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心理预防与辅导

叛逆心理预防与辅导

一、逆反心理的预防和疏导(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1)在《心理学视角的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引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大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极易引起公众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行为,对疫情防控工作和社会和谐安宁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疫情防控工作必须要重视对舆情的引导。本文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引导,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主要阐释了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中重点介绍了个体心理过程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和解码编码等理论。第三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通过阅读文献和爬取微博的评论数据分析出公共卫生事件舆情主要存在情绪波动剧烈、负面情绪蔓延,对政府发布内容的对抗性解读,唤起个体不愉快的相关经历三个方面的社会影响。第四章通过心理学理论解释了情绪态度产生的心理学机制以及在舆情事件中个体信息处理的过程,并重点强调了负面舆情问题产生的心理学机制。第五章以第四章为基础,从降低风险感知程度增加安全感、消解逆反心理建立认同解读模式和对大众记忆再加工等方面提出对应的引导措施。第六章说明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展望。

钟磊[2](2021)在《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文中认为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更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及防治的低效性,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和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在此背景下,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前,已有研究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内涵、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有益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前提与基础。但校园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深刻理解与有效防治需要多视角的解读以及多方力量的整合。因此,从多个角度,借助不同媒介,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全视角和全景式的透视与剖析,才能达成对其全面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与此同时,随着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各方的广泛关注,各种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题材被拍摄成电影,以此来反映现实,映射问题。此类题材的电影致力于利用影像叙事的手段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再现,并在此过程中加入导演自身的思考,使其呈现出真实性、哲思性与娱乐性共存的特征。一方面,作为影视教育,校园欺凌影像是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作品,校园欺凌影像又是具有教育意蕴的影视艺术。于此意义而言,校园欺凌影像有机结合了艺术与教育,为研究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有效媒介、全新载体和独特视角。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以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符号分析以及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作为研究媒介和载体的30部反映校园欺凌问题的青春题材电影进行分析与探讨,充分挖掘电影所具备的现实性特征与意义,并对电影反映现实的方式和手段、电影的情节内容、人物设置、人物形象在现实中的定位以及电影的拍摄技法进行分析、总结与共性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现实生活做类比,进而对现实中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影射、分析与研究,以深度挖掘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及意蕴。遵循此逻辑思路,在对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以及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及教育反思。概括而言,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一章为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以及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及其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第二章为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主要从人物形象、空间叙事和行为表达三个维度呈现影像中的校园欺凌景象;第三章为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重点从私人矛盾空间建构与社会关系不合理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样本电影影像叙事的推进;第四章为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以及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三个维度展现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第五章为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主要从影视和教育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校园欺凌影像呈现出的教育意蕴、思考与反省,具体包括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以及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等对策思考,以充分有效发挥校园欺凌影像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的教育价值及社会功用。结语部分主要从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两个维度对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意蕴、思考和反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潘正婷[3](2020)在《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及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崇州市蜀城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逆反心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高中阶段的学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更加突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帮助高中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然而,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会阻碍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逆反心理的影响,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接受并配合教学工作,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本文针对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的逆反心理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对相关教育理论的梳理总结,以及对崇州市蜀城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探究思想政治课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本文首先对逆反心理及思想政治课中的逆反心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并分析加强思想政治课中逆反心理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然后结合本次问卷调查情况,分析说明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中逆反心理的给学生思维意识、认知视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逆反心理在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的消极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部分内容存在误解、对部分政治教师不充分信任、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略显呆滞。接着根据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内容从学生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环境三大方面对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学生自身、教师、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应对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应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正确认识,转变学习动机,政治教师要积极探索具有课堂吸引力的教学改革,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全社会要积极创设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外部环境。

张浩[4](2019)在《高校学困生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加深,高校在长期发展的同时学困生问题愈显突出。学困生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存在对个人、同学和社会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扶贫、育人为本”的基础性地位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帮扶教育理念,不放弃每一名学困生。根据高校学困生遇到的不同问题,深入挖掘这一群体的优势潜能,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特点,精准把握高校学困生群体脱困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高校学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帮扶机制与对策,切实帮助学困生摆脱当前学习困难现状。本文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针对高校学困生现状、特征、原因等问题深入剖析,制定合理有效的高校学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帮扶机制与对策。首先,收集关于高校学困生问题国内、外资料一百六十余篇,研读所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运用调查问卷形式收集高校学困生现状、特征类型、形成原因等资料,并对所收集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最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深刻阐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分析高校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高校学困生帮扶工作中,并制定合理有效的高校学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帮扶机制与对策,从而引导学习困难生摆脱当前困境。

胡斌[5](2019)在《体育项目干预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开始系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处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对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目前的研究中,体育作为辅助性手段对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本研究尝试从体育干预的角度,分析不同体育项目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以期从体育的角度,探索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新方法与新策略。本研究立足于前人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访谈法、实际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在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株洲市天元区建宁实验中学、湘潭县茶恩寺镇花桥中学各班主任、体育老师及学生家长的密切合作下,经过前期的详细追踪访谈及参与性观察,充分了解各案主基本情况,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分别对廖某、唐某、何某某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干预,干预旨在研究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对各案主逆反心理的影响作用,干预前后的心理及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对逆反心理中学生体育干预提出建议和展望。通过对三位逆反心理中学生的各体育项目实验干预,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项目的选择紧扣理论依据,保证了体育干预过程的合理性、可行性,结果发现干预方案中的各个体育项目对三位案主逆反心理的改善都具有一定效果,能够初步解决三者逆反心理问题。(2)案例一逆反心理类型属于情境、超限逆反(廖某),受时间、场合的影响极大,压力承受能力差。从心理理论上来说,案例一逆反心理原因为被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控制能力差。体育项目中对案例一逆反心理影响最大的是篮球、足球等群体性运动,此外,户外运动能改善其强迫、焦虑症状。(3)案例二逆反心理类型属于自主、禁果逆反(唐某),主体地位意识极强,细微的言语或身体触碰,都会引起其极大不满,从心理理论上来说,案例二逆反心理原因为被理解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知觉分析整合能力较差。体育项目中对案例二逆反心理影响最大的是户外运动,此外,太极拳和武术能改善其强迫、焦虑症状。(4)案例三逆反心理类型属于评定、平衡逆反(何某某),对老师的评价过于敏感,在抵制和对立中自暴自弃,在心理理论上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评价能力失调,缺乏积极情感。体育项目中对案例三逆反心理影响最大的是篮球运动,此外,太极拳和武术能改善其抑郁症状。为进一步明确体育项目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单个项目对个体逆反心理的干预时间过短,症状自评量表可能只能说明该项体育项目的即时效应,无法力证该体育项目对逆反心理的长期价值,需要延长单项目对逆反心理学生的干预时间,以研究其长期效应。(2)本文研究样本量过少,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深入分析无法进行,在以后的研究中,需扩大样本范围来研究不同运动对逆反心理的影响,使研究结果具有推广效应。(3)在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上,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将体育运动的干预作用应用于实践,积极组织更多的群体性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交往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农村学校、家庭应重视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体育活动作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提供情感交流平台,逐步完善农村体育硬件设施建设。

焦晓红[6](2019)在《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教育事业快速工作中,影响教育质量以及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心理问题,这是很多专家学者所重视的课题。经过相关调查发展,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心理象,其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会带来一定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因此文章就主要针对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分析,并制定完善疏导策略,由此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实现身心健康稳定发展的要求,也能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吴闻达[7](2019)在《浅谈农村青少年逆反心理及教育疏导策略》文中认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非常关注。农村青少年数量非常庞大,这个群体内心往往受到各种问题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和呵护,才能有效帮助其走出心理误区。本文首先探讨了农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疏导策略。

陈雅莉,吴立新[8](2019)在《基于班主任视角对学生逆反心理疏导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对于个体而言,高中阶段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心理发育特点和高中升学压力使高中生很容易有情绪上的波动,进而导致逆反心理。家校联合做好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有利于确保高中生健康发展。本文从班主任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预防和缓解学生逆反心理。研究有利于增强高中生面向繁重学业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自我的健康发展。

王艺橦[9](2019)在《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的信息技术也越来越高端快捷,这使得公众接收到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公众获取突发事件的方式越来越多,但在效率提高的同时,公众在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形成负面情绪,造成负面现象和负面行为,这会产生这对社会的和谐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本文结合理论和案例先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这样会直接找到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从根本入手,再运用信息生态理论、培养理论等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媒体和公众自身的角度得出有效的疏导措施,力求不让事件对民众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让民众更加积极的面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用乐观健康的方式参与到事件的后续工作中。

韩立宁[10](2018)在《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文中认为十九大后,习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应对重大安全风险问题的重要性,要求各级要认真分析研究,严密部署防范重大安全问题发生,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可以说军队中事故案件的发生牵动着军队高层领导的决策部署,直接影响着部队战斗力。从历史上发生事故案件的一般规律看,事业大干快干、改革大破大立,装备技术大发展大创新,这种形势下事故案件会高发多发。调查和剖析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因素就是心理问题。目前,心理问题是影响部队安全的重要消极因素。由此得知,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有助于帮助官兵更好的成长进步,能够有效提升武警部队官兵战斗力提升。整篇文章着重于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武警“两看”勤务入手,较为系统地研究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探讨预防和矫治“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疾患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二部分是结合有关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根据自己多次深入部队检查调研所得研究收获,分析判断影响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并针对产生原因认真剖析;第三部分总结武警“两看”勤务对官兵心理的一般要求;第四部分是从部队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研究适合武警“两看”执勤官兵的心理教育方法。文章主要有以下个方面的独创性的想法和见解:一是结合部队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采取座谈了解、问卷调查等具体方法,从社会变革、家庭环境及执勤环境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了影响“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各种因素;二是通过从“两看”勤务入手,探索提出了在“两看”执勤部队中心理教育要从预防和矫治心理疾患、培养塑造良好心理素质两个角度开展;三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习分析借鉴国内外军队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出开展心理训练的任务、原则及方法,努力为武警部队执勤官兵更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训练提供帮助。

二、逆反心理的预防和疏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反心理的预防和疏导(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学视角的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引导中的基本概念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2 舆情引导
    2.2 理论基础
        2.2.1 个体心理过程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编码解码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3.1 新冠肺炎疫情的舆情信息获取
        3.1.1 舆情信息获取主体
        3.1.2 舆情信息获取平台
        3.1.3 舆情信息获取方式
        3.1.4 舆情信息获取结果
    3.2 新冠肺炎疫情的舆情信息分析
        3.2.1 舆情风险感知分析
        3.2.2 舆情生命周期分析
        3.2.3 舆情情感态度分析
        3.2.4 舆情关注内容分析
    3.3 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的社会影响
        3.3.1 情绪波动剧烈与负面情绪蔓延
        3.3.2 针对政府发布内容的“对抗性”解读
        3.3.3 频繁唤起负面经验记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心理学释因
    4.1 个体情绪态度产生的心理学机制
        4.1.1 个体态度产生的过程
        4.1.2 个体情绪产生的过程
        4.1.3 二者相互影响的过程
    4.2 舆情事件中个体信息处理的心理学机制
        4.2.1 个体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处理
        4.2.2 个体对于突发事件的舆情反馈
    4.3 负面舆情问题产生的心理学机制
        4.3.1 引发负面情绪的心理学机制
        4.3.2 引发个体“对抗性”解读的心理学机制
        4.3.3 引发记忆内容负面的心理学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心理学视角的公共卫生舆情引导策略
    5.1 降低风险感知程度
        5.1.1 利用风险沟通调节风险感知
        5.1.2 提升健康传播的影响力度
        5.1.3 调整心理距离降低风险感知
    5.2 消解逆反心理
        5.2.1 利用首因效应做好信息预防
        5.2.2 通过平等对话建立双向沟通
        5.2.3 与个体不合理信念相辩论
        5.2.4 增加煽情式报道说服力度
    5.3 再加工大众记忆
        5.3.1 明确相关记忆内容
        5.3.2 丰富正面角色图示
        5.3.3 构建积极集体记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性
        (二)校园欺凌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
        (三)校园欺凌影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媒介和全新载体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文献综述
        (一)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二)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电影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取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
        (一)“运动-影像”理论
        (二)“时间-影像”理论
        (三)德勒兹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中的适切性
    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
        (一)微观权力理论的提出
        (二)微观权力形式的演变
        (三)微观权力的表现形式:规训与惩罚
        (四)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
        (五)规训与惩罚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三、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
        (一)心理群体的特征
        (二)“心理群体”概念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四、格伯纳的“涵化理论”
        (一)大众传媒与“社会学习”
        (二)电影与大众教育
        (三)“涵化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章 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
    一、人物形象
        (一)冲动的欺凌者
        (二)委屈的被欺凌者
        (三)沉默的大多数
        (四)为人师表的焦虑
    二、空间叙事
        (一)躁动的班级教室
        (二)被冷落的校园角落
        (三)并不宁静的教师办公室
    三、行为表达
        (一)冲突中的言语
        (二)冲突中的肢体动作
        (三)潜在的网络行动
第三章 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
    一、私人矛盾空间建构
        (一)心理冲突
        (二)物理空间
    二、权力关系不合理
        (一)社会位阶与身份焦虑
        (二)性别关系
        (三)叙事线索
第四章 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
    一、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一)学校教育功利化倾向在样本电影中的表现
        (二)学校教育制度严苛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度压抑学生现实诉求的影像分析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滥用
        (三)家庭教育的过度
    三、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一)社区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不足
        (二)网络的误导与激化
        (三)社会刻板成见
第五章 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
    一、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一)什么是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二)为什么要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三)如何充分尊重校园欺凌现象的真实性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
        (一)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主体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方法
        (三)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意义
    三、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化解
        (三)校园欺凌生成与化解机制的现实应用
    四、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
        (一)关怀被欺凌者的现实处境
        (二)抱有真诚的教育关注
        (三)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3)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及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崇州市蜀城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评述
        (二)国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有关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
        (二)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界定
    二、高中政治课加强逆反心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高中政治课加强逆反心理研究的必要性
        (一)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客观需要
        (二)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需要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情况简介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问卷总体情况分析
    二、逆反心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高中生思维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三)有利于开拓师生的视野
    三、逆反心理在高中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的消极表现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部分内容的理解存在误解
        (二)学生对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充分信任
        (三)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略显呆滞
        (四)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态度不积极
第四章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剖析
    一、高中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自我意识增强,思维发展愈加成熟
        (二)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好,主动性差
    二、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综合素质欠佳
        (一)教师教学方法刻板僵化,缺乏趣味性
        (二)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密
    三、教学环境等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
        (二)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第五章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逆反心理的消解策略建构
    一、学生自觉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正确认识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加强自我教育
        (二)转变学习动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高中政治教师积极探索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改革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融洽师生关系
        (二)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三、积极创设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课程改革,完善评价体系
        (二)优化和谐的社会和网络环境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和家庭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校学困生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高校学困生理论概述
    2.1 高校学困生的内涵
    2.2 高校学困生形成的过程
        2.2.1 萌芽阶段
        2.2.2 初期阶段
        2.2.3 蔓延阶段
        2.2.4 形成阶段
    2.3 高校学困生的影响
        2.3.1 对个人的影响
        2.3.2 对他人的影响
        2.3.3 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第3章 高校学困生现状调查研究
    3.1 高校学困生现状
        3.1.1 高校学困生比例调查
        3.1.2 高校学困生男女比例调查
        3.1.3 高校学困生年级比例调查
        3.1.4 高校学困生需求帮扶调查
    3.2 高校学困生类型分析
        3.2.1 自我放纵型
        3.2.2 基础薄弱型
        3.2.3 缺乏目标型
        3.2.4 观念陈旧型
        3.2.5 家庭环境型
        3.2.6 心理问题型
    3.3 高校学困生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3.3.1 高校学困生学习风气不良
        3.3.2 高校学困生个人情感问题
        3.3.3 高校学困生自我要求过低
        3.3.4 高校学困生思维相对封闭
        3.3.5 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不健全
        3.3.6 高校学困生缺乏有效监管
第4章 高校学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帮扶机制与对策
    4.1 加强学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1.1 确立学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帮扶理念
        4.1.2 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1.3 调动学困生接受帮扶的积极性
        4.1.4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2 建立有效的学困生帮扶机制
        4.2.1 建立学困生学业预警制度
        4.2.2 确立学困生精准化帮扶制度
        4.2.3 建立家校共同帮扶长效制度
        4.2.4 建立合理奖惩制度
        4.2.5 创新多元化帮扶模式
    4.3 实施合理的学困生帮扶对策
        4.3.1 精准把握学困生脱困需求
        4.3.2 增强教育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4.3.3 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
        4.3.4 密切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4.3.5 扭转学困生抗拒帮扶情绪
    4.4 加强任课教师对学困生的帮扶教育
        4.4.1 重视学困生理想信念培养
        4.4.2 丰富任课教师教学模式
        4.4.3 关注学困生课堂表现
        4.4.4 加强学困生课后帮扶
    4.5 加强辅导员对学困生的帮扶教育
        4.5.1 提高辅导员专业化帮扶能力
        4.5.2 有效监管学困生网络应用范围
        4.5.3 着重培养学困生自我约束力
        4.5.4 密切联系学困生父母
结论
附录Ⅰ 大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5)体育项目干预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影响的相关研究
        1.2.2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相关研究
        1.2.3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依据及意义
        1.3.1 研究依据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
        2.2.2 个案分析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际调查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文献资料法
第3章 案例追踪详述
    3.1 案例追踪一:廖某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三8班
        3.1.1 基本资料
        3.1.2 逆反表现
        3.1.3 追踪评价
        3.1.4 追踪评析
        3.1.5 追踪小结
    3.2 案例追踪二:唐某株洲市天元区建宁实验中学初一3班
        3.2.1 基本资料
        3.2.2 逆反表现
        3.2.3 追踪评价
        3.2.4 追踪评析
        3.2.5 追踪小结
    3.3 案例追踪三:何某某湘潭市湘潭县茶恩寺镇花桥中学初一2班
        3.3.1 基本资料
        3.3.2 逆反表现
        3.3.3 追踪评价
        3.3.4 追踪评析
        3.3.5 追踪小结
    3.4 案例追踪总结
第4章 项目设置的相关研究理论
    4.1 指导思想
    4.2 体育运动对逆反心理功能分析理论依据
        4.2.1 医学理论
        4.2.2 规律运动干预影响理论
        4.2.3 运动强度影响理论
        4.2.4 运动与抑郁、焦虑情绪控制理论
        4.2.5 运动处方干预理论
        4.2.6 干预方案拟定参考理论
        4.2.7 体育中考项目标准参考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案例追踪初始情况分析
    5.2 体育项目干预方案阶段分析
        5.2.1 各项目干预后的比较分析
        5.2.2 间接评价
        5.2.3 成因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调查问卷与量表
附录C:干预知情同意书
附录D:追踪过程部分照片资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促进内涵与修养的丰富,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二、运用爱去感化,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三、营造和谐班级以及校园环境,突显集体护卫的作用
四、优化教学形式,创新教育体系
五、注重家庭与学校间配合,凸显共管效应优势
六、积极召开青春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七、结束语

(7)浅谈农村青少年逆反心理及教育疏导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农村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2.农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2.1 加强学校的教育与管理
    2.2 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
    2.3 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2.4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家长的配合
3.结束语

(8)基于班主任视角对学生逆反心理疏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和深层原因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1. 学生逆反心理在学校的行为表现。
        2. 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的行为表现。
        3. 学生逆反心理在社会的行为表现。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深层原因
        1. 生理原因。
        2. 社会影响。
        3. 家庭影响。
        4. 学习和升学压力。
二、班主任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
    (二)改进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发育
    (三)切忌粗暴教育,巧用赞美与鼓励
    (四)营造和谐的班级关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六)家校合作,善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结语

(9)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突发事件
        2.1.1 突发事件概念
        2.1.2 突发事件特性
        2.1.3 突发事件类型
    2.2 舆情
        2.2.1 舆情概念
        2.2.2 舆情信息
        2.2.3 舆情信息传播
    2.3 心理疏导应用理论
        2.3.1 个体心理问题疏导应用理论
        2.3.2 群体心理问题疏导应用理论
        2.3.3 共性心理问题疏导应用理论
    2.4 其他理论
        2.4.1 需求层次理论
        2.4.2 个体心理问题原因应用理论
        2.4.3 群体心理问题原因应用理论
        2.4.4 共性心理问题原因应用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心理问题
    3.1 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过程
        3.1.1 舆情形成
        3.1.2 舆情爆发
        3.1.3 舆情反复
        3.1.4 舆情消散
    3.2 舆情信息传播特征
        3.2.1 舆情信息传播的自由性
        3.2.2 舆情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3.2.3 舆情信息传播的多元性
        3.2.4 舆情信息传播的偏差性
    3.3 舆情信息传播的心理问题
        3.3.1 舆情信息传播中个体心理问题
        3.3.2 舆情信息传播中群体的心理问题
        3.3.3 舆情信息传播中共性的心理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心理问题原因
    4.1 舆情信息传播中个体心理问题原因
        4.1.1 信息传播中逆反和坏消息综合症现象原因
        4.1.2 信息传播中对负面情绪产生共鸣原因
        4.1.3 信息传播中宣泄和负面价值实现行为原因
    4.2 舆情信息传播中群体心理问题的原因
        4.2.1 信息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原因
        4.2.2 信息传播中群体无意识情绪原因
        4.2.3 信息传播中法不责众和过度释放行为原因
    4.3 舆情信息传播中共性心理问题的原因
        4.3.1 信息传播中盲目从众和盲目悯弱现象原因
        4.3.2 信息传播中过度恐慌情绪原因
        4.3.3 信息传播中趁机造势和舆论暴力行为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的心理问题疏导
    5.1 舆情信息传播个体的心理问题疏导
        5.1.1 “先人一步”从根源消除负面现象
        5.1.2 全面培养正能量氛围和乐观心态
        5.1.3 “抛砖引玉”掌控舆情
    5.2 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群体的心理问题疏导
        5.2.1 培养各个方面的“领头羊”
        5.2.2 对舆情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机管理
        5.2.3 打造健全的社会环境与完整的监督体系
    5.3 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共性心理问题疏导
        5.3.1 培养公众坚守正确信仰的能力
        5.3.2 政府媒体首当其冲消除过度恐慌
        5.3.3 为信息的传播指引正确的方向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背景
    1.2 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对官兵心理健康及其管理研究现状
        1.3.1 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国外研究
        1.3.2 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国内研究
第二章 心理健康管理理论和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分析
    2.1 心理健康管理的概念
    2.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2.2.1 新兵入伍展示自我积极主动,但心理承受能力偏弱
        2.2.2 武警“两看”任务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对心理的影响
        2.2.3 官兵面临重大选择时容易引发心理波动
        2.2.4 官兵身患疾病时容易引发心理疾患
        2.2.5 官兵执行重大任务时容易引发心理应激障碍
    2.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表现和研究方法
        2.3.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的表现
        2.3.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研究方法及结果
第三章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结果
        3.3.1 被试官兵基本情况
        3.3.2 研究分析结果
第四章 影响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因素分析
    4.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4.1.1 受资源配置变化的影响
        4.1.2 受社会利益机制变化的影响
        4.1.3 受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
        4.1.4 受社会活动多样化的影响
    4.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4.2.1 受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4.2.2 受家庭压力的影响
    4.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环境的影响
        4.3.1 受驻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4.3.2 受执勤单位和执勤设施的影响
        4.3.3 受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4.3.4 受日常管理和文化生活的影响
    4.4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对象的影响
        4.4.1 受憎恶心理的影响
        4.4.2 受紧张情绪的影响
        4.4.3 受同情心理的影响
    4.5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形式的影响
        4.5.1 受监区看押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4.5.2 受武装押解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4.5.3 受武装追捕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4.5.4 受武装逮捕对象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第五章 针对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5.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工作,积极预防和矫治官兵心理问题
        5.1.1 普及心理知识,有效消除官兵思想疑惑
        5.1.2 开展心理测查,建立官兵心理健康档案
        5.1.3 渗透心理辅导,积极预防问题发生
        5.1.4 适时心理干预,增强心理教育实效
    5.2 运用心理训练方法,培养武警“两看”执勤官兵优良的心理素质
        5.2.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任务
        5.2.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原则
        5.2.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方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两看”官兵心理应激问卷调查

四、逆反心理的预防和疏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学视角的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引导研究[D]. 刘畅.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D]. 钟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及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崇州市蜀城中学的调查[D]. 潘正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高校学困生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 张浩.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5)
  • [5]体育项目干预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案例研究[D]. 胡斌.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6]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分析[J]. 焦晓红. 中华少年, 2019(31)
  • [7]浅谈农村青少年逆反心理及教育疏导策略[J]. 吴闻达. 农村青年, 2019(10)
  • [8]基于班主任视角对学生逆反心理疏导策略研究[J]. 陈雅莉,吴立新. 家长, 2019(26)
  • [9]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研究[D]. 王艺橦.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10]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D]. 韩立宁.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叛逆心理预防与辅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