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宗教会议”简介

“拉萨宗教会议”简介

一、《拉萨宗教会议僧诤记》导言(论文文献综述)

宋荻[1](2019)在《楞伽禅思想脉络中的禅宗“顿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顿悟”是禅宗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代表了中唐以后禅宗理论发展的主流方向。“顿悟”作为禅宗内部宗派之间思想义理之诤的重要主张,应该以思想问题的身份获得更深入的讨论。通观禅宗思想史的源流,禅宗所推阐与弘扬的禅法,本质上是以《楞伽经》所开示的“自觉圣智”为核心的楞伽禅。从楞伽禅思想脉络内部来梳理,禅宗思想的流衍中可以寻绎出相对清晰稳定的连续性,以这种思想的连续性为前提,可以发现禅宗的“顿悟”不只是某种静态的思想形式,而是一个动态地发展着的系统理论,因而有着非常丰富复杂的义理面向。对楞伽禅“顿悟”义理的考察与析理,应注意把握“顿”之言说中与“渐”的相对性、“顿”“渐”对待的历史性以及不同理论形态之“顿禅”理论要素的复杂性等方面的问题。首先,“顿”是一种与“渐”相对的观念,因此,对“顿”的义理考察应该在某种与“渐”共构的特定的对待关系中来进行;其次,不同禅史时期的顿渐对待,关涉不同的义理范畴,因此“顿悟”的理论形态各不相同。再次,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顿悟”,在理论要素配置组合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在楞伽禅思想史的脉络中,“顿悟”理论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在达摩、慧可的楞伽禅初创期。这一时期,通过达摩与慧可的整理与诠释,初步形构出禅宗的禅修理论框架,并提示出重点关注的“顿”之理论的生长点。达摩依四卷《楞伽》所宣说的“自觉圣智”(pratyātmāryajnāna)创建如来禅,确定“自觉内证”的楞伽禅宗旨,从而建构出与中土传统禅门殊异的禅法。达摩之后,慧可对达摩禅的“自觉”进行了重要的改造,使楞伽禅从达摩禅的“内觉触证”而转向“自性解脱”、“自力解脱”的新侧重,又辅以“缘自得法”(“不由于他”)的角度,开展出依于自性自力、超离文言方便而求真实的楞伽禅法门,初步呈现后世禅宗“顿”入的禅风。二是道信、弘忍的“东山法门”时期。通过东山传法时期的整理与抉择,禅宗明确了对“顿悟”禅修理论的自觉追求。东山法门对禅修理论的表述,尤其注意从受法者根机来强调法门的殊胜(“为有缘根熟者说”),从而明确提出“速成佛道”、“顿见佛性”的理论追求,初步体现了楞伽禅思想内部对“顿悟”的自觉抉择。这一时期对“顿悟”理论的表述,仍大体围绕(《楞伽》所说)如来藏真心论、悟入实相境界的“同时性”、“断绝文字语言”等不同方面的理论要素来进行。三是南顿北渐的对立时期。这一时期的理论论诤,明确抉择出“顿悟”为禅思想的价值标准,规定了禅宗理论“顿”的发展方向。东山门下对禅修法门的“顿悟”进行了更自觉深入的理论反思,从“自心”、“不立文字”、“个体根机”、“坐禅”方便等方面,对“顿悟”的义理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表述。以这一认识为基础,732年,神会在滑台大会上提出“南顿北渐”,抉择“顿悟”为南禅正宗。神会所倡的“顿悟(渐修)”,与神秀一系所开示的“渐修”,在保持如来藏真心说这一基本面一致的基础上,主要表现出“直心”与“摄心”、“无念”与“离念”、“不坐”与“坐”、“不修”与“修”的法门差别。四是洪州(马祖)禅开展时期。洪州禅崛起后,在与荷泽争夺南禅正宗的过程中,再次将禅的觉悟向更“顿”的方向推阐。荷泽禅的“顿悟(渐修)”,将禅修中的“(解)悟”与“修(证)”区划为两个阶段,“顿”是对“(解)悟”的规定,“顿悟”之后,还得“渐修”,方是证入。因此,在“顿”的时间维度上,留还有可以更“顿”的余地。沿着这一“顿悟”理路,洪州禅提出“平常心是道”,在心性论上主张“一切皆真”,在时间上指向“当下”悟入,在修行上主张“无修为修”。洪州禅所开示的每一个现实当下的(事行中)悟入成佛的禅法,终于将“顿”禅在理论上推演到无可再“顿”的极致,可以看作是楞伽禅思想脉络中“顿悟”理论自我生长最终收束。

黄维忠[2](2019)在《70年来国内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研究及其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有关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的研究是国内藏学研究、敦煌学研究的一个亮点。文章分三个阶段回顾了70年来国内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的研究情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1949—1977年(沉寂期),1978—2005年(开创期),2006年至今(兴盛期)。其中,第一个阶段因几乎无研究成果而略说。后两个阶段分研究契机、研究特点及代表性成果等几部分加以介绍。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指出,学界一方面需要重新认识敦煌西域藏文文献,另一方面,应运用同时期和后期的各种文献进行综合研究,以进一步挖掘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的史料价值。

赵晓星[3](2005)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佛教研究的成果与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公元786-848年,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的此时与佛教有关的史料,敦煌石窟中也有这一时期的洞窟,这些都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当时佛教的细节。这一时期敦煌的佛教,无论是对吐蕃,还是对河西,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历来受学者的重视,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成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佛教文献吐蕃占领敦煌初期,强行推行蕃化政策,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让敦煌百姓学说吐蕃语,从语言文字上对占领区的人民进行同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用吐蕃文(即

戴密微,耿昇[4](1981)在《《拉萨宗教会议僧诤记》导言》文中提出一九三二年,已故的俄罗斯学者E·奥贝米莱发表了他对《善逝教法史》一书英译文的第二部分。这是一部有关印度和西藏佛教史的书籍,于十四世纪(一三二三年)由西藏学者布顿撰写成书。该书讲的是在吐蕃王(赞普)主持下的汉僧和印度僧侣之间在吐蕃举行的一次大辩论会,布顿这样分析了当时的情节①:那时正是乞黎苏笼腊赞执政年间,即公元八世纪。布顿认为这位君主是一位唐朝公主的儿子②,从童年时代就派人到唐朝去寻求佛经文献,他派遣的使者们领回了一位"和尚",也就是说一位汉僧③。稍后,他的另一位使者在唐朝得到了一位和尚关于‘坐禅’方面的教诲:这里当然指的是瑜伽的作法,汉僧则称之为禅,这一作法当时在唐朝盛行一时。但是,在吐蕃定居下来的摩诃衍和尚也在那里赢得了日益众多的弟子,其成员已形成了吐蕃佛教的多数。但因为他只教授一种过甚的"禅",即一

钱光胜[5](2013)在《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研究》文中提出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作为中土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古时期民众生活及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引言对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的相关研究作了综述,综合各家对“冥界”作了定义,指出尽管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相关研究显得较为零散,特别是在对《太平广记》文献价值的深入发掘,以及传世文献与敦煌吐鲁番、黑水城文献的结合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故尚有较大研究空间。第一章在对先唐冥界观念及其信仰进行概括基础之上,对唐五代宋初冥界中‘的神明进行了考述,指出了这一时期山川神的冥界化趋势,探讨了冥界神灵在数量及空间上的发展。第二章对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中官吏的名称、地位、影响及其来源进行了论证,并以敦煌愿文为中心,考察了冥界官吏的佛道融合及其世俗化,并以道家韩真人演变为个例,探讨了愿文中的“保人可韩”和“专使可嚂官”的重要史料价值。第三章以道教对唐五代宋初冥界的影响为视角,对冥判、冥诉、天曹、算、簿籍、坑以及冥界中的地狱进行了考述,意在阐明汉魏六朝以来的道教与中土原有冥界观念对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的重要影响,并对冥界与地狱的关系有所讨论。第四章以冥界与官禄、科举及政治,冥界与婚姻、财富和食禄,冥界与疾病等为论述重点,阐述了唐五代宋初的冥界前定思想。第五章着重考察了冥界观念及其信仰下民众的生活,论述了社邑在十王信仰下的造像活动,考察了冥界信仰之下刺血写经意义在唐五代的转变,并以《佛说寿生经》为例论述了纸钱在冥界信仰下功能的转变。第六章以《盂兰盆经》和盂兰盆会为个例,论述了民众冥界观念从“饿鬼”向“地狱”的转变,以斋会为例,考察了斋会之“禁杀”与杀生入冥的关系,指出唐五代时期断屠政策的实行进一步促进了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的传播。第七章探讨了唐五代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的影响及其演变。首先探究了冥界观念与墓葬文书中死后世界之间的关系,其次注意到《格萨尔》、《西藏度亡经》与目连救母变文、《阎罗王授记(十王)经》之间的关系,认为唐五代宋初的冥界观念及其信仰对藏地有所影响。最后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了从《唐太宗入冥记》到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冥界之演进。结论部分对唐五代宋初的冥界观念及其信仰提出了几点结论,并从现实世界与冥界的关系变化上,指出了宋元以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倾向及功过格的意义。

孙林[6](2007)在《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民间宗教是藏民族所信仰的各宗教教派体系和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西藏民间宗教作为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具备混合型宗教特征,具体说,它既有佛教的东西又有苯教的东西,并且容纳了西藏民间鬼神、文化英雄、祖先、先王崇拜以及形形色色的巫术,还吸收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宗教信仰成分,基本上是一类扩散式的和自发的宗教信仰。它没有严密的宗教组织,但存在自愿团体,没有系统的教义,但有半职业或职业的巫师,为人们实施一些巫术、主持一些必要的宗教仪式。现在,要想建立一套有关西藏民间宗教的研究体系还比较困难,面临大量的工作。原因是在今天的西藏民间宗教信仰中,往往是佛教的思想意识、苯教的思想意识与民间的鬼魂、灵物及神灵崇拜等等观念混杂在一起,就连民间巫师们施行的宗教仪式也带有另外两个宗教的特点。对于民间信仰的原始面貌我们只能通过将历史文献的分析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来探寻,在此基础上再借助于当代学术理论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木文主要依照国内外藏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的实地田野调查,着重对西藏中部农业区民间宗教的信仰、宗教类型、包括仪式在内的各种宗教实践活动及其历史演变脉络予以系统的阐述和研究。主要分九章:第一章,探讨苯教与民间宗教关系。主要结合历史文献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古代西减苯教的制度化是伴随着吐蕃王朝的确立而得以实现的,其历史下限至少当在7世纪左右。这个时期,苯教徒不仅神化王权、而且为吐蕃王朝的政治提供相应的服务,苯教师也根据王朝的不同政治与社会需要而产生相应比较复杂的职业性分工,这表明其在吐蕃王朝建立之际,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民族宗教”。同时,本文还特别就制度化的苯教在保留古代宗教传统方面的作用予以考析,阐述苯教与民间宗教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研究佛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重点分析藏传佛教同印度民间宗教(密教)、西藏民间宗教之间的关系:并对历史上藏传佛教民间化的过程、特点予以表述。同时对大众的宗教趣味和态度、藏传佛教的民间取向、莲花生在藏传佛教民间化过程中的作用、伏藏与民间信仰等四个方面也作了讨论。第三章主要基于田野作业材料而对西藏中部地区农村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中的神魔分类加以阐述,揭示西藏农业区域民间宗教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认为在西藏的信仰世界中,西藏的系统宗教如佛教、苯教同民间宗教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佛教与非佛教的信仰往往并行不悖,佛教做不到的地方,民间宗教可以填补,反过来,民间宗教缺乏终极关怀、缺乏触及心灵深处的思想,而佛教正好予以弥补。佛教的神灵与民间宗教信仰的神灵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功能,为其信仰者心灵的不同需要提供服务。第四章对于西藏民间宗教最突出的表现:地域神崇拜及其相关民间宗教仪式进行分类、归纳和研究。主要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互相对证,来阐述和分析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以及系统宗教对于民间宗教的影响。认为地域神可根据民间宗教崇拜形式和民众所赋予的性质,而分为4个类型:第一类是民间地方保护神,代表神灵是“域拉”(yul-lha)和“结拉”(skyes-lha);第二类是区域地方标志和象征个人灵力源泉的地域神,代表神灵是“希达”(gzhi-bdag)、“战神”(dgra-lha);第三类是作为地方神力消解因素的地域神,代表神灵是萨达(sa-bdag)和鲁(klu);第四类地域神是特定空间合力神和特定保护神,代表神灵有“五守舍神”(vgo-bavi-lha-lnga)以及西藏宗教中一些著名的组合神如班丹拉姆(dpal-ldan-lha-mo)、白哈尔(pe-har)等。第五章重点探讨民间宗教信仰的核心观念——藏族灵魂观念及其相关仪式,主要根据苯教和藏传佛教的相关仪轨文本进行讨论。我们这里特别对于仪式中的重要器物“垛”和“侣”的使用进行文本分析,还针对民间普遍施行的招魂仪式和驱魔仪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系统介绍了藏族民间的一种被叫做代洛(Das log)的“还阳者”信仰。第六章对于民间宗教中使用的御邪术及其护身符、咒符进行研究,重点解析了各类由寺院印行的纸本或纺织物本护身符,同时也涉及一些民间独特的御邪工具,着重列举一些典型实例并予以分析。第七章主要研究和分析西藏民间组织类型和宗教权威,特别研究了民间宗教组织“几都”、“却卓”的性质和社会作用,同时还描述了西藏民间一些组织性的宗教活动,并将其同台湾学者提出的祭祀圈、信仰圈理论结合加以讨论。第八章重点讨论西藏巫师的身份、类别、社会等级以及社会作用,并提供了民间宗教在现代城市中发生变迁的实例,探讨了藏族巫师在现代都市生活对于社会如何发生其影响和作用,还附上作者对于一位卫藏地区巫师(灵媒)访谈的实录。第九章主要对于西藏流行的占卜术加以概述,并对于其中三类占卜术:鸟鸣占卜、鹘子占卜和西藏九宫占(Sme-ba-dgu)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徐东明[7](2014)在《宗喀巴中观哲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末明初,西藏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宗喀巴大师应时而出,在遍学印藏佛教典籍和各派教义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龙树、月称一系的中观学说,并以之为指导,建立了格鲁派戒律严明、次第井然、显密圆融的教义教法体系,使其成为他推行宗教改革的理论武器,并成功地扭转了西藏佛教发展的衰败局面,使藏传佛教步入正轨,促进了明初西藏社会的发展。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言,概述宗喀巴中观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第二章,从社会历史发展视域,阐述宗喀巴中观哲学形成的历史人文环境。元末明初,西藏佛教的衰败局面,是宗喀巴诠释中观学说、重构佛教理论、发动宗教改革的具体历史环境;明朝中央政权的确认和帕竹地方政权的大力支持,是宗喀巴重建理论和信仰的政治保证;而宗喀巴大师广学博闻、立宗建派、弘法授徒、建寺创制等一系列举措是其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从印藏佛学源流发展的角度,阐述宗喀巴中观哲学的理论来源。对印度中观宗不同学派思想的抉择,成为宗喀巴构建自身中观哲学的基础。大乘瑜伽行派的唯识学和如来藏思想,经过宗喀巴判释和抉择,将其纳入了自派中观学的修学体系之中。对于后弘期仍影响藏地的禅宗思想,宗喀巴着重从其消极方面,批驳了摩诃衍那禅师的无分别说,认为如来藏、佛性并非实有法,而是缘起法,只有通过渐修才能获得。第四章,从诠释经典、重构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宗喀巴中观哲学的建立。经过遍学经论,诠释经典,创立自宗,宗喀巴将一切佛法作为修行的教授,纳入到三士道修行次第中,并判般若、中观为了义教,唯识、如来藏为方便教,而密乘为无上教法,显密双修可即身成佛,但修法必依止戒律和次第。通过破斥当时西藏佛教界乱解空性的断见、常见和无分别说等错误观点,宗喀巴提出了自派的“缘起自性空,性空故缘起”的中观正见。缘起自性空旨在说明通过缘起正理,通达诸法无有自性,本体为空;性空故缘起旨在说明,正因为没有自性本体,诸法才能依托因缘而生起,且自有因果业力作用不坏。由此两方面观察诸法当体即空而因果力用不坏,便可通达中观正见。第五章,从“缘起自性空”角度,阐述宗喀巴中观的本体论内涵。宗喀巴认为,通达缘起自性空,即可证入实相涅槃,而世俗缘起法是在性空名言中建立的,此即诸法唯名安立中有。名言无自性,是中观应成派与自续派的主要区别,坚持名言无自性,就是坚持彻底的空性本体论,这就与中观自续派划清了界限。同时,一切名言有皆是依分别心于安名处安立为假名有,故名言有于世俗世间能起因果作用。在名言有无自性与有无作用上,宗喀巴破斥了遮破太狭和遮破太过两派。宗喀巴认为,证悟空性可以解脱生死轮回,悟入涅槃,但要修行成佛必须悲智双运,圆满成就福智资粮。然而,更要认识到证悟空性不仅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基础,’又是发起大悲菩提心的基础和枢纽,是大乘菩萨修行成佛的关键。第六章,从“性空故缘起”的角度,阐述宗喀巴中观的认识论内涵。从自性空成立缘起有,认识自性空是缘起有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从缘起自性空,认识自性空理是通达人法二空和诸法实相的正因。从自性不空即无缘起,认识中道实义。从中道缘起认识自性空与缘起有的相因相待。于自性空认识因果缘起法和佛法的有效建立,是宗喀巴所阐发的应成中观哲学的殊胜之处。第七章,结语,以应成八大难题为参照,总结宗喀巴中观哲学的主要特征,并略论其影响。总之,元末明初,宗喀巴大师的经典诠释和理论、信仰重建活动,将藏传佛教从信仰危机的深渊挽救出来,其所创立的中观哲学,不仅使藏传佛教显教哲学发展达到顶峰,而且他所建立的显密一如的教法体系,更将理性信仰的精神灌注于佛教义理之中,最终使藏传佛教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正途。

周娟[8](2007)在《1616年至1959年的不丹与中国西藏关系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1616年至1959年的不丹同我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脉络为研究对象。在参阅诸多相关的国内外史料、吸收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者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和宗教领域的关系的动态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不丹(Bhutan),自称“竺域”(’Brug-yul),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其国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分别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亚东地区、江孜地区和山南地区接壤,与中国的边界线长为470公里。不丹是个全民信教的国家,藏传佛教主(竺)巴噶举是不丹的国教。由于同我国西藏地区存在着亲密的民族、文化与地缘关系,不丹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与西藏地区息息相关,自古以来西藏地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深深影响着不丹,大到国家政体、小到平民百姓的日常风俗,无不体现出藏文化对整个国度的根深蒂固浸渍的痕迹。但是由于近代英国殖民政府插手喜马拉雅事务,使不丹同我国西藏地区的关系日益疏远。印度独立后,不丹听从印度政府的指导,同我国政府的关系更为冷淡。1959年借西藏地区发生动乱之机,与我国西藏地区断绝了一切经济、政治、贸易以及文化上的往来。时至今日,虽然不丹同我国已经有了一些的民间性质的宗教文化、贸易的交往,但是远不能和过去相提并论.甚至不丹至今还没有同我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近年来,我国的藏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我国藏区周边藏文化的研究尚涉足不多.学术界对藏区周边社会、国家及其与我国藏区的历史关系与现状还缺乏系统综合的研究。本文试图系统地研究厘清两地关系的发展历史,这不仅可为国内的藏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领域,为我国制定针对不丹的对外政策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而且还可为我国,尤其是对我国藏区的政治稳定、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张锦花[9](2021)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巨大飞跃。国内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联系、情感上相互亲近,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国内各民族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点,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共同体,其中起着“黏合剂”作用的是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同居住的广袤国土,是团结一致、驱逐外辱、寻求解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传统,源起于传统“华夷一统”思想,在古代无论是“华”,还是“夷”,尽管文化形式各异,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但都是炎黄子孙。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无论采取武力征服、羁縻、和亲等政策,都在维护国家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列强入侵、生灵涂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共同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断衍生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对“中华民族”概念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逐渐接受,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极大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的认识的一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形势,立足我国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传统,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得以基本形成。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科学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这一论断的形成,同样经历了逐渐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对中华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主持召开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西藏特殊关怀,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要求和根本引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纲领性原则,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内在规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藏面临“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因素突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必须将民族宗教因素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考虑。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改革开放,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摆脱了贫困。但是,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境内外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安定和平大好局面的反动势力仍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管肚子”的问题解决以后,“管脑子”的问题仍然任务艰巨,如何让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新时代西藏工作“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提升西藏各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凝聚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政策、实践及反思四个维度出发,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梳理、价值意义阐释、实证分析调查、剖析问题实质、路径选择探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趋势及学术观点,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以期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起、雏形、形成、发展与确立的不同历史形态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夯实研究根基。第二章主要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首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其次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再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寻找关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依据,最后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总结归纳并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遵循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还要立足于西藏特殊的民族宗教实际,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第四章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分析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机遇,从古代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与内地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近代以来西藏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系统工程战略性工程,关键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实命题的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理论研究也是现实问题研究,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采取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西藏农牧区、西藏城市社区进行定量调查,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与形式,分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第五章内容,本章主要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以西藏7所高校中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与教师、西藏农牧区的部分农牧民与驻村干部、城市社区中的部分市民与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累计发放问卷3000余份,访谈人数300余人,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为论文的研究增加数据支撑与可靠依据。第六章立足实证分析,剖析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为第七章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提供了路径构建依据。着眼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是多样的,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社会认知是关键,教育宣传是手段,只有这几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使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更加坚固。

伊岚[10](2012)在《禅在近现代中国之转型》文中研究表明要解决禅在近现代中国转型的问题,不能简单依靠梳理近现代禅史的方法。这一方面是因为近现代禅史内容较少,相对于传统禅的形态本身没有过大的创新与过多的突破。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解决“转型”的实质,对于本文问题的处理意义巨大。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首先便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一般认为认识禅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本质上是由于不合逻辑的禅很难被正常的认识步骤所解释而携带着神秘色彩所致。但禅的特殊性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从认识的由广及小的思路出发,禅还可以被视为宗教的部分、佛教的部分、传统文化的部分乃至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内容。这几种维度一直贯穿在问题的解决之中,考察禅的价值就需要从此入手。建国以来作为宗教的禅在以意识形态泛化的显性因素及其他次要的隐性因素的影响下遭受了一系列冲击,后又走上返正之路;佛教受到了了一些偏见,以禅为主体中国佛教在近代以来被批判为不是佛教;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禅被作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形成了东方文化热、传统文化热、禅学热等思想文化热潮。这些不仅考察了禅的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认识禅提供了良好的视界。在此基础上,问题能被细化为两个分问题:中国近现代禅史的问题,与现代化问题。近现代禅史涉及时间短,内容较简单也较明确,不是创新点所在,不是解决问题的变量而更大程度是一个恒量。而对于禅的现代化问题虽然十分重要,但传统文化界往往忽略了禅,而将大量精力集中到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之上。而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又往往因为禅佛教的研究研究门槛高而只得知难而退。禅的研究是不应被忽视的,无论从哪个维度考察禅,都能发现其转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现状却是对于转型、转化的概念,人们往往是模糊的、不求甚解的,从而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印象。禅的转型实质就是适应时代和社会的新挑战(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的调试和演变。并且维度不同,对禅的定位不同,转型的路向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仅仅视其为宗教、佛教或仅仅视其为传统文化中的非主要成分,都会轻视禅的转型意义,也会不自觉地忽略禅转型的某些途径与方向,这样便不能全面把握转型的形态与过程。而在以上评估过禅的价值与禅转型的价值之后,就需要借鉴传统展开转型问题。我们应当借鉴传统的方法,注意吸收传统的禅、佛教、宗教、传统文化的研究法的精华。我们应当吸收传统研究的成果,清醒地把握对禅转型问题研究的水平,找到研究的潜力与空间。我们应当了解传统带给了近现代禅以怎样的负担与动力,而这种广泛意义上的传统包括佛教本身的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传统以及传统之外的近现代中国本身为禅佛教所造成的影响。而所有这些都证明了转型的必要。在这些外部因素之外,禅自身的传统也是禅转型时所无法摆脱的,任何转型也都需结合具体状况批判地继承,禅其实在近现代就面临着风光不再的衰败。总之,禅转型应当是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包含了禅宗在近现代的振作作为转型的基础、胡适的禅研究表现禅摆脱神秘面纱走向学术研究化、禅与人间佛教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证明禅的人间化趋向、居士禅的兴起又彰显了居士佛教发展的路向以及禅净合流的趋势客观上也是禅的一种转型与适应。至于禅的世界化、全球化趋势,在近现代中国并不明显,而似乎日本禅僧功劳更大,也只能做简单的论述。综上,禅的转型很必要,而各种力量也应投入禅转型的努力之中。实现禅的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也是禅佛教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拉萨宗教会议僧诤记》导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萨宗教会议僧诤记》导言(论文提纲范文)

(1)楞伽禅思想脉络中的禅宗“顿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顿渐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1.2.2 禅宗传承连续性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楞伽禅的创传与达摩慧可禅的顿悟性格
    2.1 四卷《楞伽》与禅修
        2.1.1 自觉圣智:“如来禅”的核心宗旨
        2.1.2 四种禅:《楞伽经》关于禅类的科判
        2.1.3 《楞伽经》关于“顿渐”的开示
    2.2 达摩与慧可的禅法:初期楞伽禅的理论形态
        2.2.1 “二入四行”与达摩禅的楞伽禅性质
        2.2.2 楞伽禅的方便与真实
        2.2.3 慧可对达摩禅的诠释与改造
    2.3 初期楞伽禅之“顿”:与地论一系禅对照
        2.3.1 楞伽禅的缵衍与分流
        2.3.2 《十地经论》与地论一系禅法
        2.3.3 达摩慧可禅“顿悟”的性格与表现
第3章 “东山法门”的开合与对“顿悟”的开示
    3.1 东山法门的禅史重勘
        3.1.1 法门的创立
        3.1.2 禅史上的道信与弘忍
    3.2 道信、弘忍禅修理论体系的建构
        3.2.1 道信禅法概述
        3.2.2 弘忍禅法概述
        3.2.3 “东山法门”的理论张力
    3.3 东山法门对“顿悟”的组织整理
        3.3.1 宗外禅修理论对“顿”“渐”的规定与理解
        3.3.2 东山法门对“顿”的重视与抉择
        3.3.3 天台与东山“顿”禅之同异
第4章 东山门下的分弘共建与南顿北渐
    4.1 东山门下的分弘共建与理论反思
        4.1.1 分头弘化:弘忍付嘱的背后
        4.1.2 东山门下:“分头弘化”期的禅史阶段界划
        4.1.3 东山门下“顿悟”理论成果检索
    4.2 南能北秀关系重勘
        4.2.1 神秀的活动及成果
        4.2.2 神秀的尴尬与荣耀
        4.2.3 “南能”与“北秀”:分弘共建的地理呼应
    4.3 南北宗禅义理梳理与“南顿”的成立
        4.3.1 法即一种
        4.3.2 见有迟疾
        4.3.3 南宗禅之“顿悟”的成立
第5章 荷泽洪州之隙与渐顿之辨
    5.1 参商之隙:荷泽洪州二宗的龃龉
        5.1.1 荷泽宗的兴盛与没落
        5.1.2 洪州宗的崛起
        5.1.3 荷泽洪州之隙
    5.2 性在作用:洪州宗的机缘问答与“顿悟”
        5.2.1 机缘问答与洪州禅风
        5.2.2 举例洪州机缘问答的几种主要方式
        5.2.3 立处即真:“机缘”中的“顿”入意蕴
    5.3 修与无修:二宗禅见与洪州宗之“顿”
        5.3.1 宗密眼中的荷泽洪州二宗
        5.3.2 荷泽洪州渐顿义理之辨
        5.3.3 洪州禅之“顿悟”的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其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2)70年来国内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研究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沉寂期:1949—1977年
开创期:1978—2005年
    (一) 研究契机
    (二) 研究特点及代表性成果
        1.代表性学者及其成果
        2.海外研究成果译介
兴盛期:2006年至今
    (一) 研究契机
    (二) 研究特点及代表性成果
        1.研究队伍特点
        2.研究成果特点
展望

(5)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中的神明
    第一节 先唐冥界观概述
    第二节 唐五代宋初冥界中的王者
        一、泰山府君及其郎君信仰
        二、阎罗王
        三、五道(将军)大神
    第三节 山川神的冥界化
        一、海、东海公
        二、华山神及华山三郎
        三、其他冥界神
    第四节 神圣与世俗之间:冥界神在数量及空间上的发展
第二章 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中的冥界官吏
    第一节 冥界官吏
        一、冥官
        二、冥吏
        三、冥界官吏的来源
    第二节 冥界官吏的佛道融合与世俗化——以敦煌愿文为中心
        一、“土府水官”探源
        二、冥吏的世俗化
    第三节 韩真人考——兼论敦煌愿文中的“保人可韩”和“专使可嚂官”
        一、韩终其人其事
        二、韩终之神化
        三、宋代的“韩真人”、“韩君丈人”和“可韩司丈人”
        四、元明以来的“韩君丈人”
        五、敦煌吐鲁番写卷中“保人可韩”、“专使可嚂官”与“珂寒寺”、“珂寒使”
第三章 冥界审断以及地狱——以道教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冥界审判
        一、道教与冥判
        二、冢讼与冥诉
    第二节 冥界中的“天曹”、“算”、“簿”和“籍”
        一、天曹、算
        二、簿、籍
        三、坑
    第三节 冥界与人间及地狱
        一、幽明之间
        二、冥界与地狱
第四章 从“死生异路”到“定成命于幽数”——试论唐五代的冥界前定论
    第一节 冥界与官禄、科举及政治
        一、“纱笼中人”与冥界定官禄
        二、冥界与科举
        三、冥界与政治
    第二节 冥界与婚姻、财富和食禄
    第三节 冥界与疾病
    结语
第五章 追寻一己之福——冥界信仰下的民众生活
    第一节 晚唐五代的十王会与蜀地十王造像考述
        一、《资中西岩前蜀武成三年(910)十王造像题记》与《先修十王会》《先修意》
        二、晚唐五代十王信仰下的社邑活动
        三、结语
    第二节 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与唐五代的刺血写经
        一、刺血之渊源
        二、唐五代宋初的刺血写经及其意义之转变
        三、结语
    第三节 从“七七斋”到宋代寿生寄库会——冥界信仰下纸钱功能之转变
        一、唐五代宋初以来的纸钱与冥界
        二、“预修生七斋”与纸钱
        三、俄藏黑水城《佛说寿生经》与冥界信仰下纸钱功能的转变
第六章 地狱观念在唐五代宋初的传播——以《佛说盂兰盆经》和斋会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从“饿鬼”到“地狱”
    第二节 斋会与“禁杀”
        一、疑伪经与斋日持戒
        二、禁杀、社邑及断屠
第七章 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影响与演变
    第一节 从变化到回归:冥界观念与墓葬文书中的死后世界——以敦煌吐鲁番文献为中心
        一、西北出土墓券、吐鲁番文书中地下世界
        二、敦煌冥婚书仪和葬书中所见地下世界
        三、上博《曹元深祭神文》中地下世界
        四、结语
    第二节 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对藏地影响
        一、《目连救母变文》与《格萨尔》“地狱救妻”、“地狱救母”关系初探
        二、《阎罗王授记(十王)经》与《西藏度亡经》之比较研究
    第三节 从《唐太宗入冥记》到《西游记》——七至十六世纪冥界观念及其变迁的文献学考察
        一、相关文献简介
        二、说唱艺术与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的传播
        三、文献中所见冥界之演进
        四、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一般定义
    二、民间宗教与信仰的语义边界及世俗性意义
    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世俗意义及其民间性、社会性
    四、民间宗教信仰的分类
    五、西藏民间宗教的一般类型及其地方性
    六、西藏民间宗教的主要特点
    七、国内外有关西藏民间宗教研究的学术综述
    八、本论文选题的思路、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藏民间宗教与苯教的关系考析
    第一节 早期苯教概况及其系统化历史考析
        一、苯教的名称来源
        二、古代文献所记载的远古神话和古代宗教体系
        三、古代传说时代的“绝地天通”事件与苯教的制度化
        四、苯教制度化过程考析
    第二节 苯教的特点及其固有的象征思维模式
        一、苯教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于古代民间宗教的保存
        二、苯教神话关于宇宙间对立系统的混杂性知识
        三、神话时间的有机构成
        四、统摄万物的模式
        五、智慧与结构—民间与外来思想的因素
    第三节 苯教中的古老神灵及与民间宗教的关系
第二章 民间宗教与佛教的关系考析
    第一节 佛教传入西藏以及早期的影响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及佛教本地化的过程
        一、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二、印度密宗与藏传佛教关系
        三、藏传佛教各教派密宗密法及其本地化过程
    第三节 佛教在民间的主要影响
        一、藏传佛教教理的核心思想
        二、藏传佛教对民间宗教的包容性及本身的“民间化”
第三章 民间宗教活动场所、区域空间以及相关神系
    第一节 民间宗教活动场所的一般分类
    第二节 家庭宗教区域空间及其家庭神系
    第三节 乡村宗教区域空间及其神灵系统
    第四节 公共宗教区域活动空间
    第五节 标志性宗教区域空间
    第六节 地方宗教区域空间中的神魔和人类的关联
第四章 地域神崇拜及相关仪式
    第一节 作为乡里地方的保护神—域拉和结拉
        一、域拉和拉则
        二、西藏乡村与地域神相关的宗教建筑
        三、作为地域守护者的出生神、家族神—结拉
    第二节 作为区域地方标志和个人灵力源泉的地域神
        一、希达的通常标志
        二、作为山神的希达
        三、山神和地域神的不同层次
    第三节 作为地方神力消解因素的地域精灵(萨达、鲁)
        一、萨达的神灵属性
        二、《十万龙经》中的萨达
        三、《白琉璃论》中的萨达
        四、学者的研究
    第四节 地方空间合力神及护法神
        一、五守舍神
        二、乡村家族守护神
        三、地域合体神
        四、著名地区保护神—拉萨的班丹拉姆
        五、地区保护神—山南和拉萨的白哈尔
        六、小结
    第五节 与地域神有关的仪式
        一、净化的意义
        二、民间的煨桑净化仪式
        三、新年祭献地域神的仪式过程
        四、萨嘎达瓦节的祭献活动及宝瓶供奉仪式
        五、世界公桑日的祭祀活动
        六、六月四日烟祭登山节的净化仪式
第五章 民间信仰的基础—藏族灵魂观念及其相关仪式
    第一节 灵魂概念在藏语中的意义—苯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中的灵魂和生命
        一、灵魂概念在西藏不同宗教中的语义
        二、寄魂物—生命延续的方式
        三、灵魂的脆弱性
        四、小结
    第二节 灵魂与神灵的关系
        一、个人身体神
        二、五守舍神与个人神灵关系
        三、“人死赞魔生”的宗教语义学
        四、本命神与本尊神
        五、本命神、本尊神与活佛化身说
    第三节 灵魂的象征
        一、灵魂寄托物—绿松石
        二、金花与绿松石
        三、护身神物—嘎乌和天珠
        四、箭与纺锤
    第四节 灵魂与祖先
        一、藏族早期的祖先崇拜
        二、民间对于祖先崇拜的记忆
    第五节 与灵魂有关的仪式和法术
        一、招魂术
        二、垛、灵魂及相关的驱除游魂恶鬼仪式
        三、侣贡杰布仪式以及西藏的“替罪羊”
        四、灵魂、死亡与葬礼
第六章 西藏民间宗教中的禳灾、御邪术以及咒符、护身符
    第一节 禳灾、御邪术的分类和相关宗教观念
    第二节 西藏民间的广谱禳灾法术—《四百禳灾法仪轨》
    第三节 《基于各种精要母续心经除魔仪轨》
    第四节 比较和分析
    第五节 西藏民间的护身符与咒符
        一、民间护身符以及咒符的分类及用法
        二、典型的民间咒符和护身符用法实例
    第六节 御邪工具
第七章 民间宗教的行为和组织活动
    第一节 个人、家庭以及邻里间的宗教行为方式
        一、个人和家庭的一般宗教行为
        二、生命关节礼仪的宗教意义
        三、西藏民间邻里和乡村的宗教互动模式
    第二节 乡村社区的公共宗教活动
        一、春播开犁节
        二、望果节与收割仪式
        三、防雹与禳解仪式
    第三节 关于西藏民间宗教组织能否对证祭祀圈、信仰圈理论的几点分析和讨论
第八章 西藏民间巫师及其社会影响力
    第一节 西藏民间宗教传统中的巫师和巫术
        一、巫师的名称
        二、西藏巫师的分类
        三、西藏民间神巫通常的装扮
        四、古代文献中的神巫及巫术
    第二节 代言神巫的能力与等级以及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一、地方神和护法神—代言神巫能力的源泉
        二、民间巫师在民众生活中的作用
        三、“宗教信仰交换网络”—对于拉萨民间宗教新的表现模式的观察
    第三节 从尼木到拉萨—拉萨民间巫医调查与访谈实录
        一、第一次观察
        二、第二次观察
        三、第三次观察
        四、第四次观察
        五、索囊巴珠访谈录
        六、分析
第九章 西藏民间的占卜术
    第一节 古代及近现代西藏占卜术概述
        一、鹘子占卜术
        二、鸟鸣占卜
    第二节 汉地九宫八卦理论及相关历占体系对于西藏的影响考析
        一、九宫历占的起源及运行原理
        二、敦煌俱注历与西藏的关系
    第三节 西藏占卜术对纳西族的影响—以九宫算为例
        一、纳西族的巴格图与西藏的关系
        二、藏族九宫占算与纳西族的巴格图
结论
    一、西藏民间宗教所具有的实践方式
    二、巫师和巫术在西藏农区的社会角色
    三、民间宗教同系统宗教的长期双边互动关系
    四、民间宗教的口头、文本和实践传统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7)宗喀巴中观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宗喀巴中观哲学的研究现状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宗喀巴中观哲学形成的历史人文环境
    第一节 元末明初西藏佛教信仰危机的历史考察
        一、佛教衰败的现状与原因
        二、重建信仰的准备
    第二节 宗喀巴生平与宗教改革
        一、修学与著述
        二、弘法与立宗
        三、建寺与改革
第三章 宗喀巴中观哲学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印藏中观学源流略述
        一、印度中观学的源流
        二、中观学在西藏的流传与发展
        三、印度中观思想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第二节 瑜伽行派对宗喀巴的影响
        一、印藏瑜伽行派的源流
        二、宗喀巴大师对瑜伽行派的判释和吸收
    第三节 汉地禅宗对宗喀巴中观的影响
        一、顿渐之诤与禅宗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二、宗喀巴对摩诃衍那“无分别说”的破斥
第四章 宗喀巴中观哲学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宗喀巴的判教思想
        一、西藏佛教各派对佛法的判释
        二、宗喀巴对佛法的判释
    第二节 抉择中观自续、应成见
    第三节 破邪显正,成立自宗
        一、宗喀巴对藏传佛教各派空性见的评判
        二、缘起自性空之正见
第五章 “缘起自性空”的本体论内涵
    第一节 “缘起自性空”与诸法毕竟空
        一、缘起自性空与诸法毕竟空
        二、自性空与唯名有的安立
        三、自性空理有其抉择范围
    第二节 空性与解脱成佛
        一、自性空与十六空
        二、空性与解脱、成佛
        三、自性空的本体论意义
第六章 “性空故缘起”的认识论内涵
    第一节 通过“自性空”认识“缘起有”
        一、自性空成立缘起有
        二、自性空与中道实义
    第二节 自性空与诸法缘起如幻
        一、自性空与缘起有的相因相待
        二、自性空与因果缘起法的建立
        三、自性空与佛法的有效建立
第七章 结语:宗喀巴中观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宗喀巴中观哲学的特征
    二、宗喀巴中观哲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辞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1616年至1959年的不丹与中国西藏关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不丹的早期历史
    第一节 吐蕃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第二节 噶举派主导地位的形成
    第三节 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在不丹的传播
第二章 不丹建立统一的国家
    第一节 阿旺·纳姆加尔进入不丹
    第二节 排除外部干预,实现国内统一
    第三节 政教合一政权的行政建制
    第四节 政教合一政权的宗教建制及僧侣集团
    第五节 建国后的不丹同西藏噶厦政府的军事冲突与对峙
第三章 藏不关系的新阶段——政治宗藩关系的确立
    第一节 两地政局的发展
    第二节 颇罗鼐调解不丹内乱
    第三节 藏不新型关系的特点
第四章 英印政府介入喜马拉雅地区事务
    第一节 不丹的对外扩张和第一次英不战争
    第二节 英印政府对藏与藏边国家和地区的窥探
    第三节 这一期间不丹同清政府及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四节 1864年第二次英不战争和《辛楚拉条约》的签订
第五章 南亚地缘政治变迁和不丹外交战略的演变
    第一节 英印政府在喜玛拉雅地区的扩张战略
    第二节 不丹国内实权派上台
    第三节 英印政府第一次侵藏战争及对不丹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英印政府第二次侵藏战争中不丹的角色转变
第六章 不丹世袭君主制的确立及其影响
    第一节 《普纳卡条约》的签订及其政治转向
    第二节 不丹政治的世俗化及其影响
    第三节 清政府及噶厦政府对不丹主权的强调
第七章 1910年以来藏不关系的发展及1959年的全面中止
    第一节 不丹同西藏地区的领土之争
    第二节 四、五十年代不丹政局的发展以及1959年的西藏地区动乱
    第三节 藏不关系的冷淡期
第八章 不丹同西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往
    第一节 藏传佛教与不丹的宗教文化
    第二节 具有浓郁藏文化气息的不丹民间文化
    第三节 不丹和西藏地区的经济往来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不丹大事年表
附录二:主巴噶举派热隆寺主钦活佛世系表
附录三:主巴噶举派热隆寺寺院住持(教主)世系表
附录四:不丹第一代沙布东阿旺·纳姆加尔的转世情况
附录五:不丹王国历代德布(Brug sDe—srid)及在位时间
附录六:不丹王国历代基堪布(rJe mKhan—po)及在位时间
附录七:不丹的世袭国王及在位时间
附录八:不丹的相关条约
附录九:驻锡金政务官
致谢

(9)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治藏方略
        二、民族与中华民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过程
        一、源起:传统“华夷一统”思想
        二、雏形: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形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四、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五、确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
        一、中国史前文明中的共同体思想
        二、古代各民族互动中的共同体思想
        三、大一统国家观中的共同体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二、恩格斯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三、列宁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一、毛泽东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二、邓小平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三、江泽民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四、胡锦涛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第四节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党的治藏方略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党治藏方略的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
        二、党的治藏方略的发展完备阶段(1978—2012)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确立阶段(2012—至今)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
        一、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目标任务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题中之意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三大关系
第四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机遇
    第一节 古代西藏各民族与其他民族互动的典型代表
        一、民族互市与王朝朝贡
        二、民族会盟与民族和亲
        三、民族战争与民族贡献
    第二节 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一、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二、共同抵御外辱捍卫统一
        三、共同丰富发展祖国经济
        四、共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第三节 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机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党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的战略机遇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引领机遇
第五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分析
    第一节 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学生调查问卷与访谈统计分析
        三、总结与启示
    第二节 西藏农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农牧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
        三、客位研究:以驻村干部为视角分析农牧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
        四、总结与启示
    第三节 西藏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点社区的选取情况
        三、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四、总结与启示
第六章 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挑战
    第一节 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性挑战
        一、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威胁西藏安全稳定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西藏主流文化
        三、藏传佛教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性挑战
        一、西藏经济总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性
        二、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性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阻碍性
    第三节 社会领域的复杂性面临多样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认知不足
        二、对自媒体的无序发展的管控不足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节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直接性挑战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环境影响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资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提高带来的挑战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缺乏良性互动
    第五节 培育实践内生动力不足的制约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体的困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客体面临的困惑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面临的困惑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的困惑
第七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探析
    第一节 政治维度:构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依法管理西藏宗教事务、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
        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第二节 文化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基
        二、以推动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契机,丰富培育内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以文化互鉴为导向,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三节 经济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建立经济互助机制,形成民族互惠共同体
        四、加大边境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四节 社会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保障
        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良好社会生态
        二、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三、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作用
        四、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五节 教育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
        二、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浓厚氛围
        三、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合力
        四、遵循认知情感规律,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
    第六节 认知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一、确立培育原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明方向
        二、完善培育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丰富内容
        三、优化培育方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拓宽路径
        四、形成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禅在近现代中国之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由来
        (一) 选题来源
        (二) 选题原因
        (三) 选题简介
    二、 选题论证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作用
    三、 学术史综述
        (一) 按成果形式分门别类述评
        (二) 按成果内容分门别类地述评
        (三) 述评推导要点
    四、 学术要点
        (一) 选题切入点
        (二) 新学理视点
        (三) 学术考量重点
        (四) 学术辨析焦点
        (五) 学术探讨难点
        (六) 学术创新点
    五、 相关界定
        (一) 时间
        (二) 空间
        (三) 内容
第一章 禅所承受之轻:多视角下选题的意义
    第一节 宗教的功能:“宗教鸦片论”、“宗教文化论”到“宗教社会论”
        一、 “宗教鸦片论”:建国后人们对宗教的看法
        二、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宗教的种种看法
    第二节 “什么是佛教”或“什么不是佛教”:佛教的种种罪
        一、 普通人对佛教的冷嘲热讽
        二、 知识界对佛教的批判
        三、 总结:佛教是否是封建文化
    第三节 禅在东西文明交流中的价值
        一、 禅: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 东方文明精萃的价值
        三、 西方文化、西化、现代转型与东方文明
    第四节 小结:对现实中的禅之综述
第二章 禅:从传统到现代
    第一节 现代、现代化、转型或转化
        一、 现代化与现代
        二、 转型与转化
        三、 现代化或转型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禅的定位
        一、 传统文化与禅
        二、 对禅定位的种种思考
        三、 禅: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第三节 界定相关问题
        一、 什么是禅
        二、 界定中的烟幕弹
    第四节 小结:找寻意义的摸索
第三章 禅与传统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上的传统
        一、 禅的传统文化研究视角之研究方法
        二、 禅的宗教视角之研究方法
        三、 禅的佛教视角之研究方法
        四、 禅本身应注意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学术史综述:对该问题的传统研究水平略窥
        一、 禅研究中的近代禅研究状况
        二、 近代佛教著作中的近代禅史
        三、 论文中的额外的相关内容
    第三节 传统与禅:以传统带给禅的困顿为主
        一、 佛教传统中的矛盾与缺陷
        二、 历史传统中佛教的困顿
        三、 近现代社会中佛教处境的新变化
    第四节 禅的传统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禅转型的各项内容
    第一节 禅在近代的振作
        一、 振作与复兴
        二、 禅宗振作的描述
        三、 近现代禅门人物谱
        四、 虚云之禅
        五、 来果之禅
        六、 月溪之禅
        七、 法脉与法系角度下的近现代禅
    第二节 禅的被学术研究
        一、 前胡适时期的禅研究
        二、 胡适走向禅研究的历程及意义
        三、 胡适禅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对胡适研究的评判
    第三节 居士禅的兴起
        一、 居士佛教与居士禅
        二、 代表人物:袁焕仙、贾题韬、南怀瑾
        三、 近现代居士禅的其他人物
        四、 台湾的安祥禅、现代禅及居士禅的未来发展
    第四节 禅净合流、佛教内部的融合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 概说融合
        二、 圆瑛所体现的合流趋势
        三、 其他禅净合流的代表人物
    第五节 人间佛教与近现代的禅
        一、 各种人间佛教的理论与禅
        二、 太虚判教理论中对于人间佛教中禅的论述
        三、 禅在人间化路向上的转型
    第六节 全景考察:其他的趋势
结论:禅在近现代中国应当存在转型
参考文献
    (一)、经典著作及教科书
    (二)、报纸杂志
    (三)、原始资料
    (四)、论著著作
    (五)、期刊论文
    (六) 网络电子资源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拉萨宗教会议僧诤记》导言(论文参考文献)

  • [1]楞伽禅思想脉络中的禅宗“顿悟”研究[D]. 宋荻. 湖南大学, 2019(01)
  • [2]70年来国内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研究及其特点[J]. 黄维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3]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佛教研究的成果与问题[A]. 赵晓星. 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 2005
  • [4]《拉萨宗教会议僧诤记》导言[J]. 戴密微,耿昇. 敦煌学辑刊, 1981(00)
  • [5]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研究[D]. 钱光胜. 兰州大学, 2013(08)
  • [6]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 孙林. 四川大学, 2007(05)
  • [7]宗喀巴中观哲学研究[D]. 徐东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8]1616年至1959年的不丹与中国西藏关系史研究[D]. 周娟. 兰州大学, 2007(05)
  • [9]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张锦花. 西藏大学, 2021(11)
  • [10]禅在近现代中国之转型[D]. 伊岚. 山东师范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拉萨宗教会议”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