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和环境是癌症的罪魁祸首

基因和环境是癌症的罪魁祸首

一、基因和环境是致癌的元凶(论文文献综述)

杨婷,冉宇靓[1](2021)在《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肿瘤》文中研究表明具有独特的分子表达、表面标志物、干性相关信号通路和代谢模式等方面特征的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 CSC因其具有高致瘤、高转移、高治疗抵抗能力,可能是多种类型恶性肿瘤生长、转移、治疗抵抗的关键因素,也是肿瘤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根源。正常干细胞在产生了第一个致癌突变之后将逐步发展成为癌前干细胞和CSC,随后在突变和微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积累突变增加异质性,并与CSC可塑性转变交织在一起推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促进肿瘤的复发、转移及治疗抵抗。为了更好地治疗肿瘤,现已研发了多种类型的靶向CSC的治疗策略,包括靶向CSC的细胞表面标志物、信号转导途径、微环境、代谢模式等,以及促CSC分化、靶向CSC的免疫治疗等其他策略。多个靶向CSC治疗肿瘤的新药在临床试验中已经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也有一些抗肿瘤新药的失败为未来研发提供了值得注意的教训。未来肿瘤治疗中,特异地靶向患者肿瘤中所有异质性的CSC,并同时清除癌前干细胞和子代肿瘤细胞,将会更好地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从而为治愈肿瘤带来新的希望。

方佳成[2](2021)在《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男性和女性将合计出现约1930万和1000万的新发病例和癌症死亡病例,其中的1800万例和930万例将来自实体瘤。然而,对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估数据显示,欧洲药物管理局在2009-2013年度批准的大多数抗癌药物未能对患者的整体生命质量产生重大改善。因此,需要继续提高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疗效。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和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是发展迅速的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它们通过特异性识别在恶性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差异过表达的靶标抗原,达到辨识肿瘤和消融肿瘤的目的。ADC和CAR-T实现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其所识别的靶标抗原是否具备足够的肿瘤特异性。因而,鉴别出理想的靶标抗原至关重要。理想的靶标抗原由恶性细胞特异性表达,然而肿瘤特异性抗原屈指可数。肿瘤相关抗原在肿瘤细胞上表达升高,在正常细胞上限制性表达,这一特性使得它们亦能够作为有效定位恶性肿瘤的靶标分子。目的:以发现理想的肿瘤相关抗原为出发点,着力于打造肿瘤相关抗原发现新平台,构建全面的泛实体瘤肿瘤相关抗原图谱,为癌症研究人员和广泛的科学与医药界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便利。方法:1.使用经统一处理的TCGA和GTEx的RNA序列数据,对19种类型实体瘤中的20242个HUGO基因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将阈值设置为Benjamini-Hochberg adjusted p值为0.01,log2Fold Change为1.0,保留那些在肿瘤细胞群中显着差异表达的HUGO基因;结合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信息,排除不具备胞外结构域的蛋白;使用集成了GTEx,HPA和FANTOM5的m RNA表达信息和HPA和HPM的蛋白质丰度信息的数据集,获取在正常组织中受限表达的蛋白分子;使用公开的Blood Spot平台,发现那些在骨髓Lin-CD34+CD38-CD90+CD45RA-HSCs和Lin-CD34+CD38-CD90-45RA-MPPs中限制性表达的蛋白分子。2.将RNA测序的读段计数数据转换为TPM格式,并将每个基因在其配对适应症和正常组织中的TPM值作为差异表达分析的输入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计算并绘制每个候选靶标分子在特定适应症中的表达相比其在各个人体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的差异表达谱。3.提取并整理TCGA中泛癌表型数据中的癌组织学分级,病理分级和TNM分期信息;通过挖掘MC3(“多中心多癌种突变识别”)TCGA MAF(“突变注释格式”)数据,确定靶标基因的非沉默体细胞突变(SNP和INDEL)。结合m RNA表达数据,汇编用于评价靶标基因的异质表达模式的综合数据集。4.从TCGA下载并提取靶标基因组变异数据,从Onco KB收集致癌或功能性基因组变异信息,注释并统计靶标基因的变异类型及发生频率,确定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的携带特异性驱动变异的功能性靶标。5.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CDH1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而运用流式细胞术、过表达共定位分析、结合亲和力检测、抗体测序和可变区序列进化关系分析等,多重表征抗体的各项指标。通过偶联mc-Val Cit PABC-MMAE,制备CDH17靶向型ADC。结合体外杀伤实验与细胞内化评估,完成效应分子的初筛验证。6.通过构建KM12SM和COLO205结肠癌细胞系CDX动物模型,综合评估chi2E21-MMAE和chi2F12-MMAE的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制备和人鼠CDH17蛋白交叉反应的ADC分子,并对给药的荷瘤小鼠的心/肺/肝/肾/结肠/直肠/脾脏进行HE染色,评估CDH17靶向型ADC对小鼠的组织毒性。7.通过慢病毒载体感染CD3+T细胞,制备LYPD3靶向型CAR-T细胞。通过对CAR-T细胞进行分化检测,确定其向效应细胞持续分化的能力。通过体外细胞杀伤实验和细胞因子分泌检测,研究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的特异性杀伤作用。通过对荷瘤小鼠循环血中的CAR-T细胞进行计数和检测肿瘤组织中的T细胞浸润水平,揭示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在小鼠体内发挥持久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结果:1.开发专门的算法和汇编整合有泛实体瘤和正常组织的大型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信息的综合数据集。2.系统地识别肿瘤相关抗原。通过我们的肿瘤相关抗原发现平台,筛选得到75个潜在的肿瘤相关抗原分子。特别是BACE2、CDH17、CELSR1、CELSR2、COL17A1、COL23A1、CRIM1、DSC3、GPR87、LYPD3、MUC17、NOX1、PTPRN2、SCTR、TRPM8、VCAM1等分子值得做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3.基于CDH17蛋白定向开发的ADC分子可以在体内显着消融KM12SM和COLO205异种移植瘤,并对高表达CDH17蛋白的结肠癌病人来源的异种移植瘤表现出一定的肿瘤抑制效果。chi2F12-MMAE在体外对高药敏度的COLO205显示高水平的细胞毒性(IC50=60.9p M),chi2E21-MMAE和chi1A13-MMAE对COLO205的抑瘤水平相当(IC50:925.8 p M vs.998.3 p M)。两次单药静脉注射(Q2W)chi2E21-MMAE或chi2F12-MMAE,均能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KM12SM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但无法完全清除肿瘤。在COLO205 CDX模型中,按同样的给药方式静注chi2F12-MMAE,1.5 mg/kg剂量的第一针治疗可以起到平缓异种移植肿瘤增长的效果,且两周后的第二针治疗亦能继续起到溶瘤效果;3 mg/kg的中剂量治疗组有部分小鼠的肿瘤在后期出现反弹;6 mg/kg的高剂量治疗可以根治异种移植瘤。4.CDH17靶向型ADC在小鼠体内具有相对可控的组织毒性。制备了能和人鼠CDH17蛋白交叉反应的ADC分子677-MMAE,观察到在677-MMAE给药组小鼠的结直肠的局部组织中有炎症反应,聚集了大量的淋巴细胞;但在其它组织中没有出现炎症反应。此外,在观察期内,小鼠对chi2E21-MMAE、chi2F12-MMAE或677-MMAE的体内耐受良好,用药期间未有小鼠死亡个例出现,亦没有观察到10%以上的减重。5.LYPD3靶向型CAR-T细胞能够在小鼠体内对PC9异种移植肿瘤发挥持久的抗肿瘤作用。且小鼠对LYPD3-CAR-T的耐受良好,在观察期内未有小鼠死亡个例出现,亦没有观察到10%以上的减重。进一步调查发现,LYPD3-CAR-T细胞不仅在小鼠外周血中大量存在,还在高响应LYPD3-CAR-T治疗的PC9异种移植瘤组织中大量浸润。此外,LYPD3-CAR-T治疗组的小鼠脾脏内出现大量CD3+T细胞,但在对照组中却没有。CAR-T细胞的记忆表型对于激发持久的免疫应答至关重要。数据显示,LYPD3-CAR-T细胞在输注前,其中的Tn/Tscm细胞和Tcm细胞比例分别高达52.4%和21.7%,具有良好的向效应细胞分化的潜能。结论:通过开发肿瘤相关抗原识别算法和整合来自19种实体瘤和正常组织的大型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数据,完成了泛实体瘤相关抗原的探索。通过考察CDH17靶向型ADC和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在模型小鼠中的抗肿瘤活性,例证了CDH17和LYPD3蛋白分别作为ADC和CAR-T靶标开发的可行性。

刘雅丽[3](2021)在《《疫苗与健康》(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

曹必成[4](2021)在《海绵城市技术导向下山地住区径流污染控制评估》文中提出

包萨日娜[5](2021)在《肺癌临床特征与肺微生物宏蛋白组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黄未杰[6](2021)在《典型燃煤源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发达国家历经百余年的空气污染问题,二三十年内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频繁发生,空气质量状况令人担忧。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PM2.5)是我国当前首要大气污染物,也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瓶颈,但PM2.5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其中燃煤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对于燃煤源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炭燃烧排放颗粒物的组分和排放因子等方面,鲜有研究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这对于解析环境空气颗粒物的健康风险却又十分重要,因此,对燃煤源排放颗粒物的人体细胞毒性进行综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南京市不同功能区环境空气PM2.5的成分和人肺细胞毒性发现了燃煤源是城市PM2.5的主要人为源之一,进而深入研究燃煤源排放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共选取了4类(10)种煤炭为研究对象,包括蜂窝煤、无烟煤、烟煤和工业煤等,通过实验室模拟煤炭燃烧过程,利用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集煤炭燃烧排放可吸入颗粒物(PM2.5、PM10),分析其碳质组分、金属元素和水溶性离子等化学成分含量,同时提取颗粒物进行体外染毒实验,测定其对人肺上皮细胞A549的存活率、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和炎性因子的表达量,比较不同燃煤排放颗粒物对人肺细胞的细胞毒性差异,并综合评估其有机碳OC、元素碳EC、金属元素和水溶性离子与其细胞毒性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南京冬季PM2.5污染水平较高,且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其浓度与风速和能见度呈负相关,且相关性系数较高。降雪能有效改善人类活动对PM2.5的影响,也能改变PM2.5的组分构成。降雪期间城市PM2.5的重金属成分和水溶性离子比降雪前后PM2.5高,因此降雪期间比降雪前的PM2.5有更强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以及诱导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和炎性损伤的能力。结合PM2.5的化学成分和来源解析,发现燃煤产生的重金属和水溶性阳离子对PM2.5细胞毒性较大。(2)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煤炭燃烧时排放颗粒物的化学成分特征不同。蜂窝煤和无烟煤燃烧排放的碳质组分浓度最低,烟煤大于工业煤,OC和EC是烟煤燃烧排放的颗粒物的主要成分。PM2.5中SO42-、NO3-和NH4+占主导地位,PM10中以Cl-、SO42-和Na+为主。蜂窝煤、无烟煤和工业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中以水溶性成分SO42-和NH4+为主。煤炭燃烧排放的金属元素主要以Na和Ca为主;而Zn和Pb在燃煤排放颗粒物的重金属元素中占主导地位。(3)煤炭燃烧排放颗粒物的细胞毒性与颗粒物粒径和种类有关。煤炭燃烧排放的细颗粒物PM2.5对细胞活力影响略大于PM10。工业煤诱导细胞产生氧化应激以及造成炎性损伤的能力最强。烟煤和工业煤以诱导细胞产生IL-6为主,蜂窝煤和无烟煤诱导细胞产生IL-6和TNF-α的能力相似。煤炭燃烧排放的颗粒物PM2.5中与细胞指标具有显着性相关性的成分以金属元素为主,而PM10以水溶性离子为主。

杨柳[7](2021)在《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STS研究》文中认为审美追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人对美的塑造体现在面部修饰、服装配饰等多方面。尽管人类社会早期,“以白为美”的肤色追求早已出现,但其实践途径包括产品使用始终是局限的,“美”与“白”的关联也是非必要的。直到现代,“美白”作为营销概念被确立后,美白实践才愈演愈烈。如今,美白化妆品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销产品之一,并呈现出白肤色审美“同质化”的现象和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美白消费主体大众化、美白产品种类多样化以及美白理论常识化三方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过程和问题,即其背后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首先,探讨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过程。一从社会和科学技术层面分析美白需求的建构过程,分析“美白”观念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作用;二从资本与科技的互动关系,分析资本驱动与现代科技手段在美白化妆品研发创新、生产中的互动与发展;三从科技与社会、资本的互动中分析资本增值目的下科学营销方式对社会“美白”观念的刺激和美白“内卷”的循环过程。其次,揭示美白化妆品普遍化产生的问题,从健康危害、审美同质化、异化消费和社会阶层与性别不平等、生态伦理五个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对美白化妆品普遍化进行反思,包括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资本与科技关系、美与白的关联以及美的发展三个角度,并且提出浅层建议即倡导公众应该正确理解科学,遵循多元审美观,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反对盲目信任科学;提倡国家政府层面应该严格监管美白化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健全美白化妆品安全法律和条例,保障公众身心健康、社会有序发展。

代孟源[8](2021)在《新LncRNA-HZ09在BPDE削弱女性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和引发流产中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苯并(a)芘(BaP)是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在环境、食品、饮用水中都能被检出,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其生殖毒性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BaP及其代谢活化产物对女性滋养层细胞及流产的影响的研究非常少,本研究旨在揭示BaP的代谢产物BPDE诱导的女性滋养层细胞功能障碍与流产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寻找并鉴定新lnc RNA及其调控的信号通路,探讨lnc RNA对BPDE诱发流产这一过程的调控作用,揭示环境中多环芳烃诱导女性滋养层细胞功能障碍而引发流产的调控机制,以期为流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第一部分新LncRNA的发现及功能鉴定(1)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BPDE暴露的滋养层细胞中转录组变化,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2)采用RACE实验验证Lnc-HZ09的全长,FISH实验对Lnc-HZ09进行亚细胞定位;(3)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敲低或过表达lnc-HZ09、PLD1及Hu R后的滋养层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第二部分BPDE通过lnc-HZ09削弱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的机制研究(1)采用RT-q 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HZ09的表达和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2)采用RIP实验、Me RIP实验和RNA pull-down实验,检测lnc-HZ09、PLD1与Hu R的相互作用,HZ09的甲基化修饰;(3)采用Ch IP实验检测PLD1启动子区域与转录因子SP1,HZ09启动子区域与转录因子MSX1的结合;(4)对RM组织,采用RT-q 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lnc-HZ09的表达和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采用Ch IP实验、Me RIP实验检测转录因子与启动子区的结合,m6A甲基化修饰;(5)对BPDE暴露的滋养层细胞,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滋养层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采用RT-q 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lnc-HZ09的表达和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采用Ch IP实验、Me RIP实验检测转录因子与启动子区的结合,m6A甲基化修饰;第三部分动物模型的构建采用0、0.05、0.2 mg/kg的BaP分别灌胃构建小鼠流产模型,对流产小鼠胎盘采用RT-q 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相关通路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第一部分新LncRNA的发现及功能鉴定高通量测序结合RT-q PCR实验筛选出BPDE暴露后差异高表达的新lnc-HZ09,其不具有编码性,长度为366nt,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质;HZ09能明显抑制滋养层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第二部分BPDE通过HZ09削弱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的机制研究在滋养层细胞中,PLD1能够促进下游基因RAC1和CDC42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侵袭迁移,与HC组相比,RM组织中PLD1、RAC1和CDC42的表达量相对较低,而lnc-HZ09的表达量相对较高;SP1作为PLD1的转录因子能够启动PLD1的转录,RNA结合蛋白Hu R可与PLD1的m RNA结合以维持稳定性,而lnc-HZ09可抑制SP1的表达,并与PLD1的m RNA竞争结合Hu R;MSX1作为lnc-HZ09的转录因子可启动lnc-HZ09的转录,在lnc-HZ09上存在m6A RNA甲基化修饰位点,甲基化转移酶METTL3可促进lnc-HZ09 m6A甲基化修饰使其稳定性提高;在BPDE中,lnc-HZ09对PLD1的调控具有与正常细胞相同的机制,且BPDE能够促进MSX1和METTL3的表达,增加lnc-HZ09的稳定性,降低PLD1 m RNA的稳定性;与HC组相比,RM组织中SP1的表达量偏低,而MSX1和METTL3的表达量相对较高,且lnc-HZ09的表达量与PLD1、RAC1和CDC42的表达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第三部分动物模型的构建lnc-HZ09在小鼠组织中不具有同源性;SP1、PLD1、RAC1和CDC42在小鼠中均具有同源性,且与对照组相比,在BaP灌胃后流产的小鼠胎盘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偏低。结论 在滋养层细胞中,本研究鉴定出一条新的LncRNA-HZ09,BPDE能够通过促进MSX1的表达及HZ09的m6A甲基化修饰,使HZ09的表达量异常增加,在lncHZ09的表达量增加后,SP1的表达量和PLD1 m RNA稳定性明显降低,致使PLD1的转录减少,且降解增加,表达水平也因此明显降低,最终削弱滋养层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这可能与流产的发生密切相关。

沈芯[9](2021)在《幽门螺杆菌UreB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尿素酶B亚单位(UreB)刺激胃上皮(AGS)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探索机体针对Hp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体外构建pET-32a-UreB载体,将质粒转染到BL21菌株内,IPTG诱导其UreB蛋白表达,通过NI柱对蛋白进行纯化后,采用SDSPAGE技术和蛋白印迹法进行鉴定,最后利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检测该蛋白浓度。将纯化的UreB蛋白按照不同浓度加入胃上皮(AGS)细胞中,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体外培养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经100ng/m L佛波酯诱导贴壁后,再用LPS诱导其M1型极化。收集经UreB刺激AGS细胞的培养上清和对照组上清,并与巨噬细胞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分泌IL-6、IL-10、TNF-ɑ的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一氧化氮合酶(i NOS)和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巨噬细胞M1和M2亚型的分子标志物CD86、CD163基因m RNA水平,判断巨噬细胞极化的方向。使用琼脂平板计数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吞噬体和溶酶体共定位水平。采用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对两组AGS细胞上清中含有的代谢物进行差异分析,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中两个差异表达的代谢物AMP和GMP进行验证。将外源性添加AMP、GMP的AGS细胞培养上清分别加入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的极化标志物,琼脂平板计数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结果:(1)成功构建pET-32a-UreB载体,重组质粒转染大肠杆菌菌株BL21后诱导82k Da的融合蛋白的表达,用Ni-NTA柱纯化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并通过SDS-PAGE电泳和蛋白印迹法鉴定为UreB蛋白。(2)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5~40μg/m L UreB蛋白处理胃上皮(AGS)细胞24h后,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且随着UreB蛋白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3)ELISA结果显示,将UreB诱导AGS细胞凋亡后的培养上清加入到THP-1来源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与PBS处理AGS细胞的培养上清对照组相比,TNF-α和IL-6分泌显着降低,而IL-10分泌显着升高。通过对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检测发现,实验组巨噬细胞M1亚型标记物CD86、i NOS表达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显着下降,M2型标记物CD163和Arg1表达水平上升。琼脂平板计数法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内吞噬体和溶酶体共定位水平降低。(4)火山图分析显示,在AGS细胞上清中质谱分析共计检测到453种代谢产物,相比于PBS对照组,UreB刺激组有40种表达上调,16种表达下调。用ELISA验证其中的AMP及GMP,发现UreB刺激组AMP和GMP分泌水平升高。外源AMP添加组的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即M1亚型标记物CD86、i NOS表达水平下降,M2型标记物CD163和Arg1表达水平上升,TNF-α和IL-6显着降低,而IL-10分泌升高;同时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和吞噬溶酶体共定位水平降低。而外源GMP添加组和对照组相比,巨噬细胞未发现有明显差异。结论:(1)成功构建pET-32a-UreB载体,制备出高纯度的UreB重组蛋白,UreB蛋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AGS细胞凋亡。(2)UreB处理AGS细胞凋亡后的培养上清对巨噬细胞存在免疫抑制的效应,可通过释放AMP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方艺[10](2021)在《ROS相关基因对胃癌免疫微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20多来年,基因表达谱一直是概率统计学科、生物信息学科以及计算机学科相互交叉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对基因表达谱的数据分析,从基因的角度上探索癌症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和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比较热门的课题之一。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从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数据库中下载ROS相关基因数据,并通过Cox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4个能够独立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基因(NOS3、TRAF2、MYB和ARG1)。利用这四个基因建立了一个ROS相关模型来计算风险评分,并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样本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通过比较基于年龄、性别、肿瘤、淋巴结和转移分期的模型,我们观察到风险评分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了活性氧(ROS)相关的高风险和低风险组的通路富集情况,又通过分析两个数据库中ROS相关的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筛选出5种细胞在高低风险组的浸润情况存在显着差异。最后我们证实了2个与ROS密切相关并且可以调节这些细胞浸润的基因—CCL2和CCL19,它们在TCGA数据库中与ROS均为正相关,在GEO数据库中与ROS均为负相关。因此,ROS模型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并能影响免疫细胞的浸润。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ROS及其免疫微环境提供了帮助。

二、基因和环境是致癌的元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和环境是致癌的元凶(论文提纲范文)

(1)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 几乎所有恶性肿瘤都存在CSC及由其驱动生长的细胞层级结构
2 CSC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高致瘤、高转移、高抵抗
3 CSC与临床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4 靶向CSC治疗肿瘤的策略与方法
    4.1 靶向CSC标志物治疗肿瘤
    4.2 靶向CSC相关异常信号通路治疗肿瘤
    4.3 靶向促CSC的微环境治疗肿瘤
    4.4 诱导CSC分化治疗肿瘤
    4.5 靶向CSC代谢治疗肿瘤
    4.6 靶向CSC的免疫治疗
    4.7 其他靶向CSC的治疗方法
5 靶向CSC治疗肿瘤的临床现状与展望

(2)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抗体偶联药物的知识现状
        引言
        1.1.1 ADC发展简史
        1.1.2 获得监管批准的上市ADC
        1.1.3 临床试验中的在研ADC及其靶标图谱
        1.1.4 抗体骨架和靶标的选择
        1.1.5 连接子类型和偶联技术
        1.1.6 有效载荷
        1.1.7 ADC在体内的工作原理
        1.1.8 ADC对难治性癌症的治疗
        1.1.9 ADC的毒性问题
        1.1.10 ADC耐药机制
        1.1.11 未来展望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知识现状
        引言
        1.2.1 CAR-T发展简史
        1.2.2 CAR-T细胞的工作原理
        1.2.3 CAR和T细胞受体的结构
        1.2.4 获得监管批准的CAR-T
        1.2.5 CAR-T细胞疗法的毒性
        1.2.6 未来挑战、机会和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 基于多组学构建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
    引言
    2.1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2.1.1 正常组织转录组和蛋白组的数据采集
        2.1.2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数据的采集与编译
        2.1.3 人体组织器官的重排与映射
        2.1.4 正常组织的表达及其分级
        2.1.5 基因在肿瘤及其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2.1.6 基因在肿瘤与其他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2.1.7 肿瘤组织转录组、基因组和表型数据的编译
        2.1.8 功能相关突变的注释
        2.1.9 预测肿瘤相关抗原的蛋白过表达率
        2.1.10 肿瘤相关抗原与癌细胞功能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2.1.11 基因集富集得分分析
        2.1.12 临床试验的检索策略
        2.1.13 统计分析
    2.2 分析结果
        2.2.1 组装综合数据集并通过算法识别肿瘤相关抗原
        2.2.2 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谱与差异表达谱
        2.2.3 肿瘤相关抗原的异质表达谱
        2.2.4 预测肿瘤相关抗原的蛋白过表达率
        2.2.5 癌症驱动基因变异全景
        2.2.6 候选肿瘤相关抗原的组合评估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靶向CDH17 的新型ADC的制备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研究
    引言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TCGA与 GTEx中 CDH17的m RNA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3.3.2 免疫原的设计与制备
        3.3.3 制备靶向CDH17 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方案
        3.3.4 抗体可变区基因测序
        3.3.5 鼠-人嵌合抗体的构建与表达纯化
        3.3.6 抗体结合亲和力的测定
        3.3.7 CDH17 靶向抗体偶联vc MMAE
        3.3.8 细胞内吞实验
        3.3.9 细胞膜蛋白的提取
        3.3.10 免疫沉淀
        3.3.11 免疫沉淀产物的银染
        3.3.12 蛋白免疫印迹
        3.3.13 免疫组化
        3.3.14 免疫荧光
        3.3.15 流式细胞实验
        3.3.1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3.17 体内抑瘤活性实验
        3.3.18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CDH17 在消化道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3.4.2 CDH17 靶向抗体的多重表征
        3.4.3 CDH17 靶向ADC的制备与表征
        3.4.4 CDH17 靶向ADC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
        3.4.5 CDH17 靶向ADC在 KM12SM结肠癌异种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
        3.4.6 CDH17 靶向ADC在 COLO205 结肠癌异种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
        3.4.7 荷瘤小鼠对CDH17 靶向ADC的耐受性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靶向LYPD3的CAR-T细胞的抗肺腺癌活性研究
    引言
    4.1 实验动物
    4.2 试剂耗材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TCGA与 GTEx中 LYPD3 m RNA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4.3.2 抗体人源化
        4.3.3 慢病毒包装
        4.3.4 CD3+T细胞的复苏与激活
        4.3.5 CD3+T细胞慢病毒感染
        4.3.6 CAR-T细胞分化与耗竭的检测
        4.3.7 CAR-T体外细胞杀伤
        4.3.8 CAR-T体内活性实验
        4.3.9 细胞因子的检测
        4.3.10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LYPD3 蛋白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4.4.2 LYPD3 靶向的CAR-T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4.4.3 LYPD3 靶向的CAR-T细胞在PC9 肺腺癌异种移植模型中抗肿瘤活性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典型燃煤源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燃煤源排放颗粒物及其组分特征
        1.2.2 大气颗粒物与人体健康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环境空气PM_(2.5)采集
        2.2.1 采样地点和时间
        2.2.2 环境空气PM_(2.5)采样方法
    2.3 典型燃煤样品收集及分析
    2.4 典型煤燃烧排放PM_(2.5)、PM_(10)样品
        2.4.1 采样方法
        2.4.2 滤膜采样前后处理
        2.4.3 实验过程
    2.5 典型煤燃烧排放PM_(2.5)、PM_(10)的化学成分分析
        2.5.1 PM2.5、PM10 中碳组分测定
        2.5.2 PM_(2.5)、PM_(10)中水溶性离子成分测定
        2.5.3 PM_(2.5)、PM_(10)中重金属元素成分测定
    2.6 体外人肺细胞毒性实验
        2.6.1 实验主要试剂与耗材
        2.6.2 细胞培养
        2.6.3 颗粒物染毒液制备
        2.6.4 细胞暴露及毒性测试
    2.7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来源解析方法
        2.7.1 富集因子
        2.7.2 铅同位素
        2.7.3 主成分分析
    2.8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2.9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城市不同功能区大气 PM_(2.5)的人肺细胞毒性响应:基于降雪事件的污染来源判断
    3.1 城市不同功能区中PM_(2.5)的浓度变化
    3.2 气象要素分析
    3.3 PM_(2.5)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3.4 城市不同功能区PM_(2.5)的化学成分分布
    3.5 城市不同功能区PM_(2.5)提取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3.6 城市不同功能区PM_(2.5)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3.7 城市不同功能区PM_(2.5)的细胞DNA损伤
    3.8 城市降雪事件中PM_(2.5)的细胞毒性与化学组分的相关性
    3.9 城市不同功能区PM_(2.5)中金属来源分析
        3.9.1 富集因子
        3.9.2 铅同位素
        3.9.3 主成分分析
    3.10 城市不同功能区PM_(2.5)中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燃煤排放PM_(2.5)、PM_(10)的化学成分特征分析
    4.1 不同燃煤排放PM_(2.5)、PM_(10)中碳组分含量分布特征
    4.2 不同燃煤排放PM_(2.5)、PM_(10)中水溶性离子含量分布特征
    4.3 不同燃煤排放PM_(2.5)、PM_(10)中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4.4 不同燃煤排放颗粒物中各组分丰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燃煤排放PM_(2.5)、PM_(10)的人肺细胞毒性差异
    5.1 不同燃煤排放PM_(2.5)、PM_(10)对人肺细胞存活率差异
    5.2 不同燃煤排放PM_(2.5)、PM_(10)对人肺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5.3 不同燃煤排放PM_(2.5)、PM_(10)对人肺细胞的炎性损伤
    5.4 不同燃煤排放PM_(2.5)、PM_(10)的细胞毒性与不同成分的相关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ST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美白化妆品的历史与现状
    2.1 美白化妆品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化妆品、护肤品
        2.1.2 美白化妆品
    2.2 美白化妆品的发展历程
        2.2.1 早期物理遮盖类美白化妆品
        2.2.2 近代洗白、漂白、防晒产品
        2.2.3 现代美白化妆品
    2.3 当代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特征及表现
        2.3.1 消费主体大众化
        2.3.2 产品种类多样化
        2.3.3 美白理论常识化
第三章 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过程
    3.1 美白化妆品的需求建构
        3.1.1 历史上的“美”“白”需求
        3.1.2 被重新建构的现代“美白”需求
    3.2 美白化妆品的研发与生产
        3.2.1 需求拉引:资本增值
        3.2.2 美白化妆品的研发生产
        3.2.3 美白化妆品的科研团体及场所变化
    3.3 美白化妆品的营销与宣传
        3.3.1 营销的媒介——从杂志、电视、街道广告到互联网
        3.3.2 营销的话语——从心理学话语到科学话语
        3.3.3 营销的主体——从销售员到医生、专家/伪专家
第四章 美白化妆品普遍化产生的问题
    4.1 产生身体危害
    4.2 导致审美问题
    4.3 产生异化消费问题
    4.4 加剧社会性别与阶层不平等问题
    4.5 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与动物伦理问题
第五章 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反思
    5.1 科学主义与公众理解科学
    5.2 科技与资本的关系
    5.3 美与白的关联及审美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LncRNA-HZ09在BPDE削弱女性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和引发流产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新LncRNA-HZ09在BPDE削弱女性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和引发流产中的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对象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BPDE暴露的滋养层细胞中鉴定出新的上调的lncRNA HZ09(lnc-HZ09)
        2.3.2 lnc-HZ09可削弱女性滋养层细胞的侵袭迁移
        2.3.3 lnc-HZ09可抑制PLD1/RAC1/CDC42信号通路
        2.3.4 lnc-HZ09抑制PLD1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
        2.3.5 lnc-HZ09转录受调控的机制研究
        2.3.6 BPDE暴露存在时,lnc-HZ09削弱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2.3.7 lnc-HZ09在RM组织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2.3.8 BaP诱导的流产小鼠模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2.4 讨论
第三部分 全文结论
    3.1 总结
    3.2 课题创新
    3.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环境有害因素引起女性绒毛膜外滋养层细胞功能障碍而导致流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幽门螺杆菌UreB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UREB诱导胃上皮(AGS)凋亡上清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吞噬能力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细胞株及菌株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设备
        1.1.4 实验耗材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细菌培养
        1.2.3 构建UreB蛋白
        1.2.4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
        1.2.5 BCA法检测细胞因子
        1.2.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1.2.7 平板菌落计数法
        1.2.8 免疫荧光法检测吞噬功能
        1.2.9 细胞RNA的提取
        1.2.10 RNA纯度和浓度的检测
        1.2.11 RNA逆转录为cDNA
        1.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1.2.13 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UREB蛋白诱导ACS细胞凋亡
        1.3.2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导致巨噬细胞M2极化
        1.3.3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导致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
    1.4 讨论
第二章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中AMP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吞噬能力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仪器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UPLC-MS/MS法检测代谢产物
        2.2.3 ELISA法检测代谢产物
    2.3 实验结果
        2.3.1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有代谢产物释放异常
        2.3.2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中AMP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
        2.3.3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中AMP诱导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改变
    2.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致病性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论文情况
致谢

(10)ROS相关基因对胃癌免疫微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胃癌的研究现状
    1.2 胃癌病因
    1.3 ROS
    1.4 本文研究结构及意义
第2章 统计分析方法
    2.1 研究样本来源
    2.2 分析方法
第3章 ROS相关基因和胃癌预后的研究分析
    3.1 ROS相关基因筛选及建模
    3.2 预后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3.3 不同临床性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
    3.4 分析
第4章 ROS相关基因模型通路富集以及免疫细胞的浸润研究
    4.1 ROS基因相关风险组的基因通路富集情况
    4.2 分析
    4.3 免疫细胞的浸润
    4.4 分析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因和环境是致癌的元凶(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肿瘤[J]. 杨婷,冉宇靓.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21(07)
  • [2]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D]. 方佳成. 西北大学, 2021(12)
  • [3]《疫苗与健康》(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刘雅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4]海绵城市技术导向下山地住区径流污染控制评估[D]. 曹必成.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5]肺癌临床特征与肺微生物宏蛋白组学的研究[D]. 包萨日娜.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6]典型燃煤源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性研究[D]. 黄未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7]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STS研究[D]. 杨柳.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新LncRNA-HZ09在BPDE削弱女性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和引发流产中的机制研究[D]. 代孟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9]幽门螺杆菌UreB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研究[D]. 沈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ROS相关基因对胃癌免疫微环境影响的研究[D]. 方艺.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基因和环境是癌症的罪魁祸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