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组破片连细杆战斗部(论文文献综述)
梁生[1](1967)在《多组破片连细杆战斗部》文中研究说明 这一发明叫做多组破片连细杆战斗部,是1958年5月12号存档的,顺序号为734.806专利的续篇。本发明与导弹战斗部有关,主要是关于顺序号为590.077、590.078、590.079和734.806诸专利中所述之连细杆战斗部结构上的改进。存档顺序号为590.079的“双层战斗部”一文中,已经提出了一种破片战斗部,其破片是由分层排列的矩形截面细杆组成的,而且这些细杆的相应末端交错地紧连着。因此,
李明星[2](2018)在《聚能型鱼雷战斗部对潜艇典型结构的毁伤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聚能装药技术在陆地上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而随着现代潜艇防护能力的大幅提高,传统的爆破型鱼雷战斗部已经难以重创现代潜艇,于是将聚能装药技术应用到鱼雷战斗部上成为提高鱼雷毁伤能力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进行聚能型鱼雷战斗部设计,提高对现代潜艇的毁伤威力。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聚能装药结构,其可以分别形成三种不同的聚能侵彻体(普通射流、杆式射流、爆炸成型弹丸);并通过对美俄攻击型核潜艇的分析,确定了潜艇壳体的目标靶参数。然后,在考虑静水压力的条件下利用非线性动力学软件AUTODYN-2D对三种聚能型鱼雷战斗部在水中的爆炸成型运动过程以及对目标靶的作用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并与聚能型鱼雷战斗部在空气中的成型运动过程以及爆破型鱼雷战斗部对潜艇壳体目标靶的毁伤效果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聚能型鱼雷战斗部在水中与空气中爆炸成型运动过程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侵彻体侵入水介质后头部速度的衰减与侵彻体的形态变化上;此外,在水中爆炸成型的侵彻体初始动能要比空气中略低。(2)当侵彻体侵入水介质后,普通射流与杆式射流头部会被磨损,爆炸成型弹丸自身的变形较为严重;普通射流头部速度衰减最快,杆式射流次之,爆炸成型弹丸最慢,但是其速度衰减率却最大。(3)对于单层靶,爆炸成型弹丸装药对靶板的毁伤效果最佳,靶板的变形与穿孔都比普通射流与杆式射流装药大;且非接触爆炸条件下(L=0D2D),爆炸成型弹丸装药对靶板的毁伤效果反而会更好。(4)对于双层间隔靶,普通射流与杆式射流装药虽然可以一举击穿目标,但是对后靶的穿孔较小;爆炸成型弹丸装药则无法有效毁伤后靶,主要因为爆炸成型弹丸在侵彻水层的过程中的速度衰减与变形相对严重而丧失了侵彻能力。(5)铝是一种较理想的药型罩材料,其形成的侵彻体在侵彻水介质过程中自身不断损耗,却能形成较好的空腔;将其用于给后级侵彻体开辟通道,可以保存后级侵彻体对双层间隔靶后靶的侵彻能力。未来针对单壳体潜艇,聚能型鱼雷战斗部应该以爆炸成型弹丸装药为主要研究方向;针对双壳体潜艇,应该以串联战斗部为主要研究方向;本文提出以铝罩作为前级装药的破--破型串联战斗部是提高对双壳潜艇毁伤能力的一个解决办法,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解寒飞[3](2018)在《DNAN基熔注炸药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NAN基熔铸炸药在安全性、仓储、装药工艺性等方面都优于传统的以TNT为载体的熔铸炸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使用万能材料实验机和霍普金森压杆分别对DNAN基熔铸炸药(RBHL-1)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并将JohnsonCook本构模型应用到该药的研究上,具体工作如下:(1)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RBHL-1炸药进行了常温下的抗压强度测试,得到了试样的载荷位移曲线及应力应变曲线,结合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了试件的受力状态。(2)本文通过选择合适的杆材、整形器等对SHPB试验装置做了调整,使其实现了延长入射波形加载时间以及达到常应变率的试验目的,满足了对RBHL-1脆性材料的试验的要求,得到了RBHL-1炸药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不同长径比药柱的两端应力曲线以及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时程曲线等试验数据,通过得到的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长径比下试件的受力状态。(3)结合本文实验数据及模型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对药柱受力过程中的实际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药柱的受力和变形过程,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常立凡[4](2018)在《目标大机动建模与空空导弹导引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第五代战斗机以及新一代无人机陆续装备,其强调的高机动性和低可探测性对空空导弹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新形势下空战目标的特性入手,对目标规避导弹的典型机动以及噪声环境下的制导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弹目三维追逃模型,并调研了高机动目标规避导弹时执行的典型机动,对其建立了运动学模型,构成了目标机动模型库。其次对目标机动模型库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确定了三种最常见的函数作为拟合函数,并优化了拟合顺序。根据目标机动特性设计了采样器、辨识流程以及预测器,三者组成了目标机动辨识预测器。接着研究了目标执行机动的实际情况,利用公开数据,建立了目标动力学模型,并执行模型库中的机动,以替换原有的运动学模型。根据仿真结果,扩展了机动辨识预测器中的函数库,提高了预测精度。然后探究了高噪声下的导弹制导问题,结合仿真分析了噪声对脱靶量的影响。对有测量噪声的目标信息,结合空战的特殊需求,设计了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器以降低噪声,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滤波器降噪的目标信息可以满足机动辨识的需要。最后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可能带来的欠观测问题,对导弹制导回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在无法获得距离信息的情况下,设计了修正比例导引律,仅通过弹目视线角速度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制导信息。
崔雄伟[5](2019)在《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方法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压力测量无论对于舰艇结构设计、抗爆性能研究还是对于水中兵器毁伤效能评估和新型武备开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水下制导技术、目标跟踪识别技术的发展,水中兵器直接命中目标概率大大提高,舰艇在海上战争或冲突中遭受近场水下爆炸攻击的概率大幅上升。由于近场水下爆炸壁压幅值极高、测量环境恶劣等因素,目前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还存在诸多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方法,并结合实验室实验条件,设计、建造实验系统。通过开展实验研究,开展了测量方法和实验系统的准确性验证,研究了靶板下方水下高低压电火花气泡、小尺度水下爆炸壁压和高速水射流冲击壁压特性,验证了壁压测量方法和实验系统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近场水下爆炸研究和传感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研究方法和途径。首先本文从理论、数值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近场水下爆炸领域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阐述,重点对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构成成分、特点、测量环境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确定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的难点所在;通过对现有的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实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了目前测量方法和技术在测量近场水下爆炸壁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Hopkinson杆壁压测量方法在近距离土中爆炸、空中爆炸和高速沙柱冲击壁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展示了该壁压测量方法在测量高幅值壁压上的优势;结合近场水下爆炸壁压特性,探究与归纳了应用基于Hopkinson杆壁压测量技术测量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所存在的问题,为后文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针对开展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方法实验研究所需的实验环境需求,对水下低压、高压电火花生成的气泡特性进行了探究,归纳、总结电火花气泡尺寸、脉动周期与放电电压、放电电极之间的关系;针对电火花气泡所生成的冲击波压力幅值较低、不能满足实验研究所需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小尺度水下爆炸实验方法;优化了水下爆炸实验中的同步触发信号,满足了壁压电信号与水下爆炸过程影像信号联合分析触发同步的需求,为基于Hopkinson杆壁压测量方法的信号真伪判别和气泡壁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基于Hopkinson杆壁压测量方法的测量原理,结合实验室实验条件,设计并建造了壁压测量实验系统;提出了基于测杆表面粘贴的测杆固定方法,通过开展实验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在不影响测杆中应力波的传播的前提下实现对测杆的固定;针对实验系统中的应变测量,通过实验研究,改进、优化了应变测量系统,提高了测量信号的信噪比;根据可行性实验中所测得壁压信号的时间分析和电信号、影像信号的联合对比分析,证实了所提出的壁压测量方法和实验系统能够捕获水下电火花气泡、小尺度水下爆炸壁压信号。在本文所提出的壁压测量方法和测量实验系统开展应用研究之前,开展了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的准确性验证研究。基于近距离水下爆炸冲击波的传播特性,提出了基于平行两板间水下爆炸壁压准确性验证实验方法,设计、建造了实验系统。通过开展不同板间距水下爆炸实验,研究了平行两板间水下爆炸气泡运动特性和两板板中心壁压特性。通过对比分析两板上的壁压,得到了满足准确性验证实验研究所需的实验设置;通过开展基于Hopkinson杆壁压测量系统准确性验证实验,验证了测量系统所测得的壁压信号的准确性。基于所提出的壁压测量方法和实验系统,对靶板下方水下高低压电火花气泡、小尺度水下爆炸壁压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得了由电火花放电和药柱爆炸生成的冲击波壁压,研究了冲击波壁压随爆距变化规律;通过对气泡壁压与气泡运动联合分析,探究了不同爆距对水下爆炸气泡壁压的成分以及气泡射流壁压和气泡溃灭壁压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近距离靶板下方气泡二次坍塌壁压形成机理及其特性。针对高速水射流冲击壁压,提出了基于腔内爆炸高速水射流冲击壁压实验方法。通过开展不同实验设置下的实验研究,探究了高速水射流运动形态。在此基础上开展高速水射流冲击壁压实验研究,给出了高速水射流冲击壁压特性,验证了基于Hopkinson杆壁压测量方法能够对高速水射流冲击“水锤”压力进行测量。
二、多组破片连细杆战斗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组破片连细杆战斗部(论文提纲范文)
(2)聚能型鱼雷战斗部对潜艇典型结构的毁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聚能射流水中应用研究现状 |
1.2.2 聚能杆式射流水中应用研究现状 |
1.2.3 爆炸成型弹丸水中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聚能型鱼雷战斗部设计与潜艇目标分析 |
2.1 聚能型鱼雷战斗部设计 |
2.1.1 鱼雷工作特点 |
2.1.2 聚能型鱼雷战斗部结构参数 |
2.2 潜艇目标分析 |
2.2.1 美俄攻击型核潜艇介绍 |
2.2.2 潜艇典型结构与目标靶参数 |
2.3 本章小结 |
3 聚能型鱼雷战斗部水中爆炸成型运动仿真 |
3.1 聚能型鱼雷战斗部水中爆炸成型仿真模型建立 |
3.1.1 仿真模型 |
3.1.2 材料模型 |
3.2 不同聚能侵彻体水中/空气中成型运动过程分析 |
3.2.1 普通射流水中/空气中成型运动过程 |
3.2.2 杆式射流水中/空气中成型运动过程 |
3.2.3 爆炸成型弹丸水中/空气中成型运动过程 |
3.2.4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3.3 聚能装药水中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 |
3.3.1 高斯点设置 |
3.3.2 水中冲击波传播过程 |
3.3.3 各高斯点压力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聚能型鱼雷战斗部水中对目标靶毁伤的数值仿真 |
4.1 聚能型鱼雷战斗部水中对目标靶毁伤仿真模型建立 |
4.1.1 几何模型 |
4.1.2 仿真模型 |
4.1.3 材料模型 |
4.2 爆破型鱼雷战斗部水中接触爆炸对目标靶的毁伤效果分析 |
4.2.1 爆破型战斗部水中对单层靶的毁伤效果 |
4.2.2 爆破型战斗部水中对双层间隔靶的毁伤效果 |
4.3 不同聚能型鱼雷战斗部水中接触与非接触爆炸对单层靶的毁伤效果分析 |
4.3.1 普通射流装药水中对单层靶的毁伤效果 |
4.3.2 杆式射流装药水中对单层靶的毁伤效果 |
4.3.3 爆炸成型弹丸装药水中对单层靶的毁伤效果 |
4.3.4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4.4 不同聚能型鱼雷战斗部水中接触爆炸对双层间隔靶的毁伤效果分析 |
4.4.1 普通射流装药水中对双层间隔靶的毁伤效果 |
4.4.2 杆式射流装药水中对双层间隔靶的毁伤效果 |
4.4.3 爆炸成型弹丸装药水中对双层间隔靶的毁伤效果 |
4.4.4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提高鱼雷战斗部对双壳体潜艇毁伤威力的设想 |
5.1 分析与设想 |
5.2 数值仿真验证 |
5.2.1 仿真模型 |
5.2.2 侵彻过程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DNAN基熔注炸药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DNAN基熔注炸药的研究进展 |
1.1.2 SHPB实验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3 炸药力学性能及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DNAN基熔注炸药准静态力学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条件及样品状态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章 DNAN基熔注炸药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
3.1 引言 |
3.2 SHPB实验原理 |
3.2.1 试验过程相互作用的应力波分析 |
3.2.2 实验装置 |
3.3 试样长径比对其力学性能测试结果的影响 |
3.4 常应变率下DNAN基熔注炸药应力应变曲线 |
第4章 DNAN基熔注炸药力学性能试验数值仿真 |
4.1 引言 |
4.2 本构模型介绍 |
4.3 Johnson-Cook本构参数拟合 |
4.4 实验与仿真结果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目标大机动建模与空空导弹导引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2 空空导弹的发展历史 |
1.1.3 新一代空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噪声条件下大机动目标信息快速估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对付大机动空中目标的精确制导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机动描述与模型建立 |
2.1 引言 |
2.2 弹目运动学模型 |
2.3 机动描述与模型建立 |
2.3.1 加速机动 |
2.3.2 盘旋/筋斗机动(circle/loop) |
2.3.3 殷麦曼/破S机动(ImmelmanTurn/SplitS) |
2.3.4 蛇形机动 |
2.3.5 滚筒机动(Barrel) |
2.4 过失速机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目标机动辨识与预测 |
3.1 引言 |
3.2 导弹导引律 |
3.3 数据采样 |
3.4 预测器设计 |
3.5 辨识与预测流程 |
3.6 仿真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目标动力学模型建立与辨识 |
4.1 引言 |
4.2 飞行器动力学模型 |
4.2.1 模型对象介绍 |
4.2.2 模型基本参数 |
4.2.3 参考系 |
4.2.4 力的方程 |
4.2.5 力矩方程 |
4.2.6 速度坐标系 |
4.2.7 大气与重力模型 |
4.3 控制变量 |
4.4 运行流程 |
4.5 仿真算例 |
4.6 修正拟合函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噪声环境下目标机动辨识与滤波器设计 |
5.1 引言 |
5.2 测量噪声 |
5.3 滤波器设计 |
5.3.1 卡尔曼滤波器 |
5.3.2 引入渐消因子的扩展卡尔曼滤波器 |
5.4 仿真算例 |
5.4.1 噪声环境下带滤波器的大过载盘旋机动 |
5.4.2 噪声环境不带滤波器的大过载盘旋机动 |
5.4.3 噪声环境下带滤波器的大过载滚筒机动 |
5.4.4 噪声环境下不带滤波器的大过载滚筒机动 |
5.4.5 噪声环境下带滤波器的大过载复合机动 |
5.4.6 噪声环境下不带滤波器的大过载复合机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欠观测条件下修正比例导引律 |
6.1 引言 |
6.2 二维比例导引制导回路 |
6.3 脱靶量分析 |
6.4 校正环节设计 |
6.5 仿真算例 |
6.5.1 导弹制导与控制系统 |
6.5.2 仿真条件 |
6.5.3 滚筒机动 |
6.5.4 蛇形机动 |
6.5.5 筋斗机动 |
6.5.6 盘旋机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
7.2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5)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方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溥士学位论文创新成果自评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研究现状 |
1.2.1 近场水下爆炸壁压特性研究 |
1.2.2 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技术研究 |
1.3 基于Hopkinson杆壁压测量技术研究 |
1.4 国内外研究工作总结 |
1.5 本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2章 水下电火花气泡与小尺度水下爆炸实验原理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水下电火花气泡与小尺度水下爆炸气泡 |
2.2.1 水下电火花气泡 |
2.2.2 小尺度水下爆炸 |
2.3 实验设备与实验系统 |
2.3.1 水下爆炸实验系统 |
2.3.2 基于插值小波变换的水下爆炸气泡坍塌关键帧图像提取 |
2.3.3 壁压测量系统 |
2.3.4 数据采集系统 |
2.3.5 触发信号发生与触发同步系统 |
2.3.6 实验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原理与实验系统 |
3.1 引言 |
3.2 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原理 |
3.3 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实验装置与测量系统 |
3.3.1 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实验装置 |
3.3.2 Hopkinson杆中弯曲波信号抑制 |
3.3.3 Hopkinson杆中干扰波与固定方法 |
3.3.4 Hopkinson杆中的应变信号的真伪判别与后处理 |
3.3.5 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系统 |
3.4 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系统可行性分析 |
3.4.1 水下低压电火花气泡实验可行性分析 |
3.4.2 水下高压电火花气泡实验可行性分析 |
3.4.3 小尺度近场水下爆炸实验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方法的准确性验证 |
4.1 引言 |
4.2 准确性验证方法理论及数值论证 |
4.3 两板壁压测量准确性验证方法实验验证 |
4.3.1 两板壁压测量准确性验证实验系统 |
4.3.2 两板间气泡运动特性 |
4.3.3 两板壁压对比分析 |
4.4 不同板间距下基于Hopkinson杆壁压测量方法的准确性验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水下低压电火花壁压测量实验研究 |
5.2.1 水下低压电火花实验设计 |
5.2.2 气泡运动特性与壁压特性 |
5.2.3 不同爆距下壁压特性分析 |
5.3 水下高压电火花壁压测量实验研究 |
5.3.1 水下高压电火花实验设计 |
5.3.2 气泡运动特性与壁压特性 |
5.3.3 不同爆距下壁压特性分析 |
5.4 小尺度水下爆炸壁压测量实验研究 |
5.4.1 小尺度水下爆炸实验设计 |
5.4.2 气泡运动特性与壁压特性 |
5.4.3 不同爆距下壁压特性分析 |
5.5 同尺度电火花气泡与小尺度水下爆炸壁压对比分析 |
5.5.1 同尺度自由场气泡运动特性对比分析 |
5.5.2 同尺度气泡运动特性及壁压特性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Hopkinson杆壁压测量系统的高速水射流冲击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基于腔内爆炸的高速水射流冲击实验系统 |
6.3 不同腔参数下水射流运动形态分析 |
6.3.1 腔口位置对水射流形态的影响 |
6.3.2 腔深对水射流形态的影响 |
6.4 基于腔内爆炸高速水射流冲击壁压特性分析 |
6.5 基于Hopkinson壁压测量系统的高速水射流冲击研究 |
6.6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多组破片连细杆战斗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组破片连细杆战斗部[J]. 梁生. 航空兵器, 1967(06)
- [2]聚能型鱼雷战斗部对潜艇典型结构的毁伤研究[D]. 李明星. 中北大学, 2018(08)
- [3]DNAN基熔注炸药的力学性能研究[D]. 解寒飞.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4]目标大机动建模与空空导弹导引律设计[D]. 常立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5]基于Hopkinson杆近场水下爆炸壁压测量方法实验研究[D]. 崔雄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