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一些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16)在《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升质量是我国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在适龄儿童入园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以幼儿园为主体的教育机构的质量提升乃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教育督导以其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双重职能,是保障和提升学前教育机构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尽管我国已于2012年颁布实施《教育督导条例》,但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运行体系还不完善,诸多理论问题也有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国内外已有成果从“学前教育质量”和“学校督导”两个角度为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学前教育机构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涵、要素、评价标准、评价工具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探讨了学校督导的职能定位和结构要素;提出了发展性督导、主体性督导等理论框架。但教育督导如何有效提升学前教育机构质量,以及如何针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特征建构相应的质量督导理论,都还有探讨的空间。本研究首先对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进行了解析,提出了以生命取向和赋权增能理念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价值取向,进而在对《教育督导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主客体及其关系、督导事项、运行方式等方面建构了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一项行动研究对其予以检验,最后提出相关的改革建议。论文第一章为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与价值取向。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核心在于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应当从生命存在、生命尊严和生命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实践,去研究资源配置,进而作为评判学前教育机构质量水平的根本依据。这种质量观具有方法论的性质,呈现出动态性,它反对孤立静止地关注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而要求教育活动相关主体不断地将自身的实践行动以及既有的质量指标放在生命价值的光辉下审视,并基于审视的结论而对实践行动予以优化调整。生命取向的质量观优先考虑儿童的权利,对互动关系予以积极支持,对人格充分尊重,强调质量标准的多元建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则应当通过赋权增能去实现机构的内生性发展。这种赋权增能的督导观并不只单纯试图约束和控制被督导者的权力和行为,而是反过来通过给予被督导者一定的权力、帮助其提升能力,进而最终引发自觉的行为改变,从而实现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内生性发展。多元对话和激励指导是其显着特征。论文第二章综合采用文献、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研究了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督导主体存在职能和权限上的交叉重叠,且对学前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乏力;督导客体方面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未能受到同样关注,针对早期教育机构的督导明显缺位;督导事项方面存在着政策依据的缺位与错位,对学前教育机构内生性发展的引导不足;督导运行方面多元主体参与不充分,督导效果不佳。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技术理性”主义的普遍盛行,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生命的宰制;另一方面则是“监管约束”的督导理念所造成的对创造性的泯灭以及对内生性发展的制约。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主客体及其关系、督导事项的确立、督导运行三个方面建构新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理论框架。“锥体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人员的专业素养,乃是督导主体指导力的根源。完善督导人员管理制度、激发内部督导主体的潜在能量是提升督导主体指导力的重要举措。督导客体应以薄弱幼儿园为先,并加强对早教机构的关注。当督导主体从“家长”转变为“教练”,客体行为方式从“遵从”走向“超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则从“我-它”走向“我-你”。确立督导事项当以教育政策法规为基本依据,从“预成”走向“生成”、从“一元”走向“多元”,最终指向人的生命意义之实现。基于发展性、主体性、实用性原则建立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事项的三维结构,将过程与结果结合,从教师、儿童、家长等主体视角,把机构愿景与基本理念、组织机构与管理运行、课程方案、保教实践、反思改进等纳入督导事项,既提供了基本的督导事项框架,又能够很好地兼顾不同机构的差异性。质量督导运行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围绕督导事项三维结构所开展的持续对话。对话的核心是提高机构的质量水平,对话的前提是多元共建的话语体系,对话的形式强调对彼此生活情境的卷入,对话的效果要追求观念的认同和行为的转变。为了提升对话的有效性,需要从规范流程、拓展渠道、增加深度、提高效力等方面对运行方式予以改进。第六章为行动研究,通过对一所新建私立幼儿园为期近9个月的督导实践和反思,对前述理论框架予以检验。围绕核心理念、管理运行、儿童活动等与利益相关者展开的深入对话,强调家长参与、反思改进等,有效提升了该幼儿园的质量水平。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应秉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即质量督导的职能定位应从重监督向重指导转变,有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被指导者明确意识到的内在需求基础上,而需求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质量观和教育理念基础上;督导对话应强调持续多元反思;内生发展应以学习型组织为依托。第七章对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应当进一步厘清督导-教研-评估-审批机构的责权边界,以教育督导机构来实现多元主体的职能整合,并可以考虑将指导职能与监督职能适当分割,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职能外包。
陈方嫒[2](2019)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实现量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后所面临的一个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在经历了量的跨越式发展以后,需要在教育大众化的平台上稳扎稳打,建设一个属于高职院校的质量时代。随着社会逐渐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提出,这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培养要求作出了新规定。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落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迫切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的“提优增质”,既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又是落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中国制造2025”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对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合理的对策。研究选取了四川S职业学院为案例学校,对学校教务处、质量保障部以及S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取了关于四川S职业学院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丰富材料。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发现学校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如:岗位职责标准未体现出全员参与的管理思想、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明确;质量监控体系未体现出全过程的管理思想、督导小组成员来源单一、督导工作职能偏失、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监控缺乏积极性;评价过程和参与主体不全面、教师与学生不重视教学质量评价,参与积极性不高;信息反馈周期较长,反馈的时效性较差、信息处理缺乏质性分析,反馈结果不够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现这些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观念的滞后限制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由于高职院校本身成立的时间不长,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是处于探索阶段;有些高职院校对教育部与省教育厅评估的目的把握不明确;开展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物资条件有限。通过理论的深入分析,结合对四川S职业学院的实际调研分析出了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考虑到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面的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策略,以期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
高琪凤[3](2014)在《上海市高校教学督导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督导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众多高校中逐步兴起,它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风气的改善以及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均有重要价值。目前对于高校教学督导的研究多半是从事督导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经验性的介绍和总结,鲜有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大规模的调查与研究。本论文结合理论探讨,着重对上海市63所普通高校的教学督导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从现实因素和科学依据两个维度论述教学督导在我国高校兴起的原因和重要价值,并分析了教学督导与教育督导、教学评价等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教学督导概念的理解,进而分析教学督导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是调研部分,即论文的主体内容部分,主要针对上海市63所普通高校展开大规模的网络调研,与此同时,选取其中的5所高校进行实地的访谈调查,两类调研的内容略有不同,各有侧重且相互补充,但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是围绕组织层面和人的层面展开,即从教学督导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两大方面来展开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和思考加以一定的分析。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认为上海市高校教学督导做了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旧存在教学督导组织体系不完善和队伍建设不太合理的问题。论文试图从宏观的方向上指出教学督导的改革路径,主要包括:从教学督导的传统模式向发展性模式转变、加强对教学督导制度的再评估和发挥政府的辅助性价值等。
周冉[4](2020)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石,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在大学的内部质量监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监控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虽然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我国各高等院校也普遍开展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也是各具特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已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在实际实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一所高校为案例进行研究,即以南昌大学为样本,采用文献研究法、政策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南昌大学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分析,总结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优化的建议。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论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阐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主要是界定了基本概念,梳理了国内外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是对南昌大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行研究分析。以南昌大学的学生、教师、督导、教务处管理人员为访谈对象,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以及学生、教师、督导、教务处管理人员对该制度的看法,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多年,虽取得一些成效,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学生对评教的认识不够;督导评教导向性功能发挥不足;评教中存在“迎合”现象;评教时间安排缺乏合理性;评教结果反馈信息不足。第四部分是原因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评价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评教工作宣传与培训不足;督导评教工作重心还未完全转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师生博弈;重视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管理主义倾向;评价结果公开与教师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第五部分是对策与思考。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优化措施进行讨论:加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并强化改进意识;优化评教结果的处理与使用;合理安排评教时间;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
徐昌和[5](2014)在《中美学校评价比较研究:组织、标准与实施》文中指出教育是兴国之本,也是关系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千秋伟业。对中小学学校教育督导评价,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机制。但是我国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存在重决策与执行,轻监督与评价的倾向,对学校的评价缺少科学性、权威性和系统性。有效的学校评价文化远没有形成。作为一种学校评价方式——美国区域性学校认证委员会对学校的认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育评价制度,其效果也是非常显着的。本论文以中美两国学校评价比较为主要目标,研究以中美两国学校评价的组织机构、评价标准与实施过程等三个维度为线索,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全面探索中美两国学校评价制度的不同特点和成功经验,为我国的学校评价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本论文研究内容:(1)中美两国学校评价组织的特点比较,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影响因素;(2)中美两国学校评价标准比较——案例分析;(3)中美两国学校评价实施过程比较——案例分析;(4)通过中美两国学校评价比较研究,对中美两国学校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总结中美两国学校评价相互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并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评价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中美两国学校评价组织的异同;(2)中美两国学校评价标准的异同;(3)中美两国学校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异同。(4)我国学校评价的未来展望。论文首先用历史分析法,梳理中美学校评价组织特征,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影响因素。其次用文献分析法,详细梳理关于学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思想,综合论述国内外关于学校评价的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从而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对中美两国学校评价组织的比较,旨在探讨教育质量组织保障问题。再次用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中国吉林省2008年公布的《吉林省中小学教育评价方案实施意见》与美国WASC (Western Accredit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公布的学校认证评价标准,并且通过比较法,分析中美两国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和实施过程的不同特征和成功经验。最后通过中美学校评价比较研究,对中美两国学校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总结中美两国学校评价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评价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
王晓妹[6](2014)在《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内涵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理论与实践现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校内涵发展评估体系是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借助理论分析及实践研究,深入探究学校内涵发展的概念、特征,进一步完善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论体系;通过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建构,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内涵增值性评价,努力解释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思想或理论体系;通过文献研究法、内涵分析法、群体经验判断法、特尔斐法等方法研究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建构及实施,揭示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理论实质及操作策略,丰富和完善了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理论体系及实践策略;通过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标准的实践,尤其是内涵增值性评价的探索,调动不同层次学校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教育公平和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也为区域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引领和有力的保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预设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理论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揭示国内、国外在学校督导评估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现存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和方向。第一章,关于本研究的基本理论界定。主要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针对内涵发展、学校督导评估、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操作体系、内涵增值度等概念进行界定;二是主要的理论依据,分别简述复杂理论、增值性评价理论、管理效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系统论等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三是针对学校内涵发展的表征及其基本结构进行阐述;四是针对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特征、主客体及在评估时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进行阐述。第二章,,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阐释。本章主要阐述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整体结构、主要特点及其支持条件。本评估体系是由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组成,突出强调“内涵”与“发展”两个重点。它是在内涵发展的评估价值体系的统领下,通过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与操作体系的实施来完成,这一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价值。第三章,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本章节主要阐述学校内涵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依据、基本原则、主要方法及具体步骤;阐述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即:指标要素系统、指标权重系统及指标标准系统。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共分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63个三级指标和9个核心增值性评估指标。各指标要素具有一定的合逻辑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指标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第四章,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操作体系。主要阐述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操作系统、基本程序及方法、实施要求等,特别强调指标体系的具体操作以及实施的基本要求,是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层面的延伸。第五章,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实施。主要阐述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操作层面的策略、实施成效等,典型案例充分证明了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及实践性。最后,结论部分。本研究的重要创新性结论:内涵发展主要是指人或组织内在品质的不断提升,主要是指人或组织在不同时间段所表现出来的内涵增值度,一般需要2-3次测评方可完成;重点强调“内涵”与“发展”两个方面内容,缺一不可;学校内涵发展评估体系是由指标体系及操作体系构成。二者的和谐运行才能确保整个评估体系的效能,这必将引起教育督导理念及督导技术的转变,必将带来教育督导评估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周登超[7](2013)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结合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尝试对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精细化管理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的、集中的探讨。由于本研究基于武汉某民办高职院校所开展,出于学术原理的考量,不便公开这所学校的名称,但基于对该学校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本研究主题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目的是促进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借鉴企业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来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由于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着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教学改革推进缓慢,因此提出了把企业精细化管理引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并使两者实现融合的现实需要。另外,在综合各方面对精细化管理认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精细化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了已有研究在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方面的现状与不足。对精细化管理的研究一定要有理论支撑。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接着探讨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和泰勒原理中的精细化管理理论,并结合泰勒原理总结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包括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方面,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国际质量标准体系(ISO9000)作为检验精细化管理的两个标准,并把它们运用于教育和教学管理领域,同时提出了精细化管理在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方面的内涵和具体方法。结合武汉某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个案研究、问卷调查以及个人教学管理经验,阐述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在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方面的现状。民办高职院校已经逐步意识到加大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必要性,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层次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也不断提高,正在朝着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上努力,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真正意识到了高职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作,重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督导和常规教学检查等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学精细化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就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职特点不突出,培养模式改革步伐缓慢,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尚未真正建立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精细化管理内容的各环节中也都存在一些不足,在专业建设方面,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有待深入,实训环节滞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欠缺;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对市场和岗位的针对性差,技术相对滞后;双师队伍建设方面,缺乏激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和政策导向,“双师型”教师引进的渠道不畅;校企合作主要还是“生产实习式”的浅层次合作模式。许多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精细的服务体系及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各自为政,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院校对教学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的认识不足,目的不够明确,指标不够完善,对绩效管理的过程把握不够;而在教学质量检测这一环节,教学督导过程仍然重在“督”,但“导”不足。鉴于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实现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对策。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推行教学目标管理模式改革,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科知识体系和行动能力体系等矛盾,抓好精细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和服务保障系统建设。执行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内容,深层次探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改进期中教学检查的方式,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抓好教学质量检测,理清教学督导工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明确教学组织各部门的职责,开展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绩效考核。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评价,抓好教学评估,做好教学管理配套服务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不懈,推进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最后,在总结全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教学管理问题是民办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原则和具体方法是民办高职院校解决教学管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考核和激励都是成功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性举措。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执行的过程,是让民办高职院校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院校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确立了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后,重要的就是结合院校发展的现状,按照“精细”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整合全部体系,实现精细管理工程在学校发展中的功能、效果、作用。
薛培[8](2016)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督导工作是指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进行监控、评估、指导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评价、总结、分析、指导,从而及时、客观地向学校领导、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及教与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教学质量等教育教学工作信息,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研究目的:1.探讨具有特色的高等院校教学督导模式;2.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实证研究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说明。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文献检索、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当前现代大学发展理念和国内外先进经验,对教学督导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具有特色的高等院校教学督导模式,为日后高等院校教学督导的设置模式、管理架构和运行方式提供范本和借鉴。基于循证管理的方法和理念,构建科学的、规范化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评价指标库,运用德尔菲法征求业内专家意见和建议,对指标体系进行反复修订,得到最终的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实证研究数据对指标体系信度进行评价并开展分析,为今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客观的、定量的评价依据。结果:1.检索调研我国“985”“211”院校教学督导模式,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说明和对比分析,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整体情况和概貌。2.通过访谈调研,对我国医学类排名靠前和具有教学督导特色的六所高等院校教学督导情况及教学督导工作特色进行详细介绍。3.选取四个大洲的六个较为典型的国家纳入分析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访谈等研究方法,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起源、教育机构性质、教育机构数量、教育的起始阶段、生源种类、学制、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未来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发展和构建具有特色的教育督导工作开展提供信息支持。4.基于对国内外教学督导的综述研究、对国内优秀高校的调查研究、对部分较具特色高校的情况分析和国内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基础,提出高等院校应在分析行业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模式。5.构建高等中医药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检索查阅文献558篇,指标提取涉及文献166篇,初步提出指标数3052个,经焦点组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初步构建指标体系,经三轮德尔菲法修订,最终得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45个。针对专家积极性、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离散程度、专家权威程度进行评价,在专家积极性方面,德尔菲调查第一轮共发放问卷20份,最终实际收回20份,应答率为100%,其中按时收回18份,超时返回2份,两位专家因外出等客观原因,碍于本研究时间安排有限,未能在第二轮德尔菲调查开始前收集到此两位专家回复意见,故未被及时纳入第二轮德尔菲调研,而未被纳入最终数据分析,问卷有效率为90%。德尔菲调查第二轮、第三轮分别发放问卷18份,按时返回18份,应答率达100%,有效问卷18份,返回问卷有效率为100%;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将结合专家意见作为指标体系修订的参考依据;专家的权威系数均大于0.70,说明参与德尔菲法研究的专家具有较好的权威性。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并考虑专家水平权向量进行权重综合得到最终权重。6.选取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研究,抽取离退休人群、专家教授人群、青年教师人群和学生分别完成指标体系的填写,通过对采集所得数据的分析、比较,对调研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做出评价和改进方向建议。结论:1.结合学校及学院特色,构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模式,学校和学院两者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构成院校两级的教学督导模式,完成对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指导,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2.利用具有较高信度和经过德尔菲专家检验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指标体系,可较客观地对高校教学全过程进行评价,有效促进、辅助督导工作的开展和推进。通过对不同人群进行调研,从多视角评价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情况,以达到督导目的,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顾娇妮[9](2020)在《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英国,教育督导被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视为最优先考虑的事项,因为它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改进的动力源头,也是衡量国家教育先进性的主要标杆。本研究聚焦于英国教育标准局(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为了论述方便,下文中简称为Ofsted)的学校督导制度,并建立起学校督导制度的分析框架,对学校督导制度的发展轨迹、形态特征、功能作用展开了深入研究。本研究涉及到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教育督导、学校督导和学校改进。对三个概念的界定和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解释,是本研究首先要阐释的基本问题。本研究的理论线索有两条,一条线索是宏观的理论思潮,另一条线索是微观的理论基础。宏观的理论思潮主要是指对督导实施的主体——Ofsted的组建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思潮,其中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教育监管改革浪潮是推动英国督导制度变革的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另一条微观的理论基础是影响Ofsted学校督导政策制定和体系建设的背景理念,以CIPP模式评价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为核心,作用于督导的流程设计、指标框架和现场实施等环节,成为学校督导制度的灵魂。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Ofsted的指向改进的学校督导制度,围绕这一内容研究者设计了两条研究主线:一是对Ofsted的研究,它是制定政策和实施督导的主体;二是对英国学校督导制度的研究,它的目标设定、内容发展和实施策略都会影响到学校改进的过程和结果。对Ofsted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它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形态。Ofsted的当代形态包含了宏观职能与愿景、组织任务、内部构架和各类督学的管理等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保证一个非内阁组织有效运作的主要元件。研究者通过对Ofsted职能与愿景的解读,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更加深层次的分析了Ofsted存在的价值。研究者从系统论的角度阐释了Ofsted为学校改进服务的运作机制。督学的质量是保证督导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Ofsted十分注重对督学的遴选和培训。研究者对这六类督学的任职资格、职责内容、在职培训等方面做了较全面地分析,尤其是督学在新时期不断变换的角色定位,正是决定了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能顺利发挥作用的时代特征。研究者对Ofsted学校督导系统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督导流程、框架指标和学校自评,三元素构成了学校督导的核心内容。在CIPP督导模式框架下,深入分析引领学校变革改进的督导流程,督导前、督导中和督导后几个阶段的任务与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理念一一对应,充分说明了督导流程的合理性。在对Ofsted的框架指标分析中,研究者使用了因素分析法,深入探究指标框架的逻辑体系、指标内容、观测手段等。不仅阐明学校督导指标体系“是什么”的问题,更探究它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样态的背后机理,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学校自我评价作为Ofsted外部督导的补充形式,具有一套完整的自洽的运行机制。研究者从原则、要素和改进逻辑三个方面切入,阐释了它的自循环逻辑以及发挥的改进学校的作用和效果。最后,研究者深入分析了Ofsted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这是对Ofsted学校督导的再次解剖和重构。在分析中,研究者反思了前文中所描述的督导涉及到的组织、人员、技能、财物、对象、方法等各个要素,这些要素通过合理的组织与科学的实践,达到了改进学校的效果,为中国的督导工作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督导的实效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朱志超[10](2020)在《职业高中教学督导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以H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兴国之本,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教育事业的一个部分,是联系教育与经济社会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如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这是引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的行动指南,督导作为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具有监督、指导、鉴定、导向和调节等方面的作用,能够很好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不仅能丰富教育管理理论,为教学督导相关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提供借鉴,也能促进教育督导部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从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职能、教学督导工作内容、教学督导工作方式和教学督导结果五个层面,调查H市职业高中教学督导的现状并梳理职业高中教学督导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职能、教学督导工作内容、教学督导工作方式和教学督导结果这五个方面问题的成因展开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职高教学督导制度尚不完善的原因是,督导标准不够客观明确,人文关怀的缺失,缺少健全的反馈机制;职高教学督导职能存在偏失的原因是,“服务理念”淡化,“督”与“导”失衡,监测评估失真;职高教学督导工作内容狭窄的原因是,督“教”工作内容表象化,教学督导工作忽视“学”和“管”;职高教学督导方式单调的原因是,教学督导方式单一,督导方式缺乏激励;职高教学督导结果流于形式的原因是,教学督导结果失效,督导结果权威性不强。针对职高教学督导现状的问题,对开展职高教学督导具体工作提出推进策略:构建教学督导标准体系;加强和完善制度的人文关怀;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形成教学督导的服务意识;“督”与“导”并重;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制;注重对教学全过程的督导;加强督学与督管;教学督导方式要拓宽;教学督导要以激励为主;注重教学督导结果的实效;强化教学督导结果的权威性。
二、关于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一些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一些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机构质量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
(二)教育督导是保障机构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 |
(三)学术研究是完善学前教育督导的现实需求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研究 |
(二)关于学校督导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论与展望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与价值取向 |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 |
(一)教育督导的涵义 |
(二)质量及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涵义 |
(三)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 |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价值取向 |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核心在于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 |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通过赋权增能实现内生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问题表征 |
(一)督导主体:交叉重叠指导乏力 |
(二)督导客体:差别对待处境不一 |
(三)督导事项:缺位错位引导不足 |
(四)督导运行:参与不足效果欠佳 |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问题的原因解析 |
(一) “技术理性”及其对生命的宰制 |
(二) “监管约束”及其对内生性发展的禁锢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主客体及其关系转变 |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主体指导力的提升 |
(一)指导力之根源: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人员的专业素养 |
(二)指导力之保障: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人员的管理制度 |
(三)指导力之拓展:激发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督导主体的潜能 |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客体的优先级与拓展 |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客体的优先级:以薄弱幼儿园为先 |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客体的拓展:对早教机构予以关注 |
三、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主客体关系转变 |
(一)主体:从 “家长”走向 “教练” |
(二)客体:从 “遵从”走向 “超越” |
(三)关系:从 “我-它”走向 “我-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事项的确立 |
一、确立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事项的理念 |
(一)以教育政策法规为基本依据 |
(二)从 “预成”走向 “生成” |
(三)从 “一元”走向 “多元” |
(四)以建构生命意义为最高指向 |
二、确立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事项的原则 |
(一)发展性原则 |
(二)主体性原则 |
(三)实用性原则 |
三、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事项的三维结构 |
(一)工作类别维度:理念-管理-课程-保教-反思 |
(二)多元主体维度:教师发展-儿童权益-家长参与 |
(三)过程结果维度:过程-方法与目标-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运行方式 |
一、对话: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运行的本质 |
(一)核心:提高机构的质量水平 |
(二)前提:多元共建的话语体系 |
(三)形式:彼此生活的情境卷入 |
(四)效果:观念认同和行为转变 |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运行有效性的提升 |
(一)规范督导运行的流程 |
(二)做好对话话题的准备 |
(三)拓展信息交换的渠道 |
(四)增加督导对话的深度 |
(五)完善问责和激励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行动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二、R园的质量督导历程 |
(一)办园理念作为督导事项之生成及其对话 |
(二)组织管理作为督导事项之生成及其对话 |
(三)材料投放作为督导事项之生成及其对话 |
三、R园质量水平的变化 |
(一)儿童视角: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快乐成长 |
(二)教师视角:在和睦的组织文化中累并充实着 |
(三)家长视角: “这是我们想要的幼儿园” |
四、分析讨论 |
(一)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应秉持正确的价值理念 |
(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对话应促进持续性的多元反思 |
(三)学前教育机构的内生性发展应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依托 |
五、结论 |
第七章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改革之路 |
一、厘清督导-教研-评估-审批机构的责权边界 |
(一)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
(二)教育督导机构与教研机构的关系 |
(三)教育督导机构与认证评估机构之间的关系 |
(四)几个机构之间的责权关系结构 |
二、以教育督导机构实现多元主体的职能整合 |
三、推进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职能外包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 1.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问卷 |
附 2.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访谈提纲 |
附 3. 行动研究中R园教师问卷 |
附 4. 行动研究中R园家长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完善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途径 |
1.1.2 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与内部院校质量保障不同步 |
1.1.3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高职院校 |
1.3.2 教学质量 |
1.3.3 质量保障 |
1.3.4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4 文献综述 |
1.4.1 教学质量保障的国内相关研究 |
1.4.2 教学质量保障的国外相关研究 |
1.4.3 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 |
1.6.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简介 |
1.6.2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现实意义 |
2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完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2.1 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2.1.1 保障内容不全面,需要抓住保障内容要素 |
2.1.2 保障过程不全面,需要健全保障过程 |
2.1.3 保障方法不完善,需要规范保障方法 |
2.2 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2.2.1 塑造特色性质量保障文化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 |
2.2.2 质量保障工具和手段的有效性为保障体系提供机遇 |
3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现状 |
3.1 确立教学质量标准 |
3.1.1 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
3.1.2 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
3.2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3.2.1 成立教学督导小组 |
3.2.2 实行领导听课保障 |
3.2.3 建立实践教学监控机制 |
3.2.4 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创新 |
3.3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3.3.1 形成了同行评教、学生评教 |
3.3.2 建立评教制度的激励机制 |
3.4 形成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渠道 |
4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面临的困境 |
4.1 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方面 |
4.1.1 高职院校岗位职责标准未体现出全员参与的管理思想 |
4.1.2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缺乏科学性 |
4.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 |
4.2.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未体现出全过程的管理思想 |
4.2.2 教学督导小组成员来源单一 |
4.2.3 教学督导工作职能偏失 |
4.2.4 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监控缺乏积极性 |
4.3 教学质量评价方面 |
4.3.1 教学评价过程和参与主体不全面 |
4.3.2 教师与学生不重视教学质量评价,参与积极性不高 |
4.4 信息的调控与反馈方面 |
4.4.1 信息反馈周期较长,反馈的时效性较差 |
4.4.2 信息处理缺乏质性分析,反馈结果不够合理 |
5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困境的原因分析 |
5.1 观念的滞后限制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 |
5.2 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不长,质量保障体系处于探索阶段 |
5.3 高职院校对评估的目的不明确 |
5.4 开展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条件有限 |
6 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策略 |
6.1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
6.1.1 建立全员参与的岗位职责标准 |
6.1.2 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6.2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6.2.1 预防为主,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
6.2.2 扩大教学督导的小组成员,并进行合理配置 |
6.2.3 健全教学督导体系,把教学督导工作落到实处 |
6.2.4 明确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基础作用 |
6.3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6.3.1 提高教学活动过程评价的全面性,完善教学评价的主体成员 |
6.3.2 提升评价主体的思想认识是提高评教效果的有效途径 |
6.4 优化教学质量信息统计与反馈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3)上海市高校教学督导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教学督导的相关问题研究 |
一、高校教学督导的实施背景 |
二、教学督导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第二章 上海市高校教学督导现状的网络调查 |
第一节 教学督导的组织体系 |
一、高校对教学督导功能的表述 |
二、教学督导的组织设置 |
三、课堂督导的评价标准 |
第二节 教学督导的队伍建设 |
一、督导人员的聘任机制 |
二、督导队伍结构状况 |
三、高校教学督导人员的培训情况 |
第三章 上海市高校教学督导现状的实地调研 |
第一节 教学督导的组织体系 |
一、利益相关者对教学督导功能的认识 |
二、教学督导的组织设置 |
三、教学督导的内容和活动 |
四、督导信息的反馈 |
第二节 教学督导的队伍建设 |
一、督导教师的职业态度 |
二、督导教师的薪酬待遇 |
三、督导教师的储备问题 |
四、多校区办学给督导教师带来的挑战 |
第四章 结论 |
第一节 教学督导现状的基本面的判断 |
第二节 教学督导面临的问题 |
第三节 教学督导的变革方向 |
第四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教师教学质量 |
2.1.2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
2.1.3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3章 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 |
3.1 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情况 |
3.1.1 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背景 |
3.1.2 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象 |
3.1.3 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 |
3.1.4 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
3.1.5 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流程 |
3.1.6 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运用 |
3.2 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的调查分析 |
3.2.1 管理层面的调查分析 |
3.2.2 督导层面的调查分析 |
3.2.3 学生层面的调查分析 |
3.2.4 教师层面的调查分析 |
3.3 南昌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现状的评价 |
3.3.1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成效 |
3.3.2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问题 |
第4章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评教工作宣传与培训不足 |
4.2 督导评教工作重心还未完全转移 |
4.3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师生博弈 |
4.4 重视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 |
4.5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管理主义倾向 |
4.6 评价结果公开与教师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
第5章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与思考 |
5.1 加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文化建设 |
5.1.1 提高师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理解 |
5.1.2 重视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支持与服务 |
5.1.3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专业化程度 |
5.2 高度重视并强化改进意识 |
5.3 优化评教结果的处理与使用 |
5.3.1 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进行解读与分析 |
5.3.2 充分地就评教结果进行反馈与沟通 |
5.4 合理安排评教时间 |
5.5 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务处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B 督导访谈提纲 |
附录C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E 访谈对象(教务处管理人员)编码信息表 |
附录F 访谈对象(督导)编码信息表 |
附录G 访谈对象(学生)编码信息表 |
附录H 访谈对象(教师)编码信息表 |
(5)中美学校评价比较研究:组织、标准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主要概念厘定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学校评价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学校评价基础理论的研究 |
第二节 国外关于学校评价的研究 |
第三节 国内关于学校评价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学校评价组织比较 |
第一节 中国学校评价机构——教育督导组织 |
第二节 美国学校评价机构——学校认证委员会 |
第三节 中美学校评价组织特征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学校评价标准比较——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学校评价标准概述 |
第二节 中国学校评价标准——以吉林省为例 |
第三节 美国学校评价标准——以WASC为例 |
第四节 中美学校评价标准特点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美学校评价的实施比较——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学校评价实施过程概述 |
第二节 中国学校评价的实施——以吉林省为例 |
第三节 美国学校评价的实施——以WASC为例 |
第四节 中美学校评价实施的特征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美学校评价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中国学校评价未来发展趋势 |
第二节 美国学校评价未来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结束语 |
附录 |
附录一 WASC对加利福尼亚州私立学校、宗教学校和国际学校的认证标(2013版) |
附录二 WASC对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州公立学校与特许学校的认证标准(2013版) |
附录三 (美国加州)汉密尔顿联合高级中学学校自评工作报告 |
附录四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预设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学校督导评估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 |
(二) 国外学校督导评估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 |
(三) 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给本研究带来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界说 |
一、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内涵发展 |
(二) 学校内涵发展 |
(三) 学校督导评估 |
(四) 评估指标体系 |
(五) 评估操作体系 |
(六) 内涵(发展)增值度 |
二、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 复杂理论(Complexity theory) |
(二) 管理效能理论(Management efficiency) |
(三) 增值性评价理论(Value-added Assessment) |
(四) 人本主义理论(Humanistic theory) |
(五) 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 |
三、学校内涵发展的表征及其结构 |
(一) 学校内涵发展的表征 |
(二) 学校内涵发展的结构 |
四、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特征、主客体及其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
(一)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特征 |
(二)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主客体 |
(三) 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阐释 |
一、基本结构 |
(一) 宏观层面 |
(二) 微观层面 |
二、主要特点 |
(一) 内涵发展评估体系的关键所在 |
(二) 与其他几种评估体系的比较 |
三、支持系统 |
(一) 内部支持系统—内部条件 |
(二) 外部支持系统—外部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
一. 指标体系建构的依据 |
二. 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 |
(一) 导向性原则 |
(二) 全面性原则 |
(三) 增值性原则 |
(四) 过程性原则 |
(五) 权衡性原则 |
(六) 实效性原则 |
三. 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与步骤 |
(一) 建构的方法 |
(二) 建构的步骤 |
四. 指标体系的功能与特点 |
(一) 指标体系的功能 |
(二) 指标体系的特点 |
五. 指标体系的构成 |
(一) 指标要素系统 |
(二) 指标权重系统 |
(三) 指标标准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操作体系 |
一. 操作系统 |
(一) 自评系统 |
(二) 他评系统 |
二. 操作程序与方法 |
(一) 操作程序 |
(二) 操作方法 |
三. 操作的基本要求 |
(一) 要有可操作的评估方案 |
(二) 要有健全的保障机制 |
(三) 要有必要的信息采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实施 |
一、实施策略 |
(一) 总体实施策略 |
(二) 具体实施策略 |
二、实施的典型案例 |
(一) 实施方案 |
(二) 实施效果 |
(三) 实施结论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
附录二:“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课题系列问卷 |
附录三:“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课题访谈提纲 |
附录四: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综合督导系列问卷 |
后记 |
(7)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有关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精细化管理的研究 |
1.2.3 文献评价 |
1.3 研究的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个案研究法 |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难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1.6 相关核心概念的辨析 |
1.6.1 民办高职院校 |
1.6.2 精细化管理 |
1.6.3 教学精细化管理 |
1.6.4 企业精细化管理与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异同 |
2 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科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理论 |
2.1.1 产生的背景 |
2.1.2 主要代表人物 |
2.1.3 主要观点 |
2.1.4 对自己研究的启示 |
2.2 行为科学理论中的精细化管理理论 |
2.2.1 产生的背景 |
2.2.2 主要代表人物 |
2.2.3 主要观点 |
2.2.4 对自己研究的启示 |
2.3 泰勒原理中的精细化管理理论 |
2.3.1 目标 |
2.3.2 内容 |
2.3.3 组织 |
2.3.4 评价 |
2.3.5 对自己研究的启示 |
2.4 全面质量管理中的精细化理论(TQM) |
2.5 国际质量标准体系(ISO9000) |
3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现状 |
3.1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目标的现状 |
3.1.1 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待加强 |
3.1.2 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 |
3.1.3 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 |
3.2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内容的现状 |
3.2.1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增值有待完善 |
3.2.2 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利用率稳步提高 |
3.2.3 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发新资源 |
3.2.4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
3.3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组织现状 |
3.3.1 日常教学管理组织现状 |
3.3.2 “三项建设”工作的组织现状 |
3.3.3 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现状 |
3.4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评价现状 |
3.4.1 教学质量检测有待加强 |
3.4.2 教学督导正在逐步完善 |
3.5 相关问卷调查分析 |
3.6 小结 |
4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1 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 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2.1 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 |
4.2.2 “三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2.3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教学组织部门的问题及原因 |
4.3.2 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绩效考核问题及原因 |
4.4 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1 教学质量检测的问题及原因 |
4.4.2 教学督导的问题及原因 |
4.5 小结 |
5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
5.1 进一步明确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目标 |
5.1.1 实现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
5.1.2 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
5.1.3 实现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
5.2 进一步完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内容 |
5.2.1 执行人才培养方案 |
5.2.2 组织各项教学活动 |
5.2.3 加强教学质量检测 |
5.2.4 开拓校企合作之路 |
5.3 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组织建设 |
5.3.1 明确教学组织各部门的职责 |
5.3.2 开展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绩效考核 |
5.4 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评价 |
5.4.1 以评促建重在建设 |
5.4.2 做好教学管理配套服务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3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武汉XX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范 |
附录2:武汉XX职业学院编制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流程图 |
附录3:武汉XX职业学院教师执行教学任务流程图 |
附录4:武汉XX职业学院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制度 |
附录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
附录6:关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意见 |
附录7:校企合作调查表 |
附录8:教学组织各部门的职责 |
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8)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国内外教学(育)督导概述 |
1 国际教学(育)督导概述 |
1.1 美国 |
1.2 英国 |
1.3 法国 |
1.4 德国 |
1.5 日本 |
1.6 俄罗斯 |
2 国内教学督导概述 |
2.1 教学(育)督导概况 |
2.2 教学督导 |
2.3 队伍组成 |
2.4 工作职责 |
2.5 工作方式 |
2.6 机构定位 |
2.7 制度建设 |
3 研究现状概述 |
4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现存问题 |
4.1 工作定位片面 |
4.2 队伍建设不健全 |
4.3 “督”大于“导” |
4.4 评价标准缺失 |
5 立题依据 |
参考文献 |
绪论 |
1 研究目的 |
1.1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模式探究 |
1.2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践意义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理论基础 |
5 研究方法 |
5.1 文献研究法 |
5.2 焦点组访谈法 |
5.3 德尔菲法 |
5.4 层次分析法 |
5.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 |
7 创新性 |
8 预期结果及拟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高等院校教学督导模式研究 |
1 国内高等院校教学督导模式调查研究 |
1.1 教学督导组织架构 |
1.2 管理体制 |
2 国内高等院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现状研究及对比分析 |
2.1 高等院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高等院校教学督导人员构成的现状调查 |
2.3 高等院校教学督导人员构成优势与劣势分析 |
2.4 高等院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分析 |
3 部分特色高校访谈调研分析 |
3.1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现状与分析 |
3.2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现状与分析 |
3.3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现状与分析 |
3.4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督导工作现状与分析 |
3.5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现状与分析 |
3.6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现状与分析 |
4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内外比较研究 |
5 高等院校教学督导模式探究 |
5.1 校、院两级督导模式的定位 |
5.2 工作开展方式 |
5.3 管理架构 |
5.4 评价手段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指标体系研究 |
1 指标池及初步指标体系的构建 |
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1.2 系统的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 |
1.4 指标整合方法 |
2 指标体系修订 |
2.1 德尔菲法 |
2.2 参与德尔菲法研究专家的遴选条件 |
2.3 德尔菲专家分析 |
2.4 第一轮德尔菲调研 |
2.5 第一轮德尔菲调研指标修改 |
2.6 第二轮德尔菲调研 |
2.7 第二轮德尔菲调研指标修改 |
2.8 第三轮德尔菲调研及专家意见反馈 |
3 专家权威性分析 |
3.1 专家积极系数 |
3.2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3.3 专家意见的离散程度 |
3.4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 指标体系权重赋予 |
4.1 指标体系权重赋予方法 |
4.2 层次分析法 |
4.3 专家水平权向量综合 |
5 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等级标准 |
6 指标体系信度、效度评价 |
6.1 信度分析 |
6.2 效度分析 |
7 实证研究 |
7.1 研究对象界定 |
7.2 调研对象的选取 |
7.3 调研过程 |
7.4 数据录入 |
7.5 调研结果分析 |
7.6 实证研究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件1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Delphi专家咨询调查 |
附件2 专家基本情况采集表 |
附件3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第一轮) |
附件4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第二轮) |
附件5 德尔菲修订后指标体系 |
附件6 专家赋权计算表 |
专家1 |
专家2 |
专家3 |
专家4 |
专家5 |
专家6 |
专家7 |
附件7 二级指标各类人群评价结果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缘起 |
1.1.1 教育督导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 |
1.1.2 教育督导是学校改进的动力源头 |
1.1.3 英国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质量与标准的标杆示范 |
1.1.4 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模式是我国学校督导改革的必然趋势 |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
1.2.1 理论与实践价值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述评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教育督导 |
2.1.2 学校督导 |
2.1.3 学校改进 |
2.2 相关研究述评 |
2.2.1 国内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
2.2.2 国外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
2.2.3 国内外对英国Ofsted的研究 |
2.2.4 国内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
2.2.5 国外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
第3章 Ofsted督导改革的背景思潮及理论基础 |
3.1 教育督导制度变革的背景思潮 |
3.1.1 新公共管理运动 |
3.1.2 教育监管改革浪潮 |
3.2 教育督导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
3.2.1 CIPP模式 |
3.2.2 发展性评价模式 |
3.2.3 理论运用浅析 |
第4章 Ofsted发展历程审视与当代形态 |
4.1 Ofsted的成立 |
4.1.1 成立背景 |
4.1.2 改革举措 |
4.2 Ofsted的历史沿革 |
4.2.1 正规化与统一化:保守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
4.2.2 精致化与完善化:工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
4.2.3 多样化与简洁化:联合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
4.3 Ofsted的当代形态 |
4.3.1 宏观职能与愿景 |
4.3.2 具体任务及内容 |
4.3.3 内部组织与架构 |
4.3.4 督学遴选与职责 |
4.4 发展特征与流变规律 |
4.4.1 从权威走向合作:学校改进的合伙人 |
4.4.2 从问责走向改善:学校改进的协助者 |
4.4.3 从他评走向自评:学校改进的助推者 |
第5章 Ofsted学校督导系统剖析 |
5.1 督导系统和流程引领学校改进方向 |
5.1.1 督导前的准备——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 |
5.1.2 督导实施阶段——CIPP模式的过程评价 |
5.1.3 督导反馈阶段——CIPP模式的结果评价 |
5.1.4 对Ofsted督导流程的评价 |
5.2 督导框架和指标体系聚焦学校改进要件 |
5.2.1 贴近教育本质的指导思想 |
5.2.2 构建分级分类的指标体系 |
5.2.3 对框架和指标的深度反思 |
5.3 Ofsted指导下的自我评价开拓学校改进手段 |
5.3.1 自我评价的基本原则 |
5.3.2 自我评价的核心要素 |
5.3.3 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
第6章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 |
6.1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分析 |
6.1.1 督导人员的专业性是助力学校改进的灵魂 |
6.1.2 督导设计的合理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支柱 |
6.1.3 督导实践的科学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航标 |
6.1.4 督导循证的有效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关键 |
6.1.5 督导研究的近地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保障 |
6.2 对我国学校督导的启示 |
6.2.1 强调循证原则,为教育研究建立督导的大数据库 |
6.2.2 注重服务功能,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信息 |
6.2.3 加强改进职能,从以督政为主向督政与督学并重转变 |
6.2.4 增进指导功能,推动学校自评体制建设 |
6.2.5 加强公正客观,尝试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职业高中教学督导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以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1.4.2 国内外职高教学督导的相关研究 |
1.4.3 已有研究述评 |
1.5 理论基础 |
1.5.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5.2 人际关系理论 |
1.5.3 激励理论 |
1.6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H市职高教学督导实施状况 |
2.1 调查整体情况 |
2.1.1 被调查学校概况 |
2.1.2 被访谈对象情况 |
2.2 H市职高教学督导的现状 |
2.2.1 教学督导制度 |
2.2.2 教学督导职能 |
2.2.3 教学督导内容 |
2.2.4 教学督导方式 |
2.2.5 教学督导结果 |
2.3 H市职高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 |
2.3.1 职高教学督导制度尚不完善 |
2.3.2 职高教学督导职能存在偏失 |
2.3.3 职高教学督导内容狭窄 |
2.3.4 职高教学督导方式单调 |
2.3.5 职高教学督导结果流于形式 |
第三章 H市职高教学督导现状的原因分析 |
3.1 职高教学督导制度尚不完善的原因 |
3.1.1 督导标准不够客观明确 |
3.1.2 督导制度制定缺失人文关怀 |
3.1.3 督导的反馈机制不够健全 |
3.2 职高教学督导职能存在偏失的原因 |
3.2.1 “服务理念”淡化 |
3.2.2 “督”与“导”失衡 |
3.2.3 监测评估失真 |
3.3 职高教学督导内容狭窄的原因 |
3.3.1 督“教”工作内容表象化 |
3.3.2 教学督导工作忽视“学”和“管” |
3.4 职高教学督导方式单调的原因 |
3.4.1 教学督导方式单一 |
3.4.2 督导方式缺乏激励 |
3.5 职高教学督导结果流于形式的原因 |
3.5.1 教学督导结果失效 |
3.5.2 教学督导结果权威性不强 |
第四章 推进H市职高教学督导的策略 |
4.1 提升职高教学督导制度建设 |
4.1.1 构建科学的督导标准 |
4.1.2 完善制度的人文关怀 |
4.1.3 建立督导信息反馈机制 |
4.2 提升职高教学督导职能 |
4.2.1 形成教学督导的服务意识 |
4.2.2 “督”与“导”并重 |
4.2.3 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制 |
4.3 提升职高教学督导内容 |
4.3.1 注重对教学全过程的督导 |
4.3.2 加强督学与督管 |
4.4 提升职高教学督导工作方式 |
4.4.1 教学督导方式要拓宽 |
4.4.2 教学督导以激励为主 |
4.5 提升职高教学督导结果 |
4.5.1 注重教学督导结果的实效性 |
4.5.2 强化教学督导结果的权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附录1 |
附录2 |
四、关于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一些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D]. 李敏. 西南大学, 2016(01)
-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完善研究[D]. 陈方嫒.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3]上海市高校教学督导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高琪凤.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4]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D]. 周冉. 南昌大学, 2020(01)
- [5]中美学校评价比较研究:组织、标准与实施[D]. 徐昌和.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6]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D]. 王晓妹.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5)
- [7]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研究[D]. 周登超. 武汉大学, 2013(01)
- [8]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督导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薛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D]. 顾娇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10]职业高中教学督导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以H市为例[D]. 朱志超. 山西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