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化学基础课教学大纲(论文文献综述)
徐森[1](2021)在《中职《普通化学》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因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改革的需要,越来越注重职业教育。教科书是教师的重要参考,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它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如今,中职学校的普通化学课程主要使用两个版本的教材,分别是:《化学(通用类)》和《化学基础》。此论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模型,并从3个维度以及11个具体指标对两套教材做了比较。其结果是:两个版本的教材在知识选择的维度上基本上达到大纲提出的要求。两套教材的编者都是考虑了中职生学情、学科特点、当今社会实际之后才编写教材的,但落实程度显然不同。《化学(通用类)》让三个因素之间充分关联,不“厚此薄彼”。因此该教材体系更加和谐富有美感。《化学基础》更在意学科因素,对于学生和社会这两个因素的落实不够充分。在内容呈现上,《化学(通用类)》栏目丰富、插图种类多样,因而可供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丰富多彩,可以称之为图文并茂。但该教材的习题设计是一个明显的缺点。《化学基础》虽然在知识的逻辑性上高度严密,但简陋单薄的教学栏目拉低了它的可用性。另外,该教材的插图使用也不够科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优点是,习题有很高的一致性,贴合大纲要求。本文对不同版本的中职普通化学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实现了以下目标:(1)研究确定了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材比较的模式。(2)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版本教材和相关课标的契合度。(3)通过比较,得到两个版本中职化学教材的差异。(4)为一线中职教师研究化学教材提供新的视角。(5)为今后中职化学教材的编写提供建议。
郑泽宝,孙家锋,石智强,韩银锋,何国芳,赵燕云[2](2020)在《师范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高校无机化学教学在师范专业认证视角下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地方高校无机化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更新培养定位、修改教学大纲、重视学情分析、完善评价体系、改变教师观念和教学内容改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进行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新的培养目标,也可以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刘永梅,李涛洪,李惠娟,雷然,梁坤,周世萍[3](2020)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有机化学的分类教学法》文中指出有机化学是农林院校多数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体系重整和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入手,尝试在西南林业大学对修读有机化学课程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并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差异提出了农林院校化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郭畅,吴腊霞[4](2019)在《物理化学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为了适应新专业新形势的需要,不仅要细化物理化学课程在化学专业的侧重点,还要保证物理化学知识点在化学类不同专业的延展和扩充。为此,课程组制定并构建了3个递进层次的物理化学立体化课程体系,为相关多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谢木标[5](2019)在《提高地方师范院校结构化学教学趣味性的几项举措》文中提出针对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实际,本文从故事引导、交叉学科结合、精简内容和因材施教、结构模型和软件利用、理论联系实际五个方面介绍了如何提高结构化学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魏钊[6](2019)在《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的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面临图形、动画、视频等非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很多时候比语言能更清晰、直观和准确地表达和传递复杂的概念。加工这些信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能力。具有较高空间能力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和处理复杂思想的心理表征,从而在STEM学科学习中表现出创新能力。为了突出空间能力在STEM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相关的教育和实践,美国专门成立了空间智能与学习中心,促进相关实践和研究的不断进步。同时,化学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学生在涉及空间信息的化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有必要深入研究化学空间能力及其相关测量与评价问题。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研究的意义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接着,为了明确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明确地界定了研究的核心概念“化学空间能力”;在查阅了大量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心理学中关于空间能力的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空间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述评;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梳理了化学空间能力的理论基础。首先回顾了在科学史上化学空间概念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指明了化学空间能力的加工对象是微观层面的物质结构问题。其次介绍了科学教育领域的视觉化理论和化学教育领域的三重表征理论。指出化学空间能力本质上是微观表征能力的一部分。第二章是建构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化学空间问题的相关论述。然后,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SOLO分类理论、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理论,以及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儿童空间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成4个水平,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涉及的化学知识、几何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内容。最后,为了检验建构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邀请大学的化学教育学者、高中化学教研员、高中化学教师和化学竞赛教练等4类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研究。结合专家的咨询意见,修订和优化了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开发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首先介绍了经典测量理论和Rasch模型等相关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然后在测量理论的指导下,编制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接下来对测评工具进行了两轮的质量检验,并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后,检验结果显示测评工具的质量达到了进行大样本测试的要求。第四章是运用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工具实施大样本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测试的数据表明,首先,研究者所建构的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其次,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再次,经过训练以后,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没有显着性的差异,但是,不同学业水平和不同学校层次的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有显着性的差异。第五章是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首先认为研究的理论创新是建构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开发了较高质量的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并通过大样本的测试发现: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呈正态分布等实证研究的贡献。在此基础上,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命题,提出了策略方面的建议。最后,结过反思发现,本研究存在着研究对象还不够多元、研究方法过少和定量研究水平不高等不足,这也指明了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刘琪[7](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阿布力孜·伊米提,帕提曼·尼扎木丁[8](2018)在《提高“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尝试》文中研究指明结构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涉及诸多抽象的概念、数学推导和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因此在"教"与"学"和考核学生理解程度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难题,所以针对结构化学这门课难教难学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与探索,文章就如何提高结构化学教学质量作了一些尝试。
靳玲侠,闵锁田,李琛,杨海涛[9](2017)在《基于“互联网+”的结构化学教学模式探索》文中提出以培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陕西理工大学"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为例,针对结构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尝试引入"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现代网络技术等辅助工具,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提升结构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杨照地,李东平[10](2017)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探索结构化学教学新理念》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分析了结构化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和专业认证下教学大纲的调整,讨论了教学中常遇到的困难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线上线下结合(O2O)新教学尝试在结构化学基础课程上的应用,具体列举和分析了我们尝试的适合结构化学基础课题特点的,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四种O2O新教学方法。
二、结构化学基础课教学大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构化学基础课教学大纲(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普通化学》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化学教材”的界定 |
3.1.2 “不同版本”的界定 |
3.1.3 “比较”的界定 |
3.2 化学教材比较模型的构建 |
3.3 化学教材比较的三级指标分析 |
4. 两个版本教材的比较 |
4.1 教材内容选择的比较 |
4.1.1 教材知识内容的广度研究 |
4.1.2 教材知识内容的深度研究 |
4.2 教材内容组织的比较 |
4.2.1 教材体系的比较 |
4.2.2 教材具体内容组织的比较 |
4.3 教材内容呈现的比较 |
4.3.1 栏目设计的比较 |
4.3.2 插图与表格应用的比较 |
4.3.3 习题与《教学大纲》一致性比较 |
4.3.4 教材体例的比较 |
5. 研究结果 |
5.1 内容选择的研究结果 |
5.2 内容组织的研究结果 |
5.3 内容呈现的研究结果 |
5.3.1 栏目设计的研究结果 |
5.3.2 插图与表格应用的研究结果 |
5.3.3 习题与《教学大纲》一致性的研究结果 |
5.3.4 教材体例的研究结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关于内容选择的结论 |
6.1.2 关于内容组织的结论 |
6.1.3 关于内容呈现的结论 |
6.2 建议 |
6.2.1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知识内容广度和深度 |
6.2.2 教材体系兼顾学科、学生、社会三因素 |
6.2.3 注重教材的探究性,合理设计探究活动 |
6.2.4 丰富教学栏目,科学设计栏目功能 |
6.2.5 合理配制教材中的习题 |
6.2.6 提高教材的印刷质量,改进教材插图质量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致谢 |
(2)师范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 |
(1)践行师德 |
(2)学会教学 |
(3)学会育人 |
(4)学会发展 |
2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1)培养定位不能与时俱进 |
(2)教学大纲陈旧 |
(3)学情分析不完善 |
(4)课程评价体系未起到相应作用 |
(5)教师观念落后 |
(6)教学内容繁多 |
3师范专业认证下无机化学课程改革策略 |
(1)更新培养定位 |
(2)修改教学大纲 |
(3)完善学情分析 |
(4)重视评价体系 |
(5)改变教师观念 |
(6)改进教学内容 |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有机化学的分类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化分类教学理念 |
二、重整有机化学分类教学体系 |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四、结 语 |
(5)提高地方师范院校结构化学教学趣味性的几项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一、故事引导 |
二、交叉学科结合 |
三、精减教材内容并因材施教 |
四、结构模型和软件利用 |
五、理论联系实际 |
六、结语 |
(6)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空间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二、STEM领域中的空间能力 |
三、化学空间能力的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心理学对空间能力的研究 |
二、化学学习中的空间能力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化学空间能力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化学空间问题的科学哲学基础 |
一、化学空间概念及其演变过程 |
二、原子论分子学说的演变过程 |
三、化学键理论的发展:从路易斯到鲍林 |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中的视觉化 |
一、视觉化的概念 |
二、视觉化的作用 |
三、学生的“元视觉化能力” |
第三节 化学教育中的三重表征 |
一、化学表征 |
二、三重表征理论视角下的化学教学 |
第二章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的建构 |
第一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二节 评价标准的初步建构 |
一、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 |
二、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 |
第三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的德尔菲法研究 |
一、德尔菲法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第四节 评价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
第三章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工具的开发 |
第一节 测评工具开发的教育测量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测评工具的开发路线 |
第三节 测评工具的项目设计 |
一、测评工具的编制 |
二、测评工具的质量检验及改进 |
第四章 大样本测评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的实施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分析 |
第二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的研究结果 |
一、测评数据的总体统计 |
二、测评数据的微观分析 |
三、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
四、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
五、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
六、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理论创新 |
二、实证贡献 |
三、实践策略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对象需要扩大 |
二、研究方法需要丰富 |
三、研究水平需要提高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的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二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初选) |
附录三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第一轮) |
附录四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第二轮)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二、中外合作办学 |
三、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四、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
一、中方高校 |
二、俄方高校 |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
一、D项目基本信息 |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
三、D项目培养方案 |
四、D项目师资情况 |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提高“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
2 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
3 数学推导与重难点 |
4 提出问题、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
5 利用直观模型教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与理解 |
6 要结合中学教材进行教学 |
7 考评 |
(9)基于“互联网+”的结构化学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化学的课程地位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2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
3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 |
3.1《结构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
3.2 互联网+晶体结构模型制作 |
3.3 利用计算化学的动态模拟进课堂 |
4 结语 |
(10)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探索结构化学教学新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结构化学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调整 |
二、以往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和新教学方法尝试的必要性 |
(一) 学生情感上先入为主的抵触情绪 |
(二) 学生微观思维方式比较难形成 |
(三)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缺乏整体性 |
三、部分翻转O2O教学方法新尝试 |
(一) 应用计算软件模拟 |
(二) 线上问题预设和线下分组讨论 |
(三) 阶段考核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
(四) 设置知识串联体系 |
四、结束语 |
四、结构化学基础课教学大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普通化学》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D]. 徐森. 扬州大学, 2021(09)
- [2]师范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J]. 郑泽宝,孙家锋,石智强,韩银锋,何国芳,赵燕云. 广州化工, 2020(05)
-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有机化学的分类教学法[J]. 刘永梅,李涛洪,李惠娟,雷然,梁坤,周世萍.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01)
- [4]物理化学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 郭畅,吴腊霞.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5]提高地方师范院校结构化学教学趣味性的几项举措[J]. 谢木标. 化工高等教育, 2019(04)
- [6]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D]. 魏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8]提高“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尝试[J]. 阿布力孜·伊米提,帕提曼·尼扎木丁. 广东化工, 2018(22)
- [9]基于“互联网+”的结构化学教学模式探索[J]. 靳玲侠,闵锁田,李琛,杨海涛. 广州化工, 2017(23)
- [10]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探索结构化学教学新理念[J]. 杨照地,李东平. 高教学刊,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