效果
        3.2.1.1. GLA提取物抑制DPPH自由基活性
        3.2.1.2. GLA提取物抑制羟基自由基活性
        3.2.1.3. GLA提取物脂质抗氧化能力
        3.2.1.4. 三种方法抗氧化能力比较
        3.2.2 GLA提取物的体外抗血栓活性
    3.3. 本章小结
4. 螺旋藻γ-亚麻酸的体外抑癌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实验材料
        4.1.2 仪器及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3.1 细胞培养
        4.1.3.2 GLA对体外人肝癌细胞系HepG2及正常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4.1.3.3 GLA在体外人肝癌细胞系HepG2中自由基ROS
        4.1.3.4 GLA在体外对HepG2细胞中过氧化物MDA产生的影响
        4.1.3.5 GLA处理对凋亡的影响
        4.1.3.6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螺旋藻γ-亚麻酸抑制人肝癌细胞系增殖
        4.2.2 γ-亚麻酸诱导HepG2细胞中ROS及MDA的产生
        4.2.3 螺旋藻γ-亚麻酸诱导细胞凋亡
    4.3. 本章小结
结论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机硒化合物的分类
2 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1 硒化氨基酸
        2.1.1 硒化蛋氨酸
        (1) Na/Liq NH3法[1]
        (2) 2-氨基-4-溴丁酸氢溴酸盐取代反应法[2]
        (3) 2-氨基-4-苄基硒代蛋氨酸取代反应法[3]
        (4) 海因法[4]
        (5) 三锅煮法[5]
        (6) 丁酸内酯法[6]
        (7) 蛋氨酸法[7]
        (8) 生物合成法
        (9) 其他合成方法
        2.1.2 硒化半胱氨酸的合成方法
        2.1.3 其他硒化氨基酸的合成方法
    2.2 硒化多糖
        (1) 硒化壳聚糖的合成
        (2) 硒化葡萄糖的合成
        (3) 硒化卡拉胶的合成
    2.3 硒化亚油酸、硒化亚麻酸
    2.4 肌醇硒酸酯
    2.5 硒化茶多酚
    2.6 其他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 富里酸硒的合成
        (2) 硒唑型西佛碱的合成
        (3) 硒脲的合成
3 结语

(6)低毒工业大麻叶茎化学成分的分离以及抑菌活性物质的跟踪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天然药物研究概况
        1.1.1 国外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1.1.2 国内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1.2 天然药物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天然产物研究的目的
        1.2.2 天然产物研究的意义
    1.3 天然药物研究前景
        1.3.1 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1.3.2 天然抑菌剂的开发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桑科大麻属植物研究进展
    2.1 桑科植物研究概述
    2.2 大麻属植物研究概况
    2.3 大麻属植物—大麻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2.3.1 大麻酚类
        2.3.2 大麻酮
        2.3.3 大麻酚萜
        2.3.4 大麻酚酸
    2.4 大麻植物药理研究
        2.4.1 抗肿瘤作用
        2.4.2 大麻素类药物的治疗作用
        2.4.3 心血管疾病
        2.4.4 治疗青光眼
        2.4.5 止吐
        2.4.6 刺激食欲
        2.4.7 抗哮喘
        2.4.8 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2.4.9 其它功效
    2.5 大麻纤维具有抗菌、除臭的作用
        2.5.1 抗菌性测试
        3.5.2 高温蒸煮前后大麻纤维的抑菌值和杀菌值
第3章 大麻抑菌作用的研究
    3.1 大麻研究综述
        3.1.1 大麻简介
        3.1.2 大麻营养成分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3 菌株
        3.2.4 培养基
        3.2.5 药品的制备
        3.2.6 菌液的制备
        3.2.7 含药纸片的制备
        3.2.8 菌落记数
        3.2.9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2.10 K-B实验法
        3.2.11 统计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大麻叶(DML4)和大麻茎皮(DMS4)的抗菌作用
        3.3.2 不同生长期的低毒大麻叶浸膏抑菌作用的研究
        3.3.3 不同生长期的低毒大麻茎皮浸膏抑菌作用的研究
第4章 大麻化学成分分离
    4.1 大麻叶分离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3 大麻叶(DML9)提取过程
        4.1.4 分离步骤
        4.1.5 大麻叶石油醚提取物化学成分
    4.2 大麻茎皮分离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提取过程
        4.2.3 分离步骤
        4.2.4 大麻茎皮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化学成分
    4.3 9月份大麻(叶和茎皮)浸膏及其不同极性浸膏抑菌作用的研究
        4.3.1 大麻叶(DML9)及其不同极性浸膏溶液的抑菌作用
        4.3.2 大麻茎皮(DMS9)及其不同极性浸膏溶液的抑菌作用
    4.4 大麻分离化合物抑菌作用的研究
        4.4.1 齐墩果烯和齐墩果酸的抑菌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脱脂亚麻籽及烟叶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天然产物研究概况
    1.2 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1.2.1 国外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1.3 天然产物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天然产物研究的目的
        1.3.2 天然产物研究的意义
    1.4 天然产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1.4.1 研究方法和手段偏向高、新方向发展
        1.4.2 偏向生物技术的天然产物化学研究
        1.4.3 偏重资源开发的实用化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脱脂亚麻籽化学成分研究
    第1节 亚麻科植物研究概况
        2.1 亚麻科植物研究概况
        2.2 亚麻属植物研究概况
        2.3 亚麻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2.3.1 木脂素类
        2.3.2 环肽类
        2.3.3 糖类、氨基酸
        2.3.4 黄酮类
        2.3.5 生氰糖苷类
        2.3.6 脂肪酸
        2.3.7 其它化合物
        2.4 亚麻属植物药理研究
        2.4.1 抗肿瘤作用
        2.4.2 免疫作用
        2.4.3 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2.4.4 植物雌性激素调节作用
        2.4.5 抗菌抑菌
        2.4.6 其它功效
    第2节 脱脂亚麻籽化学成分研究
        2.5 亚麻籽研究概况
        2.5.1 亚麻简介
        2.5.2 亚麻籽研究现状
        2.6 脱脂亚麻籽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分析
        2.6.1 结果与讨论
        2.6.2 实验部分
        2.6.3 鉴定及光谱数据
第3章 烟叶化学成分研究
    第1节 茄科植物研究概况
        3.1 茄科植物研究概况
        3.2 烟草属植物研究概况
        3.3 烟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3.3.1 生物碱
        3.3.2 多酚类
        3.3.3 色素
        3.3.4 糖类
        3.3.5 萜类
        3.3.6 其它化合物
        3.4 烟草属植物的药理作用
        3.4.1 抗氧化作用和动脉粥样硬化
        3.4.2 稳定细胞膜维持钙离子通道完整
        3.4.3 纠正病变组织辅酶Q_(10)的缺乏
        3.4.4 抗菌抑菌、增强免疫作用
        3.4.5 促进记忆力
        3.4.6 改善微循环障碍
        3.4.7 其它治疗作用
        3.4.8 毒性
    第2节 烟叶化学成分研究
        3.5 烟草研究概述
        3.5.1 烟草简介
        3.5.2 烟草研究现状
        3.6 烟叶提取物中化学成分分析
        3.6.1 结果与讨论
        3.6.2 实验部分
        3.6.3 鉴定及光谱数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降解海藻多糖对单质硒的纳米化及液相稳定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种海藻的简介
        1.1.1 裙带菜
        1.1.2 龙须菜
        1.1.3 红毛菜
    1.2 海藻多糖生物活性概述
        1.2.1 海藻多糖的抗病毒活性
        1.2.2 海藻多糖的抗肿瘤与抗癌作用
        1.2.3 海藻多糖的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
        1.2.4 海藻多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3 海藻多糖的氧化降解
    1.4 硒的概述
        1.4.1 硒的化学性质
        1.4.2 硒的生物效应
        1.4.3 含硒药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5 表面修饰剂及表面修饰作用
    1.6 选题依据
        1.6.1 研究依据、目的和创新点
        1.6.2 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海藻多糖及其降解物的光谱学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多糖与降解多糖的平均粒径
        2.2.2 多糖与降解多糖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2.2.3 多糖与降解多糖的UV-Vis谱图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降解裙带菜多糖对单质硒的纳米化与液相稳定作用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DUP对Se~0的纳米化作用
        3.2.2 DUP修饰纳米硒粒子的形貌
        3.2.3 DUP—nanoSe~0体系的稳定性
        3.2.4 液相中DUP对Se~0的纳米化与稳定作用机制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3种降解海藻多糖表面修饰单质硒的纳米化稳定作用比较
    4.1 实验部分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DGP、DBP和DUP对Se~0的纳米化作用
        4.2.2 DGP—nanoSe~0粒子和DBP—nanoSe~0粒子的形貌
        4.2.3 DGP—nanoSe~0体系和DBP—nanoSe~0体系的稳定性
        4.2.4 液相中DGP和DBP对Se~0的纳米化与稳定作用机制
    4.3 本章小结
附录Ⅰ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陕西太白山三种野生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太白山鄂西香茶菜的化学成分
    第一章 引言
        1.1 香茶菜属植物
        1.1.1 香茶菜属植物简介
        1.1.2 香茶菜属植物的药用功能
        1.1.3 香茶菜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2 鄂西香茶菜
        1.2.1 鄂西香茶菜的介绍
        1.2.2 鄂西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2.2.1 鄂西香茶菜早期研究情况
        1.2.2.2 鄂西香茶菜近期研究状况
        1.2.2.3 鄂西香茶菜挥发油研究现状
        1.3 实验研究的意义
        1.3.1 提取分离鄂西香茶菜中的化学成分
        1.3.2 提取分离足够量的太白鄂西素 C
        1.3.3 提取分离其他二萜和三萜类化合物
        1.3.4 鄂西香茶菜叶、花和果实中挥发油的提取及抗菌实验
    第二章 实验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体外抗菌实验
        2.1.4.1 试验菌株
        2.1.4.2 培养基和实验菌液配制
        2.1.4.3 实验方法
        2.2 实验过程
        2.2.1 鄂西香茶菜中二萜和三萜的提取与分离
        2.2.2 鄂西香茶菜叶、花和果实中挥发油的提取
        2.2.3 体外抗菌实验测定过程
        2.2.3.1 MIC的测定
        2.2.3.2 MBC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鄂西香茶菜中分离的化合物
        3.1.1 Rabdosianin A
        3.1.2 Rabdosianin B
        3.1.3 Shikokianin
        3.1.4 Enanderianin C
        3.1.5 Ursolic acid
        3.1.6 Longikaurin F
        3.1.7 Hinokiol
        3.1.8 太白鄂西素 C
        3.1.9 Oleanolic acid
        3.1.10 新化合物 G
        3.1.11 新化合物 H
        3.2 叶、花和果实中的挥发油
        3.2.1 挥发油的含量
        3.2.2 鄂西香茶菜挥发油成分分析
        3.2.3 鄂西香茶菜挥发油的讨论
        3.3 体外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太白山野生糙苏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第四章 前言
        4.1 糙苏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4.2 糙苏挥发油成分的研究意义
    第五章 实验
        5.1 材料、试剂和仪器
        5.1.1 材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
        5.1.4 体外抗菌实验
        5.1.4.1 试验菌株
        5.1.4.2 培养基和实验菌液配制
        5.1.4.3 实验方法
        5.2 实验
        5.2.1 中药糙苏叶和花中挥发油的提取
        5.2.2 体外抗菌实验测定过程
        5.2.2.1 MIC的测定
        5.2.2.2 MBC的测定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6.1 中药糙苏叶和花的挥发油
        6.1.1 中药糙苏挥发油成分分析
        6.1.2 中药糙苏挥发油的讨论
        6.2 体外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太白山野生药用植物1挥发油的研究
    第七章 前言
        7.1 药用植物1的概述
        7.2 药用植物1的研究现状
        7.3 药用植物1挥发油的研究意义
    第八章 实验
        8.1 材料、试剂和仪器
        8.1.1 材料
        8.1.2 试剂
        8.1.3 仪器
        8.1.4 体外抗菌实验
        8.1.4.1 试验菌株
        8.1.4.2 培养基和实验菌液配制
        8.1.4.3 实验方法
        8.2 实验过程
        8.2.1 药用植物1叶子和花挥发油的提取
        8.2.2 体外抗菌实验测定过程
        8.2.2.1 MIC的测定
        8.2.2.2 MBC的测定
    第九章 结果与讨论
        9.1 药用植物1叶和花的挥发油
        9.1.1 药用植物1挥发油成分分析
        9.1.2 药用植物1挥发油的讨论
        9.2 体外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9.3 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定性依据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环保型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有机合成中“绿色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绿色化学的内涵
        1.2.2 绿色化学的产生
        1.2.3 绿色化学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1.3 有机硒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有机硒化合物的研究
        1.3.2 人工合成有机硒化合物现状
        1.3.3 有机硒化合物合成的原理和方法
        1.3.4 有机硒化合物中硒含量的测定
        1.3.5 有机硒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及生物学效应
        1.3.6 硒和硒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1.3.7 硒和硒化合物的毒性
        1.3.8 硒与硒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
    1.4 茶多酚提取的研究进展
        1.4.1 茶多酚的特性及结构
        1.4.2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1.4.3 茶多酚的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从陕青茶末中提取茶多酚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与装置
        2.1.2 实验试剂
    2.2 工艺路线
    2.3 实验步骤
        2.3.1 粗品茶多酚的制备
        2.3.2 用柱色谱分离制备精品茶多酚
    2.4 分析方法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粗品茶多酚的制备
        2.5.2 柱色谱分离制备精品茶多酚
        2.5.3 从陕青茶末中提取茶多酚
3. 茶多酚的结构表征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2 茶多酚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3 茶多酚的红外光谱分析
    3.4 茶多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5 结论
4. 硒化茶多酚的制备
    4.1 合成方法
        4.1.1 格氏试剂的制备
        4.1.2 溴代芳硒的制备
        4.1.3 主要试剂
    4.2 实验步骤
        4.2.1 格氏试剂的制备
        4.2.2 卤代芳硒的制备
        4.2.3 硒化茶多酚的制备
        4.2.4 硒化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4.2.5 格氏试剂的制备及最佳条件的选择
        4.2.6 卤代芳硒的制备及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4.2.7 硒化茶多酚的制备及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4.2.8 本章结论
5. 硒化茶多酚结构的确定
    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1.1 主要仪器
        5.1.2 主要试剂
    5.2 硒化茶多酚的红外光谱分析
    5.3 硒化茶多酚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5.4 结论
6. 硒化茶多酚的抗肿瘤性能研究
    6.1 实验仪器与试剂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瘤株
    6.2 实验步骤
        6.2.1 体外细胞毒实验
        6.2.2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硒化茶多酚对癌细胞的抑制曲线
        6.3.2 硒化茶多酚对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
        6.3.3 采用t检验与抗肿瘤药氟尿嘧啶进行比较
        6.3.4 硒化茶多酚对癌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6.4 本章结论
7.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硒化亚麻酸的抗癌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硒化纹党参多糖和其抗A549细胞的活性[J]. 陈文霞,张培,高霞,白瑞斌,胡芳弟. 中成药, 2015(11)
  • [2]硒多糖的研究进展[J]. 李锦金,盛家荣,邹修文,杨启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3]含1,3,4-恶二唑和1,3,4-噻二唑的苯并异硒唑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D]. 王鹏. 天津理工大学, 2014(03)
  • [4]螺旋藻γ-亚麻酸的提取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研究[D]. 王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13(S2)
  • [5]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 王永伟,向纪明. 广州化工, 2012(05)
  • [6]低毒工业大麻叶茎化学成分的分离以及抑菌活性物质的跟踪和筛选[D]. 崔广东. 兰州理工大学, 2008(09)
  • [7]脱脂亚麻籽及烟叶化学成分研究[D]. 孙浩冉. 兰州理工大学, 2007(03)
  • [8]降解海藻多糖对单质硒的纳米化及液相稳定作用研究[D]. 黄亮. 暨南大学, 2006(05)
  • [9]陕西太白山三种野生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D]. 田光辉. 陕西师范大学, 2006(10)
  • [10]环保型有机硒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庞秀芬.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亚硒油酸的抗癌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