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残疾人和这项崇高事业

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残疾人和这项崇高事业

一、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残疾人和这崇高的事业(论文文献综述)

栗圣杰[1](2020)在《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立与民营的机构养老服务在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化养老的进程。当前,社会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养老机构养老,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势无法充分展现,床位空缺现象时有发生。那么松江区这种现象是否严重,除了价格差异还有哪些因素是社会对公立养老机构持积极态度的原因,民营养老机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等。论文主要从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论文选取松江区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公立与三家民营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聚焦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法,定性跟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主要从如下五方面展开:第一,运用公共物品理论,通过松江区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和分布发展状况选取出进行实地调研的六家代表性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第二,结合公立养老机构的性质,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三家公立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内容、收费水平、床位数、资金人力状况进行汇总并提取共性,同时初步剖析问题成因。第三,针对民营养老机构属性,采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三家民营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内容、收费水平、床位数、资金人力状况进行汇总,探讨民营养老机构现状问题的复杂性。第四,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进行多维比较,分析不同性质养老机构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解释结构模型,总结出大家对公立养老机构持积极态度的影响因素及程度。第五,对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接下来的发展优化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松江区存在一部分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民营养老机构床位长期空置现象,民营养老机构护理人才短缺与缺少人文关怀等因素共同导致其缺乏竞争优势。因此要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品牌的建设与机构变革,创新机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扶持力度,社会应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与关注,创新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培养政策,提升专业养老服务水平,增强养老机构自身建设,增加人文关怀。相信通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选择观念会逐渐转变,这样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才会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飘雪[2](2018)在《范培君:依托紫砂艺术,扬起助残的风帆》文中提出2017年底,我初识紫砂名家范培君。范老师当天是来参加北京西城文化中心举办的,以展示中国残疾人工艺美术成果为主旨的"阳光无限——茶器·花插精品展"的。在一室的紫砂器与花艺陶器中,范老师静静坐在一个角落,正低声和身边的人说着什么。我第一眼看到范培君,立刻被他周身独有的气质所吸引。范培君出生于宜兴市丁蜀镇,看到其人,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丁蜀镇。这个有着中华陶都之

姚进忠[3](2017)在《可行能力、需要与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残疾人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数量大问题多,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对象。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是当前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能力为导向对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特性和制度安排进行研究,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探索性地引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可行能力为本的残疾人需要研究框架。研究采取定性研究方法,围绕可行能力的五个核心维度(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经济参与、心理健康、福利保障),对厦门市残疾人和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展开实证调研,运用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文献档案法收集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实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功能空间多维度考察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特性,在此基础上评估与审视现行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运行的状况,分析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与需要满足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张力,探讨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满足缺失与制度设置缺位的影响因素,并对未来残疾人福利制度如何转型以充分满足现实需要进行系统研究,最后基于研究发现对可行能力概念进行本土的扩展讨论。通过分析,本研究发现:一、可行能力理论下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政治参与方面,残疾人对于选举这样的政治参与表现的很冷漠,认为这种形式可有可无;而在利益诉求上,残疾人则有着强烈的欲望,可是他们却无法获得有效的利益表达的指导,呈现一种随机和混乱的迷茫状态。社会参与方面,残疾人在社会参与意识中表现出强烈的渴望,但却表述的很隐晦,因为他们知道这个需要要被满足存在各种障碍,因而他们在行动上只能无奈接受止步不前。经济参与方面,残疾人的需要主要呈现在就业环境改善和就业能力提升两个方面。他们的经历让他们强烈地需要一个具有公平包容性的就业环境;在就业能力提升上,他们渴望政府和社会可以给他们一个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的培训平台和机会。心理健康方面,残疾人在心理调节方面的需要表现较为内敛,从其话语的表述中可以发现他们有很强的调节需要,但并没有很强烈地向社会表达,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需求是加强援助体系建设。福利保障方面,当前在残疾政策的可及性上,残疾人渴望消除获得性门槛,能够较为顺利支持残疾人生活;在惠及面上,残疾人希望福利政策可以适度扩展,弥补一些福利真空。二、可行能力理论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现状剖析发现,福利制度安排的理想建构与现实样态存在差异。在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制度安排的应然状况上,国家基于公平优先、尊重人权的政策理念,以公民权利为理论指引,设置各类各级残疾人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政策,但在有些维度上仍存在制度空白。残疾人社会政策的设置虽然没有明确地具体设置有关提升与扩展残疾人可行能力的制度,但在政策文本的表达上具有较强的增能意向。国家期待通过促能型的政策,努力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服务目标。在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制度的实然运作状况上,基于经济文化社会的现实,各服务主体在促进提升残疾人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经济参与、心理建设和福利保障这五个方面各有所特色:宏观设置与微观作为互动,保证与推动残疾人政治参与;环境改造与平台建设多维作为,协助与扩展残疾人社会参与;重点突破与全面服务,促进与提升残疾人经济参与;专业引入带动基层自我探索,援助与支持残疾人心理建设;普惠性与针对性结合,提高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三、基于可行能力理论下剖析对照残疾人需要和服务供给的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制度安排在福利分配基础、福利给付形式、福利组织输送和福利目标导向都存在一定的困境,一定程度影响当前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供给质量和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这些困境的出路就是对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以可行能力的提升为引导,结合调研的数据提炼,残疾人社会福利改革的可能角度是:个性化走向、优势化导向、整体性治理和生态性思维。从针对性服务提供、能力建设、体系整合、家庭视角的引入进行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与服务体系改革与调整。可行能力理论下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特性、供给状况、供需张力与转型可能性的呈现中有强烈的家庭要素,需要和供给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立足于这样的研究发现,将可行能力放置于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延伸的探讨,尝试将可行能力从个人延伸至家庭进行运用,并对家庭可行能力从家庭政治参与能力、家庭社会交往、家庭经济能力、家庭凝聚力、家庭风险应对能力五个维度进行解析与实践的操作化,由此提出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满足的政策践行方向。

王妍[4](2015)在《全纳教育思潮及其实践研究(1994-2014)》文中研究表明自从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宣布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全纳教育”这一概念之后,全纳教育思潮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流行。尽管全纳教育思潮发端于特殊教育领域,但是历经了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全纳教育思潮已经远远超越了特殊教育,其所倡导的反对歧视排斥、接纳所有学生的基本理念将目光看向了更多的弱势儿童群体。全纳教育思潮主张将所有学习者都纳入到普通教育中来,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期他们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的最好发展,为将来能够顺利的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给予作物适当的土壤、养分和阳光,它们就能自己成长。”全纳教育思潮正是倡导这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理念,极力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不仅对实现教育公平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对构建和谐的全纳社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在梳理了全纳教育思潮的背景,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国外全纳教育思潮的实践情况与我国的全纳教育思潮实践情况进行了研究。由于全纳教育思潮还是一个正在发展过程当中的新生事物,因此国外在全纳教育思潮的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境,本文在困境的基础上试图对全纳教育思潮的理论进行反思并提出应对路径。我国的全纳教育实践形式称为随班就读,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些许成绩的同时也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借鉴国外的全纳教育思潮实践对我国全纳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论文除引言外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进行的梳理。包括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背景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两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对全纳教育思潮的理论体系及其意义进行的概述。全纳教育思潮的理论体系分别从基本理念,理论基础,主要特点,教育原则及价值取向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全纳教育思潮的意义则从对教育,个人及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论述的是国外全纳教育思潮的实践及其理论反思。包括全纳教育思潮实践的成就,实践困境,理论反思及应对路径四个方面。第四部分论述的是我国的全纳教育思潮实践。从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的比较以及我国全纳教育概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部分是深刻思考全纳教育思潮带给我们的启示,即变革教育体制、革新教学及其拥抱更多弱势儿童群体。

王丽君[5](2014)在《《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研究》文中提出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至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曾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的弊端日益凸显,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逐渐式微的状态。《新闻联播》是我国最具权威的一档新闻节目,开播至今典型人物报道一直是它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新闻联播》如何改革创新典型人物报道,探索如何使典型人物报道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为国内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本文选取了2013年全年的《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以其为样本对《新闻联播》这一年典型人物报道的数量、人物选择、职业倾向和报道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与往年报道的简单对比,总结出了《新闻联播》2013年典型人物报道在主题策划、报道方式及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特点。同时,指出《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中的不足,总结报道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给出了一定的意见和建议,对主流媒体在新形势下做好典型人物报道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黄丹,张梅琳[6](2012)在《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先访谈了17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了解了目前辅导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和生活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学生对辅导教师的期望;其次,访谈了37位辅导教师,分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以及他们认为一名优秀的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帮助。最后,在整合了学生的所需所求并结合辅导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构建出了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高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能力素质的建议。

李萍[7](2010)在《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60周年,我国残疾人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尤其在残疾人就业问题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不仅丰富了残疾人事业的思想理论内涵,赋予了残疾人就业新的时代精神,为发展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理论支撑。然而,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歧视等压力,加之残疾人就业机制、社会服务系统不健全,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等所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残疾人自身也存在着心理自卑、素质较低的情况,致使残疾人就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于是,针对现阶段我国残疾人就业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促进残疾人就业上的先进经验,本文从我国前一阶段关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具体实际情况入手,通过具体实例的总结、分析,提出了政府、社会、个体三方对残疾人就业的对策,并详细叙述了对于我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改进措施与方法。首先,我国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高校毕业生求职四处碰壁,甚至出现毕业就失业的现象,使得一些高校毕业生终日无所事事,但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就忽略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党和政府应继续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举措促进残疾人就业,帮助残疾人实现自强自立。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制定和完善针对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政策措施;大力推广社区化模式,开展特色家庭式就业;严格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政策。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对这一群体展开各项培训,组织参加各类型招聘会,积极推荐其走上就业岗位,帮助残疾人完善自身的“硬件设施”。同时,残疾人也要改正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勇于面对现实,消除自卑感,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其次,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宣传和教育。要建设和利用残疾人就业信息网为其提供就业的多元化,要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司法援助,要提高残疾人就业的环境和层次。另外社会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应该做到自觉性,主动性。不要以没有合适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企业效益不好,无法沟通,无法管理为由,拒残疾人于千里。社会应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关注,不能单纯地以施舍性的、节日送温暖性的临时行为,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时还有显失公平的短期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将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使残疾人能够利用自己的才能去参与就业,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财富。再次,除了以上说的两个方面客观层面以外,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还应该是主观层面,也就是个体层面。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健全人要少,导致他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及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单一。换句话说,如果政府与社会给予了残疾人无限的就业机会与充分的政策法规,而残疾人自身却一直不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在就业信息的获取、社会关系网络、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弱势及自卑、怕被人嘲笑或歧视的心理,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甚至有些人不思进取、不学无术。那么,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首先正确态度,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不断学习,掌握一项自己可以驾驭的技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被社会所认同,才能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使残疾人能够跟健全人一样,能够公平竞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履行社会义务,享受平等的待遇与福利,并共同分享由于经济改革和劳动所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残疾人就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发展必须同国家经济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将就业问题与残疾人的救济、康复、教育、文化体育等其他残疾人事业相结合起来,在政府、社会与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之下,相信残疾人就业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于冬梅[8](2008)在《上海残疾人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是残疾人获得平等权利,参与社会活动,共享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国内业界和学界对残疾人的旅游活动关注度不高,忽视了残疾人作为社会公民应具有的旅游权利,对于残疾人从事旅游活动对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积极作用认识不清。上海作为文明程度很高的国际化大都市,借“特奥会”和“世博会”举办的契机,通过旅游这一纽带,鼓励更多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因此,研究上海市残疾人旅游发展对策对上海以及全国的残疾人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评述国内外残疾人旅游的研究状况。首先,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残疾人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主要阐述了国外残疾人旅游的研究焦点及不足之处,以及得出对我国有益的启示。第二,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对我国尤其是上海市残疾人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残疾人旅游发展的现状,并找出制约我国发展残疾人旅游的主要因素。其次,本研究以上海为例,在对本市残疾人出游意愿,残疾人游客对旅游景点无障碍设施的评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残疾人出游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限制残疾人游客出游的因素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残疾人参与旅游的比率,进一步促进和谐旅游、和谐上海的构建。

陈凯,王莹[9](2006)在《残疾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旅游细分市场》文中提出一、前言 2004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趋向。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相处,友好相邻。因此,当目前旅游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消费内容之时,残

陈凯,王莹[10](2006)在《残疾人旅游市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旅游细分市场》文中指出在旅游市场日益细分化的今天,残疾人这一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却一直徘徊在旅游市场的边缘。本文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对残疾人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旅游市场开发中来自残疾人自身及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并就如何开发我国的残疾人旅游市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二、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残疾人和这崇高的事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残疾人和这崇高的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与展望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阐释
        2.1.1 养老服务机构
        2.1.2 公立养老服务机构
        2.1.3 民营养老服务机构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章 上海市及松江区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3.1 上海市老龄化及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3.1.1 上海人口老龄化依旧严峻
        3.1.2 上海养老机构发展较为完善
    3.2 松江区老龄化及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3.2.1 松江区经济发展稳定
        3.2.2 松江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3.2.3 松江区养老机构发展迅速
    3.3 松江区养老服务机构调查对象的选取
        3.3.1 从性质选取
        3.3.2 从地理位置选取
        3.3.3 从床位紧张程度选取
        3.3.4 从服务内容差异选取
        3.3.5 从价格收费及运营情况选取
第四章 松江区公立养老机构调查研究及横向比较
    4.1 松江区社会福利院
        4.1.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4.1.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4.1.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4.1.4 养老机构床位数
        4.1.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4.2 上海第四社会福利院
        4.2.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4.2.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4.2.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4.2.4 养老机构床位数
        4.2.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4.3 小昆山敬老院
        4.3.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4.3.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4.3.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4.3.4 养老机构床位数
        4.3.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4.4 公立养老机构的共性及横向比较
        4.4.1 公立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划分细致
        4.4.2 公立养老机构看重精神关怀
        4.4.3 公立养老机构收费水平稳定
        4.4.4 公立养老机构床位数较紧张
        4.4.5 公立养老机构运转资金充足
        4.4.6 护理人才首选公立养老机构
        4.4.7 公立养老机构护理人才年轻化
第五章 松江区民营养老机构调查研究及横向比较
    5.1 上海唐人百老汇福利院
        5.1.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5.1.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5.1.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5.1.4 养老机构床位数
        5.1.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5.2 松江区蓝色港湾福利院
        5.2.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5.2.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5.2.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5.2.4 养老机构床位数
        5.2.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5.3 泰康之家—申园
        5.3.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5.3.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5.3.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5.3.4 养老机构床位数
        5.3.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5.4 民营养老机构的问题及横向比较
        5.4.1 民营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单一
        5.4.2 民营养老机构缺乏精神关怀
        5.4.3 民营养老机构收费水平合理
        5.4.4 民营养老机构床位存在空置
        5.4.5 民营养老机构资金运转风险高
        5.4.6 民营养老机构重视管理运营
        5.4.7 民营养老机构缺乏护理人才
第六章 公立民营养老机构纵向比较和入住影响因素分析
    6.1 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纵向比较
        6.1.1 政府财政投入
        6.1.2 收费价格方面
        6.1.3 护理人员素质差异
        6.1.4 服务内容差异
        6.1.5 机构床位供给
    6.2 比较结论
        6.2.1 价格不能作为选择养老机构的主要因素
        6.2.2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有待优化
        6.2.3 养老机构的传统发展模式亟需改变
        6.2.4 养老机构应重视人文关怀
    6.3 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入住因素分析
        6.3.1 解释结构模型
        6.3.2 影响因素的选取依据
        6.3.3 模型建立
        6.3.4 模型结论
第七章 提升松江区养老机构整体水平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品牌的建设与机构变革
        7.1.1 提升养老机构的宣传和服务品牌
        7.1.2 加快公立养老服务机构变革,逐步向公建民营等方向发展
    7.2 创新机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扶持力度
        7.2.1 明确养老机构用地政策
        7.2.2 加大补贴和金融支持力度
    7.3 社会应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与关注
        7.3.1 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
        7.3.2 社会各界应转变传统养老观念
    7.4 创新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培养政策
        7.4.1 免费培养养老护理人才
        7.4.2 让养老护理人员看到希望
    7.5 提升专业养老服务水平,增强养老机构自身建设
        7.5.1 完善硬件设施设备
        7.5.2 提升管理水平
        7.5.3 创新服务内容
        7.5.4 增加人文关怀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公立养老机构床位紧张,民营养老机构床位闲置
        8.1.2 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8.1.3 社会选择养老机构的入住影响因素研究
    8.2 研究创新性成果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可行能力、需要与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残疾群体规模扩大
    二、残疾社会观念变迁
    三、残疾福利制度转型
    四、残疾福利供给困境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社会福利中的残疾研究
    一、残疾概念的演进研究
    二、残疾人社会福利理念演变研究
    三、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发展研究
第二节 社会福利中的需要理论
    一、社会福利中需要涵义争论
    二、社会福利中需要类型争论
    三、需要满足的路径研究
第三节 可行能力的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
    一、可行能力的理论起源
    二、可行能力的概念与理论发展
    三、可行能力框架下福利状态的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定性方法的选择
    二、定性方法中的资料收集
    三、定性方法中的资料分析与整合
    四、研究资料的信度与效度
    五、残疾人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节 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需要
第一节 残疾人政治参与需要
    一、残疾人形式化的选举投票需要
    二、亟需表达与回应的利益诉求需要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参与需要
    一、残疾人隐约的社会参与强意识
    二、残疾人无奈消极的社会参与弱行动
第三节 残疾人经济参与需要
    一、残疾人公平就业环境建构的需要
    二、实用性的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需要
第四节 残疾人心理建设需要
    一、待唤的残疾人心理求助需要
    二、残疾人专门心理援助体系建设的需要
第五节 残疾人福利保障需要
    一、残疾人福利保障政策实施的合理优化需要
    二、残疾人福利保障项目的扩展需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供给
第一节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的应然设计
    一、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福利供给制度设置
    二、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福利供给制度设置的特点
第二节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的实然运作
    一、残疾人福利提供体系构建梳理
    二、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制度的现实运作
    三、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制度现实运作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困境与改革
第一节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福利制度困境剖析
    一、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分配基础两难
    二、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给付形式之惑
    三、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组织输送之困
    四、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导向偏差
第二节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福利制度改革论证
    一、残疾人福利供给的个性化走向
    二、残疾人福利供给的优势化导向
    三、残疾人福利供给的整体性治理
    四、残疾人福利供给的生态性思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讨论:可行能力的扩展
第一节 残疾人需要呈现与供给的家庭化
    一、残疾人需要呈现中的家庭元素
    二、残疾人福利供给中的家庭元素
    三、残疾作为家庭事务的对话
第二节 基于家庭的可行能力扩展与残疾人需要满足
    一、中国人生活中的家庭概念
    二、基于家庭的可行能力理论对话
    三、残疾人个体一家庭可行能力转化与需要满足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呈现
    二、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现状
    三、残疾人社会福利供需困境剖析与改革走向
    四、可行能力的扩展讨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残疾人访谈概况表
附录2 残疾人相关服务人员访谈概况表
附录3 残联系统工作人员概况表
附录4 残疾人访谈提纲(访谈提纲1)
附录5 残疾人服务人员访谈提纲(访谈提纲2)
附录6 残联系统工作人员访谈提纲(访谈提纲3)
附录7 残疾人社会政策文件列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全纳教育思潮及其实践研究(1994-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教育思潮
        2.全纳教育思潮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一、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一)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背景
        1.社会背景——争取民主平等,维护人权尊严
        2.教育背景——教育体制的二元制
    (二)全纳教育思潮的历史演进过程
        1.从排斥到隔离的教育阶段(16 世纪——18 世纪)
        2.从隔离到一体化的教育阶段(18 世纪——20 世纪70年代末)
        3.全纳教育思潮的形成阶段(20 世纪80年代——1994 年)
        4.全纳教育思潮的发展阶段(1994 年至今)
二、全纳教育思潮的理论体系及其意义
    (一)全纳教育思潮的理论体系
        1.全纳教育思潮的基本理念
        2.全纳教育思潮的理论基础
        3.全纳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
        4.全纳教育思潮的教育原则
        5.全纳教育思潮的价值取向
    (二)全纳教育思潮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民主与平等
        2.有利于促进弱势儿童群体的社会化发展
        3.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国外全纳教育思潮的实践及其理论反思
    (一)全纳教育思潮的实践现状
        1.全纳教育思潮所取得的实践成就
        2.全纳教育思潮所面临的实践困境
    (二)反思:全纳教育思潮的理论争鸣
        1.对象之争——全纳教育应该指向哪些群体
        2.本质之争——全纳教育是目的还是过程
        3.目标之争——全纳教育应该取得怎样的成果
    (三)回应:全纳教育思潮的应对路径
        1.加强全纳教育立法、制定本国全纳标准
        2.开发全纳教育课程、培养全纳教师
        3.推进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
        4.加大对全纳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我国的全纳教育思潮实践
    (一)全纳教育思潮在中国
        1.中国式全纳教育——随班就读
        2.比较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
    (二)我国全纳教育实践的发展概况
        1.国家对全纳教育的支持
        2.我国全纳教育的发展阶段
        3.我国全纳教育的发展现状
五、全纳教育思潮对我国开展全纳教育的启示
    (一)变革体制——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完美融合
    (二)敞开胸怀——拥抱更多的弱势儿童群体
    (三)革新教学——关注且关心所有学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典型人物报道的概念
    第二节 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历程
        一、 以劳动模范和战争英雄为主要报道对象
        二、 特殊时期的典型人物报道
        三、 以各行业先锋和道德模范为主要报道对象
    第三节 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的现状
        一、 典型人物报道出现的困境及原因
        二、 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仍占据重要地位
第二章 《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的现状
    第一节 《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概况
    第二节 《新闻联播》2013 年典型人物报道样本分析
        一、 《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样本确定
        二、 《新闻联播》2013 年典型人物报道数量分析
        三、 《新闻联播》2013 年典型人物报道行业分布
        四、 《新闻联播》2013 年报道中典型人物的品德特征分析
    第三节 《新闻联播》2013 年典型人物选取框架
        一、 从精英模范向普通人过度,重视品德特征弱化行业属性
        二、 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出发点,重视报道的社会意义
        三、 乡村人物典型人物报道数量增加,关注农村群体生存状态
第三章 《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
    第一节 《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方式上的特点
        一、 发挥电视媒体视听优势,增强感染力
        二、 充分与其他媒体合作,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第二节 典型人物报道在主题策划上的特点
        一、 主题策划以系列报道形式呈现
        二、 系列报道主题策划体现人文关怀
    第三节 《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
        一、 用事实说话,追求真实可信
        二、 多角度展现人物形象,追求丰富立体
第四章 《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的启示
    第一节 《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中的经验
    第二节 《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中的不足
    第三节 《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带来的启示
        一、 把握社会脉搏,不断创新和发展典型人物报道
        二、 开拓报道思路,扩大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
        三、 重视受众诉求,实现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意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1. 学习层面
        2. 生活层面
        3. 其他
    (二) 辅导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三) 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
四、思考与建议
    (一) 树立大服务的理念,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感染和鼓励学生
    (二) 重视残疾学生的差异性, 做好不同类型残疾学生心理特点的知识储备
    (三) 通过梳理工作案例进行反思总结, 不断提升心理疏导、处理突发事件及特殊教学研究的能力
    (四) 充分认识残疾人远程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新闻宣传能力和公关能力
五、结语

(7)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
    2.1 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及分析
    2.2 国外残疾人就业现状与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的对比
第3章 我国残疾人就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
    3.1 我国残疾人就业难题的客观原因
    3.2 我国残疾人就业难题的主观原因
第4章 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对策
    4.1 我国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的对策
    4.2 我国社会各阶层对残疾人就业的对策
    4.3 残疾人自身在其就业中采取的对策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上海残疾人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难度与创新
2 残疾人旅游研究述评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外残疾人旅游研究基本概况
    2.3 我国残疾人旅游研究基本概况
    2.4 国外残疾人旅游研究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3 国外残疾人旅游发展现状
    3.1 国外残疾人旅游发展历程
    3.2 国外残疾人旅游发展现状
        3.2.1 致力于残疾人旅游的组织方面
        3.2.2 旅游主管部门及各部门协调运作方面
        3.2.3 无障碍基础设施方面
        3.2.4 相关法律法规方面
        3.2.5 公众教育方面及培训方面
    3.3 国外残疾人旅游开发成功之处
4 发展我国残疾人旅游事业的重要意义
    4.1 发展残疾人旅游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2 发展残疾人旅游是构建和谐旅游、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3 发展残疾人旅游是衡量旅游产业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尺
    4.4 发展残疾人旅游有助于残疾人自身发展和社会稳定
    4.5 发展残疾人旅游是扩大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途径
5 我国残疾人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5.1 我国残疾人旅游供给状况
        5.1.1 残疾人旅游组织者
        5.1.2 残疾人出游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5.1.3 残疾人旅游软环境建设方面
    5.2 残疾人旅游需求方面
    5.3 制约我国发展残疾人旅游的主要因素
        5.3.1 影响残疾人旅游市场开发不可视障碍依然存在
        5.3.2 残疾人参与旅游活动的经济条件尚未成熟
        5.3.3 旅游企业对拓展残疾人旅游市场缺乏热情
        5.3.4 无障碍建设尚未健全
6 上海开发残疾人旅游市场的条件分析
    6.1 社会软环境方面
    6.2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6.3 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业界
7 上海残疾人旅游开发对策
    7.1 消除观念上的“不可视障碍”是开发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前提
    7.2 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是开发残疾人旅游市场的重要条件
    7.3 旅游企业重视、参与以及大力开拓是残疾人市场得以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
    7.4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旅游市场开发的硬件保证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10)残疾人旅游市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旅游细分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残疾人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制约因素
    1.残疾人旅游市场现状
    2.残疾人旅游市场开发的制约因素
        (1) 残疾人自身心理特征的制约
        (2) 残疾人身体及经济条件的限制
        (3) 思想认识上的局限
        (4) 旅游接待条件的制约
三、我国开发残疾人旅游市场的意义及对策
    1.开发残疾人旅游市场的意义
        (1) 有利于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有助于残疾人自身发展
        (3) 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完善
    2.开发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对策
        (1) 政府的物质保障
        (2) 社会的人文关怀
        (3) 旅游企业的积极配合
        ①开发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②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与完善
        ③增加残疾人服务内容
        ④帮扶人员队伍的建设
四、结束语

四、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残疾人和这崇高的事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D]. 栗圣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2]范培君:依托紫砂艺术,扬起助残的风帆[J]. 飘雪. 北京纪事, 2018(04)
  • [3]可行能力、需要与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实证研究[D]. 姚进忠. 南京大学, 2017(05)
  • [4]全纳教育思潮及其实践研究(1994-2014)[D]. 王妍.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 [5]《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研究[D]. 王丽君. 新疆大学, 2014(02)
  • [6]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J]. 黄丹,张梅琳. 中国远程教育, 2012(09)
  • [7]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D]. 李萍. 吉林大学, 2010(05)
  • [8]上海残疾人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 于冬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9]残疾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旅游细分市场[A]. 陈凯,王莹. 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 2006
  • [10]残疾人旅游市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旅游细分市场[J]. 陈凯,王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标签:;  ;  ;  ;  ;  

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残疾人和这项崇高事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