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测井井下部分的几个问题

关于地震测井井下部分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地震测井下井部分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雷群,翁定为,熊生春,刘汉斌,管保山,邓强,鄢雪梅,梁宏波,马泽元[1](2021)在《中国石油页岩油储集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回顾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页岩油储集层改造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中国石油页岩油储集层改造技术在储集层改造机理、缝控压裂技术、地质工程一体化储集层改造设计平台、低成本材料技术、大平台立体开发模式5个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明确了目前页岩油储集层改造主体技术为以"增大缝控储量、降低施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为原则的高密度分段多簇缝控压裂技术体系。全面剖析页岩油储集层改造技术在立体开发、缝控压裂参数优化、重复改造、低成本改造技术4个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了5个方面的发展方向:(1)强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充分发挥储集层改造作用;(2)深化缝控改造技术,提高页岩油储量动用水平;(3)推进页岩油水平井立体开发技术实践,实现纵向多层有效动用;(4)开展页岩油水平井重复压裂技术攻关,助推缝间剩余储量高效挖潜;(5)发展低成本改造配套技术,助力油田开发降本增效。表1参44

李小东[2](2021)在《基于测井数据的储层参数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锐[3](2021)在《基于多芯光纤光栅的井中地震波三维矢量检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气勘探方法对油气藏的探明和开发至关重要。国内传统的井中地震检波仪器,主要是进口的线圈型和MEMS型电磁类检波器,存在着易受电磁场干扰、在高温高压和强腐蚀的井下环境使用受限等问题,而且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维护高价低效,因此亟需研究高灵敏、多维度、耐高温高压的检波新技术和密集化阵列分布的复用新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作为“无源”新技术,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多分量和三维地震方面己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替代了部分电磁类检波方法,但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光纤检波器在对尺寸有苛刻要求的狭窄空间探测中,存在着器件结构复杂、尺寸较大、多维探测能力和组网复用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为解决井中地震勘探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的微型一体化和多维度精准探测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基于多芯光纤光栅的三维矢量检波技术研究,利用飞秒激光刻写多芯光纤光栅,贯通地震波理论和光纤检波机理,研制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该技术研究对井中地震勘探光纤检波器缩小结构尺寸、提高检测精度、拓宽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了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了井中地震勘探技术、光纤地震检波技术和多芯光纤(Multi-core Fiber,MCF)的发展现状;结合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的传感理论,研究了利用飞秒激光刻写FBG的机理和方法,并针对多芯光纤的结构特征,优化了飞秒激光写栅方法。2.研究了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检波机理,包括论述了三维矢量检波的原理及方法;研究了多芯光纤的弯曲特性,并制作了基于干涉结构和基于多芯光纤FBG两种弯曲传感器加以验证;最终建立了多芯光纤弯曲与振动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多芯光纤FBG实现三维矢量检波提供了理论依据。3.研制了基于多芯光纤的三维矢量振动加速度检波器,包括设计和优化检波器的结构,研究并改进检波器的封装工艺,实现了在20 Hz-200 Hz的低频振动信号作用下,圆柱坐标系ρΦ平面加速度检测灵敏度达355 pm/g,振动方位角最小识别误差为0.269°,Z轴方向检测灵敏度为195 pm/g的三维矢量振动加速度的检测。4.研究了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的应用系统化,包括研制了基于顺变柱体的多芯光纤检波器,初步实现检波器的级联复用;研究了井中地震检波器的应用场景,并设计了完整的井中地震波勘探多芯光纤检测系统,该系统包含地面光源和信号解调系统,以及井中检波器阵列。

丁鹏程[4](2020)在《浅层工程测井及其曲线精细分析试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成为一个热点,对地下空间浅层地质条件进行开发前的精准探测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钻探、物探等技术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探查结果。同时,利用勘探钻孔进行工程地球物理测井,通过对测井曲线的精细分析可以获得浅部地层精细分层及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信息,开展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研发的JGS-1B工程测井系统,对浅部100m以下的地层进行工程测井技术研究,并通过常用测井曲线,包括自然电位、声波、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等测井数据资料,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获得浅部地层精细结构分层信息。同时结合自然电位、电阻率曲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讨论地层的含导水及工程地质特征,根据综合参数的特征进行判断,其效果良好。通过对研究区的测井曲线资料,重点对砂岩含水层测井曲线资料进行分析,划分含水层。选取勘探区内10个钻孔的自然电位测井数据和视电阻率测井数据。分析测井数据、泥岩和砂岩厚度的等直线图分布特征,得到勘探区的左中下部所在区域可能存在含水层。根据视电阻率数据计算岩石含水饱和度预测富水性,得到勘探区的左中上部所在区域可能存在含水层,综合认定勘探区左中部区域存在含水层,实现预测勘探区的富水性状况;在进行岩石的弹性参数和强度参数评价时,选取勘探区的3个钻孔的15组岩石样,提取岩石样本对应采样区段声波测井数据和实验室泊松比值和弹性模量值,根据相关公式进行计算,求得泊松比值和弹性模量值均与实验室测得泊松比值和弹性模量值相接近,说明了理论方法能够对岩石弹性参数值进行预测计算。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复合参数分析方法,分析8个钻孔的多种曲线资料与岩石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视电阻率曲线资料与岩石抗拉强度的相关性最高,复合参数高于单因素分析,表明利用测井曲线资料来预测岩石抗拉强度是可行的。最后根据岩石的抗拉强度对岩石硬度进行计算,实现岩石可钻性级别划分,拓宽了测井资料的应用范围。根据测井数据资料可以获得岩性、岩石的力学参数和水文地质状况等物性特征,从而来应用于一系列的地质问题预防工作,其工程应用的意义大。图 45 表 17 参考文献 85

陈桂,刘洋[5](2021)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断层自动识别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进行,构造圈闭的勘探难度不断提高,断层作为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通道之一,断层的识别精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在断层识别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起,使得断层自动识别方法更加多样化.本文通过调研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基于人工智能的断层自动识别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其划分为两个大类:智能算法、机器学习,又对每个大类进行了精细划分,并阐述了通过蚁群算法、边缘检测、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生成对抗网络、聚类及卷积神经网络来自动识别断层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及优缺点.此外,卷积神经网络拥有卷积层、池化层等特殊结构,可以直接通过学习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来实现断层自动识别,具有很好的非线性表达及泛化能力,相较于其他人工智能方法,兼具了较高的效率与精度.因此本文对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来自动识别断层的一些关键技术及优化算法进行了重点介绍,且利用大量三维合成地震记录及断层标签作为训练样本,实现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三维地震资料断层自动识别并对最终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断层自动识别技术的提高,给出展望与相应的结论.

张鑫[6](2020)在《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厘定了成岩类型及成岩序次或成岩序列,并依据不同岩相及不同产状包裹体荧光颜色和荧光光谱,确定成熟度及生排烃幕次,并初步确定充注幕次;根据盆地埋藏史及热史模拟结果分析,结合油包裹体及其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确定较为准确的油气充注年龄;通过现今地层压力刻画及古流体压力模拟,基本弄清了作为油气运移充注原动力的古今地层压力特点及分布;在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根据生排烃过程、古流体压力演化及油气充注过程等特点,深入分析了泌阳凹陷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源汇耦合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泌阳凹陷的勘探潜力,并对有利的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如下:通过烃源岩和砂岩储层样品透射光、荧光和冷阴极发光分析,并结合茜素红染色片观察、SEM+微区能谱元素分析及稳定O-C同位素组成分析,厘定了泌阳凹陷的成岩过程,认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为封闭性的咸化湖泊,经历了早成岩、埋藏A、B及C阶段Fe-方解石、方解石胶结、Fe-白云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边形成,以及长石局部溶蚀和石英颗粒及次生加大边碱性溶蚀等“酸-碱交替”溶蚀过程。在成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确定了不同成熟度的四幕生排烃及不同构造单元的“四幕油和一幕天然气”充注,其中第一幕充注低熟油,第二-第四幕充注成熟度相当。根据油包裹体及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并结合盆地模拟的埋藏史及热史结果,厘定了凹陷油气充注年龄,进而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演化史,确定凹陷两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发生于主裂陷期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Ma)、第二幕(34.1~21.2Ma)和第三幕(30.9~16.2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于拗陷期阶段,即第四幕油(7.9~0.2Ma)和一幕天然气成藏(3.0~0.8Ma)。利用钻井实测压力资料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等资料,以及二维地震速度谱资料对现今地层压力进行刻画,认为泌阳凹陷大仓房组及核桃园组发育中低超压,并且存在正常地层压力带、超压过渡带及三个超压带复杂的地层压力系统;运用盆地模拟法和古流体包裹体法对古压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泌阳凹陷大仓房组顶部在距今39.30Ma已经形成两个超压中心,至32.99Ma时期,基本已拓展形成一个超压体系,但下二门地区超压明显较周围强,直至距今10.5Ma,下二门地区较强超压区基本消失,形成单一超压中心。而核三下段古压力在距今39.30Ma前开始聚集,距今32.99Ma开始发育中-低幅异常超压(以压力系数1.2为界),并且形成双超压中心,但下二门地区超强较弱,距今28.94开始两个超压中心向盆地中心扩展,形成一个统一的超压体系,至距今23.03Ma达到超压最大,随后无论发生泄压还是泄压-增压,地层压力始终保持超压直至现今。通过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发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及核二段烃源岩为本区同层位油气提供油源,而南北斜坡核三上段及核二段原油来自深凹区同层位烃源岩,而核三下段原油来自本地同层位烃源岩;泌页1井生排烃过程分析表明,烃源岩在大约37Ma进入生烃门限,所发现的橙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32Ma处进入中成熟阶段,23.03Ma达到生烃高峰,其中所发现两幕中成熟的油包裹体表明排烃过程的存在。从模拟剖面来看,深凹区核二段的下部地层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低熟油;而深凹区和陡坡区整个核三段进入生烃门限,核三上段处于低-中成熟阶段,核三下段处于中-高成熟阶段;仅在西部和北部表现为低成熟阶段。泌阳凹陷地层超压为油气运移充注连续性成藏持续提供原动力。凹陷所持续存在的地层超压所造成的剩余压力,以及浮力及毛细管力等的复合作用使得生烃深凹区流体势增强,油气能够持续从烃源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凹陷斜坡区及凹陷低流体势区运移;而构造-沉积古地貌及其所控制的张厂及侯庄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多种优势输导通道,以及砂体-断裂立体高效复合输导体系的存在及展布,保证油气高效输导多幕充注成藏。通过油源对比、烃源岩生排烃过程、运移输导充注过程及圈闭形成等综合分析,发现泌阳凹陷生排烃阶段(39.0~37.0Ma→23.03Ma→0.2Ma)与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中超压的形成与演化(39.30 Ma→32.99 Ma→23.03 Ma→0 Ma)较为一致,保证了油气的运移的原动力,并且地层超压及浮力和毛管压力所造成的流体势使得油气从深凹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南北两侧的低流体势区运移;并且存在张厂及侯庄三角洲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优势输导多通道,以及砂体-断层立体复合输导体系,保证了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并对前期或同期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圈闭进行充注。由于以上过程的相互耦合,使得泌阳凹陷能够发生多期多幕连续成藏,即第一成藏期第一-第三幕(37.2~16.2Ma)三幕油充注成藏,以及第二成藏期第四幕油及一幕天然气(7.9~0.2Ma)充注成藏。通过动态成藏过程剖析,结合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地区性差异分析,探讨了泌阳凹陷勘探潜力,并预测了凹陷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及深层系为大仓房组及核三下段泥页岩油气有利潜力区,以及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潜力区;而凹陷北部的张厂及侯庄古低槽区域及其周缘地区为深层构造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有利潜力区,这些必将成为泌阳凹陷下一步重点勘探新领域区。

孙苗苗[7](2019)在《基于压缩感知的深层地震数据重构及弱信号增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勘探区域的逐渐扩大,油气勘探目标逐渐转向复杂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油气藏,勘探目的层从中浅层转向深层或超深层,对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深层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的深部有效信号能量较弱,空间假频现象严重,通过提高地震资料的规则性、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可以为后续偏移成像、全波形反演及地震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从而利于判断目标油气藏情况。近年来兴起的压缩感知理论打破了传统Nyquist采样理念,利用信号的稀疏性或可压缩性,通过对正则化反演问题的求解实现信号的精确重构。该理论提出以来,一些地球物理学者对其在油气勘探领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复杂地质构造导致深反射地震剖面上波场特征复杂、有效信号相对较弱,而现有的重构和去噪方法难以得到高品质的有效信号,论文基于压缩感知理论,发展了面向复杂构造地震数据重构以及弱信号提取与增强的算法,具体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复杂的地质构造导致深反射地震剖面上的波场特征复杂,采用固定基函数、各种字典简单的线性组合或者超完备字典集合不能最有效地表征数据的内部结构特征。在形态分量分析(Morphological Component Analysis,MCA)理论与压缩感知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深层地震数据在各个稀疏域的稀疏性,本文提出了加权MCA稀疏表达方式,通过先验信息约束各种稀疏变换字典在其稀疏表征中的权重,实现了对复杂构造的地震数据的最稀疏描述,结合相应的阈值函数和迭代算法实现了对深层地震数据的规则化重构,提高了不规则复杂构造地震数据的重构质量。其次,针对深部有效弱信号和噪声干扰频带差异较小且难以区分的问题,在压缩感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OVT(Offset Vector Tile,炮检距向量片)域弱信号提取方法,利用与噪声强度相关的信息约束反演过程,克服其对信号稀疏度的依赖,实现了弱信号的有效提取。引入CEEMD方法根据信号本身的特征信息对信号进行模态分解,再通过互相关分析确定含噪声较多的分量,对其进行CS去噪,在去噪过程中引入增强算子,保证增强有效信息的同时噪声不被增强,进一步提高了中深层弱信号的提取效果。最后,低频信息能够反映地层的基本走向,提高速度分析精度和深层构造的成像精度,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地震数据低频补偿方法能够对低频成分进行合理补偿,从而改善资料品质,但该方法受噪声影响较大,本文综合利用测井数据,通过井资料约束反射系数的反演过程,提高了反演过程的抗噪声干扰能力,改善了低频信息的补偿效果,进而使中深层地震数据中的弱有效信号得到增强。压缩感知理论在提高地震资料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通过数值实验和实际资料测试,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为提高地震资料的规则性、信噪比和保真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施山山[8](2019)在《莺琼盆地乐东区块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莺琼盆地温压条件极为恶劣,在钻探过程中经常发生井眼坍塌、井底气侵、井下漏失等复杂情况。在测试过程中由于孔隙压力高且储层低渗致密,造成测试压差大,地层稳定性差,测试难度大。目的层位孔隙压力异常高,甚至会出现涌漏同存的情况,导致现场钻完井作业难度极大、作业风险极高、作业成本极高。本文针对该区块的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地层孔隙压力计算方法及钻井、测试过程中的井壁稳定性开展研究,为乐东区块的钻探作业提供理论指导与建议。本文基于莺琼盆地乐东区块现场的地质、测井、钻井、录井等资料,结合室内岩石声学实验,分析乐东区块异常高压成因机制;结合目标区块的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分析结果,基于已钻井现场地震层速度资料及声波时差资料,分别利用Eaton法、Bowers法、等效深度法、差值法对探井地层孔隙压力进行分析,并根据实测地层压力结果与模型计算曲线进行对比,优选差值法用于乐东区块地层孔隙压力计算;基于各井的测井数据及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建立各井地应力及强度参数剖面;并基于前文地应力、强度参数、邻井作业工况及实际的孔隙压力资料,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分别模拟了目标井泥岩段在钻井工况及砂岩段在生产测试工况下的井壁稳定性情况。通过调研分析、室内实验、数值模拟、案例分析、理论计算等方法,明确了乐东区块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机制,优选了差值法用于乐东区块地层压力精确预测,并建立了LD10-X区块两口井的地层孔隙压力剖面。根据计算结果与两口井的实测地层孔隙压力结果可知,优选出的计算模型计算精度较高,最大误差仅有2.56%。

张光晗[9](2019)在《宜昌页岩气资源分布区地应力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页岩气已经成为目前很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近期在湖北宜昌的勘探表明该地区也有很好的页岩气潜力。地应力分布是页岩气开发中重要基础数据。而湖北宜昌页岩气资源分布区地应力数据尚属空白,开展该区现今地应力测量和地应力场模拟对该区页岩气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湖北宜昌地区的四口井,即EYY3井、YY1井、ZD2井和YD2井,运用水压致裂法、非弹性模量恢复法(ASR)和钻孔崩落法获取了地应力数据,基于原地实测的地应力数据,通过ANSYS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研究区2000m深地层地应力场进行模拟,最后,综合岩石破裂准则中的库伦摩尔准则与格里菲斯准则,并引入地层破裂率的概念,对研究区的张裂缝和剪裂缝的分布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埋深2000m左右的地层最大水平主应力SH约为65MPa~69MPa,最小水平主应力Sh约为45MPa~49MPa。通过与实测拟合结果对比发现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小于7%。本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NE30°~NE65°。区内秭归向斜南翼、黄陵背斜南翼、长阳背斜和宜昌斜坡带区域裂缝相对发育较少、破裂程度轻。井位部署时应在破裂率高的区域和地层格外留意,避免发生井塌和井漏。

孙鹏[10](2019)在《金川二矿区深部地应力测量及其应力状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川二矿区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巷道变形破坏现象越发明显,甚至呈现出“破坏—返修—再破坏”的非良性循环态势。由此可见,目前关于中浅部的巷道研究成果和支护方法,已不再适用于矿山深部工程。为指导矿山深部高效低成本开采技术研究的开展以及深部采矿工程设计,并服务于矿山安全生产,有必要进行以下研究:提供矿山深部工程所急需的基础地应力数据,分析深部地应力状态,并全面探索、掌握矿山现今地应力分布规律。本论文依托项目“金川矿山深部和贫矿安全高效低成本开采技术研究——深部地应力测试研究”,展开了如下工作:(一)系统整理、分析以往原岩应力实测工作和岩石力学研究成果,尽可能通过本次研究弥补前人工作的空白和不足;(二)调查矿区的工程地质概况,明确地质条件,选取对矿区影响较大的断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认识各工程地质岩组的基本特征;(三)通过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和水压致裂法进行地应力实测工作,弥补二矿区深部1000m-850m中段地应力数据的短缺,以及850m-700m中段地应力资料的空白,分析现今深部应力状态和作用特征;(四)结合中、浅部的研究成果,与深部地应力特征对比分析,通晓矿山应力变化规律;(五)利用ANSYS有限元模拟软件,选用新的岩石力学参数,反演出矿区1000m、850m、700m三个中段的应力分布状态,全面掌握中段各类岩石、断层、交界带等的地应力现状,以指导矿区下一步工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一)在金川二矿区深部,矿区深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仍为NNE—NE向;(二)随着深度增加,最大主应力的增速已远大于最大水平主应力增速,最大主应力倾角较中、浅部明显增大,多在25°左右,个别高达48°,水平应力逐渐失去主导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垂直应力,1000m-700m深度段正处于此过渡带上,文中给出了各类应力随深度变化的拟合公式;(三)结合模拟结果可知,各类岩石内应力分布均匀,但剪切应力增大明显,这已成为影响矿区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四)Fc断层对矿区影响有限,F16断层的影响则较为显着,且随开采深度的增加而愈发明显;(五)对各测点应力状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巷道需要新的支护方案,而本研究为后续对巷道的重新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关于地震测井下井部分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地震测井下井部分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石油页岩油储集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页岩油储集层改造技术主要进展
    1.1 页岩油储集层改造机理
    1.2 缝控压裂技术
    1.3 地质工程一体化储集层改造设计平台
    1.4 低成本材料技术
        1.4.1 低成本压裂封隔工具
        1.4.2 低成本改造材料
    1.5 大平台立体开发模式
2 页岩油储集层改造技术面临的挑战
    2.1 页岩油纵向多层叠置分布,立体开发改造技术面临挑战
    2.2 页岩油储集层流体流动规律复杂,压裂优化方案质量面临挑战
    2.3 早期开发井井间距、簇间距大,井间及缝间剩余储量动用面临挑战
    2.4 水平井分段多簇大规模压裂成为页岩油主体改造技术,低成本改造技术面临挑战
3 页岩油储集层改造技术发展方向
    3.1 强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充分发挥储集层改造作用
        3.1.1 深化储集层改造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3.1.2 建立水力裂缝研究现场试验室
        3.1.3 完善地质工程一体化储集层改造软件平台
    3.2 深化缝控改造技术,提高页岩油储量动用水平
    3.3 推进页岩油水平井立体开发技术实践,实现纵向多层有效动用
    3.4 开展页岩油水平井重复压裂技术攻关,助推缝间剩余储量高效挖潜
    3.5 发展低成本改造配套技术,助力油田开发降本增效
        3.5.1 研发页岩油水平井分段改造工具
        3.5.2 持续降低压裂材料成本
        3.5.3 信息化建设
4 结语

(3)基于多芯光纤光栅的井中地震波三维矢量检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井中地震勘探技术概述
        1.2.1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1.2.2 井中地震勘探方法
        1.2.3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趋势
    1.3 光纤检波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光纤分布式声波探测技术
        1.3.2 光纤干涉型检波技术
        1.3.3 光纤激光器型检波技术
        1.3.4 光纤光栅型检波技术
    1.4 多芯光纤的发展及应用
        1.4.1 多芯光纤概述
        1.4.2 多芯光纤在通信系统中的发展和应用
        1.4.3 多芯光纤在传感技术中的发展和应用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多芯光纤光栅理论及制备技术研究
    2.1 FBG基础理论及特性
        2.1.1 耦合模理论
        2.1.2 传感特性
    2.2 FBG的制备机理及方法
        2.2.1 FBG制备机理
        2.2.2 FBG刻写方法
    2.3 多芯光纤FBG制备
        2.3.1 多芯光纤FBG制备系统
        2.3.2 多芯光纤FBG写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检波机理研究
    3.1 三维矢量检波理论
        3.1.1 三维矢量检波原理
        3.1.2 光纤加速度检波理论
        3.1.3 光纤三维检波的常用方法
    3.2 多芯光纤弯曲传感特性研究
        3.2.1 弯曲引起的折射率变化和位移关系
        3.2.2 基于干涉结构的多芯光纤弯曲特性研究
        3.2.3 基于多芯光纤FBG的弯曲特性研究
    3.3 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振动检测原理
        3.3.1 三维矢量振动作用分析
        3.3.2 振动方向识别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研制
    4.1 检波器的设计制作
        4.1.1 检波器结构设计
        4.1.2 多芯光纤FBG的制备
        4.1.3 检波器装配封装
    4.2 三维振动加速度检测实验
        4.2.1 振动响应测试
        4.2.2 Z方向振动测试分析
        4.2.3 圆柱坐标平面振动测试分析
    4.3 三维矢量检测性能分析
        4.3.1 方位角重构
        4.3.2 检波器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芯光纤三维矢量检波器系统化研究
    5.1 多级复用方案研究
        5.1.1 可复用检波器的结构设计
        5.1.2 可复用检波器的制作
        5.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井中地震多芯光纤检波系统研究
        5.2.1 井中地震检波器应用场景
        5.2.2井中地震勘探检波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完成的工作
        6.1.2 特色和创新点
        6.1.3 存在的问题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浅层工程测井及其曲线精细分析试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测井技术应用探讨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
2 工程测井方法及其资料综合分析
    2.1 工程测井仪器
        2.1.1 测井设备概况
        2.1.2 数据采集
        2.1.3 测井资料处理
    2.2 工程测井常用曲线
        2.2.1 自然伽马测井
        2.2.2 声波测井
        2.2.3 自然电位测井
        2.2.4 视电阻率测井
        2.2.5 微电极测井
        2.2.6 密度测井
        2.2.7 中子测井
    2.3 测井曲线综合分析方法
        2.3.1 岩性分析
        2.3.2 水文地质情况分析
        2.3.3 含气状况分析
3 工程测井应用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测井曲线资料获取
        3.2.1 测井前的准备工作
        3.2.2 实施测井
        3.2.3 测井深度计算
    3.3 岩性的划分
    3.4 富水性预测研究
        3.4.1 定性预测
        3.4.2 岩石含水饱和度计算预测
    3.5 岩石力学参数评价
        3.5.1 弹性参数预测
        3.5.2 强度参数预测
    3.6 岩石可钻性划分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基于人工智能的断层自动识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智能算法
    1.1 蚁群算法
    1.2 边缘检测
2 机器学习
    2.1 BP神经网络
    2.2 支持向量机
    2.3 生成对抗网络
    2.4 聚 类
    2.5 卷积神经网络
        2.5.1 卷积神经网络发展现状
        2.5.2 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断层自动识别的发展现状
        2.5.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资料断层自动识别的关键技术
        (1)合成地震记录及断层标签的制作
        (2)卷积神经网络架构搭建
        (3)卷积神经网络训练优化
        2.5.4 基于迁移学习与集成学习的优化方法
        (1)迁移学习
        (2)集成学习
        2.5.5 实例分析
3 展 望
4 结 论

(6)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异常超压研究
        1.2.2 成藏过程分析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泌阳凹陷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充填演化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圈闭(油气藏)及油气分布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3.1 基本原理
    3.2 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1 成岩作用环境条件
        3.2.2 成岩作用过程
    3.3 烃源岩包裹体分析
    3.4 砂岩储层包裹体分析
        3.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4.2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3.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
第四章 成藏期次及成藏时期划分
    4.1 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
        4.1.1 模型及参数选择
        4.1.2 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4.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4.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2.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第五章 油气成藏动力分析
    5.1 现今地层压力刻画
    5.2 古流体压力模拟
        5.2.1 盆地模拟法
        5.2.2 流体包裹体法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6.1 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
        6.1.1 南部陡坡带油源对比
        6.1.2 中央深凹区油源对比
        6.1.3 北部缓坡带油源对比
        6.1.4 大仓房组油源分析
    6.2 烃源岩生烃过程分析
        6.2.1 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6.2.2 有机质成熟及生烃分析
    6.3 古流体压力演化分析
        6.3.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6.3.2 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
    6.4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6.4.1 不同构造单元原油特点及输导关系
        6.4.2 油气充注过程
    6.5 源-汇耦合关系
        6.5.1 烃源岩条件
        6.5.2 储层条件
        6.5.3 圈闭条件
        6.5.4 运移输导体系
        6.5.5 充注成藏分析
        6.5.6 成藏要素耦合联动演化
        6.5.7 成藏模式
    6.6 勘探潜力分析
        6.6.1 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点
        6.6.2 有利潜力区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压缩感知的深层地震数据重构及弱信号增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数据规则化方法研究现状
        1.2.2 地震数据弱信号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3 地震数据低频补偿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压缩感知理论及稀疏变换基础
    2.1 引言
    2.2 压缩感知理论
        2.2.1 稀疏表示
        2.2.2 模型矩阵
        2.2.3 稀疏促进算法
    2.3 形态成分分析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压缩感知和MCA理论的高保真波场重构策略
    3.1 引言
    3.2 地震数据规则化重构策略
        3.2.1 地震数据缺失的本质表现
        3.2.2 规则化方法
        3.2.3 地震数据规则化最优方法
        3.2.4 模型算例分析
        3.2.5 小结
    3.3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地震数据规则化方法
        3.3.1 基本原理
        3.3.2 模型试算
        3.3.3 小结
    3.4 基于压缩感知的加权MCA地震数据重构策略
        3.4.1 基于MCA理论的重构方法
        3.4.2 基于压缩感知的加权MCA重构算法
        3.4.3 理论模型实验及方法对比
        3.4.4 实际资料处理
        3.4.5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弱信号提取策略
    4.1 引言
    4.2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去噪理论
        4.2.1 理论模型
        4.2.2 信号的稀疏表达
        4.2.3 重构算法
        4.2.4 模型算例分析
        4.2.5 小结
    4.3 CS去噪方法在OVT域中的应用
        4.3.1 炮检距向量片(Offset Vector Tile,OVT)道集
        4.3.2 OVT域去噪算法
        4.3.3 实际资料处理
        4.3.4 小结
    4.4 基于压缩感知和CEEMD的深层弱信号提取策略
        4.4.1 CEEMD方法
        4.4.2 基于压缩感知的CEEMD弱信号提取算法
        4.4.3 模型算例分析
        4.4.4 实际资料处理
        4.4.5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井约束地震低频保护与补偿处理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低频补偿方法
        5.2.1 基础理论
        5.2.2 低频延拓
        5.2.3 模拟地震记录测试
        5.2.4 实际地震资料测试
        5.2.5 小结
    5.3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井约束低频补偿方法
        5.3.1 井约束地震数据处理
        5.3.2 基于压缩感知的井约束地震道低频补偿基本理论
        5.3.3 模型及实际资料处理
        5.3.4 小结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莺琼盆地乐东区块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莺琼盆地乐东区块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分析
    2.1 异常高压成因类型
        2.1.1 地层欠压实成因机制
        2.1.2 构造挤压机制
        2.1.3 水热增压机制
        2.1.4 矿物转化机制
        2.1.5 生烃增压机制
        2.1.6 渗透增压机制
        2.1.7 压力传递机制
    2.2 莺琼盆地乐东区块概况
    2.3 乐东区块异常高压成因分析
        2.3.1 压力传递成因分析
        2.3.2 地层欠压实成因分析
        2.3.3 构造挤压成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莺琼盆地乐东区块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方法
    3.1 地层孔隙压力
    3.2 基于地震资料的地层孔隙压力预测
        3.2.1 地震法预测地层压力原理
        3.2.2 基于地震层速度计算地层孔隙压力
    3.3 基于邻井测井资料的地层孔隙压力预测
        3.3.1 Eaton法
        3.3.2 Bowers法
        3.3.3 等效深度法
        3.3.4 差值法
    3.4 模型优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莺琼盆地乐东区块井壁稳定性分析
    4.1 岩石强度参数研究
        4.1.1 室内岩石强度实验
        4.1.2 地层岩石强度剖面建立
    4.2 乐东区块地应力场分布规律
        4.2.1 上覆岩层压力
        4.2.2 水平地应力
        4.2.3 乐东区块地应力剖面建立
    4.3 塑性泥岩地层安全钻井周期分析
        4.3.1 安全钻井周期
        4.3.2 井眼变形模拟
        4.3.3 乐东区块中深部塑性泥岩地层模拟
    4.4 深部砂岩段井眼裸眼测试稳定性分析
        4.4.1 邻近区块高温高压井裸眼测试工况分析
        4.4.2 乐东区块深部砂岩地层裸眼测试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乐东10-X区块应用案例分析
    5.1 乐东10-X区块已钻井概述
        5.1.1 地质概况
        5.1.2 钻完井概况
        5.1.3 已钻井基础资料
    5.2 乐东10-X区块地层压力预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9)宜昌页岩气资源分布区地应力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页岩气研究现状
        1.2.2 地应力测量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概况
    2.2 地层概况
    2.3 区域构造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
    3.1 水压致裂法
        3.1.1 方法原理
        3.1.2 测量方法和步骤
        3.1.3 印模定向试验方法
    3.2 非弹性应变恢复法
        3.2.1 ASR法测量原理
        3.2.2 ASR法的计算流程
    3.3 钻孔崩落法
    3.4 有限元数值模拟
        3.4.1 有限元分析概述
        3.4.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思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地应力测量与分析
    4.1 研究区地应力测量
        4.1.1 EYY3井地应力测量
        4.1.2 YY1井地应力测量
        4.1.3 ZD2井地应力测量
        4.1.4 YD2井地应力测量
    4.2 研究区地应力场模拟
        4.2.1 构建研究区地应力场模型
        4.2.2 研究区应力场模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裂缝预测分析
    5.1 岩石破裂准则
        5.1.1 库伦摩尔准则
        5.1.2 格里菲斯准则
    5.2 储层裂缝预测及分析
        5.2.1 裂缝预测方法
        5.2.2 裂缝预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金川二矿区深部地应力测量及其应力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应力测量技术与设备
        1.2.2 国内外地应力测量工作概况
        1.2.3 金川二矿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川矿区区域地质概况及基础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矿区内矿体特征与构造特征
    2.3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2.4 矿区工程地质岩组物理力学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山岩石力学研究总结与地应力测量历史数据归纳
    3.1 矿山岩石力学方面
    3.2 矿山地应力测量方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应力测量方法及地应力测点布置
    4.1 论文应用地应力测量方法
    4.2 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简介
        4.2.1 空心包体应力计的结构
        4.2.2 空心包体元件的制作
        4.2.3 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测量原理
        4.2.4 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现场地应力测量过程
    4.3 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方法简介
        4.3.1 测量原理
        4.3.2 水压致裂测量方法
        4.3.3 水压致裂裂隙印模定向实验方法
        4.3.4 水压致裂数据分析方法
        4.3.5 水压致裂测试设备及质量保证
    4.4 地应力测点布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川二矿深部地应力状态研究
    5.1 地应力测量原始数据
        5.1.1 绘制应力解除曲线
        5.1.2 绘制围压率定曲线
        5.1.3 实测解除曲线与围压率定曲线
        5.1.4 空心包体测量计算结果
    5.2 水压致裂应力解除测量原始数据
        5.2.1 二矿850 中段9 行垂直钻孔测量结果
        5.2.2 二矿850 中段17 行垂直钻孔测量结果
        5.2.3 二矿850 中段20 行垂直钻孔测量结果
    5.3 统计分析测量结果
        5.3.1 最大主应力
        5.3.2 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
    5.4 二矿区深部工程稳定性分析
第六章 金川二矿深部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
    6.1 ANSYS软件简介
    6.2 模型的选择
    6.3 岩石力学参数的确定
    6.4 边界及荷载
    6.5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与说明
        6.5.1 模拟结果
        6.5.2 相关说明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地震测井下井部分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石油页岩油储集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J]. 雷群,翁定为,熊生春,刘汉斌,管保山,邓强,鄢雪梅,梁宏波,马泽元.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05)
  • [2]基于测井数据的储层参数预测[D]. 李小东.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基于多芯光纤光栅的井中地震波三维矢量检波技术研究[D]. 周锐. 西北大学, 2021
  • [4]浅层工程测井及其曲线精细分析试验应用[D]. 丁鹏程.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5]基于人工智能的断层自动识别研究进展[J]. 陈桂,刘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1)
  • [6]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D]. 张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基于压缩感知的深层地震数据重构及弱信号增强技术研究[D]. 孙苗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8]莺琼盆地乐东区块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 施山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宜昌页岩气资源分布区地应力研究及应用[D]. 张光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金川二矿区深部地应力测量及其应力状态分析[D]. 孙鹏.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关于地震测井井下部分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