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电容的简单测试和使用常识

电解电容的简单测试和使用常识

一、电解电容器的简易测试和使用常识(论文文献综述)

程禹霖[1](2021)在《导电用铜铝复合板腐蚀行为研究及寿命预测》文中指出铜铝层状复合材料替代纯铜作为导电体可以显着降低材料成本,减轻输电系统自重。但是,其在重要装备或工程上使用时,由于服役过程中由腐蚀引起的性能变化和寿命问题还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直接制约了应用范围的扩大。作为导体,腐蚀是导致其性能变化和失效的主要原因。由于铜铝层状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使其腐蚀行为与纯铜、纯铝具有较大差异。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还不够深入,特别腐蚀对材料服役过程中性能的影响评价和寿命预测更是缺失。为此,本文针对导电用铜铝层状复合材料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通电服役状态下铜铝复合材料的加速腐蚀实验,系统研究了交流与直流电流两种服役状态下的腐蚀行为,探讨了电流影响机制,构建了腐蚀条件下的使用寿命预测模型,并研究了提高铜铝复合板腐蚀寿命的防腐技术。电流对腐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铜铝复合板的腐蚀都发生在铝基体一侧,包括界面处的电偶腐蚀以及铝基体上的点蚀,腐蚀产物成分主要包括Al2O3、Al(OH)3及Al O(OH)。铜表面只发生氧的还原反应,为铝阳极提供充足的OH-离子,铜自身不发生腐蚀。电偶腐蚀导致了铜铝复合材料的耐蚀性低于其组成材料纯铝与纯铜。交流电流与直流电流对铜铝复合材料影响机制的共同点是电流对电化学参数影响引起的材料加速腐蚀与电流热效应引起的材料腐蚀减缓的协同作用,材料的腐蚀速率与腐蚀程度随着电流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区别是交流电流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电解质液膜中Cl-离子的电迁移率影响了材料的腐蚀行为。Cl-离子电迁移率的越高,在材料表面的附着能力越差,腐蚀速率与腐蚀程度越低,但交流电流对腐蚀产物不产生影响。直流电流是通过引起液膜表面中离子的定向迁移,影响了材料的腐蚀行为。大量的Cl-离子与OH-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聚集在试样正极端表面,导致正极端试样表面的腐蚀程度比负极端更严重。同时,试样两极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产生差异,正极端试样表面腐蚀产物主要成分为Al(OH)3,负极端试样表面腐蚀产物主要成分为Al O(OH)。直流电流的热效应比交流电流更加明显,导致相同电流值作用下,铜铝复合板腐蚀速率与腐蚀程度整体低于交流电流。通过5种盐雾浓度下0-7天的盐雾腐蚀失重,建立了极端条件下铜铝复合材料服役寿命的预测模型,并用3种盐雾浓度在50A交流通电状态下的盐雾腐蚀失重对模型的电流影响系数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采用腐蚀导致导体导电面积变化与稳定工作时温升关系,基于导电体标准,建立铜铝复合板电学失效判据,并利用热平衡与电热效应关系,构建了极端条件下铜铝复合板服役寿命预测的物理和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当由腐蚀引起的铜-铝-铜层状复合板(铜层厚度1mm,铝层厚度8mm)导电截面积减小达到37.5%时,将因电热效应增强导致温升超过标准规定,从而引起失效;在没有防护的条件下,在盐雾浓度为分别为0.2%(远海地区),0.4%(近海地区),1.5%(污染区)的服役环境中,该类铜铝复合板寿命分别为2539天,1311天,以及273天。但在非海洋性气候下(盐雾浓度0.05%),寿命可达13128天。以提高铜铝复合材料耐蚀性为目的,合成了无氟有机硅改性树脂疏水和氟硅共聚纳米Si O2粗糙表面超疏水防腐涂料,并以铜铝复合材料为基底制备了防腐涂层。两种涂层表面水滴接触角均值分别为103.7°和154.6°,腐蚀初期阶段均具备优异的防腐性能,缓蚀率高达98%以上。但改性树脂类涂层具有更长效的防腐作用,在5%浓度盐雾环境下铜铝复合板失重量出现增幅的时间分别为15d和3d。改性树脂基底为涂层提供了更好的机械稳定性与耐磨性,耐风沙侵蚀能力整体优于超疏水涂层的氟硅共聚物基底。此外,无氟化合成原料使改性树脂涂层同时具备了环保性。树脂疏水防腐涂层可将铜铝复合板导体在远近海区域的服役寿命提高至70年以上。超疏水防腐涂层虽然也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能,但涂层耐久性不如树脂涂层,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改性树脂类防腐涂层更适合应用于铜铝层状复合材料服役状态下的腐蚀与防护。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罗姗姗[3](2020)在《过渡金属磷化物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其电催化分解水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而支持现代工业的基石离不开煤炭石油等能源。传统的化石能源存储量有限,难以满足人们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并且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其中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氢气是21世纪有前景的清洁能源。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理想的电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低的起始电位和高的电流密度,表明电解水过程较易发生,主要为贵金属及其氧化物(如Pt,Rh,Ir以及IrO2,RuO2)等。但是由于贵金属的存储量较低,昂贵的价格使其难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21世纪以来,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其中石墨烯是最早发现并研究的一类材料,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和稳定性高等优点,它已被广泛用于形成杂化体以支持磷化物,硫化物等。因此现阶段电解水的核心研究问题是开发价格低廉且兼具高活性的电化学催化剂,降低反应过程中的过电势,并提高化学稳定性。本文主要研究了过渡金属磷化物电催化剂材料的合成以及性能,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采用水热法,合成Ni(OH)2和Ni(OH)2/rGO前驱体,进而通过后续的磷化过程,成功地合成了斜方磷化二镍以及负载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上的Ni2P/rGO复合材料。通过负载氧化石墨烯对材料进行改性,提高了电子转移效率和促进了反应的扩散动力学。通过高温磷Ni(OH)2/rGO前体得到Ni2P/rGO杂化物。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合成的Ni2P/rGO杂化物可作为一种碱性条件下的OER催化剂并保持活性12 h初始性能的99.7%以上,具有较低的起始电位,为221 mV,其Tafel斜率为105.7mV/dec,表明合成的片状镍基磷化物电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有希望应用于电催化领域。其次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形貌规则的立方体Co3O4纳米粒子,进而通过后续的磷化过程,成功的合成了与Co3O4前驱体具有相似形貌的CoP纳米晶,可作为碱性条件下一种优秀的HER催化剂,通过调控磷化时间,探究了CoP纳米晶的催化机制。通过其电化学测试结果,合成的磷化钴纳米晶体具有良好的HER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具有较低的起始电位,为87 mV,其Tafel斜率为105.8 mV/dec,经过12小时的稳定性测试依然可保持初始性能的95.44%以上,为过渡金属基磷化物电催化剂的制备和改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路瑶[4](2020)在《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供电可穿戴监测系统被认为是下一代智能电子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给这些智能电子供电的能源装置一直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些智能电子的灵活性以及佩戴舒适性,我们必须放弃既笨重又坚硬的外部供电系统。这意味着柔性的、亲肤的、可集成的供电单元将成为我们致力于研究的重点。超级电容器由于体积小、安全性高、佩戴舒适度优良等特点成为了可集成能源存储器件的选择之一。但是在可穿戴集成系统中超级电容器在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需要我们开发新型电极材料,优化器件结构等来提高它的性能以及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首先,运用两步水热法在泡沫镍基底上合成了 Co3O4@NiCo2O4复合材料,由于两者的协同作用,其电化学性能比单体的Co3O4或者NiCo2O4都有显着提高。在2 mA·cm-2的电流密度充放电测试计算得出的单电极面积比电容达到9.12 F.cm-1。Co3O4@NiCo2O4/泡沫镍电极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件在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测得其面积比容量为486 mF·cm-2,在经历5000个恒流充放电循环以后,其容量仍然保持最初容量的98.6%。Co3O4@NiCo2O4/泡沫镍电极和活性炭/泡沫镍电极组装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件其电压窗口拓宽到1.6V。在2mA·cm-2的电流密度下测得其面积比容量为1343.7 mF·cm-2,器件性能得到显着提高而且具有优良的循环稳定性,在5000个恒流充放电循环以后其面积比容量依然保持最初的99.6%。由此证明Co3O4@NiCo2O4复合材料展现了杰出的电化学性能。然后,通过以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石墨烯复合薄膜微电极以及具有压电性能的聚偏氟乙烯共聚物薄膜为隔膜组装了自充电超级电容器,该器件可以将人体手指关节微弱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且存储在超级电容器件中,该器件的存储原理是压电隔膜在受到形变的情况下产生的内建电场将电解液中的带电离子驱动到电极两端的非法拉第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以隔膜为对称的双电层电容。在手指弯曲运动下,该器件可以达到一个0.5 V的电压窗口,充电完成以后其放电时间能持续15.8秒,此外其短路电流为6.5μA.cm-2另外,为实现自供能的健康监测系统,我们在PET基底上集成了微型超级电容器阵列以及生物传感器,该集成系统能够实现对人体汗液中的代谢物的定性分析,从而对人体日常健康提供可参考数据。所组装的基于NiCo2O4的同心圆微型超级电容器的面积比电容为18.8 mF·cm-2,葡萄糖传感器、钠离子传感器、钾离子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分别为0.5 μA.μM-1、0.03 nF.mM-1、0.056 nF·mM-1。当传感器与汗液接触时,在手机App上显示的数据数会因为汗液中代谢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该个性化汗液监测系统设计在个人自助医疗方面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叶阳[5](2020)在《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文中研究表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重要的学习评价项目,为物理研究领域发掘人才。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动大学与中学的物理教学改革的衔接。这两类竞赛考试的评价标准直接关系到实践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由于竞赛对于基础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关于这两类考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所关注的方向都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予以充分重视。本文以2014-2018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31届至第35届)试题和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第九届至第十三届)试题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入手,简要分析近五年全国竞赛试卷与上海市竞赛的十套试卷真题的解题思路,从中可以了解这两类考试在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要求,然后再从试题的考试大纲、实验题的设计以及应用性等三个方面比较它们各自的题型特点,找到相关的知识和联系。比较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从认知发展结构的角度解构试题的复杂性、认知度以及对物理知识、规律的不同层次要求。具体的步骤是将两类竞赛试题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进行分类解析,从中发现试题设计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试题考查的不同侧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竞赛和上海市竞赛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国竞赛和上海市竞赛在考查内容方面的差别并不明显,力学和电学的所占的比重较大,且难度上都要高于光学、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的要求。光学、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的题目更加侧重于基础的概念、基本的性质,较少涉及复杂的推导和计算,但是这方面的内容经常与物理前沿发展密切相关。2.从两类竞赛解题思路的分析上看,全国竞赛试题中的物理模型比较新颖,具体计算相对复杂,注重考查物理知识、方法的综合与拓展。而上海竞赛试题中大部分题型偏向基础,较少的试题解题过程步骤多,难度大,上海竞赛更倾向于考查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和运用。3.从SOLO分类的结构层次上,全国竞赛试题分布则主要在多因素结构层次和关联结构层次,少部分内容属于单一因素结构层次。上海市竞赛的试题主要分布在单一因素结构层次和多因素结构层次,少量有难度的题会出现在关联结构层次。全国竞赛试卷的难度整体上要高于上海市竞赛的难度,更加着重于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形下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两类物理竞赛试题进行对比研究,能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了解物理竞赛的相关内容,能让师生把握竞赛试题的特点及命题规律的考查情况,能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助力竞赛教学与备考。

姜莉[6](2020)在《利用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中学课外活动为载体》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高校的支持与参与,电化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与大学化学和生产生活有重要联系的学习内容。因此,本研究选择中学原电池教学为切入点,以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探索如何利用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本研究所利用的电化学研究成果主要来自文献和高校实验室,优化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开展相关讲座和实验活动。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是:(1)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原电池中外文文献的研读,设计和开展了“探索电池之谜”和“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两个讲座,并经迭代优化,形成相对成熟的讲稿。(2)通过对南师大电化学省重点实验室资源的分析和文献研读,设计和实施了中学生进入高校化学实验室的活动(“锌空电池实验”“锂离子电池实验”)以及基于文献的中学实验活动(“水果电池”“动力小马达”“铝空电池实验”)。(3)通过收集上述活动的反馈和分析思考,形成研究结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以文献和高校实验室资源作为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是可行的。(2)利用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的实践途径可以是科普讲座和实验活动,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3)提高科普讲座和实验活动品质的关键要素是“内容选择”、“互动设计”、“团队合作”和“资源配置”。论文最后对研究不足进行了反思。

李梦婷[7](2019)在《LDH-NS/GO-NS的控制组装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基于钴和镍为主的层状化合物为基础,通过剥离-重组的策略合成用于可再生能源转换和储存材料(OER催化剂、超级电容器),通过调整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开发设计高活性容量大性能优越的纳米复合材料。首先提出了一种策略来设计和构建新型的活动位点丰富的平铺/站立的纳米阵列结构。电催化OER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镍铝层状双氢氧化合物/还原型氧化石墨烯-5(NiAl-LDH/RGO-5(NG-5))纳米复合材料的晶格结构是由镍铝层状双氢氧化合物单片层(LDH-NS)在氧化石墨烯单片层(GO-NS)上无序地排布而形成的。经过电催化析氧和电容的性能测试,密度为50 mA/cm2的条件下,其复合材料在电流下具有180 mV的低过电位,低起始电位为1.345 V(相对于RHE)。NG-5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长期电化学稳定性,10 h仍保持95.28%,更长的i-t测试(25 h)表明其稳定性非常好。上述优异的电催化性能表明NG-5复合材料是替代贵金属基催化剂用于OER反应的候选物。同时,这种材料用于能量储存(超级电容器)其性能也非常优越。5 mV/s的扫描速率下,Ni-Al LDH/RGO-5.6复合材料的比电容(Cg)为1,860 F/g。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种高效,绿色,环保的固相剥离技术(SPE),可实现Co-Al LDH和GO的完全剥离,且可达到数月的理想保存。此外,这可能是适用于2D材料剥离的通用方法。研究了Co-Al LDH-NS/GO-NS组装结构在可控条件下的调节,建立了理论结构模型,并通过各种表征技术进一步验证。质量比为3:1的Co-Al LDH/RGO材料(Co-Al LDH/RGO-3)具有理想的平铺结构,具有最好的电容性能,可提供1,492F/g的比电容。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0次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94.3%。此外,二电极测试系统下,799.6 W/kg的功率密度下可获得44.6 Wh/kg的能量密度。利用固相剥离(SPE)策略,成功将GO和CoCo LDH剥离成富含缺陷和多空位的超薄纳米片,其有效避免了溶剂分子的吸附,可实现单片层的长期稳定保存。经过OER性能测试发现,CoCo LDH/RGO-4纳米复合材料(CR-4)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为211 mV,相应的Tafel斜率为87 mV/dec,其便显出优异的OER催化性能。

黄飞飞[8](2019)在《Ni、Co、Mn、Bi氧化物/氢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电极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核心部分,是决定其综合性能的主要因素。而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构建在于电极活性材料的合理结构设计和合成工艺的优化,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简便的方法来增加电极材料的导电性、比表面积和结构稳定性从而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相对于传统的碳基材料,Ni、Co、Mn、Bi氧化物/氢氧化物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物具有很高的理论比电容和较低的电阻,可以作为有希望的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本文从纳米电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合成方法和改善电化学性能出发,通过水热、溶剂热和化学刻蚀等方法合成了一系列结构独特、电化学性能优异的Ni、Co、Mn、Bi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复合物纳米电极材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无任何粘结剂的条件下,通过一步简单的溶剂热直接在3D泡沫镍骨架上合成Bi7.53Co0.47O11.92的前驱体,随后经过热处理后得到均匀生长在泡沫镍骨架上的Bi7.53Co0.47O11.92纳米花。该纳米花由次级薄纳米片组成,其从核心生长并形成整合的花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低电阻和良好的结构稳定性。NF/Bi7.53Co0.47O11.92电极材料具有高的比电容(1046.1 F g-1,1 A g-1),优异的倍率性能(电容保持率81.7%,从1到10 A g-1)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3000圈循环后保持初始容量的80.5%)。组装后的NF/Bi7.53Co0.47O11.92//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有着41.2 Wh kg-1的最大能量密度和7500 W kg-1的最高功率密度,在经历了8000圈的循环后,依然能达到初始比电容的83%。在实际应用中器件的串联和并联也有着良好的表现。2、以沸石咪唑骨架(ZIF-67)为牺牲模板和金属前体通过水热和硫化过程,设计和开发了一种均匀分散CoS2纳米粒子的空心镍钴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笼组装在MnO2纳米管上的一维轴向分级结构。这种独特的一维轴向分级纳米结构的特征在于高比表面积和优良的结构稳定性,并且具有CoS2纳米颗粒在纳米笼中存在增加了导电性的同时也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电化学研究表明,MnO2@NiCo-LDH/CoS2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具有1547 F g-1的高比电容,在10A g-1时具有1189 F g-1的高比电容,表现出高的倍率性能(76.9%)和循环稳定性(2000圈后维持82.3%)。MnO2@NiCo-LDH/CoS2和活性炭组装的不对称能量超级电容器的最大能量密度为49.5 Wh kg-1,最大功率密度为9657.6 W kg-1。3、设计合成了在由MOFs衍生的中空Co-Co LDH/C纳米笼上负载粒径范围在4-8 nm的Ni(OH)2纳米点的Co-Co LDH/C/Ni(OH)2体系。充分利用Co-Co LDH/C纳米笼的大比面积,多孔径,优良的导电性和Ni(OH)2的高比电容潜力,从而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实现卓越的电化学性能。通过探究了Ni(OH)2纳米点负载量,得到Co-Co LDH/C/Ni(OH)2-50具有高达1426 F g-1(1 A g-1)的比电容,出色的倍率性能(90.2%,10 A g-1相对1 A g-1)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3000次循环后81.1%的电容保持率)。组装后的Co-Co LDH/C/Ni(OH)2-50//AC混合超级电容器,有着42.9 Wh kg-1的最大能量密度和7500 W kg-1的最高功率密度。电化学动力学分析表明Co-Co LDH/C/Ni(OH)2-50电极是以表面电容控制为主导的动力学行为,为其高比电容和高倍率性能的同时实现提供了基础。

杨帆[9](2018)在《基于MOF材料锰氧化物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高功率,重量轻,体积小,内阻小,自放电率低和循环寿命长等多个特点,再加上其无记忆效应,被称为“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能源”,现已被广泛地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等多个领域。随着应用越来越多,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性能并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现亟待开发,而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决定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增加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人们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来探索多种新兴材料,其中就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锰作为一种常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拥有高达1230 m A h g-1的理论比容量,且价格低廉,有望作为负极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然而,纯的二氧化锰电导率极差,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时容量会急剧下降,且二氧化锰在充放电测试过程中会发生膨胀和聚集现象。选择一种合适的基底来进行二氧化锰的负载,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问题。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多孔材料,且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可实现多种组合。现在,人们已经发现MOFs在气体分散与储存,能量储存,催化以及药物运输等多个领域有着潜在应用价值。由于MOFs拥有超高孔隙率,可调节的孔径和较大比表面积,其有望作为电极材料,目前人们已经在充电式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上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MOFs材料在电化学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难以攻克的难题,比如导电性差,比容量还有待提高。二氧化锰和MOFs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因此本文基于MOFs材料锰氧化物电极的制备及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在目前已成功合成的MOFs中,ZIF-67和ZIF-8两种MOFs的热稳定和化学稳定性相对较高,因此我们选取这两种MOFs来进行二氧化锰的负载,成功制备了Mn O2/ZIF-67-COOH复合材料和Mn O2/ZIF-8-COOH复合材料,并在可能的基础上进行了后续研究,成功制备了尖晶石Co3O4-Mn Co2O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等测试方法,我们对所制备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测试。通过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充放电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等电化学测试方法,我们对LIR 2032型纽扣电池进行了测试,探究了制备材料的电化学活性。本论文的主要关键点可以概括如下:(1)实验方法的初步探究。通过一种简易方法将Mn O2纳米颗粒均匀负载到咪唑类沸石框架结构ZIF-67表面,平均直径小于10 nm。拥有稳定结构的Mn O2/ZIF-67-COOH复合材料在电化学性能测试中能有效地减缓膨胀张力,并提供快速的离子运输通道。引入羧基(-COOH)基团后,由于Li会在反应过程中发生嵌入,从而增加了材料的比容量,随着电离的发生也提高了材料的电导率,并且H键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在锂离子电池中用作阳极时,Mn O2/ZIF-67-COOH复合材料表现出了出色的倍率性能和高循环稳定性(在1000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达到664 m A h g-1的比容量,在循环100圈后还能达到接近100%的循环效率)。(2)实验方法的普适性探究。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将基底ZIF-67改为ZIF-8,成功复制前一章的实验结果,制备出Mn O2/ZIF-8-COOH复合材料,证明了通过高锰酸钾负载二氧化锰至ZIFs材料的方法普适性。当作为离子电池阳极材料时,复合材料相比单纯的ZIF-8来说,有很大的提升,但是Mn O2/ZIF-8-COOH复合材料和Mn O2/ZIF-67-COOH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着很大的差距。(3)实验方法的延展探究。对Mn O2/ZIF-67-COOH复合材料进行后煅烧处理,成功制备尖晶石Co3O4-Mn Co2O4复合材料。得益于二氧化锰在ZIF-67表面的均匀负载,煅烧后得到了均匀分布的尖晶石型Co3O4-Mn Co2O4,平均粒径为20-50 nm。纳米尺寸的特性使其不仅缩短了锂离子扩散的路径,也在Li离子嵌入脱出的过程中抑制了材料的体积膨胀,因此拥有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甚至在5000 m A g-1时,Co3O4-Mn Co2O4复合材料依旧能达到614 m A h g-1的比容量,展现出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潜能。

李洪飞[10](2019)在《含三唑离子聚电解质的合成及其导电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电解质,是指聚合物主链或侧链中含有可电离基团的长链高分子,其兼具电解质材料的导电性及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能,作为一类新型离子导电材料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合成了多种含三唑离子的聚电解质,考察了聚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能,探讨了聚电解质结构对其导电性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成了含杂化季铵离子和三唑离子的超支化聚合物[hb-PTA-PEG]+[TFSI]-。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EISMS)和元素分析(EA)等方法对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试(GPC)对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PDI)进行了表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结果表明,阴离子尺寸对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影响大,超支化聚合物[hb-PTA-PEG]+[TFSI]-的Tg最低,为-29 oC;热失重分析(TGA)测试表明,[hb-PTA-PEG]+[TFSI]-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Td)为313 oC;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表明,聚合物的室温离子导电率为1.9?10-55 S?cm-1,优于只含三唑离子的超支化聚合物。为了进一步考察含离子的二炔烃的易位环化聚合(MCP),分别合成了侧基含季铵离子和支化三唑离子的二炔烃单体,利用MCP共聚制备了嵌段共聚物。FT-IR、NMR和HR-EISMS等测试结果表明,单体和聚合物成功制备。动态光散射(DLS)测试表明,共聚物在四氢呋喃溶液中存在自组装;透射电镜(TEM)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可以自组装形成“核-壳”纳米结构。EIS测试显示,嵌段共聚物poly[MDTA]+[TFSI]-25-b-poly[TMPA]+[TFSI]-50掺杂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后,离子导电率(1.0×10-4S?cm-1)高于均聚物掺杂锂盐的离子导电率(3.3×10-55 S?cm-1),表明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结构,有利于锂盐的解离和离子导电率的提高。为了研究Tg对聚电解质离子导电率的影响,以及改善聚合物poly[MDTA]+[TFSI]-的物理状态,合成了一种多官能二炔烃单体,三(庚二炔基三氨基三苯胺)(TDPAA)。TDPAA与单体[MDTA]+[TFSI]-共聚,改变TDPAA与[MDTA]+[TFSI]-的投料比,合成了一系列共聚物。通过NMR、FT-IR、UV-vis等方法对单体和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证明了单体和共聚物的成功制备;GPC测试结果表明,随着TDPAA用量的增加,共聚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大;DSC测试结果显示,随着TDPAA用量的增加,共聚物Tg先下降后升高,表明了共聚物由线性聚合物转变为支化聚合物,最后形成交联聚合物;ESI测试结果表明,随着TDPAA用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离子导电率逐渐降低。碘掺杂后,聚合物表现出电子/离子双重导电性,室温电子导电率和离子导电率分别为3.2×10-6和6.3×10-6 S·cm-1。杜仲胶(EUG)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具有较高的模量,化学结构中存在大量不饱和非共轭双键为其化学改性提供了基础。利用三唑啉二酮(TAD)类化合物与EUG的Alder-ene加成反应,将含三唑基团的侧基接枝到EUG主链上,经离子化和阴离子交换反应制备了离子改性EUG。NMR、FT-IR等测试证明了改性EUG的成功制备;通过GPC测试对改性EUG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表征;通过EIS测试对聚合物的离子导电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改性剂用量的增加,改性EUG的离子导电率越高,最高室温离子导电率为1.3×10-5 S·cm-1;使用双官能己基三唑啉二酮(bHTAD)对改性EUG进行化学交联,得到了具有一定强度(1.5 MPa)和柔性(断裂伸长率为180%)的聚电解质材料。最后,初步探讨了bHTAD和双官能苯基三唑啉二酮(bPTAD)分别与含双官能不饱和键的化合物经A2B2型加成反应,制备聚脲唑的可行性。具体包括与双官能咪唑类化合物、双环戊二烯、1,5-环辛二烯等。通过NMR和FT-IR等测试方法对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GPC测试对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HTAD和1,5-环辛二烯加成可以得到分子量为6.2 kDa的聚合物。

二、电解电容器的简易测试和使用常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解电容器的简易测试和使用常识(论文提纲范文)

(1)导电用铜铝复合板腐蚀行为研究及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铜铝电偶腐蚀机理研究现状
    1.3 电流对金属腐蚀影响机理研究现状
        1.3.1 交流电流对腐蚀的影响研究现状
        1.3.2 直流电流对腐蚀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金属材料服役寿命预测方法
        1.4.1 人工神经网络法的研究现状
        1.4.2 灰色模型法研究现状
        1.4.3 腐蚀动力学模型法研究现状
    1.5 疏水性涂层技术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及试样制备
    2.2 实验装置与实验条件
        2.2.1 盐雾腐蚀设备改造
        2.2.2 盐雾加速腐蚀实验
        2.2.3 耐沙冲击实验
    2.3 腐蚀试样表征方法
        2.3.1 失重及腐蚀动力学
        2.3.2 形貌表征
        2.3.3 成分表征
        2.3.4 电化学表征
        2.3.5 其他表征
第3章 交流电流对铜铝复合材料腐蚀行为的影响
    3.1 引言
    3.2 腐蚀形貌
        3.2.1 电流对腐蚀形貌的影响
        3.2.2 间歇性通电对腐蚀形貌的影响
    3.3 腐蚀速率
        3.3.1 电流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3.3.2 间歇性通电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3.4 腐蚀产物成分分析
        3.4.1 电流对腐蚀产物成分的影响
        3.4.2 间歇性通电对腐蚀产物成分的影响
    3.5 铜铝电偶腐蚀与电流影响机理分析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流电流对铜铝复合材料腐蚀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电流对腐蚀形貌及腐蚀速率的影响
    4.3 电流对腐蚀产物成分的影响
    4.4 电化学分析结果
    4.5 腐蚀与电流影响机制分析与讨论
        4.5.1 铜铝复合材料腐蚀机制
        4.5.2 电流对腐蚀影响机制
    4.6 直流电流与交流电流影响机制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电服役状态下铜铝复合板腐蚀寿命预测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腐蚀动力学基础
        5.2.2 热力学基础
    5.3 腐蚀动力学模型建立
    5.4 电流影响系数修正
    5.5 材料失效条件判定
    5.6 寿命预测模型建立与具体算例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铜铝复合材料表面制备疏水涂层腐蚀防护研究
    6.1 引言
    6.2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疏水涂层
        6.2.1 涂层制备过程
        6.2.2 涂层形貌及成分分析
        6.2.3 涂层润湿性及机械性能分析
        6.2.4 涂层耐蚀性分析
    6.3 纳米结构超疏水防腐涂层
        6.3.1 涂层制备过程
        6.3.2 涂层成分及结构分析
        6.3.3 涂层形貌及润湿性分析
        6.3.4 涂层耐蚀性分析
    6.4 涂层性能对比分析
        6.4.1 涂层的润湿性与机械稳定性对比
        6.4.2 涂层的耐蚀性对比
    6.5 涂层保护下铜铝复合材料寿命估算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过渡金属磷化物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其电催化分解水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电催化分解水的研究简介
    1.3 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
        1.3.1 OER反应机理
    1.4 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
        1.4.1 HER反应机理
    1.5 电解水催化材料的研究简介
        1.5.1 析氢反应催化材料研究近况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实验机理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简介
        2.1.1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研究简介
        2.1.2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结构及性质
        2.1.3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合成方法
        2.1.4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应用
        2.1.5 提高TMP催化性能的方法
    2.2 实验分析方法简介
        2.2.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2.2.3 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2.2.5 选区电子衍射(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第3章 Ni_2P/r GO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催化电极的制备
        3.2.4 β-Ni(OH)_2前驱体及Ni_2P纳米粒子的合成
        3.2.5 β-Ni(OH)_2/r GO前驱体及Ni_2P/r GO复合结构的合成
        3.2.6 电化学测试方法
    3.3 结构测试及表征
        3.3.1 Ni(OH)_2前驱体及磷化产物的表征分析
    3.4 Ni_2P/r GO的电催化析氧反应的性能研究
        3.4.1 电化学测试过程
        3.4.2 Ni(OH)_2前驱体及磷化产物电催化析氧反应的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oP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电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催化电极的制备
        4.2.4 Co_3O_4 前驱体的制备及CoP纳米颗粒的合成
        4.2.5 电化学测试方法
    4.3 结构测试及表征
    4.4 CoP电解水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可用于供能单元的超级电容器概述
    1.2 用于超级电容器的材料
        1.2.1 双电层型电极材料
        1.2.2 赝电容型电极材料
        1.2.3 嵌入型电极材料
    1.3 基于微型超级电容器的自供能传感系统
        1.3.1 微型超级电容器的构建
        1.3.2 微型超级电容器在自供能传感系统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Ni基Co_3_O_4@NiCo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使用的化学药品
        2.2.2 试验所使用的设备
        2.2.3 样品制备
        2.2.4 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2.3 材料表征与电化学性能分析
        2.3.1 材料的表征手段和结果分析
        2.3.2 电化学性能表征手段与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穿戴压电型自充电柔性超级电容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中所用的药品
        3.2.2 实验所用的仪器
    3.3 自充电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3.3.1 压电隔膜的制作
        3.3.2 PDMS-rGO/C柔性电极的制备
        3.3.3 压电自充电超级电容器的构建
    3.4 压电超级电容器的相关表征和结果讨论
        3.4.1 压电超级电容器的材料表征
        3.4.2 PDMS-rGO/C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表征及结果讨论
        3.4.3 P(VDF-TrFE)纳米纤维膜的压电性能测试及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供能汗液传感系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中所使用的药品
        4.2.2 实验中所用的仪器
        4.2.3 电极制作
        4.2.4 微型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4.2.5 葡萄糖传感器的制作
        4.2.6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作
        4.2.7 组装可穿戴汗液传感系统
    4.3 自供能汗液传感系统性能表征及结果讨论
        4.3.1 NiCo_2O_4材料的表征及讨论
        4.3.2 微型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及结果讨论
        4.3.3 传感器性能测试及结果讨论
        4.3.4 自供能可穿戴汗液监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文章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开展与推广情况
        1.1.2 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的开展与推广情况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内容分析法
        1.3.3 SOLO分类评价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分类标准
    2.1 文献综述
        2.1.1 解题方法和技巧型
        2.1.2 题型归纳与分析型
        2.1.3 知识模块分类型
        2.1.4 单套试卷评述型
    2.2 SOLO分类理论基础
第3章 学科知识体系分析比较
    3.1 试卷解析
        3.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
        3.1.2 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分析
        3.1.3 试题分析总结
    3.2 试题对比研究
        3.2.1 考试大纲
        3.2.2 实验题
        3.2.3 应用性
第4章 SOLO分类分析比较
    4.1 试题的SOLO分类及示例
        4.1.1 扩展抽象结构层次
        4.1.2 关联结构层次
        4.1.3 多因素结构层次
        4.1.4 单一因素结构层次
    4.2 试题的SOLO分类层次统计
        4.2.1 全国竞赛试卷SOLO层次分类统计
        4.2.2 上海市竞赛试卷SOLO层次分类统计
    4.3 试题的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4.3.1 全国竞赛试卷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4.3.2 上海市竞赛试卷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4.3.3 综合对比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学科知识体系上
        5.1.2 认知发展结构上
    5.2 研究启示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6)利用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中学课外活动为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
    1.2 研究的意义
        1.2.1 有利于科学教育进步
        1.2.2 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
        1.2.3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电池化学史在原电池教学应用的研究
    2.2 前沿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3 优化中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2.4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3.3 终身学习理论
第4章 实践研究相关基础分析
    4.1 电化学文献分析
        4.1.1 化学电池的历史
        4.1.2 化学电池的发展
        4.1.3 新型化学电池的开发与利用
        4.1.4 21世纪化学电源展望
    4.2 高校实验室资源分析
        4.2.1 实验室条件分析
        4.2.2 实验室成果分析
    4.3 中学电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4.3.1 中学电化学教学内容分析
        4.3.2 中学电化学学习者分析
第5章 实践研究设计与实施
    5.1 实践研究的思路
        5.1.1 总体思路设计
        5.1.2 具体活动设计
    5.2 实践活动原则
        5.2.1 设计和实施专题科普讲座的原则
        5.2.2 设计和实施课外实验的原则
    5.3 实践活动过程
        5.3.1 设计和开展专题讲座
        5.3.1.1 面向初中生的“探索电池之谜”专题讲座
        5.3.1.2 面向高中生“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专题讲座
        5.3.1.3 视频拍摄及制作
        5.3.2 设计和开展课外实验
        5.3.2.1 初中生走进高校实验室
        案例1高校实验室活动——锌空电池实验
        案例2高校实验室活动——走进锂离子电池实验室
        5.3.2.2 面向初中生开展趣味电池实验
        实验1 以“水果电池”为课题的实验
        实验2 以“动力小马达”为课题的实验
        5.3.2.3 面向高中生开展的铝空气电池的制作实验
    5.4 实践活动小结与思考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LDH-NS/GO-NS的控制组装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催化分解水体系
        1.2.1 电催化分解水原理
        1.2.2 阴极反应
        1.2.3 阳极反应
    1.3 OER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 过渡金属氢氧化合物基OER催化剂
        1.3.2 过渡金属氧化合物基OER催化剂
        1.3.3 金属硫属化合物基OER催化剂
        1.3.4 金属氮化物和磷化物基OER催化剂
        1.3.5 非金属类OER催化剂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4.1 关键科学问题
        1.4.2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样品的表征
        2.3.1 晶体结构分析
        2.3.2 形貌分析
    2.4 电化学测试
        2.4.1 工作电极制备
        2.4.2 电催化性能测试
3 平铺型/阵列式析氧催化剂及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自组装NiAl LDH/RGO纳米片平铺型/阵列式电极材料的制备
        3.2.1 自组装NiAl LDH/RGO纳米片平铺型/阵列式超晶格的表征
        3.2.2 自组装NiAl LDH/RGO催化剂的产氧性能研究
        3.2.3 自组装NiAl LDH/RGO催化剂的产氧动力学研究
        3.2.4 自组装NiAl LDH/RGO的电容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固相剥离技术的自组装结构的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超级电容器Co-Al LDH/RGO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2.1 超级电容器Co-Al LDH/ RGO的制备
        4.2.2 结构与形貌表征
        4.2.3 电化学表征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组成及成分表征
        4.3.2 电容性能测试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固相剥离Co-Co LDH/RGO的制备及OER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固相剥离Co-Co LDH/RGO纳米阵列结构的制备与OER性能研究
        5.2.1 实验部分
        5.2.2 晶体结构分析
        5.2.3 形貌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组分与结构表征
        5.3.2 OER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Ni、Co、Mn、Bi氧化物/氢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的简介
        1.2.1 超级电容器的组成
        1.2.2 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机制
    1.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1.3.1 碳基材料
        1.3.2 过渡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电极材料
        1.3.3 MOF衍生物电极材料
    1.4 本文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Bi-Co氧化物纳米花用于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NF/Bi_(7.53)Co_(0.47)O_(11.92)纳米花的合成
        2.2.3 材料表征设备
        2.2.4 电化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3.3 NF/Bi_(7.53)Co_(0.47)O_(11.92)//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OF衍生的独特分级MnO_2纳米管@NiCo-LDH/CoS_2纳米笼材料用于高性能超级电容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MnO_2纳米管的制备
        3.2.2 MnO_2@ZIF-67和ZIF-67的制备
        3.2.3 MnO_2@NiCo-LDH的制备
        3.2.4 MnO_2@NiCo-LDH/CoS_2的制备
        3.2.5 材料表征设备
        3.2.6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3.3.3 MnO_2@NiCo-LDH/CoS_2//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i(OH)_2纳米点装饰的Co-Co LDH/C中空纳米笼用于混合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ZIF-67和ZIF-67/C的合成
        4.2.3 Co-Co LDH/C和Co-Co LDH的合成
        4.2.4 Ni(OH)_2纳米点的合成
        4.2.5 Co-Co LDH/C/Ni(OH)_2和Co-Co LDH/Ni(OH)_2的合成
        4.2.6 材料表征设备
        4.2.7 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表征
        4.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4.3.3 Co-Co LDH/C/Ni(OH)_2-50//AC混合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MOF材料锰氧化物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1.2.2 锂离子电池的构成
        1.2.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
        1.3.1 嵌入脱嵌类负极材料
        1.3.2 合金化负极材料
        1.3.3 氧化还原类负极材料
    1.4 过渡金属氧化物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发展
        1.4.1 过渡金属氧化物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1.4.2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复合物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1.5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发展
        1.5.1 MOFs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1.5.2 MOFs衍生物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1.6 本课题的选题来源与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本课题的选题来源与意义
        1.6.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2.1 主要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主要原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2 结构表征与分析方法
        2.2.1 X射线衍射表征
        2.2.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2.2.3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7 热重分析
    2.3 扣式锂离子电池的制作
        2.3.1 浆料及极片的制备
        2.3.2 扣式电池的制作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循环伏安测试
        2.4.2 恒流充放电
        2.4.3 电化学阻抗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nO_2/ZIF-67-COOH的简单合成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测试
        3.2.1.1 ZIF-67的合成
        3.2.1.2 MnO_2纳米粒的合成
        3.2.1.3 MnO_2/ZIF-67-COOH复合物的制备
        3.2.2 材料的电化学测试
        3.2.2.1 极片的制备
        3.2.2.2 电化学测试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设想及初次尝试
        3.3.2 MnO_2/ZIF-67-COOH复合物的结构表征
        3.3.2.1 XRD表征
        3.3.2.2 红外光谱表征
        3.3.2.3 形貌表征
        3.3.2.4 氮气等温吸附脱附表征
        3.3.3 MnO_2/ZIF-67-COOH复合物的电化学测试
        3.3.3.1 充放电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3.3.3.2 倍率性能分析
        3.3.3.3 循环性能分析
        3.3.3.4 电化学阻抗分析
        3.3.4 反应前后形貌分析和红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nO_2/ZIF-8-COOH的简单合成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测试
        4.2.1.1 ZIF-8的合成
        4.2.1.2 MnO_2纳米粒的合成
        4.2.1.3 MnO_2/ZIF-8-COOH复合物的制备
        4.2.2 材料的电化学测试
        4.2.2.1 极片的制备
        4.2.2.2 电化学测试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设想及初步尝试
        4.3.2 MnO_2/ZIF-8-COOH复合物的结果表征
        4.3.2.1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4.3.2.2 红外光谱表征
        4.3.2.3 形貌表征
        4.3.2.4 氮气等温吸附脱附表征
        4.3.3 MnO_2/ZIF-8-COOH复合物的电化学测试
        4.3.3.1 充放电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4.3.3.2 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分析
        4.3.3.3 电化学阻抗图谱分析
        4.3.4 反应前后形貌分析
        4.3.5 ZIF-67和ZIF-8复合物电化学性能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步法制备性能优异的尖晶石Co_3O_(4-)MnCo_2O_4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制备部分
        5.2.1.1 ZIF-67的制备
        5.2.1.2 MnO_2/ZIF-67-COOH复合物的制备
        5.2.1.3 尖晶石Co_3O_(4-)MnCo_2O_4的制备
        5.2.2 电化学测试条件
        5.2.2.1 极片的制备
        5.2.2.2 电化学测试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设想与初步尝试
        5.3.2 尖晶石Co_3O_(4-)MnCo_2O_4的结构表征
        5.3.2.1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5.3.2.2 XPS表征
        5.3.2.3 TG表征
        5.3.2.4 H_2-TPR表征
        5.3.2.5 形貌表征
        5.3.2.6 氮气等温吸附脱附表征
        5.3.3 尖晶石Co_3O_(4-)MnCo_2O_4的电化学测试
        5.3.3.1 充放电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5.3.3.2 倍率性能分析
        5.3.3.3 电化学阻抗分析
        5.3.3.4 循环性能分析
        5.3.4 反应前后形貌分析
        5.3.5 与其他文献数据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含三唑离子聚电解质的合成及其导电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离子液体电解质
        1.1.1 聚离子液体的种类
        1.1.2 聚离子液体的合成
        1.1.3 聚离子液体的物理性质
        1.1.4 聚离子液体的离子导电率
    1.2 三唑及其离子化合物
    1.3 超支化聚合物
    1.4 易位环化聚合
        1.4.1 易位环化聚合的背景
        1.4.2 易位环化聚合的机理
        1.4.3 易位环化聚合的应用
    1.5 三唑啉二酮亲烯加成反应
        1.5.1 三唑啉二酮的反应性
        1.5.2 TAD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内容及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杂化三唑离子和季铵离子的超支化聚电解质的合成及其离子导电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测试方法
        2.2.2 化合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M1和PEG-N_3的合成
        2.3.2 超支化聚三唑电解质的合成
        2.3.3 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3.4 聚合物的热性能
        2.3.5 聚合物的离子导电率
        2.3.6 聚合物的电化学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嵌段共轭聚电解质的合成、自组装及其离子导电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测试方法
        3.2.2 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
        3.2.3 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掺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体[TMPA]~+[TFSI]~-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3.2 MCP制备均聚物和共聚物
        3.3.3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3.3.4 聚合物的热性能
        3.3.5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3.3.6 聚合物的自组装
        3.3.7 聚合物的离子导电率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异型聚电解质的制备及其离子导电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测试方法
        4.2.2 化合物的合成
        4.2.3 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掺杂
        4.2.4 碘掺杂
        4.2.5 混合掺杂剂掺杂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体TDPAA的合成
        4.3.2 共聚物的合成
        4.3.3 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4.3.4 共聚物的溶解性表征
        4.3.5 共聚物的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4.3.6 共聚物的热性能
        4.3.7 共聚物的离子导电性
        4.3.8 共聚物的离子-电子双重导电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三唑啉二酮衍生物改性杜仲胶制备聚电解质及其离子导电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测试方法
        5.2.2 化合物的合成
        5.2.3 微型器件的制备
        5.2.4 锂盐掺杂
        5.2.5 制备交联聚合物
        5.2.6 离子凝胶的制备
        5.2.7 拉伸试样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TT的合成和表征
        5.3.2 合成[PTT]~+[TFSI]~-EUG和结构表征
        5.3.3 改性杜仲胶的热性能
        5.3.4 改性杜仲胶的离子导电率
        5.3.5 改性杜仲胶的力学性能
        5.3.6 离子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Alder-ene反应的聚脲唑的合成与表征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及测试方法
        6.2.2 聚脲唑的合成
        6.2.3 聚合物的动态可逆性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单体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6.3.2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电解电容器的简易测试和使用常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导电用铜铝复合板腐蚀行为研究及寿命预测[D]. 程禹霖.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过渡金属磷化物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其电催化分解水性能的研究[D]. 罗姗姗. 燕山大学, 2020(01)
  • [4]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应用[D]. 路瑶.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D]. 叶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利用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中学课外活动为载体[D]. 姜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LDH-NS/GO-NS的控制组装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李梦婷.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2)
  • [8]Ni、Co、Mn、Bi氧化物/氢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黄飞飞.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9]基于MOF材料锰氧化物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杨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6)
  • [10]含三唑离子聚电解质的合成及其导电性能[D]. 李洪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电解电容的简单测试和使用常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