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医药治疗尿路感染50例(论文文献综述)
伊茹桂[1](2020)在《内蒙古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了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内蒙古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及其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翁牛特旗4名民间蒙医提供了41篇自己配用的药方和常用药物179味,其中矿物药11味、动物药19味、植物药149味。在这些药物当中,从市场购入的药物共有100味,占全部药物的55.87%;从本地采集利用的药物共有79味,占全部药物的44.13%。民间蒙医对药物的命名以蒙药名为主,同时结合了药物的藏名和汉名。翁牛特旗民间蒙医对药用植物的传统利用知识包括对药用植物种类和药用部位的选择、药用功能与主治病症的认识及药用方法等方面。翁牛特旗4名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共有69种1亚种2变种,隶属于39科65属。在药用部位的选择上,当地民间蒙医主要选择全草类作为药用,其次选择果实及种子类、根及根茎类和花类,甚少选择乳汁类和皮类。民间蒙医对当地植物药用功能与主治病症的认识较为全面。4名民间蒙医提供了13种植物的药用功能方面的信息;10种植物的主治病症方面的信息;49种植物的功能与主治方面的信息。当地民间蒙医对药用植物的炮制加工和用药方法以便为主,且蕴含着一定的民族特色。本文引用Sorenson相似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对不同民间蒙医之间药用植物种类的相似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名民间蒙医对当地药用植物的选择及利用具有一定的差异。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传统知识与蒙药、中草药和药典记录的相关性对比结果表明,在72种当地药用植物中63种植物被蒙药所记载,68种植物被中草药所记载;在《内蒙古植物药志》上记载的植物有69种,在《中华本草蒙药卷》上记载的植物有47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记载的植物有34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草药和蒙药相关文献上都有记载的植物共有28种。民间蒙医所药用植物中的大蓟(Cirsium setosum)、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莲(Nelumbo nucifera)、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波叶大黄(Rheum undulatum)、龙葵(Solanum nigrum)和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等9种植物未被蒙药所记录,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肋柱花(Lomatogonium rotatum)、莲(Nelumbo nucifera)和波叶大黄(Rheum undulatum)等4种植物未被中草药所记录,这些植物可为寻找新的传统植物药提供线索。
王秋平(Wong Chauping)[2](2019)在《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原发性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疾病的一种,有76%-78%的女性受到影响,研究显示长期痛经能导致脑部结构改变,也引起焦虑、忧郁等情绪失调问题,为女性身心健康着想,必须引起关注。现代人喜喝冷饮,好吃生冷食物,工作和出入的地方都有空调,导致寒凝血瘀型痛经日渐增多。临床上有不少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且有不错的疗效,但很少用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来做研究。临床上关于单纯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不多,结合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和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更少,而且缺乏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所以值得做临床研究填充这方面的不足。目的:本研究尝试比较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和单纯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并尝试探讨结合两种疗法治疗能否加强疗效,同时为疗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把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后的9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方式分为试验组、第一对照组组和第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用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第一对照组用单纯穴位贴敷治疗;第二对照组用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均在经前一周开始治疗,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痛经的症状评分表、中医证候评分表和Mc Gill问卷简表来评价,在治疗前、治疗三个周期后和停止治疗两个月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体重、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月经初潮年龄、痛经病程时间、合并症种类的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26、0.73、0.19、0.16、0.57、0.55、0.45,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组,发现三种治疗方都能改善痛经,但试验组明显优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P<0.05),而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没有分别。停止治疗后两个月的评分比治疗后的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疗效在停止治疗后依然持续。在治疗三个月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有差异,而第一对照组与第二对照组没有差异,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3.33%、60.00%和56.70%。在停止治疗后两个月后,情况一样,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有差异,而第一对照组与第二对照组没有差异,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00%、50.00%和43.33%。结论:本研究发现三种治疗法都能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但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穴位贴敷和单纯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P<0.05),而单纯穴位贴敷和单纯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没有差异。
包芙蓉,萨仁高娃[3](2019)在《蒙医药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蒙医药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分析。方法特选取我院蒙医泌尿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收治的复发性尿路感染(UTI)患者68例,采用完全随机原则将两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则采用蒙医药治疗方式,遵医治疗一定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以及治疗30d、50d后的复发率。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97.059%)明显高于对照组(82.353%),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0d、40d后的复发率,观察组患者30d、50d后的复发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蒙医药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相较常规传统治疗更加切实有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症,减少复发率,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刘菡[4](2019)在《中药改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背景:输尿管支架是一种中空的管形支架,以双端猪尾结构的双J管最为常见,在泌尿外科应用广泛。随着泌尿外科腔内手术的发展和普及,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用于治疗泌尿系上尿路结石已成为手术治疗的主流。而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是输尿管镜碎石术(URL)的重要部分,具有支撑、引流及提高结石清除率的作用。但随着双J管的留置,引起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下尿路症状、腰腹部疼痛等疼痛症状、血尿在内的双J管留置症状,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西医已对双J管留置相关症状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改进改良支架管、服用口服药等措施改善相关症状,但仍未达成共识。中医药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有独特优势。张耀圣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对泌尿系结石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认为结石术后双J管留置相关症状仍属“石淋”范畴,病机为湿热气滞血瘀,以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组方作为结石术后的辅助治疗。基于中医外科学对石淋的传统优势,结合在现代手术条件下对石淋病机演变的认识,将中医药与现代手术技术相结合,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方向之一。目的:通过对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病人予以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组方中药,观察拔除双J管时的排尿情况和疼痛情况,评价其对双J管留置引起的排尿症状、疼痛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行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术后均予抗炎止痛基本治疗,中药组术后予中药颗粒剂口服,每日一剂,共14天,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两组均于术后14天拔除双J管。两组术前、术后、拔管时均完成输尿管支架症状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置管后与置管前相比,两组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置管2周后,拔除双J管时,中药组排尿症状、疼痛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具体评价,在排尿症状中,中药组的尿急、尿道灼热、尿不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尿频和血尿两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疼痛症状方面,中药组的VAS、排尿疼痛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活动时疼痛和排尿时腰痛症状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造成明显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根据双J管留置症状属石淋,其病机为湿热气滞血瘀的基本认识,运用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为基本治法组方的中药,能够改善双J管留置引起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输尿管支架留置症状是腔内碎石术存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对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中医药干预经行了初步观察,同时是中医药应用于泌尿系结石在腔内碎石术条件下的探索应用,证明现代微创手术条件下中医药仍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将中医药应用于泌尿系结石的输尿管镜手术治疗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并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的价值。
黄琼荷,黄国东[5](2018)在《蒙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回顾文献资料,对蒙医药在肾脏相关疾病中的理论指导、临床应用、机制研究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推广肾脏疾病的蒙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王帅[6](2018)在《清热治淋汤治疗尿路感染(湿热下注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采用清热治淋汤治疗尿路感染(湿热下注证),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课题选取2017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就诊的尿路感染患者7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清热治淋汤口服治疗,对照组采取复方金钱草颗粒口服治疗,两组同时进行为期2周的临床疗效观察。对治疗前后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尿白细胞计数、尿细菌计数进行记录与对比。结果:治疗组脱落1例。经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患者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尿白细胞计数评分值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尿白细胞评分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尿细菌计数的评分值显示,治疗后尿细菌计数评分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分析中医证候积分、尿白细胞计数及尿细菌计数,可以证明清热治淋汤治疗尿路感染(湿热下注证)疗效显着,且优于复方金钱草颗粒的治疗效果。结论:经临床研究证实,清热治淋汤口服治疗能有效缓解尿路感染(湿热下注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明显降低尿白细胞计数及尿细菌计数,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广泛应用于临床。
王嘉伦[7](2016)在《基于文献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的挖掘整理研究》文中指出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传统医药学的简称,是蒙古族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积累出的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及其应用方法,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蒙药治疗疾病一直是蒙古族人民保障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随着蒙药确切疗效逐渐被肯定,蒙药也渐渐应用于全国各地,因此,本论文从文献入手,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进行了挖掘整理研究,以期提高蒙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并为蒙药的毒性研究做出相应贡献。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蒙医药简介及其毒性相关研究进展。论文简单梳理了蒙药发展情况及蒙医药基本理论,从而发现蒙古族人民应用蒙药的历史颇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对蒙药的合理应用也十分重视,因此论文从蒙医药经典文献中进一步挖掘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是可行的;论文对现代蒙药毒性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蒙药安全用药研究多集中于蒙药毒性评价的实验研究方面,毒及毒性相关文献研究较少,虽有蒙成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但是对蒙药临床安全用药的总结也较少,因此论文基于文献对蒙药安全用药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是必要的。2.基于经典文献的蒙医药“毒”相关文献研究。论文基于蒙医药古代经典典籍《蒙医甘露四部》中“毒”相关记载,挖掘整理了蒙药的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发现经典典籍中“毒”的概念包涵很广,涉及病因、病症及药物三个方面,其中对药物毒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也有详尽的记载,证明蒙医药古代经典典籍中已形成蒙药毒性理论的雏形,古今语言模式存在不同,现今“安全用药”的思想存在于蒙药的这种毒性理论雏形之中;论文基于蒙医药古代及当代经典典籍《蒙药正典》、《中华本草·蒙药卷》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汇集整理了毒性蒙药的记载,从三部典籍中汇集出毒性药物78种,结果发现,蒙医药当代经典典籍相较于古代而言,毒性药物的记载数量增多,表明当代对药物毒性及用药安全重视度提升,而古代典籍中一些未记录于当代典籍中的毒性药物,部分已被现代实验证明具有一定毒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论文基于蒙医药古代及当代经典典籍《蒙医甘露四部》、《中华本草·蒙药卷》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汇集整理了毒性蒙药的明确或可能的减毒方法记载,结果发现,存在着减毒目的明确的炮制方法的蒙药共48种,论文通过对蒙药方剂所用药物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出20组含毒性蒙药的药对,分析认为部分蒙药存在着与毒性蒙药配伍减毒的可能性,论文从典籍中归纳出4类用于服用蒙药的药引,分析认为应用部分药引服用蒙药也存在着降低蒙药毒性的可能。3.基于现代文献的蒙成药不良反应整理研究。论文从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选取蒙成药,以蒙成药名为主题词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检索近三十五年的不良反应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从药物、机体及用药三大方面分析蒙成药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结果发现发生不良反应的蒙成药共计13种,不良反应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也涉及皮肤及附件、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系统-器官的损害,不良反应发生可能与药物毒性成分、药物作用增强、患者民族差异、患者个体差异、患者病理状态、合用西药、服药不当等因素有关。论文以蒙药用药安全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蒙医药文献入手,挖掘整理研究了经典文献中的蒙药毒性理论及现代蒙成药应用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蒙药用药安全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基础。
王志坚(Wong Chi Kin)[8](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蒲翔,张俊华[9](2016)在《中医药治疗单纯性尿路感染临床研究文献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国内外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研究情况进行较全面的统计分析,为中医药在治疗尿路感染研究、新药研发、中成药二次研发及大品种的培育等方面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CNKI、Sino Med、Pub 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80年1月—2014年5月数据,就检测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计算机初检索出相关文献13805篇,最终纳入治疗尿路感染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文献1945篇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显示,中药制剂治疗尿路感染研究数量少、质量低、不深入、欠规范。建议围绕临床常用品种,开展顶层设计,在临床研究的同时,开展药效物质、作用机制、代谢过程、中西药相互作用及经济学评价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证据,同时通过科学研究、提升品种的科技内涵,培育大品种。
杜婧[10](2014)在《张文铠教授治疗“五脏淋”中医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中医淋证,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小便淋漓刺痛,尿频、尿急、尿涩,小腹拘急引痛,女性常见。《诸病源候论》中所载“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的关于淋证的病因病机理论,现为大多数医生作为主要的基础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中医治法上多以补气益肾、利湿清热通淋为主,而中药汤剂方面则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选取加减。吾师张文铠教授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30余载,被评为“辽宁省名中医”、辽宁省着名肾脏病专家,其理论造诣深厚,他深究《中藏经》所论“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营卫耗失”的淋证病因病机,再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五脏进行辨证施治,将其分为肺淋、心淋、脾淋、肝淋及肾淋五种。单纯中医治疗的疗效一般,因此吾师张教授结合西医诊治以提高疗效。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吾师张教授发现单纯的治疗,并不能明显的改善预后,故吾师着重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并指出外避邪气,调顺情志,提高免疫力,对预防疾病的复发及加重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二、蒙医药治疗尿路感染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医药治疗尿路感染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药用民族植物学 |
1.2 传统医药知识 |
1.3 药用民族植物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内蒙古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
1.5 翁牛特旗蒙古族传统医药发展概况及研究意义 |
2 研究地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自然环境概况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候 |
2.2.3 土壤 |
2.2.4 水文 |
2.2.5 植被 |
2.3 翁牛特部历史源流 |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拟解决的问题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研究 |
4.2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
4.2.1 关键信息报告人的选择 |
4.2.2 关键人物访谈法 |
4.2.3 参与式观察法(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
4.2.4 证据标本的采集与鉴定 |
4.2.5 民族植物学访谈调查点 |
4.2.6 民族植物学编目法 |
4.3 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approaches)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常用的药物及配方 |
5.1.1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常用的药物分类、来源与命名 |
5.1.2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常用的药物配方与作用 |
5.2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传统知识 |
5.2.1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传统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种类组成 |
5.2.2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传统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药用部位 |
5.2.3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传统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功能和主治 |
5.2.4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传统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的采集、加工和药用方法 |
5.3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与蒙药、中草药和药典记录的相关性分析 |
5.3.1 药用植物种类的相关性 |
5.3.2 药用部位的相关性 |
5.3.3 药用功能和主治的相关性 |
5.4 不同民间蒙医药用植物知识的对比研究 |
5.4.1 不同民间蒙医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种类比较 |
5.4.2 不同民间蒙医共同使用的当地药用植物 |
5.4.3 不同民间蒙医非共用的当地药用植物 |
6 讨论 |
6.1 传统知识的传承 |
6.2 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 |
7 结论 |
7.1 民间蒙医药用植物及其传统利用知识 |
7.2 民间蒙医传统药用植物知识的对比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2)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治疗痛经的概况 |
1.1.1 辨别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 |
1.1.2 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 |
1.1.3 脑造影及基因学研究 |
1.1.4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 |
1.2 中医治疗痛经的概况 |
1.2.1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
1.2.2 痛经的中医辨证 |
1.2.3 痛经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 |
1.2.4 中医药对痛经的治疗研究进展 |
1.3 穴位贴敷的应用概况 |
1.3.1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
1.3.2 穴位贴敷的源流 |
1.3.3 近代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
1.3.4 穴位贴敷中取穴对疗效的影响 |
1.3.5 穴位贴敷中用药对疗效的影响 |
1.3.6 作用机理 |
1.3.7 穴位敷贴对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
1.4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型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和处理 |
2.6 治疗分组 |
2.6.1 样本量 |
2.6.2 分组设置 |
2.6.3 随机方法 |
2.7 治疗方法 |
2.7.1 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组(试验组) |
2.7.2 穴位贴敷治疗组(第一对照组) |
2.7.3 中药颗粒治疗组(第二对照组) |
2.8 贴敷禁忌 |
2.9 疗效评价 |
2.9.1 主要评价指标 |
2.9.2 次要评价指标 |
2.10 评价时点 |
2.11 安全性评价 |
2.12 不良事件处理 |
2.12.1 不良事件应对方法 |
2.12.2 不良事件记录 |
2.13 知情同意 |
2.1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基本资料状况 |
3.2 安全性评价 |
3.3 三组患者对治疗满意程度比较 |
3.4 三组患者每次行经评分 |
3.5 产生疗效时间 |
3.6 三组不同时间疗效情况 |
3.6.1 治疗三个月疗效程度 |
3.6.2 停止治疗后两个月疗效程度 |
3.7 三组痛经程度比较 |
3.8 三组痛经持续时间比较 |
3.9 三组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
3.10 三组中医症候评分情况 |
3.11 三组疼痛评级指数(PRI)比较 |
3.12 三组视觉疼痛程度评分情况 |
3.13 治疗前后痛经相关症状评分 |
3.13.1 三组小腹冷痛评分比较 |
3.13.2 三组月经血量评分比较 |
3.13.3 三组行经状况评分比较 |
3.13.4 三组月经色质评分比较 |
3.13.5 三组舌苔形色评分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评价指标 |
4.2 研究结果分析 |
4.3 不良反应 |
4.4 经痛的危险因子 |
4.5 选用方法及依据 |
4.5.1 穴位贴敷疗法 |
4.5.2 选用穴位 |
4.5.3 穴位贴敷的用药 |
4.5.4 中药颗粒配方 |
4.6 病人依从性 |
4.7 预防及补救措施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存在问题 |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3)蒙医药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效果判定 |
1.4 统计学方式 |
2 结果 |
2.1 通过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效果 |
2.1 通过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复发情况 |
3 讨论 |
(4)中药改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输尿管支架相关并发症西医研究进展 |
1 输尿管支架简介 |
2 输尿管相关并发症的表现及机制 |
3 输尿管支架相关并发症治疗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石淋辨证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研究进展 |
1 石淋病机及辨证 |
2 石淋治疗 |
3 中医药在石淋围手术期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入组病例基本情况 |
3.2 两组置管前症状比较 |
3.3 置管前后症状比较 |
3.4 两组置管后症状比较 |
3.5 两组拔管时症状比较 |
3.6 两组拔管时具体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比较 |
4 研究结论 |
4.1 结论一 |
4.2 结论二 |
4.3 结论三 |
结语 |
1 本研究总体评价及讨论 |
1.1 研究选题设计讨论 |
1.2 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治疗双J管留置并发症的理论来源 |
1.3 研究结果讨论 |
2 双J管相关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展望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蒙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研究 |
2 临床研究 |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 |
2.2 紫癜性肾炎 |
2.3 慢性肾盂肾炎 |
2.4 肾病综合征 |
2.5 糖尿病肾病 |
2.6 慢性肾功能衰竭 |
3 实验研究 |
4 结语 |
(6)清热治淋汤治疗尿路感染(湿热下注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尿路感染的认识 |
2 西医对尿路感染的认识 |
3 问题与展望 |
试验研究 |
1 病例选择 |
2 观察指标 |
3 诊断标准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治疗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7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7)基于文献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的挖掘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蒙医药简介及其毒性相关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蒙医药简介 |
1 简述蒙药学及其发展过程 |
1.1 蒙药知识的积累阶段 |
1.2 蒙药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
1.3 蒙药学的成熟阶段 |
1.4 建国后蒙药的发展和成就 |
2 简述蒙医学基础理论 |
2.1 蒙医学基础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
2.2 蒙医生理基础理论 |
2.3 蒙医病理基础理论 |
第二节 蒙药毒性相关内容现代研究进展 |
1 蒙药毒性成分定性及定量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
1.1 蒙药毒性成分定性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
1.2 蒙药毒性成分定量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
2 蒙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2.1 单味蒙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2.2 蒙药成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3 蒙药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
3.1 蒙药炮制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
3.2 蒙药配伍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经典文献的蒙医药毒性理论相关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基于蒙医药“毒”概念的相关文献整理研究 |
1 蒙医药对“毒”的总体认识 |
1.1 对中毒的认识 |
1.1.1 中毒是“十五会分”之一 |
1.1.2 中毒是疾病发作的“外缘”之一 |
1.1.3 中毒可治愈 |
1.1.4 中毒与其他疾病关系 |
1.2 中毒诊断 |
1.2.1 通过脉象诊断中毒 |
1.2.2 通过尿色诊断中毒 |
1.3 治疗中毒的药物 |
1.4 治疗中毒的其他方法 |
2 蒙医药对“毒”的具体分类及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法 |
2.1 蒙医药“毒”分类方法 |
2.2 病因“毒” |
2.2.1 食物中毒 |
2.2.2 流动实毒 |
2.2.3 地气毒 |
2.3 病症“毒” |
2.3.1 丹毒 |
2.3.2 疔毒 |
2.3.3 肝攻毒 |
2.4 药物“毒” |
2.4.1 配制毒药 |
2.4.2 天然毒药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经典文献的毒性蒙药汇集及其减毒文献整理研究 |
1 蒙医药典籍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1 《蒙药正典》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2 《中华本草·蒙药卷》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3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4 以上三部典籍中共有的毒性药物汇集整理 |
2 蒙医药典籍中对毒性药物的减毒文献整理 |
2.1 蒙医药典籍中药物炮制减毒文献整理 |
2.1.1 《蒙医甘露四部》中药物炮制减毒文献整理 |
2.1.2 《中华本草·蒙药卷》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药物炮制减毒文献整理 |
2.2 蒙医药典籍中药物配伍减毒文献整理 |
2.2.1 蒙药配伍减毒文献整理方法 |
2.2.2 结果 |
2.3 蒙医药典籍中对毒性蒙药减毒“药引”的文献整理 |
2.3.1 食物类药引 |
2.3.2 代谢物类药引 |
2.3.3 药物类药引 |
2.3.4 其它药引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古籍典籍记载毒性蒙药的对比 |
4.2 毒性蒙药减毒方法探讨 |
4.2.1 炮制减毒 |
4.2.2 配伍减毒 |
4.2.3 服药药引减毒 |
4.3 蒙药毒性理论与安全用药思想雏形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现代文献的蒙成药不良反应整理研究 |
第一节 蒙成药独立用药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归纳整理 |
2.1 来源于蒙成药不良反应报道的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2.1.1 巴特日七味丸 |
2.1.2 六味安消胶囊 |
2.1.3 那如三味丸 |
2.1.4 扎冲十三味丸 |
2.2 来源于蒙成药临床观察报道的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2.2.1 六味安消散 |
2.2.2 六味木香胶囊 |
2.2.3 五味沙棘含片 |
2.2.4 阿拉坦五味丸 |
2.2.5 红花清肝十三味丸 |
2.2.6 肉蔻五味丸 |
2.2.7 外用溃疡散 |
2.2.8 消肿橡胶膏 |
2.2.9 协日嘎四味汤胶囊 |
2.2.10 扎冲十三味丸 |
2.3 小结 |
第二节 蒙成药联合其它药物用药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归纳整理 |
2.1 六味安消胶囊 |
2.2 六味木香胶囊 |
2.3 阿拉坦五味丸 |
2.4 巴特日七味丸 |
2.5 嘎日迪五味丸 |
2.6 红花清肝十三味丸 |
2.7 如意珍宝丸 |
2.8 外用溃疡散 |
2.9 协日嘎四味汤胶囊 |
2.10 扎冲十三味丸 |
3 小结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地道沿革 |
1.2.2 分布 |
1.2.3 性状 |
1.2.4 炮制 |
1.2.5 性味归经 |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
1.2.7 现代应用 |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步骤 |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
2.2.3 筛选医案 |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
2.2.5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附录 |
第七部分 致谢 |
(9)中医药治疗单纯性尿路感染临床研究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方法 |
1. 1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试验设计 |
1.1.2研究对象 |
1.1.3排除标准 |
1. 2文献检索 |
2结果 |
2. 1中( 西) 药治疗尿路感染研究情况 |
2. 2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临床研究情况 |
2. 3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具体病位情况 |
2. 4中药制剂治疗尿路感染研究现状 |
2.4.1干预措施 |
2.4.2样本量 |
2.4.3患者特征 |
2.4.4评价指标 |
3讨论 |
(10)张文铠教授治疗“五脏淋”中医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历史溯源 |
2、病因 |
3、辨证论治及分型 |
5.治疗及禁忌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蒙医药治疗尿路感染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D]. 伊茹桂.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王秋平(Wong Chaup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3]蒙医药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分析[J]. 包芙蓉,萨仁高娃.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8)
- [4]中药改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临床观察[D]. 刘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蒙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概况[J]. 黄琼荷,黄国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07)
- [6]清热治淋汤治疗尿路感染(湿热下注证)的临床观察[D]. 王帅.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
- [7]基于文献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的挖掘整理研究[D]. 王嘉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9]中医药治疗单纯性尿路感染临床研究文献分析[J]. 蒲翔,张俊华. 辽宁中医杂志, 2016(03)
- [10]张文铠教授治疗“五脏淋”中医临床经验总结[D]. 杜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