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中干物质、氮及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征初步研究15

花生油中干物质、氮及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征初步研究15

一、花生狮油15的干物质及氮和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车升国[1](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作物生态组[2](1977)在《花生狮油15的干物质及氮和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点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根据最近几年的栽培试验研究,花生狮油15被认为是北京地区三种三收耕制中下茬油料作物最优良的品种之一,从而得到推广。为了能够做到根据花生狮油15的营养特点,合理施肥,从而达到经济用肥的效果,结合花生狮油15的引种栽培试验,我们对花生狮油15的干物质及氮和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点,进行了研究。

赵雅姣[3](2020)在《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是我国牧草主产区,但因其气候条件限制以及耕地面积有限,牧草生产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寻求一种高效栽培措施以应对畜牧业发展中饲草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牧草生产实践中,采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间、套和轮作等高效种植制度可有效提升其生产潜力和发挥生态优势。因此,本研究对该区域广泛种植的主要豆科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4种广泛种植的禾本科牧草玉米(Zea mays)、甜高粱(Sorghum dochna)、燕麦(Avena sativa)和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进行间作,通过连续3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模拟间作试验(土培桶栽法)和根系互作试验(营养液砂培法)来探讨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间作在不同年份、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根系互作强度下的间作优势、氮高效机理以及根际土壤微生态效应等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4种间作组合下,禾本科牧草的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和蛋白产量均较其相应的单作显着提高。间作降低了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但提高了4种禾本科牧草的营养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即禾本科牧草在间作系统中具有更大的间作优势。紫花苜蓿的偏土地当量比小于禾本科牧草偏土地当量比,并且4种间作组合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即4种禾本科牧草均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紫花苜蓿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不同间作组合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的群体产量(18700-19900 kg·hm-2)最大,紫花苜蓿/玉米间作的群体蛋白产量(2257-2356 kg·hm-2)最佳。间作对禾本科牧草光合性能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4种禾本科牧草在间作下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光能利用率均较各自的单作有显着地提高,而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和光能利用率在间作下均低于相应的单作。间作不仅促进了禾本科牧草叶绿素含量,而且促进了处于弱光下的紫花苜蓿叶绿素b含量,进而调节其在不同光强度下的光合特性。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中,Rubp羧化酶活性均显着大于其单作;玉米、甜高粱和燕麦间作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中蔗糖合成酶活性显着小于相应的单作;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其单作显着提高,即间作可显着提高禾本科牧草的碳代谢活性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而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群体光能利用率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时最高。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时,4种禾本科牧草对紫花苜蓿的氮、磷和钾的竞争比率均大于1,即4种禾本科牧草均较紫花苜蓿具有更强的养分竞争能力。间作利于禾本科牧草的养分竞争及积累,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氮、磷和钾含量在其间作下均大于相应的单作,而紫花苜蓿体内氮、磷和钾含量表现相反。3年田间试验中,燕麦和小黑麦体内氮含量在其间作下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7.5-8.1%和7.8-9.3%,小黑麦体内磷和钾含量在其间作下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21.7-26.3%和3.0-4.9%。不同生育期下,紫花苜蓿体内磷、钾含量和积累量以及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其在间作与单作中的差距不断增大。同时,根系互作越紧密,4种禾本科牧草茎叶和根系中氮、磷和钾含量越高,紫花苜蓿则越低。4种间作模式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对氮和钾的竞争比率最高,而紫花苜蓿/小黑麦对磷的竞争比率最高。2、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氮代谢及其氮高效机理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可以提高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其中,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NR和GOGAT活性在间作下均显着高于相应的单作,甜高粱和燕麦在种植第3年时GS活性在间作下均显着高于相应的单作;而间作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的增加,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酶活性不断增加,而紫花苜蓿氮代谢酶活性不断降低。同时,紫花苜蓿的NR基因在根系中和GS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以及4种禾本科牧草的GOGAT基因在茎叶和根系中和NR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燕麦和小黑麦NiR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燕麦和小黑麦GS基因在根系中的表达均与其体内的氮素浓度变化规律相似。4种禾本科牧草的根重在间作中较其单作提高了7.1-25.7%,其中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重变化较大,但在与燕麦和小黑麦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重变化较小。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根系互作越紧密越有利于禾本科牧草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可以促进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系长度的增加及根系活力的提高,有利于对养分的竞争与吸收。在种植后期,紫花苜蓿、玉米、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的根系活力在根系不分隔下较其在塑料分隔下分别提高了6.7-13.8%、13.6-14.3%、8.7-12.5%、39.6-45.4%和17.3-19.0%。本研究中,不同间作组合下紫花苜蓿的总根瘤数、有效根瘤数、单株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均较其单作显着提高,但单根瘤重差异不显着。紫花苜蓿根瘤数、根瘤重和固氮能力均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根瘤数和固氮能力在不分隔下均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根系中4种异黄酮含量在胁迫氮水平下高于适宜氮水平。根系中的大豆苷元和木犀草素含量在不分隔下大于尼龙网分隔,而在塑料分隔和单种下未检测出;刺芒柄花素和染料木素含量总体来看,均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增加而增大,同时不分隔时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在不同根系互作下,异黄酮合酶基因IFS-1和IFS-4为上调基因,IFS-2和IFS-3为下调基因;IFS-1(除根系N21水平下)和IFS-4相对表达量在根系不分隔下显着大于尼龙网分隔,尼龙网分隔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IFS-2和IFS-3表达量表现相反。结瘤信号通路基因(NOD-1和NOD-2)均为上调基因;NOD-1和NOD-2的相对表达量随根系互作越紧密则表现越高;同时,其相对表达量在不分隔下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根系中,IFS和NOD基因均与除单根瘤重的结瘤固氮各指标均呈显着相关关系。根系中,大豆苷元、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以及染料木素均与各结瘤固氮指标呈极显着正相关。3、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土壤微生态效应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pH值在间作中均低于相应的单作;而有机质含量在间作中高于相应的单作,禾本科牧草在间作与单作中差异显着。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在间作与单作下差异较小;而速效钾含量在间作下显着小于其单作。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间作下均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与单作相比,间作可提高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生物酶活性,其中与燕麦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际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以及4种间作组合下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其相应的单作显着提高;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下4种土壤酶活性也显着提高。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其间作下均高于相应的单作,而真菌数量表现相反。与燕麦和小黑麦间作的紫花苜蓿以及间作下的玉米、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其根际土壤细菌的序列数均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同时,分类单元、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表现为在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间作根系土壤中大于相应的单作。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浮霉菌门、疣微菌门、芽单胞菌门为相对丰度较大的门类,其相对丰度之和达84%以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均表现作为间作大于其单作,芽单胞菌门表现为间作小于相应的单作。间作下牧草根际土壤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相互影响并相互调节,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均与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间作可以显着提高禾本科牧草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这是由于间作中地上互作促进了禾本科牧草的光合性能和群体光能利用率,地下互作促进了禾本科牧草的营养吸收和群体养分积累。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间作对氮素的高效利用主要是由于氮素的固定、吸收和转化决定的,间作可以刺激紫花苜蓿根瘤数和固氮能力的增加,其机制是间作改变紫花苜蓿的氮素浓度进而改变及异黄酮合酶基因表达及异黄酮含量,从而改变固氮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结瘤固氮特性;间作刺激了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总根长的增加和根系活力的增强,以竞争和吸收更多的氮素;同时,间作可以促进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酶活性,进而增加了氮素的转化。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间作可以提高西北地区间作牧草根际土壤的养分及增进其微生物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作物生态组[4](1978)在《花生狮油15的干物质及氮和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点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为了能够做到根据花生狮油15的营养特点合理施肥,从而达到经济用肥的效果,结合花生狮油15的引种栽培试验,我们对花生狮油15的干物质及氮和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点,进行了研究。本试验于1975年在北京通县公庄大队进行。土壤为近代冲积物上发育的中壤——重壤质潮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力中等。土壤pH值3.5左右。强石灰性反应,有机质含量1%左右,全氮

卢丽兰[5](2016)在《氮磷钾水平及其配合施用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为唇形科植物,传统以干燥地上部入药,是我国着名的“十大南药”之一,由于广藿香矿质营养理论方面研究较少,生产基地栽培和施肥技术比较落后,导致我国广藿香产量和质量偏低,严重制约了广藿香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分别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研究施用氮、磷、钾等肥料对广藿香生长、产量、挥发油量、生理效应及药效成分影响,探讨不同施肥对广藿香生长、产量、挥发油量、生理及药效成分变化影响的效应趋势,旨为完善广藿香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1.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广藿香生长和挥发油产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广藿香生长性状参数、氮营养、植株鲜干重量、挥发油含量增加,而茎和叶的挥发油含量下降。在广藿香茎的挥发油中,N1和N2处理的12个药效成分含量均显着高于N4与N5。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苦橙油醇、β-愈创木烯、反式-丁香烯、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含量以N1处理最高。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δ-愈创木烯、β-榄香烯、异石竹烯含量在N2处理最高。在广藿香叶的挥发油所测定的成分中,除了α-广藿香烯外。N1和N2处理的其他成分含量均显着高于N4与N5。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δ-愈创木烯、β-荜澄茄烯、异石竹烯、β-愈创木烯、反式-丁香烯、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含量在N1处理最高。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β-榄香烯含量以N2处理最高。广藿香茎和叶挥发油所测定的12个药效成分N1与N2及N4与N5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总之,氮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加挥发油,但降低挥发油药效成分含量。2.探讨了氮素营养形态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及药效成分的影响。硝铵比为75:25的处理更能促进广藿香的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增加。硝铵比为75:25有利于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提高,硝铵比为50:50的处理有利于叶绿素b含量的提高。硝铵比为25:75和50:50的处理更有利于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提高。硝铵比为50:50更有利于PAL酶活性的提高。硝铵比为50:50处理有助于提高广藿香茎叶的广藿香酮,而硝铵比25:75处理有利广藿香茎叶广藿香醇和其它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提高。而全硝态氮和全铵态氮(硝铵比为100:0和0:100)处理不利或抑制广藿香茎叶油的药效成分含量形成和积累。硝铵比为75:25处理的广藿香植株的N、P、K、Ca、Mg元素吸收较好,硝铵比为25:75和0:100处理的广藿香植株N、P、K、Ca、Mg元素含量较低。3.揭示了施磷肥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随着施磷量增加,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显着升高,且p4、p3处理的显着高于p0、p1处理。在不同个生长期,当施磷量03g/盆,p0p3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显着地升高,当施磷量超3g/盆,随着施磷量增加(p3p4),叶绿素含量稍有下降。当施磷量02g/盆(p0p2)时,广藿香植株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显着地升高。当施磷量超2g/盆(p2p4),这三个自由基清除率随着施磷量增加而显着地下降。缺磷时,广藿香植株pal活性最高,p0p1处理的pal活性显着下降,当施磷量14g/盆(p1p4)时,广藿香植株pal酶活性随着施磷量增加而逐渐增强。广藿香茎叶油的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含量最高的出现在p2处理,其次为p3、p1、p4,最低的在p0。广藿香茎叶油的其它10个药效成分含量以p2处理最高,其次为p1,最低的以p4处理,p2显着高于p3、p4。随着施磷量增加,广藿香植株不同组织的n、p、k元素含量也逐渐升高,而磷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对其他矿质元素吸收有一定影响。4.研究了施钾肥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显着升高,且k4、k3处理的显着高于k0、k1处理。当施钾量2g/盆时,广藿香叶绿素a与叶绿素a+b含量较高。当施钾量4g/盆时,广藿香叶绿素b含量较高。当施钾量04g/盆时,随着施钾量(k0k2)增加,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逐渐升高。当施钾量超4g/盆,随着施钾量增加(k2k4),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显着地下降。研究表明,中低钾较利于广藿香叶绿素和抗氧化活性的提高,过低或过高的钾水平不促进广藿香的叶绿素和抗氧化活性的提高。广藿香植株的pal酶活性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强。在施钾量04g/盆时,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茎叶广藿香酮含量不断升高,当施钾量超过4g/盆时,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酮含量逐渐下降。在施钾量02g/盆时,随着施钾量(k0k1)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醇和其它10个药效成分含量逐渐上升,当施钾量超过2g/盆时,随着施钾量(k1k4)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醇和其它10个药效成分含量含量逐渐下降。结果表明高钾量不利于广藿香茎叶油中药效成分含量的提高。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植株不同组织的n、p、k元素含量也逐渐升高,而k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对其他矿质元素吸收有一定影响。5.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的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均高于对照处理(n0p0k0)。其中以n3p2k2、n2p2k3处理的较高。研究表明,高配比氮磷钾配比有利于广藿香株生长、产量及挥发油含量的提高。氮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含量影响很大,磷和钾水平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含量影响不显着。不同施肥处理的广藿香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高于对照处理(N0P0K0),其中,最高的是N3P2K2处理,其次N2P2K3。广藿香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清除率及PAL酶活性以N1P2K2处理的最高,其次为N1P1K2,最低为N3P2K2处理,研究表明,高氮中高磷钾配比、纯磷钾配比不利广藿香抗氧活性和PAL酶活性的提高,低氮中磷钾配比促进它们的提高。不同元素对广藿香抗氧活性和PAL酶活性作用的影响顺序为氮>磷>钾。广藿香茎叶油不同12个药效成分含量均以N1P2P2处理的最高,N3P2K2处理的最低。研究结果表明,低氮中低磷钾配比有利于广藿香茎叶油的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提高,高氮比例的氮磷钾配比处理可能会抑制它们形成和积累。氮对广藿香药效成分影响最大,其次磷和钾。不同氮磷钾配比处理的广藿香植株N、P、K含量有一定差异,对照(N0P0K0)处理的N、P、K含量低于其它氮磷钾配施处理,其中以N3P2K2、N2P2K3处理的N、P、K含量较高。不同氮磷钾配比处理的广藿香植株Ca、Mg含量有些差异,但不显着。6.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对广藿香生长、产量,挥发油、品质及广藿香基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都有促进广藿香产量、油量、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但处理之间差异明显。产量及油量以75%有机肥+25%化肥处理最高,比对照平均增产31.58%和168.10%,60%有机肥+30%化肥处理次之,50%有机肥+50%化肥处理居中;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指标以及12个主要化学成分(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δ-愈创木烯、苦橙油醇、β-榄香烯、异石竹烯、β-愈创木烯、反式-丁香烯、广藿香酮、广藿香醇)、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等品质指标都以75%有机肥+25%化肥处理最高。广藿香基地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100%有机肥、75%有机肥+25%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50%有机肥+50%化肥处理含量较高,其中100%有机肥处理最高,这三个处理差异不显着。由此可见,75%有机肥+25%化肥配施是适合广藿香施肥的方案。7.广藿香植株氮磷钾营养元素与生长、产量、挥发油量、生理效应因素、药效成分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P、K均与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含油率、含油量、浸出物呈显着正相关,且与叶绿素、PAL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N、P、K均与主要的药效成分呈显着负相关或负相关。广藿香羟、超氧、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与广藿香药效成分呈显着正相关或正相关。

张婉[6](2020)在《不同腐植酸肥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说明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山东省花生种植面积大,目前在花生生产上普遍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的情况,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腐植酸中的活性物质对土壤养分活化、土壤理化结构改善和肥效提升均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于2019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岱岳试验基地进行,以山花9号为供试材料,在春播和夏播两种种植模式下,设置了肥料减施以及三元复合肥分别与黄腐酸、腐植酸配施等11个不同肥料处理,研究其对花生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品质的影响。以评价腐植酸肥料的肥效,探讨腐植酸肥料对花生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为探明花生生产合理的腐植酸肥施用量以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植株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进行分析发现,750 kg/hm2的肥料中添加或者配施腐植酸和黄腐酸,有利于春花生侧枝的伸长、夏花生主茎节数的增加和花生干物质的积累。当肥料减施30%时,添加或者配施腐植酸和黄腐酸对花生主茎高、侧枝长、主茎节数、主茎绿叶数、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无显着影响。说明黄腐酸和腐植酸作为肥料调理剂,对施入土壤的肥料有一定的缓释效果,提高肥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肥料施用量。2.通过对矿质养分积累的分析发现,750 kg/hm2的肥料中添加或者配施腐植酸和黄腐酸能显着提高春花生地上部对N、P、K等矿质养分的吸收,且配施黄腐酸的提高效果优于腐植酸。当肥料减施30%时,添加或者配施腐植酸和黄腐酸的养分积累量(N、P、K)较750 kg/hm2三元复合肥略有提高;而当肥料减施40%时,添加或者配施腐植酸和黄腐酸的养分积累量(N、P、K)会大大降低。说明黄腐酸和腐植酸作为肥料调理剂对施入土壤的肥料有一定的缓释效果,提高肥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肥料施用量。3.通过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发现,750 kg/hm2的肥料中添加或者配施腐植酸和黄腐酸能提高花生的产量,但增产效果不显着,具体为显着提高了花生的饱仁率和出仁率,但对饱果率的提高不显着,其中黄腐酸与三元复合肥配施的增产效果优于腐植酸。当肥料减施30%时,添加或者配施腐植酸和黄腐酸时的饱果率、饱仁率、出仁率、产量与只施用750 kg/hm2三元复合肥相比无显着差异,说明黄腐酸和腐植酸作为肥料调理剂对施入土壤的肥料有一定的缓释效果,提高肥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肥料施用量,实现减肥不减产。4.通过对品质分析发现,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花生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影响不显着。综上所述肥料中添加或者配施腐植酸和黄腐酸有利于提高肥料的肥效,对花生植株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产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腐植酸和黄腐酸作为肥料调理剂,对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使养分缓慢释放提高肥效,减量施肥30%,在花生的农艺性状、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对矿质养分的吸收量、饱仁率、出仁率、产量、品质等方面影响不显着,可以实现减肥不减产的效果,且配施黄腐酸的减施效果优于配施腐植酸。

黄玉茜[7](2011)在《花生连作障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花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连作年限花生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光合特性、营养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土壤中养分含量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研究,并通过盆栽试验,运用传统平板培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花生根际、非根际微生物种群随连作茬次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跟踪研究,同时对花生在不同连作年限下的土壤酶变化作了初步探讨,又系统的研究了花生在连作条件下防御酶系活性以及膜脂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变化规律,通过盆栽试验及生物测试,研究了花生植株、花生土壤水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并采用HPLC技术,有针对性的检测了不同连作年限花生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种类及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花生主茎高、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连作4年的花生植株百果重和百仁重最低,连作3年花生产量最低。连作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在成熟期时最为明显,叶面积并未呈现出逐年降低趋势,而是在连作3年时达到最低值。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花针期时花生茎叶中P、K含量呈现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N含量变化不规律。成熟期时果实中N、P、K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花针期时,植株内的中量元素含量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除Cu外,其它中量元素含量在各处理间并无显着差异。其中Ca、Fe变化规律一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Mg、Zn变化规律一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Mn含量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趋势;Cu含量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结荚期时,植株内的中量元素含量也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除Mg外,其它中量元素含量在各处理间并无显着差异。其中Ca、Mn、Cu变化规律一致,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趋势;Mg、Fe变化规律一致,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Zn含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熟期时,植株内的中量元素含量也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Fe、Cu、Zn含量在各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Ca、Fe的变化规律一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Zn、Mn变化规律一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Cu含量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荚期时,Mo含量在各处理间存在着显着性差异,呈现出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而B含量在各处理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花针期和结荚期时,花生叶片、茎、根、荚果和全株干物质积累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成熟期时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同一连作年限下,叶片和茎的干物质积累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结荚期;荚果和全株的干物质积累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成熟期;根的干物质积累变化无规律。花针期时,连作2年花生的根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较正茬有所减少,茎、叶所占比例增加,根冠比减少;连作3年和连作4年花生的根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较正茬有所增加,茎、叶所占比例减少,根冠比增加。结荚期和成熟期时,花生植株个体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并不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发生大的变化。花生植株个体的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会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2、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花生土壤微生物区系出现显着变化,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加,变化均达到显着水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变化幅度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氨化细菌为优势细菌生理类群,反硝化细菌和好氧性自生固氮菌次之,硝化细菌最少。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好氧性自生固氮菌的数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减少,反硝化细菌数量则升高,变化均达到显着水平。不同连作年限根际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随着花生生育进程的推进,基本上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DGGE结果显示,不同连作年限根际土壤中存在一些共有的细菌类群,也会出现或缺失个别细菌类群,正茬花生在苗期和结荚期时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最高。3、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花生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呈现下降趋势;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的趋势;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花生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下降趋势;脲酶活性总体上呈增强趋势;转化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中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正茬和连作2年两个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升高趋势,连作4年和连作6年两个处理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4、0-20cm土层中全氮、碱解氮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在花针期时呈现先增后降再增,结荚期时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全钾、有效钾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各自呈现独特的变化规律,在花针期和结荚期的每个土层中,全钾含量均呈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有效钾则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全磷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规律,花针期时每个土层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结荚期时呈现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有效磷含量则在不同土层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0-20cm土层中,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在花针期和结荚期时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20-40cm土层中,则呈现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0-20cm土层中有效Fe、Cu、Zn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在花针期和结荚期时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为先降后增的趋势;有效Ca、Mg、Mn含量在花针期时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为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20-40cm土层中,各中量元素的含量均未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有效B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在花针期时每个土层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结荚期时每个土层的变化规律不同,20-40cm土层中呈现先增后降,0-20cm土层中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5、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花生叶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总体上呈现升高趋势;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规律不一致,苗期和花针期时,连作3年的酶活性大于正茬花生,结荚期和成熟期时,连作3年的酶活性小于正茬花生。不同连作年限花生叶片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小幅上升的趋势;正茬花生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连作3年花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正茬花生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呈现上升趋势,连作3年花生呈现先缓慢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丙二醛含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两个处理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正茬花生从苗期到花针期时表现为大幅度上升趋势,到结荚期时含量有所下降,进入成熟期后又有所上升并达到最高值。连作3年处理的含量则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升高,成熟期达到最高值。6、不同浓度的花生根际土壤、茎、叶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度顺序为:茎>叶>土壤,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强度顺序为:茎、土壤>叶。不同浓度的花生根际土壤、茎、叶水浸液对花生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其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从不同连作年限花生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到两种酚酸物质,即香草酸和香豆素,其含量均随连作年限增加而呈现累积的趋势。香草酸含量显着高于香豆素。连作6年后土壤中两种酚酸总含量达到0.314μg.g-1干土,高于连作4年及2年土壤中的含量,且显着高于正茬土壤。

张伟明[8](2012)在《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使土壤酸化板结、耕地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污染和农业废弃物被焚烧或丢弃对土壤与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已成为制约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而形成的富碳产物,可能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农业特别是耕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本研究以花生壳和不同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研究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土壤生态以及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的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材料在炭化以后基本保留了原有生物质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平均提高了3.7倍。孔容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总孔体积平均提高了4倍,微孔体积平均提高了3倍。固定碳量提高了6~12.6倍,灰分含量提高了1.3~4.1倍。不同材料生物炭的平均孔径在10~30nm之间,pH值7.9~9.8,阳离子交换量9.1~19cmol/kg,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硫等营养元素和矿质元素,适于在作物生产上应用。2.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炭以后土壤容重降低,最高降幅为12.94%,总孔隙度提高了9%~13%,通气孔隙度提高了0.2~2.7倍。土壤耕层含水量与温度、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速效磷均有所提高。生物炭优化了土壤水、肥、气、热条件。3.采用盆栽与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生物炭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明显提高了作物叶片净光合速率,促进了干物质积累,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其中,水稻产量比对照平均提高了21.89%,每千克干土加10g生物炭处理最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明显提高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以3000kg/hm2和6000kg/hm2施用生物炭的产量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0.98%。在降低施肥量条件下增施生物炭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表明,炭/肥互作提高了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强了地上部植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量,促进了干物质积累,肥料表观利用率与产量明显提高。其中,在常规施肥施用量降低15%、30%、60%基础上施用生物炭,肥料表观利用率与产量分别比单施等量未加炭的肥料提高了327.87%和15.99%,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提高了95.09%,产量提高了10.51%,施炭效果明显。无论单施生物炭或炭/肥互作,对作物生长均起到了一定促进效应,产量和品质提高。4.生物炭对重金属镉污染农田的修复研究表明,土壤有效态镉离子含量在水稻生长前期有所提高,对有效态镉离子有一定的“活化”增促作用。但随着时间延长,土壤有效态镉离子逐渐降低,生物炭对有效态镉离子有“钝化”效应,并趋于稳定。地上部植株镉积累量表现为:茎秆>叶片>籽粒,生物炭处理的稻米镉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33%,产量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0.66%,降低了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提高了产量。

张小祥[9](2020)在《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差异对水稻苗期转录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水稻产量高低、稳产程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水稻生长受品种、氮肥、CO2浓度及辐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往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等因素对水稻的影响做了不少研究,但在转录表达层面上这些因素对籼粳亚种影响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不同籼粳亚种水稻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籼粳亚种水稻苗期在不同氮肥水平、CO2浓度及γ辐照下水稻植株形态特征、生理变化等方面的响应及其差异,通过转录组学、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等方法,揭示籼粳亚种水稻对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响应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关键Hub基因以及相应的分子调控网络特征,了解其作用机制,为促进籼粳水稻栽培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肥调控籼粳水稻分蘖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氮肥的施入量要考虑籼粳亚种的区别。氮肥对不同品种的分蘖数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粳稻日本晴较籼稻扬稻6号对氮素的富集更为敏感。分蘖数与叶、茎和根器官中的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转录组分析表明品种间的DEGs有463个,受氮水平影响的DEGs在日本晴和扬稻6号中分别有15和4个。GO和KEGG功能分析显示多数DEGs参与一般的应激反应与激素信号响应等过程。籼粳亚种水稻在代谢通路具有类型上的差异,各自特有的途径参与这一过程。分蘖相关基因更多受品种效应的影响,其次是氮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中有36个分蘖相关基因正常表达,其中有27个基因受品种显着影响,19个基因受氮肥水平显着影响,3个基因具有显着的氮肥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绝大部分氮代谢及转运相关基因参与对品种及氮水平的响应。本研究中有178个氮代谢及转运相关基因正常表达,97个基因在品种效应间存在显着差异,69个基因对氮肥响应差异显着,28个基因具有显着的品种与氮肥的互作效应。WGCNA网络确定了 7个与表型性状紧密相关的特定模块及其关键Hub基因。Hub基因在籼粳亚种水稻间具有不同的上调或下调模式。与分蘖和氮含量显着相关的模块位于Blue、Green等共表达模块。2、CO2浓度升高影响粳稻日本晴分蘖的转录表达研究CO2浓度升高促进水稻分蘖数。高CO2浓度可以促进水稻分蘖,但分蘖并不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一直增加,其中在N10水平下分蘖数最高。分蘖数与叶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及氮含量显着正相关。叶相比茎尖分生器官对CO2浓度的变化响应更加剧烈。转录组分析表明不同器官间的DEGs有11221个,不同氮水平下的DEGs有197个,不同CO2浓度下的DEGs有5个。GO和KEGG功能分析显示多数DEGs参与植株体内光合作用及酶学调控过程。分蘖相关基因更多地受器官差异的影响,其次是CO2浓度,最后为氮水平。本研究中有35个水稻分蘖相关基因正常表达,其中20个基因对CO2浓度响应显着,16个基因对氮水平响应显着,34个基因对器官响应显着。绝大部分碳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参与对CO2浓度、氮水平及器官的响应。对于碳代谢相关基因,本研究中有489个基因正常表达,其中239个基因对CO2浓度响应显着,302个基因对氮肥响应显着,453个基因具有显着的器官响应。对于氮代谢相关基因,本研究中有193个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正常表达,其中96个基因对CO2浓度响应显着,114个基因对氮肥响应显着,166个基因具有显着的器官响应。WGCNA网络确定了 8个与表型性状紧密相关的模块及其关键Hub基因,其中Blue、Green和Yellow共表达网络模块与可溶性糖及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含量极显着相关。3、γ辐照影响籼粳水稻出苗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辐照可抑制籼粳水稻根芽器官的生长。粳稻对辐照剂量的响应较籼稻更敏感,籼稻的幼苗成活率高于粳稻。相比较于根器官,辐照在茎中可引起更广泛的DNA损伤,并且粳稻中根茎器官的损伤程度高于籼稻。转录组分析表明辐照效应中有561个DEGs,品种效应中有2691个DEGs,器官效应中有3673个DEGs。GO和KEGG功能分析表明多数DEGs与细胞DNA损伤及修复等代谢途径密切相关。其中辐照效应中DEGs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色素P450蛋白、GLTP蛋白、螺旋-环-螺旋DNA结合蛋白、ABA受体、过氧化物酶前体和脱氢酶等重要调控途径。WGCNA确定了 9个与表型性状显着相关的共表达网络模块及其关键Hub基因,Hub基因在籼粳水稻间具有不同的上调或下调表达模式。这些Hub基因主要包括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氨基转移酶、过氧化物酶前体及DNA结合蛋白等类型,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剖析了籼粳亚种水稻在苗期分蘖等重要农艺性状响应栽培环境因子的差异及相关关键代谢途径,挖掘出性状-模块调控网络中的关键Hub基因,对于深入理解基因与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间的分子机理增加新的认知,同时为籼粳水稻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模式选择与调整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张冠初[10](2019)在《盐胁迫对花生生理和种子际土壤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扩大原有耕地的花生种植面积,必然加剧粮油争地的矛盾。因此开展盐碱地花生高产栽培方面的研究是提高花生总产量和解决粮油争地矛盾的可行性途径之一。在盐碱地种植花生的过程中,早期种子萌发延迟和幼苗弱小;后期花生易早衰和荚果不饱满等问题降低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因此,采用系列浓度法比较不同品种Na+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差异,从而揭示不同品种花生耐盐性强弱的机理;设计种子际试验,设置原土、原土+NaCl、原土+花育25、原土+NaCl+花育25、原土+花育20、原土+NaCl+花育20六个处理,探明盐胁迫下种子际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盐碱地花生促早发、保全苗提供理论指导;采用土柱试验,设置原土+花育25(HY25CK)、原土+花育20(HY20CK)、原土+0.15%NaCl+花育25(HY25S1)、原土+0.15%NaCl+花育20(HY20S1)、原土+0.3%NaCl+花育25(HY25S2)、原土+0.3%NaCl+花育20(HY20S2),测定光合、荧光、光合同化物积累与分配、代谢酶活性、根系构型、荚果发育动态、果柄、籽仁超微结构的变化,明确花生对盐胁迫的响应,从而为盐碱地种植花生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Na+吸收动力学试验得出:不同品种的Na+吸收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其可以作为评价花生耐盐性强弱的指标。花生对Na+的吸收分为低亲和吸收系统和高亲和吸收系统。低盐条件下,花育25(HY25)和花育20(HY20)两个品种Na+排斥率均在85%左右,Km较小,属于高亲和吸收系统,Na+的吸收速率较低,排斥率高,对花生生长危害弱;高盐条件下,HY25的Na+吸收速率低于HY20,同时Na+排斥率高于HY20,低的Na+吸收速率和高的Na+排斥率是HY25耐盐性强于HY20的原因之一。2.种子际试验得出:盐胁迫和种子均会影响种子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相对丰富度。在属水平上,盐胁迫降低了土壤中Adhaeribacter、Azohydromonas、Bdellovibrio(蛭弧菌)、Flavisolibacter、Gemmatirosa、Microvirga、Noviherbaspirllum、Peredibacter、Ramlibacter、Rubellimicrobium等微生物菌落的相对丰富度,其中Azohydromonas菌落具有固氮作用。盐胁迫增加了土壤中Bacillus(芽孢杆菌)、Pseudarthrobacter、Saccharothris、Sporocytophaga(生孢噬纤维菌)等微生物菌落的相对丰富度。种子增加了种子际土壤Azohydromonas、Bacillus(芽孢杆菌)、Massilia(马西利亚菌)、Microvirga、Noviberbaspirillum、Pseudarhrobacter、Rubellimicrobium的相对丰富度,降低了种子际土壤Adhaeribacter、Flavisolibacter、Gemmatirosa、Peredibacter、Sacharothrix等微生物群落的相对丰富度。非盐胁迫下和盐胁迫下,种子均增加了种子际Adhaeribacter的相对丰富度。种子和盐胁迫互作增加了种子际Adhaeribacter的相对丰富度。种子和盐胁迫互作降低了种子际Azohydromonas、Sacharothrix、Microvirga、Noviberbaspirillum、Rubellimicrobium等微生物菌落的相对丰富度。盐胁迫降低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种子增加了种子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3.土柱试验得出:盐胁迫抑制了花生的生长发育,花生通过调节自身代谢和改变根系构型来适应盐胁迫。盐胁迫增加了叶片的NPQ,降低了叶片的Pn、SPAD、qP、Fv/Fm、ΦPSII、单株叶面积。盐胁迫降低了根系的干重、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同品种S1和S2处理的根系均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壤层中。4.盐胁迫增加了叶片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脯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O2-含量增加,SOD、CAT活性下降,MDA含量增加,SS、SPS、NR、GS、GDH活性降低。盐胁迫增加了苗期根中氮、磷含量,降低了茎和叶中氮、磷的含量,降低了根茎叶中钾、钙、铁、铜、锌含量;收获期时,盐胁迫降低了叶和果仁中氮、锌含量,增加了果仁和果皮中钾、钙、铁含量。5.盐胁迫下,花生通过改变不同器官的光合同化物的分配比例以适应胁迫,营养生长阶段,茎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增加,叶片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减少;在生殖生长的早期阶段,荚果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增加。盐胁迫下,花生果柄维管束中木质泊壁细胞大量出现和籽仁中脂体、蛋白体发生不规则变化可能是盐胁迫导致荚果饱满度下降的原因。荚果干重和籽粒干重的Vmax下降,但荚体积变小,以保持盐胁迫下的种子饱满度。盐胁迫降低了百仁重、百果重、出米率,降低花生籽仁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增加了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O/L值。6.HY25和HY20耐盐性因盐胁迫浓度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与CK比较,0.15%盐胁迫下,HY25和HY20部分生理指标存在差异,而在0.3%盐胁迫下无差异。盐胁迫下,与CK相较,品种间的生理生化指标和根系构型的差异可能是HY25耐盐性高于HY20的原因。

二、花生狮油15的干物质及氮和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生狮油15的干物质及氮和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3)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间作中作物的生产力
    3 间作中的光能利用
    4 间作中的养分竞争
    5 豆/禾间作下的氮代谢特性及分子调控
    6 豆/禾间作下的根系形态及生理响应
    7 豆/禾间作下的结瘤固氮特性及固氮机制
    8 豆/禾间作的土壤生态效应
    9 牧草生产及其研究现状
    10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0.1 研究内容
        10.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产性能
        2.1.1 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及蛋白产量
        2.1.2 群体干草产量及蛋白产量
        2.2 营养品质
        2.3 土地利用率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间作对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光合特性
        2.1.1 气体交换参数
        2.1.2 光能利用率
        2.2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叶绿素含量
        2.3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碳代谢酶
        2.3.1 RuBPCase羧化酶
        2.3.2 蔗糖磷酸合成酶
        2.3.3 蔗糖合成酶
        2.4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的养分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1.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氮含量的年际变化
        2.1.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氮含量与氮积累量的变化
        2.1.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氮素的竞争
        2.2 磷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2.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磷含量的年际变化
        2.2.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磷含量与磷积累量的变化
        2.2.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磷素的竞争
        2.3 钾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3.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钾含量的年际变化
        2.3.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钾含量与钾积累量的变化
        2.3.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钾素的竞争
        2.4 连续间作下的养分竞争比率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的氮代谢特征及其分子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1.2.2 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硝酸还原酶(NR)活性
        2.1.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NR活性的年际变化
        2.1.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NR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2 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
        2.2.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NiR活性的年际变化
        2.2.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NiR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3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2.3.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的年际变化
        2.3.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4 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
        2.4.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GOGAT活性的年际变化
        2.4.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5 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氮代谢关键酶相关基因表达
        2.5.1 NR相关基因的表达
        2.5.2 NiR相关基因的表达
        2.5.3 GS相关基因的表达
        2.5.4 GOGAT相关基因的表达
    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不同根系互作方式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根系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根系形态指标
        1.2.2 生理指标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续间作下根重的年际变化
        2.2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重
        2.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系形态
        2.3.1 总根长
        2.3.2 根表面积
        2.3.3 根平均直径
        2.3.4 根体积
        2.4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系活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不同根系互作方式下结瘤固氮特性及其调控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2 黄酮含量及积累量
        1.2.3 相关基因的表达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花苜蓿的根瘤数
        2.1.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根瘤数的年际变化
        2.1.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2 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2.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根瘤重的年际变化
        2.2.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3 紫花苜蓿的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
        2.3.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的年际变化
        2.3.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
        2.4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氮积累
        2.5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异黄酮含量
        2.6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结瘤相关基因表达
        2.7 异黄酮与结瘤固氮的相关性
        2.8 结瘤固氮各因素与氮积累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土壤微生态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对根际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2.2 间作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 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2.4 间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2.4.1 多样性指数分析
        2.4.2 门水平下的群落特征
        2.5 根际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和细菌门丰度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九章 结论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氮磷钾水平及其配合施用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2 药用植物营养特性研究
        1.2.1 药用植物的营养生理特性
        1.2.2 矿质元素与药用植物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关系
    1.3 药用广藿香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1.3.1 药用广藿香的栽培历史
        1.3.2 药用广藿香的性味与功能主治
        1.3.3 药用广藿香的资源与分布
        1.3.4 药用广藿香的药理作用
        1.3.5 药用广藿香的植物学特征
        1.3.6 药用广藿香的挥发油及主要化学成分
        1.3.7 广藿香施肥进展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氮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施氮量对广藿香氮营养的影响
        2.2.2 不同施氮量对广藿香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2.3 不同施氮量对广藿香干物质积累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施氮量对广藿香药效成分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挥发油的影响
        3.2.3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3.2.4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浸出物与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3.2.5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3.2.6 不同硝铵比处理的广藿香植株矿质元素与生长、生理、主要药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含油量的影响
        3.3.2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3.3.3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浸出物与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3.3.4 不同硝铵比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施磷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2.2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挥发油的影响
        4.2.3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4.2.4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浸出物与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4.2.5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4.2.6 不同施磷处理的广藿香植株矿质元素与生长、生理、主要药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的影响
        4.3.2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4.3.4 不同施磷量对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4.3.5 不同施磷量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施钾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实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2.2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挥发油的影响
        5.2.3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5.2.4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浸出物与主要药效化学成分的影响
        5.2.5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5.2.6 不同施钾处理的广藿香植株矿质元素与生长、生理、主要药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的影响
        5.3.2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5.3.3 不同施钾量对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5.3.4 不同施钾量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实验设计
        6.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6.2.2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挥发油的影响
        6.2.3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6.2.4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浸出物与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6.2.5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6.2.6 氮磷钾配施处理的广藿香植株矿质元素与生长、生理、主要药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3.1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长、产量及挥发油的影响
        6.3.2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生理的影响
        6.3.3 氮磷钾配施对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6.3.4 氮磷钾配施对广藿香矿质养分的影响
    6.4 结论
第七章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广藿香生长、药效成分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实验设计
        7.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广藿香生长的影响
        7.2.2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广藿香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
        7.2.3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广藿香药效成分的影响
    7.3 讨论
    7.4 结论
第八章 总结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不同腐植酸肥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腐植酸的概念与分类
        1.2.2 施用腐植酸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3 腐植酸对肥料增效效果
        1.2.4 腐植酸肥对作物根系形态与养分积累的影响
        1.2.5 腐植酸肥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6 腐植酸肥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品种
        2.2.2 供试肥料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处理
        2.3.2 试验实施情况
        2.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春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3.1.1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3.1.2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3.1.3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3.1.4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荚果性状的影响
        3.1.5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3.1.6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春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夏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2.1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3.2.2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花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3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花生养分积累的影响
    4.4 不同腐植酸肥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花生连作障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连作障碍
        1.1.1 连作障碍的产生背景
        1.1.2 发生连作障碍的可能性原因
        1.1.3 连作障碍的危害
    1.2 花生与连作障碍
        1.2.1 花生概述
        1.2.2 辽宁花生生产历史与现状
        1.2.3 花生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1.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1.3.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4 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1.4.1 化感物质的种类
        1.4.2 化感作用的生理机制
        1.4.3 化感物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1.4.4 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方法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内容
        2.3.1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生长的影响研究
        2.3.2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
        2.3.3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2.3.4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2.3.5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防御酶系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研究
        2.3.6 花生化感作用研究
第三章 连作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连作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2.2 连作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3.2.3 连作对花生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3.2.4 连作对花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四章 连作对花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连作对花生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2.2 连作对花生根际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生理群数量的影响
        4.2.3 不同连作年限下花生各生育时期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分析
        4.2.4 根际土壤样品中的总DNA
        4.2.5 PCR扩增结果
        4.2.6 细菌的16S rDNA基因V3区特征片段DGGE指纹图谱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第五章 连作对花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连作对花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2 不同连作年限下花生各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结论
        5.3.2 讨论
第六章 连作对花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连作对花生土壤中大量元素养分含量的影响
        6.2.2 连作对花生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
    6.3 结论与讨论
        6.3.1 结论
        6.3.2 讨论
第七章 连作对花生防御酶系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供试试剂
        7.1.4 仪器
        7.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连作对花生叶片防御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7.2.2 不同连作年限下各生育时期防御酶系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7.3 结论与讨论
        7.3.1 结论
        7.3.2 讨论
第八章 花生化感作用研究
    8.1 花生不同部位及根际土壤水浸液自毒作用研究
        8.1.1 材料与方法
        8.1.2 结果与分析
        8.1.3 结论与讨论
    8.2 花生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检测
        8.2.1 材料与方法
        8.2.2 结果与分析
        8.2.3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结论
    9.1 花生连作障碍效应
        9.1.1 连作影响花生的生长
        9.1.2 连作影响花生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9.1.3 连作影响花生叶片防御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程度
        9.1.4 连作影响花生植株、土壤中养分含量
    9.2 花生连作障碍产生原因
        9.2.1 土壤生物因素
        9.2.2 花生的自毒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8)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生物炭研究概述
    1.1 生物炭的定义与性质
        1.1.1 生物炭的定义
        1.1.2 生物炭的性质
    1.2 生物炭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来源及稳定性
        1.2.1 生物炭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来源
        1.2.2 生物炭在土壤环境生态系统中的稳定性
    1.3 生物炭在土壤-作物-环境系统中的作用
        1.3.1 生物炭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3.2 生物炭的作物学效应
        1.3.3 生物炭在环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4 生物炭应用
        1.4.1 生物炭在农业中的应用
        1.4.2 生物炭在环境中的应用
    1.5 生物炭研究展望
    1.6 研究内容和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生物炭基本理化性质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物炭微观结构与形态特征
        2.2.2 生物炭比表面积与孔容、孔径表征
        2.2.3 生物炭主要元素组成
        2.2.4 生物炭基本理化性质
        2.2.5 生物炭吸附性能
    2.3 小结
第三章 生物炭对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3.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物炭对作物株高的影响
        3.2.2 生物炭对作物地上部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3 生物炭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3.2.4 生物炭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5 生物炭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3.2.6 生物炭对作物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4.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物炭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2.2 生物炭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4.2.3 生物炭对土壤耕层水分与温度的影响
        4.2.4 生物炭对土壤 pH 值的影响
        4.2.5 生物炭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4.2.6 生物炭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炭/肥互作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5.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炭/肥互作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5.2.2 炭/肥互作对大豆地上部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3 炭/肥互作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2.4 炭/肥互作对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5.2.5 炭/肥互作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5.2.6 炭/肥互作对大豆植株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
        5.2.7 炭/肥互作对肥料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的初步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6.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6.2.2 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2.3 生物炭对土壤有效态镉离子与植株镉吸收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7.1 生物炭结构与性质
    7.2 生物炭与土壤生态
    7.3 生物炭与作物生长发育
    7.4 生物炭与化学肥料
    7.5 生物炭与重金属污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差异对水稻苗期转录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言
    1 前言
    2 水稻籼粳亚种分化差异及其在稻作生产中的利用
        2.1 水稻籼粳亚种的起源与进化
        2.2 水稻籼粳亚种对氮肥吸收利用的差异
        2.3 水稻籼粳亚种对C02浓度升高的响应差异
    3 水稻分蘖的发生及其调控
        3.1 水稻分蘖发生的形成过程
        3.1.1 茎尖分生组织对分蘖的影响
        3.1.2 其他分生组织对分蘖的影响
        3.2 环境因素对水稻分蘖的调控
        3.2.1 氮肥调控水稻分蘖的研究进展
        3.2.2 C02浓度调控水稻分蘖的研究进展
        3.2.3 其他因子影响水稻分蘖的研究进展
        3.3 激素对水稻分蘖的调控
        3.4 碳氮代谢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3.5 水稻分蘖调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4 辐照技术在农作物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4.1 辐照技术的应用特点
        4.2 γ辐照技术在农作物中的应用
        4.3 其他辐照技术在农作物中的应用
    5 转录组学在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5.1 转录组学研究的特点和优势
        5.2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6 本课题研究切入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6.1 本课题研究切入点
        6.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氮肥调控籼粳水稻分蘖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2.3.2 含氮量及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3.3 测序样品采集及RNA-Seq
        2.3.4 qRT-PCR验证
        2.3.5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3.6 选择性剪接分析
        2.3.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2.3.8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水稻分蘖的影响
        3.1.2 水稻SPAD值的影响
        3.1.3 水稻叶龄的影响
        3.1.4 水稻最大茎蘖夹角的影响
        3.1.5 水稻不同器官干物质重的影响
        3.2 分蘖数与氮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关系
        3.3 RNA_Seq数据质量
        3.4 qRT_PCR验证
        3.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5.1 差异表达基因
        3.5.2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3.6 选择性剪接转录和新基因
        3.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7.1 WGCNA的构建
        3.7.2 关键Hub基因的确定
        3.8 重要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调控网络分析
        3.8.1 分蘖相关基因
        3.8.2 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
        3.8.3 非顶端分生组织相关基因
        3.8.4 碳水化合物相关基因
        3.8.5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
    4 讨论
        4.1 氮肥用量对水稻分蘖的调控
        4.2 分蘖相关基因及其网络调控
        4.3 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及其网络调控
        4.4 Hub基因及其网络调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O_2浓度升高影响粳稻日本晴分蘖的转录表达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2.3.2 测序样品采集及RNA-Seq
        2.3.5 qRT-PCR验证
        2.3.6 共表达网络分析模块的构建
        2.3.7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CO_2浓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分蘖数的影响
        3.1.2 SPAD值的影响
        3.1.3 叶龄的影响
        3.1.4 株高的影响
        3.2 分蘖数与碳水化合物及氮含量的关系
        3.3 RNA_Seq数据质量
        3.4 qRT_PCR验证
        3.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5.1 CO_2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5.2 氮肥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5.3 器官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6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6.1 WGCNA的构建
        3.6.2 关键Hub基因的确定
        3.7 重要性状相关模块的分析
        3.7.1 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相关模块
        3.7.2 N含量相关模块
        3.7.3 P、K含量相关模块
        3.7.4 其它性状相关模块
        3.8 重要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调控网络
        3.8.1 分蘖相关基因
        3.8.2 碳代谢相关基因
        3.8.3 氮代谢相关基因
        3.8.4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
    4 讨论
        4.1 水稻分蘖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4.2 碳氮代谢相关基因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4.3 分蘖相关基因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4.4 CO_2浓度升高调控Hub基因在分蘖中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γ辐照影响籼粳水稻出苗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种子活力的测定
        2.3.2 根芽器官大小的图像扫描方法
        2.3.3 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
        2.3.4 测序样品采集及RNA-Seq
        2.3.5 RT-qPCR验证
        2.3.6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3.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2.3.8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辐照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3.2 辐照对水稻出苗的影响
        3.3 辐照对水稻幼苗根芽器官形态的影响
        3.3.1 辐照对水稻幼苗根芽生长的影响
        3.3.2 辐照对NPB和YD6幼苗根芽生长的影响
        3.3.3 辐照对不同生长阶段幼苗根芽生长的影响
        3.4 辐照对幼苗根芽细胞核DNA损伤的影响
        3.5 RNA_Seq数据质量
        3.6 qRT-PCR验证
        3.7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和调控路径分析
        3.7.1 辐照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7.2 品种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7.3 器官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8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分析
        3.8.1 WGCNA的构建
        3.8.2 关键Hub基因的确立
        3.9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网络调控
    4 讨论
        4.1 辐照对籼粳亚种水稻苗期表型的影响
        4.2 辐照对水稻DNA损伤的影响
        4.3 辐照对Hub关键基因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1 氮肥调控籼粳水稻分蘖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1.2 CO_2浓度影响粳稻日本晴分蘖的转录表达研究
        1.3 γ辐照影响籼粳水稻出苗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2 综合讨论
        2.1 关于栽培环境因子对籼粳亚种水稻分蘖的影响
        2.2 关于辐照对籼粳亚种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2.3 关于组学分析在作物栽培研究中的应用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本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盐胁迫对花生生理和种子际土壤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花生生产现状
        1.1.2 盐碱地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动力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1.2.2 种子际
        1.2.3 植物根系构型的研究
        1.2.4 盐胁迫对作物的伤害
        1.2.5 胁迫对植物超微结构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品种花生Na~+吸收动力学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及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品种花生Na~+吸收动力学参数
        2.2.2 盐胁迫对不同品种花生Na~+、K~+含量和Na~+/K~+比值的影响
        2.2.3 盐胁迫对不同品种花生Na~+排斥率的影响
    2.3 讨论与结论
        2.3.1 Na~+吸收的阶段性和排斥性能
        2.3.2 Na~+吸收在盐胁迫中的作用
第三章 盐胁迫对花生种子际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样品测序数据评估结果
        3.2.2 样品OTU分布
        3.2.3 物种注释及分类学分析
        3.2.4 Alpha多样性分析
        3.2.5 不同处理的Beta多样性分析
        3.2.6 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3.2.7 方差分析
        3.2.8 种子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2.9 萌发种子吸水速率的变化
        3.2.10 盐胁迫下萌发种子内含物的变化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盐胁迫对花生光合特性、根系构型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4.1.4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生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
        4.2.2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4.2.3 单株叶面积变化
        4.2.4 叶片SPAD值变化
        4.2.5 不同土层根系干重及分配的变化
        4.2.6 不同土层根长的变化
        4.2.7 不同土层根表面积的变化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盐胁迫对花生抗氧化酶、碳氮代谢酶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5.1.4 数据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盐胁迫下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5.2.2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O_2~-、MDA含量的变化
        5.2.3 叶片碳氮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盐胁迫对养分吸收积累规律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6.1.4 数据统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盐胁迫对果柄超微结构的影响
        6.2.2 盐胁迫对籽仁超微结构的影响
        6.2.3 盐胁迫对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盐胁迫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7.1.4 数据统计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盐胁迫对各器官光合同化物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7.2.2 盐胁迫对荚果和果仁发育动态的影响
        7.2.3 盐胁迫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7.3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花生狮油15的干物质及氮和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2]花生狮油15的干物质及氮和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点的初步研究[J].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作物生态组. 花生科技, 1977(Z1)
  • [3]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D]. 赵雅姣.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花生狮油15的干物质及氮和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点的初步研究[J].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作物生态组. 土壤肥料, 1978(03)
  • [5]氮磷钾水平及其配合施用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影响的研究[D]. 卢丽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6]不同腐植酸肥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调控效应[D]. 张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7]花生连作障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黄玉茜.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8]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 张伟明. 沈阳农业大学, 2012(01)
  • [9]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差异对水稻苗期转录表达影响的研究[D]. 张小祥. 扬州大学, 2020
  • [10]盐胁迫对花生生理和种子际土壤特性的影响[D]. 张冠初.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花生油中干物质、氮及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征初步研究1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