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专生管理工作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通[1](2020)在《冀辽两地舞蹈艺考现状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多年来各类艺术专业发展迅猛,艺考生生源不计其数,艺考进行的如火如荼,舞蹈艺考的发展亦持续升温,考生众多。从舞蹈艺考整体的发展来说,舞蹈艺考生人数有增无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批就读于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选择学习舞蹈专业,希望通过舞蹈艺考的方式参加高考并顺利升学。本文以河北省与辽宁省为例,对两省舞蹈艺考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河北省近五年来,每年参加舞蹈艺考的考生数量在5000左右,考试时间11——16天不等,而其中普高类舞蹈艺考生规模庞大;辽宁省舞蹈艺考的发展相对河北省来说则不温不火,其舞蹈专业统考仅持续四五天,且其中专生与普高生的比例较为均衡。为深入研究河北省与辽宁省舞蹈艺考发展现状及两省舞蹈艺考生间存在的生源差异及考生舞蹈专业的学习差异,精准把握两省舞蹈艺考生的生源基本情况和舞蹈专业学习的特点、方式及途径等信息,发掘两省舞蹈艺考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对两省舞蹈艺考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两省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此,笔者特对两省舞蹈艺考生进行调查。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对两省舞蹈艺考的发展进行研究,并辅以文献检索法及网络调查法收集两省舞蹈艺考的相关信息。笔者从河北省、辽宁省普通高校招生舞蹈类专业统考入手,通过对两省参加舞蹈专业统考的考生进行调查,从而对河北与辽宁两省舞蹈艺考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笔者连续两年,即2019年及2020年,在河北省与辽宁省两省舞蹈专业统考期间,对两省舞蹈艺考生随机发放了内容一致,且数量相同的调查问卷。与辽宁省相比,河北省舞蹈联考考试时间较长,考生人数繁多。为深入研究两省舞蹈艺考的发展现状,笔者结合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对两省舞蹈艺考生进行系统的比较与分析。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其结果显示,河北省中专类与普高类舞蹈艺考生人数比例相差悬殊,而辽宁省两种生源类型比例则较为均匀。鉴于这一情况,笔者以普高类舞蹈艺考生为突破口,将其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结合问卷结果,深入分析两省普高类舞蹈艺考生的生源基本情况以及其舞蹈学习情况,通过对两省普高类舞蹈艺考生的比较分析阐述两省舞蹈艺考的发展现状,由此揭示两省舞蹈艺考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河北省普高生源规模庞大,其舞蹈专业的学习时长普遍较短,且大多出于升学的目的进行舞蹈专业的学习,这表明河北省很多考生对舞蹈艺考存在功利的目的;相比河北省,辽宁省生源则数量较少,且普高生源数量不多,由此反映出辽宁省舞蹈教育的普及不够。并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该发展现状对河北、辽宁两省舞蹈艺考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对两地舞蹈艺考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两省舞蹈艺考健康、平稳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曾艳霞[2](2018)在《护理中专生情绪智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护理中专生情绪智力的现状及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探讨情绪智力的影响因素、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王才康翻译的EIS中文版和李喜琰等编制的《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工具》作为研究工具,对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29名护理中专生进行进行调查。借助SPSS20.0软件对所搜集归纳整理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处理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共同使用。结论:1.护理中专生的情绪智力总体程度不高,中等程度者占多半,低分者与高分者较少。情绪智力四维度的发展并不平衡,毫无规律。其中护理中专生情绪利用得分最高,发展最好,能力最强;而情绪知觉能力得分最低,发展最差,能力最弱。护理中专生的情绪智力受人口统计学因素影响,如性别、学生干部。护理男生的情绪智力比女生要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护生情绪智力比普通的护生要强。2.护理中专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体程度偏弱,急需提升。护理中专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性别、独生与否、学生干部与否、专业喜爱程度。3.护理中专生的情绪智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护生的情绪智力程度越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程度也越高。4.情绪智力及其各因子对自主学习能力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护理教育者应重视护理中专生的情绪智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5.提议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外,护理教育者应更加注重各种方式来提高护理中专生的情绪智力程度,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于泳[3](2017)在《基于“双导师模式”的GMP工程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GMP工程作为制药行业必不可少的进入门槛,与企业实际联系更为紧密,我国制药企业规格层次尚较低,急需GMP工程相关人才,如何让GMP工程专业中专生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让其快速积累企业实践经验,培养出能够快速走上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双导师”即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能有效整合企业与学校的有关教学资源,集中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的智慧,提高GMP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效,因此探讨“双导师模式”在GMP工程中专生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这一模式运用在中专生的案例还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深入探索“双导师模式”在GMP工程中专学生培养中的教学设计并通过评价证明“双导师模式”应用于GMP工程中专生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中专院校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改变。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访谈及问卷调查后笔者发现目前在国内将“双导师”运用在中专教育中还存在落实不到位、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清、学校/导师/学生三方联系不紧密、教学设计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并且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南京先声药业、南京长澳制药有限公司等制药企业证实了“双导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校企生三方分离,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脱节,联系不紧密无法实现真正校企合作设定之初时的教学目标等。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GMP工程中专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双导师”模式本身的教学特点,设计一套符合GMP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成绩考核等,从而实现“双导师”在GMP工程中的应用。继而通过模糊绩效评价法对所提出的内容进行评价,建立客观合理的指标模型,对教育模式的评价其指标的筛选及权重的赋值,运用模糊数学的理念来量化结果,以更直观地评价结果证实了将“双导师模式”应用于GMP工程中专学生的教学培养过程是行之有效的,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方式等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曹清[4](2016)在《中专生解释风格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及其归因训练的实践研究 ——以武汉市财贸学校为例》文中认为解释风格是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是个体在多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后,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指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事件做出的一贯的、持续的解释方式。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体在职业进入阶段或改变过程中,在最后决策时遇到的各种困难。研究发现解释风格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和经常性的,它对个体的职业决策有一定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正在飞速发展,他们大多数中专生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得到了较多来自学校、家长及社会的负面评价,自尊和自信的水平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追求自由,想要独立和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中专生比同龄的高中生更早面临择业和就业的需求,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是否会影响其职业决策,更值得我们关注,而以往的相关研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关注很少。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以中专生为研究对象,在武汉市财贸学校选取190名学生做为被试,采用温娟娟修订的《归因风格问卷》以及李娜修改的《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对他们的解释风格和职业决策困难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专生对于正性事件倾向于内在、稳定和特殊的归因;对负性事件倾向于内在、普遍和稳定的归因;(2)中专生总体的职业决策困难为中等程度,在是否兼职和是否毕业生上存在显着差异,有过兼职经验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程度相对较低。(3)解释风格在缺乏准备维度中的犹豫不决、信息探索困难维度中的自我信息不足和冲突矛盾中内部冲突、外部冲突和情绪不适方面具有相关性。研究发现解释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相关性后,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具有悲观解释风格的中专生进行归因训练干预,训练后被试再次填写上述量表,进行后测。通过前后测结果的对比和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的对比,进一步证明了:(1)归因训练对中专生解释风格的改变存在较为显着的效果。(2)经过归因训练后,中专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在总体上有所减轻,尤其在犹豫不决、自我信息不足、社会环境信息不足、内部冲突、外部冲突和情绪不适方面有着显着的改善。(3)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能够改变较为悲观的解释风格,进一步降低其职业决策难度。
曹阳[5](2016)在《中专写作教学课外资源利用研究 ——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中专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长期以来中专生普遍存在的“作文恐惧症”现象进行探讨,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主动寻求解决的可行性策略,开展中专写作教学课外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众所周知,近年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借助这些课外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写作教学自身无法解决的一系列难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学生可以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标。因此,文章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并针对中专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详细的实证调研与分析。通过介绍各类课外资源和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期有效的改善中专生写作中存在的懒散和不知所措等现象,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热情,让绝大多数同学最大限度地有效的完成写作课程练习。论文主要提出了四个思路,即:基于经典文学阅读的中专写作教学、基于热播影视作品的中专写作教学、基于预制语块的博客写作教学和基于网络社会环境的中专写作教学并结合案例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这些都将给当前的中专写作教学带来全新的思路和视角,相信探索中专写作教学课外资源的研究课题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
曾南华[6](2015)在《反刻板信息对中专生自我刻板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专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外界看来中专生具有成绩差、学习不够努力、学习方法不恰当、行为习惯不良等诸多问题。为探索中专生是否将外界评价内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本研究将从3个方面着手:探索与同龄的高中生相比,中专生特殊的自我认识状态,即是否存在将外界的刻板印象内化的现象;探索改善中专生自我刻板化的方法,探索反刻板信息是否能改善中专生自我刻板印象;探索反刻板信息对改善中专生自我刻板化的教育模式,并确定其效果。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有:实验一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收集外群体对中专生的评价。对收集到的词汇从熟悉度、词性、符合中专生的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实验二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来探索高中生、中专生是否存在自我刻板印象。同时收集高中生自我刻板化的内隐联想测验结果。实验三依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来探索反刻板信息是否会影响中专生的自我刻板印象。实验中采用完全随机的分组方式将60名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在内隐联想测验前接受反刻板信息,控制组则没有接受干预。最后测查实验组和控制组是否有显着性差异。实验四根据实验三结果,探索团体辅导方案是否有效。实验采用完成随机方式,将60名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团体辅导,控制组不接受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方案以提供完善信息为宗旨,主要分为矫正中专生认知偏差、完善自我认识两个方面。在团体辅导前和团体辅导后分别进行内隐联想测验以考察团体辅导的效果。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有:(1)实验一收集到9个熟悉度高的积极词汇,9个熟悉度高的消极词汇可作为IAT的概念词。(2)实验二发现,中专生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明显高于相容任务的反应时,而高中组则没有发现这种显着性差异。(3)实验三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内隐联想测验的效应值(不相容任务和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显着低于控制组。(4)实验四发现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实验数据有显着差异,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数据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也发现,自我刻板效应一直存在。本研究的结论是:(1)中专生存在消极的自我刻板化。(2)反刻板信息能够改善中专生的自我刻板印象。(3)以提供反刻板信息为宗旨的团体辅导可以改善中专生的自我刻板印象。实验也发现自我刻板印象一直存在。
蒋晓姗[7](2015)在《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比较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对高职生、大学生、中专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进行调查,探讨三个人群生命意义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并对高职生、大学生、中专生的生命意义感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存在主义理论制定团体干预方案并对干预方案的辅导效果进行研究。以宋秋蓉修订的《生活目的测试量表》为评定工具,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省财经学校三所学校的553名学生为样本实施实验,并通过量表临界值结合开放式问卷的分析、以及访谈提纲的整理,综合筛选出30名同质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成员连续接受每周1次,每次90分钟的团体活动,控制组则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检验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实验前后的量表得分是否有显着差异。通过科学的研究手段得出:(1)高职生三个年级中生命意义感水平最高的是大三的同学,最低的是大二的同学;(2)大学生四个年级中生命意义感水平最高的是大一的学生,最低的是大三的学生;(3)中专生三个年级中生命意义感水平最高的是二年级的同学,最低的是三年级的同学;(4)在三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最高,其次是高职生,水平最低的是中专生;(5)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实验前后的量表得分差异显着,存在主义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高职生生命意义感具有良好的辅导效果。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高职院校提升高职生生命意义感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孔霞[8](2014)在《幼师中专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照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现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幼师中专毕业生仍然是幼儿师资的主要来源,幼师中专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影响着我国未来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前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实施。影响幼师中专生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主导他们择业与就业的职业价值观。本研究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立足于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该校中专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徐金梅[9](2013)在《护理专业中专生生活应激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护理专业多以女生为主,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生活在一个女性相对多的环境中,缺乏与异性的正常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她们的心理健康。护理专业中专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即将踏入专业性行业、踏入社会的特殊时期,她们正面临着学习任务繁重、基础学历低下、就业形势严峻、自我发展迷茫及人际关系复杂等应激源,加上自身应对能力较差,是产生应激性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护理专业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国内外研究表明应激事件作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客观因素,它与个体的焦虑、抑郁、偏执及神经症等心理症状的发生呈正性相关。加强护理专业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减轻生活应激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职业心理素质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也是当前护理职业教育的要求。本研究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包头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中专在校一、二年级各45名和三年级临床实习的40名学生,共130名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个体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习成绩等变量)和学生应激问卷(Student-Life Stress Inventory,SLSI)进行4次跟踪调查,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年级、躯体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家庭居住地、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季节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差异及存在的相关心理问题,并探索其变化规律,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护理专业中专生处于中等生活应激水平状态,一、二、三年级学生处于中等生活应激水平人数的比例分别为70.73%、72.66%和74.17%;性别对护理专业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没有影响;不同年龄、年级护理专业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生活应激水平也随之提高;不同躯体健康水平的护理专业中专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不同,躯体健康状况越差的学生,生活应激水平越高;不同学习成绩的护理专业中专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不同,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生活应激水平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来自农村的护理专业中专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要高于城镇学生,来自双亲家庭的护理专业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要低于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其他特殊家庭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生活应激水平呈负相关,独生子女的护理专业中专生生活应激水平远远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春季护理专业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要高于其他三个季节。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构和管理体制,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对护理专业中专生,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积极建立心理预警与支持系统。在不同的季节,对不同年级、年龄、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等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关心她们的生活,多同她们进行情感的沟通,及时发现她们的心理问题,教会她们积极的应对方式,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她们的心理应对能力,降低生活应激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宇文玉昕[10](2013)在《成长性团体咨询对中专生安全感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考查成长性团体咨询对于中专生安全感的影响,探索提高中专生安全感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者在石家庄市某中专学校随机选取一个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在征得了学校领导以及两个班班主任老师的同意后,确定将选取的两个班的全体同学作为本次研究的被试。通过抽签的形式,最终确定A班为实验组,B班为控制组。本次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的实验设计。实验组按照研究者制定的旨在提高个体安全感的成长性团体咨询方案接受为期十次的成长性团体咨询,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团体咨询。在干预前对实验组控制组成员进行《安全感量表》测试取得实验组控制组的前测数据,同时选取实验组两个安全感得分最低的个体作为观察对象,在团体咨询过程中,由主持人对被试的行为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期通过前测得分低的两个被试的分数变化、行为观察记录以及对教师和同学的访谈报告,来考查中专生低分个体在接受团体咨询后在《安全感量表》的分值以及被试行为上的变化,以此论证本次团体咨询对于个体行为改变的有效性。在所有的团体咨询活动结束后,利用《安全感量表》对实验组控制组全体成员施测,从而收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数据,并对低分个体被试进行访谈,尽量排除主持人观察和记录的主观性。取得控制组的后测数据后,出于伦理学考虑,为其举办有关提高安全感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讲座。在团体咨询活动结束5个月之后,对实验组成员进行追踪评估。本研究用到的评估工具主要有《安全感量表》以及改编的《追踪评估单》。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成长性团体咨询干预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安全感水平没有显着差异。经过成长性团体咨询之后,实验组在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以及安全感总分上的前后测的差值高于控制组,并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意义。实验组成员的后测和前测差值与追踪测试和前测差值在安全感总分及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上无显着差异。追踪测试同时显示在团体咨询结束5个月之后,团体成员把从团体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了生活当中去,并且报告自己的改变带动了身边人的变化。个案研究部分显示经过本次成长性团体咨询,低分个体在行为表现以及《安全感量表》总分及其各个维度上有了显着地改变。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成长性团体咨询是一种有效的提高中专生安全感的干预方式,能够显着提高中专生的安全感水平并且具有长期效果,中专生经过团体咨询后,安全感水平得到改善。(2)本研究中设计的旨在提高中专生安全感的成长性团体咨询方案是一套可行、有效的实施方案,经过细化和修订可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二、中专生管理工作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专生管理工作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冀辽两地舞蹈艺考现状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的核心概念 |
二、冀辽两地舞蹈艺考现状 |
(一)河北舞蹈艺考发展现状 |
1.河北省设有舞蹈专业的高校 |
2.河北省舞蹈专业投档及录取标准 |
3.河北省舞蹈联考考试内容与要求 |
4.河北省舞蹈联考考试时间及考场安排 |
5.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舞蹈类专业统考相关安排 |
6.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舞蹈类专业统考合格分数线 |
(二)辽宁舞蹈艺考发展现状 |
1.辽宁省设有舞蹈专业的高校 |
2.辽宁省舞蹈专业投档及录取标准 |
3.辽宁省舞蹈专业联考考试科目及分值 |
4.辽宁省舞蹈联考考试时间及考场安排 |
5.辽宁省普通高校招生舞蹈类专业统考考生须知 |
6.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舞蹈类专业统考合格分数线 |
三、冀辽两地舞蹈艺考现状调查结果 |
(一)调查过程 |
(二)调查项与调查数据 |
1.生源情况 |
2.学生个人学习情况 |
3.家庭因素的影响 |
4.对舞蹈高考形势政策、招考制度的把握情况 |
5.艺考生学习舞蹈经历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生源差异分析 |
2.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差异分析 |
3.家庭因素分析 |
4.对舞蹈高考形式政策、招考制度把握程度的分析 |
5.学习经历差异分析 |
四、冀辽两地舞蹈艺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冀辽两地舞蹈艺考存在的问题 |
1.河北省舞蹈艺考存在的问题 |
2.辽宁省舞蹈艺考存在的问题 |
(二)冀辽两地舞蹈艺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舞蹈艺考生对舞蹈高考相关内容的把握 |
2.学校教育对舞蹈艺考生的作用 |
3.家庭教育对舞蹈艺考生的影响 |
4.舞蹈艺考生对自我的认知与把握 |
五、冀辽两地舞蹈艺考发展现状对其今后舞蹈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
(一)冀辽两地舞蹈艺考现状产生的影响 |
1.舞蹈人才储备 |
2.生源格局被迫改变 |
3.舞蹈艺考生源质量整体下降 |
4.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
(二)对冀辽两地舞蹈艺考的建议 |
1.河北省舞蹈艺考发展建议 |
2.辽宁省舞蹈艺考发展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2)护理中专生情绪智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1.1 情绪智力的文献综述 |
1.2 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综述 |
1.3 中专护理生的心理特征 |
1.4 中专护理生情绪智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假设 |
2.4 研究对象 |
2.5 研究工具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护理中专生一般资料描述统计 |
3.2 护理中专生情绪智力整体状况 |
3.3 护理中专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特点 |
3.4 护理中专生情绪智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4.1 护理中专生情绪智力的总体状况特点 |
4.2 护理中专生情绪智力人口统计分析 |
4.3 护理中专生自主学习能力总体状况及特点 |
4.4 护理中专生自主学习能力人口统计分析 |
4.5 情绪智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分析 |
第五章 教育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双导师模式”的GMP工程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双导师模式”的理论研究 |
(二) “双导师模式”的实践研究 |
(三) “双导师模式”在GMP工程中专学生教学模式的评价研究 |
(四) 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相关概念 |
(一) “双导师模式” |
(二) GMP工程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访谈法 |
(三) 调查法 |
(四) 模型评价法 |
第二章 “双导师模式”培养GMP工程中专生的必要性和实施问题 |
一、“双导师模式”培养GMP工程中专生的必要性 |
(一) “双导师模式”更适应中专教育的培养特点 |
(二) “双导师模式”更能适应GMP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
二、“双导师模式”在GMP工程中专生培养中的实施问题 |
(一) “双导师模式”落实不到位 |
(二) 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清晰 |
(三) 校内外导师及学生三方的交流联系不密切 |
(四) 校内外导师教学设计不合理 |
第三章 “双导师模式”应用于GMP工程中专生的教学优化 |
一、总体教学方案设计 |
二、课程设计研究 |
(一) 校内导师理论课程设计研究 |
(二) 校内导师实践课程设计研究 |
(三) 校外导师课程设计研究 |
(四) 考核体系研究 |
第四章 “双导师模式”应用于GMP工程中专生培养的教学设计方案评价 |
一、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
(一) 指标的初步拟定 |
(二) 评价指标的筛选 |
(三) 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四) 评价等级的划分 |
二、教学设计实施的绩效评价 |
(一) 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二)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
(三) 综合评判结果的确定 |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中专生解释风格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及其归因训练的实践研究 ——以武汉市财贸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综述 |
1.1 关于解释风格的研究 |
1.1.1 解释风格的内涵 |
1.1.2 解释风格的研究现状 |
1.2 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 |
1.2.1 职业决策困难的内涵 |
1.2.2 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现状 |
1.2.3 已有研究对解释风格和职业决策困难的综合研究 |
1.3 关于归因训练的研究 |
1.3.1 习得性无助模式的归因训练 |
1.3.2 自我效能模式的归因训练 |
1.3.3 成就归因训练模式 |
2. 问题提出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假设 |
3. 研究一——解释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被试的选择 |
3.2.2 研究工具 |
3.2.3 研究程序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中专生解释风格的特点 |
3.3.2 中专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特点 |
3.3.3 中专生解释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 |
3.3.4 不同解释风格类型的中专生职业决策困难程度 |
4. 研究二——归因训练的干预实践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被试的选择 |
4.2.2 研究工具 |
4.2.3 研究程序 |
4.3 研究结果 |
4.3.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解释风格和职业决策困难前测对比研究 |
4.3.2 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对比研究 |
4.3.3 实验组和对照组归因训练前后差值对比研究 |
5. 结论 |
5.1 中专生解释风格状况 |
5.1.1 中专生解释风格的总体特点 |
5.1.2 中专生解释风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2 中专生职业决策困难状况 |
5.2.1 中专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总体特点 |
5.2.2 中专生职业决策困难在人口学变量学上的差异分析 |
5.3 解释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的相关讨论 |
5.4 归因训练效果讨论 |
5.4.1 实验组归因训练前后解释风格的比较 |
5.4.2 归因训练前后职业决策困难水平的比较 |
6. 局限与优点 |
6.1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6.2 本研究的优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中专写作教学课外资源利用研究 ——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中专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一、中专写作教学的特殊性和中专生写作能力研究综述 |
(一)写作教学定位不同 |
(二)写作教学内容不同 |
(三)学生学习态度不同 |
(四)中专生写作能力研究综述 |
二、中专写作教与学的环境状况分析 |
(一)第一层面:社会环境分析 |
(二)第二层面:学校环境分析 |
(三)第三层面:师生“互为环境”的状况分析 |
三、中专写作教学课外资源利用的具体思路与对策 |
(一)基于经典文学阅读的中专写作教学 |
1.史记选读与中专写作教学的结合 |
2.中专写作教学借鉴先秦诸子散文的实践方法 |
(二)基于热播影视作品的中专写作教学 |
1.影视作品作为中专生写作教学课外资源的理论依据 |
2.基于热播影视作品的中专写作教学具体策略 |
3.中专写作教学利用影视资源容易出现的问题 |
(三)基于预制语块的博客写作教学 |
1.博客在国内外教育界的运用情况 |
2.博客与中专写作教学 |
3.预制语块与中专写作教学 |
4.基于预制语块的中专博客写作教学的优势 |
5.教学策略 |
(四)基于网络社会环境的中专写作教学 |
1.基于网络平台的自由写作教学思路 |
2.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专题写作教学思路 |
3.基于网络环境的主题写作教学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反刻板信息对中专生自我刻板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关于中专生的研究 |
1.1.1 中专生的定义 |
1.1.2 关于中专生的已有研究 |
1.2 关于自我刻板化 |
1.2.1 定义 |
1.2.2 理论 |
1.2.3 已有研究 |
1.3 关于反刻板信息对刻板印象影响的已有研究 |
1.3.1 理论上的可能性 |
1.3.2 实证上的可能性 |
1.4 关于研究方法 |
2 问题提出 |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意义 |
2.4 研究假设 |
3 研究过程 |
3.1 实验一:概念词和属性词的确定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被试 |
3.1.3 实验材料 |
3.1.4 数据处理 |
3.1.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 实验二:中专生自我刻板化的实验研究 |
3.2.1 实验目的 |
3.2.2 实验被试 |
3.2.3 实验材料 |
3.2.4 实验设计 |
3.2.5 实验程序 |
3.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实验三:反刻板信息对中专生自我刻板化的干预研究 |
3.3.1 实验目的 |
3.3.2 实验被试 |
3.3.3 实验材料 |
3.3.4 实验设计 |
3.3.5 实验程序 |
3.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实验四:团体辅导对中专生自我刻板化的影响研究 |
3.4.1 实验目的 |
3.4.2 实验被试 |
3.4.3 实验工具 |
3.4.4 实验设计 |
3.4.5 团体辅导程序 |
3.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讨论 |
4.1 中专生独特的自我刻板印象 |
4.1.1 管理方式 |
4.1.2 社会评价 |
4.1.3 自我认识 |
4.2 干预的有效性 |
4.3 研究对教育的启发 |
4.3.1 变革评价方式,转变教育内容 |
4.3.2 推崇成功教育,拒绝挖苦讽刺 |
4.3.3 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水平 |
4.4 研究的不足 |
4.5 研究的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比较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
1.1.1 研究动机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问题 |
1.2.1 高职生、大学生、中专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探索 |
1.2.2 高职生与中专生、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差异比较 |
1.2.3 存在主义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效果研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生命意义 |
2.1.1 生命意义的概念 |
2.1.2 生命意义的理论 |
2.1.3 生命意义的测量 |
2.2 生命意义感 |
2.2.1 生命意义感的概念 |
2.2.2 生命意义感的来源 |
2.2.3 生命意义感的有关研究成果 |
2.3 高职生与生命意义的研究 |
2.4 现有生命意义感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
2.4.1 以往的研究成果及贡献 |
2.4.2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
第3章 研究一高职生与大学生、中专生生命意义感比较研究 17 |
3.1 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研究 |
3.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4 质性材料分析 |
3.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研究 |
3.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2.4 质性材料分析 |
3.3 中专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研究 |
3.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3.4 质性材料分析 |
3.4 高职生与大学生、中专生生命意义感的差异比较 |
3.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5 对干预方案的启示 |
第4章 存在主义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假设 |
4.2 研究方法及程序 |
4.2.1 研究设计 |
4.2.2 研究者情况 |
4.2.3 研究工具 |
4.2.4 研究方法 |
4.2.5 实验设计模式 |
4.2.6 实验实施程序及过程 |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1 存在主义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与学生生命意义感程度的关系 |
4.3.2 团体成员主观信息反馈表的处理与分析 |
4.3.4 他人反馈——教师、同伴反馈 |
第5章 研究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1.1 量化资料研究结论 |
5.1.2 质性资料研究结论 |
5.1.3 存在主义疗法团体方案的效果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2.1 本研究的不足 |
5.2.2 本研究的展望 |
5.2.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建议 |
5.3.1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切入点 |
5.3.2 团体辅导是高职院校做好学生生命意义感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 《生活目的测试》(PIL)量表 |
附件B 开放式问卷 |
附件C 高职生生命意义感访谈提纲 |
附件D 团体辅导方案操作详案 |
附件E 助手观察记录表 |
附件F 团体成员主观信息反馈总表 |
附件G 团体成员主观信息反馈分表 |
附件H 团体活动契约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幼师中专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幼师中专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 |
1. 幼师中专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
2. 不同年级幼师中专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
3. 不同学历起点幼师中专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
二、幼师中专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家庭所在地对幼师中专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
2. 父亲的职业与幼师中专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
3. 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幼师中专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
三、是否选择幼师职业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 |
(9)护理专业中专生生活应激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 |
1.1.2 应激与生活应激的概述 |
1.1.3 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 |
1.1.4 我国中专生的现状及心理特点 |
1.1.5 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
1.1.6 护理专业中专生生活应激、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研究工具 |
2.2.3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
2.2.4 质量控制 |
2.2.4.1 调查人员的选取和培训 |
2.2.4.2 问卷质量的控制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结果 |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2 一、二、三年级护理中专学生的生活应激程度分类 |
3.2.3 不同性别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 |
3.2.4 不同年级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 |
3.2.5 不同躯体健康水平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 |
3.2.6 不同学习成绩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 |
3.2.7 不同家庭居住地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 |
3.2.8 不同家庭情况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 |
3.2.9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 |
3.2.10 护理中专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 |
3.2.11 不同季节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 |
3.2.12 护理中专生生活应激水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护理专业中专生处于中等生活应激水平 |
4.2 性别同生活应激的关系 |
4.3 年级、年龄同生活应激的关系 |
4.4 社会支持同生活应激的关系 |
4.5 季节同生活应激的关系 |
4.6 护理专业中专生生活应激水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 小结 |
6 对策 |
6.1 探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
6.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
6.3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团体或个体干预 |
6.4 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 |
6.5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
6.6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心理应变能力 |
6.7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构和管理体制 |
6.8 加大社会支持和宣传力度,消除社会偏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成长性团体咨询对中专生安全感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有关中专生的研究概述 |
1.1.1 中专生概念的界定 |
1.1.2 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
1.2 有关安全感的研究概述 |
1.2.1 安全感的概念界定 |
1.2.2 有关安全感的理论研究 |
1.2.3 安全感的重要作用概述 |
1.2.4 安全感的影响因素概述 |
1.3 有关成长性团体咨询的概述 |
1.3.1 成长性团体咨询的界定 |
1.3.2 团体咨询的原则及特点 |
1.3.3 成长性团体咨询的功能与作用 |
1.3.4 团体咨询的评估方法 |
1.4 问题提出 |
1.5 研究的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1.6 研究假设 |
1.7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 |
2.1 成长性团体咨询对中专生安全感影响的实证研究过程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工具 |
2.1.3 研究的过程 |
2.1.4 成长性团体咨询实证研究部分研究结果报告 |
2.2 成长性团体咨询对中专生安全感影响的个案观察部分 |
2.2.1 被试资料介绍 |
2.2.2 观察记录与分析 |
3 讨论与建议 |
3.1 对成长性团体咨询对中专生安全感影响效果的讨论 |
3.1.1 成长性团体咨询对中专生安全感影响的有效性讨论 |
3.1.2 成长性团体咨询对中专生安全感影响的长期有效性讨论 |
3.2 成长性团体咨询对提高中专生安全感有效的原因分析 |
3.2.1 成长性团体咨询方式的有效运用 |
3.2.2 团体咨询方案的有效运用 |
3.2.3 团体主持人的有效领导 |
3.3 建议 |
4 本研究的不足 |
5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
5.1 此次研究未解决的问题 |
5.2 关于安全感外化变量的探索性研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安全感量表 |
附录 2 追踪评估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中专生管理工作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冀辽两地舞蹈艺考现状分析与研究[D]. 刘志通.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2]护理中专生情绪智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研究[D]. 曾艳霞. 广州大学, 2018(01)
- [3]基于“双导师模式”的GMP工程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D]. 于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4]中专生解释风格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及其归因训练的实践研究 ——以武汉市财贸学校为例[D]. 曹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4)
- [5]中专写作教学课外资源利用研究 ——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中专部为例[D]. 曹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4)
- [6]反刻板信息对中专生自我刻板化的影响研究[D]. 曾南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7]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比较与干预研究[D]. 蒋晓姗.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1)
- [8]幼师中专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J]. 孔霞. 现代教育科学, 2014(12)
- [9]护理专业中专生生活应激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徐金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12)
- [10]成长性团体咨询对中专生安全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 宇文玉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