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总理致函全国气象台长会议

李鹏总理致函全国气象台长会议

一、李鹏总理致信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武菲[1](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朱焱[2](2014)在《中国气候外交研究》文中提出本篇论文依据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理论,结合中国气候外交的发展实践,系统梳理了中国气候外交的发展轨迹,并分析推动这一过程的内外因素。论文对中国气候外交划分阶段,总结特点,分析得失、展望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论文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气候外交演变的轨迹是怎样的?动因何在?论文从力争从视角、材料和观点三个方面创新。首先是将气候外交放在一个大背景下加以审视,重视世界格局、中国整体外交与中国气候外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其次是对长年参与气候谈判的外交官和决策者进行访谈,引入第一手口述史料。同时,对大量联合国文件进行文本分析。第三,论文认为,虽然气候变化是外来议题,并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一系列新知识、新经验和新机构,但是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是推动气候外交的根本原因,也是决定性因素。来自国际谈判的压力对中国气候外交决策的影响十分有限。按照不同时期的国家利益诉求,中国气候外交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孕育阶段(1972-1988),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个阶段是世界环境外交的开始,还没有气候外交的提法。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观念和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但是中国积极与会、力促其成的态度使中国在世界环境外交的开局上和世界其他国家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这是中国日后开展气候外交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第二阶段是中国气候外交的萌芽阶段(1988-1992),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一时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级格局解体。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发生了政治风波,外交陷入困境。10月份,中国提出了“要搞好环境外交”,环境外交成为“一个发挥特殊作用的领域”。气候谈判为中国打破国际封锁的外交斗争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唯有环境保护问题,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的配合。1992年,中国总理与世界各国领导人一起参加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会前,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公约》谈判,并召集发展中国家环境部长在北京沟通信息、协调立场并发布《北京宣言》。这说明中国在环境外交领域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并寻求积极、有力的国际表达。第三阶段是紧密团结发展中国家、坚决扞卫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阶段(1992-1997)。标志性事件是《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和出台。《气候公约》确立了对发展中国家极为有利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过程中,中国与发展中国际紧密团结,共同粉碎了发达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图谋,将此原则落实到《议定书》之中,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第四阶段是中国气候外交从谨慎防范到积极应对的转向阶段(1998-2005),标志性事件是1998年底中国公开表示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三机制之一。随着《京都议定书》的达成,中国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利益认识加深,随之改变了以往谨慎、防范、反对《议定书》三机制的态度。对于通过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西方提议,中国的态度逐渐由抵触、反对转向积极、支持。此阶段的另一重要事件是,2003年中国执政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此,中国气候外交更加积极、主动。第五阶段是中国气候外交的转折阶段(2005-2007),标志性事件是2006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和2007年底的巴厘气候大会。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出台《国家方案》。《国家方案》明确了“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统筹国家核心发展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取向。在2007年年底的巴厘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有条件承诺国内减缓气候变化措施。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这次会议确立的所谓双轨谈判,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一轨继续判量化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一轨谈判如何承担减排责任。这是以往的气候谈判中从未有过的,因为发展中国家一向坚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只谈发达国家如何率先承担减排责任,拒绝承诺发展中国家减排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气候外交更趋积极进取。第六阶段是中国气候外交的新起点(2008-2012)。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建设成就。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底中国承认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地位。世界对中国提出更多要求,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外交进入了新起点,气候外交是新起点上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2007年底中共17大报告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气候外交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加强。2009年,中国自主提出了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强度计划,显示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诚意。同一年,中国着手在立法领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但是,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被西方国家指责为气候谈判失败的替罪羊。哥本哈根会议上的矛盾和冲突,超越了气候外交领域,是迅速发展中的中国与动荡中的世界格局碰撞的一个缩影。此后,中国更加主动、积极、自信地塑造国际气候治理制度,在谋求自身最大发展利益和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纵观中国气候外交从孕育到逐渐成熟自信的发展轨迹,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始终是气候外交决策和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最初的孕育和萌芽阶段,气候外交处于中国整体外交的边缘,服从于整个外交决策的政治利益诉求。这种政治利益诉求是宽泛的,原则性的,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改变世界不平等政治经济秩序的延伸,是南北矛盾的一个翻版。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团结发展中国家,从行动上严格扞卫“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很少就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国内机构设置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机构的规格不断提高,但是发改委牵头的协调模式恰恰证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决定了气候外交政策的制定。这个时期气候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积极参与各种会议,积极防范发达国家借气候变化议题干涉内政,另有所图。这种积极是保守的积极。达成《京都议定书》之后,中国的气候外交政策趋于积极利用国际气候机制,并获得显着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先进技术。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增加了气候外交更趋积极的内在动力。国内经济转型、资源和环境的客观要求使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巴厘气候大会上承诺有条件实施国内气候变化减缓行动,2009年提出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哥本哈根峰会上的仗义执言,是中国气候外交日趋积极主动的几个例证。尽管这一过程中,中国气候外交政策遇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但是总的来说,国内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使得中国气候外交体现了前所未有的诚意和主动。尽管一些发达国家对此仍然不满,这恰恰说明中国气候外交的决定因素在内不在外。论文简单总结了中国气候外交的经验和教训。经验是: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占有道义优势。二、利用国际地位优势实现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并积极推动国际气候制度建设。教训是斗争分寸把握和统筹外交资源水平欠佳。论文提出了更加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设、适时主动提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额、加强议会外交、承办《气候公约》缔约方大会等七条建议。

杨发祥[3](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陈桂棣,春桃[4](2003)在《中国农民调查》文中指出为自己哭泣,我们感慨。为他人哭泣,我们感动。为农民哭泣,我们感谢。多少年如一日为中国农民哭泣,我们感奋。作家陈桂棣夫妇,耗时三年,访遍安徽乡村,收集的材料和废弃的手稿,几近等身。其中艰难曲折,难以想象。听他俩哭述农民的命运,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眼泪。

张守志[5](2007)在《惊天动地王家坝》文中提出2007年7月,被国人称之为最难治理的淮河,又一次暴发了1954年以来全流域最大洪水。"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首当其冲,蒙洼蓄洪区实施了建闸以来第15次蓄洪,15.78万蒙洼人又以"舍小家保大家"的奉献精神与洪水展开一场殊死决战……王家坝的历史和今天无不惊心动魄!

兰宁远[6](2019)在《问鼎长天——中国921(一)》文中认为天上有了"中国星"在人类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市场的开辟和科学的进步等一系列成就,拉开了"全球文明"的幕布。在1981年召开的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2届大会上,陆地、海洋、大气层和外层空间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环境,而第四环境是随着航天技术的诞生而出现的。在此之前,人类只能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环境里活动。航天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展为陆、海、空、天四大疆域,拉近了太空与人类的距离,为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太空,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从而,

杨穆[7](2019)在《《湖北日报》三峡工程移民报道研究》文中指出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后,三峡移民工作由试点转入全面启动,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三峡移民。从移民工作开始至今,关于三峡移民工作进展、移民工作中的问题、移民生活及社会适应性等问题一直受到媒体的持续关注,成为媒体的聚焦之点。本文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以及访谈法,以《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北日报》1992年-2008年间的518篇三峡移民报道为研究样本,探究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如何呈现该议题的,对各个类目进行梳理,如对报道来源、报道时间及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倾向等进行分析,对样本中的典型报道进行新闻图式分析、微观语义结构分析、风格和修辞分析,并总结《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特色及不足。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结合访谈《湖北日报》记者得到的一线采编经验,探究《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经验及启示。本文梳理《湖北日报》在对该议题报道时呈现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征,观察报道特色和不同移民时期报道的变化情况,《湖北日报》对三峡移民议题关注度极高,设立专版专栏报道、关注特殊节点策划系列报道、注重各界意见的反馈并保持与读者互动,同时也存在负面信息的回避、移民角色边缘化、议题深度性不足的问题。结合《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实践经验,观察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报道的内容,为今后其他工程移民报道提供借鉴。相关议题的报道应该注意“契合不同时期移民工作的重心”、“围绕社会关注热点,及时满足社会需要”、“提升移民话语权,加强新闻的人情味”、“创新报道形式、增强文本可读性”、“正确应对负面消息,做好舆论引导与监督”,为更好地实现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起到推动移民工作顺利进展的积极作用。

张庆彩[8](2010)在《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基于国际环境安全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环境政策法律的历史演进,追随着国际环保浪潮,与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如影随形,成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社会历程中,国家在环保领域成长的一个缩影与见证。中国环境立法成就斐然,但实施绩效却捉襟见肘,中国正面临环境问题逼近安全底线的危机。在环境安全日益广受关注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注目的焦点,存在被“安全化他者”的高风险性。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表明,尽管中国环保事业立法先行、理念先进,力图避免走上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但总体上仍然重复了类似的道路。如何辩证看待并客观评价中国环境法治与环保事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进而探求其提升之道,是从源头上化解“中国环境威胁论”,促进中国环保的历史性转型、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探求中国特色的环保新路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尽管环境安全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同可持续发展、环境正义对环境法的影响程度相比,环境安全对环境法的产生、发展及趋势的影响,尚未得到足够地探讨和重视。环境安全在国际关系领域,具有科学、政治和战略上的多重性质,环境安全是分析环境法治演进及趋势的有价值的概念工具。论文以国际环境规范的生命周期为框架,以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演变及趋势为主线,通过国际比较,探究当代中国环境法治建构的历程、特点及不足,从而探索其绩效提升之路径。导论部分概述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框架、结构安排和选题的使用材料来源,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及其不足。第一章探讨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历史演变及其理论基础。第二章运用建构主义的规范生命周期与规范扩散理论、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与去安全化理论、环境法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从国内与国际互动沟通两个层面,综合理性选择与社会建构两个方面,将中国环境立法与环境安全的演变历程,融入国际环境法律规范的兴起、普及、内化及进化的四个阶段进行考察和论述。第三章在论述美、日、欧盟、印度、巴西、非洲等国的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基础上,将美、日、欧盟的环境法治同中国进行比较,并从上述各国的生态足迹、环境责任和环境资源绩效三方面,展开国际比较,阐述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趋势。第四章从分析环境安全与演进中的国际环境法治着手,探讨环境安全与当今中国环境法治的成就和不足、趋势及转型,并通过对中国参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博弈分析,阐述中国在未来气候谈判中的策略及其展望。结语部分对中国和平发展、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进行探讨,阐明实现中国环境安全战略目标的对策措施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研究认为,环境法是客观环境危机与人类主观制度文明应对的产物。环境安全是环境法律规范兴起、普及、内化及进化的根本动力,高绩效的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保障同环境质量改善是高度相关的。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国际环境法正以一种结构性和嵌入性的方式实现环境保护。自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国际环境法的兴起、普及、内化及进化为中国环境法的开创、成长、发展及完善提供了国际推动力。世界环保潮流的影响势不可挡,但它必须通过中国内部的因素才能发挥作用。顺应国际环保浪潮、积极主动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环境法,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化进程中,积极认知全球环境问题和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并应用于国内环保实践,政府自上而下建构的产物。与中国环境法是外发自觉建构、以外促内地生成路径不同,发达国家环境法是内生自发建构的产物,并向外传播、示范和扩散。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环境法制构建中,国家力量强而社会力量弱的现实。因而,培育公民的环境意识、倡导企业的环境责任,探索保障社会公众民主、有序参与环保的法律渠道,促进法律移植和本土化之间的磨合与建构,实现外来规范与本土规范的兼容与同构,寻求环境、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走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环境治理困境,正是提升中国环境法治绩效的根本之道。中国环境法的生成、演进及趋势,伴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是国家改变自己、参与并影响世界的历程。随着中国崛起、加速融入世界,中国已从国际环境法治的初学者演变为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全球环境安全的危机状态与中国自身脆弱的资源环境国情,是促进中国环境法治绩效提升并走向历史性转型的外在压力与内生动力。国际环境安全的整体性将推动环境法治的全球性趋同。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面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全球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多重、独特的压力,但中国在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水平上,基本保障了国家环境安全,环境法制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支撑。作为后发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在全球面临环境危机的当代,中国理应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的环境安全压力远超出其他国家,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当今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与发达国家相比,如果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在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了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安全问题,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大贡献。北京奥运与上海世博的成功举办,传递着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国际关系的话语权将与其国内环境法治的历史性转型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同步增长。

郑晓光[9](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晓东[10](2003)在《翱翔太空——中国领袖决策载人航天内幕》文中认为国庆10周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唇枪舌剑、智勇对弈;中国航天计划制定、搁置及重新启动的内幕;中国航天父钱学森大胆谏言鲜为人知;航天专家赵九章、姚桐斌被迫害致死的详情;中国首批航天员如何选拔?如何训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创作室专业作家陈晓东,长期追踪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首次披露了航天决策的背景和内幕。

二、李鹏总理致信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鹏总理致信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国气候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一)气候变化和气候外交的定义
        (二)中国气候外交的阶段划分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三)中国气候外交的国家利益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运用国际关系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
        (二)历史分析
        (三)政策分析
        (四)比较分析
        (五)口述史料
    四、创新与难点
        (一)创新
        (二)难点
第一章 国家利益:研究中国气候外交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 关于国家利益的基本理论
        一、国家利益的概念、内容和层次划分
        二、国家利益的变化和判断
        三、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的国家利益观
        一、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家利益观
        二、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
    第三节 中国气候外交的国家利益分析框架
        一、国家利益的内容和变化
        二、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环境外交的萌芽(1972-1988)
    第一节 中国环境外交萌芽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形势的变化
        二、中国国际战略的调整: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一、会议的由来和筹备
        二、中国与会的准备
        三、会议期间围绕《宣言》的斗争
        四、中国参会述评:积极合作、广交朋友、开阔眼界
    第三节 国际环保合作和中国的参与
        一、中国积极参加 UNEP 和 WMO 建设
        二、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第三章 《气候公约》诞生:中国气候外交起步(1988-1992)
    第一节 中国积极开展环境外交
        一、国际形势变化和中国外交突困
        二、中国外交困境和环境外交的正式提出
    第二节 中国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一、发展中国家的会议筹备工作
        二、中国的参会筹备工作
        三、中国高调参加环境与发展大会
        四、对于会议的评价
    第三节 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公约》的起草和签署
        一、《气候公约》的由来
        二、《气候公约》的筹备
        三、《气候公约》的谈判
        四、对《气候公约》的简要评价
第四章 坚守发展中国家利益:《京都议定书》的谈判(1992-1997)
    第一节中国在环发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
        一、中国在国际环发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二、中国积极引入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二节 《京都议定书》出台的背景
        一、《气候公约》缔约方会议之前的谈判
        二、 1995 年《气候公约》缔约方第一次会议 COP184
        三、 1996 年《气候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 COP286
    第三节 《京都议定书》的谈判
        一、《气候公约》议定书实质性谈判开始
        二、COP3——京都会议上的较量
        三、《京都议定书》述评
第五章 谨慎防范向积极应对的调整(1998-2005)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中国气候观念转变的里程碑
        一、国内经济发展和可持续能力建设基本情况
        二、转变发展观念,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节 中国气候外交政策由积极谨慎转向积极主动
        一、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协调机制
        二、对 CDM 的态度由怀疑防范转向谨慎积极
        三、坚决扞卫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限排义务的权利
第六章 中国气候外交转折点:巴厘路线图(2005-2007)
    第一节 落实科学发展观气候外交的内生动力加强
        一、科学发展观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内生动力
        二、率先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三、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
    第二节 气候外交的转折点
        一、充分利用各种国际机制阐述中国气候政策
        二、支持联合国为气候谈判发挥积极作用
        三、巴厘路线图:中国气候外交的转折点
第七章 新起点上的气候外交(2008-2012)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气候政策的发展
        一、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
        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合作
    第二节 哥本哈根峰会:中国气候外交的新起点
        一、中国积极体现参与哥本哈根会议的诚意
        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交锋
        三、气候外交新起点
第八章 :中国气候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制度建设,增加发言权和决定权
    二、适时提出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占领道义高点
    三、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建设,提高政策协调效率
    四、加强气候变化法制建设推动气候变化议会外交
    五、加强基础研究,为气候外交提供科学和政策支撑
    六、承办缔约方会议,增加国际气候外交的中国元素
    七、营造国内外良好的舆论氛围,多渠道增强公共外交能力
结束语
    一、中国气候外交的阶段划分
    二、中国气候外交发展动力的国家利益分析
    三、中国气候外交的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4)中国农民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在现实与目标的夹缝中
第一章殉道者
    1骚动的路营村
    2案惊中央
第二章恶人治村
    1一切,发生在五分钟内
    2可怕的村霸
    3悲剧还在延伸
    4第四种权力,你在哪里
第三章漫漫上访路
    1享受冷漠
    2感受温差
    3天高皇帝远
    4上访有罪
    5逼上梁山
第四章天平是怎样倾斜的
    1怪圈
    2税费如牛毛达标价更高
    3龙多作旱
    4城乡分治与马太效应
第五章弄虚作假之种种
    1罕见的电报
    2可敬的领导
    3骗你没商量
    4火爆三个月
第六章寻找出路
    1税费改革第一人
    2进了一回中南海
    3两个县委扩大会
    4冒出一个新兴镇
    5墙内开花墙外香
第七章天降大任
    1知音
    2不争论,干给他们看
    3改与不改就是不一样
    4难忘阜阳会议
    5报告进入最高决策层
    6“十三号文件”诞生
    7是非功过凭青史
    8中国农民的福音
第八章破题
    1迟到的“新闻”
    2两份“内参”
    3南极人的喜泪
    4天下第一难题
    5一号议案
    6寄希望于安徽
第九章敢问路在何方
    1市场不相信眼泪
    2在辉煌与富足的背后
    3小岗村的忧虑
    4中国改革正在过大关
    5跳出黄宗羲定律
并非尾声大幕正在拉开

(7)《湖北日报》三峡工程移民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问题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1.1 研究对象
        1.1.1 三峡移民报道的界定
        1.1.2 媒体选择及分析单位
    1.2 样本选择
        1.2.1 样本的选取理由
        1.2.2 样本的时间范围
        1.2.3 样本的获取方法及原则
    1.3 类目建构及其原则
第二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内容分析
    2.1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形式层面分析
        2.1.1 报道时间及数量
        2.1.2 报道来源
        2.1.3 报道版面、篇幅及标题显着度
        2.1.4 报道配图
        2.1.5 报道体裁
    2.2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内容层面分析
        2.2.1 报道主题
        2.2.2 报道倾向
        2.2.3 报道重心
        2.2.4 报道地区
        2.2.5 标题及评价性报道关键词
第三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3.1 话语分析的样本选择
    3.2 新闻图式分析
    3.3 微观语义结构分析
    3.4 风格和修辞分析
        3.4.1 词汇语句具有积极指向性
        3.4.2 语言生活化,叙事故事化
        3.4.3 多使用引语及数字
第四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特色与不足
    4.1 特色分析
        4.1.1 设立专版专栏报道
        4.1.2 关注特殊节点,策划系列报道
        4.1.3 注重各界意见反馈,保持与读者互动
    4.2 存在不足
        4.2.1 负面信息的回避
        4.2.2 移民角色边缘化
        4.2.3 议题深度性不足,文本可读性不强
第五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5.1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实践经验
        5.1.1 选题来源及报道主题
        5.1.2 报道立足点及社会功能
        5.1.3 拓展与丰富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报道的内容
    5.2 对其他工程移民报道的启示
        5.2.1 报道契合不同时期移民工作的重心
        5.2.2 围绕社会关注热点,及时满足受众需要
        5.2.3 提升移民话语权,加强新闻“人情味”
        5.2.4 创新报道形式,增强文本可读性
        5.2.5 正确应对负面消息,做好舆论引导与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基于国际环境安全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论文选题
    一、价值和意义
    二、已有研究现状分析
    三、思路框架及创新之处
    四、使用材料来源和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的历史及理论
    第一节 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历史
        一、工业革命之前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二、现代环境法的产生
        三、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演变
    第二节 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的多维理论透视
        一、自然科学基础
        二、人文科学关注
        三、社会科学应对
        四、跨学科研究与实践
    第三节 国际环境规范的生命周期、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去安全化理论
        二、国际环境法律规范的生命周期
        三、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小结
第二章 环境安全与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环境法的开创
        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触发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
        三、政府决策的推进
        四、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开端
    第二节 中国环境法的成长
        一、内罗毕环境会议的影响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开拓
        三、改革开放、法制重建的推动
        四、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成长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的发展
        一、里约环境会议的推进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勃兴
        三、深化改革开放、实施依法治国的促动
        四、环境安全凸显期的环境法治
    第四节 中国环境法的完善
        一、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的影响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加速发展
        三、从接轨到融入世界
        四、环境安全事件高发期的环境法治
    小结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美、日、欧盟的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一、美国:从污染受害到引领潮流
        二、日本:从“公害列岛”到“环境立国”
        三、欧盟:环保先锋的多级协同
    第二节 印度、巴西、非洲的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一、印度之得失
        二、巴西之优劣
        三、非洲之障碍
    第三节 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国际比较
        一、美、日、欧盟同中国的比较
        二、生态足迹、环境责任和环境资源绩效的国际比较
        三、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趋势
    小结
第四章 环境安全与当今中国环境法治的趋势和转型
    第一节 环境安全与国际环境法治的得失
        一、法律规范演进中的国际环境治理
        二、国际组织对环境法治的推动
        三、国际环境法的成就及不足
    第二节 环境安全与国际化的中国环境法
        一、中国国际社会化进程中的环境法治
        二、环境安全与中国环境法的成就和不足
        三、环境安全与中国环境法的趋势及转型
    第三节 中国参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博弈分析
        一、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博弈的性质与特征
        二、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静态博弈分析
        三、对中国角色及摆脱困境的思考
    小结
结语 和平发展、环境安全与中国环境法治
附录一:中国现行主要环境保护法律
附录二:中国环境保护及其政策法律大事记(1972~2010年)
附录三:中国缔结和签署的主要国际环境公约
附录四:国际环境保护与环境法治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一、外文专着与论文
    二、中文专着与论文
    三、媒体与网络
后记

(9)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李鹏总理致信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2]中国气候外交研究[D]. 朱焱.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3]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4]中国农民调查[J]. 陈桂棣,春桃. 当代, 2003(06)
  • [5]惊天动地王家坝[J]. 张守志. 中国作家, 2007(17)
  • [6]问鼎长天——中国921(一)[J]. 兰宁远. 神剑, 2019(01)
  • [7]《湖北日报》三峡工程移民报道研究[D]. 杨穆. 广西大学, 2019(01)
  • [8]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基于国际环境安全视角的分析[D]. 张庆彩. 南京大学, 2010(07)
  • [9]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翱翔太空——中国领袖决策载人航天内幕[J]. 陈晓东. 报告文学, 2003(11)

标签:;  ;  ;  ;  ;  

李鹏总理致函全国气象台长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