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资明星》星光何在(论文文献综述)
张紫璇[1](2021)在《拟化、反噬与共构:偶像IP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李雪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史珂[2](2021)在《新文博类节目的传播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提出
谷苗苗[3](2021)在《新媒介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生产实践》文中提出
龙飞宇[4](2021)在《伯顿· W.佩雷蒂《众声飘扬:美国黑人音乐史》的翻译与述评》文中指出
王雪杰[5](2021)在《选秀类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对女性形象的建构》文中提出
丁晓庆[6](2021)在《跨文化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研究》文中指出
郝燕[7](2021)在《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尤达[8](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梁静雯[9](2021)在《张楚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文中研究表明死亡,是古今中外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很多人讨论和希望突破的,它在哲学与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充当着问题的制造者或者问题的解决者。通过对死亡的描绘,我们既可以看到人类内心深处对死亡最真切的恐惧,也能看到在死亡之后,它所带来的影响与焦虑。张楚是中国青年一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国七零后作家中的佼佼者,曾获鲁迅文学奖等众多文学奖项,批评家施战军曾根据其显着的艺术特色称张楚为“男版张爱玲”。张楚文笔生动细腻,有较高的辨识度,以书写生活在北方小县城中的小人物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事件为核心,关照小城镇中小人物的精神生活与生存状态。在他的此类小说中,同时也暗含着一种独特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死亡”是张楚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题,频率较其他小说家似乎要高,它往往会和小人物的“生命生活”构成关联、对照和反差。因此,分析死亡在其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原因和意义可以更好地把握张楚的小说,也可以看到其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核。张楚是中国七零后的重要作家之一,作为一位具有研究价值、极有特色的青年作家,对张楚的文本研究相对而言也较为丰富,几乎每年的文情报告中都会提及他的写作。然而对他的研究与阐释并不十分全面,大多数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他获奖的几篇作品或者对他的小城镇写作以及小人物塑造上。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然而这一“过度集中”也使张楚小说的丰富性受到了限制。本文希望跳出常规的研究角度,从他的文本中挖掘新的讨论点从而更全面地看待张楚的作品。死亡作为主流文化中一直避讳的主题,却在张楚的小城镇叙事中却多次出现,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参与谋杀事件、自杀、发生意外或者病逝,总是逃不出死亡的阴影。死亡在张楚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原因和背后深层次的意义是值得探究的话题。在现阶段对张楚的作品研究中,关于他的死亡书写的关注较少,探究其小说中出现的带有诗性的死亡书写对于弥补张楚小说的研究空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张楚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死亡现象和其背后的意蕴,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展开。绪论部分整体把握张楚小说的特点和死亡书写的概念,整理近年来对张楚作品的评价与研究,指出研究的空白点并引入论文的切入点。第一章:作为表象的死亡,从作为表象的死亡描写:地震、凶案、自杀、意外事故和病逝这五种张楚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死亡方式入手,探究张楚笔下的小人物之死是怎样发生的。第二章:被强化的死亡诗学,主要从写法和思想意蕴两个方面来探究死亡诗学的强化。诗学的写法是从死亡的表达方式上来述说,诗学的思想主要从死亡背后的深意来探讨,最终从死亡被赋予的诗性角度强化文本的死亡诗学。第三章:以死问生,从死亡的对应与反射两个方面探究人物死亡的原因和应该如何生存的问题。结语部分总结张楚小说中的死亡书写的意义和死亡书写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论文从张楚小说的文本出发,以“死亡”为切入点重点关注张楚小说中的死亡书写。通过对小说中出现的不同的死亡的梳理,层层深入,进一步探究死亡发生背后的原因,以及死亡的出现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最终解决在理解死亡的发生之后,又该如何生存的问题。死亡问题的发生并不只是因为个人经历和性格特质的缘故,同样有外部环境和时代风潮的催化。从小城镇中的死亡书写出发,更多的是想对个人命运和时代环境的追问。
薛文卿[10](2021)在《“古典传统”视域中徐志摩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从“古典传统”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徐志摩诗歌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梳理徐志摩诗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运用的古典诗词意象和作诗技巧。本文以史料研究、文本研究为主,穿插意象研究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整理了徐志摩诗歌文本中与古典传统一脉相承的部分,探讨中国现代新诗在从古典诗词蜕变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的问题。论文主要以作家论的形式,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综述部分首先就“古典传统”的概念作了基础性的辨析,以防其与狭义的以理性为特征的“古典主义”相混淆,从而导致后续的研究产生歧义以及因此而发生的无谓的争论,本文的“古典传统”指广义的以节制为创作理念和以和谐均齐为审美特征的包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在内的中国古典传统;综述第二部分对“现代文学的‘古典传统’”和“‘古典传统’与徐志摩”两个主题作了研究综述。第二章梳理了古典传统与新月派及徐志摩的关系,结合徐志摩传记和史料去分析徐志摩创作思想渊源,分析徐志摩和浪漫性格和古典气质的双重特征。第三章从徐志摩诗歌内容入手,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别从两方面探析徐志摩诗歌内容与古典传统的关系:一是徐志摩诗歌对自然景观的迷恋和古典文学寄情山水的写作传统的关系,二是徐志摩“性灵论”的创作观念与古典文学“以物起兴”的主情抒写的写作传统的关系。第四、五章从徐志摩“怎么写”的创作形式入手,以其诗歌常出现的写作意象和诗歌的写作技法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梳理其创作形式与古典传统的相关性。第四章选取了“秋”、“杜鹃”、“冢”三个意象,梳理了每个意象在古典文学中的源头以及发展,分析了徐志摩诗歌中这几个古典意象的使用、继承以及变革。第五章从其诗歌的语言韵白和音乐性、重章叠句的诗行建构方式、“造境”传统三个方面探讨徐志摩在现代新诗创作中对古典文学技法的传承和革新。结语部分总体性评述徐志摩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态度,并将其诗歌放置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中去考察,突出徐志摩的诗歌成就与贡献,探讨现代新诗在创作初期所创造的功绩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投资明星》星光何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投资明星》星光何在(论文提纲范文)
(8)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
结语 |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9)张楚小说中的死亡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作为表象的死亡 |
第一节 地震 |
第二节 凶杀 |
第三节 自杀 |
第四节 意外事故 |
第五节 作为表象:病逝 |
第二章 被强化的死亡诗学 |
第一节 “死亡”的表达方式 |
一、被听说的死亡 |
二、被看见的死亡 |
三、被参与的死亡 |
第二节 “死亡”背后的深意 |
一、小城镇中“零余者”们的生存状态 |
二、另类的灰:死亡书写中的人性关怀 |
第三节 死亡被赋予的诗性 |
一、对生命脆弱与偶然的感吁 |
二、死亡遗留的空旷与回响 |
第三章 以死问生:死亡的对应与反射 |
第一节 死亡之对应:性爱描写的波峰与波谷 |
第二节 死亡之反射:人生价值的追问与反思 |
(一)个体“有用性”的丧失 |
(二)个体尊严的丧失与动摇 |
(三)个体在“集体中”的缺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张楚小说创作年表 |
附录2:张楚所获奖项 |
附录3:张楚的评论与创作谈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10)“古典传统”视域中徐志摩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综述 |
一 断裂带的回声:“古典传统”在现当代文学的投影 |
二 “古典传统”视域中的徐志摩诗歌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一章 传统的违逆与回归:徐志摩的两副面孔 |
第一节 “古典传统”与徐志摩诗歌 |
第二节 “出走与回归”:徐志摩创作思想溯源 |
第三节 “古典与浪漫”:徐志摩创作文本特质 |
第二章 “前行中的回望”:诗歌文本的传统观 |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天人合一” |
一 草木本心:寄情山水的哀歌与理想 |
二 “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哲学与态度 |
第二节 “性灵论”与抒情本位 |
一 “性灵”之子:不可言说的“辨”与“忘” |
二 赤子之心:“爱、自由与美”的追求与坚持 |
第三章 “比”中的“理念世界”:古典意象的现代重构 |
第一节 “秋”:“愁性”体验与孤独意识 |
一 悲秋与颂秋:古典文学“秋”意象溯源 |
二 情苦与反叛:徐志摩诗歌“秋”意象内涵 |
第二节 “杜鹃”:为理想殉葬的歌者 |
一 望帝与杜鹃:古典文学“杜鹃”意象溯源 |
二 哀婉与骄矜:徐志摩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
第三节 “冢”:生死之间的顿悟 |
一 荒凉与凄美:古典文学“冢”意象溯源 |
二 吊古与隐忧:徐志摩诗歌“冢”意象内涵 |
第四章 传统艺术形式与新诗文本结构 |
第一节 语言韵白及“音乐性”探析 |
一 古茂与畅达:诗歌语言的韵白特征 |
二 “参差建行”与情绪节奏:诗歌文本的“音乐性” |
第二节 “重章叠句”的现代重构 |
一 重复与延展:《诗经》里的时空转换 |
二 回环与变奏:徐志摩诗歌的“重章叠句” |
第三节 “造境”传统与诗歌文本 |
一 造境与写境:古典诗艺的气韵所在 |
二 虚实与悟道:徐志摩诗歌文本之“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徐志摩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投资明星》星光何在(论文参考文献)
- [1]拟化、反噬与共构:偶像IP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李雪琴为例[D]. 张紫璇. 安徽大学, 2021
- [2]新文博类节目的传播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D]. 史珂.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3]新媒介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生产实践[D]. 谷苗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4]伯顿· W.佩雷蒂《众声飘扬:美国黑人音乐史》的翻译与述评[D]. 龙飞宇. 星海音乐学院, 2021
- [5]选秀类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对女性形象的建构[D]. 王雪杰. 西北大学, 2021
- [6]跨文化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研究[D]. 丁晓庆. 新疆大学, 2021
- [7]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郝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8]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9]张楚小说中的死亡书写[D]. 梁静雯.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10]“古典传统”视域中徐志摩诗歌研究[D]. 薛文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