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种生产多层纸与纸板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戴毅[1](2019)在《纸张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快速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纸或者纸板是一种丰富、可循环利用的环保纤维基材料,其现已经替代部分不可降解的石油基材料用于食品包装、机械装备、医疗以及建筑装饰等诸多领域。在纸张的诸多性质中,除了抗张、撕裂强度等机械性能外,纸张的其他性能如疏水性、疏油性、透湿性能、孔隙度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性质参数对纸张产品的印刷性能、过滤效率、食品的包装效果以及保证期等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对于这些非机械性能的纸张参数(如疏水疏油性等)以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检测方法,传统的标准方法存在检测过程繁琐、耗时、易受干扰、误差大等缺点。因此,为了解决纸张和造纸辅料关键性参数检测方法存在的缺陷及落后等问题,本论文主要开发了一系列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此外,系统分析了国内外高档卷烟纸间的差异性,并构建了一种新的卷烟纸质量评价方法。具体结论如下:1.建立了一种利用X射线能谱法(EDS)快速无损检测卷烟纸中K和Na金属元素实际含量的半定量方法。EDS具有快速、无损检测的优点,可以有效提高测定卷烟纸中K和Na类助剂添加量的实验效率;利用相转化-压力效应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建立了快速检测纸张中碳酸钙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相对标准偏差<2.28%)与精确度(相对偏差小于5.76%),还可以有效避免样品中其他金属元素的干扰,大大减少繁琐的预处理步骤,提高实验的效率。在工业化应用中,该方法还可实现对纸张中碳酸钙含量的快速批量检测。2.开发了一种利用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定量测定食品纸基包装材料表面疏水度的方法,与参比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然后基于与前者相同的原理,建立一种定量测定食品包装纸疏油度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与准确度,其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纸张的本底颜色干扰实验的结果,还可实现纸基材料疏油程度的精准量化分析;建立了一种利用双示踪剂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同时定量测定固体材料表面疏水疏油度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检测效率高,而且所得的数据可以更加直观反映出材料表面的疏水或者疏油程度。3.开发了一种利用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纸基材料透湿度的新方法。与传统的杯式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确度与准确性(RSDS<3.49%,R2=0.9755),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测定时间,提高检测效率,还可以用于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纸张透湿度,这对于新材料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一种利用示踪剂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准确测定纸张孔隙率的方法。与参考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准确度。4.利用单因素法分析了国内外进口优质卷烟纸与国内高档卷烟纸在原料种类、配比以及纤维形态参数间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国产卷烟纸的纤维平均宽度均低于进口高档卷烟纸的纤维平均宽度;利用SEM-EDS分析了国内外卷烟纸在表面形态、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差异性,结果发现进口优质卷烟纸相比国内高档卷烟纸,其填料的分散性、均一性以及与纤维的交织程度更好,进口优质卷烟纸的K/Na比值低于国产卷烟纸的比值;利用多变量分析技术建立了一个评价各种纸张品质差异性和相似性的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国内卷烟纸与进口优质卷烟卷烟纸的品质差距,对相似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还可以识别采购卷烟纸品质的稳定性,对采购的卷烟纸品质进行量化的控制。这种多变量技术将对其他高端特种纸基材料的国产化研究与生产工艺的优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5.利用相转化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建立快速检测松香酸度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RSD<1.96%,相对标准偏差<7.14%)。与传统酸碱滴定法相比,本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样品基质颜色的干扰和减少实验中滴定终点判断的误差;利用自动程序升温技术、多次抽提技术和原位示踪剂技术建立了一种准确测定松香的软化点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与传统的环球法相比,本方法操作简单便捷、操作干扰小且全程自动化控制;最后利用自动程序升温技术和示踪剂技术建立检测淀粉糊化温度的新方法,与两种标准注方法比较发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重现性、可靠性以及适用范围(RSD<0.76%,相对标准偏差<4%)。
邰晶磊[2](2014)在《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其水蒸汽渗透行为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和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目前广泛用于包装材料的石油基高聚物,因其非生物降解性,导致其废弃物难以回收再生,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堆肥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负担。而可再生资源来源的生物聚合物具有替代石油基高聚物的潜力,成为目前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研究热点。但生物聚合物普遍存在性能上的缺陷,因此,其改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纸基生物基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逐渐受到重视,已有很多研究。聚乳酸(PLA)是一种植物资源来源、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生物聚酯材料,综合性能优良,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生物聚合物之一。聚乳酸涂塑纸或纸板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可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聚乳酸涂塑复合纸的方法。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和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纳米级颗粒颜料,分别用壳聚糖和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作为涂料胶黏剂配制聚乳酸涂料,采用纸张颜料涂布的方式制备聚乳酸涂布纸,再经滚压或平压使聚乳酸颗粒涂层微观混熔在纸面形成连续树脂层,制得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并对颗粒颜料及树脂涂层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聚乳酸溶液涂布的方法研究了氯仿、乙醇、正丙醇复合溶剂及聚乙二醇(PEG)和聚己内酯(PCL)对PLA涂层的增塑作用。通过研究成膜性、热性能、复合材料透湿性和透氧性、及热封性,发现复配溶剂、PEG和PCL均不同程度降低了PLA膜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并具有一定的诱导结晶作用,普遍使PLA膜层的结晶度有所升高;但从透湿性、透气性和热封性来看,发现各因素的影响均不大。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和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并用对制得的PLA微粒进行了粒度、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征。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PLA微粒多为多孔性球体,其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的PLA微粒的粒度和粒径分布最小,得率最大。而且,乳化溶剂挥发法可以制备纳米蒙脱土改性PLA微粒。用纳米均质法可以制得PLA颗粒。通过高速料液在均质阀中的剪切、撞击、强压力降作用制备的PLA微粒是不规则形状的实心颗粒。此外,还对PLA颗粒进行了臭氧处理亲水性改性研究,发现在中性条件下进行臭氧处理可以改善PLA颗粒的表面水润湿性,不过,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的PLA微粒因其多孔性及残余表面活性剂而具有很好的水润湿性。分别以壳聚糖和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作为PLA涂料的胶黏剂,采用涂布法-热压的方法制备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并用SEM、原子力显微镜(AFM)、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对聚乳酸涂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涂塑复合材料的透湿性、透氧性及热封性。发现涂布-热压法制备聚乳酸涂塑复合纸是可行的,而且复合纸的各项性能可与聚乳酸溶液涂布纸相媲美。而且,胶黏剂树脂对涂层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聚乳酸树脂层的玻璃转化转变温度和熔点,但均使涂层的结晶度升高,不利于树脂层的柔性。另外,不同的热压方法制得的涂层质量也不同,滚压和平压在微观尺度上均具有取向作用,但滚压涂层的光泽度、平滑度较高,而平压涂层平滑度、光泽度较低。另外,对于PLA-聚乙烯醇涂层,热压处理提高了树脂层的结晶度,而热压使PLA-壳聚糖涂层结晶度降低,但退火处理可使二者的结晶度提高,虽然可以改善涂层阻隔性,但同时会使涂层变得脆韧,不利于提高树脂层的柔性。针对各种聚乳酸涂塑复合纸的透湿行为进行了综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聚乳酸涂塑复合纸的透湿性遵循多层材料透湿性的一般规律。基于此规律,对水蒸气透过量和涂布量的关系进行了线性拟合,发现对于单面溶液涂塑纸、双面溶液涂塑纸、单面颜料-热压涂塑纸均得到很好的拟合效果,并得到了涂塑纸透湿量与涂布量之间的经验公式。而且,由于基纸对于树脂与基纸间形成的混合层的特性有决定性影响,基纸的特性及种类对纸塑复合材料的影响不可简单忽略不计。最后,研究了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在纸张再生过程中的降解行为。聚乳酸涂层在二次纤维的脱墨漂白过程中存在的水、热、碎解、揉搓等的作用下,基本上可完全降解,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避免一般纸塑复合材料纤维回用过程中存在的胶粘物等问题,对造纸过程没有影响。
刘雨杉[3](2020)在《基于结构稳定理论的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研究》文中认为瓦楞纸箱作为物流运输中的重要承载容器,其消耗量一直是各类包装用品之首。在检验和评估瓦楞纸箱质量的多种方法之中,抗压强度是最重要的技术指标。现阶段纸箱抗压强度主要是通过经验公式进行计算,而对压缩过程的理论研究较少。基于结构稳定理论研究纸箱压缩时的形变和受力情况,有助于寻找纸箱失稳机理,对优化纸箱结构意义重大。同时对于提高纸箱抗压强度的方法研究有许多,但其中大多数方法都会增加制箱成本、储运费用,很难平衡经济支出与纸箱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寻找一种不额外增加制箱成本的新方法意义非凡。本文以0201型纸箱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计算、试验以及有限元分析,对瓦楞纸箱的抗压强度进行研究,建立了纸箱屈曲方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增强纸箱抗压强度的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结构稳定理论,建立瓦楞纸箱屈曲微分方程。将正交各向异性的瓦楞纸板等效为各向同性薄板,使用能量法推导出瓦楞纸板的功能方程,建立瓦楞纸箱的屈曲微分方程,计算出纸箱的临界屈曲载荷,得到计算纸箱抗压强度的新方法,为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2)试验测定纸和纸板的性能参数。进行瓦楞原纸拉伸试验,求出纸板弹性参数。进行瓦楞纸板边压强度、侧压强度以及耐破强度测试,获得纸板性能参数,为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打下基础。(3)试验研究压痕形状对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分析纸箱受压后的工字形变形,在纸箱内部设计出菱形、横一形、八字形、竖一形、三角形以及交叉形压痕,对其分别进行抗压试验,将试验结果与无压痕纸箱对比后发现:在纸箱侧板内部施加压痕会影响纸箱的抗压强度,不同压痕形状的影响效果不同,其中菱形压痕与交叉形压痕的影响最大。菱形压痕具有显着增强作用,增幅约为10%。而交叉形压痕与纸箱失效时变形轨迹接近,加剧纸箱变形,降低了抗压强度(48%)。据此得出结论:菱形压痕通过阻碍纸箱原始变形趋势提高了瓦楞纸箱的抗压强度,得到了一种不影响纸箱外观,不增加原料成本和额外工艺成本的条件下增强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新方法,对实际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4)瓦楞纸箱的有限元屈曲分析。建立无压痕纸箱与菱形压痕纸箱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非线性静力学分析、特征值屈曲分析以及后屈曲分析,得到两种纸箱的临界屈曲载荷。对比试验结果,证明了两种模型的可靠性,验证了瓦楞纸箱屈曲分析的可行性。综上可知,本文基于结构稳定理论建立了瓦楞纸板的屈曲微分方程,获得了纸箱的临界屈曲载荷,提供了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理论计算的新思路。同时提出了一种不影响纸箱外观,不增加纸箱制造过程中的原料成本、额外工艺成本的条件下增强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新方法,有利于纸箱的实际应用。
白婧[4](2020)在《瓦楞结构的轴向压溃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瓦楞结构作为一种薄壁多胞结构,因其具有较高的刚度重量比而被广泛应用于运输包装领域。该结构沿轴向受压发生塑性变形时具有出色的能量吸收能力,从微结构层次分析其组成要素——角单元的折叠类型、从整体响应层次分析结构的变形模式、表征变形过程中吸收的能量是有效利用瓦楞结构进行能量吸收的关键。本文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瓦楞结构准静态轴向压溃响应进行了研究。此外,对相同质量下的瓦楞结构进行形状和尺寸优化设计,使其吸收更多的能量。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角单元的变形及变形过程中的能量吸收。为深入了解瓦楞结构的变形,首先借助三角形管研究角单元的变形,通过分析三角形管的变形模式得到角单元的A、B、C三种折叠类型,其中B型为新发现的折叠类型且吸能最多,但该类变形不易发生。然后以角单元发生非延展性变形为例,对比三种经典的能量吸收理论在计算不同角度角单元变形过程中所耗散能量的准确性。(2)单层瓦楞纸板准静态轴向压溃响应研究。通过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发现了瓦楞纸板中的芯纸渐进折叠诱导面纸(里纸)逐层弯曲的变形机制。然后选取了适合单层瓦楞纸板的典型折叠单元,并提出了一种确定有效压溃系数k的新方法。最后,基于角单元理论并考虑面纸被诱导而发生逐层弯曲所耗散的能量,建立了瓦楞纸板轴向压溃的平台应力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3)多层瓦楞纸板准静态轴向压溃响应研究。通过对不同芯纸层数、高度的多层瓦楞纸板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发现:尺寸通过影响结构的稳定性而影响变形模式,各变形模式对应的平台应力大小依次为:渐进折叠>局部歪曲>整体歪曲。并将尺寸变化对平台应力的影响用“高宽比”来表征,相同高度下的多层瓦楞纸板,平台应力随着高宽比的增加先增高后降低。此外,采用单层瓦楞纸板平台应力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建立了多层瓦楞纸板平台应力预测模型。在多层瓦楞纸板发生渐进折叠变形模式时,该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4)瓦楞结构薄壁管的优化设计。利用ABAQUS仿真软件,采用基于三次样条插值的序列响应面优化方法对相同质量下的瓦楞结构薄壁管进行形状和尺寸优化设计,使其吸收更多的能量。结果表明最优配置的瓦楞结构薄壁管的比吸能相较平均尺寸的瓦楞结构薄壁管提高了34.9%。且最优吸能配置倾向于提高芯板厚度而降低面板厚度,以及增加角单元的数目。此外也在优化过程中发现芯板对面板诱导能力的强弱受二者厚度影响,当芯板厚度大于或等于面板时,芯板能够诱导面板发生逐层弯曲,结构以稳定的渐进折叠模式变形;当芯板厚度小于面板时,诱导能力减弱,结构以整体歪曲模式变形。
周昱君[5](2019)在《装裱书画纸绢材料干燥变形病害及悬挂变形研究》文中提出书画装裱是一种对书法、绘画进行装饰、保护的传统艺术,对保存、保护古代书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书画装裱技术,大部分书画作品无法保留至今。装裱书画是由多种不同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在伸缩变形、机械强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书画装裱的干燥阶段,尤其是覆被后的上墙干燥过程中,画心与镶料之间、镶料与镶料之间是由通过淀粉浆糊粘接结合的,当材料间的变形差异较大,可能引起粘接结构的失效,产生材料的层间脱粘和面内脱粘,也就是,造成书画覆被过程中的崩画、空鼓、撕裂等病害。对古旧书画而言,画心材料经过长时间的老化和降解,机械性能下降,崩画时应力集中,超过材料耐受度,可能造成画心的二次损伤,包括撕裂、折痕以及微裂纹的产生。崩画后重新进行托裱,对书画画心无疑也是一种损伤。另外,在书画展览、收藏时,环境湿度的变化也可引起材料的变形。当材料间变形差异较大时,也有可能产生材料粘接结构的失效。因此研究书画装裱过程中材料的干燥变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书画装裱中由含水量变化引起的材料变形进行了研究,使用数字图像相关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对上墙干燥过程中书画的干燥变形进行测量。通过机械性能测试和变形测量,对装裱中常用材料宣纸和绢的机械性能、变形性能进行研究,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得到了一种减小托裱样品干燥变形方法,为实际书画装裱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数据支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单层宣纸和单层绢进行了机械性能和干燥变形研究。宣纸虽然是一种传统手工纸,但是其纤维排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因此,宣纸的机械性能和变形性能也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书画用绢是平纹结构的,经纬向纱线密度也有一定差异,因此其机械性能和变形性能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是符合正交异性特征的。2.书画装裱常用的淀粉浆糊浓度研究。本文研究了淀粉浆糊浓度对书画材料机械性能和干燥变形的影响,解释了传统书画装裱托裱浆糊浓度“良工用糊如水”的科学性。3.对双层托裱样品的干燥变形和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宣纸纤维排列方向性、绢的经纬方向性对机械性能和变形的影响。并对干燥方式、胶矾水涂布与否、托裱方向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一种变形较小的托裱组合方式,以减小实际托裱中材料干燥时的变形。4.模拟书画覆被上墙干燥过程中的崩画现象,分析了崩画产生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特征,为干燥过程中书画崩画的预测可能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5.对立轴书画进行了悬挂加载试验,模拟长时间悬挂的蠕变变形,研究了天杆弯曲书画形貌变化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模型,为减小立轴书画悬挂时天杆挠曲变形及其产生的画面凹凸变形提出相应的建议。
郝笑梦[6](2012)在《环保包装纸板强化技术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保包装材料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纸板作为重要的一类低碳环保包装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其新的特征,出现了各种功能性纸板。在重型包装领域,对纸板材料进行相应的强化技术处理,可以代替木、胶合板等材料。本文以常见的瓦楞纸板作为基材,进行纸板表面化学强化研究,同时结合纸板结构进行性能研究,为纸板强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对比分析纸板强化的两大类方法:结构强化和化学强化,确定以纸板表面化学强化为主,结构强化为辅的研究思路。对结构纸板进行统一建模,建立了层合纸板结构模型。分别以LS-2氧化淀粉、PS-255涂料胶黏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羧甲基纤维素(CMC)、CZMQ-02、硅酸钠作为表面施胶剂,对纸板表面进行化学强化试验,研究了各表面施胶剂的涂覆厚度、浓度对纸板强度的影响,建立了瓦楞纸板边压强度-强化助剂浓度-助剂厚度关系三维图,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的成模性,分析表面施胶剂性能的优劣。以纸板边压强度的提高程度和施胶后的表观性能为评定标准,选择LS-2表面施胶淀粉、CMC、CZMQ-02三种表面施胶剂复配进行纸板表面强化,通过正交试验,以边压强度为主要评价指标,获得具有粘合作用的最佳复配条件:混合溶液浓度为9%、CMC浓度为0.5%、CZMQ-02/LS-2配比为1:10、施胶温度为85℃。对获得的强化助剂配方进行应用,将双瓦楞、蜂窝与瓦楞纸板利用强化助剂粘合,得到瓦楞/瓦楞、蜂窝/瓦楞两种形式的复合结构纸板,进行边压、侧压、平压、戳穿试验,使用强化助剂粘合后的纸板结构边压强度得到了显着提高,平压强度有一定提高,但幅度不大,而戳穿强度和白乳胶粘合纸板相比,基本上无变化。进行蠕变性能试验,得到了强化助剂粘合的双瓦楞纸板蠕变模型。经过助剂强化的纸板经过长时间试验,应变比未强化的小很多,抗蠕变性能提高。分别分析强化助剂粘合的瓦楞/瓦楞、蜂窝/瓦楞结构,对其屈曲载荷进行分析,结合proe建模,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强化纸板屈曲分析,获得瓦楞/瓦楞、蜂窝/瓦楞结构的屈曲载荷;通过workbench中对强化纸板结构的应变、应力云图分析,可以发现纸板结构中的薄弱单元,为继续增强提供一定的依据。
卢富德[7](2014)在《多层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和冲击响应分析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泡沫和蜂窝等材料具有质轻、吸能优良的特点,作为缓冲材料或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头盔等结构中。采用不同的缓冲材料通过叠合组成的多层缓冲结构,可满足不同缓冲要求,为吸能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选择。由压缩试验虽不难得到多层缓冲结构的力学行为,但工程中层合配置方案有很多种,再加上缓冲材料所呈现的强非线性的力学特点,若仅用试验测试手段有时很难总结出规律,这时需要理论和数值的方法为设计理论依据。本文对几种层状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和冲击响应进行虚拟参数分析或有限元计算:(1)给出了一种求解层状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问题的虚拟参数法。在试验得到单层缓冲材料本构关系的基础上,对多层缓冲结构在界面处引入虚拟质量或阻尼,使求解多层缓冲结构的非线性代数方程组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运用Runge-Kutta法,可求解多层缓冲结构的响应。当虚拟质量趋于0时,所派生出来的振动频率趋于无穷大,其对应的振动幅值趋于0;当阻尼趋于0时,衰减指数趋向无穷大,所派生的振动幅值亦趋于0,因此选择合适的质量与阻尼,对多层缓冲结构的响应影响较小。(2)对于多层泡沫缓冲结构的冲击动态响应问题,通过引入虚拟质量,将相应的微分-代数方程组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同样,当质量趋于0,其派生出的频率趋于无穷大,对应的振动幅值趋于0。把虚拟质量方法推广到层状泡沫缓冲作用下的简支梁弹性结构的冲击响应,数值结果表明:当虚拟质量小于一定的值时,简支梁的位移与应力随虚拟质量的变化幅度很小。(3)瓦楞结构受压时,由于芯层屈曲,在压实前其名义应力会随应变的增加而减小因此,瓦楞纸板组成的多层缓冲结构的受压响应问题是一个强非线性问题。采用虚拟质量和虚拟阻尼方法求解,引入的虚拟惯性力和阻尼力,相当于缺陷或扰动,使多层瓦楞结构出现逐层屈曲现象,得到的名义应力-应变曲线的峰值点数等于瓦楞的层数,这与试验结果吻合。(4)对于EPS泡沫材料,通过考虑密度和压缩应变率的影响,拟合得到其本构方程;对于蜂窝材料,在经验公式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具体的本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蜂窝-泡沫叠层复合缓冲结构的单轴冲击模型,并用虚拟质量方法求解和优化分析,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优化结构;建立了头部模型-泡沫-铝蜂窝系统冲击有限元模型,以EPS的密度、厚度,以及蜂窝胞元的边长和厚度为设计变量,以比吸收能量为优化目标,对缓冲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和设计。结果表明泡沫-蜂窝复合缓冲结构具有较好的吸收能量的能力。当选取适当的虚拟参数时,虚拟参数对多层缓冲结构的单轴准静态压缩和冲击响应影响较小,运用Runge-Kutta法可方便求解多层缓冲结构的压缩响应;当引入虚拟参数求解具有屈曲现象多层瓦楞结构,虚拟惯性力与阻尼力相当于缺陷,使多层瓦楞结构出现逐层屈曲现象,一般常规的方法不容易得到逐层屈曲现象。虚拟参数也可用于求解具有屈曲现象的多层蜂窝或多层点阵缓冲结构的单轴准静态压缩和冲击响应。对于多层缓冲结构的三轴压缩响应,有限元方法提供了有效途径。
张世杰[8](2015)在《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稳步发展,由能源危机带来的能源问题和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节能降耗、碳减排、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深入各行各业、经济生活领域的共识。造纸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长期以来高能耗是制约造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使造纸产业进一步节能降耗,从高碳发展模式转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主要制浆造纸过程的能耗情况,分析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优势,再分析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可行性。确定在近期、中期和远期存在的技术壁垒要素以及优先要解决的顺序,制定出广东省造纸产业的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通过对这些技术壁垒的突破以满足技术市场的需求,来带动整个造纸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目标,提升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国际先进水平。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目前全球造纸产业发展水平、能耗现状及我国造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指出造纸产业发展节能与低碳技术是解决造纸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分析我国及广东省造纸产业在低碳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压力,进而在分析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提出高能耗是制约造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综述国内外造纸产业的能耗现状与评价体系,结合调研和实例计算深入剖析主要制浆造纸过程的能耗情况。再通过前期文献与调研收资分析,并对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制浆造纸企业等专家学者问卷调查,用德尔菲法统计与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与头脑风暴法构建广东省造纸产业的SWOT矩阵表和对造纸产业链各环节的节能降耗重要性进行分级。第三章在造纸产业节能降耗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碳排放概念、碳排放评价方法及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等基本理论,从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评判原则入手,分析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优势、造纸企业的碳平衡,探讨造纸产业从较高能耗、高碳排放发展转为较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可行性。对低碳造纸企业产品的碳排放进行评价与分析,通过林纸一体化碳汇与造纸企业碳中和,得出广东省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的碳排放水平所处地位,为造纸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第四章根据在市场需求研讨会和产业目标研讨会中确立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造纸产业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要素,节能减排技术壁垒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外与造纸产业相关的专利进行整理和分类,尤其是对与各个市场需求要素相对应的专利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找出制约造纸产业节能减排发展的技术壁垒。在技术壁垒分析研讨会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以及对国内外专利分析的结果,提出、讨论和确定在近期、中期和远期不同时间节点中存在的技术壁垒要素以及技术壁垒要素的优先排序,并从现存的技术壁垒要素中筛选并讨论确定优先要解决的技术壁垒。通过对这些技术壁垒的突破以满足技术市场的需求,来带动整个造纸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目标,提升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第五章基于节能降耗和低碳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借鉴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措施,通过确立广东省造纸产业近期、中期、远期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要素,找出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技术壁垒及优先解决顺序,从而制定出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以推动广东省造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戴佺民[9](2019)在《油浸纸套管受潮缺陷劣化过程及诊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负荷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特高压电网的规模化建设,对电力设备的可靠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油浸纸套管(简称套管)广泛应用于电力变压器出线组件,是发展超特高压电力系统最先试制的绝缘结构。油浸纸套管受潮缺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电力变压器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油浸纸套管内绝缘为多层缠绕内置铝箔的电容式结构,绝缘结构的差异导致套管受潮过程与变压器油纸绝缘不同。现有油纸绝缘的受潮研究不能支撑套管受潮阶段的诊断,受潮程度诊断缺乏有效判据。现有试验规程中标准及方法,并不能对受潮缺陷套管有效诊断。现有基于频域介电谱的XY模型水分定量诊断方法,主要用于油浸纸板结构的水分评估,对于含铝箔的套管结构绝缘受潮诊断适用性并不明朗。此外,现场受潮缺陷套管内部往往存在粘稠状的蜡状物,国内外对其成分及分子式研究不详,缺乏对套管蜡状物检测与诊断研究。因此,现有套管受潮缺陷诊断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套管缺陷诊断要求,非常有必要开展套管受潮缺陷劣化过程及特征研究,为套管绝缘受潮诊断提供依据。为了研究油浸纸套管受潮过程和现象,本文设计了材料、工艺、场强与实际套管一致的透明护套的套管模型,搭建了高电压大电流试验研究平台,具备对套管受潮过程、放电现象及产气现象进行实时拍摄,对局部放电、介损、电容量等特征量进行带电检测,对频域介电谱进行离线检测;具有对两支常规的72.5kV套管同时施加1000A电流、1OOkV交流电压的功能。利用超声加湿的受潮方式,研究了受潮过程中水分分布特征,发现了套管受潮的水分分布规律:在水分浓度梯度作用下,水分子通过套管密封最薄弱点渗透到套管油枕的空气腔,并以凝露、溶解、吸附或沉积的方式侵入套管内部;潮气遇冷在头部金属内壁及导杆表面凝结成水珠,然后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积到尾部,引起套管尾部受潮。水分与表面油层接触并溶解,油中含水量先升高,在浓度梯度驱动下油中水分逐渐被芯子吸到纸中,导致油中含水量下降,电容芯子受潮。再次,油中的悬浮水吸附到芯子表面,形成芯子表面严重的局部受潮。套管芯子内部内置大量的铝箔,铝箔对水分有阻隔能力,阻断了部分水分的径向迁移,进而使得芯子内层受潮比较缓慢。芯子上部出现的极端受潮区域,但其数量及分布情况具有随机性;芯子内层含水量随着受潮时间增加其受潮区域的增多;整体上,电容芯子最大含水量具有随机性,平均含水量与最大含水量具有相关性。从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电容量、局部放电等维度获得套管受潮过程表征参数:工频电压下介质损耗角正切值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电容量与介损变化规律相同,但变化量少。受潮劣化的早期,1.2Um电压下的介损较1OkV下介损增量0.2%;受潮劣化的晚期,水分迁移到极板边缘附近,1.2Um,电压下畸变电场,引起严重的放电现象,放电谱图呈现沿面放电特征。在72.5kV试验平台中,验证了受潮套管高电压介损、局部放电谱图的特征有效性。为了进一步揭示套管受潮过程中介损电容量的规律,利用分层定量受潮的方式,研究了在平均含水量相同情况下,套管模型由外层受潮变为内层受潮,10Hz~110Hz范围的电容量增大,进而导致此频率范围的整体介损下降,这解释了潮气入侵过程中工频介损下降原因。同时,提出更低频率的介损和电容具有更好的受潮诊断能力。为了研究套管尾部受潮过程及现象,采用定量受潮的方法,模拟套管尾部水分沉积受潮、尾部芯子定量吸水,发现1.5Um,下高电场可激发套管尾部水分沉积运动,引发放电。利用现有规程的方法可能会因水分沉积状态而产生误判。额定电压下套管尾部受潮电容量随受潮时间呈现增长趋势,而局部放电、介质损耗角正切值基本不变。套管尾部受潮的层间击穿过程中,电容量呈现线性增长趋势;局部放电相位分布呈现沿面放电特征;放电起始于铝箔边缘。铝箔边缘部位受潮引起的层间电场畸变,是套管受潮放电的主要原因。仿真分析了 72.5kV套管极板边缘电场分布,采用极板边缘单折边和敷设半导体纸的方式可降低极板边缘场强。为了研究了套管干燥、浸渍缺陷的劣化特征及诊断方法,利用鼓风烘干箱和真空干燥箱,分别模拟了干燥不良、浸渍不良缺陷,获得了油浸纸套管干燥不充分缺陷的放电相位分布特征,提出套管干燥过程诊断的特征量:频域介电谱复电容实部比C1mHz/C10kHz随干燥时间的衰减率Cs;获得了浸渍不良缺陷套管的局部放电典型的翼状放电特征谱图,观测到放电过程中电容芯子的产气现象,发现极板边缘的爬电通道。套管内部X蜡是在电、热、水分共同作用下纸层油隙放电并劣化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无损诊断套管绝缘缺陷,利用XPS、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手段,研究了纸样中X蜡成分及结构,获得了实际套管内部蜡状物的组成成分:主要成分是C、H,其最简式是为C20H35,主要烷烃基为亚甲基和甲基,与黄凡士林成分相似。采用双层纸模型、套管模型研究了含蜡量对1mHz~10kHz的介电谱曲线以及极化电流曲线的影响,发现随着含蜡质量的增加,1mHz~1OmHz范围的超低频介损呈现增长趋势;100s极化电流呈现增长趋势;扩展德拜等效电阻支路参数特征量∑1/Ri与含蜡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为了对套管受潮程度进行定量诊断,研究铝箔对受潮套管的介电谱特征影响,发现相同受潮量下,水分对含铝箔套管模型1mHz复电容贡献更大。结合不同含水量的含铝箔套管模型的频域介电谱曲线,提出了套管受潮程度诊断的新物理量C1mHz/C10kHz,并建立了套管平均含水量的定量诊断模型M,其物理实质是描述有量纲的1mHz低频电容与有量纲的10kHz高频电容实部比与平均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出基于扩展德拜模型支路参数∑Ci/Ri受潮程度诊断量;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复电容实部比的套管受潮层位置预估方法,可区分外层受潮、内层受潮。在实际异常500kV套管中,解体取样验证了套管平均含水量的定量诊断模型Mc的准确性。
高德[10](2019)在《新型钙塑瓦楞纸板承载机理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果蔬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果蔬总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90%的果蔬总量均采用瓦楞纸箱包装,由于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冲击、振动、跌落、摇摆、静压等影响,出现裂纹、挤扁、散失等破损现象,而果蔬渗漏出的汁液导致瓦楞纸板包装箱侵湿,加速了瓦楞纸箱的压溃速率,由上述原因导致的我国果蔬储运损失率高达25%~30%。针对目前果蔬及食品包装领域中普通瓦楞纸箱抗压强度低,防水、防湿、隔气、保温等功能差的现状,本文研究开发钙塑瓦楞芯新型材料,围绕构成钙塑瓦楞纸箱的基本元素,即钙塑片材,及钙塑瓦楞纸板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问题,结合实验、力学建模以及有限元仿真等方法,研究了钙塑瓦楞芯片材的生产配方及工艺,建立了片材的力学模型,创制了钙塑瓦楞纸板生产工艺及设备,并对所研制钙塑瓦楞纸板的平压性能、弯曲性能、边压性能和缓冲性能进行了力学分析及模型建立,结合有限元对钙塑瓦楞纸箱仿真技术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了生产新型钙塑瓦楞纸板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出新型钙塑瓦楞纸板,为后续的新材料实验研究提供支撑。根据瓦楞纸板生产线对胶黏剂的要求,自制并优化了聚丙烯酸酯胶黏剂和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配方;根据不同温度和生产速度条件下的钙塑瓦楞纸板的平压强度,确定了生产工艺的最优参数为加热温度150℃,生产速度5.5m/min;对钙塑瓦楞纸板生产线关键部件瓦楞棍的齿形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压楞系数的数学模型,优化后的压楞系数较现有设备减小了 0.1801,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对生产线的部分关键设备进行整体结构设计,如加热辊、烘干道、上胶机以及电控系统,旨在改善纸板与生产线的能力,缩减成本,为工艺设计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提供理论基础。(2)从钙塑片材的配方优化、挤出加工工艺优化、力学性能建模及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备满足性能且价格低廉的钙塑片材。通过正交试验对钙塑片材基材配比、改性剂以及偶联剂、相容剂的含量进行系统研究,综合考虑钙塑片材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等性能以及原料成本、制备工艺等因素,获得钙塑片材最优配方为:按钙塑片材原料重量比HDPE5000S:27wt%、HDPE8008:22wt%、CaCO3:49wt%、A-174 偶联剂:2wt%。以钙塑片材加工过程中的机筒温度、模头温度以及压延速率为主要影响因素,构建正交试验,测试影响钙塑片材力学性能主要指标拉伸强度及冲击强度,确定当机筒熔融温度为190℃,模口温度控制在240℃,压延辊速率为140r/min,钙塑片材综合力学性能最佳:通过对钙塑片材和牛皮纸主要性能对比研究及建模,得到钙塑片材的拉伸强度略大于牛皮纸的强度,钙塑材料有一个比较平稳的屈服阶段,而牛皮纸材料直接断裂,没有这个阶段。钙塑片材横向拉伸是纵向的1.6倍,呈现出材料各向异性;无论是横向和纵向环压强度,钙塑片材均高于牛皮纸,而且变形的规律与牛皮纸基本相似;由此得到,用钙塑片材完全可以替代牛皮纸作为瓦楞纸板的芯材,且强度大于牛皮纸。(3)通过对钙塑瓦楞纸板和三层、五层瓦楞纸板的静态平压、边压、弯曲以及动态缓冲四个方面对比实验,得到钙塑瓦楞纸板性能均高于普通瓦楞纸板,同时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平压实验表明,钙塑瓦楞纸板线性段弹性模量显着高于三层和五层瓦楞纸板,分别达到二者的3.69倍和1.68倍,最大承载能力可分别比三层、五层纸板提高2.58倍和2.19倍,并建立了钙塑瓦楞纸板平压静态模型;边压实验表明,钙塑瓦楞纸板边压强度分别是三层和五层瓦楞纸板的1.34倍和1.05倍,并建立了钙塑瓦楞纸板边压静态模型;弯曲实验表明,钙塑瓦楞纸板垂直楞向抗弯能力分别是三层和五层瓦楞纸板的2.25倍和1.16倍,平行楞向抗弯能力分别是二者的1.26倍和1.07倍,并建立了钙塑瓦楞纸板弯曲模型。另一方面,钙塑瓦楞纸板不同方向的抗弯能力有较大差异,垂直楞向是平行楞向的3.16倍,体现出这种新型包装材料另一个方面的优秀承载能力。钙塑瓦楞纸板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与静态应力-应变曲线的相似程度较高,发现钙塑瓦楞纸板对应变率较敏感。在准静态与动态载荷下的弹性模量存在相位差,比较符合非线性粘弹塑性模型。依据静动态变形规律,建立了钙塑瓦楞纸板的动态压缩模型。(4)从材料的力学性能出发,基于正交各向异性本构理论,得到钙塑材料、纸材料各向异性本构关系及钙塑瓦楞纸箱的变形行为。基于材料正交各向异性本构关系,建立了钙塑瓦楞纸板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此结构在均匀压缩下的变形模式及后屈曲力学行为,结合板壳理论分析了钙塑瓦楞纸箱在大变形下的力学行为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其宏观应力-应变曲线与对应的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吻合较好,由此证明了钙塑瓦楞结构及瓦楞纸箱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
二、三种生产多层纸与纸板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生产多层纸与纸板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纸张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快速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纸张材料的市场发展概括 |
1.1.2 纸张的结构特点 |
1.1.3 纸张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
1.2 纸张性能参数与辅料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状况 |
1.2.1 纸张性能参数的研究及表征方法 |
1.2.2 造纸用辅料的性能及表征方法的研究 |
1.3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造纸过程中的应用 |
1.3.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 |
1.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 |
1.3.3 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 |
1.4 顶空分析技术 |
1.4.1 顶空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2 顶空分析技术的原理 |
1.4.3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的影响因素 |
1.4.4 静态顶空分析的常用技术及在制浆造纸领域中的应用 |
1.5 多变量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制浆造纸领域中应用 |
1.5.1 多变量分析技术的原理与分类 |
1.5.2 多变量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1.6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纸张中无机金属离子及碳酸钙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基于X射线能谱检测卷烟纸中钾和钠元素含量 |
2.1.1 前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结果与讨论 |
2.2 基于相转化—顶空压力效应技术检测纸张中碳酸钙含量 |
2.2.1 前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结果与讨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纸基材料界面疏水、疏油特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3.1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定量检测纸张的疏水性 |
3.1.1 前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基于示踪剂-顶空气相技术定量检测纸张的疏油性 |
3.2.1 前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基于双示踪剂顶空气相技术同时定量检测固体材料表面的双疏性能 |
3.3.1 前言 |
3.3.2 实验部分 |
3.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纸基材料介观性质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4.1 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测定纸张的透湿度 |
4.1.1 前言 |
4.1.2 实验部分 |
4.1.3 结果与讨论 |
4.2 基于示踪剂顶空气相技术检测纸张的孔隙率 |
4.2.1 前言 |
4.3.2 实验部分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结论 |
第五章 多变量分析技术评价纸张的品质差异性 |
5.1 基于单因素法研究各种纸张中纤维特征与表面特性的差异性 |
5.1.1 前言 |
5.1.2 实验部分 |
5.1.3 结果与讨论 |
5.2 基于多变量技术定量分析各种纸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5.2.1 前言 |
5.2.2 实验部分 |
5.2.3 结果与讨论 |
5.3 结论 |
第六章 快速检测造纸辅料特性参数方法的建立 |
6.1 基于相转化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检测固体松香的酸度 |
6.1.1 前言 |
6.1.2 实验部分 |
6.1.3 结果与讨论 |
6.2 基于顶空阶梯升温技术检测固体松香的软化点 |
6.2.1 前言 |
6.2.2 实验部分 |
6.2.3 结果与讨论 |
6.2.4 方法的评估 |
6.3 基于顶空阶梯升温技术检测淀粉的糊化行为 |
6.3.1 前言 |
6.3.2 实验部分 |
6.3.3 结果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其水蒸汽渗透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复合包装材料的概念 |
1.1.2 纸基复合包装材料简述 |
1.1.3 塑料包装材料面临的问题 |
1.2 可生物降解塑料概述 |
1.2.1 石油基可生物降解塑料 |
1.2.2 生物聚合物/生物塑料 |
1.3 纸基生物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4 聚乳酸材料及聚乳酸涂布纸的研究进展 |
1.4.1 聚乳酸材料的概述 |
1.4.2 聚乳酸的改性 |
1.4.3 聚乳酸的应用现状 |
1.4.4 聚乳酸涂布纸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聚乳酸溶液涂布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 |
2.2.2 聚乳酸溶液涂布纸的制备 |
2.2.3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成膜性的分析 |
2.3.2 聚乳酸成膜的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
2.3.3 聚乳酸涂塑纸透湿性分析 |
2.3.4 聚乳酸涂塑纸透氧性分析 |
2.3.5 聚乳酸涂塑纸热封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微粒颜料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3 聚乳酸微粒性能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乳酸微粒的粒度分析 |
3.3.2 聚乳酸微粒的形貌分析 |
3.3.3 红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射流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及其臭氧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微射流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 |
4.3.2 臭氧对聚乳酸微粒的亲水改性 |
4.4 聚乳酸微粒性能表征 |
4.4.1 扫描电镜(SEM)分析 |
4.4.2 红外分析 |
4.4.3 聚乳酸微粒润亲水性的测定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的结果与讨论 |
4.5.2 臭氧处理对聚乳酸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4.5.3 臭氧处理前后聚乳酸微粒的红外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与设备 |
5.2.2 涂料制备 |
5.2.3 聚乳酸复合纸的制备 |
5.2.4 性能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扫描电镜(SEM)分析 |
5.3.2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
5.3.3 红外分析 |
5.3.4 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
5.3.5 热重(TG)分析 |
5.3.6 材料透湿性测试 |
5.3.7 材料透氧性测试 |
5.3.8 材料热封性测试 |
5.4 小结 |
第六章 聚乳酸涂塑复合纸水蒸气渗透行为研究 |
6.1 引言 |
6.2 气体在聚合物材料中的渗透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6.2.1 气体在聚合物材料中的渗透行为 |
6.2.2 气体在聚合物材料中的渗透行为的影响因素 |
6.3 聚乳酸涂塑复合纸水蒸气渗透性的研究 |
6.3.1 纸基聚乳酸溶液涂塑复合纸透湿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
6.3.2 纸板基聚乳酸溶液涂塑复合纸透湿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
6.3.3 聚乳酸颜料涂布-热压复合纸透湿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在废纸回用过程中降解行为的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与设备 |
7.3 降解试验Ⅰ |
7.3.1 试验方法 |
7.3.2 试验条件的确定 |
7.3.3 试验结果分析 |
7.4 降解试验Ⅱ |
7.4.1 试验方法 |
7.4.2 检测与表征 |
7.4.3 结果与讨论 |
7.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结构稳定理论的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瓦楞纸箱屈曲理论研究 |
1.2.2 影响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因素研究 |
1.2.3 瓦楞纸箱有限元分析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瓦楞纸箱结构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
2.1 结构稳定理论概述 |
2.1.1 结构的稳定和平衡 |
2.1.2 结构稳定问题的类型 |
2.2 薄板的屈曲 |
2.2.1 板的分类 |
2.2.2 薄板的压屈微分方程 |
2.3 瓦楞纸箱的临界屈曲载荷 |
2.3.1 建立等效模型 |
2.3.2 瓦楞纸板的临界屈曲载荷计算 |
2.3.3 瓦楞纸箱的临界屈曲载荷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纸和纸板性能试验 |
3.1 原纸拉伸试验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纸与纸板弹性参数 |
3.2 纸板性能测试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纸板厚度测试 |
3.2.3 纸板边压强度测试 |
3.2.4 纸板侧压强度测试 |
3.2.5 纸板耐破强度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4 压痕对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 |
4.1 无压痕瓦楞纸箱抗压强度 |
4.1.1 材料与仪器 |
4.1.2 试验方法 |
4.1.3 瓦楞纸箱的变形 |
4.2 不同压痕形状下瓦楞纸箱的抗压强度 |
4.2.1 材料与仪器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数据分析 |
4.2.4 试验现象分析 |
4.3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
5.1 ANSYS Workbench简介 |
5.2 瓦楞纸箱建模 |
5.2.1 无压痕纸箱建模 |
5.2.2 菱形压痕纸箱建模 |
5.3 瓦楞纸箱非线性静力学分析 |
5.3.1 划分网格与设置接触 |
5.3.2 设置几何非线性 |
5.3.3 设置边界条件 |
5.3.4 非线性静力学分析变形结果 |
5.4 瓦楞纸箱屈曲和后屈曲分析 |
5.4.1 屈曲分析简介 |
5.4.2 瓦楞纸箱的屈曲分析 |
5.4.3 瓦楞纸箱的后屈曲分析 |
5.4.4 计算屈曲载荷 |
5.5 理论计算、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4)瓦楞结构的轴向压溃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薄壁结构能量吸收理论研究现状 |
1.2.2 薄壁结构轴向受压下的变形模式研究 |
1.2.3 薄壁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 |
1.2.4 瓦楞结构承载性能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角单元的变形及变形过程中能量的吸收 |
2.1 角单元的变形与能量吸收 |
2.1.1 角单元折叠类型的试验研究 |
2.1.2 结果与讨论 |
2.2 角单元基于不同理论所耗散的能量 |
2.2.1 基于超级折叠单元理论所耗散的能量 |
2.2.2 基于简化的超级折叠单元理论所耗散的能量 |
2.2.3 基于张雄角单元理论所耗散的能量 |
2.2.4 三种理论的对比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层瓦楞纸板的准静态轴向压溃响应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瓦楞纸板试样 |
3.1.2 试验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原纸拉伸试验结果 |
3.2.2 单层瓦楞纸板的轴向压溃变形机制 |
3.3 单层瓦楞纸板平台应力模型的建立 |
3.3.1 典型折叠单元的选取 |
3.3.2 有效压溃系数的确定 |
3.3.3 平台应力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 模型试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层瓦楞纸板的准静态轴向压溃响应研究 |
4.1 多层瓦楞纸板的制造工艺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尺寸变化对多层瓦楞纸板变形模式的影响 |
4.3.2 尺寸变化对多层瓦楞纸板平台应力的影响 |
4.4 多层瓦楞纸板平台应力模型的建立 |
4.5 模型试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瓦楞结构薄壁管优化设计方法 |
5.1 优化设计变量的选取 |
5.2 瓦楞结构薄壁管优化设计 |
5.2.1 有限元仿真模型 |
5.2.2 响应面优化方法 |
5.2.3 仿真优化过程 |
5.2.4 仿真相关问题解决 |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1 芯板和面板厚度对瓦楞结构变形模式的影响 |
5.3.2 优化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装裱书画纸绢材料干燥变形病害及悬挂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书画装裱概述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书画装裱修复研究现状 |
1.2.2 书画材料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宣纸干燥变形性能及机械性能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 |
2.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2.3 样品制备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基本力学性能 |
2.3.2 宣纸干燥特征 |
2.3.3 未经湿处理宣纸干燥变形 |
2.3.4 湿处理宣纸干燥变形性能 |
2.3.5 湿处理对托裱变形的影响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书画用绢干燥变形性能及机械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 |
3.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3.2.3 样品制备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基本力学性能 |
3.3.2 未经湿处理绢干燥变形性能 |
3.3.3 湿处理绢干燥变形性能 |
3.3.4 湿处理对托裱变形的影响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浆糊浓度对书画干燥变形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 |
4.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对双层托裱样品抗张强度的影响 |
4.3.2 对双层托裱样品厚度的影响 |
4.3.3 对单层纸变形的影响 |
4.3.4 对托裱样品变形的影响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纸质书画托裱的干燥变形及影响因素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 |
5.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5.2.3 样品制备 |
5.2.4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双层裱件机械性能分析 |
5.3.2 双层裱件自然干燥变形分析 |
5.3.3 双层裱件上墙干燥变形分析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绢本书画托裱的干燥变形及影响因素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仪器 |
6.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6.2.3 样品制备 |
6.2.4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双层裱件机械性能分析 |
6.3.2 双层裱件自然干燥变形分析 |
6.3.3 双层裱件上墙干燥变形分析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覆被干燥变形的应力集中模拟研究 |
7.1 前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仪器 |
7.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7.2.3 样品制备 |
7.2.4 实验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崩画模拟实验 |
7.3.2 对比实验 |
7.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悬挂状态立轴书画的变形 |
8.1 前言 |
8.2 实验部分 |
8.2.1 仪器 |
8.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8.2.3 样品制备 |
8.2.4 实验方法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机械性能分析 |
8.3.2 悬挂书画面内应变分布 |
8.3.3 天杆弯曲分析 |
8.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结论 |
9.1.1 主要结论 |
9.1.2 装裱实际及建议 |
9.2 展望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6)环保包装纸板强化技术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纸和纸板化学强化研究 |
1.2.2 纸板结构强化研究 |
1.2.3 纸板力学性能研究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纸板的强化方法及层合理论 |
2.1 纸板强化技术现状 |
2.1.1 纸板强化技术种类 |
2.1.2 常见的强化纸板 |
2.1.3 纸板强化技术指标 |
2.2 纸板化学强化工艺 |
2.2.1 浆内施胶 |
2.2.2 表面施胶 |
2.2.3 施胶方法的选择 |
2.3 结构强化纸板模型 |
2.3.1 正交各向异性层合纸板的本构关系 |
2.3.2 正交各向异性层合纸板结构的刚度 |
2.3.3 层合纸板结构稳定性 |
2.4 纸板结构粘合原则 |
2.4.1 界面效应 |
2.4.2 界面理论 |
2.4.3 纸板结构粘合界面破坏形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纸板的化学强化试验 |
3.1 纸板化学强化机理 |
3.1.1 表面施胶的作用机理 |
3.1.2 表面施胶的优点 |
3.1.3 常用的表面施胶剂 |
3.1.4 表面施胶剂的选择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 |
3.2.3 试验方法 |
3.3 试样的性能评定 |
3.3.1 边压强度试验 |
3.3.2 粘度测定 |
3.3.3 表观性能评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涂覆厚度对表面施胶纸板强度的影响 |
3.4.2 浓度对表面施胶纸板强度的影响 |
3.4.3 边压强度-助剂浓度-助剂厚度关系 |
3.4.4 浓度对粘合纸板强度的影响 |
3.4.5 微观结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配化学强化助剂研究及应用 |
4.1 复配原理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 |
4.2.3 试验方法 |
4.2.4 性能评定 |
4.3 正交试验 |
4.3.1 复配正交试验设计 |
4.3.2 复配试验结果与讨论 |
4.4 复配施胶机理 |
4.5 强化助剂对纸板粘合结构的影响 |
4.5.1 平压强度试验结果 |
4.5.2 侧压强度试验结果 |
4.5.3 戳穿强度试验结果 |
4.5.4 强化纸板的蠕变特性 |
4.5.5 强化助剂的粘合性能 |
4.6 强化助剂成本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NSYS Workbench 的强化纸板屈曲分析 |
5.1 强化纸板屈曲的概念 |
5.2 ANSYS Workbench 简介 |
5.3 强化纸板 ANSYS Workbench 屈曲分析 |
5.3.1 建模 |
5.3.2 添加材料属性 |
5.3.3 导入workbench 划分网格 |
5.3.4 施加载荷、约束 |
5.3.5 屈曲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创新 |
6.1.1 结论 |
6.1.2 创新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试验数据 |
(7)多层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和冲击响应分析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单层缓冲材料准静态压缩和冲击响应试验研究 |
1.1.1 泡沫准静态压缩和冲击响应试验研究 |
1.1.2 蜂窝准静态压缩和冲击响应试验研究 |
1.2 单层缓冲结构数学模型及应用 |
1.2.1 泡沫缓冲数学模型 |
1.2.2 蜂窝结构数学模型 |
1.2.3 单层缓冲材料数学模型应用 |
1.3 多层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和冲击响应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多层泡沫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响应虚拟参数法分析 |
2.1 多层泡沫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响应力学模型 |
0'>2.1.2 虚拟参数λ>0 |
2.2 方程的解法 |
2.3 数值算例 |
2.4 与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2.4.1 试验确定泡沫准静态本构方程 |
2.4.2 层状泡沫结构虚拟参数分析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层状泡沫缓冲结构冲击响应虚拟质量法分析 |
3.1 层状泡沫缓冲结构冲击响应虚拟质量法分析 |
3.1.1 层状泡沫缓冲结构冲击力学模型 |
3.1.2 虚拟质量的影响分析 |
3.2 采用层状泡沫缓冲的弹性结构冲击响应的虚拟质量方法 |
3.3 不考虑材料率相关的算例 |
3.4 考虑率相关的层状泡沫缓冲结构冲击响应算例 |
3.4.1 泡沫动态本构方程 |
3.4.2 泡沫层状缓冲结构冲击响应分析结果 |
3.4.3 泡沫层状缓冲作用下简支梁弹性结构冲击响应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多层瓦楞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和冲击响应虚拟参数法 |
4.1 多层瓦楞缓冲结构准压缩响应求解方法 |
4.1.1 多层瓦楞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响应虚拟质量法 |
4.1.2 多层瓦楞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响应虚拟阻尼法 |
4.1.3 多层瓦楞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响应Newton-Raphson法分析 |
4.2 数值算例 |
4.3 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
4.3.1 单层瓦楞纸板本构方程 |
4.3.2 多层瓦楞结构虚拟参数分析与试验结果比较 |
4.3.3 多层瓦楞缓冲结构Newton-Raphson法分析与试验结果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泡沫-蜂窝层状缓冲结构冲击响应与优化设计 |
5.1 泡沫-蜂窝缓冲结构单轴冲击响应与优化设计 |
5.1.1 EPS本构关系 |
5.1.2 铝蜂窝本构方程 |
5.1.3 泡沫-蜂窝缓冲结构冲击响应和优化设计 |
5.2 泡沫-蜂窝缓冲结构三轴压缩冲击响应和优化设计 |
5.2.1 响应面优化设计方法 |
5.2.2 头部-泡沫-蜂窝有限元模型 |
5.2.3 优化设计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1 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发展概况 |
1.1.2 国外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概况 |
1.1.3 造纸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进展 |
1.1.4 广东省造纸产业的地位与特色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及研究技术路线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目标 |
1.5 论文提纲 |
第二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的研究 |
2.1 国内外造纸产业能耗现状 |
2.1.1 国外造纸产业能耗现状及评价体系 |
2.1.2 国内造纸产业能耗现状 |
2.2 广东省造纸产业能耗调研与实例分析 |
2.2.1 制浆能耗调研实例分析 |
2.2.2 造纸能耗调研实例分析 |
2.2.3 制浆造纸能耗调研实例计算结果分析 |
2.3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降耗重要性分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碳平衡分析 |
3.1 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特色分析 |
3.1.1 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
3.1.2 低碳经济发展的评判原则与标准 |
3.1.3 造纸产业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核算 |
3.1.4 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
3.2 低碳造纸企业的碳平衡分析 |
3.2.1 林纸一体化造纸企业的碳平衡分析 |
3.2.2 废纸制浆造纸企业的碳平衡分析 |
3.3 低碳造纸企业产品的碳排放评价与分析 |
3.3.1 低碳造纸企业浆产品的碳排放评价与分析 |
3.3.2 低碳造纸企业纸产品的碳排放评价与分析 |
3.4 林纸一体化碳汇与造纸企业碳中和分析 |
3.4.1 林纸一体化的建设进展 |
3.4.2 林业碳汇模型 |
3.4.3 造纸原料林代表树种的碳汇功能分析 |
3.4.4 广东省造纸企业碳中和分析 |
3.5 广东省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碳排放分析 |
3.5.1 我国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碳排放分析 |
3.5.2 广东省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碳排放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壁垒分析 |
4.1 国内外造纸产业相关专利分析 |
4.1.1 国际造纸产业相关专利分析 |
4.1.2 中国造纸产业相关专利分析 |
4.1.3 中国造纸产业节能减排专利技术分析 |
4.2 造纸产业节能减排技术壁垒分析 |
4.3 技术壁垒要素与解决思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
5.1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制定 |
5.1.1 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的范围和边界 |
5.1.2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产业链 |
5.1.3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的市场需求分析 |
5.2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量化图 |
5.3 产业目标技术指标量化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1.1 主要结论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油浸纸套管受潮缺陷劣化过程及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油浸纸套管的典型受潮故障类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油浸纸套管绝缘受潮缺陷劣化特征研究现状 |
1.3.2 油浸纸套管蜡状物形成机制及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3.3 油浸纸套管频域介电谱特性及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油浸纸套管试验模型及试验平台 |
2.1 试验模型 |
2.2 检测装置 |
2.3 试品预处理 |
2.4 电源装置 |
2.5 平台回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浸纸套管潮气入侵过程及特征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受潮过程及现象 |
3.2.1 受潮过程 |
3.2.2 电气特征 |
3.3 受潮劣化机制及诊断特征参数 |
3.4 套管受潮诊断特征参数的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浸纸套管尾部受潮的劣化特征研究 |
4.1 引言 |
4.2 套管模型底部水分沉积的劣化特征 |
4.3 套管芯子尾部受潮的劣化特征 |
4.4 套管芯子边缘端部定量受潮的劣化特征 |
4.4.1 芯子端部受潮 |
4.4.2 极板边缘受潮 |
4.5 极板边缘电场控制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浸纸套管干燥浸渍缺陷的劣化特征研究 |
5.1 引言 |
5.2 干燥不良劣化特征及早期诊断 |
5.3 干燥过程的频域介电谱特征 |
5.4 浸渍不良的劣化特征及早期诊断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油浸纸套管蜡状物化学组分及介电谱特征 |
6.1 引言 |
6.2 套管内部蜡状物的化学组分分析 |
6.2.1 蜡状物XPS分析 |
6.2.2 蜡状物元素分析 |
6.2.3 蜡状物红外光谱分析 |
6.3 双层电缆纸层内蜡状物的介电谱特征 |
6.4 套管模型内蜡状物的介电谱特征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频域介电响应的油浸纸套管芯子受潮定量诊断方法 |
7.1 引言 |
7.2 铝箔极板对受潮套管模型频域介电谱的影响 |
7.3 基于1MHz与10KHz复电容实部比值的套管含水量诊断方法 |
7.3.1 复电容实部比与平均含水量的关系模型 |
7.3.2 扩展德拜模型支路参数特征 |
7.4 基于分布式FDS套管受潮位置预估 |
7.5 套管受潮缺陷的诊断判据 |
7.6 现场应用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新型钙塑瓦楞纸板承载机理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1.2 钙塑片材的研究进展 |
1.3 瓦楞纸板静动态性能的研究进展 |
1.3.1 瓦楞纸板的静态平压性能研究进展 |
1.3.2 瓦楞纸板边压性能研究进展 |
1.3.3 瓦楞纸板弯曲性能研究 |
1.3.4 瓦楞纸板的缓冲性能分析 |
1.4 瓦楞纸箱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1.4.1 瓦楞纸箱的抗压强度 |
1.4.2 相对湿度对瓦楞纸箱的影响 |
1.4.3 瓦楞纸箱动载损伤的研究分析 |
1.4.4 钙塑瓦楞纸箱的应用分析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钙塑瓦楞纸板创新结构与规模化生产工艺设备研究 |
2.1 钙塑片材挤出技术与设备研究 |
2.1.1 钙塑片材生产技术 |
2.1.2 钙塑片材挤出设备 |
2.2 钙塑瓦楞纸板黏合剂研究 |
2.2.1 市售胶黏剂对钙塑瓦楞纸板黏结性能的分析 |
2.2.2 钙塑瓦楞纸板水性聚丙烯酸酯胶黏剂的研究 |
2.2.3 钙塑瓦楞纸板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 |
2.3 钙塑瓦楞纸板生产关键技术与工艺装备研究 |
2.3.1 钙塑瓦楞纸板生产工艺设计 |
2.3.2 钙塑瓦楞纸板生产线的设计 |
2.3.3 钙塑瓦楞纸板生产线关键装置研究 |
2.4 钙塑瓦楞纸箱成型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瓦楞钙塑片材研制及力学性能研究 |
3.1 钙塑片材配方实验研究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1.3 钙塑片材制备 |
3.1.4 力学性能测试 |
3.1.5 结果与讨论 |
3.1.6 配方结论 |
3.2 钙塑片材挤出加工工艺优化 |
3.2.1 机筒温度对钙塑片材性能的影响 |
3.2.2 模口温度对钙塑片材性能的影响分析 |
3.2.3 压延棍速度对钙塑片材性能的影响分析 |
3.2.4 生产工艺优化结果 |
3.3 钙塑片材性能分析及建模 |
3.3.1 钙塑片材的拉伸强度分析 |
3.3.2 钙塑片材的环压强度 |
3.3.3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测试 |
3.3.4 钙塑瓦楞芯片材的其他性能 |
3.3.5 钙塑片材性能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钙塑瓦楞纸板结构承载机理及表征 |
4.1 钙塑瓦楞纸板静态平压性能及建模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备及方法 |
4.1.3 结果与分析 |
4.2 钙塑瓦楞纸板边压性能研究 |
4.2.1 实验材料 |
4.2.2 边压实验 |
4.2.3 结果与分析 |
4.3 钙塑瓦楞纸板弯曲性能研究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弯曲实验 |
4.3.3 结果与分析 |
4.3.4 对比分析 |
4.4 钙塑瓦楞纸板动态平压冲击性能及建模 |
4.4.1 动态平压测试原理 |
4.4.2 钙塑瓦楞纸板动态平压测试结果分析 |
4.4.3 钙塑瓦楞纸板动态平压模型与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钙塑瓦楞纸箱有限元仿真分析 |
5.1 钙塑瓦楞纸板的静力学模型 |
5.1.1 材料本构模型 |
5.1.2 本构参数识别 |
5.1.3 静力学模型 |
5.2 钙塑瓦楞纸板有限元仿真计算 |
5.2.1 有限元模型 |
5.2.2 平压结果与分析 |
5.2.3 边压结果与实验对比分析 |
5.3 钙塑瓦楞纸箱有限元仿真分析 |
5.3.1 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 |
5.3.2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三种生产多层纸与纸板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纸张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快速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D]. 戴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其水蒸汽渗透行为的研究[D]. 邰晶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1)
- [3]基于结构稳定理论的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研究[D]. 刘雨杉.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4]瓦楞结构的轴向压溃响应研究[D]. 白婧. 江南大学, 2020(01)
- [5]装裱书画纸绢材料干燥变形病害及悬挂变形研究[D]. 周昱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1)
- [6]环保包装纸板强化技术及其性能研究[D]. 郝笑梦. 江南大学, 2012(07)
- [7]多层缓冲结构准静态压缩和冲击响应分析方法及应用[D]. 卢富德. 浙江大学, 2014(06)
- [8]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研究[D]. 张世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9]油浸纸套管受潮缺陷劣化过程及诊断的研究[D]. 戴佺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新型钙塑瓦楞纸板承载机理与性能研究[D]. 高德. 浙江大学, 2019(04)