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芋艿应用多效唑的增产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杨寅桂,张衍荣[1](1994)在《多效唑在蔬菜上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王智课[2](2006)在《多效唑在果园杂草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利用多效唑控制梨园杂草的生长,以代替人工刈割,达到减少果园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树体生长,提高产量和改进果实品质的目的。试验以8年生金秋梨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多效唑(60g/667m2—120g/667m2)处理对梨园杂草生长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这种土壤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温湿度条件,土壤容重,树冠中部温湿度的影响,以及对梨树生长发育、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喷施三种剂量的多效唑,均可极显着地降低生长季节杂草的高度,大幅度增加了三种禾本科杂草马唐、稗草、狗尾草的分菜量和杂草密度,对马唐草的叶片长度、宽度和节间长度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两种阔叶杂草觅菜和一年蓬的抑制作用不如禾本科杂草明显。同时表明:处理后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温度及容重降低,透气性增加,对梨园树冠中部空气温湿度的影响不显着;对主干增粗有促进作用,对梨树新梢及其节间的加长生长有抑制作用,减少了梨树叶片的单叶面积,增加了比叶重;提高了单果重和产量,果形指数稍有增大,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和Vc含量增加硬度增大,但对糖酸比无显着的影响。
叶自新[3](1992)在《芋艿应用多效唑的增产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芋艿球茎的形成和膨大依赖于贮藏物质的积累,要获得高产,必须在植株生长前期形成较大的叶面积,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中后期保持功能叶不衰败,延长光合时间,为球茎的膨大生长提供更多的养分。然而在芋艿生产上,常常由于施肥管理不当,栽培密度过高,造成地上部分的旺盛生长,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形成肥大的叶柄和叶片,从而影响球茎的分
林秀茹[4](2003)在《梨园杂草化学控制技术及其综合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多效唑控制梨园杂草的生长,以代替人工刈割,达到减少果园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树体生长,提高产量和改进果实品质的目的。试验以三年生大果水晶梨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多效唑(900g/hm2、1125g/hm2和1350g/hm2)处理对梨园杂草生长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这种土壤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温湿度条件,土壤容重,树冠中部温湿度的影响,以及对梨树生长发育、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喷施三种剂量的多效唑,均可极显着地降低生长季节杂草的高度,大幅度增加了三种禾本科杂草马唐、稗草、狗尾草的分蘖量和杂草密度,对马唐草的叶片长度、宽度和节间长度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两种阔叶杂草苋菜和苘麻的抑制作用不如禾本科杂草强烈。同时表明:处理后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温度及容重降低,透气性增加,对梨园树冠中部空气温湿度的影响不显着;对主干增粗有促进作用,对梨树新梢及其节间的加长生长有抑制作用,减少了梨树叶片的单叶面积,增加了比叶重;提高了单果重和产量,果形指数稍有增大,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和Vc含量增加,硬度增大,但对糖酸比无显着的影响。
马丰蕾[5](2005)在《多效唑控制杂草对果园土壤及苹果生长结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以11年生红富士苹果为试材,以自然生草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多效唑(900g/hm2、1350g/hm2、1800g/hm2、2250g/hm2)控制杂草对盛果初期红富士苹果的新梢生长、果实产量、果实品质及果园土壤温湿度、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生草相比,地面喷施1800g/hm2的多效唑控制杂草明显提高了20cm深土层的土壤温度、20~35cm深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幅,大幅度降低了20cm深浅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而大幅度提高了35-50cm深土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中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降低了有效氮的含量。地面喷施900g/hm2、1350g/hm2、1800g/hm2、2250g/hm2的多效唑还能有效控制新梢旺长,显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单果重、果实硬度,果实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Vc含量。
许江鸿,裴红宾,张永清[6](2011)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烯效唑对水萝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氮肥水平下,喷施不同浓度烯效唑对水萝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烯效唑处理均有利于水萝卜产量的提高,在低氮与高氮水平下,提高幅度分别为7.0%~43.3%和5.0%~24.8%;在增产的同时,烯效唑处理还能有效改善水萝卜的品质,表现为显着提高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体内硝态氮的含量;喷施烯效唑还可以增加水萝卜叶片叶绿素的含量,提高叶片的同化能力。试验条件下,水萝卜达到高产、优质的烯效唑浓度为30 mg/kg。
刘玉平[7](2008)在《芋脱毒快繁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芋头是重要的蔬菜种类之一,但由于其长期的无性繁殖,病毒病严重。本研究对10个芋品种进行了脱毒试管苗和试管芋的诱导培养和栽培繁殖试验。通过对茎尖分化培养基、茎尖大小等的试验,建立了芋脱毒试管苗的培养体系和病毒鉴定体系;通过对试管芋膨大诱导培养基的筛选,成功获得膨大的试管芋,并建立了培养体系;对试管苗和试管芋进行了田间栽培试验,建立了试管苗和试管芋的田间繁殖和生产模式,为试管苗和试管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芋丛芽分化培养通过调整NAA、BA的不同配比,诱导芋顶芽分化出丛芽。结果表明:MS+BA2.0 mg/L+NAA0.5 mg/L+蔗糖3%可使芋的月增殖系数达20倍左右。2.芋茎尖的培养从分化的芋丛芽中切取大(0.8 mm~1.0 mm)、中(0.5 mm~0.8 mm)、小(0.3mm~0.5 mm)三个级别的茎尖生长点,置于不同的激素类型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大、中、小茎尖在培养基MS+6—BA2.0 mg/L+NAA0.2 mg/L+蔗糖3%中分化的丛芽较其他培养基中多,生长势强。3.芋花叶病毒检测大、中、小三个级别的茎尖脱芋花叶病毒,检测结果显示:小茎尖的脱毒效果最佳,脱毒率达100%;其次为中等大小的茎尖,脱毒率为94.4%;效果最差的为大茎尖,脱毒率为90.9%。因此,脱除芋花叶病毒,以小茎尖为佳,脱毒率达100%。4.试管芋诱导技术研究试管芋的诱导实验表明试管芋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培养基、糖浓度为8%、BA1.0 mg/L、NAA0.5 mg/L、琼脂6g/L、pH5.8;适宜条件为温度30℃、光照时间12 h。在此条件下,试管芋的诱导率达100%。5.芋试管苗、试管芋的育苗芋试管苗的育苗方法中,以田间直接定植、加盖薄膜和遮阳网的成活率高,可达95%。试管芋的育苗:在沙、蛭石、土、和蛭石:沙:土=1:1:1的混合基质这四种不同基质中以蛭石内大、中、小三个级别的脱毒试管芋成活率最高,其中大苗的成活率为100%,中苗的成活率为96.92%,小苗的成活率为88.75%。6.试管芋、试管苗大田品比试验1)未脱毒的试管芋、试管苗的大田品比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芋试管苗的母芋、子孙芋的球茎小于其常规种,子孙芋产量低,试管苗的母芋形状发生了改变,由其近圆形变成扁圆形。以试管球茎种植比其常规种的子孙芋的球茎产量和总产量都高,子孙芋相对商品性好。2)脱毒的试管芋大田品比试验脱毒试管芋的大田品比中试,脱毒试管芋除孙芋单个重、孙芋个数分别少于常规种0.6g、0.8个外,其余项目的数据都高于常规芋,其中子芋单个重、单株子孙芋重、子孙芋产量分别高于常规芋40.54%、27.88%、20.14%。
崔瑾[8](2002)在《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脱毒快繁体系的构建以及组培苗无糖培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芋(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和药用植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芋还是迄今发现的耐盐性最强的蔬菜作物之一,长期栽培可以降低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对滩涂的开发和利用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栽培中,芋一般采用球茎作为繁殖材料,称为种芋,突出缺点是用种量大,繁殖系数低,种芋的贮藏和调运增加成本,限制了许多南方名优品种的北移和大面积推广。而且长期以来,由于采用无性繁殖方法,芋花叶病毒(Dasheen Mosaic Virus,DMV)病发生严重,导致种性退化,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是目前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获得无毒或少毒再生植株,并在短时间内快速增殖,获得大量组培苗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公认有效途径。但是人们在获得芋的组培苗后又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组培苗难以保存,驯化移栽成活率低,远距离运输困难等。试管球茎虽然需要在试管苗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才能获得,但其是完善芋脱毒快繁商品化生产体系的有效方案。 为了改进芋的脱毒快繁技术,建立起高效、实用的芋良种繁育体系,作者在硕、博连读的五年时间内,首先着重研究芋脱毒快繁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基础原理,取得了如下结果: 1.对建昌红梗芋和福鼎槟榔芋进行大田种植,田间观察结果表明:两个品种都出现与芋花叶病毒病描述相似的感染症状,发生率都达到60%以上。进一步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感病叶片上都发现了与DMV形状、大小相似的病毒粒子,初步认为在这两个品种上普遍发生芋花叶病毒病。 2.在国内首次将苯基噻二唑基脲(TDZ)应用于不同基因型芋的组织培养中。与BA相比,TDZ的细胞分裂素活性至少高出一个数量级,0.1mg·L-1的TDZ能有效地诱导四个基因型芋茎尖的萌动、生长、大量增殖丛生芽,促进试管苗根系发生,将根系活力提高2倍以上,显着提高了试管苗的驯化成活率;浓度为0.01mg·L-1的TDZ能诱导魁芋类型的芋离体叶片切块产生再生芽点,转接后可增殖不定芽并形成再生植株。 3.研究不同培养方式和温度、光照条件对广西荔蒲芋,福建福鼎芋,建昌红梗芋和太仓香子芋试管球茎诱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以液体培养方式、温度为29℃(light)/20℃(dark)和光照时间为8 h/d时的条件下,试管球茎的诱导效率达到95%以上,单瓶试管球茎的最大鲜重和平均鲜重也达到4.5g和2.0g以上。 4.研究不同浓度的TDZ和KNO3对四种基因型芋试管球茎诱导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浓度为5 mg·L-1的BA相比,浓度为0.2 mg·L-1的TDZ可以显着提高4种基因型芋的单瓶试管球茎的个数,平均提高幅度为分别为45.5%,64.0%,23.2%和16.8%,球茎的最大鲜重和单瓶总鲜重也都得到显着水平提高。浓度为50mmol·L-1的KNO3对芋试管球茎数量影响不大,但是对重量的影响较大,单瓶试管球茎的平均鲜重提高的平均幅度为 12.9%。5.在国内首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对四个品种芋试管球茎诱导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培养基中附加浓度为 0.smmol. L’的 SA,将 LY、FY、XY和 HY四个品种芋试管球茎的平均鲜重分别提高 ZI.70、16.l0、17.50和14.30,最大鲜重分别提高12.60、16.00、11.0O和 10.5O,平均干重提高8.10、8.40。7.2%和 9二%。并且在此浓度下,SA具有调节试管球茎同期发育的作用,试管球茎大小分布集中,1刀《刀g重量的试管球茎趋多。6.以茎尖培养获得的红梗芋试管苗和试管球茎为材料,在国内首次研究芋试管苗和试管球茎连续两年大田种植的生长、产量和品质情况。第一年种植的结果表明:试管苗和试管球茎在生长期的植物学特性上与原种基本保持一致。由于在子芋个数上存在显着差异,试管苗和试管球茎折合 667m2产量分别比对照低 7.6%和 8石%。第二年种植的结果表明:试管苗和试管球茎7d后发芽率高于对照的 8厂%和 9.l%,生长期的植物学特性上与原种完全保持一致,折合667m‘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70和 10.20,比第一年分别提高35.7%和36.5%。红梗芋试管苗和试管球茎大田种植第二年所体现的增产潜力是巨大的,显示出脱毒复壮的效果。7.以红梗芋、香子芋和荔蒲芋为材料,研究这三种基因型芋试管苗在大田种植第一代的生产性能和遗传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基因型芋试管苗在成叶数,最大叶宽,母芋重,子芋平均单重、子芋总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等各植物学特性上与普通对照无显着差异。由于在子芋个数上存在显着差异,三种基因型芋试管苗第一年折合667m‘产量低于对照。试管苗根尖染色体在形态和数月上与各对照都保持了一致。第一代芋球茎蛋白质SDS-PAGE电泳图谱以及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图谱都表明生化特性没有差别,具有遗传的稳定性。 作者在对芋、草萄等园艺作物进行组培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组培苗由于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而出现各种生长障碍。国内外许多研究报道认为,组培苗生长不够健壮主要原因是组培小植株长期在密闭环境中生长,靠培养基中的糖进行异养,而导致
鲍政[9](2012)在《茶皂素、生石灰、生物有机肥在郴州无公害烟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烤烟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的产量、品质受施肥、烤烟品种、土壤肥力、栽培、病虫害、气候条件及烘烤技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郴州市桂阳县仁义镇无公害烟区进行系统调查,应用25%茶皂素、生石灰、0.3%印楝素三种物质防治烟田蜗牛和小地老虎的研究探索,以及运用茶枯饼粉、生石灰与生物有机肥混合施肥下,对土壤肥力及烤烟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本文得出如下试验分析结果:1、探讨了25%茶皂素、生石灰和0.3%印楝素对烟田蜗牛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5%茶皂素和生石灰都表现出对蜗牛有很好的毒杀作用,其中500g/667m2的25%茶皂素处理药后10d防治效果达到89.6%,10kg/667m2的生石灰处理药后3d达到85.19%,生石灰速效性相对较强,茶皂素持效性相对较强。在实际应用中,茶皂素推广浓度应适当大于500g/667m2为宜,生石灰推广使用量应在10~15kg/667m2,考虑经济成本而确保防治效果达到最佳,茶皂素可与生石灰轮换使用。2、探讨了25%茶皂素、生石灰和0.3%印楝素对烟田小地老虎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5%茶皂素500g/667m2防治效果较好,药后25d烟株被害株率为0.98%,而生石灰、印楝素防治效果不好,从理论上来讲,生石灰和印楝素不适用防治小地老虎。在实际应用中,茶皂素推广浓度为500g/667m2。3、探讨了烟草专用有机肥添加茶枯饼、生石灰对无公害烟田土壤及烤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生石灰最能有效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各化学成分指标,使土壤结构达到平衡,保证了烟叶生长的营养基础。虽对烟叶外在的农艺性状没有大的改变,但能有效提高烤烟化学成分的和谐度,改善烟叶品质的作用。增施茶枯饼粉能提高土壤肥力,但提高效果不明显,没有生石灰作用大,而且对烤烟农艺性状无明星提高,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和谐度稍有提高,但没有生石灰有效。
丁峰[10](2021)在《土壤中地膜微塑料的分离与环境降解特性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情,我国降解塑料的主攻方向仍然是地膜。在光、温、水、气及生物等综合环境作用下,能大大加快聚乙烯地膜质量变劣、力学性能下降或部分被生物吞噬的环境降解。本文以控制性栽植体-大型根窖实验装置(以下简称根窖)、自然有机质堆肥实验装置(以下简称堆肥实验装置)为研究平台,通过连续十年、每年两茬农作物的种植,开展不同类型土壤(沙土、粘土和壤土)中地膜残留物聚乙烯类微塑料的的筛分、表征及降解规律研究,分析地膜微塑料在长期自然条件下的降解状况及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揭示土壤中微塑料的积累、降解及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土壤中地膜微塑料的降解特性通过对根窖不同分子量和累积量处理下的不同土壤中地膜微塑料的提取,经过连续10年的种植,地膜微塑料的平均提取率为5.55%,较种植五年时下降了58.8%,较种植三年时下降了83.59%,高温凝胶色谱结果表明,M3(50 cm土层、粘土、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地膜微塑料)、100年累积量,下同)、M4(100 cm土层、砂土、5000分子量地膜微塑料、100年累积量,下同)、和M7(150 cm土层、砂土、LLDPE、50年累积量,下同)的Mw(重均分子量)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PD(分散系数)较原样增加,M3中地膜微塑料重均分子量较十年前减少了46.8%,M7中地膜微塑料重均分子量较十年前减少了55.46%,M4中地膜微塑料重均分子量较十年前减少了76.76%。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5000分子量的地膜微塑料在1300~1100 cm-1处出现了一个新的C-O吸收峰,从土壤中提取的LLDPE的红外光谱分析与原样相比,发现1000~800 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此外提取的LLDPE在2919.55cm-1、2849.61 cm-1、1462.96 cm-1等处吸收峰面积增大。(2)自然有机质堆肥条件下地膜残余物的降解特性经10年自然有机质堆置,光/热降解地膜残余物的提取率在19.32%~28.60%之间,普通地膜残余物的提取率在21.62%~44.65%之间,高温凝胶色谱结果显示,1年、50年、100年累积量的光/热降解地膜残余物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下降了94679.33、93510.00、69443.67,分散系数由3.71增加到71.77、61.53、75.73,而1年、50年、100年累积量的普通地膜残余物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下降了71569、61033.33、65358.67,分散系数由3.68分别增加到83.06、103.68、96.78。DSC(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对不同累积量和添加相同质量光/热降解地膜残余物处理的Tc(结晶峰值温度)、Tm(熔融峰值温度)进行分析发现,累积量少的处理地膜残余物表现出较高的Tc、较低的Tm,普通地膜残余物处理组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另外,对同样累积量的光/热降解地膜残余物和普通地膜残余物进行分析,光/热降解地膜残余物的熔融峰面积小于普通地膜残余物的熔融峰面积。FT-IR结果表明,自然堆肥十年后,光/热降解地膜残余物和普通地膜残余物均出现新的羰基峰,而且随着光热降解母料的添加,地膜残余物中羰基峰指数随之增加。(3)残余地膜微塑料对土壤酶活的影响土壤中脲酶活性最高的是处理9(150 cm土层、粘土、5000分子量地膜微塑料、1年累积量处理,下同),其活性为0.217 mg/g·h,活性最低的是处理4(100 cm土层、砂土、5000分子量地膜微塑料、100年累积量,下同),其活性为0.145 mg/g·h,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地膜微塑料累积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P值均小于0.05,各因素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大小为:土壤类型>地膜微塑料累积量>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土层深度;处理7(150 cm土层、砂土、LLDPE、50年累积量处理,下同)蔗糖酶活性最低,其活性为17.424 mg/g·h,处理3下(50 cm土层、粘土、LLDPE、100年累积量处理,下同)蔗糖酶活性最高,其活性为25.675 mg/g·h,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地膜微塑料累积量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P值均小于0.01,各因素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大小为:土壤类型>地膜微塑料累积量>土层深度>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处理5(100 cm土层、壤土、LLDPE、1年累积量,下同)磷酸酶活性最高,为0.0475 mg/g·h,处理7活性最低,为0.0314 mg/g·h,土壤类型影响下土壤磷酸酶活性的P值小于0.01,土层深度、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地膜微塑料累积量影响下土壤磷酸酶活性的P值均大于0.05,各因素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大小为: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地膜微塑料累积量>地膜微塑料分子量。(4)残余地膜微塑料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玉米株高在穗期和花粒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11.23、18.39,6.66、10.07;叶长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12.92、15.79,12.42、14.98;玉米蒸腾速率(Tr)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0.15、0.33,1.28、0.58;玉米光合速率(A)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3.57、4.37,2.14、1.82;气孔导度(Gs)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0.08、0.08,0.07、0.06;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15.75、31.28,10.31、44.93;叶绿素含量(a+b)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0.02、0.12,0.11、0.18;光系统PSⅡ中初始荧光Fo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30.84、233.63,317.66、196.81;最大荧光Fm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2181.72、797.31,965.11、372.34;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0.02、0.01,0.005、0.007;玉米潜在活性Fv/Fo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0.29、0.23,0.14、0.03;玉米单位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O/RC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0.08、0.06,0.19、0.23;玉米单位反应中心捕获能力TRO/RC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0.06、0.07,0.08、0.04;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0.06、0.06,0.04、0.12;玉米光合性能指数PIabs在两个时期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0.53、0.81,0.79、0.63;玉米百粒重由地膜微塑料分子量和累积量造成的极差分别为0.52、0.43。
二、芋艿应用多效唑的增产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芋艿应用多效唑的增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2)多效唑在果园杂草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杂草的危害及人类对杂草的认识 |
1.2 果园除草法 |
1.3 果园生草栽培 |
1.3.1 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
1.3.2 有利于树体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
1.4 多效唑的生理作用及应用研究 |
1.4.1 多效唑在农作物上的应用 |
1.4.2 多效唑在蔬菜和花卉上的应用 |
1.4.3 多效唑对草坪草及杂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4 多效唑在果树上的应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材与试验处理 |
2.2 观测内容与方法 |
2.2.1 多效唑对梨园杂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2 多效唑控制杂草对果园生态环境的影响 |
2.2.3 多效唑控制杂草对梨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多效唑对杂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多效唑对杂草生长动态及高度的影响 |
3.1.2 多效唑对杂草分蘖及梨园杂草密度的影响 |
3.1.3 多效唑对马唐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及节间长度的影响 |
3.2 对果园环境条件的影响 |
3.2.1 对梨园冠层空气湿度的影响 |
3.2.2 对梨园冠层空气温度的影响 |
3.2.3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2.4 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
3.2.5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2.6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3.3 对梨树营养生长的影响 |
3.3.1 对新梢生长的影响 |
3.3.2 对叶片大小和比叶重的影响 |
3.3.3 对树高和树干直径的影响 |
3.4 对果实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1 地面喷施多效唑对产量的影响 |
3.4.2 对果形指数的影响 |
3.4.3 对果实硬度的影响 |
3.4.4 对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5 对果实中Vc含量的影响 |
3.4.6 对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4.7 对果实糖酸比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多效唑对杂草的控制作用 |
4.2 对果园土壤及空气温湿度条件的影响 |
4.3 对树体营养生长的影响 |
4.4 对梨树结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4.5 尚待解决的问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梨园杂草化学控制技术及其综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Ⅱ |
第一章 引言 |
1 杂草的危害及人类对杂草的认识 |
2 果园杂草与生草栽培 |
3 多效唑的生理作用及应用研究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1 试材及试验处理 |
2 观测内容及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多效唑对杂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2 对果园环境条件的影响 |
3 对梨树营养生长的影响 |
4 对结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1 多效唑对杂草的控制作用 |
2 对果园土壤及空气温湿度条件的影响 |
3 对梨树树体营养生长的影响 |
4 对梨树结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5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多效唑控制杂草对果园土壤及苹果生长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杂草的生态学、资源学及经济学意义 |
1.2 果园杂草与果树生产的关系 |
1.3 现有主要果园杂草管理方式评价 |
1.4 多效唑的生理效应及其应用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多效唑控制杂草对果园土壤环境的影响 |
3.2 多效唑控制杂草对苹果新梢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多效唑控制杂草与果园土壤环境 |
4.2 多效唑控制杂草与果园土壤理化性状 |
4.3 多效唑控制杂草与果园土壤养分 |
4.4 多效唑控制杂草与苹果新梢生长 |
4.5 多效唑控制杂草与苹果果实产量和品质 |
4.6 关于苹果园控制杂草的多效唑施用剂量 |
4.7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不同氮肥水平下烯效唑对水萝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氮肥水平下烯效唑对水萝卜产量的影响 |
2.1.1 对水萝卜经济学产量的影响 |
2.1.2 对水萝卜生物学产量的影响 |
2.2 不同氮肥水平下烯效唑对水萝卜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氮肥水平下烯效唑对水萝卜品质的影响 |
2.3.1 对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2.3.2 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2.3.3 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
2.3.4 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7)芋脱毒快繁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芋概述 |
1.1.2 芋脱毒快繁技术研究 |
1.1.3 试管微型营养器官的诱导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芋丛芽分化培养 |
2.1.2 芋茎尖分生组织的培养 |
2.1.3 芋花叶病毒(Dasheen mosaic virus,DMV)检测 |
2.1.4 试管芋诱导的研究 |
2.1.5 组培芋的育苗试验 |
2.1.6 组培芋田间试验 |
2.2 技术路线 |
2.3 试验方法 |
2.3.1 芋丛芽的分化 |
2.3.2 芋茎尖分生组织的培养 |
2.3.3 芋花叶病毒(DMV)检测 |
2.3.4 试管芋诱导的研究 |
2.3.5 组培芋的育苗 |
2.3.6 组培芋田间试验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芋丛芽的分化 |
3.1.1 激素浓度与芽的分化 |
3.1.2 不同激素浓度对武芋一号增殖系数的影响 |
3.1.3 同种培养基对不同品种芽分化的诱导 |
3.1.4 根的诱导 |
3.2 芋茎尖分生组织的培养 |
3.2.1 小茎尖的培养 |
3.2.2 中等茎尖的培养 |
3.2.3 大茎尖的培养 |
3.3 芋花叶病毒(DMV)检测 |
3.3.1 不同大小茎尖组培苗脱毒效果 |
3.3.2 脱毒苗与未脱毒的组培苗快繁5代后带毒率的比较 |
3.3.3 田间育苗的脱毒试管芋病毒检测 |
3.3.4 脱毒试管苗在田间生长过程中的病毒检测 |
3.3.5 田间常规扩繁品种的病毒检测 |
3.3.6 芋种质资源的病毒检测 |
3.3.7 芋花叶病毒超微切片电镜扫描 |
3.4 试管芋诱导的研究 |
3.4.1 不同糖浓度对试管芋诱导的影响 |
3.4.2 不同温度、光照时间对试管芋诱导的影响 |
3.4.3 不同大小的试管苗对试管芋诱导的影响 |
3.4.4 不同品种类型对试管芋诱导的结果 |
3.5 组培芋的育苗 |
3.5.1 试管苗的育苗 |
3.5.2 试管芋的育苗 |
3.6 组培芋田间试验 |
3.6.1 武芋一号的试管苗与常规芋植株生长动态比较 |
3.6.2 试管苗与常规芋的产品比较 |
3.6.3 不同品种类型的芋试管球茎与其常规芋产品比较 |
3.6.4 试管芋育出的大、中、小苗间的比较 |
3.6.5 脱毒芋与其常规芋大田品比试验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芋丛芽的分化 |
4.2 芋茎尖分生组织的培养 |
4.3 芋花叶病毒(DMV)检测 |
4.4 试管芋诱导的研究 |
4.5 组培芋的育苗 |
4.6 组培芋田间试验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致谢 |
(8)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脱毒快繁体系的构建以及组培苗无糖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芋组织培养及组培环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一. 芋的植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 |
二. 芋的品种类型及分布特点 |
三. 芋病毒病研究现状 |
四. 芋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
五. 组培环境调控实现无糖培养的研究现状 |
5.1 传统组培环境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5.2 组培环境调控与规模化组培苗生产 |
5.3 国内组培环境技术的研究状况 |
5.4 组培环境调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芋脱毒快繁体系构建以及组培苗无糖培养的研究 |
研究一 建昌红梗芋和福鼎槟榔芋花叶病及其病原病毒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田间植株病毒病发病情况调查 |
2.2 病原电镜观察 |
3. 讨论 |
研究二 芋脱毒苗快繁关键技术与原理研究 |
试验一 提高芋茎尖初代培养效率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芽长度、消毒方式和氯化汞处理时间对芋茎尖初代培养的影响 |
2.2 不同琼脂浓度、激素或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两种基因型芋茎尖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试验二 TDZ在不同基因型芋组织培养中的生理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TDZ对茎尖萌动、生长和芽增殖的影响 |
2.2 TDZ对不同基因型芋组培苗质量的影响 |
2.3 TDZ对组培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4 TDZ对离体再生植株的影响 |
3. 讨论 |
研究三 芋试管球茎的诱导和发育调控的研究 |
试验一 不同培养方式和温度、光照条件对芋试管球茎诱导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培养方式对试管球茎诱导的影响 |
2.2 不同培养温度对试管球茎诱导的影响 |
2.3 不同光照时间对试管球茎诱导的影响 |
2.4 试管球茎的保存与萌动 |
3. 讨论 |
试验二 TDZ和KNO_3对芋试管球茎诱导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TDZ对试管球茎诱导与发育的影响 |
2.2 KNO_3对试管球茎诱导与发育的影响 |
3. 讨论 |
试验三 水扬酸对芋试管球茎诱导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A对不同品种芋试管球茎诱导和发育的影响 |
2.2 SA对不同品种芋试管球茎整齐度的影响 |
3. 讨论 |
研究四 芋试管苗、试管球茎的生产应用和遗传稳定性研究 |
试验一 芋试管苗和试管球茎移栽环境条件及基质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照强度对试管苗和试管球茎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2.2 空气温度对试管苗和试管球茎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2.3 相对湿度对试管苗和试管球茎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2.4 移栽基质对试管苗和试管球茎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2.5 不同苗级对试管苗和试管球茎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3. 讨论 |
试验二 建昌红梗芋试管苗和试管球茎连续两年大田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建昌红梗芋试管苗和试管球茎大田种植第一年球茎膨大生长期的生长状况分析 |
2.2 建昌红梗芋试管苗和试管球茎大田种植第一年产量和品质组成分析 |
2.3 建昌红梗芋试管苗和试管球茎大田种植第二年发芽率调查 |
2.4 建昌红梗芋试管苗和试管球茎大田种植第二年球茎膨大生长期的生长状况分析 |
2.5 建昌红梗芋试管苗和试管球茎大田种植第二年产量组成分析 |
3. 讨论 |
试验三 不同基因型芋茎尖组培苗生产性能和遗传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基因型芋组培苗与对照主要生产性能的比较 |
2.2 不同基因型芋组培苗与对照主要遗传性状的比较 |
3. 讨论 |
研究五 通过组培环境调控技术实现组培苗无糖培养的研究 |
试验一 增施CO_2对葡萄组培苗生长发育和光合自养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培养方式下组培容器中CO_2浓度一天内变化规律 |
2.2 不同CO_2浓度和糖浓度对组培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组合中组培苗生长发育状况的比较分析 |
2.4 茎部横切面显微观察 |
2.5 驯化移栽实验 |
3. 讨论 |
试验二 CO_2浓度和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对叶用甘薯组培苗光合自养和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Ci和PPFD处理对叶用甘薯组培苗光合速率的影响 |
2.2 Ci和PPFD调控对叶用甘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2.3 C_i和PPFD调控对叶用甘薯组培苗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
3. 讨论 |
试验三 组培环境中湿度调控对荔蒲芋组培苗无糖培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培养箱内4个小箱体内相对湿度调控结果 |
2.2 湿度调控处理对荔蒲芋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2.3 湿度调控处理对荔蒲芋组培苗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3. 讨论 |
试验四 环境调控对叶用甘薯组培苗光合自养和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环境调控对叶用甘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2.2 环境调控对叶用甘薯组培苗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 环境调控对叶用甘薯组培苗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
3. 讨论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致谢 |
附录 |
(9)茶皂素、生石灰、生物有机肥在郴州无公害烟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我国烟叶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
1.1 我国烟叶无公害生产的现状 |
1.2 烟叶无公害生产的主要措施 |
1.2.1 烟株的养料供给 |
1.2.2 烟草病虫害防治 |
1.2.2.1 农业防治研究进展 |
1.2.2.2 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2 生石灰在烤烟生产中的运用研究 |
2.1 生石灰对烟田土壤的效果研究 |
2.2 生石灰对烟草病虫害防治的影响 |
3 茶皂素(茶枯饼粉)在烤烟生产中的运用研究 |
3.1 茶皂素(茶枯饼粉)在烟草病虫害防治研究 |
3.2 配施茶皂素(茶枯饼粉)对于烤烟的影响 |
4 有机肥对土壤及烤烟的影响研究 |
4.1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4.2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4.3 施用有机肥对烟叶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
5 郴州烤烟发展情况 |
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6.1 研究的意义 |
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茶皂素、生石灰等对烟田蜗牛的防治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室内蜗牛来源 |
1.1.2 供试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25%茶皂素室内药效测定 |
1.2.2 间试验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5%茶皂素不同浓度对蜗牛室内药效测定 |
2.2 3种药剂防治蜗牛田间试验效果分析 |
2.3 安全性评价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茶皂素、生石灰等对烟田小地老虎的防治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室内小地老虎来源 |
1.1.2 供试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25%茶皂素室内药效测定 |
1.2.2 田间试验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5%茶皂素不同浓度对小地老虎室内药效测定 |
2.2 3种药剂防治小地老虎田间试验效果 |
2.3 安全性评价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有机肥添加茶枯饼、生石灰对无公害烟田土壤及烤烟品质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烤烟品种 |
1.2 供试产品 |
1.3 试验时间地点及概况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测定项目及分析 |
2.2.1 烤烟大田生育期和农艺性状测定 |
2.2.2 土壤测定 |
2.2.3 烤烟品质指标测定及测定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烤烟农艺性状结果分析 |
3.2 土壤理化性质结果分析 |
3.3 不同处理烤后烟叶品质结果分析 |
4 小结和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土壤中地膜微塑料的分离与环境降解特性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 |
1.2.2 土壤中微塑料的迁移方式 |
1.2.3 土壤中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2.4 土壤中微塑料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2.5 土壤中微塑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6 微塑料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
1.3 土壤中微塑料的提取 |
1.3.1 密度分离提取 |
1.3.2 油分离提取法 |
1.3.3 加压流体萃取法 |
1.3.4 土壤消解法 |
1.3.5 高温索氏提取法 |
1.3.6 筛分-过滤法 |
1.4 本课题主要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项目来源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不同土壤中地膜微塑料的自然降解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设备 |
2.1.4 实验设计 |
2.1.5 地膜微塑料测试表征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外源添加地膜微塑料提取率 |
2.2.2 地膜微塑料提取物提取率及分子量分布 |
2.2.3 地膜微塑料提取物热重分析 |
2.2.4 地膜微塑料提取物红外光谱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自然有机质堆肥条件下地膜残余物的降解特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设计 |
3.1.4 主要测试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地膜残余物提取率及分子量分布 |
3.2.2 地膜残余物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
3.2.3 地膜残余物红外光谱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残余地膜微塑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 |
4.1.2 实验设计 |
4.1.3 根窖土壤样品取样 |
4.2 主要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根窖土壤脲酶活性分析 |
4.3.2 根窖土壤蔗糖酶活性分析 |
4.3.3 根窖土壤磷酸酶活性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残余地膜微塑料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5.2 主要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
5.2.1 玉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5.2.2 成熟期玉米干重和籽粒百粒重的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残余地膜微塑料对玉米株高和叶长的影响 |
5.3.2 残余地膜微塑料对玉米不同时期光合参数的影响 |
5.3.3 残余地膜微塑料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3.4 残余地膜微塑料对玉米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5.3.5 残余地膜微塑料对玉米百粒重的影响 |
5.3.6 残余地膜微塑料对玉米干重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芋艿应用多效唑的增产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效唑在蔬菜上的应用进展[J]. 杨寅桂,张衍荣. 长江蔬菜, 1994(03)
- [2]多效唑在果园杂草上的应用研究[D]. 王智课. 湖南农业大学, 2006(01)
- [3]芋艿应用多效唑的增产效应[J]. 叶自新. 长江蔬菜, 1992(01)
- [4]梨园杂草化学控制技术及其综合效应研究[D]. 林秀茹. 中国农业大学, 2003(03)
- [5]多效唑控制杂草对果园土壤及苹果生长结果的影响[D]. 马丰蕾.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6]不同氮肥水平下烯效唑对水萝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许江鸿,裴红宾,张永清. 北方园艺, 2011(12)
- [7]芋脱毒快繁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D]. 刘玉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7)
- [8]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脱毒快繁体系的构建以及组培苗无糖培养的研究[D]. 崔瑾. 南京农业大学, 2002(01)
- [9]茶皂素、生石灰、生物有机肥在郴州无公害烟田的应用研究[D]. 鲍政.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2)
- [10]土壤中地膜微塑料的分离与环境降解特性基础研究[D]. 丁峰.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