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维柯研究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青[1](2021)在《维柯“诗性智慧”与中国文化诗学》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的文化诗学研究中,维柯的《新科学》是一个被借鉴的理论资源,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于诗性智慧的思想。在关于诗性智慧的论着中,有部分论者阐释诗性智慧时存在一些误读,并以诗性智慧阐释中国传统思维,从而掩盖了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从文化诗学的立场、借鉴维柯的思路在历史文化语境中解读诗性智慧,回到维柯《新科学》的文本语境,梳理、归纳维柯的诗性智慧,明确其所指是一种原始思维,而中国传统思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是发达的思维。如果直接将中国传统思维阐释为一种诗性智慧,那我们可能会落入西方传统的意识形态陷阱。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诗性智慧”在维柯思想中的涵义及使用,阐释诗性智慧与中国传统思维的本质不同,从而指出借鉴维柯思想的可能性与意义所在。引言是对维柯生平和学术成就的简要概括,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提出进一步研究诗性智慧的意义;第一章简述《新科学》的架构和维柯的信念后阐释“真理即创造”这一认识论;第二章以文化诗学的视野回到《新科学》本身,在维柯的“历史哲学”体系中辨析诗性智慧的原始涵义,引出原始人的思维就是诗性智慧,其次在原始的文化语境中对诗性智慧的起源、运行主体、存在与运作方式、理性智慧以及审美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力求能够更全面地看待诗性智慧,并对其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第三章梳理《新科学》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叙述,理解维柯以及西方知识分子如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梳理一下中国历史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与维柯所叙的人类早期文化相似。对比、分析中国的早期历史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印证诗性智慧的普遍意义,但同时指出中国传统思维与维柯所叙的诗性智慧存在不同之处;第四章从文化诗学的理论立场阐释维柯的理论资源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化诗学研究的启发意义:一、以文本的思维方式阐释文本。二、把握本民族的创造,建构自己的理论话语阐释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三、避免文本解读的意识形态陷阱。
陈猛[2](2021)在《维柯诗性智慧思想的文化哲学阐释》文中认为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理解范式,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维柯诗性智慧理论,为文化哲学思维方式的探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资源。维柯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以文艺复兴晚期与启蒙运动早期为时代背景,对当时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笛卡尔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诗性智慧”理论,作为维柯思想体系中核心内容,重新审视了以“清晰明白”的观念和抽象逻辑来确定人类一切知识的合理性,提出“真理即创造”人类感性认识构建的原则。维柯的诗性智慧理论受到柏拉图凡俗智慧、塔西佗玄奥智慧、培根经验论与格劳修斯法律等思想的影响,把对人类形而上学的探究作为其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诗性智慧强调感性与理性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认为原初人类旺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鲜明的诗性特征,原始初民的想象力是维柯诗性智慧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石。本文主要以维柯的《新科学》为研究文本,从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理性三个角度叙述了诗性智慧的生成过程,揭示了诗性智慧的三个基本特征:共同性、具象性与创造性。通过对人类早期人性制度和人类早期世界观的详细阐述,展现了维柯诗性智慧的理论体系的框架逻辑,揭示了形象思维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效果。维柯诗性智慧高扬了想象和形象思维,重新审视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关于想象的观念和真理标准的界定。它突破了传统理性主义主客二元绝对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原始思维方式上所蕴含的旺盛的生命力。这个观念和真理标准的界定将人类发展最深远的内在动力追溯出来,并将人类心灵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挖掘,从而完善了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透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探究,补充完善了人对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感知的方式。我们既要坚持现代性的科学与理性,也不能遗忘诗性智慧中的原始思维,力求更多维度上理解人类自身丰富的精神世界。
林蔚轩[3](2021)在《“诗性智慧”或“诗性知识”?——论“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跨语际转换》文中研究指明"诗性智慧"的翻译虽有利于理解"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美学内涵,但也遮蔽了"诗性知识"的义项及其知识论背景。当时的笛卡尔理性主义否定语文学的价值,"Della Sapienza Poetica"则是维柯在语文学中寻求真理的方法,包含其为语文学辩护的决心。若从"诗性知识"的角度悟入,维柯对"Della Sapienza Poetica"所下的定义,《新科学》中许多让人费解的论述,以及西方美学家对"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漠视,便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文论翻译中出现意义的偏差是难以避免的,指出"Della Sapienza Poetica"与"诗性智慧"的差异,有助于考察概念在跨语际转换中的变异,为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提供宝贵的经验。
钟名诚[4](2019)在《朱光潜对维柯《新科学》的接受与阐释》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朱光潜萌发了翻译维柯《新科学》的想法,并在极短时间内翻译且进一步阐释了维柯及其《新科学》的学术思想。朱光潜试图通过阐释维柯的学术思想来确立自身美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品格。他认为维柯的历史发展观、实践观、人民观、阶级斗争学说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他对维柯学术思想的接受和阐释对我国的维柯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拓展了我国美学研究的视野,探讨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朱光潜对维柯学术思想的过度阐释同时也透露出了其美学思想的深层矛盾。
朱墨[5](2019)在《朱光潜翻译维柯《新科学》的困难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翻译了意大利启蒙思想家维柯的《新世纪》,因为老师克罗齐是维柯的弟子,朱光潜与维柯有师门渊源的关系;维柯的着作影响了中西美学,因此,上世纪60年代,朱光潜撰写《西方美学史》,特辟一章予以介绍;经过年龄大,不懂维柯的母语意大利语和拉丁文,不是历史学出身,朱光潜仍然克服种种困难,翻译了这部着作。朱光潜认为,维柯的《新科学》不仅是法学着作,也是哲学、美学着作,影响了赫尔德、歌德、黑格尔、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等思想家。
周树敏[6](2019)在《维柯《新科学》的诠释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维柯的《新科学》是基于各民族共同本性研究人类历史世界的论着。本论文以《新科学》的诠释方法论为研究对象。诠释是诠释学的基本概念。“诠释学”一词从词源上看,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赫尔墨斯即神的信使,是神的语言和人的语言之间的中介。因此,“诠释”是一种意义转换,其任务把用陌生的或不可理解的方式表达的东西翻译成可理解的语言。《新科学》作为关于人类历史的研究,是对历史的诠释。因为历史的意义并不是自足存在的东西,它只有在人的诠释活动中才得以产生。《新科学》作为对历史的研究,必然需要把用陌生的方式表达的东西转换成可理解的语言,因此它是对历史意义的诠释,它的方法是诠释。《新科学》的诠释方法论是关于《新科学》诠释方法的理论反思。具体而言,《新科学》的诠释方法论是对《新科学》诠释的性质、目的、路径等问题的反思。因此,本论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新科学》的诠释方法论:第一部分关于诠释历史的可行性问题,维柯以“真理即创造”原则为据,认为人类历史是人创造的,因此人类可以理解历史的规律。进而,维柯从“真理即创造”原则中引申出想象重构的诠释方法,即重构人类创造物所由产生的方式和时期,就能理解它的本性。第二部分是关于《新科学》诠释的基础:共同意识。维柯的“共同意识”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它的方法论意义建立在这种社会历史内涵之上。它是历史中的人类共同本性的显现,是具体的普遍性。所以维柯以共同意识为基础,从共同意识中诠释人类的共同本性,从共同意识中把具体的经验现象上升为抽象的理论真相。第三部分关于《新科学》诠释的语言性、历史性和想象性原则。维柯的“诠释”所遵循的这三个原则是基于人的创造活动的语言性、历史性、想象性而产生的。第四部分关于《新科学》的诠释的目标,其直接目标是关于人的本性的真理,最终目标是来自神的永恒真理。维柯从人类创造物中理解人的本性,再通过上帝创造物——人,认识上帝的永恒普遍的客观真理。从以上看出,维柯的“诠释”是一种主体通往客体的工具,维柯把握人类世界的方式仍然没有摆脱主客二元对立思维。
钟仕伦[7](2019)在《担心与启示:朱光潜晚年维柯研究发微》文中提出在西方美学家中,还没有那一位美学家像维柯那样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到80年代对朱光潜的学术生涯产生过如此长久而深刻的影响,也还没有哪一位西方美学家像维柯那样在朱光潜的晚年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研究。朱光潜为什么对维柯如此倾心?为何要在耄耋之年克服病痛,以顽强的毅力全译出维柯的《新科学》,其中的原因何在?或者如有的学者所言,他在担心什么?本文拟对此做初步探寻,试图发现朱光潜晚年维柯研究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美学的某些启示。
金浪[8](2016)在《维柯的美学读法与新时期美学热》文中指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朱光潜翻译维柯的《新科学》以来,虽陆续有人还在推进维柯着作的翻译事业,但近十年来汉语学界关于维柯的认识,并没有沿着朱光潜的解读路径推进,而是转向了以译介西方学界的维柯研究为主,如马克·里拉的《维柯:反现代的创生》、贝奈戴托·克罗齐的《维柯的哲学》和以赛亚·伯林的《启蒙的三个批评者》等。这些研究着作的译介在拓宽汉语学界的维柯认识的同时,也提供了回顾朱光潜及其维柯解读
席格[9](2015)在《论维柯思想的美学史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在西方美学史中,关于维柯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一是维柯缺乏美学自觉意识,二是他在出版《新科学》后的100余年内没有对美学学科发展产生实际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以来,维柯却被反复植入到西方美学史的论述中,其思想的现代价值也一次次被重新激活。这样,其实也就存在着两种美学史:一种是以美学学科的自觉为前提形成的显在的美学理论史,一种是以潜隐的形式不断为这门学科提供精神启迪的历史。维柯属于后者,即他虽然从不曾进入美学史的主流话语,但他的"新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普遍原则,却对这门学科提供了长久支持。具体言之,自鲍姆嘉通以来,西方美学经历了从感性学、艺术哲学到文化哲学的递变。每一次变化,维柯均能因其理论的普遍性而被重新阐释,重新发现。由此,西方美学史,也就成了不断通过向维柯回溯以获得理论支持的历史。
杨须爱[10](2015)在《文化相对主义的起源及早期理念》文中提出西方思想史上的文化相对主义最先是于18世纪出现的一种反叛法国启蒙思想的理论主张,尤其表现为对法国文化霸权、科学理性主义等的批评反思。文化相对主义学派则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美国文化人类学界的一个学术流派。二者的产生时间、批判对象虽然不同,但基本思想却一脉相承。西方相对主义哲学传统、反启蒙信条、"文化"观念和民族理念是早期文化相对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维柯与赫尔德是文化相对主义早期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论述实际上形成了原生形态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之后,这一理论逐步扩散至西方整个社会思想领域并发展、变化,至19世纪末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思潮。文化相对主义是文化民族主义、文化多元论、文化多样性理论、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也是近百年来主导西方人类学的一个思想理论,它的影响力今天仍在持续。
二、西方维柯研究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方维柯研究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维柯“诗性智慧”与中国文化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科学》中诗性智慧蕴含的真理观 |
第一节 《新科学》的架构与维柯的理念 |
第二节 “真理即创造”与诗性智慧 |
第二章 维柯“诗性智慧”辨析 |
第一节 诗性智慧与人类自然本性 |
第二节 运行诗性智慧的主体 |
第三节 诗性智慧在人类的智慧体系中的位置 |
第四节 “诗性智慧”小结 |
第三章 诗性智慧与中国早期传统文化及思维的关系 |
第一节 汉字艺术存在诗性智慧 |
第二节 中国诗歌体现诗性智慧——以《诗经》和《楚辞》为例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不等同于诗性智慧 |
第四章 诗性智慧于中国文化诗学的启示 |
第一节 按文本的思维方式解读文本 |
第二节 把握本民族的历史创造——维柯的“真理即创造”观念 |
第三节 避免文本解读的意识形态陷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2)维柯诗性智慧思想的文化哲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维柯诗性智慧思想的起源 |
第一节 诗性智慧产生的背景 |
一、文艺复兴晚期与启蒙运动早期 |
二、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 |
第二节 诗性智慧的思想渊源 |
一、柏拉图的凡俗智慧 |
二、塔西佗的玄奥智慧 |
三、培根的经验论 |
四、格劳修斯的法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维柯诗性智慧思想的形而上学根基 |
第一节 人类形而上学——真理即创造 |
一、真理即创造 |
二、创造性的真理 |
第二节 诗性智慧的起源——感性思维 |
一、感性思维 |
二、诗性:人的自然本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维柯诗性智慧思想的理论内容 |
第一节 诗性智慧的内涵 |
一、诗性智慧的涵义 |
(一)诗性智慧 |
(二)诗性智慧与理性智慧 |
二、诗性智慧的生成 |
(一)认知方式:纯朴的生命意识 |
(二)思维方式:丰富的想象力 |
(三)理性出现:诗性智慧的发展 |
第二节 诗性智慧的基本特征 |
一、共同性 |
二、具象性 |
三、创造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维柯诗性智慧思想的理论体系 |
第一节 人类早期的人性制度 |
一、“诗性逻辑” |
二、“诗性伦理” |
三、“诗性经济” |
四、“诗性政治” |
第二节 人类早期的世界观 |
一、“诗性物理” |
二、“诗性宇宙” |
三、“诗性天文” |
四、“诗性时历” |
五、“诗性地理” |
第三节 形象思维的特征与效应 |
一、转喻 |
二、隐喻 |
三、诗性人物形象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维柯诗性智慧思想的评价 |
第一节 “诗性智慧”——文化的起源 |
一、文化基础:诗性的语言 |
二、创造性的历史真理观 |
第二节 对现代性的反思 |
一、反现代性 |
二、诗性的演进与复归 |
第三节 维柯诗性智慧思想的意义和限度 |
一、维柯诗性智慧的意义 |
二、维柯诗性智慧的限度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诗性智慧”或“诗性知识”?——论“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跨语际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 “智慧”与“知识”之别 |
二、 “诗性智慧”或“诗性知识”? |
三、 “诗性知识”与《新科学》的再解读 |
四、 “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跨语际转换 |
总 结 |
(5)朱光潜翻译维柯《新科学》的困难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朱光潜翻译维柯《新科学》的缘起 |
二、朱光潜翻译维柯《新科学》的三个困难 |
三、朱光潜对自己翻译维柯《新科学》的评价 |
四、朱光潜翻译维柯《新科学》的其他因素 |
五、朱光潜对于维柯《新科学》的介绍 |
(6)维柯《新科学》的诠释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维柯《新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维柯《新科学》诠释方法论方面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诠释的可行性 |
一、对理性主义方法的批判 |
二、“真理即创造”的提出 |
三、想象重构的诠释方法 |
第二章 诠释的基础 |
一、维柯的“共同意识” |
(一)社会性 |
(二)历史性 |
二、共同意识的方法论意义 |
(一)共同意识是人类本性的显现 |
(二)共同意识是具体的普遍性 |
第三章 诠释的原则 |
一、语言性 |
(一)语言 |
(二)神话、史诗 |
二、历史性 |
三、想象性 |
(一)运用想象阐释语言学文献 |
(二)运用想象重构历史的发生与发展 |
第四章 诠释的目标 |
一、人类本性的真理 |
(一)从《新科学》研究主题看 |
(二)从《新科学》诠释原则看 |
二、普遍永恒的真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担心与启示:朱光潜晚年维柯研究发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8)维柯的美学读法与新时期美学热(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译维柯及其三种读法 |
二、经由克罗齐发现维柯 |
三、“美学热”的张力及其消解 |
(9)论维柯思想的美学史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学史中的维柯 |
二、“感性学”之维 |
三、“艺术哲学”之维 |
四、“文化哲学”之维 |
(10)文化相对主义的起源及早期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学派 |
二、早期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来源 |
(一)“相对主义”哲学传统 |
(二)“反启蒙”思想 |
(三)“文化”观念 |
(四)民族理念 |
三、维柯与赫尔德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 |
(一)维柯的主要论述 |
(二)赫尔德的主要论述 |
四、原生形态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 |
四、西方维柯研究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柯“诗性智慧”与中国文化诗学[D]. 黄文青.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2]维柯诗性智慧思想的文化哲学阐释[D]. 陈猛.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诗性智慧”或“诗性知识”?——论“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跨语际转换[J]. 林蔚轩. 文艺理论研究, 2021(02)
- [4]朱光潜对维柯《新科学》的接受与阐释[J]. 钟名诚.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9(05)
- [5]朱光潜翻译维柯《新科学》的困难与评价[J]. 朱墨. 文化学刊, 2019(07)
- [6]维柯《新科学》的诠释方法论研究[D]. 周树敏. 河南大学, 2019(01)
- [7]担心与启示:朱光潜晚年维柯研究发微[J]. 钟仕伦. 文艺争鸣, 2019(02)
- [8]维柯的美学读法与新时期美学热[J]. 金浪. 读书, 2016(01)
- [9]论维柯思想的美学史价值[J]. 席格.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10]文化相对主义的起源及早期理念[J]. 杨须爱. 民族研究,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